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瘘管的治疗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科 王志强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外耳疾病,为第1、2 鳃弓的耳廓原基在发育过程中融合不全所致,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东方人中的发病率为10%~14%,单侧多见,右侧较左侧多见,女性较男性多见。无症状者无需治疗,局部瘙痒或有分泌物溢出者,应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病理解剖学:先天性耳前瘘管为盲端小管,开口于外耳皮肤上,多见于耳轮脚前,少数可开口于耳轮的后上边缘、耳屏及耳垂。耳前瘘管的管腔狭小,深浅、长短不一,部分可见分支,常位于面神经和腮腺前后及侧面,几乎所有瘘管均与耳软骨的软骨膜相连。瘘管管壁被覆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的复层鳞状上皮,具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组织,管腔内常有脱落上皮、细菌等混合而成的鳞屑或豆腐渣样物,挤压时有少量白色黏稠性或干酪样分泌物从管口溢出。感染期症状:平时耳前瘘管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或化脓,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破溃后则形成脓性瘘道或瘢痕,创面长期不愈合或形成数个溢脓小孔,成为感染性耳前瘘管。手术适应症:我们主要按以下三种情况掌握:A有感染史的患者;B无感染史但耳前瘘管开口白色黏稠或干酪样分泌物较多影响生活或耳前瘘管引流不畅形成囊肿的患者;C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的患者。手术方案:因瘘管平时不引起不适,患者多不治疗。临床来诊患者多为发生感染者。瘘管一旦感染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局部可形成脓肿及瘢痕,手术难以彻底切除,复发率在19%~40%。对有感染史的患者我们的方案是瘘管连同瘢痕同期切除。对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的患者我们的方案是脓肿切开引流后3到5天,炎症局限后,瘘管连同脓肿同期切除。我们研究发现:从临床上看:(1)有感染史非感染期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手术标本近瘘管口处瘘管保持原有形态,远端为瘢痕组织。手术中用探针从瘘管口探查,探针只能进入0.5~0.7cm,不能进入瘢痕内,表明瘘管组织在瘢痕处闭塞或中断,瘢痕内的瘘管组织与原瘘管管腔不连续。(2)感染期患者,手术中用探针从瘘管口向脓肿方向探查,以及从切开引流口向瘘管口方向探查,都可发现两处有分隔,相互之间不相通;显示反复感染的耳前瘘管愈合后,瘘管组织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多段,相互之间不相通,示踪剂(如美蓝等)并不能完全显示瘘管的走行,不能起到有效的指示作用,依赖示踪剂切除瘘管的方法并不可靠,使得传统的手术方式很难彻底切除瘘管组织,易致术后复发。从组织学观察:(1)有感染史的非感染期患者和术后复发非感染期患者的手术标本,均可见远端多处瘘管管腔样组织,瘘管腔之间中断,走行方向不连续,瘘管管腔周围包绕着纤维瘢痕组织。(2)处于感染期患者的手术标本近端可见瘘管的走行,远端可见大脓腔,包含中断的瘘管上皮组织及纤维瘢痕组织,还可见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浆细胞、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即肉芽组织,瘢痕或肉芽组织内存在散在的多处瘘管上皮组织,远端的瘘管上皮组织被瘢痕组织或肉芽组织包绕,一旦瘢痕或肉芽组织没有切净,瘘管上皮组织都有存留的机会,引起术后复发。我们的手术方案:为提升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我们对有过感染史或正处于感染期的耳前瘘管( 感染性耳前瘘管) 手术技术进行了改良,采用了以颞肌筋膜和腮腺包膜为深部界限整块切除瘘管及瘢痕组织(脓肿)的方法,使手术复发率由19%~40%,下降到1%以下。