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辨证调护要点 中医治疗肝病,特别注重疗、养结合,除辨证准确,用药恰当外,生活起居有诸多注意事项,调护得当,会促进疾病康复或缓解,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合理饮食:急、慢性肝炎患者在肝脏炎症活动期(ALT和/或AST升高时)一定要注意合理饮食,如每日三餐定时定量,忌食辛辣、刺激、生冷、油腻,提倡清淡饮食,以粮食和新鲜蔬菜为主,不必完全素食,但应当限制高糖、高蛋白、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海鲜、肉类(尤其是羊肉、狗肉或动物内脏等)、蛋类、油炸食物等。盲目“上营养”,过量摄入肉、蛋、奶,反而会加重肝脏和胃肠的负担,造成肝炎迁延不愈或合并脂肪肝。待炎症消退,肝功正常后,可适当增加肉、蛋类食物。 肝炎患者应当坚决忌酒,含酒精的任何饮料均不得饮用。饮酒不仅加重肝炎,还会大大增加肝炎患者发生肝癌的比率,因此,肝炎患者应当终生禁止饮酒。 (二)充分休息:对肝炎患者而言,休息与用药同样重要。肝炎患者应早睡晚起,充分休息,白天要主动增加卧床时间,根据病情,2~4小时为宜。卧床时,回流至肝脏的血液增加、有利于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炎症的恢复。肝脏炎症活动(ALT升高,>80u/L)时,不宜进行体育锻炼,繁重的体力劳动或长途旅行也应避免。医生常常会给肝炎患者开具病休证明,建议其暂不工作,回家休息,但需要指出的是,不上班并不等于休息,有的患者虽然请假不上班,但在家里通宵打麻将、玩游戏、上网、看电视;或虽然卧床,但躺在床上织毛衣、看小说、煲电话粥……,实际上,这都不是休息,充分休息不仅要求减少体力消耗,还应放松精神,安心静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生活规律:肝炎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工作、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午休,半小时左右即可,晚上十点之前必须休息,不宜从事高度紧张或作息不规律的工作,最好避免值夜班。生活也应当安排得简单一些,避免过多的应酬或娱乐,力求简单,才可能规律。 (四)心情舒畅:因为目前乙肝尚不能根治,所以许多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病后难免会出现、紧张、不安、焦虑、烦躁、沮丧、抑郁等不良情绪,在生活、工作中无精打采,心事重重,悲观失意,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最终难逃肝硬化、肝癌的厄运。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乙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麻痹大意,忽视了定期检查和治疗,造成病情恶化。患者只要遵从专科医生的建议,依靠现有的药物和治疗方法,维持肝功能长期稳定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只要肝功能长期稳定,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不会进展到肝硬化。因此肝炎患者应心情舒畅,保持健康、轻松的心态,既不要过度担忧,惶惶不可终日,也不能麻痹大意,忽视检查和治疗。不良的情绪对病情有害无益。(五)定期复查:以乙肝为例,患者应按照有资质的专科医生的建议,定期检查肝功能、乙肝五项、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甲胎蛋白(AFP)、腹部B超等常规检查项目,其中肝功能检查尤为重要,是一年之中检查得最为频繁的项目,一般每1~3个月检查一次。定期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为调整用药或判断疗效提供可靠依据。
三、肝病常用治则治法概要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急、慢性肝病,必须详审标本缓急,分清寒热虚实,治病求本,切中要害。要善于抓住不同疾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和演变规律,解决主要矛盾。无证可辨时,可从病机演变规律和患者的体质特点入手,结合舌苔、脉象,仔细推求,确立治则治法。如急性肝炎往往以邪实为主,病程短,正气不虚,治疗应着重祛邪,“急则治标”之谓也,湿热蕴结是主要矛盾,清利湿热是主要治法,由于邪盛正不虚,除非患者体质虚弱,一般不必过分强调扶助正气;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迁延不难愈,正气受伤,多脏腑功能失调,无力祛邪外出,因此应重点注意扶助正气,或“缓则治本”,或“标本兼顾”,总以“扶正祛邪”为要领,避免因过度强调祛邪,用药猛烈而损伤了正气。治法的确立要有针对性,慢性肝病往往病机复杂,本虚标实,虚实并见,头绪繁多,常令医生有无从下手之感,确立治法时,一定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分清先后缓急,还要注意不同治法间的关联性。