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科室早交班病历讨论会上,大家对一个扭伤后的小伙子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进行了讨论,讨论的焦点在于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是否需要手术治疗?一部分医生认为这是一个撕脱性骨折与腓骨短肌相连接,骨折移位明显,涉及到关节面,从传统关节内骨折意义上讲有明确的手术指征。另一部分医生认为根据临床的经验和随访的结果,类似的骨折并没有产生相应的功能障碍,因此赞同保守治疗。有一些医生还以我国著名的篮球运动员周鹏作为例子,认为保守治疗失败需要手术治疗。那么到底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是不是需要手术呢?在医学上我们根据解剖位置将第5跖骨基底部分为三个区,图片上黑色的区域是一区,在这一型中发生了骨折都是由于肌肉止点牵拉所导致的,在以往的认识中一般认为,如果骨折移位超过了两毫米或者涉及到30%的关节面就有手术指征。但是在2007年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无论一区的骨折移位程度与涉及到关节面的大小,保守治疗的效果都是相类似的,(Egol K, Walsh M, Rosenblatt K, Capla E, Koval KJ. Avulsion fractures of the fifth metatarsal base: a prospective outcome study. Foot Ankle Int 2007;28:581–3.)这和我们科一部分医生的经验是相同的。比黑色稍微淡一点的区域我们称为二区,这一个区域有一个英文的名称叫Jone’s骨折,就一个区域由于缺少血管,所以骨骼的生长速度会慢一些,一般保守治疗需要石膏固定6~8个星期。灰色的区域是三区,这个区域的骨折往往是由于反复的运动导致的疲劳骨折,比如运动员或者是新兵训练的时候容易出现这个区域的骨折,如果进行保守治疗,固定的时间往往需要超过三个月,而且骨折不愈合的几率非常大。我们前面提到的周鹏发生的骨折就是在这个区域,所以一旦发生这个区域骨折目前建议使用手术的方法来处理,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石膏固定的时间以及骨折不愈合发生的几率。所以,目前对于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处理方案可以根据上面的图片所示.,黑色区域可以选择石膏固定的保守治疗方案,灰色区域则建议使用手术螺钉固定的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损伤的情况,有些小的损伤几天就“好了”;有些“伤筋动骨”要100天;有些损伤后我们会担心是不是会落下风湿的毛病,刮风下雨会不舒服或者疼痛的问题;有些损伤会会有慢性肿胀一直难好,这是我们平时生活的经验和碰到的问题。如果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了解损伤是怎么愈合的?损伤后的愈合是靠的止痛药物吗?是靠的消炎药物吗?是靠的推拿按摩吗?是靠的外科医生手术吗?都不是,靠的是我们人体强大的自我愈和能力!上面这张图片是我们人体组织愈合的过程图表,可以看到一共分四个过程,第1-3天止血过程;第3-20天构建新的框架利于血管长入;第15-200天是将伤口关闭过程;第100-500天则是愈合成原来组织。第一个过程是止血过程,无论是皮肤、软骨、肌腱、韧带还是肌肉,当受伤后血液会迅速填满损伤区域,分泌止血物质来控制进一步出血和损伤,启动人体自我愈合机制。 第二个过程是新的组织填充过程,当自我愈合机制启动后,损伤的缺损部位会被人体新组织所填充,我们暂称为一类组织,它的出现可以为神经和血管的长入提供空间,在这个过程可能我们就感觉不到疼痛的反应了,而且组织的力量可以达到原有状态的50%第三个过程是疤痕收缩的过程,当血管神经长入后,一类组织被二类组织所替代,这类组织比较坚强,会对填充的缺损有收缩作用,所以会有疤痕收缩的现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伤口会收缩,关节部位损伤会觉得紧张或僵硬,此时损伤部位组织力量可以达到原有状态的70%。过程为3个月到1年时间,此时大部分人认为损伤已经痊愈了,但其实损伤愈合过程并没有结束。最后,我们原有的组织会替代掉二类组织,这样才能说组织完全愈合了,这个过程需要1-2年。但即使这样,我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仍然难以恢复到伤前的情况。
