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是由于肺癌化疗药骨髓抑制所引起的。实际上,肺癌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的同时还可能伴有血小板、红细胞的减少,只不过一般情况下,白细胞减少更为明显罢了。 白细胞减少一般出现在肺癌化疗1-2周,常于肺癌化疗后2-3周恢复。 白细胞是抵抗有害细菌、病毒对人体的侵害的警卫部队,因此,白细胞减少可能会引起激发感染,有时甚至是很严重的。因此,对白细胞减少的情况要特别注意。 肺癌化疗期间应该定时检查血常规;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去,也请家人、朋友不要过多探望,尤其是不要与有感冒、发热的人接触;注意有没有口腔、牙齿、肛门等部位的疼痛、溃疡和感染,一有情况就要即时向您的医生报告;白细胞减少升白细胞的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中药也有帮助。 肺癌化疗期间白细胞减少患者在饮食上也应相对注意: 1. 进行肺癌化疗的患者要多吃高蛋白饮食,主要是提高机体抵抗力能为白细胞恢复至正常,提供物质基础。 2. 进行肺癌化疗的患者要补充高维生素饮食,维生素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发育。有助于白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使恢复正常。 3. 严格消毒。此时病人易并发感染,故在制作食物时应严格消毒,决不吃生冷或不洁的食物。 4. 应忌食柿子、荸荠、槟榔、薄荷、芥菜、生萝卜、萝卜缨、地骷髅、苦瓜、金橘等耗气伤正之品;也忌食胡椒、辣椒、桂皮、食茱萸、草豆蔻、荜澄茄等辛辣温燥伤阴的刺激性食物;还忌食生瓜、茼蒿、香蕉、螃蟹、蚌肉、田螺等寒凉损阳、生冷伤脾食品。
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等多名海内外肿瘤学界知名学者在“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上呼吁,在癌症患者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却有一半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中国肿瘤治疗亟待规范化。 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每年新发病例为220万,因癌症死亡人数为160万,现有病例310万。近20年来,中国癌症死亡率上升了29.42%,癌症死亡占城乡居民总死亡构成的24%。中国每4~5个死亡者就有1个死于癌症。癌症每年给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逾千亿元。但是,在癌症患者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却有一半患者得不到规范治疗。 所谓规范治疗是指,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病期和发展趋势等方面情况,多学科合作制定治疗方案,进行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合理规范的治疗。也就是遵守治疗原则,强调患者本身的状况,对病情作出全面的评价,正确有序地运用各种治疗手段,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具体包括,规范化的诊断标准、标准化的治疗方案、规范化的疗效评价和愈后评估。 目前,中国的肿瘤治疗存在相当大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许多患者在被确诊后,因治疗方案不正确而走了弯路,不但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反而加速了死亡。由于缺乏规范治疗,中国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不足25%,京津沪这样的大城市也仅为4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高达68%。 分析其中的原因,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希山认为,第一是因为肿瘤治疗的研究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缺乏相应的规范治疗培训以及肿瘤专科医师准入制,甚至有的社区卫生院都在治疗肿瘤;第二是受利益趋动,医疗市场混乱,夸大疗效和虚假广告满天飞。每天各个综合性医院以及专业的肿瘤医院门口都有大量散发广告的人。 鉴于目前中国癌症防治的严峻形势,专家们呼吁:建立全国统一的癌症信息数据库,完善癌症信息登记系统;推行主要癌症的临床诊治规范指南;重视发挥中医中药在肿瘤防治中的作用;重视心理康复治疗,关注患者生存发展,提高治疗效果。
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患淋巴瘤去世,年仅48岁。听闻此消息,人们深感惋惜,同时也惊叹淋巴瘤的凶险,罗京从确诊到去世只有不到9个月的时间。淋巴瘤是种什么病?我们如何能早期发现它? 全球每9分钟就有一新发病例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是近年来增长较快的一种癌症。临床上淋巴癌的发病趋于年轻化,发病率也逐年增加,且男性多于女性。淋巴瘤的高发年龄为40-50岁,平均死亡年龄<50岁,该病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除罗京外,著名爱国人士霍英东也被这种病夺去生命。根据国际淋巴瘤会议报道的数据,全球每9分钟就有1个新发病例,我国每年新发病例4.5万人,死亡病例超过2万人,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中,男性占第9位,女性占第10位,在儿童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 根据病理分型,淋巴瘤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发病率比较平稳,某些地区发病率还有些下降。但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是持续增加的,调查发现,我国沿海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 罗京所患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5%-30%。它可见于各种年龄组,但40~50岁多见。在临床上,患者常表现为迅速增大的淋巴结,10%~15%患者有骨髓侵犯,40%~50%患者有淋巴结外病变。病程进展迅速,如不予以积极治疗,生存期不足一年。 