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对于控制多种感染性疾病,降低病死率起了重大的一个作用,使用抗生素必须合理,不可滥用。各种抗生素分别有不同的作用对象、范围和疗效,所以不能有病或只要发烧就用抗生素。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首先要经医生诊断你患的是什么病,抗生素有毒性反应,如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及神经中毒反应,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影响生血细胞生长。长期过量用药,可以发生血细胞减少,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滥用抗生素可能使人体的病菌产生耐药性,一旦病菌有了耐药性,使本来能够杀死病菌的抗生素,或所用剂量不再生效。长期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它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可以抑制或杀死人体的正常菌群,而影响它在人体内的正常的作用,所以患者不能滥用抗生素。
踝关节损伤是门诊和急诊室中最常见的损伤之一。其中很大一部分患者都是踝关节扭伤(至少一根韧带拉伤、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踝关节扭伤按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踝关节扭伤。按损伤部位分为外侧踝关节扭伤、内侧踝关节扭伤、高位踝关节扭伤(下胫腓联合损伤)。所有运动损伤中,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为15%-20%。而在所有踝关节损伤中,踝关节扭伤是最常见的,约占80%,是最常见的肌肉骨骼损伤之一。其中77%为外侧踝关节扭伤。73%的外侧踝关节扭伤是由于距腓破前韧带撕裂造成的。踝关节扭伤或拉伤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该病自限性,可自愈。文献报道美国每天踝关节损伤的发生数量接近2.8万,但一项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系统综述发现,仅有35-85%踝关节损伤患者3年内愈合。1 踝关节扭伤原因踝关节韧带为踝关节提供了机械稳定性、本体感觉信息、以及定向活动能力。反复发生踝关节扭伤会导致功能不稳和正常踝部运动能力以及本体感觉丧失,进而引起反复受伤、慢性不稳、早期退行性骨改变与慢性疼痛。急性踝关节扭伤会导致数日无法工作,以及无法参加体育活动。外侧踝关节扭伤最常见的损伤机制为足部跖屈、内翻,导致踝关节的外侧韧带复合体损伤。随着外力的增加,此复合体内的韧带会按照可预知的顺序发生损伤。在大部分踝关节扭伤中,距腓前韧带是第一条或唯一一条受损的韧带。更强的外力会导致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同时断裂,引起踝关节明显不稳。跟腓韧带单独损伤的情况不常见。而更强的外力会导致三条韧带均受损。2 踝关节扭伤的分级踝关节扭伤的传统分级包括Ⅰ级到Ⅲ级,依据是临床体征和功能丧失情况:Ⅰ级扭伤源自韧带轻度拉伸,存在微观撕裂。患者有轻度肿胀和压痛。检查时无关节不稳,患者能够负重和行走,只伴轻微疼痛。Ⅱ级扭伤更为严重,涉及韧带不完全撕裂。患者有中度疼痛、肿胀、压痛和淤斑。检查可见轻至中度关节不稳、关节活动度受到一定限制,以及功能损失。负重和行走时疼痛。Ⅲ级扭伤涉及韧带完全撕裂。患者有严重疼痛、肿胀、压痛和淤斑。检查可见明显的机械性关节不稳,以及明显的功能和活动度丧失。患者不能负重和行走。3 踝关节扭伤的表现通常包括受损韧带部位的疼痛,肿胀,功能丧失。当患者扭伤时感到啪的一下往往提示扭伤较严重,然后迅速出现肿胀,同时丧失步行能力。明确患者是否有踝关节扭伤史和打软腿的症状对诊断患者是否为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基础上合并急性扭伤有重要意义。4 如何诊断踝关节扭伤 初步诊断应包括彻底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并在X射线(正、斜、侧位)检查排除骨折的前提下进一步评估损伤程度。踝关节应力像X线片主要有两种形式,前抽屉应力像X线片及距骨倾斜应力像X线片,前者侧重于诊断ATFL损伤,后者侧重于诊断跟腓韧带(CFL)损伤,磁共振成像(MRI) 对诊断踝关节韧带损伤有较高的敏感性,也有助于排除相关病变和退行性改变,评估韧带损伤。由于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高,可得性差,成本高,应仅限于踝关节慢性不稳定或合理怀疑骨软骨损伤、隐匿性骨折或胫腓联合结缔组织损伤。然而,MRI相当于急性损伤的X线平片,在治疗6-8周后评估踝关节扭伤疼痛更有用。如果病人不止一次受伤,CT和MRI扫描是必要的。5如何治疗踝关节扭伤(1)初始治疗所有外侧踝关节韧带扭伤都可采用RICE方式进行处理。初期处理目标是限制炎症和肿胀,并维持关节活动度,前2-3天里的早期处理包括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患肢抬高(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 RICE原则):通过限制负重来休息患足;患者在能以正常步态行走前都需使用拐杖。推荐以冰敷或冷水浸泡的方式进行冷冻治疗:每2-3小时冷疗15-20分钟,在头48小时中使用或者持续至肿胀缓解。应尽早采用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以尽量减轻肿胀。受伤的踝关节应保持在高于心脏的水平,以进一步缓解肿胀。另外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抗炎对症治疗;(2) 保守治疗轻度和中度踝关节扭伤采用保守治疗无异议。但对于三级踝关节扭伤,治疗仍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大多数Ⅰ、Ⅱ、Ⅲ级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可以不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后并发症较少,成本明显降低。对于韧带性扭伤,通常采用石膏或踝关节支具外固定踝关节4-6周,促使损伤的韧带修复愈合。国外文献推荐功能性踝关节支具及气垫靴的应用,有助于受伤踝关节的制动保护和促进软组织的愈合。鼓励患者在耐受的前提下早期拄拐负重。对于严重扭伤或是儿童期的踝关节扭伤,穿戴护踝等支具2-3周有助于损伤的愈合,早期实现步行。中药、推拿、针灸等方法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或运动损伤的管理,是治疗踝关节韧带扭伤的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3) 手术治疗医生有时会对一些从事可能会对踝关节反复施加较大应力的专业体育运动或其他活动的严重扭伤患者考虑采用手术来为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修复断裂的踝关节韧带。