平常工作中总是碰到患者这样的疑问:我按时服用他汀类药物,也按照要求把低密度脂蛋白控制的很低(<1.8mmol/L),可为什么我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还是会加重,甚至又心梗了呢?这个问题不仅是患者的疑问,也是许多学者关注的治疗重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了解一下: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的血脂指标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的血脂指标有哪些?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 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脂蛋白分为 :乳糜微粒(chylomicrons,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 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这些名称是不是十分熟悉?日常对胆固醇的分型就是据此而来。其中:胆固醇是LDL、IDL、HDL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则主要藏身于乳糜颗粒和VLDL中。二、各种血脂成分是如何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1.“坏胆固醇”LDL由VLDL和IDL转化而来,其将胆固醇运送到外周组织,才使得胆固醇有机会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刺激局部炎症反应,吸引巨噬细胞前来、吞噬,形成富含胆固醇的泡沫细胞,最后再崩解形成“粥样”斑块。正因为如此,医学专家才称LDL为“坏”胆固醇,并把降低LDL-C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基石。2.“好”胆固醇HDL它则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3.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它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1)富含甘油三酯的乳糜颗粒(CM)由于颗粒最大而难以跨越屏障到达血管内皮下,但是它的代谢产物——颗粒较小的残粒(Remnant)和LDL一样,可进入血管内皮下,其中的TG被降解之后形成游离脂肪酸(FFA),引起局部炎症反应,促进单核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2)当血中TG升高时,经过一系列转移、代谢,最后产生小而密的HDL,加速HDL 从肾脏排出,导致血浆HDL-C 水平下降;同时会使小而致密的LDL 增加,增加胆固醇在血管壁内沉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产生不良影响,在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中这一作用更为明显。你是不是发现了一些端倪?原来体内不仅是LCL-C一个凶手导致血管动脉粥样硬化,还有其他的帮凶——甘油三酯,它和LDL-C狼狈为奸,一起促进了血管壁的损伤,导致血管的不断狭窄。那么在LDL-C这个经典观察指标外,有没有可能找到一个好帮手,与它联合起来可以更好的帮我们及时发现风险、进行预警呢?有学者提出了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非-HDL-C)这个指标。非-HDL-C指除HDL-C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胆固醇的总和,主要包括LDL-C和VLDL-C,其中LDL-C占70%以上。非-HDL-C的计算公式为:非-HDL-C=总胆固醇–HDL-C。非-HDL-C这一指标包含了所有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中含有的胆固醇水平,特别适用于VLDL-C增高、HDL-C偏低而LDL-C不高或已达治疗目标的个体;特别是对于合并糖尿病、代谢综合征或慢性肾病伴高TG的患者,这一指标对心血管风险的评估作用优于LDL-C。当然,还有我们前面提到的甘油三酯。因此,对于一个冠心病患者,血脂控制应综合评估。首先要将LDL-C控制达标,然后要将甘油三酯和非-HDL-C也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可能才能尽量减少未来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当然,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仍在不断深入中,希望能找到更敏感、更全面的评估方法,能够更早发现疾病或预估疾病的风险,减少疾病对人群的危害。最后,奉上重要信息:对于已经确诊冠心病、脑梗死、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等疾病的患者,各血脂目标的控制目标应为——LDL-C<1.8mmol/L,非-HDL-C<2.6mmol/L和TG<1.7mmol/L。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田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田颖抗凝药大致可分为两种,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达比加群及利伐沙班)。这些抗凝药会影响人体凝血功能,抗血栓的同时,也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田颖今天(7月28日)是世界肝炎日,今天哈大夫想和大家聊一聊吃药伤肝那些事。