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颅颌面部常见的一种骨骼良性病变,会侵占邻近正常的骨组织,造成相应的功能障碍和外观改变。如半侧面部肥大,眼球突出等。患者通常在10岁左右发病,成年后病变发展基本停止,一般来说,18岁为最佳手术时间。可以在全麻下切除多余的骨质,实现面部的对称。术后3天左右可出院。
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是交通事故伤,约占60%,会多伴有其他脏器损伤,需要全面检查,必要时和其他学科联合手术。颌面部为重要美容部位,必须重视切口及入路,尽量选择口内、头皮内、下睑缘切口,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行联合手术入路。骨折主要治疗方法是切开复位坚固内固定,要重视解剖复位和咬合关系恢复。颅颌面部骨折情况复杂、类型各异、手术灵活性大,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常见骨折类型及手术切口入路选择1、下颌骨骨折:好发于:颏部、颏孔区、下颌角区、髁状突区。常用入路:口内切口入路、颌下切口入路、颌后切口入路、耳屏前切口入路。2、上颌骨骨折:分为Le fort Ⅰ 、Ⅱ、 Ⅲ型骨折。常用入路:口内切口入路、下睑缘入路。3、颧骨颧弓骨折:常用入路:口内上颌前庭沟切口入路、头皮冠状或者半冠状切口入路、下睑缘切口入路。4、其他入路:颞部、眉部小切口入路、外伤裂口。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作为全军战创伤中心之一,在颌面部创伤救治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处置过多种类型的颌面部骨折。
腮腺肿瘤是指发生于腮腺的肿瘤,按照发生部位可以出现在浅叶、深叶,以浅叶多见,约为75%。按照肿瘤的性质,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较为多见。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最为常见。多形性腺瘤又称混合瘤。有恶变及复发的可能性。任何年龄均可以,但30-50岁多见。肿瘤生长缓慢,病史较长,界限清楚。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为偶然发现。患者术前可以行B超、核磁等检查,也可以行细针穿刺检查。常规术中冰冻检查。术后送常规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多形性腺瘤以手术切除为主,术中应保留面神经。浅叶肿瘤术式为:腮腺肿瘤+腮腺浅叶+面神经解剖术。深叶肿瘤术式为:腮腺深叶肿瘤+深叶+腮腺浅叶+面神经解剖术。面神经解剖常用的方法有顺行法和逆行法。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包括:面神经损伤、涎瘘。该手术为“S”行切口,在面部的位置较为隐蔽,但仍旧可以看到。应用美容缝合技术及术后抗瘢痕治疗可使切口瘢痕淡化。耳朵麻木感由术中切断耳大神经所致,很常见,一般经过2年左右的时间,可逐步代偿性的恢复耳廓感觉。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主要是由智齿冠周炎引起,其他原因也较为常见,比如牙根尖周炎、颌骨骨髓炎、扁桃体炎、面部疖、痈和口腔溃疡等,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若治疗不及时容易出现窒息、脓毒血症、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常规的外科治疗手段,行切开引流排脓,治疗周期长。受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思想的启发,应用大剂量生理盐水持续灌洗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多间隙严重感染,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明显缩短了治疗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支出。
颈深间隙感染最常由以下部位的脓毒性病灶引起:下颌牙、扁桃体、腮腺、颈深淋巴结、中耳或鼻窦。颈深间隙感染往往起病急骤,可进展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下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3个间隙:下颌下间隙 — 下颌下间隙位于颏下和下颌下三角之内,口腔底黏膜与颈深筋膜的浅层之间。它被下颌舌骨肌分为舌下间隙(内含舌下腺、舌下神经、部分下颌下腺以及疏松结缔组织)和下颌舌骨下间隙(又称为颌下隙,内含下颌下腺和淋巴结)。这两个间隙在下颌舌骨肌后方相连。Ludwig咽峡炎主要累及此间隙。舌下间隙感染会导致舌严重肿胀,引发急性气道阻塞。下颌舌骨下间隙感染可能沿茎突舌肌向后播散至咽旁间隙,并继续向咽后间隙内的疏松结缔组织散播,然后向下累及上纵隔。咽旁间隙 — 咽旁间隙又称咽外侧间隙或咽上颌间隙,位于颈部外侧面,呈倒锥形,上抵颅底,下达舌骨。该间隙深至咽缩肌,内侧与内脏腔室的气管前筋膜相续,外侧与颈浅筋膜(包绕腮腺)、翼内肌和下颌骨相续。