目前急性踝关节韧带损伤的外科手术治疗仍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建议在考虑手术治疗之前,进行3-6个月的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失败引起的功能康复障碍导致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发展,这通常需要外科治疗。权衡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优缺点,大部分学者认为大多数Ⅰ、Ⅱ、Ⅲ级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可以不用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3-6个月后不能提高踝关节的功能,就可以进行手术修复治疗。手术应保留给有持续症状的患者,特别是因为损伤后甚至几年就有可能再次重建破裂的韧带,其结果相当于一级修复的结果。6 如何防护好踝关节可通过绷带或外部敷料包扎来增强对踝关节外侧的稳定性,但最近可重复使用的支具应用更加广泛。绷带能给胫距关节提供有效的稳定性,但这种支撑作用在活动10分钟后会降低50%,在活动1小时后基本消失。很多支具都能显著减少踝关节不稳患者的距骨倾斜角度,且效果不随锻炼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排球运动员中,预防性应用绷带并不能改变踝关节扭伤的发生率;无踝关节扭伤病史的排球运动员,其发生扭伤的概率较低; 硬性的踝关节支撑较非硬性的踝关节支撑保护效果更好;绷带费用高、刺激皮肤,因此我们建议以可重复使用的踝关节矫形器,代替预防性绷带捆扎。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出现症状的部位多种多样,从头到脚的不舒服的症状都有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其次是出现的症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头晕、眼花、耳鸣、颈背部疼痛、心慌、四肢麻木无力甚至二便障碍等症状。根据颈椎病不同受累部位出现的不同症状的特点,目前人为的将颈椎病分为了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这四大类型。但是在平常我们劳累后的颈肩部不舒服并不等同于颈椎病,如何有效缓解颈肩部肌肉疲劳?这里教您几个小妙招!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正如火如荼的举行,孙杨不负众望,在200米自由泳单项上问鼎,成就大满贯荣誉。国人振奋奋奋奋特别是4X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孙杨最后一棒的疯狂追击看得俺们热血沸腾!赛后队友搀扶孙杨的画面更是让人为之动容,无数粉丝担忧“大白杨”的旧伤会复发。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曾让孙杨饱受伤病困扰,其中有一次尤为吓人。重点来了…… 膝盖软骨损伤到底是个啥?今天就请郑州人民医院郑东院区骨科田明波主任说说不老盖儿的那点事儿。1膝盖软骨住哪儿?你以为可能是这样的但其实不老盖也是有内涵的为了防止关节活动时骨面与骨面直接摩擦,相邻骨面各自覆盖有一层薄薄的软骨,正常情况下,软骨呈淡蓝色,有光泽,表面十分光滑,摩擦系数比两块冰面还要小。2膝盖软骨的性格软骨在人体关节内有着非常重要作用,起着承载负重和减少摩擦的重要作用,但是因为自身无神经血管,同时含的细胞量很少,相比于可以再生愈合的骨头,关节软骨因此受伤后很难靠自身的修复能力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软骨另外的性格是容易受伤,自身患病率较高,研究表明,60%左右进行关节镜检查的患者关节软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软骨损伤了该怎么办首先当然是要注意保护好关节软骨,不让受到伤害,那就需要我们减少对软骨的刺激和磨损,保护好是第一位的;但是万一软骨受到损伤该怎么办?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软骨修复方法有:1 微骨折技术,2 软骨成行技术3 自体骨软骨移植技术4 同种异体骨软骨移植技术5 自体软骨细胞移植技术。但是无论利用那种方法,让局部软骨再生,或者移植过来,这样长出来的软骨和原来的都不太一样,无法完全达到原来透明软骨的质量。
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治疗:手术?非手术?骨科在线 移位关节内跟骨骨折(DIACF)一直都是创伤骨科医生和足踝外科医生所要挑战的技术难点。虽然目前从循证医学角度看,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DIACF的手术治疗肯定优于非手术治疗;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外侧扩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仍是多数骨科医生首选的治疗方法,也是最能解剖重建跟骨解剖形态(Bohler角、关节面复位、高度和跟骨宽度)的有效手段,而跟骨的解剖重建是与远期临床疗效的改善有关的。不过这种治疗方法所存在的切口合并症发生率较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骨科医生;高合并症发生率同时也是造成跟骨骨折选择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争议的主要原因。 选择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 在考虑选择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时,需要了解最佳治疗方法的制定绝非单因素可以决定的,需要医生权衡患者、骨折、医疗团队这三方面因素。 患者因素①年龄:Buckley发现30岁以内患者手术治疗后预后更好,50岁以上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也有作者认为年龄与各种疗效评分之间没有任何关系。②性别:30岁以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③工作负担轻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工作负担重的患者无论采取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效果均偏差,但手术治疗后能更早恢复工作且出现距下关节炎的比例有所降低。④有保险或工伤赔付的患者无论采取手术治疗还是非手术治疗效果均偏差,而且出现晚期距下关节炎的比例更高。 骨折因素①Bohler角:伤后Bohler角<0< span="">°的患者手术效果不明确;Bohler角>15°的患者手术效果更好,但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要优于Bohler角<0< span="">°的患者需要接受距下关节融合的比例更大。