有感染史的非感染期患者手术方法: 患者在耳前可见耳前瘘管口和切开引流的瘢痕,故切口应包含瘘管口和皮肤瘢痕,钝性与锐性分离结合使用,注意保留瘘管与瘢痕组织的完整性。因为瘘管与瘢痕组织往往与耳轮脚软骨膜粘连,故应将软骨膜连同瘘管与瘢痕组织一并切除,向深面分离标本直到颞肌筋膜,沿颞肌筋膜和腮腺包膜的浅面切下标本。术后术腔内置皮条引流,加压包扎48小时,抗生素治疗3天。术后2天拔引流后即可考虑出院、术后10天左右拆线。感染期患者手术方法: 患者需在切开引流3到5天,炎症局限后手术。切口应包含瘘管口和切开引流口,切口应距切开引流口缘1~2mm,确保术后的切口缘为健康的组织,切除瘘管及炎症组织时,使用锐性分离,切除的感染区标本周围应留有一层正常组织包裹炎性肉芽组织,切除标本包含耳轮脚软骨膜、瘘管及炎症组织,术后术腔的深面为光滑的颞肌筋膜和腮腺包膜。术后处理同感染史患者。采用感染期手术的理由:耳前瘘管一旦感染形成脓肿,切开引流后其愈合期其愈合期为2到4周(个别有长达半年者),期间还需要频繁到医院换药;愈合后再次手术,到愈合又需要10天左右。采用脓肿切开引流后3到5天,炎症局限后,瘘管连同脓肿同期切除的方案,总治疗周期为两周左右。所以,从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来看,感染期手术都更划算。另外从手术瘢痕来看,耳前瘘管形成脓肿愈合后的患者,其切口也是包含耳前瘘管口和切开引流口的瘢痕,与感染期手术患者切口大小相当。主要的手术并发症:除术后感染,延期愈合外(因为局部伤口缝合后往往有张力,所以拆线时间较长),理论上有面神经颞支损伤或腮腺瘘的可能,但我们的手术患者中还没有类似的并发症发生。当然,如果有特殊病情的患者,医生会做特殊的交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已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1. Wang L, Wei L, Lu W, Liu Z, Wang M, Wang Z. Excision of preauricular sinus with abscess drainage in children. Am J Otolaryngol. 2018(16). pii: S0196-0709(18),30946-3.(IF=1.046)(通讯作者)2. 石林, 王志强, 冯亚. 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手术方法探索[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06(1):200-201.(通讯作者)3. 华娜,卫来, 姜涛, 郭颖, 王美熠, 王志强.感染性先天性耳前瘘管病理组织学观察.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4, 28(16):1229-1232 (通讯作者)
中耳手术术前、术后须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科 王志强术前:为什么做耳手术1. 解决症状由于慢性中耳炎、中耳胆酯瘤、其他良性或恶性肿瘤、外伤、先天发育异常等疾病所引起的耳慢性(反复发作)流脓、听力下降、鼓膜穿孔,以及面瘫、眩晕,脑脓肿、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2. 排除隐匿的病灶因为疾病某些人没有上述任何临床表现,但做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发现外耳道,中耳腔,侧颅底的良、恶性肿瘤、囊肿等。3. 预防疾病进展引起的并发症防止因为中耳炎和胆酯瘤等疾病进展而诱发面瘫、眩晕,脑脓肿、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术前身心准备1. 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清楚手术的目的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为例:手术的目的有三:A.清除病灶并解决中耳乳突结构隐患防止复发;B.防止病情进展导致听力进行性损害或出现面瘫、眩晕,脑脓肿、脑膜炎等颅内外并发症。C.修复鼓膜重建中耳传音结构,提高听力。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已经破坏内耳出现感音神经性耳聋的患者,中耳手术不能提升听力。对肿瘤而言则是通过手术有效治愈疾病或延长生存期。2. 