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耳炎或乳突炎以及牙源性感染均可引起咽旁间隙感染,尤其是咀嚼肌间隙受累时。咽后间隙 — 咽后间隙以颈缩肌为前界,以颈深筋膜翼筋膜层为后界。该间隙位于下咽部和食道后方,它的后面是翼筋膜,前面是气管前筋膜后部,并在外侧与咽旁间隙(颈动脉鞘所在地)相连。临床表现:扁桃体周围、腮腺、咽旁和下颌下脓肿通常会出现咽喉痛和牙关紧闭(颌部不能张开)。牙关紧闭表明咀嚼肌(咬肌和翼肌)受压或感染,或三叉神经运动支受累。体格检查可发现面部和颈部肿胀、红斑及口腔脓性分泌物;口腔中可能有大量唾液积聚,口咽部不对称,通常有淋巴结肿大。吞咽困难及吞咽痛继发于环杓关节炎症。发音障碍和声音嘶哑在颈部感染后期出现,可能提示第10对颅神经受累。单侧舌轻瘫提示第12对颅神经受累。喘鸣和呼吸困难表明气道阻塞,可能是局部受压或感染播散至纵隔的表现。影像学 — CT是诊断颈深间隙感染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CT可通过单次扫描实现对软组织(尤其是骨骼)的甄别评估。此外,CT的轴向成像形式特别适合于头颈部检查。由于CT可定位病变并明确其范围,特别是延伸至纵隔或颅顶的病变,所以它也是计划和引导穿刺抽吸(用于培养或开放引流)的重要工具。MRI有助于评估软组织受累的范围,以及界定血管并发症。治疗:若要成功治疗颈深间隙感染,必须选择恰当的抗生素,并对包裹性感染进行外科引流。颈深间隙感染的主要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蜂窝织炎,累及结缔组织、筋膜和肌肉,常常发生坏死。坏死性蜂窝织炎可导致颈部组织血水样的腐烂性浸润,通常没有或无明显脓液。在该感染阶段,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目的是清除致病的微生物,并防止局部或全身感染扩散。应给予最大剂量的全身性抗生素以优化组织渗透力。当蜂窝织炎病变局限为脓肿时,应进行外科清创切开引流,并进行间隙冲洗。而且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来看,切开引流并持续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及颈深间隙感染的重要治疗方案。
[摘要] 目的 探索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制备的个性化纯钛假体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效果。方法 采集4例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的CT图像数据,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头颅树脂模型,并进行精确数字化设计,将设计数据输入数控车床,制备出个性化纯钛假体,植入患者下颌骨预定的位置。结果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为患者制备出个性化纯钛假体,假体植入下颌骨预定位置。术后4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1~4年,面部形态恢复满意。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制备出的纯钛假体可以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该方法具有设计精确,手术时间短,面部形态改善明显的优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个性化纯钛假体半侧颜面短小畸形(Hemifacial microsomia,HMF),又称半面短小症、半侧小面畸形、半侧颜面发育不全和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等。多数患者存在患侧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偏斜畸形。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computer aided design an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在颅颌面部畸形矫治领域得到较大的发展,该技术推动颅颌面畸形整复向个性化、精确化、微创化方向发展。我科自2008年至2011年,对4例HMF患者应用CAD/CAM技术修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4例,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18~26岁,平均年龄21岁。右侧3例,左侧1例;合并同侧小耳畸形者2例,所有患者均无颌面部感染、外伤史及相关疾病家族史。1.2 个性化纯钛假体的设计和制造 所有患者行头颅螺旋CT扫描,CT设备为GE公司Light speed 64层螺旋CT,层距为0.625cm。扫描数据在GE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将处理过的CT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3.