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痛患者就医时往往会要求医生或医生会主动给患者拍足部X光片,而多数情况下X光片上会有所发现,其中常见的就是跟骨骨刺,在脚后跟下方长出一个尖尖的骨刺,那能不疼吗?医生终于很高明的给患者找到了病根,找到了元凶,医生显得很得意,患者自己也如释重负,终于知道了自己为什么脚后跟疼了。于是乎医患双方开始共同对付这个骨刺,招数众多,医生开出了“骨刺片”“抗骨增生胶囊”“骨刺宁”“骨刺一贴灵”“……”,患者也找到了偏方、特效疗法,去公园里跺脚、踩石子,非得把脚底的骨刺弄断不可,或至少可以把它磨平一点,请问谁能把自己的脚跺骨折了?用醋泡脚,据说醋是酸的,可以把那个骨刺化掉,天天在家泡脚、烫脚,还可以用中药泡脚,外加中药熏,期望这些药物渗透到肉里,可以起到“活血化淤”“软化、消灭骨刺”,这是一场持久战,一泡就是几个月,全家老小齐上战,家里弥漫着醋的酸味和着中药味,脚丫子泡的红褐色,犹如烧鸡般,还散发着醋味中药味。结果无效,脚后跟依然疼痛,再去找医生,医生拍X光片后发现骨刺还和原来一样大,怎么办?医生放大招,开刀!把这个骨刺切掉!经典的做“跖腱膜部分切断松解、跟骨骨刺切除手术”,高级的做关节镜下松解骨刺切除,中医特色的做针刀松解骨刺切除,有时术后还真能好个仨俩月,但过后脚后跟依然疼痛,再去就医,医生无解,德高望重的大牛大砖家告之“足跟痛是世界医学难题”,回家慢慢熬着吧,反正也不死人。其实目前临床医学公认:足跟痛与跟骨骨刺没有一对一的关系,也就是说跟骨骨刺可能与跟痛症没多大关系。
足拇外翻是指脚大拇趾向外偏斜,并导致拇趾根部局部向内侧突起一个大鼓包,这个大鼓包在与鞋摩擦后经常会发炎,出现“拇囊炎”,可以红肿疼痛,所以有时患者就医时更想解决这个拇囊炎,认为切掉这个拇囊炎就可以了,殊不知由于拇趾偏斜是根本原因,单纯切除拇囊炎很快就会再长出一个拇囊炎来。其实拇外翻患者还会有一些其他合并问题,这些问题只不过患者没放在眼里,但却逃不过医生的法眼,比如常见的脚掌疼痛、脚掌脚垫、第二趾屈曲畸形、脚趾背侧胼胝、大拇趾内侧胼胝,所有的胼胝(脚垫)都是问题,还有些拇外翻同时合并足跟痛、小腿痛、脚内翻、膝关节向内扣等,进而还会出现骨盆前倾,髋部扁平增宽,脊柱弯曲,高低肩,头偏,五官不正(眼、嘴、脸向一侧倾斜)。所以经常有患者说我的拇外翻不怎么疼,穿个大鞋子就不碍事了,事实是拇外翻本身只是系列问题的一个表现,拇外翻从来都不会单独出现,只不过你仅仅看到了这个“拇囊炎”而已。足拇外翻甚至会影响到头、肩?确实有治疗拇外翻后偏头痛也好了,膝关节关节炎也好了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时确实有失偏颇。因此必须有整体观念,矫正好足部解剖结构,使之符合站立行走的力学要求,才能顺利解决下肢、骨盆、脊柱问题,高楼大厦的地基很重要啊。
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medialtibialstresssyndrome)主要是由于小腿胫骨后肌肉反复过度牵拉胫骨内后骨膜,局部应力高而引起的疼痛。这些应力既来源于外力(缓震不足,冲击过大),更来源于肌肉自身对骨膜的牵拉作用力。症状与体征 1、表现在小腿前侧或者后内侧中下段(内踝上小腿下三分之一区域)较深层的疼痛,运动中疼痛明显,休息后减轻或消失,有按压痛,也有表现为胫骨周边疼痛。 2、沿着小腿内则出现隐痛,酸痛或疼痛,甚至疼痛感一直蔓延至膝盖,通常在胫骨偏下方的位置。 3、疼痛感最明显出现在跑步前,但在跑步过程中当肌肉放松后,疼痛感逐渐消失,和应力骨折不同,疼痛一般发生在剧烈的承重运动例如爬梯等。 风险因素 1.经常跑公路(硬地),上下坡,越野(不平整路面) 2.扁平足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3.腓肠肌肌过分紧张(小腿前后肌力不平衡) 4.足过度外旋外翻:膝盖内扣和足外翻,尤其罗圈腿膝内翻时与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相关。胫骨应力综合症治疗方法:1.当疼痛加剧时,立刻停止跑步,如果轻微疼痛,降低训练强度,避免下坡跑步以及那些带坡度或倾斜的路面。2.进行5-7天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治疗过程,例如布洛芬等。3.在胫骨周围用冰敷——每2小时冰敷10分钟,目的缓解炎症加剧。4.注意拉伸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增加踝关节背伸度,加强胫后肌腱力量锻炼,控制前足过度旋前5.可以应用生物力学足弓垫控制前足旋前。