选择信任的手术专家耳外科手术相对较难,从事耳外科的专家较少。选择信任的专家很重要,医患关系的基础是信任,信任是双边的,缺乏相互的信任,尽量不要进入手术程序。3. 对手术有正确的预期在门诊与手术医生交流清楚手术的目的、自己的预期和了解达成这些预期的成功机率。如果是择期手术,则不宜着急,建议多次、深入交流,切忌冲动手术。以化脓性中耳炎为例:手术的成功率(术后中耳不再化脓)在90%以上,但听力提高的满意率约为70%,术前一定要了解清楚。4. 配合好术前检查耳外科手术是相对较难的手术,故术前检查十分重要,基本的专科检查包括:听力学检查了解耳的功能状况,颞骨CT了解耳的骨破坏情况,查脑CT或头颅MRI了解肿瘤的性质、是否有颅内并发症等。5. 经济准备中国现代医学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尽管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医疗费用还相对廉价,但设备、技术、病人对手术效果的要求已比肩发达国家水平,与医保的“低水平、广覆盖”设计矛盾明显,故手术中有一些项目(尤其是高质耗材)会是自费或半自费,对大多数公立医院而言,都会在手术效果、医保支付水平、患者支付能力、技术、手术应用的高质耗材间找一个平衡。以化脓性中耳炎为例,自费项目主要是人工听骨、填塞止血材料等,大约5000元左右,总住院费用大约在20000到30000元之间,故术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并及时缴纳,否则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不愉快。6. 微创手术目前耳外科的主流技术还是耳显微外科,切口多在耳后,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一般从面部看不到瘢痕,不必担心。了解可能出现的手术风险:1. 术中、术后出血:手术中主要是损伤乙状窦、颈静脉球、颈内动脉引起的大出血,如果医生没有特殊交代,则发生率不高,我本人千余例手术中尚未出现。如果病灶已有破坏大血管的可能,医生会有特殊交代,并制定相应的方案。术后出血主要是伤口渗血,多数依靠压迫止血即可。极少出现术后多日还有伤口渗血的情况。2. 颅内并发症:有脑脊液耳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我本人没有类似病例发生过,因为是在手术显微镜下操作,出现误损伤的可能性极小。但这些风险是存在的,脑脊液耳漏可能因为颅底骨质、硬脑膜被肿瘤或炎症破坏;血肿可能因为天盖的小血管缩回颅内所致,一般情况下,脑脊液耳漏术中即可修补,但颅内血肿需要神经外科协助处理,感染蔓延到颅内引起的脑膜炎,脑脓肿也需要神经外科协助处理。3. 面瘫:是比较严重的耳科的手术并发症,因为面神经在中耳穿行,生理情况下周围是有骨头保护的,两个原因易损伤:A.手术中需要磨除骨质处理干净面神经周围的气房,将面神经骨管轮廓化,造成误伤。这个比较少见;B. 面神经周围的骨质被炎症或肿瘤破坏了,造成面神经裸露,并与周围的病灶粘连,分离处理病灶的时候牵拉或划伤面神经,引起面瘫。对于经过良好颞骨训练的医生来说,在显微镜下操作,造成面神经中断发生永久性面瘫的几率不高,多数手术本身造成(例如:牵拉)的面瘫是可以恢复的。就我本人来讲,开展耳科手术至今,还没有手术致面瘫这样的病例。所以,面瘫并非常见。4. 眩晕:因为主管平衡的感觉器官——前庭是和内耳长在一起的,与中耳相邻,常见三个原因:A.如果前庭的骨性结构被炎症或肿瘤破坏了,手术刺激就可能引起眩晕。B.手术后中耳的感染蔓延到前庭,引起迷路炎。C.手术为了清理干净病灶而损伤了封闭前庭窗的镫骨足板或环韧带,中耳的感染蔓延到前庭,引起迷路炎。手术刺激引起的眩晕,一般数天内会缓解,手术引起的迷路炎则恢复时间较长,但很少发生。5. 术后听力下降:首先要明确一点,中耳手术的听力恢复满意率只有70%左右。关于术后听力的恢复问题:A.取决于病人术前耳朵听力到底是什么程度。因为有很多中耳炎的病人内耳(感音器官)已经破坏了,是一个混合性耳聋的患者,我们手术只能够解决传音障碍,只能保证术后的气导听力和骨导听力非常接近,而不可能超越耳蜗的感音水平,不可能把耳蜗的听力水平再往上提高;B.手术做得再成功,还要看患者的恢复,或者说局部愈合成什么样,因为鼓膜和中耳内壁之间的距离只有两个毫米,在愈合过程中可能粘连。也可能听骨链移位,造成术后听力不好。对个别的病人来说,他们认为听力稍微差一些,也可以接受,不流脓就行,则无需处理。对有的人来说,对听力还有要求,那么有粘连或者听骨链移位导致听力恢复不满意的,我们可以做翻修手术,这样也能提高这个这时候的听力水平。其实,在发达国家,很多中耳炎(胆酯瘤)手术都是分成两次做的,第一次清除病灶,半年后做第二次手术安装人工听骨,提高听力,这样成功率就会高一些。