跟骨或者称为“后脚跟”是脚上一块非常重要的骨头,我们站立和行走时它是足底重要的支撑部分,而且它与脚上很多骨头相关节,一旦损伤会影响我们正常脚的功能。(圆圈内阴影部分为跟骨)骨科医生常常把跟骨比喻成煮熟的鸡蛋,外面的骨头像鸡蛋壳一样薄而硬,而里面的骨头松软,支撑力差。当外面鸡蛋壳破掉以后,里面的骨头会破碎塌陷失去原有的结构。所以跟骨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损伤,如果伤及关节面更会导致关节炎和慢性疼痛的发生。(跟骨骨折就像破碎的熟鸡蛋)跟骨骨折是如何发生的?大部分跟骨骨折都是由创伤引起的,比如从高处跌落,如果出现脚跟疼痛,甚至行走困难,就要怀疑出现跟骨骨折,有些情况下还会伴有踝关节的扭伤。也有一小部分病人是因为反复过度的刺激导致的应力骨折,比如爱好长跑的朋友。跟骨骨折会出现哪些症状?如果有外伤后出现脚跟疼痛,行走困难或者无法行走;脚跟区域肿胀;脚踝部有挫伤和瘀斑应该高度怀疑有跟骨骨折,需要到医院由创伤骨科或者足踝外科医生确诊。医生如何来诊断跟骨骨折?到了医院后,医生会询问发生外伤时的情况,检查足踝部的损伤,防止漏诊,同时对高处跌落的患者还要注意腰部等脊柱部位,往往合并有骨折(占10%),还有对侧足跟(占10%)。除此之外,需要拍摄跟骨的侧位和轴位X线片来确诊,如果有手术指征,还需要进行CT检查来帮助确定手术计划和对预后初步评估。跟骨骨折怎样治疗合适?跟骨骨折发生后,医生会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商讨治疗计划,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非手术治疗适合损伤程度轻,骨折移位不明显,或者年龄大,全身情况无法耐受手术的伤者。急性期处理方法和治疗踝关节扭伤相似,需要休息,冰敷伤处来缓解疼痛和消肿,利用小腿下垫枕来抬高伤肢,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来加压包扎。一般情况下都需要使用石膏或者特殊支具来固定,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切记伤肢不可下地负重,以免破碎的鸡蛋进一步变形。手术治疗适合骨折移位明显,涉及到关节面(后关节面75%,跟骰关节面63%)的伤前能正常生活运动的,预期保守治疗会出现明显并发症的伤者。手术的目的是恢复正常的跟骨形态与关节面的完整。(如果跟骨骨折为开放损伤;跟骨的形态发生变化;影响到紫色关节线位置就是手术治疗的指征)为什么跟骨骨折不能尽快手术?一旦确定跟骨骨折有手术指征,医生往往会建议在伤后5-7天左右,脚跟肿胀消退至出现皱纹时手术。因为脚跟部位皮包骨,伤后肿胀,如果急于手术,非常容易出现皮肤坏死乃至感染的并发症,处理起来相对棘手,因此医生会建议等到安全的窗口期来进行手术。微创手术和开放手术哪个更好?随着医学的进步,微创手术越来越流行,但技术要求更高,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医生要有充分的牺牲精神(要暴露于射线下),不成熟的微创手术往往出现并发症的几率更大。而开放手术暴露清晰,对骨折的形态恢复处理相对容易,选用哪种手术方法,需要和医生充分的沟通。跟骨骨折会出现后遗症吗?在临床上病人最关心的问题可能就是是否会出现后遗症了。跟骨是一块形态不规则的骨头,伤后发生变形,我们可以想象的到,把煮熟的鸡蛋摔破了再拼起来的难度是很大的,因此跟骨骨折手术是一种“专家级”的手术,医生需要有一定的经验和学习曲线来完成。对于跟骨骨折后出现后遗症的问题文献中报道20-40%不等,依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医生的经验不同有些差别。