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最怕孩子生病。一生病,吃药打针不说,万一要手术,家长就得开始犯嘀咕:这会不会影响智力? 这不,最近有消息称,说如今孩子做手术九成都是全麻,这更让家长们纠结了,都怕孩子手术后变傻了。 到底会不会这样呢?让金陵晚报记者为您做个调查吧。 麦粒肿小手术也得全麻?家长都纠结得“快死了” 我身边一位朋友最近就很纠结:她的孩子得了麦粒肿,需要手术。可医生推荐全麻,这让她不能接受。 “我小时候身边也有同学得过‘偷针眼’,感觉医生一刀就好了。怎么现在要全麻这么复杂?”她说,“我都快纠结死了,想想就恐怖,还不如让孩子回家慢慢养。”她还说自己小时候亲眼见过一个小朋友,全麻手术后“呆呆的”,很久都缓不过来,成绩也从全班前几名落到了中等顺位,“所以我绝对不会让孩子冒这个险。” 这位朋友的担忧很有代表性。暑假期期间,南京市儿童医院的门诊量激增不说,需要手术的孩子也翻了数倍。可几乎每个让家长考虑手术的医生,都会被家长问同样的问题:全麻影响智力吗? 可南京市儿童医院麻醉科主任尹宁不全部这么认为。她说,目前查阅医学文献会发现,在大样本调查里会看到,经过全麻手术的孩子和没有手术的孩子,在长大后的智力表现上,没有显著差距;在2011年全国麻醉年会上,也讨论过这个问题。 “有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拿自己接触的2个孩子来举例。一个孩子没有接受过任何全麻手术,一个孩子幼年时进行过全麻疝气手术,结果2个孩子都考取了常青藤名校。这位教授也说,从目前的手术病例中没有发现全麻对孩子的智力产生影响的个案。”尹宁说,“我们对此也曾经科普、宣传过很多次,可家长们还是纠结焦虑得厉害。” 家长言之凿凿,医生拿出数据,到底哪边才是真相?这个问题很让人疑惑。 麻醉药难通过血脑屏障倒是麻醉中窒息可能影响智力 尹宁分析说:现在的麻醉方法很多,药物就包括镇静药、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每一个都不同。但是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无法通过一个叫做“血脑屏障”的关卡。 所谓血脑屏障,其实是脑毛细血管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的结构的一道屏障,当然,被阻止的物质多数是有害的。偶尔这道关卡也会制造点小麻烦,比如很多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就经常因为血脑屏障而无法有效发挥疗效,让医生们很头痛;但更多的时候,它起到了保护大脑的作用。 在使用麻醉药品的过程中,血脑屏障同样也会发挥该有的作用,所以麻醉药物的成分轻易也不能“干涉”大脑。同时,麻醉药物80%都是经过肝脏代谢的,还有一部分是肾脏代谢的,一般30-120分钟左右就能代谢完。 “此外,正规的麻醉药物都经过了大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医学界认为它甚至对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所以从原理上来说,全麻和老百姓所说的局麻、半麻一样,都不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我们每年都要进行大量的全麻手术,至今也没有出现过因全麻而导致孩子日后智力低下的病例。” 不过,尹宁提醒家长,倒是有一种情况,在全麻下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在手术前都会提醒家长,千万不要在麻醉前给孩子吃东西。因为麻醉的时候小朋友会失去知觉,部分麻醉药物可能会让人出现恶心、呕吐表现,所以孩子也可能发生呕吐、返流、,误吸等问题。如果术前进食,孩子在全麻状态下,发生误吸,又无法将异物咳出,就可能导致窒息。”尹宁说,这种窒息除了可能引起脑部损伤外,也会带来其他损伤。 此外,还有些家长会担忧麻醉过程中的缺血症状,不过医院在手术前会为患者备足血浆,避免意外的发生,所以这个也不用特别担心。全面减少孩子的“精神创伤” 小手术全麻绝非小题大做 尹宁说,现在临床除了剪舌系带之类时间短、风险小的小手术外,大部分的儿童手术都采取全麻,包括在家长看来“动静不大”的麦粒肿手术也需要全麻,这也让许多家长不解,觉得医院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其实这是为了孩子的安全。”尹宁说,小朋友和成人不同,他们容易感到恐惧,又无法很好控制自己,所以治疗配合度不如成人。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小朋友乱动一下,就可能带来额外的风险。“就拿麦粒肿手术来说,如果医生刚要动刀,小朋友一动,就可能伤及角膜,这样的后果更为严重。”所以有些成人只需要局部麻醉的手术,对于小朋友也最好采取全麻。 