例如肝硬化腹水患者,病程久,病位深,本虚涉及肝、脾、肾气血阴阳虚损,标实可有气滞、痰浊、湿热、瘀血、水饮、疫毒,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兼具肝肾阴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瘀血阻络、水湿泛滥、湿热蕴结等证候,各有轻重,辨证应抓住主要矛盾,如腹水明显,腹胀大为主者,可辨证为“肝郁脾虚,水湿泛滥”,治法确立为疏肝健脾,利水消肿,兼顾补肝阴、化瘀血、清热利湿。脾虚与湿热之间存在关联性,健脾可化湿,湿去则热无所附,因此,用药时应着重健脾,清热、燥湿的药物可以酌减,以使处方用药更为简约、精当。待腹水减轻或消退后,再将治疗重点转向活血软坚,抗肝纤维化,逆转肝硬化。如此,辨证准确,治则治法选择得当,处方用药才可能精准。
二、肝病的病机特点和演变规律急性肝炎多与外邪侵袭或药毒损伤有关,邪气盛实,正气不虚,一般而言,病程短,病位浅,对脏腑气血阴阳的损伤不重(重型肝炎除外)。病位多局限在肝、胆、脾、胃,临床表现以相关脏腑的功能失调为主,内伤虚损轻微。急性期过后,恢复阶段可能也会出现乏力疲倦、食欲减退、消瘦等正气受损的表现。,经恰当调理,很快痊愈,不留病根。慢性肝病或起病隐匿,或是由急性肝炎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转变而成。就病位而言,初期在肝,具有先传脾,后及肾的特点,最终导致多个脏腑精气亏虚,功能障碍,气血逆乱,正虚邪实。病程越久,病位越深,累及脏腑越多,预后越差,肝肾阴虚是多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最终阶段。“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正虚与邪实相互胶结,互相影响,错综复杂。
一、肝的生理病理特点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肝在五行属木,性喜条达而恶抑郁,通于春气,主动,主升。肝开窍于目,藏魂,其华在爪,在体合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调畅、疏通全身气机,令其畅达、宣泄的作用。肝主疏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调理疏通气血津液: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也是脏腑功能正常发挥的前提和保障。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脏腑功能才能保持协调平衡,气机的调畅又是推动血液、津液运行的基本条件,故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流畅,经脉通利。 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可分为疏泄不及和疏泄太过两种情况:前者是指肝气失于疏通畅达而导致气机不畅,亦可称之为“肝气郁结”,主要表现为肝经循行部位如胸胁乳房少腹部位的胀、痛、不舒,“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机不调,血脉不利,容易发生月经不调、经闭、癥瘕、积聚等病证。疏泄太过是指肝气上升、躁动太过,潜降不及,形成肝气上逆、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等病理变化,常见表现如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等,血随气逆还可出现吐血、衄血等。 2、调畅情志活动:肝的疏泄功能与情志活动密切相关,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主要依赖于气血的正常运行,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血脉流通,对保持心情开朗舒畅至关重要。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多易导致情绪失常,如肝气郁结常表现为闷闷不乐,抑郁寡欢;气郁日久则化火,肝火上炎则表现为急躁易怒,易于激动。反之,外在的精神刺激,如暴怒或抑郁等也会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从而表现出肝气郁结或肝气横逆的病理变化。 3、促进胆汁分泌、调解脾胃消化功能:中医学认为胆藏精汁(即胆汁),来自肝,“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胆汁的正常排泌依赖肝的正常疏泄。另一方面,肝又通过其调畅气机的功能来调节脾胃的消化功能。生理上“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升胃降的气机运行方式是脾胃消化功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基础。