主要表现在出现类似于“踝扭伤”样持续疼痛,无法在崎岖不平路面行走症状,这些往往是由于出现了创伤性距下关节炎所导致,针对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进一步手术来融合距下关节来解决疼痛不适。后跟僵硬,高低脚,扁平足,下蹲困难,足跟增宽导致穿鞋不方便等也是比较常见的后遗症,在保守治疗患者中更加常见,可以先尝试通过矫形鞋垫的方法来改善,如果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来处理,今后会专门写篇文章来介绍跟骨后遗症的处理。总之,跟骨骨折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骨折,需要医生和伤者共同面对,取得最佳的结果。(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文中图片来自于互联网)本文系相大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踝关节扭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损伤,大多数人群经过伤后冰敷、抬高、制动、加压包扎等治疗2-6周后可以好转,但在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超过3个月以上仍然未见好转的病例,这种情况大概占20%左右。我们称之为“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是什么原因导致踝关节扭伤一直不好呢?踝关节扭伤转为慢性的原因?1、 受伤时韧带损伤严重,往往在受伤时可以听到踝关节内的响声,前外侧肿胀非常明显,这提示踝关节韧带有断裂的可能。一般断裂的韧带为距腓前韧带(图中红圈位置)2、 在韧带断裂的情况下,未经过正规治疗(例如石膏或者支具固定),经过一段时间后虽然可以行走,但是韧带并未愈合,因此遗留有不适的症状,或者经常出现扭脚的现象。什么情况下应该寻求医生的帮助?当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需要到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或登录我的网站咨询http://xiangdayong.haodf.com/,或扫描二维码1、踝关节扭伤3个月以上仍然存在疼痛、肿胀等不适症状,或者走平路也会经常出现扭脚;2、长距离行走后出现踝关节疼痛、肿胀的症状; 3、在行走的过程中出现“闪”一下或者“打软腿”的情形;4、下楼梯时需要小心翼翼,很怕扭脚,或者感觉很难控制脚踝;5、在运动中变向比较困难;6、女性无法穿高跟鞋。医生会做些什么?当慢性踝关节扭伤的病人到医院找到专科医生后,医生会进行问诊了解受伤经过及目前出现的症状,同时医生会进一步的查体(很关键),通过查体一般可以判断韧带是否断裂。如果查体判断韧带出现了问题,医生会要求进一步进行B超检查(经济,快捷,但对合并损伤判断不敏感)或者核磁共振检查(较贵,需等待,但对合并损伤的发现观察敏感,利于医生判断和给出治疗方案)。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门诊患者经常会问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发生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后,因为日常活动中踝关节需要承受身体几倍的力量,由于不稳定很容易出现撞击,久而久之会发生踝关节的创伤性炎症,比较典型的症状既是踝关节区域的疼痛感,这种情况一般在半年左右即可出现,如果症状持续,最终需要进行踝关节融合或者踝关节置换手术。但是如果我们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早发现早治疗,预后一般都不错。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声明!