在中国,因为种种原因,都是两次手术并成一次,而且,我个人的经验需要做翻修手术的不到20%,所以做翻修手术并非过度的负担。C.在手术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听骨链扰动,一般不影响,但个别病例会引起高频听力下降,甚至全聋。D.合并突发性耳聋,这种情况极少见,正常人也会发生突发性耳聋,所以在手术群体中发生是可以理解的,多数与与患者的焦虑,紧张、疲劳相关。6. 耳鸣:耳鸣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在正常人中的发生率也是比较高的,在手术患者中总体发生率不高,但涉及到的因素很多,多数与患者的焦虑,紧张相关。中耳手术引起耳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A.中耳手术常规填塞物包括明胶海绵等生物材料,这些材料是可以水化从咽鼓管排出或吸收的。但排出或吸收干净以前有人会感觉有耳鸣,通常是低频音,可能与填塞物中耳肌肉的刺激有关系,也可能是堵塞造成中耳传音功能下降引起的,当然由于人的耐受性不同,是否产生耳鸣也不一定。B.听骨链的扰动,在手术过程中扰动是听骨链不可避免的,但一般是不影响的,过度的扰动类似于外伤引起的听骨链过度运动,这种情况引起的损伤多数不会引起症状,少数会引起耳鸣,大多数同时伴有高频听力下降,这种耳鸣多数是高音的。这种情况早期可以使用营养神经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后期需要声治疗。C. 患者本身在手术前就存在高频听力下降,这种情况根据目前的耳鸣产生机制来看是存在耳鸣的,只是已经代偿,患者自己并没有感觉到,手术本身对患者情绪的影响(焦虑、抑郁)都会是耳鸣的诱发因素,从而感觉到耳鸣,这种耳鸣不需要针对耳朵的药物。D.手术后恢复不良,有少数患者修补的鼓膜生长不良,穿孔仍然存在,或者鼓膜尽管完整,但是鼓膜与中耳鼓室内壁粘连,听骨链移位,听力没有改善,这些因素都是可能引起耳鸣的。对应的处理包括,有的需要再次手术,有的不适合再次手术。对于耳鸣的处理,主要还是针对性的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同时结合耳鸣综合治疗。E.合并突发性耳聋,这种情况极少见,正常人也会发生突发性耳聋,所以在手术群体中发生是可以理解的,之所以罕见,是因为,突聋的发生率低,而且要刚好在手术期间发生,几率就更低了,多数与患者过度紧张相关,这种耳鸣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按照突聋来治疗就可以,后期如果恢复不良,还有残余听力的可以使用助听器改善听力,音乐治疗改善耳鸣,完全没有听力的需要人工耳蜗植入恢复听力和改善耳鸣。F.麻醉、药物的影响,某些药物也可以引起耳鸣。总之,耳鸣是一个极细微的人体感受,引发的原因极多,中耳手术可能诱发,但多数情况会在各种因素消除后好转,而且中耳炎本身引起的耳鸣多数也会随着手术的成功而减轻或消失。少数需要经过耳鸣的综合治疗来逐步改善。7. 术后感染:术后感染就是术区红肿化脓。一般来说中耳手术后,感染的几率不高,但一旦感染即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所以,我们常规都会在术后使用抗生素,术区里放引流。术后只要耳朵没有明显的疼痛,伤口没有明显的肿胀就没问题。术后注意事项:1.术后不能擤鼻子(避免中耳气压升高冲击造成人工听骨和重建鼓膜所用的移植筋膜移位)。术后软食,减少颞颌关节运动术后伤口保持干燥,避免感染。术后一般疼痛较轻,多数病人无需镇痛。术后防止感冒,避免经咽鼓管途径感染。2.一般术后2天第一次换药,拔皮下引流条,3到5天可出院,术后7天拆线(第一次门诊复诊)。3.因为手术中中耳腔和外耳道都要填塞可吸收材料以固定鼓膜,所以术后耳内有气过水声或耳闷是正常的,我们一般术后10到14天吸出外耳道液化的止血材料(第二次门诊复诊),所以术后耳内有血水样物是正常的。此后需使用抗生素滴耳液耳浴1-2周。4.吸出外耳道液化的止血材料后一周复诊(第三次门诊复诊),我们做两项检查:一是耳内镜了解鼓膜成活情况、形态如何,外耳道有无粘连等;二是纯音听力了解听力的大致情况。5.术后3月复诊(第四次门诊复诊)因为此时中耳腔内液化的止血材料已基本排空,鼓膜变薄,听力也基本稳定,此时需查纯音听力了解听力的恢复情况;查CT了解乳突腔和中耳腔瘢痕形成情况,此时治疗基本结束,患者可以在半年或一年随诊一次。6.术后三个月内,一般不乘坐飞机,因为中耳腔里边儿的填塞物需要三个月左右才能吸收、排空,因为气压的原因,坐飞机有可能引起鼓膜的位置改变,或者听骨的位置改变。7.手术后三个月之内要持续的使用改善咽鼓管功能的药物,一般我们使用糠酸莫米松喷鼻、桉柠蒎口服。8. 手术后三个月之内要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免听骨移位。9. 如果说两个耳朵都需要做手术,则两次手术的间隔时间一般要三到六个月。让先手术的耳朵听力和结构都稳定了,我们才能做另一侧,确保手术成功。