而脾升胃降的协调平衡又依赖肝气的调畅,换言之,肝主疏泄是脾升胃降的前提和保障。肝失疏泄,不但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泌直接影响消化功能,如出现口苦、黄疸、厌食、腹胀等症状,而且还会导致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从而出现肝脾不和(胁肋胀痛或不舒,腹痛腹泻,乏力倦怠)或肝胃不和(胁肋胀痛或不舒,嗳气,反酸,胃胀,便秘等)。因此,临床治疗脾胃病时常常选配疏肝理气的药物,正是此意。 4、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泄精:肝的经络绕阴器耳循行,且与冲、任二脉相通,“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女子的月经与排卵,男子的泄精也都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常会导致月经不调、遗精、早泄等病证。(二)肝主藏血肝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的功能。有三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肝有调节血量的作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即是说人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量常随不同的生理需要而发生相应的增减。肝藏血功能的正常对于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人体脏腑、肢体都需要在血的充分濡养下才能发挥其正常生理功能。第二,是指肝有防止出血的作用,肝体柔和,可使血不妄动而内藏。第三,是指肝通过藏血对其疏泄功能有制约作用,肝血充沛,肝体柔和,阴能潜阳,制约肝气肝阳的亢逆,从而维持其正常的疏泄功能。肝的藏血功能失常也被称为“肝不藏血”,临床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藏血量不足,失于濡养而出现功能减退,如目失所养则视物不清,干涩,夜盲;筋脉失养则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等。二是藏血功能减退而发生出血,如呕血、便血、血崩等。此外,肝血亏虚,肝体失柔,阴不潜阳,还可导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病证。(三)体阴用阳生理情况下,肝气主升主动,向上、向外、变动不居;病理情况下,以阳证、热证、实证多见,如肝气郁结、肝郁化热、肝火上炎、肝气上逆、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虚证仅有肝阴不足、肝血亏虚,相对少见。肝阴、肝血是维持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发挥的内在物质基础,称为“肝体”,肝的功能活动称为“肝用”,物质基础的缺乏必然导致功能活动的异常,然而,由于肝所特有的主升主动、向外向上、变动不居的生理特点,所以阴血不足导致的功能异常多表现为阳证、热证、实证,但这只是表象,内在基础是虚损,肝阴肝血越是不足,肝气肝阳越易郁结、亢逆,如果错误地将“体用失调”判断为纯实证,一味疏肝、清肝、平肝、抑肝、镇肝、伐肝,或可取效于一时,终究是徒伤正气,加重病情。因此,中医治疗肝病特别强调“体用同调”,养肝体而畅肝用,令肝血充沛,肝体柔和,阴平阳秘,肝气肝阳自然升降有度。(四)善干他脏“肝者,干也,善干他脏”,肝为风木之脏,变动不居,肝经循行所过之处,联络脏腑众多,加之五脏分属五行,相互之间生克制化,存在复杂的关系。病理状态下,肝病极易通过经络、五行关系影响到其他脏腑,导致合并出现他脏病变;其它脏腑的疾病也会循经感传,影响到肝,如脾胃湿热,熏蒸肝胆,会发生肝胆湿热证;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因此肝病最易传脾造成肝脾同病或肝胃不和;心主血,属火,肝藏血,属木,木生火,在五行属母子关系,思虑过度,心血暗耗,导致心血亏虚,子盗母气,也会影响到肝藏血的功能,最后形成心肝血虚证;肾属水,肝属木,水生木,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二经多处交汇,精血互化,肝肾同源,肾精亏虚,可导致肝阴不足,出现形体消瘦、肝区隐痛、腰膝酸软、失眠健忘、口燥咽干等证,常用“肝肾阴虚”来进行概括。因此,肝脏有病,有善干他脏、相兼为病的特点,造成相关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兼证,如心肝血虚、肝脾不和、肝胃郁热、肝胆湿热、肝肾阴虚等等。在慢性肝病阶段,甚至会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肝胆湿热等并存的复杂状况,单纯的肝气郁结证、肝阴不足证反而较为少见。