本文经相大勇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题目:了解足部和踝关节手术后负重训练后的足部和踝关节充血、皮肤颜色变化和麻木作品简介:脚部和踝关节手术后开始负重训练是恢复过程中重要的一步。然而,在这些运动期间或之后,患者会出现足部和脚踝充血,皮肤颜色变化和麻木的情况并不罕见。这篇科普文章旨在解释这些症状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和缓解这些症状的策略,以成功康复。原因:增加血流量:负重训练可以增加足部和脚踝区域的血流量。血液循环的增加会造成暂时的充血,导致该区域肿胀和充盈。对神经的压力:负重训练可能会对神经施加压力,导致脚和脚踝暂时麻木和刺痛感。这种压力可能是由于在特定运动中直接压迫或拉伸神经造成的。反应性反应:手术后,足部和脚踝可能仍在愈合和敏感。引入负重训练可以引发反应性反应,由于血流量增加或愈合组织的敏感性,导致皮肤颜色的暂时变化。解决方案:循序渐进:从轻负荷的重量训练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强度和持续时间。这可以让你的脚和脚踝逐渐适应,减少过度充血和不适的风险。合适的鞋子:在举重训练时穿支持性和合身的运动鞋。合适的鞋子可以提供稳定性,减少对神经的压力,并最大限度地减少皮肤颜色变化和麻木的风险。有规律的休息:在举重训练中要有规律的休息,让血液流动正常,缓解充血。间歇休息可以让你的脚和脚踝有时间恢复,减少症状延长的风险。修改运动技巧:与物理治疗师或教练密切合作,修改可能导致过度压力或不适的运动技巧。调整足部和脚踝的位置或使用辅助设备可以帮助缓解充血和减少神经压迫。冷却和抬高:重量训练后,在足部和脚踝区域敷冷敷或冰袋,以减少肿胀和充血。将脚抬高到高于心脏的水平也有助于减少液体积聚和促进更好的循环。咨询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如果足部和脚踝充血、皮肤颜色改变或麻木持续或恶化,咨询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评估你的情况,并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结论:足部和踝关节手术后负重训练后的充血、皮肤颜色变化和麻木是常见的、暂时的现象。通过了解潜在的原因和实施适当的策略,如逐步发展,适当的鞋类,定期休息,运动调整,冷却和抬高,患者可以控制和减轻这些症状。请记住,与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沟通对于确保安全有效的康复至关重要。倾听你的身体,保持耐心,并遵循专业指导,在你的康复之旅中取得最好的结果。
题目:了解足部和踝关节手术后的水肿:原因、持续时间和恢复的运动方法作品简介:足部和踝关节手术是常见的手术,但患者在手术部位出现水肿或肿胀并不罕见。这篇科普文章旨在阐明术后水肿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并提供一些锻炼方法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他们在恢复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原因:手术与创伤本身:在创伤病人受伤及手术过程中,组织受到创伤,血管和淋巴通道可能受到影响,导致手术区域积液,导致水肿。炎症反应:创伤引发创伤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使液体更容易进入组织间隙,导致水肿。淋巴管流动中断:创伤会损伤淋巴管,阻碍淋巴液的排出,从而进一步加剧肿胀。持续时间:水肿的持续时间可能因个体因素而异,但通常在手术后的几天到几月内逐渐减少。随着恢复的进展,淋巴循环改善,炎症反应消退,水肿逐渐消退。锻炼方法:抬高:抬高患肢有助于促进血液和淋巴回流到心脏,减少水肿。患者可使用枕头或靠垫将足部和踝关节舒适地抬高。肌肉活动:参与适度的康复运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淋巴流动。建议在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或物理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特定的康复练习。