跖痛症是指前足部跖骨疼痛的总称,其临床表现为前脚掌部或脚面部疼痛,可以伴随局部肿胀、脚掌部脚垫老茧,因此其包括的范围较广泛,其疼痛性质也不一致,可以是钝痛、锐痛、电击放射样痛,具体情况可能是跖趾关节滑膜炎、骨关节病、佛勒伯格病(第二跖骨头缺血坏死)、跖板损伤、Morton神经瘤(跖间神经瘤)、痛性胼胝、腱鞘炎、疲劳骨折,痛风、慢性丹毒也经常混淆其中,是足踝外科除了跟痛症(足底筋膜炎)之后第二位常见病。是发生在步态推进期的主要问题。其治疗仍是以修正足部异常受力为主要方法。有人脚上会长各种各样的脚垫,也就是医学上所称之的胼胝,最常见的就是脚掌的老茧、脚垫,一般在第2、3趾下面多见,可以是一大片或是一小片,可以很厚很硬,也可以就是皮肤稍微增厚一些,多数情况下不疼,但疼痛仍是主要症状,顽固的脚垫,尤其老年人,只能经常定期去修脚店去找师傅修脚,20-30天修一次,不修脚就疼,也有人去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也就给些皮肤软化剂,如水杨酸、尿素软膏什么的,或者皮科医生说这种情况不是皮肤病。那脚垫胼胝是如何产生的呢?经常用铁锹干活的人,如果不戴手套,手掌也会有茧子,手掌的皮肤也会变厚、硬,其实道理基本差不多,当致密结实的手掌、脚掌部的皮肤在受到反复的异常剪切力的作用下,在摩擦界面也就是皮肤会主动增厚变硬,以便抵抗外来的损伤,也就是脚垫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所以多数脚垫不疼,倒是去掉这些脚垫会疼,即便那些严重的脚垫,在修脚垫时也只是修薄,而不能完全去掉的。因此只要要去掉这个异常的剪切力,脚垫就不在出现了,就不治而愈了。脚垫是由于脚底异常剪切力造成的皮肤保护性反应,那这股异常剪切力是从哪里来的呢?所谓的剪切力就是脚底的皮肤与鞋底之间的水平方向相对运动,是摩擦力,是磨出来的,因此可以是足底某个部位,也可以是足侧面、足趾背侧面等,与所穿的鞋有关系,如鞋不合脚或者过大,但更常见的是脚本身的问题,是前足与后足之间相对不协调一致,导致某一部位过度活动摩擦,时间长了而成茧子。最常见的是脚掌部位,第2、3跖骨头下方,也可以是第五跖骨头下外放,还可以是足拇趾趾间关节跖侧或足拇趾内上部位,背侧常见部位为脚趾趾间关节背侧。其中第二、三跖骨头下的胼胝最常见,也常常引起症状,称之中央性胼胝或中央性跖痛症。第二、三跖骨头下的胼胝最常见,其最常见病因是:1、第一跖系列问题,如第一跖裂过度松弛,导致在站立和蹬地推进期时不给力,导致相对稳固的第2、3跖骨头成为受力点顶点,捻搓而出现局部胼胝,继续加重便出现中央性跖痛症,进而导致第二、三跖趾关节滑膜炎、跖板损伤、关节脱位、槌状趾,脚趾丧失功能,最常见的是足拇外翻合并第二、第三槌状趾;2、当第一跖骨过长过短同样会出现类似的问题;3、第二或第三跖骨过长,所谓的过长就是失去了五个跖骨头排列的抛物线,正常情况下,五个跖骨的长短应该依次是第2-3-1-4-5,呈现平缓的抛物线,临床上时有患者第2跖骨或合并第3跖骨突兀的过长,同样造成第2、3跖骨头下面出现胼胝或跖痛。对于中央性跖痛症的治疗非常容易而且效果满意。主要是病因治疗,如手术纠正第一跖裂的过度松弛,行lapidus手术,第2、3跖骨过长,可以行weil截骨,合并足拇指外翻可以一起手术解决;如果不具备手术条件、或患者不想手术时也可以考虑用支具,如跖骨垫、三分之二长或全长矫正鞋垫等控制改善足的运动模式,也就是控制各种剪切力,还可以牵拉腓肠肌来减少前足压力、减少前足异常第剪切力。