不仅如此,现代医学还认为,全麻可以避免孩子因为手术产生不必要的精神创伤。 “以前很多人认为新生儿不懂事,更不知道何为‘疼痛’,所以不怕疼。可现在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人们发现即便是新生儿如果感受到疼痛,也会带来不良心理反应。更不用说是已经拥有自我意识的小朋友了。”尹宁说,孩子如果在神志清醒状态下,被从父母身边带走,孤零零送入手术室,然后看着一堆不认识的医生用各种工具“捣鼓”自己,这本身就是一个很严重的心理应激事件,可能给小朋友带来长久的心理创伤,这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样不利。所以让小朋友在全麻过程中,“一觉睡醒手术结束”,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保护措施。
一提起麻醉,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非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都认为,麻醉不过是给病人打一针,等病人睡着后就可以开刀了。然而,事实真的是这么简单吗?为此,我们将邀请我院麻醉科专家,就麻醉相关知识,做一简单的介绍,以便让大家对麻醉医学及麻醉医师有一个初步了解。 1、为什么麻醉前不能吃饭以及喝水。 答:麻醉前禁食,不仅包括不能吃饭,还包括不能喝水。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发生反流(胃内食物返回口腔,甚至误吸入肺脏)是很危险的一件事情,严重者会因误吸入肺脏,造成肺损伤、呼吸衰竭,甚至因窒息死亡。术前禁食(包括水)可以有效预防反流误吸,根据人的年龄及胃肠功能变化特点,一般要求术前6个月以内的新生儿禁食固体食物4小时(包括牛奶),禁饮水2小时,6个月到3岁婴幼儿为则为6小时,3岁以上儿童而为8小时。成年人禁食固体食物至少8小时,禁饮水2小时。 2、麻醉真的就是在腰背部打一针这么简单? 答:麻醉方式有很多种,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其中,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在腰背部打一针的“椎管内麻醉”,其实椎管内麻醉不仅仅是在背上打一针这么简单,此项操作对麻醉医师技术要求非常高,椎管内麻醉时,针尖要进入到脊髓旁边的间隙,由于针尖离脊髓很近,只有几毫米的距离,稍有偏差就有可能损伤到神经,轻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等异常感觉,重者则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甚至瘫痪,有的麻醉医师在十分钟内熟练完成此项操作,如此高超水平是常年积累的结果,因此,椎管内麻醉绝不是背上打一针那么简单。此外,在整个手术过程中间,麻醉医师要严密观察病人,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因为在麻醉状态下,病人的多种生命攸关的保护性反射被抑制,极易出现危及生命的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麻醉医师就会立即发出警示,并指挥所有在场者进行有序的救治。 3、全麻会影响小孩智力,因此千万不能给小孩子做全麻。 答:不对。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什么是全麻的作用机理。全麻就是全身麻醉的简称,指的是将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经静脉、肌肉注射进入病人体内,使病人出现痛觉消失、肌肉松弛、反射活动减弱等。这种抑制状态是可以控制的,也是可逆的。在手术过程中,麻醉医师会根据手术的进程、病人的情况及对各项生命体征的监测结果,适时调整麻醉药用量控制麻醉深度。手术结束时停用麻醉药物,体内麻醉药物会逐渐代谢消失,病人便会慢慢醒来。 极少数患儿术后一周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和短时间的记忆障碍。于是有些家长就将孩子手术后的这些变化归结为麻醉引起的智力下降。其实,患儿手术是一个经历创伤的过程,康复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智力发育已经受到影响。我国每年有成千上万名的儿童因需要手术治疗而接受全麻,有些还多次经历。但并无资料显示全麻对患儿智力会产生不良影响,况且智力不像高度和重量那样能够精确地进行测量,即使最完善的智力测试也存在局限性。所以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某次智力测试或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就把原因归咎于手术时所做的全麻。