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全民预防糖尿病知识普及势在必行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 梁晓春2型糖尿病是社会变革的代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乡村城市化、饮食快餐化、工作自动化,紧接着就是糖尿病大众化。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病人数目前约为1.94亿,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翻一番,发展中国家的糖尿病患者届时将增加150%。因此可以说糖尿病是“现代亚洲人的灾难”。而造成这种灾难的关键是糖尿病预防知识普及不够。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宣传主题是“糖尿病教育”,口号是“无知的代价”,号召全球动员起来,共同防治糖尿病。为使“无知的代价”降低到最小,必须全民普及糖尿病预防知识,让全民了解糖尿病暴发流行危险因素,主动干预,以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从塑身开始-保持理想体形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体力活动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诸病源候论》在论述消渴病的治疗时就提出:“消渴病人应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外台秘要》亦强调:“食毕即行走,稍畅而坐”,“不欲饱食便卧,终日久坐......人欲小劳,但莫久劳疲极,亦不能强所不能堪耳。”唐.孙思邈也非常重视运动疗法,他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主张每餐食毕,出庭散步。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认识到自我锻炼、适当运动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体重增加的提供了条件,研究证实70%以上的2型糖尿病人都存在肥胖。坚持长期适当的运动,保持理想体重对糖尿病的预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据WHO公布的全球糖耐量低减(IGT)和糖尿病流行调查报告表明,体力活动减少是IGT和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保持传统生活习惯的社区人群其IGT和2型糖尿病患病率较低,与此相反,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人群中IGT和糖尿病流行则较严重。2000年北京市统计的资料显示,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收入平行增长,汽车销售数量迅速增加,自行车则下降,彩电、冰箱、洗衣机数量增加,这些改变必然导致人们体力活动的减少,体重的增加。早在1986年我国的研究人员在大庆进行了糖尿病前期长达6年的临床研究,就证实通过运动锻炼和饮食控制,能够明显减少糖尿病发生率近一半,芬兰的一项大型糖尿病预防研究也证实单纯的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就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2.从饮食抓起-坚持传统饮食结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记载:消渴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历代的医书中等都有类似的叙述。如明代.《景岳全书》张介宾说:“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由于富贵之人天天鸡鸭鱼肉,顿顿醇酒厚味,引起营养过盛,积热内蕴,化热伤津,加之体力活动减少,体形肥胖,发生消渴。历代帝王中不乏消渴(糖尿病)之人,这和生活优越,养尊处优是分不开的。长期以来我国传统膳食是以谷物粮食为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膳食配伍原则。还告诫人们应该饮食有节,避免五味偏嗜,若过食辛热温燥之品,脂肥煎炸食物不绝于口,就容易助热化火生痰,煎灼津液,就会导致“消渴病”的发生。几千年来,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对保持糖尿病低发生率,低胆固醇及低冠心病的发生率起着关键作用。如我国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的糖尿病发生率就非常的低,并且百岁老人也特别多,他们的主食就是玉米。但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的改善,鸡鸭鱼肉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各种含糖饮料要有尽有。这种西方式的膳食结构加速了肥胖的发生,成为触发糖尿病的肥沃土壤。据北京市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收入平行增长,北京市2002年统计数据表明,和10年前相比我国居民每人消耗主食量增加30%、肉类增加100%、鸡蛋增加178%、糖增加95%。这些改变必然增加了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此要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当务之急就是必须让全民懂得传统的饮食结构在预防糖尿病发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觉避免饮食西方化。3.从养性做起-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的不良情绪的刺激是促使糖尿病的发生的因素之一。如《灵枢.五变篇》说:“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刘河间.三消论》谓:“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之所成也。”《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载:“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证大病”。长期的肝气郁结,疏泄失常,郁而化火,火热炽盛,上灼肺津,下耗肾液,易致消渴病。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中外学者所公认的。