②SANDERS分型:SANDERSⅡ型手术效果优于非手术治疗,SANDERS p summary,MCS)评分低于Ⅱ型骨折患者。③双侧骨折患者预后比单侧骨折患者更差,但双侧骨折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效果之间没有明显差异。④开放骨折的Zwipp预后评分比闭合骨折差。⑤后关节面台阶增大以及术后Bohler角较小时,AOFAS评分、Zwipp评分、FFI评分会变低。< component index,FFI)和SF-36(mental function 1I型骨折患者的5.5倍。SandersⅢ和Ⅲ型骨折患者的足功能评分(foot IV型骨折的手术和非手术效果没有明显差异;SandersIV型骨折患者需要融合距下关节的比例是Sanders> 医疗团队晚期距下关节融合和医生所治疗骨折数量之间存在副相关。如果每个月治疗跟骨骨折数量不足1例时,手术治疗的效果可能偏差。 治疗方案个体化有学者对DIACFs患者的年龄、水泡、合并症、不良习惯、创伤能量、关节内骨折块数量这六个因素分别评分,根据总分划分风险等级,从而决定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螺钉固定、外固定,还是保守治疗。 非手术治疗 对于绝大多数无移位的跟骨关节外骨折,后关节面骨折移位小于1~2 mm的患者,内科疾病严重不能承受麻醉和手术的,不能行走、长期卧床和坐轮椅的患者,依从性较差的患者,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传统非手术治疗方法使用短腿石膏前后托或管型固定4~6周,但有证据显示疗效不佳。现代非手术功能治疗的标准方法包括伤后抬高患肢、踝关节中立位软夹板制动、冰敷和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待炎症消除、疼痛减轻后开始进行踝关节屈伸、后足内外翻、足中立位主动踏板练习、足内在肌和外在肌的等长收缩活动;待疼痛和水肿完全消除后,开始拄拐下地、部分负重,之后根据骨折端愈合进展逐渐增加负重;物理治疗应持续到伤后12周。但在DIACFs患者选择非手术治疗前,应当告知患者虽然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在伤后2~3年的功能、生活质量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手术患者恢复工作的时间可能更快,而非手术治疗后期因距下关节炎而需接受关节融合手术的可能性较手术治疗患者更大。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跟骨骨折后肿胀多较明显,伤后早期可以通过冰敷、抬高患肢、药物消肿、高压氧等方法消肿。一般需待1周左右肿胀减轻、皮肤皱褶出现后手术。近期有作者对手术时机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按照损伤距手术时间分为早(3d内),中(3~10d),晚(10d以上)3组。3组之间的感染率没有差异,仅1例74岁糖尿病患者出现深部感染需要清创并取出内固定物。所以作者认为如果能够严格选择患者,排除开放骨折、严重神经血管疾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依从性差、免疫缺陷型疾病、严重系统疾病等危险因素,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伤后早期经外侧扩大入路ORIF治疗DIACFs不会增加手术感染率。 手术方法 经扩大外侧入路ORIF术是治疗SandersⅡ、Ⅲ型骨折时医生最常使用的方法。选择该入路时要精确的定位手术切口,否则可能会影响皮瓣血供造成切口合并症;通过克氏针牵拉皮瓣减少对软组织的干扰;在彻底显露跟骨后,通过牵引、翘拨等方法依次恢复跟骨内侧壁移位、矫正内外翻轴线、复位后关节面、跟骨长宽高度和跟骰关节移位;最后使用外侧接骨板螺钉系统完成骨折的固定。 在复位跟骨后关节面时,通常认为内侧载距突骨块有三角韧带和距跟骨间韧带等内侧结构牢固的把持而不会移位,它和距骨的对应关系不会变化,是复位的解剖标志。近期Berberian等对10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CT进行研究后发现共有42例载距突骨块移位、成角、分离、横向移位,而这可能会影响骨折复位质量和患者预后。当骨折线偏内、后关节面为三部分或四部分骨折时,载距突移位可能性增大。虽然载距突移位和中关节面不对称对骨折复位和临床疗效的影响尚不可知;但提示临床医生对于此类骨折可能需要选择内侧入路或内外联合入路手术。 微创手术方法下肢髋膝关节损伤后疼和活动度受限是造成功能受限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但与之不同的是,DIACFs患者疗效满意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出现合并症,这是造成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虽然有作者报道手术的短期合并症并不会影响中远期的临床疗效,但伤口皮缘坏死、破溃、感染等问题仍是困扰骨科医生的问题,这可能与手术切口的定位、血管疾病、吸烟等危险因素有关。近年来为了减少这些短期手术合并症所采取的跟骨骨折微创手术治疗是临床研究的热点。 (1)闭合复位内固定。早在1935年,Westhues就提出了使用Schanz针经皮翘拨跟骨结节结合石膏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20世纪40~50年代,Gissane和Essex-Lopresti将这种复位技术广泛用于跟骨舌形骨折的手术治疗。Stulik等应用微创手术及克氏针固定治疗了247例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中89%于伤后48h内手术,73.9%获得解剖复位(关节面移位小于2mm,跟骨高度及宽度恢复满意),7%出现浅表针道感染,1.7%出现深部感染,4.5%出现复位丢失,1%肌皮瓣治疗;176例随访患者Creighton-Nebraska评分标准优良率为72.2%,73.9%患者平均5.6个月后重返工作。DeWall等比较了ORIF及经皮复位内固定治疗DIACFs的效果,结果显示两者在恢复Bohler角、复位丢失率、距下关节融合率和取出内固定物方面均无区别;而经皮复位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和深部感染率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有学者采用经皮复位螺钉内固定技术在10年间治疗了88例舌型跟骨骨折(主要伴有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软组织水泡、多发伤等),仅1例出现浅表感染,随访患者发现14%存在复位丢失,20%需要取出内固定物,9%出现距下关节炎。 闭合复位内固定的优点:①手术微创,通过小切口完成复位和内固定,所以适用于软组织条件不佳、存在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②无须广泛剥离软组织、固定物简单,皮肤坏死风险低;③麻醉、手术时间缩短,内固定物取出简单。但由于不显露关节内骨折,也具有必然的缺点:①与切开复位相比,复位不良和再移位发生率较高;②无法直视复位效果,只能通过X线透视判断;③对于关节内塌陷骨折、跟骨前突粉碎的骨折类型效果不佳。 (2)小切口切开复位或关节镜辅助复位内固定。为了改善跟骨后关节面复位的质量,有学者使用经外侧小切口显露、直视下复位跟骨后关节面,然后采取各种固定物完成对跟骨骨折的固定。Kline等对两组骨折类型相似的DIACFs患者分别采用扩大外侧入路和微创入路进行治疗。结果发现扩大外侧入路和微创入路的伤口合并症发生率分别是29%(9%需手术治疗)和6%(无须手术治疗);再手术率分别是20%和2%;患者满意率分别是84%和94%。根据FFI和VAS判断两组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微创入路的伤口合并症发生率、二次手术率更低。张国柱等所报道的经外侧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复位、结合解剖锁定板外置固定微创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具有创伤小、感染率低、关节面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等优点。施忠民等对比了经跗骨窦切口有限切开及扩大外侧入路ORIF治疗SandersⅡ型DIACFs的近期疗效,结果发现两组在骨折愈合、Bohler角、Gissane角改善、AOFAS和VAS评分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但微创组的SF-36评分优于切开组;微创组晚期距下关节僵硬的发生也明显少于切开组。有作者使用临时外固定架、关节镜辅助复位等技术复位,经皮空心钉固定,对存在危险因素(开放骨折,吸烟,糖尿病,酗酒和可卡因)的DIACFs患者进行了治疗,结果没有感染和伤口合并症。 在本期跟骨骨折专题中,黄晖等在撰写的“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一文中,为了减小软组织合并症的发生,尝试使用跗骨窦入路减少对局部软组织的剥离,使用接骨板外置减少皮下内固定物的放置,除1例患者出现钉道渗液外没有发生切口皮肤并发症,同时较好的改善了跟骨的解剖形态(Bohler角和Gissane角);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优良率84.6%)。柴雷子等在撰写的“单侧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一文中,使用外侧横行小切口显露并复位固定跟骨后关节面,使用外固定架恢复跟骨形态和内外翻;较好的恢复了跟骨解剖,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仅5.3%,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优良率89.5%)。两位作者都在微创治疗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小切口ORIF的优势:①软组织剥离少,局部皮瓣血供影响小;②跟骨后关节面及跟骰关节面暴露良好,能直视下复位及固定,效果可靠;③接骨板螺钉固定后稳定性加强;④手术创伤小更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但小切口ORIF也有其缺点:①学习曲线较长、对术者要求较高;②如果单纯使用螺钉固定,存在固定不足和骨折再移位可能;③无法很好地处理跟骨前突的粉碎骨折。不过随着医生对该技术的熟练掌握,手术适应证已经从简单的SandersⅡ型骨折扩展到Ⅲ型骨折。在采用该技术时需要注意的是:①应在伤后早期手术,以防局部血肿机化使复位变难;②复位时可以利用克氏针撬拨、外固定架牵开等手段,顺序复位跟骨内侧壁、跟骨后关节面、Bohler角和Gissane角以及跟骨长宽高度。 (3)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有作者报道结合多种经皮复位技术,使用球囊扩张复位移位的跟骨后关节面骨折,注入注射型人工骨来维持骨折复位,辅助固定,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随着各生产商纷纷推出各自的跟骨骨折治疗的髓内固定系统,也有作者报道了较好的临床结果。但这些技术的总结和临床应用还有待临床资料的进一步积累。 陈旧性跟骨骨折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在临床上常用Stephens和Sanders的CT分型作为治疗依据。对I型跟骨外侧壁骨突膨出采取外侧壁切除减压治疗,Ⅱ型跟骨外侧壁骨突膨出伴有距下关节炎的患者选择距下关节原位融合或撑开植骨融合,Ⅲ型跟骨外侧壁骨突膨出合并距下关节炎和后足内外翻成角畸形时在距下关节融合的同时还需要进行跟骨截骨。通过各种截骨术和关节融合术来矫正畸形,解除疼痛。在本期跟骨骨折专题中,孙庆鹏在撰写的“跟骨丘部重建加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SandersⅡ型跟骨关节内陈旧性骨折”一文中,通过撑开距下关节、植入骨块、融合距下关节来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疼痛、功能和力线。 不过对于伤后时间较短的DIACFs患者,在关节软骨退变尚不严重时,可以考虑经原始骨折线截骨矫正,复位内固定。Rammelt等采用该手术方法在10年内治疗了5例伤后平均2.9个月就诊的DIACFs患者,平均随访4.1年时所有患者对结果感到满意,AOFAS后足评分和X线片指标明显改善,没有患者需要Ⅱ期融合距下关节。对早期跟骨关节内畸形愈合、在出现距下关节炎之前,保留关节、恢复力线、截骨矫形是一种治疗方法。转自医脉通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5-01-03作者: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 蔡江瑜肘关节僵硬是由各种原因造成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总称,通常指肘关节活动小于伸屈30~130°的范围,且影响日常生活,其发病率较高。Morrey根据病因和解剖位置将肘关节僵硬分为关节外型(由异位骨化组织、关节囊和关节外软组织引起)、关节内型(由滑膜和关节内结构引起)和混合型。肘关节僵硬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通常认为非手术治疗6个月后无明显改善或活动范围受限不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时,可选择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包括肘关节松解术、关节成形术、肘关节置换术等。其中,开放松解术是最常用术式,可获良好疗效,但也存在术后相关并发症。现对肘关节开放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术后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作一综述,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和预防、处理并发症提供参考。