少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心理和智力的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剧烈的疼痛和恐惧对少儿的心理和智力发育也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使患儿能舒适安全地渡过手术关,家长应抛开麻醉会使人变傻的顾虑,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 4、全身麻醉是最安全的一种麻醉方式。 答:不对。麻醉方式的选择是根据患者的年龄、手术部位、身体情况、甚至是经济条件的情况综合考虑后来决定的,即使同一个部位的手术,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麻醉方式,以大家最为熟悉的阑尾炎为例,对于年幼的孩子,因为配合性较差,手术需要全身麻醉的比例就高。对于青壮年,可以选择椎管内麻醉,但是如果这个年轻人腰背部需要打针穿刺的部位有感染或者腰椎有弯曲,那么也就只能用全身麻醉了。目前麻醉学普遍认为没有最安全的麻醉方式,只有最合适的麻醉方案。 5、麻醉医师在手术期间的仅仅是打“麻醉针”吗? 答:我们都知道创伤对人体的伤害极大,除了引起疼痛,还会导致出血、恶心、呕吐等多种多样的问题,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情况。手术本身也是一种创伤,它是通过有创伤的方式来治疗疾病,因此它也会导致剧烈的疼痛、出血等各种问题。麻醉医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减轻创伤对人体的损害。对疼痛的处理只是麻醉医师工作的一小部分,一台手术的顺利完成,需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等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即便是最常见的胆囊切除手术,至少需要7名以上医护人员的高效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其中,麻醉医师不仅让患者术中处于麻醉状态,感觉不到痛,还要维护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患者的心率、血压、心电变化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波动,如果患者出现心肺等异常情况,都需要麻醉医师及时有效地处理。一些较大的以及风险程度较高的手术,需要3个以上的麻醉医师才能完成。整个手术过程当中,麻醉医师一直陪在病人的身旁,密切观察手术进展及病人各项指标变化,如有异常会立即处理。手术结束时,还要让患者及时苏醒过来。病人离开手术室后,麻醉医师会在第二天随访患者,回顾总结麻醉质量。假设麻醉医师只是打完一针就离开手术室,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个患者几乎肯定会因为各项生命体征的不平稳而失去生命。换句话讲,一个手术患者能够活着进手术室,然后又平稳的返回病房,麻醉医师在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很多手术病人都有这样的感受,他(她)肯定记得他的手术医师的名字,但记不住哪位医师给他(她)做的麻醉。因此,用 “幕后英雄”来形容麻醉医师或许更恰当一些。
无痛胃肠镜检查:1.检查前需禁食12小时,胃镜需禁水4小时,肠镜需禁水2小时。2.无感冒、咳嗽、流鼻涕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3.需有人陪同。4.60岁以上需提供近一个月心电图报告。5.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鼾症的患者需麻醉医师进一步评估检查决定。6.孕妇、有药物成瘾患者不建议行无痛检查。
大部分内镜检查患者对检查操作怀有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检查过程易发生咳嗽、恶心呕吐、疼痛不适、心率快、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甚至诱发心绞痛、心梗、脑中风或心跳骤停等严重并发症,无痛胃肠镜可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的焦虑不适,从而增强患者对内镜操作的耐受性和满意度,最大限度的降低内镜操作过程中发生损伤和意外的风险。