四、便 秘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失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虽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困难;或粪质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的病证。肝病过程中常兼见此证,其发生可与原有肝病有关,也可无关。(一)病因病机:多由于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亏血少所致。肠胃积热者乃是由于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肥腻,宿食积滞结聚肠腑所致,急慢性肝炎过程中湿热熏蒸,煎熬津液,皆可导致便秘。气机郁滞是由于肝郁气滞,或忧思气结,气机升降失常,腑气不通所致;阴亏血少多见于慢肝日久或肝硬化、肝癌患者,由于素体阴亏或久病损及肝肾,或耗血伤阴,或利水伤阴,阴亏血少,肠燥津枯,无水舟停。(二)治法:肠胃湿热多伴口干口臭,心烦不安,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泄热导滞,润肠通便;气机郁滞者,常见排便不畅或不爽,肠鸣失常,腹胀不适,嗳气频作,舌苔薄白脉弦,宜顺气导滞;阴亏血少者,多伴形体偏瘦,口干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肠。(三)方药:1、肠胃积热者,用麻子仁汤加减:生大黄3~9克、枳实9~15克、厚朴9~15克、火麻仁30克、杏仁9克、郁李仁9~15克。2、气机郁滞者,宜四磨汤加减:木香9克、乌药9~15克、槟榔9克、沉香3克(后入)、大黄3~9克、枳实9~12克、合欢皮15~30克、郁金9~15克、香附9~15克、栀子9克、芒硝9~20克(后入)。3、阴亏血少者,选增液汤加味:生地9~30克、玄参9~30克、麦冬9~30克、厚朴9~15克、枳实9~15克、芒硝9~20克(后入)、生甘草3~6克。煎服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遍,总量400毫升,分3次温服。(四)注意事项:1、实证可选用大黄、芦荟、番泻叶、决明子等刺激性泻药,因其均含有蒽醌衍生物,长期服用可导致结肠黑变病,可能诱发大肠癌,故不宜久服。宜用玄参9~30克、生地9~30克、麦冬9~30克、芒硝6~20克(后入)代替之,效果不佳者,可再加木香9~15克、枳实9~15克以行气消胀,促进肠蠕动。2、除用药外,应注意积极寻找便秘的病因,如情志不遂、久坐少动、过度利尿、嗜食辛辣或动物蛋白摄入过多等,对患者进行生活、饮食的指导,不可过度依赖药物。3、经治好转者,为防止复发,可每天用麦冬30~60g,开水冲泡,不拘时服,以调理善后,仍排便不爽者,可再加入玄明粉3~6g,同时冲泡饮用。4、肝病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可及时排出体内宿食积滞等代谢废物,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对于肝硬化患者还可以减少肠道产氨,防治肝性脑病,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胃痛胃胀,纳差食少(一)病因病机:慢性肝病过程中胃痛胃胀,纳差食少等症状出现频率非常多,可由肝病引发,如门脉高压性胃病,或与肝病无关,如合并了慢性胃炎或饮食不节、感受寒邪、情志不遂所致。上述症状的出现,严重降低了生活质量,加重了患者的痛苦,不利于原有疾病的康复。中医学认为上述临床表现与脾胃失和、气机不调密切有关,应用疏肝利胆,健脾和胃等治法常收到满意疗效。(二)治法:尽管脾胃失调所表现的症状纷繁复杂,如胃痛胃胀、纳差食少、泛酸烧心、嗳气嘈杂、恶心呕吐、呃逆痞满等,但脾不升清,胃失和降,气机失调是病机关键。因此治疗应以恢复脾胃升降为主要目标,升降得复,诸证自然轻减。另外,由于在生理上肝主疏泄是脾胃升降的前提和保障,因此,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是基本治法。(三)方药:笔者常用自拟的“调中降逆汤”为主加减治疗,疗效满意。1、基本方剂:香附9~15g、半夏9克、郁金9~15g、干姜6~9g、蒲公英15~30g、白及9~15g、砂仁9g、炒莱菔子9g、生薏苡仁30g、苍术12~18g、炒白术15~30g。2、辨证加减:伴舌红苔黄厚腻者,去砂仁、香附、白术,加白豆蔻9~12克、藿香9克、枳实9~15克;大便秘结者,加木香9~15克、玄参9~30克、玄明粉6~9克(后入);便溏并舌淡苔白脉细者,加党参9~20克、生山药30~45克;口苦、心烦者,加栀子9~12克、龙胆草9克、黄芩9~15克等。3、煎服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遍,总量400毫升,分3次温服。(四)注意事项:1、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仅仅服用上述中草药治疗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或胃粘膜保护剂等联合治疗。2、若同时合并胃或十二指肠溃疡,也应结合西药进行足量、足疗程的三联或四联治疗。3、除用药治疗外,凡是出现胃痛、胃胀、纳差、食少等症状的,均应忌口,暂停摄入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包括各种水果、凉拌菜、冷饮、绿茶、菠菜、苦瓜、海带、辣椒、酒类)以及豆制品、奶制品、甜食和粗粮,直至症状完全消除1月以上。还应注意防寒保暖,腿脚受凉也是引起胃肠病的常见诱因。上述事项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许多患者服药后疗效欠佳,大多与忽视了上述因素有关。