长期发热和淋巴肿大是信号 淋巴癌的早期症状“很会伪装”,与常见的感冒相似,患者多会出现发热、扁桃体肿大等“感冒”症状,此外,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出现淋巴核无痛肿胀。邹青峰提醒,如果在一个月内出现淋巴结无疼痛肿大、体温增高(尤其是夜间)、体重下降、皮肤发痒、扁桃体肿大、盗汗等,需要特别警惕。尤其是中青年人,出现无痛淋巴结肿大或不明原因发热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确诊。 两类淋巴瘤的早期症状不完全相同。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于青年,首发症状常是无痛性的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占60%-80%)。其次为腋下淋巴结肿大、深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压迫神经及邻近器官而引起相应症状。30%-50%霍奇金患者以原因不明、持续或周期性发热为主要起病症状,发热可伴有盗汗、疲乏及消瘦等全身症状。 非霍奇金淋巴瘤大多也以无痛性颈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为首发表现,但一般发展迅速,易发生远处扩散,以累及胃肠道、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为多,并出现相应器官受累表现。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主要是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需要对疑似病变部位淋巴结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淋巴瘤的最可靠手段。 淋巴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污染加重,生活节奏加快,上班族工作压力加大,以及长时间处于手机、电脑等电子辐射环境,频繁染发,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家庭使用非环保装潢材料等因素有关。防护、避免、控制这些因素,注意适当锻炼身体,生活、饮食要有规律,不饮酒、不吸烟,对预防恶性淋巴瘤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知多一点 淋巴瘤,可出现在全身各处 淋巴系统是身体的重要防御系统,它可以帮助身体抵抗病菌,让我们免于疾病的侵害,因此被称为人体“军队”。有体液的地方就有淋巴组织,也就是说,淋巴瘤可以出现在全身各处,比如脑淋巴瘤,肺淋巴瘤,肠、胃淋巴瘤,口腔淋巴瘤等等。
信号一:疼痛性质的改变。 溃疡病的特点是规律性疼痛。胃溃疡为饱餐痛,疼痛在饭后半小时至2小时出现,至下次进餐前疼痛已消失。十二指肠溃疡是饥饿痛亦称空腹痛,疼痛多在饭后3~4小时出现,持续至下一次进餐前,进食后疼痛可减轻或完全消失,有的病人可出现夜间痛。 如果溃疡发生在距十二指肠相近的胃幽门部,则疼痛节律性与十二指肠溃疡相同。一旦胃溃疡疼痛性质发生了改变成为持续性疼痛或者有所减轻,此时应警惕癌变的可能,应及早去医院检查。疼痛,或许我们都习以为常,因为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疼痛。因此很多人在感到浑身酸痛或是某一个关节疼痛时,只要不是忍受不了,几乎没有人会为此买药看病…信号二:明显消瘦。 凡年龄在40岁以上的胃溃疡病人,短期内有食欲减退、厌肉食、恶心、呕吐、吐隔宿食或暗红色食物、营养状态不佳、明显消瘦、疲乏无力等症状,且药物治疗效果变差,这可能是恶变的信号。信号三:出现固定的包块。 一部分胃溃疡病人在其心窝部可摸到包块、质硬、表面不光滑,而且包块迅速增大,按压疼痛。随包块的增大,呕吐也随之加重,此种情况大都是发生了恶变。信号四:无法解释的黑便。 一般黑便可见于进食大量猪、羊、鸡等动物血之后,也见于服某种药物之后。如果溃疡病人出现了无法解释的黑便,或者化验大便持续有血,需特别注意,应进一步查清,这往往是恶变的先兆症状。 上述情况只要具备其一者,就应立即去医院就诊,进行有关方面的检查。
2021年5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正式发布,指出肺癌的六大高危因素:(A)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吸烟会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1982-2013年开展的以欧洲和美国人群为研究对象19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现在吸烟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者13倍和11倍;曾经吸烟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者的4倍和4.1倍。(B)二手烟暴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二手烟暴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7项队列研究和34项病例对照研究分别Meta分析显示,有家庭二手烟暴露的女性患肺癌的风险分别为无二手烟暴露的女性的1.4倍.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20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显示,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者患肺癌的风险为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78倍,家庭二手烟暴露者患肺癌的风险为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53倍。(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COPD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病变,可导致肺泡破坏,支气管腔狭窄,终末期不可逆性肺功能障碍。关于COPD与肺癌关系的16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COPD者患肺癌的风险为无COPD者的2.2倍。(D)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暴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1)石棉:接触石棉的不吸烟工人、未接触石棉的吸烟工人、接触石棉的吸烟工人患肺癌的风险分别为未接触石棉不吸烟工人的1.7倍、5.6倍和8.7倍。