尺神经症状和病变发病机制研究尺神经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三头肌内侧头、臂内侧肌间隔后方下行,在肘部走行于内上髁后方、关节囊内侧的尺神经沟内,继续下行于尺侧腕屈肌的肱头和尺头之间。由于肘管缺乏伸展性,且尺神经沟较浅窄,正常活动肘关节即可使尺神经受到摩擦、挤压和牵拉。Gelberman等利用压力传感器在20具成人尸体上测量了不同屈肘角度下肘管内尺神经的压力变化,结果发现当肘关节屈曲>90°时,尺神经内压显著高于外压。Nakano等利用超声技术研究了健康人群不同屈肘角度下尺神经形态的变化,发现当肘关节屈曲>90°时,随角度增大尺神经明显变形。以上研究均表明,屈肘角度过大可导致尺神经受压、牵拉以及形态改变。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尺神经症状和病变主要表现为手部尺侧疼痛、麻木,病程长者可出现手背尺侧半、小鱼际、小指及环指尺侧半严重感觉障碍,受尺神经支配的肌肉肌力减弱,晚期会出现爪形手畸形,以及小鱼际肌及骨间肌萎缩。肘关节僵硬患者术前即可存在尺神经症状,多为外伤引起。外伤导致尺骨鹰嘴或肱骨远端骨折,骨折断端可能直接损伤尺神经。此外,骨折导致的肘关节提携角改变,以及创伤和手术引起的局部瘢痕、组织水肿、粘连及纤维化和异位骨化,均可加重尺神经摩擦、卡压和牵拉,引起尺神经症状。肘关节松解术后,由于关节屈曲活动度增加,术后康复训练强度大,加大了尺神经的张力,进而使神经内压增大,神经因过度牵拉而变形,也容易产生一过性或持续性尺神经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为避免术后尺神经症状及病变的发生,Williams等认为对于术前有尺神经症状或者Tinel征阳性,内侧有异位骨化形成,以及肘关节重度挛缩(术前屈曲<100°)者,均应行尺神经减压松解术。park等建议在肘关节开放松解术中,若由于后内侧关节囊大部切除引起尺神经床结构发生改变,则需行尺神经前置松解术。然而,对于无上述指征患者是否行尺神经松解术,目前仍存在争议。有学者对肘关节僵硬患者行尺神经前置松解术,将尺神经置于肘部前内侧筋膜下,术后患者均未出现尺神经症状,有利于患者关节功能康复。但应注意术中应采用锐性分离,充分暴露和松解尺神经。< span="">肘关节不稳发病机制研究肘关节的稳定性由静力稳定结构和动力稳定结构共同维持。静力稳定结构包括骨关节、关节囊及内、外侧副韧带,动力稳定结构包括肘关节周围肌肉。Morrey等通过一系列生物力学试验,证实桡骨头、尺骨鹰嘴和冠状突及分别与其咬合的肱骨桡骨头窝、鹰嘴窝及冠状突窝对肘关节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关节囊及韧带的稳定作用随肘关节屈伸位置而改变。其中,内侧副韧带前束及外侧副韧带在维持关节稳定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在关节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紧张状态。前方关节囊是通过内侧副韧带支持而起稳定关节作用。肘关节周围肌肉则是通过收缩和牵拉对关节产生压力而发挥稳定作用。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肘关节不稳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关节弹响、交锁等,通过应力试验、轴移试验、抽屉试验及应力位X线片可明确诊断。Tan等随访了52例采用肘关节开放松解术治疗的肘关节僵硬患者,其中2例(3.8%)患者术后出现肘关节不稳;他们认为,肘关节不稳是由原发损伤及术中医源性损伤共同所致。肘关节开放松解术中常需对挛缩或骨化的内、外侧副韧带进行松解,从而对上述稳定结构产生一定损伤,加之肘关节僵硬患者常伴骨关节畸形,术后易出现肘关节不稳。预防及处理方法为避免肘关节不稳的发生,肘关节开放松解术中,在保留内侧副韧带前束及外侧副韧带尺侧束的前提下,可根据患者僵硬程度及病因,对韧带其他部分进行适当松解,并仔细检查肘关节稳定性;若稳定性较差,宜采用直接修复、锚钉或肌腱移植重建侧副韧带等方法重建关节稳定性。对于存在关节不稳者术中除最大程度修补周围韧带外,术后还可配合使用外固定支架。然而,目前对于外固定支架是否常规用于肘关节开放松解术患者,仍存在争议。Ring等收治42例严重肘关节僵硬患者,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后21例使用外固定支架,21例未使用;随访结果显示,使用外固定支架患者肘关节活动度平均为89°,较未使用者(平均78°)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他们认为权衡使用外固定支架的风险、相关费用及并发症,不推荐常规使用外固定支架。但有学者认为外固定支架能提高术后侧方稳定性,利于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防止肌肉粘连、萎缩,关节僵硬、纤维化,同时使松解或重建的侧副韧带在较小张力下愈合。为避免外固定支架的相关并发症,术中放置外固定支架时应保证肘关节的同心圆复位及旋转轴线一致;术后常规行外固定支架护理,尤其是钉道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钉道感染。异位骨化发病机制研究异位骨化是指在正常软组织中发生骨形成的过程。在上肢,异位骨化最常发生于肘关节,多见于肘部外伤、手术、严重烧伤和脑外伤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BMP等多种诱导成骨因子作用有关,且异位骨化的发生必须存在以下4种因素:①刺激因素:一般为创伤,可导致血肿发生;②损伤部位的信号:目前认为此信号可能为损伤组织细胞或炎性细胞分泌的蛋白;③未定型的间充质细胞:这些细胞在适当信号刺激下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④合适的环境促进异位骨化不断发生。临床表现及相关因素异位骨化是肘关节关节外型僵硬的常见病因,肘关节开放松解术中需切除阻碍关节运动的骨化组织,恢复骨关节正常形态,从而改善活动度。异位骨化在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后仍有发生或复发,其原因为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创伤较大,松解过程对软组织损伤严重,可能刺激软组织骨发生过程,导致异位骨化的发生。异位骨化引起的肘关节僵硬主要临床表现为红肿、疼痛、局部皮温升高、活动受限,病程长者可伴软组织挛缩以及迟发性神经症状,通常以尺神经症状为主。Lee等对肘关节异位骨化的系统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肘关节周围异位骨化患者行骨化组织切除术后复发率为11.9%。预防及处理方法目前,预防异位骨化的方法有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中最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环氧化酶,阻止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影响骨形成的局部微环境,从而抑制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起到预防异位骨化的作用。放射治疗能直接杀死间充质干细胞,并且降低间充质干细胞对成骨诱导物的敏感性,以及抑制周围细胞释放成骨诱导物,从而抑制异位骨化的发生。