跟痛症是常见的骨科疾患,多指足跟下面第慢性疼痛,典型第症状是清晨下地是前几步足跟或足弓部疼痛,也有久坐后起身走路疼痛,而活动一会儿后疼痛会缓解,但一天下来又会疼痛加重。多数症状轻微,偶有不适,可以忍耐,或持续时间短暂,持续数天数周,对生活工作影响不大,甚至未必需要就医;但也有疼痛很重、持续时间数月数年的,以至于卧床、坐轮椅等,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对患者及家属造成很大对身心影响。跟痛症过去认为多数情况是足底筋膜出现了问题,像其他部位如颈肩腰背部慢性疼痛一样,认为筋膜发炎了,局部无菌性炎症产生了疼痛,所以又有“足底筋膜炎”之称,最新对研究发现慢性足底筋膜炎患者对筋膜组织病理切片中并未发现炎症存在,同样在临床工作中,非甾体消炎药物可能无效。足底筋膜是连接脚掌与足跟的一层非常结实的腱膜,是维持足弓的重要结构,足的结构类似三条腿的凳子,脚后跟是一条腿,脚掌内侧是大脚趾一条腿,脚掌外侧小脚趾是一条腿,而足底筋膜就是维系固定稳固这三条腿的重要结构,当这三条腿中任何一条腿倾斜失稳,都会殃及足底筋膜,使足底筋膜在异常的方向上受到异常的牵拉力,长期反复的结果导致足底筋膜在足跟附着处或在筋膜中段出现积累性损伤,甚至产生无菌性炎症、钙化(骨刺),当然也可以仅仅是牵拉受伤而无炎症发生。足跟痛的患者的自我治疗:(1)适当减少运动量,但要维持正常工作生活所需的运动量,过度运动和过度休养都是不利的;(2)穿软硬合适的鞋子,过软过硬的鞋底同样有害;(3)不要一味的烫脚、热水泡脚,在急性炎症期,无异于火上浇油,也许当时可以舒缓一下,过后会更肿更疼;(4)不要听信所谓的偏方,如跺脚、踩石子、醋泡脚等,长出来的骨刺不可能用这些方法去掉,而且骨刺是结果并不是疼痛第原因;(5)非常有效的自我治疗是做腓肠肌牵拉,有多种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是双手扶墙前腿弓后退绷,把疼的脚放在后面,持续绷住拉紧后面的小腿肚20-30秒,每10个为一组,每天4-6组。还有站斜板法,对于不能坚持扶墙牵拉对患者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毛巾牵拉法、踩墙脚法等也是可以的,但力度相对小些。(6)足底按摩或滚网球、水瓶法法也可以缓解部分症状。70-80%的足底筋膜炎通过这些自我治疗都会治愈。如果坚持自我治疗4-6周仍不见好转,就要去医院找医生进一步诊治了。足跟痛的系统医疗诊治:(1)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作出初步的诊断,多数不需要拍x光片即可明确诊断,当然有时还需要进行足负重位x光片、B超、MRI、甚至核素扫描、步态分析等特殊检查以及一些必要的血化验,以分析患病原因,得出准确诊断,并鉴别出一些其他问题,足底筋膜炎多数情况是与足的异常受力有关,解决了这个异常的力,疼痛自然就好了,问题可以出在前足,比如拇指外翻、拇指受限(背伸时量减少)、也可能出在中足,如足弓低平或过高,也可能出现在后足,如跟骨内翻或外翻,甚至是踝关节背伸受限,小腿肚肿痛等,每个人的情况都不相同,相对来说踝关节背伸受限可能是最多的致病原因,可以单独存在或与其他原因并存;需要鉴别的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等系统性疾病、小的骨折或疲劳骨折、肿瘤、神经痛、跟腱止点炎等;(2)足底筋膜炎等治疗,对于发病在三个月内的患者可以口服非甾体类消炎药,如芬必得等,但长期慢性患者无效,各种中成药或草药疗效不确切,外用药物可以辅助治疗;局部封闭治疗、小针刀治疗,要慎重,可能不去根易反复,甚至出现足底筋膜断裂等并发症;理疗如超短波或冲击波治疗,仍属于治标缓解症状等治疗,很多病人可能也无效;正确合理的拉筋锻炼、矫正鞋垫等属于从结构上矫正足部异常受力,可以有非常好的疗效,在求医的患者中,80-90%的患者可以通过此法治愈;对于顽固性跟痛,病史超过9个月的,已经不是足底筋膜局部炎症的事了,可能要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存在的解剖上异常来设计手术,比如小腿肚紧是病因的话,只要做个腓肠肌腱膜松解术足跟痛就自然好了,而非简单的把足底筋膜切断松解,那样不仅无效而且还会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