(2)氡、铍、铬、镉、镍以及二氧化硅等职业暴露会显著增加肺癌风险:(3)煤烟和煤烟尘:家庭用煤会显著增加肺癌患病风险;在非吸烟女性中,有煤烟暴露者肺癌的发病风险为无煤烟暴露者的2.9倍;对中国人群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室内煤烟暴露可使肺癌风险增加1.4倍,使女性肺癌风险增加1.5倍。(E)一级亲属(FDR)肺癌家族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FDR肺癌家族史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一项对28项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对于FDR患有肺癌者,其肺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1.88倍。通过基于人群谱系资源的研究结果显示,FDR患肺癌会增加个体发生肺癌的风险,≥1个FDR和≥3个FDR患肺癌,个体患肺癌的风险分别为无FDR患肺癌个体的2.57倍和4.24倍。(F)遗传因素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人群GWAS研究中证实5p15和3q28为肺癌易感位点,肺癌风险增加18%。
近期相关媒体报道第一例患者经120万元的抗癌神药治疗后成功在2个月时间将癌细胞清0,于8月26日从上海瑞金医院治愈出院。120万的抗癌省药可以用来治疗肺癌吗?我们所说的抗癌神药就是6月22日中国批准的第一款CAR-T抗癌药物阿基伦塞注射液,价格为120万元。被认为是一种细胞免疫疗法,有可能根治肿瘤。阿基伦塞注射液仅仅是针对淋巴瘤的治疗,还不能治疗其他癌种。目前CAR-T抗癌药物对于多种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强大而持久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于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不佳,目前该药物疗法对于实体肿瘤的治疗仍然处于试验阶段。CAR-T抗癌药物对于肺癌的治疗同样处于试验阶段,在临床上目前尚不能推广应用于肺癌的治疗。但国际和国内多个医院在开展1期临床研究,期待有好多的结果。广大的肺癌患者切忌偏听偏信,蜂拥而上,过早或过度宣传和解读抗癌神药,应理性对待:抗癌神药并不是万能药,目前并不能应用于肺癌的治疗。
肺癌是全球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据GLOBOCAN估计,2020年全球新发肺癌病例约220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1.4%,死亡病例约180万,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的18%。我国是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2015年我国新发肺癌病例78.7万例,男性52万例,女性26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20%。中国肺癌死亡病例63万例,男性43万例,女性20万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7%。近年来,我国肺癌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2000—2014年间,城市地区男性和女性的肺癌年增长率分别为3%和4%,而农村地区相应年增长率分别为5和7%。肺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基于全球61个国家的预后数据显示,肺癌年龄标化的5年生存率仅为10%~20%。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肺癌的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目前肺癌预后仍然较差。2012~2015年,中国人群肺癌5年生存率为19%,总体没有明显提高。男性肺癌5年生存率低于女性(分别为16.8%和25.1%)。虽然肺癌的预后较差,但如果能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生存率可显著提高。因此,探索我国肺癌筛查的适宜路径,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防治水平意义重大。2005年起,我国相继开展多项包含肺癌筛查在内的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如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和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逐步建立起我国肺癌筛查和早诊早治工作网络,切实提高我国居民肺癌筛查参与率和早诊率,降低了死亡率。然而,各地区医疗水平的差异以及缺乏统一的肺癌筛查技术规范等现状,制约着我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的效果与收益。推进我国肺癌筛查服务的规范化、均质化和优质化势在必行。
《2022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进行系列解读
肺结节的随访和管理 2021年5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正式发布,指出肺结节的随访和管理原则: (A)无肺内非钙化结节检出(阴性),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 (B)检出非实性结节平均直径<8mm,或者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份平均直径<6mm,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 (C)检出实性结节或者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平均直径≥6mm且<15mm,或者非实性结节平均直径≥8mm且<15mm,建议3个月后再复查;对其中的实性结节或者部分实性结节,如影像科医师认为具有明确恶性特征,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3个月复查时如果结节增大,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如果结节无变化,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 (D)检出的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的实性成分或者非实性结节平均直径≥15mm:①抗炎治疗后1个月或无需抗炎治疗1个月后再复查。