冷敷:在手术部位敷冷敷袋或冰袋可以减少炎症和肿胀。每次轻轻地敷冷敷15-20分钟,每天重复多次。压缩绷带:使用弹性压缩绷带轻轻包裹手术区域,有助于减少水肿,并为受累肢体提供支撑。重要的注意事项:遵循医生的康复指导:严格遵守医生或监督你康复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的康复指导是至关重要的。避免长时间不活动:虽然休息很重要,但过度不活动会阻碍循环和淋巴流动,可能会加重水肿。平衡休息与适当的运动和锻炼是关键。监测过度肿胀或疼痛:虽然手术后会出现一些肿胀,但监测任何过度或持续肿胀或疼痛加剧的情况很重要,因为这可能预示着潜在的并发症。如果您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您的医疗保健提供者。结论:足部和踝关节手术后的水肿是常见的,但通过适当的理解和管理,可以有效地解决。通过了解病因,预期持续时间,并进行适当的运动,患者可以优化他们的恢复和减少水肿。记住,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请咨询您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以获得个性化的指导,以确保成功和顺利的恢复。
注意事项:1、早期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2、关节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属正常现象。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锻炼量或者锻炼时间,同时可以冷敷,抬高患肢,一般症状在休息半个小时后有改善,如果隔天睡醒症状没有好转及时复诊。阶段1:(0~2周)1、在术后两三天内冷敷(用干毛巾裹住冰水混合物的冰袋敷于患处),1次冷敷15-20分钟,2个小时以上冷敷1次,1天至少敷3次;后期有肿痛可以继续冰敷,每天冰敷2-3次。2、在铰链式膝关节支具和拐杖支撑下下地行走,术后前4周不负重3、股四头肌激活训练:患者仰卧或坐位,应激活股四头肌并用力将膝关节伸直保持5秒。足跟下方可放置一毛巾卷让膝关节更进一步伸展和激活股四头肌,10次/组,每天2组可用毛巾或者足跟枕4、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腿部伸直,并将整条腿抬离床面。在45°保持1~2秒,然后慢慢降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股四头肌,也适用于髋屈肌群和核心肌群。如果患者由于股四头肌激活不足而未准备好进行此项训练,抬腿时会屈曲膝关节。患者可能需要每天2组,10次/组5、俯卧位踝关节悬挂训练:膝关节被动伸展,俯卧在床上进行此训练,腿悬离床面。床沿应该刚好在髌骨位置的近端。如果膝关节不完全伸展,训练时可以增加足踝处的重量,从0.5kg到2kg。3~5分钟/次,每天3组。6、踝泵:应尽可能多地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支具的调节情况:术后0-2周固定在0度,3-4周屈曲可以调到30-45度,5-6周屈曲可以调到60-90度。阶段2:(2-4周)功能锻炼①仰卧位足跟滑动训练:患者仰卧时,让患者使用对侧腿或毛巾来辅助膝关节屈曲。保持最大屈曲位置,直至感觉到紧绷或拉伸并保持5秒。然后,将膝关节伸直并重复,目标是在4周内达到屈曲90°。每组10次,每天2组。②可以坐在桌子上或床边,双腿放松下垂,健腿在上,术腿在下,用健腿带动术腿向下压,每次在最大角度保持5分钟,目标是在4周内达到90°。每组1-2次。1天2-3组。阶段2(4~8周)1、在铰链式膝关节支具支撑下承受可耐受的重量→在合适时停止使用拐杖→维持全范围伸膝和120°的屈曲活动范围→开始股四头肌肌力训练2、训练:佩戴铰链式膝关节支具下进行可耐受的负重训练(单腿承重可以通过重心转移训练达到效果),逐渐过渡到脱离拐杖(双拐到单拐到脱拐),训练时可以不戴支具。3、仰卧位足跟滑动训练:患者仰卧,让患者使用健侧腿或毛巾辅助患侧膝关节屈曲。