鼻手术须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科 王志强为什么要做鼻手术1.解决症状由于鼻炎、鼻窦炎、肿瘤、囊肿、外伤、鼻中隔偏曲或鼻发育异常等疾病所引起的头痛、鼻塞、眼痛、复视、视力下降、发热、流涕、嗅觉障碍、睡眠打鼾、困倦、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咳嗽等问题。2.排除隐匿的病灶某些人没有上述任何临床表现,但做头部CT检查或MRI检查发现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囊肿等。术前身心准备1.正确的认知: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通过手术能有效治愈疾病或改善生活质量或延长生存期(对肿瘤而言)。2.选择信任的专家医患关系的基础是信任,信任是双边的,缺乏相互的信任,尽量不要进入手术程序。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鼻炎或鼻窦炎的患者,多伴焦虑或抑郁,需要心里评估和家属的安抚。3.对手术效果有正确的预期在门诊向手术医生交流清楚手术的目的、自己的预期和了解达成这些预期的成功机率十分重要;如果是择期手术,则不宜着急,建议多次、深入交流,切忌冲动手术。4.经济准备中国现代医学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尽管与大多数国家相比,医疗费用还相对廉价,但设备、技术、病人对手术效果的要求已比肩发达国家水平,与医保的“低水平、广覆盖”设计矛盾明显,故手术中有一些项目(尤其是高质耗材)会是自费或半自费,对大多数公立医院而言,都会在手术效果、医保支付水平、患者支付能力、技术、手术应用的高质耗材间找一个平衡。以鼻窦炎+中下鼻甲成型+鼻中隔矫正手术为例,目前鼻手术多为全麻手术,自费项目主要是各个方向和角度的一次性切割吸引器刀头、一次性等离子消融止血刀头、填塞止血材料及麻醉所需耗材等,大约15000元左右,总住院费用大约在35000元左右,故术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并及时缴纳,否则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不愉快。当然其他鼻手术(例如:只做鼻中隔手术)则不需要自费那么多,根据具体情况而定。5.其他鼻手术除恶性肿瘤外都不会采用面部切口,故面部无瘢痕;因为是通过自然腔道手术,不是经切口手术,也不能称为微创手术。了解可能出现的手术风险:1.术中出血鼻是全身血供最为丰富的器官之一,但由于切割吸引器、等离子消融止血刀头等设备的使用,现代鼻外科技术已可将大部分炎症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00ml以内(相当于无偿献血一次),除肿瘤患者外一般不需要输血。2.术后出血由于手术结束后,鼻腔需要填塞,术后48—72小时取出填塞物时,可能出血;由于鼻腔、鼻窦的手术创面需要三周左右才能完全愈合,故在术后三周之内,都有可能因为打喷嚏、擤鼻涕、鼻腔冲洗、剧烈运动等原因造成痂皮脱落而出血;少量出血可自止,如出血较多,可回医院做鼻腔填塞压迫止血即可,不必恐慌。只有极个别情况,需要回手术室止血。3.感染常规鼻腔术后感染发生率不高,个别病人可能出现术后发热,取出填塞物后多可控制;鼻中隔手术感染引起鼻中隔脓肿发生率不高,本人所有病例中未曾发生过,但一旦发生此种情况,会导致鼻中隔穿孔。4.眶内并发症包括眶内血肿、复视、视力障碍等,主要是手术损伤眼眶壁、眼外肌和视神经所致。原因为二:一是患者有外伤史等原因,致眼眶壁不完整,二是手术中的误操作。以我本人的经验来看,损伤眼眶内肌肉、视神经的发生率极低,目前尚没有这样的病例;但眶内血肿有个别病人发生,主要是眼眶有外伤史,骨壁不完整,术后有血液渗透到眼眶形成血肿,此种情况可自愈,目前尚没有因眼眶血肿需回手术室处理的病例。还有眶内感染的可能性,我本人尚没有这样的病例,但一旦发生眶内感染则较麻烦,可能导致失明,除抗生素治疗外,还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及早行眶减压术治疗。5.