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是呼吸科临床常见的症状,部分患者虽经多方治疗,但发热仍持续不退。中医认为发热有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之分。盲目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表中成药,肺部患者可能效果不佳。补中益气汤是治疗内伤发热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放化疗后、感染大量使用抗生素、或虽使用退热发汗药但汗出热不退的患者,经过仔细辨证,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常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1.患者一,男,60余岁,因“呼吸道肿瘤化疗后持续发热2周”就诊。患者2周前因呼吸道肿瘤在当地医院进行化疗,化疗后出现发热,肺部CT显示轻微肺部感染,给予抗生素抗感染及口服清热解毒类感冒中成药等治疗效果不佳。现症见:发热(体温<38.5),恶寒,汗出,声音嘶哑,咽干口干,偶有胸闷,气短乏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大便略稀,小便可。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白,脉沉数,考虑化疗药损伤正气所致,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知母、玄参等,服用7剂热退,之后进行调方巩固治疗热未再复。 2.患者二,男,30余岁,体胖。因“车祸多出骨折术后发热持续不退10余天”就诊。患者手术后出现发热,发热(体温<38度),微恶寒,汗出较多,偶有咳嗽,咯少量白痰,活动后气短乏力,食欲一般,口黏乏味,大便黏滞。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细滑数。考虑为手术后正气亏虚兼有痰湿所致。以补中益气汤联合三仁汤加减,服用4剂后热退,调方巩固治疗热未再复。
肺纤维化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一类疑难疾病,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有诸多未知原因,目前国内外尚无好的治疗药物。根据其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喘证”、“肺萎”范畴。 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为肺肾气虚、阴虚,兼有痰浊、血瘀。治疗以补肺益肾、化痰活血为法。长期坚持用药治疗对于延缓疾病发展、减轻症状具有重要作用。近期我治疗的几个病人的结局,给了我很深的感触。 其中一个病人,男性,50余岁,身体素健,因出现咳嗽长期治疗效果不佳就诊,经肺部CT检查,见两肺中叶出现大片毛玻璃样改变,提示肺纤维化合并感染,经住院治疗,临床症状痊愈出院。由于当时患者除影像学改变外,其他未感觉有异常临床症状,未予重视,没有继续用药治疗,并坚持到西南高原地区工作。自去年10月症状出现加重,但仍未引起重视,今年初症状加重入院治疗,遂经积极治疗,仍因症状较重难以挽回生命。 另外有两个病人已经坚持服药三年,其中男性50多岁的患者就诊时临床症状、影像学病变均较上面患者症状重,但坚持治疗,尤其是出院后坚持口服中药治疗,至今临床症状较前改善、稳定,影像学病变则无明显变化。女性患者也坚持用中药治疗,冬季去南方避寒,去年入冬前复诊,症状改善明显,且影像学也提示较前有所改善,现仍在南方未回,经常电话咨询用药。 上述几个患者可能导致出现肺纤维化的病因不同,病情的发展变化可能也不相同。但在临床中,中药治疗确实能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坚持治疗(院外治疗时,若中药汤药不便,可改为丸剂口服)可能对于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至关重要。
咳嗽是呼吸科门诊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中医治疗在强调辨证治疗的同时,还要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思维,注重因时、因地、因人的“三因制宜”原则。在临诊中,根据季节气候不同把握疾病特点进行辨证可取得显著的效果。中原地区四季分明。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咳嗽以外感风寒为多,较常用的方剂有麻黄汤、三拗散、二陈汤等,若兼有热象,可酌加黄芩、浙贝母等清热化痰药物。春季多风沙,气候干燥,较常用的方剂有桑菊饮、桑杏饮、杏苏散,清燥救肺汤等;由于气温回升较快,春季时间较短,药物多以偏凉、甘润为多。夏季气温较高,多选用辛凉剂,以银翘散、桑菊饮、桑白皮汤为多,但要根据兼症进行选择,暑季注意增加芳香醒脾的药物,以健脾化湿,消除痰液的生成。秋季多燥,初秋以温燥为主,多采用桑杏饮兼加麦冬、沙参、天花粉等润肺养阴生津之品;秋末以凉燥为主,多选用杏苏散兼加麦冬、沙参等;沙参麦冬汤也是较常用的方剂。咳嗽的治疗,除上述方剂的选择外,还需要注意的临床门诊病人多在病后几天后方来就诊,许多兼有邪气入里郁而化热的征象,在主方的基础上,多可加一些黄芩、金荞麦等清肺热的药物,往往效果更好。
该病例为本人近几年来门诊治疗的一例典型“肺间质纤维化”案列。由于患者每年前来复诊,效果较好。方有意整理、总结。由于在早期未予打算,故资料不太完整。唯幸运的是,患者处保留了部分资料。现整理出,供大家参考。
一例经手治疗8年的肺纤维化患者,一周前电话联系,将于近期复诊。该患者是我运用纯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的一位典型案例,相关内容曾于2013年8月在本网站以“典型案例---一例肺纤维化的中医药治疗”发表过,2015年至今不知何因,未能联系上,心中一直忐忑。一周前她突然电话联系,得知目前状况良好如前,甚感欣慰,非常期待她的复诊。请大家等待!!
2013 ATS/ERS 更新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国际多学科分类,是目前国际上有关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最权威的研究成果,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