复查时如果结节完全吸收,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果结节部分吸收,建议3个月后再复查,复查时如果结节部分吸收后未再增大,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如果结节部分吸收后又增大,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如果结节未缩小,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或3~6个月再复查;②实性和部分实性结节进行活检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检查。如果阳性,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如果阴性或不确定性质,建议3个月后再复查,复查时如果结节不变或增大,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如果结节缩小,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 (E)可疑气道病变,例如管腔闭塞、管腔狭窄、管壁不规则、管壁增厚;与支气管关系密切的肺门异常软组织影;可疑阻塞性炎症、肺不张及支气管黏液栓等,建议进行痰细胞学或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如果阳性,建议进行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决定是否行临床干预;如果为阴性,建议进入下年度筛查。注1:非实性结节指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注2:结节增大指径线增大≥2.0mm注3:PET-CT检查阳性指代谢增高,放射性摄取高于肺本底注4:痰细胞学阳性指痰液中发现恶性或者可疑恶性肿瘤细胞注5: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阳性指支气管镜下见新生物、黏膜异常或取样结果怀疑或提示肿瘤。
肺癌的保护因素(A)合理的体育锻炼是肺癌的保护因素:合理的体育锻炼可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国际和国内多项Meta分析探讨运动与肺癌关系,结果表明合理的运动可降低25%的肺癌发病风险。国际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高活动水平者肺癌风险相对于低活动水平者降低13%,其中对于高活动水平的曾经吸烟者和现在吸烟者,其肺癌发病风险可分别降低32%和20%。(B)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是肺癌的保护因素:国际和国内多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水果和蔬菜摄入量最低的人群相比,摄入量最高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14%;其中,高蔬菜摄入量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8%,高水果摄入量者患肺癌的风险降低了18%;剂量反应分析显示,每天增加100g蔬菜和水果摄入,患肺癌的风险分别降低6%和8%。
2021年5月《中国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正式发布,指出肺癌的六大高危因素:(A)吸烟是肺癌的危险因素:吸烟会显著增加肺癌的发病风险。1982-2013年开展的以欧洲和美国人群为研究对象19项队列研究进行Meta分析发现,现在吸烟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者13倍和11倍;曾经吸烟者肺癌的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分别为不吸烟者的4倍和4.1倍。(B)二手烟暴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二手烟暴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7项队列研究和34项病例对照研究分别Meta分析显示,有家庭二手烟暴露的女性患肺癌的风险分别为无二手烟暴露的女性的1.4倍.以中国人群为研究对象的20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显示,工作场所二手烟暴露者患肺癌的风险为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78倍,家庭二手烟暴露者患肺癌的风险为无二手烟暴露者的1.53倍。(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COPD是由慢性炎症引起的气道病变,可导致肺泡破坏,支气管腔狭窄,终末期不可逆性肺功能障碍。关于COPD与肺癌关系的16项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COPD者患肺癌的风险为无COPD者的2.2倍。(D)石棉、氡、铍、铬、镉、镍、硅、煤烟和煤烟尘暴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1)石棉:接触石棉的不吸烟工人、未接触石棉的吸烟工人、接触石棉的吸烟工人患肺癌的风险分别为未接触石棉不吸烟工人的1.7倍、5.6倍和8.7倍。(2)氡、铍、铬、镉、镍以及二氧化硅等职业暴露会显著增加肺癌风险:(3)煤烟和煤烟尘:家庭用煤会显著增加肺癌患病风险;在非吸烟女性中,有煤烟暴露者肺癌的发病风险为无煤烟暴露者的2.9倍;对中国人群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室内煤烟暴露可使肺癌风险增加1.4倍,使女性肺癌风险增加1.5倍。(E)一级亲属(FDR)肺癌家族史是肺癌的危险因素:FDR肺癌家族史是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一项对28项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对于FDR患有肺癌者,其肺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1.88倍。通过基于人群谱系资源的研究结果显示,FDR患肺癌会增加个体发生肺癌的风险,≥1个FDR和≥3个FDR患肺癌,个体患肺癌的风险分别为无FDR患肺癌个体的2.57倍和4.24倍。(F)遗传因素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在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人群GWAS研究中证实5p15和3q28为肺癌易感位点,肺癌风险增加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