血肿形成形成原因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创伤大、出血较多,加之术后需配合一定强度的康复训练,伤口易受牵拉,导致皮下及关节内血肿。Mansat等采用肘关节开放松解术治疗肘关节僵硬38例,其中2例(5.3%)术后出现血肿,1例因血肿影响疗效,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60分降至40分。预防及处理方法术中充分止血并放置引流管引流是预防术后血肿简单、有效的手段,术后可辅以止血药物治疗。若引流量较多时,引流管放置时间需适当延长。但目前关于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尚未形成统一意见,一般为3~10d,具体视引流量而定,连续3d引流量小于30mL可拔除。血肿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红色或暗红色色斑,局部隆起或有波动感。一旦发现血肿,应早期处理,特别是关节内血肿,如积聚时间较长易出现血肿机化、关节粘连,甚至异位骨化,影响手术效果。可采用注射器抽吸、小切口排出血肿、加压包扎等治疗手段。其他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后并发症还包括骨折、深部感染等。骨折多因不恰当康复训练以及患者基础疾病如骨质疏松等所致。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后康复训练应个体化、规范化,避免用力过度造成骨折等不良结果。深部感染在相关文献中已有报道。若不及时处理,会发生感染扩散或加重,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发现深部感染后应及时处理,包括细菌培养、更改特效抗生素治疗,必要时行手术清创。在感染预防性治疗方面,术中除常规冲洗外,在肘关节内直接应用万古霉素粉剂,配合抗生素静脉滴注,可获较好效果。展望随着临床上对肘关节僵硬的重视和手术经验的积累,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已成为较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据报道,肘关节僵硬开放松解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根据病因、手术方法及康复训练方法不同而不同,平均约为23%。然而,该术式也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第一,开放松解术创伤较大,对肘关节组织结构有一定程度破坏。手术创伤过大易产生上述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因此,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应尽可能减少损伤。术前应做好评估,记录病史,查明病因,根据肘关节病理改变设计手术。重视手术入路的选择,目前关于手术入路选择仍未形成统一意见,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尤其是异位骨化部位、程度以及皮肤情况确定。第二,由于异位骨化的发生机制尚不清楚,术后存在发生或复发风险。部分肘关节僵硬患者术后由于异位骨化的发生,导致关节活动度逐渐减小,再次出现僵硬,需行二次松解术。目前对于异位骨化以预防性治疗为主,许多治疗方法如基因治疗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关于预防性治疗时机和适应证的选择也无统一标准。因此,进一步研究其常发生于肘关节的原因,以及在分子水平上探讨发生机制,对指导临床预防和治疗异位骨化有重要意义。第三,肘关节开放松解和肘关节不稳存在一定矛盾。为改善关节活动度,术中需对侧副韧带、关节囊等结构进行松解,必然会对肘关节稳定性产生一定程度损害,术后即可能出现肘关节不稳。如术前侧副韧带本身存在骨化、部分撕裂或关节完整性受损,术后则更难以维持肘关节稳定性。因此,如何平衡松解程度和关节稳定性尤为重要。在松解的同时应尽可能对稳定结构进行修补。另外,当桡骨头畸形无法保留时处理更困难,单纯切除易引起术后肘关节不稳,而目前尚罕见肘关节开放松解术中对桡骨头进行置换的报道,仅有报道用于治疗桡骨头骨折者。对于伴桡骨头畸形的肘关节僵硬者,术中联合桡骨头切除或置换治疗后关节稳定性的恢复目前尚未明确。第四,肘关节术后常出现疼痛,原因较复杂,如疼痛不能耐受会直接影响康复训练效果。Giannicola等在一项关于肘关节僵硬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效益分析的研究中指出,减轻疼痛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重要因素。因此,术中及术后应重视对患者疼痛的控制和改善。术中注意去除引起关节疼痛及影响活动的多余组织,留置自控式静脉镇痛泵镇痛,术后配合镇痛药物及局部加压冷疗,在患者能忍受的前提下进行最大程度的康复锻炼。但部分患者经上述镇痛治疗后仍无法耐受疼痛,影响了康复训练,进而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对于疼痛的机制及肘关节开放松解术后镇痛方法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关于肘关节僵硬治疗的报道以回顾性研究为主,尚缺乏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以致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及康复方案。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肘关节切开松解术需要形成一套公认的标准,从而使更多肘关节僵硬患者从中获益。
PNAS:现代人为啥骨头轻?因为“宅”科学网2014-12-25发表评论分享与黑猩猩等人类近亲相比,现代人类的骨骼结构非常特殊:一方面我们有着更大的骨架,因为直立行走,下肢骨关节的接触面也更大;另一方面我们的骨骼重量却明显相对较轻。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人类骨骼的轻量化,这样的变化又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最新的研究表明,这一变化其实发生在相对晚近的年代,最早不超过全新世的开始,也就是12000年前,而在人类的某些族群中,这样的轻量化甚至发生得更晚。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天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 U. S. A.)上,美国、英国、德国与南非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共同完成了这一研究。他们对现代人类、黑猩猩,以及包括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罗百氏傍人(Paranthropus robustus)、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以及早期智人(H. sapiens)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的骨骼进行了高清造影,分析了他们的骨骼结构。