二、失 眠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困难,睡眠浅或时睡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入睡,或多梦,严重者毫无困意,彻夜不眠。由于睡眠时间或深度的不足,醒后常伴有两目干涩,神疲乏力,头晕头疼,心悸健忘或心神不宁。(一)病因病机:肝病患者出现失眠多因肝不藏血,心肝血虚,心神失养或情志不遂,肝郁化火,扰动心神有关。前者属虚证,后者属实证或虚实夹杂证。临床上与肝病有关的常见证型有二:一为心肝血虚,常表现为多梦易醒,或入睡困难,伴心悸健忘,面色无华,头晕耳鸣,倦怠懒言,舌淡苔白,左寸、关脉沉细弱;二为肝郁化火,常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甚则彻夜不眠,伴头晕头胀,耳聋耳鸣,口干口苦,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脉沉滑数。(二)治法:实证应侧重祛邪,泻其有余,肝郁化火证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安神;虚证应强调扶正,补其不足,治宜补益气血,养心安神。(三)方药:肝郁化火证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龙胆草9~12克、黄芩9~15克、生栀子9克、柴胡9~12克、车前子15~30克(包煎)、当归9~15克、生地9~15克、郁金9~15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甘草6克。治疗心肝血虚证,笔者常用自拟的“安神汤”:炒枣仁30~45克、柏子仁30~45克、合欢花15克、夜交藤30克、黄芪15~30克、白术15~30克、远志6克、当归9~15克、白芍9~15克、半夏9克、陈皮9克、茯神15~30克、生龙骨30克、山萸肉15克、生甘草6克。多梦纷纭者可再加地骨皮12~15克、青蒿9~15克、牡丹皮9~12克。煎服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遍,总量400毫升,分3次温服。(四) 注意事项:1、除上述常见证型外,失眠还与饮食不节、肝肾不足、虚火上炎、心虚胆怯、痰热内扰等因素有关,应注意询问病史,详加辨证,鉴别清楚再遣方用药。2、充分休息对于肝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肝病过程中容易出现失眠症,两者常常互为因果,彼此影响。慢性肝病患者出现的失眠多属虚证,中医药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可在治疗原发病的处方中配伍养心安神的药物如: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等,待睡眠好转后,继服健脾补肾,养血柔肝的药物,令肝血充沛,疏泄有度,心神得养,睡眠自然复常。
一、感 冒(一)病因病机:外邪侵袭与正气不足是感冒的常见原因,在起居失常、寒温失调、疲乏劳累的状态下,抵抗力下降,腠理松懈,卫气不固,卒感风邪或时行病毒,经口鼻皮毛而入,侵袭肺卫,肌表失和,则出现发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身痛不适等症状。慢性肝病患者如患感冒,应充分休息、积极治疗,中药运用得当,可迅速缓解、控制症状,不致使病邪深入,变生他证。(二)治法:受不同患者体质因素的影响,感受外邪后,有偏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之不同;因季节不同,又有风燥、暑湿之差别,但总的治疗大法是祛邪解表,宣畅肺气。用药治疗越早越好,不宜拖延。(三)方药: 笔者常用自拟的“荆防解表汤”为基本方治疗肝病过程中的感冒,根据伴随症状灵活加减,随证治之。1、基本方剂:荆芥9~12克、防风9~12克、苏叶12~15克、升麻9克、炒牛蒡子9~15克、炒杏仁9克、炒牛蒡子9克、川芎9~12克、茯苓15克、半夏9克、陈皮9克、生姜三片、大枣五枚。2、辨证加减:恶风恶寒、有汗或者无汗者加桂枝12克、白芍15克、淡豆豉9~15克;咳嗽不止加前胡9~15克、紫苑15~30克;咯痰色白清稀加干姜9~15克、细辛3克、五味子9~12克;咯痰色黄粘稠者加虎杖15克、桑白皮12~15克;气短乏力,苔白脉弱者加生黄芪30克;后背酸楚不适,加羌活9~15克,秦艽9克;鼻流清涕不止,加干姜9~12克、鹅不食草9克;鼻流黄涕伴头痛者,加决明子30克、石决明30克;咽喉疼痛者,加玄参9克、板蓝根9~12克、锦灯笼9克;大便不畅或者干结,伴舌质红苔黄者,加芒硝9~12克(后入);头痛者加蔓荆子9~15克、白芷9克、菊花9克;发热者,加生石膏15~45克(先煎)、知母9~12克;体温高于38.5℃以上者,冲服羚羊角粉1~2克。