颅内并发症有脑脊液鼻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我本人没有类似病例发生过,但这些风险是存在的。可能因为颅底骨质损伤或鼻顶的小血管缩回颅内所致,一般情况下,脑脊液鼻漏术中即可修补,但颅内血肿需要神经外科协助处理。术后1.随诊:术后需坚持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药物治疗与随诊,以保证手术效果!!!新的指南要求鼻窦炎或鼻息肉患者最好终生随诊(没问题每年看一次就好)。2.我们一般术后48—72小时取出鼻腔填塞物,鼻窦内可吸收材料待其自动分解,不必取出(如感头疼不适等症状较重也可取出)。通常情况下,术后4—7天可出院。3.术后1--2周第一次到门诊复诊换药,处理干净鼻腔鼻窦的痂皮或填塞物,可有效避免鼻腔鼻窦粘连等术后并发症,按医嘱按时换药非常重要!!!我本人的患者术后换药时间多约在周三下午(周三下午我会多安排一名助手),因病人较多,尽可能提前一周挂号。第一次换药两周后进行第二次换药,将鼻腔内痂皮处理干净后,根据鼻腔鼻窦粘膜炎症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一切顺利则以后每四周复查换药一次,直到三个月;对于多数病人来讲,三个月已足够,少数病人要持续到六个月。4.术后3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因血压波动而诱发出血。5.术后需戒烟三个月(最好终生戒烟),避免二手烟、电焊烟雾等毒性气体,为鼻腔鼻窦粘膜愈合创造好条件。6.术后的饮食没有特殊要求,正常饮食即可。
耳鸣是指主观上感觉耳内或头部有声音,但外界并无声源存在。耳鸣是耳科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一般人群中17%有不同程度的耳鸣,老年人耳鸣发生率可达33%。从广义角度讲,耳鸣也还包括客观性耳鸣,后者有相应的声源,如血管源性或肌源性的杂音等。耳鸣不同于幻觉,在无外界声源情况下患者所听到的有具体内容的声音如音乐或话语均为幻听。耳鸣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界提出了很多可能机制。研究显示相邻神经元之间兴奋性同步排放及毛细胞超量阳离子内流可能是耳鸣产生的机制,而神经可塑性变化是导致不同形式耳鸣产生的结构基础口。5·羟色胺(5-HT)为递质的神经传递在感觉神经系统中形成一重要的调控网络,该网络影响听觉信息的过滤。因此5-HT系统功能改变在耳鸣的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另有报道称耳鸣是一种听觉紊乱现象,由听觉传导通路的任一环节异常放电引起。其产生机制包括外周和中枢两部分。Jastreboff等以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原理为基础,提出了耳鸣的神经生理学模式。该模式认为,听觉通路和一些非听觉系统(尤其是边缘系统)的不同平面是耳鸣发生的基本部位。神经纤维的自发电活动能被皮层下中枢检测出来,并上传到听皮层被感知为耳鸣。皮层下中枢将检测到的耳鸣信号传送到边缘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二系统被激活后,一方面使得皮层下中枢更易检出耳鸣信号,另一方面也使耳鸣与负性情绪密切关联并形成条件反射,长期严重耳鸣使得这种条件反射得以强化,最终形成耳鸣与不良情绪之间的恶性循环;第三方面则是,边缘系统的激活同时启动了记忆过程,耳鸣信号被中枢存储为令人不愉快的信号,在耳蜗功能完全恢复以后,中枢可能仍然有耳鸣及不愉快的感觉。中华医学会《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于2012年召开了耳鸣专家共识研讨会,会议达成若干共识,将原因不明的主观性耳鸣均命名为特发性耳鸣,停止使用神经性耳鸣诊断。建议对特发性耳鸣的治疗都采用耳鸣综合疗法,包含耳鸣咨询、声治疗及其他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86%的特发性耳鸣通过综合治疗,都可使耳鸣消失或被病人适应。多数耳鸣患者感觉存在背景噪音或者音乐能够使耳鸣减轻,声音掩蔽可以降低耳鸣的音量或者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用于耳鸣掩蔽的声音包括:部分掩蔽耳鸣的声音,背景掩蔽声和耳鸣同时存在,患者一直能够听到耳鸣。这样可以使耳鸣的音量减小,转移患者对耳鸣的注意力。完全掩蔽耳鸣的声音是指背景掩蔽声完全覆盖耳鸣。用于掩蔽耳鸣声音的类型包括:宽频噪声(Broadband noise),例如SSSShhhh;音乐声通常使用舒缓轻松的音乐。