一、每天一把药,会不会很伤肝?每天一把五颜六色的药,是很多心内科老病号的“家常便饭”,这么多药一起吃下去,是不是会给肝脏带来很大负担?首先,确实有一些药物是不能同吃的。主要是因为,一些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排泄具有共同的“通道”,彼此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这就好比很多车辆都要通过一个公路,但公路承重是有限的,就有可能会导致坍塌。药物也是这样,如果几个药需经过同一酶代谢(比如某种特定的肝药酶),或通过同一器官排泄(如肾脏),就会造成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一定的副作用(大家熟知的“伤肝伤肾”)。但如果您都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就不必过于担心。因为医生会做好“指挥”工作,让药物“车辆”不挤在同一个“公路”上,减少身体负担。而且有相互作用的药在临床上很常见,甚至是非常有必要的好搭档,只要剂量合适,即可相安无事,因此在医生的指导和监测下,多种药物可以根据病情配合使用,且它们的“副作用”是处于医生掌握之中的。但是,最怕患者对药物随意调整!这样可能打破了药物之间“和平共处”的局面。所以,其实您要做的事情很简单,就是信任医生,不自行调药;另外,在吃什么药,就诊时要记得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做出调整。二、药物再“毒”,都“毒”不过病情进展吃药的目的是治病,医生让你吃药,一定是因为你吃药带来的获益远大于风险。以降脂药他汀为例,与心血管获益(如降低心梗、中风风险)相比,其带来的肝、肾功能损害、肌病等风险,可以说微不足道。正如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医师田颖医生所说:药物的副作用,没有高血压本身带来的害处大。文字版:就像我们吃五谷杂粮,粮食首先就不是无菌的;五谷杂粮可能让你生病,但你也必须要吃,因为你饿;药物对于高血压来说,就是缓解高血压“饥饿”的一种粮食。目前的降压药都是安全有效的,因为我们目前对西药的理解,它的每一个药物、每一种成分,它的作用和副作用,都是很清楚的,权衡利弊就好啦!事实上,常用药的“毒”性也没有大家想象的大。以心内科常用的倍他乐克为例,它在高血压、冠心病、心梗、心绞痛、心衰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研究人员调查研究,倍他乐克对于肝、肾几乎没有副作用,患有肾脏疾病、肾脏功能较差的患者朋友亦可使用。三、“吃西药有副作用,不如吃保健品和中药?”一项纳入中国大陆地区308家医院的25927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研究发起了一场药物“伤肝”排位赛:这是国内迄今发表的最大规模的药物性肝损伤流行病学研究成果,发表在消化疾病领域顶级期刊Gastroenterology。照此结果,假设患者老王不幸患有冠心病、胃溃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关节病、焦虑抑郁,需要长期口服心血管、消化道、呼吸道、肌肉骨骼、精神系统药物(除去结核、肿瘤等特殊疾病外),那么——所有药物加起来损伤肝脏的占比是6.08+4.9+3.04+2.98+2.04+1.47+1.32=21.83(%),仍低于保健品和中草药(26.81%)。注意,这里不是否定保健品、中草药,它们也有自己的作用;但是,请大家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不要自行服用不明的中草药和保健品、不要因为怕“伤肝”就全盘否定“西药”,尤其不要在服药的同时自行加服中药,因为一些中药的不良反应尚不明确,就连医生也不清楚会和你正在服用的药物有何反应。滥用药物造成的肝损伤,才是真的可怕。四、定期监测肝功非常重要肝功能受损最初可表现为腹胀,右上腹不适,恶心和厌食等症状。但大部分病人最先想到的是胃肠道疾病,而不是肝脏疾病,认为“吃坏肚子了,胃病不是大事,注意饮食习惯就好了”,从而忽略诊治。长期服药的患者不要忽略上述症状,及时就医,查一下肝功能。但老百姓其实很难自行早期辨识到底是不是已经肝功能受损,所以定期复查、监测肝功非常重要。复查时医生不仅会评估药物的作用,也会评估其副作用,如果及时查出,肝功能受损是有可能逆转的。刚开始服药的时候可以监测得勤一些,稳定后建议大家每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到了秋天,白天渐渐变短,这时候就更要注重补充维生素D啦!1.为什么要补维生素D?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维生素D有利于钙的吸收,但我今天要跟大家官宣一下维生素D的另外一个低调的贡献: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已
最近是体检季,我身边的一些同事很年轻尿酸就高了,血尿酸升高是很可怕的事情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尿酸多少算高?不同的人群的正常尿酸指标是不同的,女性的正常值155~357μmol/L,通常男性的指标比