1、尽可能休息,但不走路不现实,日常生活每天要走8000-10000步的,痊愈后再锻炼;2、冰敷 急性期 20分钟 每日4次;消炎止痛药物 止痛消炎可以止痛,不能去根;3、拉伸训练 跟腱、跖腱膜拉伸训练是基础治疗,很重要;推荐扶墙法:距墙1小步,前腿弓后退伸直绷紧,脚后跟不要离地,后小腿肚稍有疼痛感,持续15-20秒钟不动。反复做10个动作为一组,每日4组。注意把疼的脚放后面。4、矫形支具的应用 矫形鞋垫,矫正足部异常受力,可以很快缓解疼痛疗效最满意;矫正鞋垫市面、网上很多,价格高低不同,据我个人所见均为舒适性而制造,不具备真正治疗价值。我个人临床工作中应用欧美、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专业足科品牌产品,绝大多数疗效满意,但多数需要患者来院就诊检查后才可应用,这与配眼镜相似,大夫不看过病人不好处方的。注意项目:1、禁止跺脚、踩石子、大力按摩等,禁止穿薄、软底鞋;2、禁止烫脚等热疗3、各种口服、外用中草药疗效基本无,可省略。4、激素封闭 易反复,副作用大;5、夜间痛可用夹板治疗;6、冲击波、理疗可能有疗效,疗效不肯定;7、病程大于6月,手术本文系刘凤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首先告诉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很多人有脚足底痛的问题,拍片子一看,足底有骨刺,就常常认为这是骨刺“扎的”,这是错误。正常没有足跟底痛的人里,有50%在足跟底有骨刺;有足跟底痛的人,则有60 - 70%有骨刺。所以,骨刺并不会引起足跟底痛,而且足跟底痛痊愈时,骨刺仍然存在。这说明足跟痛和骨刺没有啥关系。你是否试了以下所有方式还没有治疗好足跟痛?1、热敷2、用中药水、醋、各种神奇药水泡脚3、各种神奇的膏药贴脚4、吃止疼药(包括西药、中药)5、理疗(比如:烤电、中频、超声波等)6、扎针灸、按摩、拔罐、放血7、打封闭8、做手术,把骨刺去掉9、每天拼命的走,想把骨刺磨掉,想以毒攻毒,甚至走鹅卵石路。注:如果以上方式你都试了,还没有治好跟痛症,那么看完下面的内容别忘了给我点赞哦。破解跟痛症,最重要的是一个“力”字! 讲到骨科,大部分是因为力学的问题。尤其对于足踝疾病,因为足踝处于人体的最低点,承受着全身的重力,活动量也非常大。所以当身体的某个部位“力”发生问题时,一定会在足踝上以疾病的方式体现出来,反之当足踝出现问题,身体的其他部位也会受到影响。而跟痛症大多数原因是小腿部腓肠肌较短,导致的足跟部长期劳损引起的无菌性炎症,这种无菌性的炎症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疼痛。所以要治疗好跟痛症,不解决“力”问题,而仅仅是把局部的疼痛暂时消除,那病情的复发和反复就不可避免。好了,如果上面那些繁复的废话你不想看,就直接看治疗大法吧!(绝对的不花钱哦)1、可以找一个斜坡(比如一块斜着的砖或者木板),脚跟低,脚尖高站立,每天20分钟,坚持4-6周(如图一所示)。2、前腿弓,后腿绷(脚跟不要离地),坚持20秒后互换,10次为一组,每天最少4组。坚持4-6周(如图二所示)。注:这两个动作都是为了拉伸小腿后面的一条叫腓肠肌的肌肉。效果好不好,试了就知道。好了,别忘了给小编点赞哦!再告诉您一个神奇的懒人大法!如果您没时间进行上面的锻炼,也没耐心等到4-6周,那小编还可以教您一个懒人大法。那就是:矫形鞋垫!没错,现在有一种鞋垫真的很神奇,用上了真的很管用,说的是专业的矫形鞋垫,需要根据医生的查体和您的足底的压力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选择。不能自己在市面上随便买。终极大法,但愿与你无缘。手术!手术!手术!手术就是终极大法!如果上面不花钱的方式您坚持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效果,那么欢迎您来医院。医院为足跟痛患者专门设计了一种“神手术”,这个手术只需在小腿部开一个2厘米左右的小口,即可解决绝大多数患者多年的足跟痛问题。效果神奇到手术第二天立马不疼,真是屡试不爽!小编虽然不希望大家走到手术这一步,但是长痛不如短痛,为了解决这多年的跟痛症,挨一刀,也值了!