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与黑猩猩或者人类遥远的祖先相比,我们关节处的骨骼密度明显更低。数据表示,从时间上来说,骨骼密度的显著降低发生在全新世的开始,而人类下肢骨密度的降低程度比上肢更严重。人类演化史中骨骼密度的变化。图中从左至右分别表现的是黑猩猩、南方古猿、尼安德特人和现代智人。“虽然几个世纪以来人类的骨骼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但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发现现代人类关节的密度更低,哪怕在农田里劳作的古人类也是如此。”本文作者之一,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馆长、乔治华盛顿大学研究教授布莱恩·里士满(Brain Richmond)表示。“实验结果出乎我们的意料,在过去,自然环境下生活的人类先祖与旁支们都具有致密的骨骼,甚至我们种族的早期成员,在不远的两万年前,也有着和黑猩猩它们一样致密的骨骼,但在更晚一些的时间,当人类定居下来,开始使用农具种植所需的粮食之后,人类的骨密度大幅下降了,”里士满教授说,“在绝大部分史前时期,当古人类还以狩猎为生的时候,我们祖先的活动范围远大于现在。”最后,里士满教授表示:“当我们不清楚我们的身体的演化历史的时候,我们是无法完全理解我们身体健康的现状的。在这样的运动模式剧烈切换的条件下,了解人类骨骼如何演化,对于我们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本周在波士顿举办的美国大学风湿病年会上展示的新研究成果,作为一个生活中惯常的锻炼,跑步不仅不会增加患膝关节炎的风险,甚至可能会帮助防止患这个令人痛苦的疾病。骨关节炎,或OA,是困扰中老年人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其特点为渐进性的关节软骨(长骨末端有缓冲作用的组织)损害及关节周围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包括积液、骨赘及肌肉和肌腱松弛及萎缩,以上改变均可能导致活动受限、疼痛及肿胀。膝关节炎是OA的一种常见形式,由膝关节软骨的破坏引起。可能增加膝关节炎风险的因素包括:肥胖、年龄、关节压力或损伤及家族史。过去关于跑步和膝关节炎之间可能的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精英男跑步运动员,因此那些结果可能并不适用于一般人群,该研究的作者提到。考虑到规律的跑步可能会导致膝关节炎是基于慢性、机械性膝关节超负荷可能会(造成)损害这一事实。然而,跑步运动员代表性地有低体重指数或称BMI—一个针对膝关节炎的保护性因素。“最近的CDC指南建议所有的成年人参加规律的体育活动,因为有明确的证据(指出):体育活动的增加和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率的减少相关”,该研究的第一作者Grace Hsiao-Wei Lo(MD, MSc,贝勒大学医学院)说,“然而这些体育活动对膝关节炎的影响是不清楚的。因为跑步是一种涉及到反复负荷的常见业余体育活动,且可能对关节有害,所以我对研究寻常的跑步如何与膝关节炎的发展相关很感兴趣。”为发现是否寻常的跑步会增加一般人群患骨关节炎的风险,研究者应用了来自一项多中心观察研究的数据—骨关节炎倡议(OAI)。在2,683名受试者中,56%为女性,平均年龄64.5岁,平均BMI 28.6。29%的受试者报告他们在生活中某些时间会跑步。做了膝关节X线片检查的病人被做了症状评估,并被要求完成终身体育活动调查问卷(LPAQ),以确认他们在一生中不同年龄段所做的3个最频繁的体育活动(≥10次)。年龄段包括12-18岁、19-34岁、35-49岁和50岁及以上。在48个月的OAI随访中,做膝关节X线片后用Kellgren-Lawrence(KL)分级标准为骨关节炎的放射线证据评分。KL积分大于2分或更高的受试者被视为患有放射线表现上的膝关节炎(ROA)。研究者也检测受试者在他们48个月的随访中是否有频繁的膝关节疼痛。如果受试者有至少一个膝关节的频繁疼痛且有ROA的表现,研究者视为有症状的膝关节炎(SOA)。任何有全膝关节置换的人均被分为频繁膝关节疼痛、ROA及SOA。收集所有数据后,研究者报告说,跑步者(无论其跑步的年龄如何)较不跑步者的膝关节疼痛、ROA及SOA的患病率低。对在一生中任何时间段跑步的人,与不跑跑步者的29.9%相比有22.8%患SOA。BMI分数最低的人最有可能报告是习惯性跑步者。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规律的跑步,即便不在运动员的水平,不仅不会增加患膝关节炎的风险,反而可能成为针对膝关节炎的保护性因素。“这并未解决跑步是否对处于膝关节炎前状态的人有害的问题”, Dr. Lo.说,“然而在未患膝关节炎的人中,从跑步并未表现出对膝关节有害的角度来说,没有理由限制参加一生中任何时间惯常的跑步”该研究的筹资来源包括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国家关节炎和肌肉骨骼及皮肤病研究所(NIAMS),质量、有效性和安全性创新中心及休斯顿Michael E. DeBakeyVA医学中心。来源:医脉通
骨质疏松症可造成骨折,而转子之间骨折则是骨质疏松性骨折最常见的好发部位之一。一、 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致伤机制转子间骨折可因间接暴力或直接暴力作用引起。90% 的转子骨折患者为低能两损伤,跌倒与骨质疏松是主要致伤机制。骨质疏松使骨骼的强度湘江,脆性增加,特别是髋部,发生骨质疏松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不能承受较大压力和形变,容易发生骨折。一些学者认为骨质疏松是转子间骨折的根本原因,并将老年转子间骨折归属于面性骨折.二、临床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分型很多,目前常采用 Evans 分型和 AO 分型,无论哪一种分型,在术前对骨折的稳定性做出判断均十分重要。 Palm 等用 DHS 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214 例,经 6 个月的随方,结果发现 168 例股骨外侧皮质完好的病例中仅有 5 例(3%) 需再次手术,而在 46 例股骨外侧皮质骨折的病例中有 10 例(22%) 需再次手术,故作者认为股骨转子间骨折应根据股骨外侧皮质的完整性分类。Fung 等比较 AO 分型和 Evans 分型的一致性,结果发现 AO 分型的一致性更高。因此,作者建议应用 AO 分型来指导诊断和治疗。三,治疗理念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和抗骨质疏松治疗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基本原则. 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可采用非手术或手术治疗. 如手术应尽早进行. 研究发现,延迟手术时间超过 2d, 患者 30 天内和 1 年内的死亡率均会增加.