走进无痛技术(作者:温海明,来源:《家庭医生》杂志)手术从“生劏(劏)活切”到“安全无痛”,经历了漫长路程。然而,将“医院”“打针”与疼痛联想起来,是许多人在童年时代就留下的条件反射。医院无痛,可能吗?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发起全球镇痛日(GlobalDayAgainstPain),口号是“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许多大医院相继亮出了“无痛医院”招牌。手术无痛从“暴力”走向“文明”过去没有麻醉,手术也照做。在古埃及,病人需强忍疼痛行刨骨疗伤;做“太监手术”时五花大绑,按住就范。手术之痛苦远甚于疾病本身。后来,医生发现痛昏过去的病人,变得很“乖”,于是医生采用“放血晕倒”“棍击头晕”,或用“酒醉神迷”作为手术前准备工作。经常有些病人要么被打得不够重,手术到一半就醒来,痛苦挣扎;要么被一棒子打过头或放血过多,已经不需做手术了。某些术式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如痔疮手术,医生用一个炽热的扁平烙铁,对着痔疮一按,病人嗷的一声,如百米赛跑般往前直冲。这就是19世纪40年代麻醉药出现之前的状况。手术刀上的寒光散射出文明的亮点。1846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一位牙医,在麻省总医院召集了新闻记者,示范给病人吸入“笑气”止痛,成功地让病人享受“无痛”手术,此举轰动全世界。1847年,英国产科医生为产妇施行吸入麻醉,并且为维多利亚女皇施行麻醉生下王子。麻醉药的使用,让手术治疗走入“文明”新里程。我们中国人感到骄傲的,比西方早约千年,华佗已采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施行剖腹手术,遗憾的是,“麻沸散”没有留下可复制配方,后人无法效仿。麻醉并非“打一针”战争,大量伤员需要手术治疗。起初,给病人“打一针”麻醉药后便开始手术,有些病人落刀就号叫,痛不欲生,惨不忍睹。于是,医师又打多一支,不够,再来一支,结果体质好的,挨过去了,体质差的就长睡不醒了。后来医生打一支麻醉药再加“止痛药”,麻醉质量才有所提高。但还是未解决某些问题,比如有些伤员的全身肌肉僵硬紧张,手术结束后肚子无法关上;断裂的肌键无法缝合;破伤风病人牙关紧闭,呼吸困难,而无计可施。1942年,某军医看到南美印第安人使用一种有毒的筒箭捕猎,箭毒能使猎物全身肌肉发软,动弹不得。化学家提炼这种毒物,发现是一种“碱”,这就是最早用于手术的“肌松药”,叫做“筒箭毒碱”。肌松药的应用解决了许多手术难题,还减少了麻醉药和止痛药量。但人的个体差异大,病情轻重不一,麻醉事故依然频发。历经150多年的探索,麻醉过程中逐渐常用的八种监测方法,全程监测病人生命体征是否处于安全范围,分别是心率和心律(心电图)、血压、呼吸、氧浓度(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药物浓度、肌肉松弛程度、大脑功能。安然一觉,器官无痛换掉《圣经》上说,上帝造了亚当后,觉得亚当太孤独,要为他造一个配偶。于是上帝让亚当熟睡后,从亚当身上取出一根肋骨塑成人形,叫夏娃。今天,在手术控制中心的视频上,我们可目睹一幕幕真实的无痛手术:一儿童包皮过长需切除,因怕疼痛,抗拒打针,于是,医师给小孩喝下了几毫升的液体(麻醉药)。数分钟后,小男孩便安静睡着,顺利送入手术间里打针、手术。过了不久,手术顺利完成,小孩苏醒时,父母在身边陪伴着。另一位病人需做心脏手术,躺在手术床上,麻醉医师一边安慰她,一边给她面罩吸氧(含麻醉气体),很快她就入睡了。接着打针,插尿管全在无痛状态下进行。待她醒来,心脏部分零件已经换好。躺在术后ICU里,全然不觉手术刀口疼痛,因为,病人在身边有一个小瓶子(镇痛泵),镇痛药微量、均匀注入体内,自己还可以根据疼痛需要控制镇痛药量。检查治疗无痛苦,腔镜手术,微创不开刀,以往需剖胸开腹,医生才能把手伸入病人体内切除病灶;如今开三个手指大小的孔,伸进一条柔软细长的摄像管,另两个小孔伸进细长的剪钳,通过摄像管传出的视频的视野下操作,就可以切除了胆囊、肺大疱、卵巢囊肿等。如今,住院时间从以往的10多天缩短到1~2天。在妇产科,“清醒镇痛”术使用丙泊酚加止痛药,在监测下行无痛人工流产术;产妇无痛分娩技术已应用10多年。内镜室,“清醒镇静”术(咪唑安定)完成无痛胃镜、肠镜、纤支镜检查等。影像科,三叉神经痛病人用射频治疗,热灼极疼,使用丙泊酚后,无痛治疗。急诊室,“无痛皮试法”,病人做青霉素皮试,不再“嗷”的一声叫。健康体检室,一支喷筒对着抽血部位“吱吱”两声,消毒加局麻,消除针刺疼痛。内科,2005年国外推出了“微型针头”,糖尿病病人每天注射胰岛素时,不适感只相当于蚊虫叮咬的感觉。疼痛科,止痛贴剂(芬太尼)对轻度疼痛病人方便止痛。国外推出的“无针注射”药盒以及长效镇痛泵,由电脑芯片控制,对各种疼痛病人按需求个性化给止痛药。温馨提示:无痛技术是需相关专业医师开处方,实施时须应用其中上述八种监测技术,确保病人安全。本院专家出诊信息:综合门诊疼痛门诊(周五上午)科室电话:020-83595977转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