1、小腿三头肌(小腿肚)过紧,牵拉跟骨,增加了跖腱膜的张力(很常见);2、步态、走路姿势的改变及身体的不平衡(看看身子正不正,肩膀及头颈有无倾斜等),造成跖腱膜张力增加;3、足部肌肉力量下降,不能保持足部正常姿态,使跖腱膜异常受力;4、足部畸形 最为多见,跟骨歪斜(鞋跟外侧异常磨损)、脚掌脚垫(局部皮肤异常摩擦增厚)、拇指外翻(大脚骨)、锤状趾(脚趾弯曲变形、平足或高弓足等;小腿弯曲如罗圈腿也可能导致跟痛。5、过度的劳作而没有穿保护足弓的鞋6、日常穿用的鞋不符合生理要求7、肥胖8、怀孕 体重增加、激素变化影响跖腱膜9、突然增加体育活动或改变生活方式,或跑跳造成跖腱膜损伤10、长期站立工作。本文系刘凤岐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常用足踝锻炼方法:1、提踵法 踮脚尖运动牵拉跟腱、足底筋膜2、推墙法 双手扶墙,双脚一前一后距离墙半步,脚跟不能离开地面,上身逐渐靠近墙壁,牵拉跟腱。3、足肌锻炼 用脚趾头抓起移动毛巾、或石子等小物件。
春暖花开,经常看到一些中老年朋友,饭后在院子里走石子路,认为这样有益于身体健康,然而有关医学专家告诫人们: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这项运动。 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骨科足踝外科专病门诊刘凤岐主治医师介绍,人体的足部有很多穴位,是重要的经脉反射区,人们通过走石子路,足底部的穴位得到按摩的同时,还增加了肢体的末梢循环,促进脚部以及全身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调节功能,从而提高了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但以下三种病人不适宜走石子路这项运动。 糖尿病足:患有糖尿病足者对于冷、热、压力的感觉都不明显,当走石子路时,脚若被硌伤会造成皮肤破损,而往往轻微的不经意的外伤是导致病足的感染、坏死始发因素。 “为促进血液回流,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环,可采用下面三种方法进行足部锻炼:第一,可利用小按摩器,用它来轻轻敲打足底,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较好的控制力度,不至于让自己的脚受伤。第二,可以仰卧在床上,双脚尽量抬高,每次30秒,每天重复做5—10次。第三,可坐在床边,把双腿垂在床下,不停地晃动一分钟。”刘凤岐解释说,糖尿病人要每日用温水(低于40摄氏度)洗脚,保持其清洁。但不能用热水泡脚,以免发生烫伤而造成皮肤破损。 跟痛症:跟痛症患者走石子路,会使得病情加重。可采用足部肌肉的收缩锻炼,以增强足部肌肉的力量,从而缓解足跟底部的疼痛:双手扶稳楼梯扶手,双脚站在楼梯的第一个台阶上,脚跟腾空尽量踮起脚尖然后继续下沉下压,每天坚持做10个以上,三个月后,大部分患者脚跟疼痛的症状就会有所缓解;双手扶墙,两条腿一前一后,前腿膝关节屈曲,后腿绷直,身体逐渐贴近墙面,这里提醒您注意,后腿的脚跟一定不要离地。这样可以有效地牵拉跟腱,帮助您缓解脚跟疼痛。“此外,跟痛症的患者长途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要有科学的步态及姿势,要学会走路,要注意间断休息,避免足部持续负重,防止足部过度疲劳。”刘凤岐说。 扁平足:患者如果再在石子路上走来踩去,就很容易造成足部组织的一些伤害,反而会加重病情。 最后,刘凤岐提醒到,走石子路是健身的好方法,但要因人而异,尤其对于脚及腿有问题的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不可盲目随大流。他还提醒大家,走石子路不能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每次锻炼的时间以15—20分钟为宜。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