( 一)复位骨折复位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因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年龄大,一般状况差,且容易发生复位丢失。故骨折处理须在全身状况允许的条件下逬行,同时须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如追求解剖复位,手术时间必然延长,则会增加切口不愈合和感染的概率,而即使达到解剖复位,鉴于骨质疏松的特性也难以达到完全的骨折端加压固定。因此,转子间骨折应充分利用牵引床、牵引架等间接复位技术,尽置恢复力线和长度,纠正旋转和成角,采取相对稳定的固定方,最大限度地方便手术操作,减少软组织剥离和创伤,以期在不影响患者全身状况下恢复肢体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二)固定能否早期活动取决于内固定的稳定性,而内固定的稳定性又依赖多方面的因素. 与髓外固定相比,髓内固定的力臂短、扭矩小、稳定性好、生物力学优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可以实施微创术式,创伤小、失血少、无需显露骨折端,对骨折愈合的生物环境破坏少,更利于骨折愈合。髓内钉可与骨折端接触,即使内侧骨皮质粉碎的病例仍能得到很好的稳定,因此对于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更具优势。近年来,髓内固定正逐步成为内固定的主流,Anglen 等研究发现,从 1999 至 2006 年髓内固定的应用比例由 3% 提高到 67%. 目前,新一代髓内固定产品有 PFNA、InterTan 等,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增加了抗内翻和抗旋转稳定性,且操作简单。( 三)骨加强技术的应用使用骨加强技术的目的是保护和支撑疏松的骨质,减少和避免塌陷。目前,临床采用的内固定强化措施是直接用骨水泥加强骨基质,即骨折复位后选择中空螺钉固定,将骨水泥沿钉道注入,固化后达到填充骨质疏松骨缺损、增强内固定物附着力的目的. 这样一方面对骨、钉界面有锚固作用,另一方面骨水泥会在骨小梁之间扩散,扩大了骨水泥 - 骨的接触面,也加强了骨基质,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的力学性能。但需要说明的是,大量的骨水泥注入也会妨碍骨折的愈合.( 四) 人工髋关节质换术人工髋关节置换允许患者早期、完全负重行走,减少卧床并发症,因此一些学者主张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但是也有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转子间骨折进行关节置换时,需要对大、小转子复位,并通过环扎钢丝等逬行固定,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时间长,无疑增加了手术风险;而且因术中本身解剖标志不清,所以假体置入位置的控制有一定难度,假体近端常无法达到有效稳定,因此,刘璠等建议对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应持慎重态度。( 五)骨折围术期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在进行外科治疗的同时,特别强调积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1 基础措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摄入富含维生素 D、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膳食,避免嗜烟、酗酒,慎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进行适度的肌力锻炼和康复治疗等。2. 骨折后抗骨质疏松用药建议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合理长期使用钙剂、活性维生素 D3、降钙素、双膦酸盐、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锶盐等药物,可有效提高提高骨密度、增强骨的生物力学性能,从而改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防止发生再骨折。四、骨质疏松相关并发症骨质疏松症可致骨折后快速骨丢失和再骨折等并发症( 一) 快速骨丢失骨折应用接骨板及螺钉内固定后,由于局部存在“应力遮挡 "效应及内、外骨膜血管损伤,在接骨板下可发生局部骨质疏松;加之骨折术后患肢制动,必然导致局部骨质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上述骨代谢异常又会增加二次骨折的风险,使患肢陷于一个" 骨折 - 快速骨丢失再骨折 " 的恶性循环。因此,针对快速骨丢失的干预治疗非常有必要。( 二) 二次骨折二次骨折可以通过一些因素进行预测,以往的研究表明对各种骨质疏松性骨折,年龄均是增加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总之,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不仅要通过外科手术恢复正常解剖结构、矫正畸形,还要通过药物治疗缓解骨折疼痛和骨丢失,促进骨折愈合,使患者尽早恢复活动,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来源:丁香园网站
骨折是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损伤,一大发生骨折往往比较担心,俗话说“伤筋动骨100天”,说明了没有一定时间,是比较难恢复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工具以及生产生活的方式改变,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受到的致伤因素不同,产生的损伤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20到30年前工业及交通相对不发达,四肢骨折相对较为简单,而如今各种复杂骨折越来越多,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治疗方法也不断增多,治疗条件也大大改善。那么骨折后到底是采用手术还是保守治疗呢?相信很多朋友对此都比较茫然。 其实对于骨折治疗来讲,那种方式对对愈合最有利,后期效果好,那就是好方法。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是儿童前臂骨折,手法复位后对位对线尚可,无明显侧方成角,石膏或夹板固定能够达到维持骨折位置目的,那么保守治疗即可,因为儿童骨折愈合较快,塑形能力比较强;但是如果是一成年人,对骨折治疗要求比较高,并要求早期活动,或者伴有神经损伤损伤,那么肯定要考虑手术治疗。同样对于波及关节面或者关节内骨折,大多需要手术治疗,恢复关节面平滑,减少后期创伤性关节炎发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