保持最大屈曲位置,直至感觉到紧绷或拉伸,并保持5秒。然后,将膝关节伸展并重复,目标是在8周内达到120°,10次/组,每天3组.4、坐位足跟滑动训练:坐在椅子上,将足跟滑到椅子下面,最大限度地屈曲,目标是在8周內达到120°,并且不能超出。患者可以在椅子上向前滑动身体,同时将脚稳定在地板上以增加膝关节屈曲。保持5秒,然后伸展腿并重复,10次/组,每天3组。5、股四头肌激活训练: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激活股四头肌并用力将膝关节伸直并保持5秒。脚跟下方放置一卷毛巾可以使膝关节更进一步伸直和激活股四头肌。20次/组,每天3组。6、直腿抬高: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腿部伸直,并将整条腿抬离床面。在45°保持10~30秒,然后慢慢降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股四头肌,也适用于髋屈肌群和核心肌群。如果患者由于股四头肌激活不足而未准备好进行此项训练,拾腿时会屈曲膝关节。患者可能需要训练每天3组,10次/组7、俯卧位踝关节悬挂:膝关节被动伸展,俯卧在床上进行这个训练,腿悬离床面。床沿应该刚好在髌骨位置的近端。如果膝关节不完全伸直,训练时可以增加脚踝处的重量,从0.5kg到2kg。3~5分钟/组,每天3组。8、站立位提踵:面对墙站立,同时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膝关节伸直,脚尖站立抬起足跟保持1秒,然后慢慢回落。让患者尽可能少地借助墙壁达到平衡。20次/组,每天3组。7、站立位屈膝:患者应该站于平行杆内或以墙壁作支撑。患者应慢慢地屈曲术侧膝关节,使足跟靠近臀部。20次/组,每天3组。8、髋关节外展运动:健侧卧位,保持患侧膝关节伸直位并抬高到45°,保持1秒,然后慢慢降低,每天重复20次。9、靠墙蹲训练:患者背靠墙站立,脚尖朝前,足跟离墙壁15~30cm。让患者通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来降低身体,直到膝关节屈曲到45°,在45°时暂停5秒,然后向上滑回起始站立位置。20次/组,每天3组。(年纪较大患者不建议做静蹲的训练)10、坐位伸膝抗阻锻炼1.髌骨及脚趾垂直向上2.踝关节尽可能的向头部背伸(勾脚),踝关节处放0.5-3kg的沙袋,3.缓慢伸直膝关节,此过程超过4秒钟4.保持大腿不离开椅子5.维持5秒钟6.缓慢放下,此过程超过4秒钟7.如此循环10次为1组,每天练习10-30组,双腿交替进行。 阶段3(8~12周)1、逐渐过渡到不使用支具→恢复充分的膝关节屈曲→进行正常的跟-趾步态步行→肌力训练。训练:停止使用支具。下角度目标:在12周内完全屈曲。重复阶段2的训练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训练内容:2、座椅蹲站:患者站于座椅前,缓慢蹲下直到臀部接触座椅,然后立即站起回到起始站立位。不允许患者坐在椅子上。随着患者力量的改善可以逐步增加手持重量。每天3组,每组重复20次3、坐位蹬腿: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从简单的小负荷开始,每周随着患者的进步增加负荷。不要超过患者自身的体重。膝关节屈曲不要超过90°。每天3组,每组重复20次。4、固定式功率自行车:这项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膝关节活动和肌力。调整座椅高度,确保手术侧的踏板在踩到最底部时手术侧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从低阻力开始并在4周内缓慢增加阻力。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训练。5、牵伸:除了肌力训练外,牵伸训练也十分重要。3个主要的牵伸动作是俯卧位股四头肌牵伸、腘绳肌牵伸和腓肠肌牵伸。每天每个牵伸动作需要进行2组,每组重复5次,每次维持15~20秒。