因为随着精神的紧张和心理的压力及突然的创伤等,会引起某些对抗胰岛素的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如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导致血糖代谢异常。因此大家要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节喜怒”“减思虑”。“恬淡虚无、高下不相慕”。怡情悦志,胸襟开阔,保持情志调畅,气血流通,以利于全身糖脂代谢正常。4.从观念谈起-改变糖尿病是“富贵病”的观念糖尿病是“富贵病”的传统认识,常常使人们忽略了对贫困地区糖尿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越来越多的事实告诉我们,由贫变富是糖尿病发生率剧增的重要触发因素。原来比较贫困的一些地区或国家,富裕之后,糖尿病的发病率迅速增高,其速度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许多岛屿成为各大国之间冲突的战场和歇脚地,该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伴随着糖尿病发生率剧增。各国来自欧洲白种人(30-64岁)的糖尿病发生率为3-10%,而移民居国外的印度人及中国人则可高达15-20%。澳大利亚土族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当地的白种人。目前经济迅速发展的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其患病率已达10%。我国人民富裕之后,同样出现了糖尿病发病率的剧增。为了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必须全社会动员起来,大力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把糖尿病预防知识带到贫困地区。使人们懂得富裕之后,仍然应当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避免生活方式西方化,保持传统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保持理想体重。降低糖尿病的发生危险。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还表明,早已富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这种增高的发生率已经开始下降。一是由于“节约基因”在发生新的变化,增强能力储存的性能也在减退;二是由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能够更科学地处理饮食结构和体育锻炼,主动预防糖尿病发生的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比如在美国糖尿病已经不是“富贵病”,而是“贫困病”和“无知病”。如在美国肯塔基,糖尿病的患病率与人均收入成反比。这是由于富者自我保健意识较强所致。我国的研究亦证实糖尿病的患病率和文化程度显著相关,文盲的患病率最高,半文盲次之,中学以上文化者低。让我国人民充分认识到由贫变富是糖尿病发生率剧增的重要触发因素,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炼,保持理想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所在,让人们自觉投入到防治糖尿病的队伍中来,把因无知造成的代价降低到最小。5. 从萌芽开始-重视糖尿病早期识别应该教育全民懂得除了临床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特征外,出现其它一些表现应该及早就诊,以便获得早期治疗。常见的症状有 ①体重的变化:发现体重明显增加或明显减少者,要去医院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②反复的感染:糖尿病和感染可互相影响,关系密切。感染可引起和加重糖尿病,而糖尿病人又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可遍及全身各系统,可由化脓性细菌、结核菌、真菌及某些病毒引起。常见的是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粘膜及软组织的感染。导致感染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机体防御机制减弱,(包括抗体形成,中和化学毒素,吞噬细胞杀菌作用)和高血糖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繁殖;③糖尿病并发症的存在如:糖尿病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由于膀胱张力降低尿潴留,导致泌尿系反复感染。④有分娩巨大胎儿(体重>4000g)、妊娠中毒症、羊水过多、死胎、畸胎史者。⑤有反应性低血糖。⑥有会阴、肛门、皮肤瘙痒者及男性阴茎龟头炎。⑦视物模糊等。6..从娃娃抓起-消减糖尿病的后备军众所周知儿童糖尿病主要是1型糖尿病,近年来由于肥胖儿童的增多,在以中老年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儿童。因此预防糖尿病必须从儿童抓起。2002年第五届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西太区大会上,专家称日本儿童2型糖尿病发病率平均每十年就翻一番,儿童2型糖尿病占儿童糖尿病总数的80%,远远高于1型糖尿病。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统计资料,但临床上儿童2型糖尿病日益增多却是不争的事实。除了遗传因素以外,吃洋快餐、饮食结构不平衡,泡网吧、玩电子游戏,运动不足,热量摄入大于消耗,体重的剧增,是导致儿童2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如何预防儿童糖尿病呢?首先是要生体重正常的孩子(要注意孕期保健),因为胖孩子也容易得糖尿病,低体重的孩子也容易得糖尿病。出生后乃至成人仍要继续保持理想的体重。对于已经超重的孩子要采取早期治疗,即保持传统的饮食结构,避免吃油炸食品,少喝可乐等饮料,控制总热量的摄入,坚持合理的有规律的运动,尽快把体重恢复到正常水平,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降低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 糖尿病预防知识的普及起着恩及四海、泽润八方的作用,提高全民糖尿病的防范意识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最强有力的武器。虽然国家和政府都非常重视糖尿病预防的科学普及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糖尿病预防的道路上还有很多的科普工作需要人们去做,通过科普宣传来启迪民智,使人们自觉投身于糖尿病的预防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