另外可以选择一些特定的用于放松或者转移注意力的声音,例如海浪声或者树叶坠落声,这些声音可以与音乐伴随。声音掩蔽装置包括:类似助听器的佩戴装置,便携式CD的耳机或者插入式耳机,非佩戴式装置包括CD机或耳鸣掩蔽的特定发声装置,声音掩蔽并不需要一直使用。基于目前对耳鸣的认识,针对耳鸣的治疗,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例如美国Jastreboff于1990年根据耳鸣的神经生理模型提出的耳鸣习服治疗(Tinnitus retraining therapy TRT)。耳鸣习服治疗在国内外有较多的应用。这一疗法主要根据神经生理学和心理学的模型提出,主要强调:1,通过耳鸣咨询,使患者将耳鸣归入不重要的神经信号。2,声音治疗,通过耳鸣的不全掩蔽,减弱耳鸣相关的神经活动。声治疗作为目前中华医学会推荐的耳鸣综合治疗的主要手段,主要是通过消除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与耳鸣感知中枢之间的反射弧实现对耳鸣的抑制。近年来,在国内的顶级耳科中心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如北京同仁医院耳科,解放军总医院(301)耳科都将声治疗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其中,听尼特系统是目前的主流设备,该设备提供两种治疗模式:掩蔽治疗和习服治疗,总有效率(包括使耳鸣减轻)可达80%以上.目前,有人主张急性期耳鸣(发病3月内),主要靠药物治疗,亚急性期(3月到1年)和慢性期(1年以上)主要靠声治疗。
2012全国耳鸣专家共识会议由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主办、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耳鸣中心承办。会议达成如下共识:1、临床上通过现代医学技术检查未能找到明确原因的一类耳鸣统称为"特发性耳鸣"。"耳鸣是指在周围环境中无相应声刺激或电刺激存在的情况下,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声音的一种主观感觉;常伴或不伴有听力下降、睡眠障碍、心烦、恼怒、注意力无法集中、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2、"神经性耳鸣"因误导患者将耳鸣认为不治之症导致负面影响,同时临床上也未能找到相应因果关系,故会议建议该名词停止在临床使用。3、耳鸣是由多因素造成的,可以伴有听觉过敏表现。4、临床上起病3个月以内称为急性期耳鸣,4~12个月为亚急性期,超过1年为慢性期。5、对耳鸣患者需要综合疗法方案,治疗方案包括耳鸣咨询 + 声治疗 + 对症疗法。通过综合疗法方案处理的特发性耳鸣90%可以得到有效控制。6、对耳鸣的"完全适应"归为显效。7、特发性耳鸣当前治疗的重点是针对因耳鸣诱发相关的心理反应,心理疏导解惑是耳鸣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8、助听器对伴有听力下降的耳鸣患者能提供有效帮助。9、人工耳蜗是极重度感应神经性聋伴有严重耳鸣患者的选择之一。10、根据目前耳鸣研究现状结合国内就医情况,推荐使用国内评估量表《刘蓬、李明》对耳鸣的严重程度和疗效可进行很快的评估。同时启动研究更简洁、易记、易用、易推广、符合国情的评估方法。
患者: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就诊医院等): 2009年8月成功做了胆脂瘤性中耳炎手术,已一年多不流分泌物了。 2009年成功做了胆脂瘤性中耳炎手术,但是在手术过程中未经病人同意,在病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主刀医生自行切除了病人的听小骨,现在病人想做鼓膜修复手术,希望提高自身的听力。 做该手术听力能够回复多少?有做鼓膜修复手术提高听力的必要吗?恳请医生给予指导。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王志强:胆脂瘤性中耳炎做手术,听骨一般都是要切掉的(包括所有鼓室内容物),使中耳腔骨化,方能把胆脂瘤清除干净,避免复发。如果手术后效果好,还是可以听力重建的,不单纯是重建鼓膜,还包括人工听骨的植入,是否做手术或者效果如何,要根据病人的基础听力情况、病人术腔的情况及病人的要求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