阶段4(12~24周)一、应继续进行第三阶段的训练,但是必须减少组数和重复的次数(2组,10~15次/组),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肌力训练、心血管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二、肌力训练应与心血管训练或运动专项训练隔天交替进行。三、肌力训练日(3天/周)1、第三阶段训练(2组,10~15次/组):可适当增加少量阻抗。2、上/下台阶:强调增强肌力、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患者将手术侧下肢置于一个低平、稳定的踏板上。非手术侧下肢离开地面,缓慢屈曲手术侧膝关节,使非手术侧下肢轻触地面。随后伸直手术侧下肢回到起始位置。在训练过程中需保持直立平衡。保持大腿、膝关节和足部均指向前方,不允许旋转。踏板的高度可以随患者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至8cm、15cm和23cm。根据条件和平衡情况,重复2组,每组10~15次。阶段5(24周及以后)重返正常的旋转运动(推荐使用ACL支具)能恢复到这种水平。虽然大多数人可以恢复到他们受伤前的活动水平,但有些人只能回到较低的水平。长期而言,许多ACL重建的患者仍可能会出现关节炎。临床医师正在研究如何优化结果的技术,预防并发症,并预测出现关节炎和再次撕裂的风险。
注意事项:1、早期关节活动度(屈、伸)练习,力求角度有所改善即可,避免反复屈伸,多次练习。2、关节肿胀会伴随整个练习过程,肿胀不随角度练习及活动量增加而增加属正常现象。肿胀的突然增加应调整练习,减少锻炼量或者锻炼时间,同时可以冷敷,抬高患肢,一般症状在休息半个小时后有改善,如果隔天睡醒症状没有好转及时复诊。阶段1:(0~4周)1、在术后两三天内冷敷(用干毛巾裹住冰水混合物的冰袋敷于患处),1次冷敷15-20分钟,2个小时以上冷敷1次,1天至少敷3次;后期有肿痛可以继续冰敷,每天冰敷2-3次。2、术后不需要用支具制动,术后前6周拄拐患肢不负重走路。6周后循序渐进负重走路,可以按照体重1/5、1/4、1/3、1/2,1周后完全脱拐2、股四头肌激活训练:患者仰卧或坐位,应激活股四头肌并用力将膝关节伸直保持5秒。足跟下方可放置一毛巾卷让膝关节更进一步伸展和激活股四头肌,10次/组,每天2组可用毛巾或者足跟枕3、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腿部伸直,并将整条腿抬离床面。在45°保持1~2秒,然后慢慢降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股四头肌,也适用于髋屈肌群和核心肌群。如果患者由于股四头肌激活不足而未准备好进行此项训练,抬腿时会屈曲膝关节。患者可能需要每天2组,10次/组4、俯卧位踝关节悬挂训练:膝关节被动伸展,俯卧在床上进行此训练,腿悬离床面。床沿应该刚好在髌骨位置的近端。如果膝关节不完全伸展,训练时可以增加足踝处的重量,从0.5kg到2kg。3~5分钟/次,每天3组。5、踝泵:应尽可能多地进行,以维持血液循环。6、髌骨松解训练:取仰卧位伸直双腿,放松大腿肌肉,分别向内、向外、向上、向下推动髌骨,在每个方向上维持10秒钟为一次,每组30次,每日2-3组。7、①仰卧位足跟滑动训练:患者仰卧时,让患者使用对侧腿或毛巾来辅助膝关节屈曲。保持最大屈曲位置,直至感觉到紧绷或拉伸并保持5秒。然后,将膝关节伸直并重复,目标是在4周达到屈曲90°。每组10次,每天2组。②可以坐在桌子上或床边,双腿放松下垂,健腿在上,术腿在下,用健腿带动术腿向下压,每次在最大角度保持5分钟,目标是在4周达到90°,如果患者同时进行了半月板修补,则该运动可能被限制在90°以内,并且不能超出。每组1-2次。1天2-3组。阶段2(4~8周)1、维持全范围伸膝和110°的屈曲活动范围→继续股四头肌肌力训练。2、仰卧位足跟滑动训练:患者仰卧,让患者使用健侧腿或毛巾辅助患侧膝关节屈曲。保持最大屈曲位置,直至感觉到紧绷或拉伸,并保持5秒。然后,将膝关节伸展并重复,目标是在8周内达到110°,10次/组,每天3组.4、坐位足跟滑动训练:坐在椅子上,将足跟滑到椅子下面,最大限度地屈曲,目标是在8周內达到110°。患者可以在椅子上向前滑动身体,同时将脚稳定在地板上以增加膝关节屈曲。保持5秒,然后伸展腿并重复,10次/组,每天3组。