我们生活中总流传着一些食物相克的小知识,虽然大部分都是流言,但真有一类不能在吃药时同食的水果——西柚。秋季正值吃柚子的季节,而西柚是市场上销量很广的一种,又称“葡萄柚”,果瓤红红的,味道也十分甘甜,年轻人也喜欢买西柚制作的饮品。这么一个看起来非常无害的水果,能有什么危险呢?一、影响85种药物!2013年,来自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在《加拿大医学会会刊》上发表论文指出: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发现与西柚汁同服会引发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导致猝死等危险情况。研究人员目前已发现85种药物会与西柚或西柚汁发生反应,其中多数是常用药,如:“他汀”、“贝特”等降脂药;属于钙离子拮抗剂的降压药,一般叫“XX地平”,如硝苯地平缓释片(拜新同)、氨氯地平(络活喜)和非洛地平(波依定)等;还有一些治疗心律失常、抗感染的药物等都会与西柚“发生反应”。在已知的85种药物中,有43种会导致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包括猝死、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肠胃出血等。二、放大、减弱药效身体要想吸收药丸里的有效成分,需要先在肠壁上将药物进行一次吸收,然后药用成分才能转运进血液循环,真正为身体所用。但是,在这一步过程中,不少药物分子会被小肠细胞内的一些代谢酶分解灭活,导致进入血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西柚中有一些成分正是能够明显抑制这种代谢酶的活性,使得更多的药物进入血液并在体内停留更长的时间,结果会使得体内的药物太多了,相当于多吃了药。大剂量的药物一下子进入我们体内,本来很少见的副作用发生的几率就大大增加了。还有一部分药物,比如一些治疗过敏的药物,吸收需要转运蛋白参与,而西柚可以阻滞这些转运蛋白工作,相当于少吃甚至没吃药,药物疗效自然也大打折扣。三、需要间隔多久?西柚这么“厉害”,有些朋友要问了,那在吃药前后多久吃西柚会出现这样的“反应”呢?这里我要很遗憾地跟大家说:西柚汁对代谢酶和转运蛋白的抑制作用可以持续24小时!通常,一杯(约200ml)西柚汁或一颗西柚可以使抑制代谢数小时乃至数天。就算把西柚和药物错开时间服用,也不能完全避免西柚的影响。而且,西柚吃得越多,这种作用就越明显,持续时间也越长。所以,如果想避免西柚对药物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服药期间不要吃西柚以及含有西柚成分的相关食物。所以,建议咱们心血管病患者还是不要吃西柚了。
高血压患者一定要按时服药,但是你知道什么时间吃、怎么吃最合适吗? 1、重点控制两峰值!选择适当的服药时间尤为重要。我们的机体会根据生物钟而出现新陈代谢水平的变化,所以即便是同一种药物同等剂量,服药时间
有人无辣不欢,也有人怕上火、怕伤胃对辣敬而远之,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实适当吃辣还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1、吃辣能预防心血管病发表在著名期刊JACC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常吃辣椒可降低心血管风险和死亡率。该研究纳入了2万多名成年人,并根据这些人群的饮食习惯将他们分为四组:①不吃辣椒或很少吃辣椒;②每周吃辣椒≤2次;③每周吃辣椒2-4次;④每周吃辣椒>4次。经过了多年的随访,研究者发现,相比于不吃辣椒或很少吃辣椒的人来说,每周吃辣椒>4次的人群全因死亡率降低了23%,心血管相关死亡率降低了34%,缺血性卒中死亡风险降低了44%,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了61%。研究者们还发现,此结果不受各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影响,也不受受试者饮食结构的影响,经常食用辣椒可以降低成年人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风险。2、吃辣还有哪些好处有研究发现,我们日常食用的辣椒中的主要辛辣成份是一种叫做辣椒素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主要通过我们体内的辣椒素受体(TRPV1)起作用,辣椒素在抗炎、镇痛、抗肿瘤、保护胃黏膜、呼吸系统等方面的作用已被证实。研究发现,辣椒素还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辣椒素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血管扩张、促进尿钠排出起到降压效果。辣椒素还可引起基础代谢率增加、体温升高,抑制脂肪合成和预防肥胖,间接起到控制血压、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受到减肥人士的欢迎。另外,辣椒素还具有改善心肌重塑、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保护作用。3、这类人谨慎吃辣不少患者被医生叮嘱要“清淡饮食”,那还能吃辣吗?虽然辣椒中的辣椒素会促进血液循环,短时间内可使心跳加快,但如果患者之前一直有吃辣的习惯,且胃肠道功能正常,吃少量辣椒对心功能的影响并不大。但如果患者既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可造成胃肠道出血或溃疡的药物,这种情况下再加上辛辣刺激的食物就会使脆弱的胃黏膜雪上加霜,建议还是少吃为妙。当然,这也和辣椒的辣度有关,像下图,越往下越辣:但是我要提醒大家:辣椒虽好,我们日常进食辣椒的方式并不一定健康,拿麻辣火锅来说,它除了有辣椒素,还含有超过我们身体需求量的食盐、脂肪以及其他的调味品。因此喜欢吃辣的患者首先不要忘记我们清淡饮食的原则,可以自行烹制少油、少盐的辣椒食物,适量吃辣椒,这样才能有效的保护心血管。
高血压和脑血管病的关系可以说得上是“狼狈为奸”,而脑出血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更是急性脑血管病中特别严重的一种。那血压多高会导致脑出血呢?1、血压多高会导致脑出血呢?很难给出一个具体数字。高血压出血并不
疫情逐渐稳定下来,餐饮堂食也有序的开放了,大家有没有跟久违的朋友们“小聚”一番呢?许久不见,必定少不了要小酌一杯,这时可能有些心血管病患者会问了:最近服药规律、病情稳定,是不是可以喝点酒呢?建议,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