也可选用中成药清开灵颗粒,每次1~2包,冲服,便溏者慎用。3、煎服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2遍,总量400毫升,分3次温服。(四)注意事项:1、慢性肝病患者一旦感冒,越早治疗效果越好,切忌拖延,贻误病情。2、感冒一周之内者辨证用药应当突出“解表”,驱邪外出,不可一见发热、咳嗽就妄用寒凉或收敛药物,冰伏邪气,不得外发,表邪入里,变生他证。3、一旦感发生感冒,无论原发病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还是肝癌,都应优先治疗感冒,停减原有的中草药,待感冒好转或者痊愈,再转向治疗原有肝病。4、感冒伴发化脓性扁桃体炎,查白细胞升高,有感染征象者,需联合抗生素口服或者静滴治疗。5、判断属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发热咳嗽,应及早应用阿奇霉素口服或者静滴以增强疗效,快速控制病情。6、高热不退,兼有大便秘结者,务必通腑泄热,首选芒硝、玄参、知母等药,令大便恢复正常,高热往往会随大便泻下而缓解。7、肝病患者平素体质虚弱,易患感冒者,可以口服玉屏风颗粒以补气固表,深秋时节应及时注射流感疫苗以作防护。
慢性肝病过程中常常出现许多伴随病证,如感冒、发热、胃痛、胃胀纳差、食少、失眠、多梦、大便秘结等,在去除病因和辨证调护之外,有的也确实需要用药治疗。兼证处理得当,不致对原有疾病造成严重影响,若失治误治,原本轻浅的兼症可逐渐加重,从而影响原有慢性肝病的治疗,造成病情恶化,甚则危及生命。例如,肝硬化代偿期患者感冒发热,若治不及时,会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肝功能失代偿产生腹水;肝硬化腹水患者合并外感发热,腹水会快速增多,肝损害加重,黄疸加深,甚则导致肝衰竭而死亡。类似情况在临床上屡见不鲜,必须引起重视。中医药在治疗上述兼证方面疗效优势特别明显,恰当用药可促使兼证迅速缓解乃至消除,为原发病的继续治疗创造条件。现结合笔者个人经验,将慢性肝病常见兼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分四个部分逐一选介如下。
慢性丙型肝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全球感染率约为3%,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变成慢性丙型肝炎的概率为50%-85%,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5-10年后30-40%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10-20年后5-7%发展为肝癌。以长效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治疗,是当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首选的标准治疗方法,但长效干扰素的适应症较为严格,禁忌症与副作用较多,价格昂贵,患者依从性较差。此外,基因Ⅰ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标准化治疗转阴率低,而我国丙肝患者感染基因型以Ⅰ型为主,标准化治疗常常会出现无应答或治疗后复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为挖掘和发挥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炎的优势,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卫生部在“十二五”期间对慢性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设立专项研究项目,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不能注射干扰素、不愿注射干扰素、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一项纯中药治疗的选择。本课题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负责,全国十四家三级医院共同参与,我院也是参加单位之一。如果您是丙肝患者,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对于符合本课题研究要求的丙肝患者,我们将本着知情同意的原则,为您提供病情评估、备选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和病情随访,课题研究中所用药物和部分相关检查均为免费。愿我们共同携手,为征服丙肝而努力!登记日期: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项目登记联络人:张永 副主任医师联系电话:0531-68617611门诊登记时间:省中医西院区:每周一、周四上午或每周三、周四下午。地址:山东省中医院肝病科门诊。济南市文化西路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