5、股四头肌激活训练:患者仰卧位或坐位,激活股四头肌并用力将膝关节伸直并保持5秒。脚跟下方放置一卷毛巾可以使膝关节更进一步伸直和激活股四头肌。20次/组,每天3组。6、直腿抬高:患者仰卧位,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腿部伸直,并将整条腿抬离床面。在45°保持10~30秒,然后慢慢降低。这种方法适用于股四头肌,也适用于髋屈肌群和核心肌群。如果患者由于股四头肌激活不足而未准备好进行此项训练,拾腿时会屈曲膝关节。患者可能需要训练每天3组,10次/组7、俯卧位踝关节悬挂:膝关节被动伸展,俯卧在床上进行这个训练,腿悬离床面。床沿应该刚好在髌骨位置的近端。如果膝关节不完全伸直,训练时可以增加脚踝处的重量,从0.5kg到2kg。3~5分钟/组,每天3组。8、6周后站立位提踵:面对墙站立,同时收缩股四头肌保持膝关节伸直,脚尖站立抬起足跟保持3秒,然后慢慢回落。让患者尽可能少地借助墙壁达到平衡。20次/组,每天3组。7、站立位屈膝:患者应该站于平行杆内或以墙壁作支撑。患者应慢慢地屈曲术侧膝关节,使足跟靠近臀部。20次/组,每天3组8、髋关节外展运动:健侧卧位,保持患侧膝关节伸直位并抬高到45°,保持3秒,然后慢慢降低,每天重复20次。9、、靠墙蹲训练:患者背靠墙站立,脚尖朝前,足跟离墙壁15~30cm。让患者通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屈曲来降低身体,直到膝关节屈曲到45°,在45°时暂停5秒,然后向上滑回起始站立位置。20次/组,每天3组。(年纪较大患者不建议做静蹲的训练)10、坐位伸膝抗阻锻炼1.髌骨及脚趾垂直向上2.踝关节尽可能的向头部背伸(勾脚),踝关节处放0.5-3kg的沙袋,3.缓慢伸直膝关节,此过程超过4秒钟4.保持大腿不离开椅子5.维持5秒钟6.缓慢放下,此过程超过4秒钟7.如此循环10次为1组,每天练习10-30组,双腿交替进行。 阶段3(8~12周)1、进行正常的跟-趾步态步行→肌力训练。下角度目标:在12周内完全屈曲。重复阶段2的训练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训练内容:2、座椅蹲站:患者站于座椅前,缓慢蹲下直到臀部接触座椅,然后立即站起回到起始站立位。不允许患者坐在椅子上。随着患者力量的改善可以逐步增加手持重量。每天3组,每组重复20次3、坐位蹬腿:股四头肌肌力训练。从简单的小负荷开始,每周随着患者的进步增加负荷。不要超过患者自身的体重。膝关节屈曲不要超过90°。每天3组,每组重复20次。4、固定式功率自行车:这项训练可以帮助改善膝关节活动和肌力。调整座椅高度,确保手术侧的踏板在踩到最底部时手术侧膝关节能够完全伸直。从低阻力开始并在4周内缓慢增加阻力。每天进行20~30分钟的训练。5、牵伸:除了肌力训练外,牵伸训练也十分重要。3个主要的牵伸动作是俯卧位股四头肌牵伸、腘绳肌牵伸和腓肠肌牵伸。每天每个牵伸动作需要进行2组,每组重复5次,每次维持15~20秒。阶段4(12~24周)一、应继续进行第三阶段的训练,但是必须减少组数和重复的次数(2组,10~15次/组),以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肌力训练、心血管训练和运动专项训练。二、肌力训练应与心血管训练或运动专项训练隔天交替进行。三、肌力训练日(3天/周)1、第三阶段训练(2组,10~15次/组):可适当增加少量阻抗。2、上/下台阶:强调增强肌力、平衡和本体感觉训练。患者将手术侧下肢置于一个低平、稳定的踏板上。非手术侧下肢离开地面,缓慢屈曲手术侧膝关节,使非手术侧下肢轻触地面。随后伸直手术侧下肢回到起始位置。在训练过程中需保持直立平衡。保持大腿、膝关节和足部均指向前方,不允许旋转。踏板的高度可以随患者功能的改善逐渐增加至8cm、15cm和23cm。根据条件和平衡情况,重复2组,每组10~15次。阶段5(24周及以后)重返正常的旋转运动(推荐使用ACL支具)能恢复到这种水平。虽然大多数人可以恢复到他们受伤前的活动水平,但有些人只能回到较低的水平。长期而言,许多ACL重建的患者仍可能会出现关节炎。临床医师正在研究如何优化结果的技术,预防并发症,并预测出现关节炎和再次撕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