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设计。三维图象重建数据转化为快速成形机使用的.STL格式文件,并输入SPS600快速成型机,采用选区激光粉末材料烧结技术(SLS)加工生成颅骨的三维树脂模型。成形工作完成后去除支撑,修整并磨光模型。对患侧下颌骨短小畸形部位,利用健侧的三维数据,按照镜像关系对称变换到患侧,完成数字化设计。将上述设计数据加载到数控车床上,制造出个性化纯钛假体。假体经过抛光、超声振荡清洗,消毒备用。1.3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全麻,经口腔气管插管。手术入路采用口内切口。常规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1:20万)。手术在骨膜下翻起组织瓣,逐渐暴露下颌升支外侧板及下颌角,小心分离,慎勿损伤颏神经。完整的暴露下颌角及下颌骨外侧板。将纯钛假体放置在术前设计的位置,检查与骨边缘的密合情况,必要时,可以适当磨削下颌骨,使其紧密贴合在下颌骨的表面。彻底止血、钛钉固定。生理盐水冲洗,放置引流管,切口对位缝合。2.结果 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出头颅树脂模型,并制造出个性化的下颌骨纯钛假体,假体按照术前设计,植入下颌骨短小部位。术后4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1~4年,未出现假体外露、感染。面形左右对称,患者满意。3.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21岁,半侧颜面短小畸形。主要表现为右侧小耳畸形和下颌骨短小畸形,面部不对称(图1)。小耳畸形,已经在外院进行治疗。患者入院后行CT检查,利用CAD/CAM技术,制造出头颅树脂模型及个性化纯钛假体(图2)。于全麻下行口内切口,暴露右侧下颌骨外侧骨板,将纯钛假体植入右侧下颌骨预定部位,并用钛钉固定,纯钛假体与下颌骨外侧骨板贴合紧密(图3)。按照术前设计,适当磨除左侧下颌骨下缘骨质,左右对称。术后无伤口感染、假体外露,恢复良好。术后4年复查见面部左右对称(图4)。4.讨论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由Romberg在1846年最早描述。发病率大约为1/3500-1/5600,是仅次于唇腭裂的先天性颅颌面畸形[1,2]。Kaban认为该病是一种先天性软组织和颅面骨骼畸形,是胎儿期第1、2腮弓发育障碍所致。也被认为是一种遗传退变及包括Goldenhar综合症在内的系列畴形的一部分[3]。HMF一个世纪前就被人们充分的认识,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常累及以耳、下颌为中心的颅颌面骨骼、肌肉、软组织、面神经等,并可向上累及颅底、颞骨、颧骨,其中以单侧下颌骨发育不良最为突出,下颌骨发育不良中以下颌升支的发育不良最为常见[4]。Pruzansky按照下颌骨畸形程度将HMF分为3型:Ⅰ型为下颌骨升支较健侧略短;Ⅱ型为下颌骨升支和髁状突短小而扁平,关节窝缺如或喙突缺失;Ⅲ型为下颌骨升支很小甚至缺如,颞下颌关节缺如[5]。本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修复畸形为主,应根据畸形的部位及程度,患者年龄及发育,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实行分期、综合的序列的治疗原则。其修复目标要达到:1)重建外耳和恢复耳听力;2)恢复面形对称;3)保证上呼吸道通畅;4)保存正常牙及足够的牙槽骨,达到合适的咬牙合关系;5)达到患者可以接受的自我形象和身心健康[6]。HMF的治疗原则是首先矫正骨骼畸形、恢复颅颌面骨结构的协调和对称,然后再矫正软组织畸形。1992年,McCarthy等应用口外入路的牵引装置,成功矫正了3例儿童HMF,开始了牵引成骨技术治疗HMF先河[7]。2011年石蕾利用三维CT重建技术和牵引成骨技术对HMF患者行个性化治疗,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8]。牵引成骨技术已成为治疗HMF患者下颌骨短小畸形最常用方法。但是,牵引成骨治疗时间长,患者痛苦大,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对于下颌骨短小畸形轻微患者,可以采用自体骨板移植或者人工材料植入的方法进行矫治。自体骨移植存在骨吸收的问题,而且会对供区造成损伤,因此,人工材料植入成为应用较多的选择。钛金属是目前与骨弹性模量最为接近的人工医用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为应用广泛的植入材料[9]。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患者下颌骨的畸形各异,要想取得理想的修复效果,术前精确的设计非常重要。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可以制备出头颅树脂模型,并在计算机上进行测量、分析、设计。最后将这些精确的设计数据加载到数控车床上,制备出个性化纯钛假体。最近,有学者利用CAD/CAM技术治疗下颌骨部分缺损。Wang收治1例患者,该患者曾行下颌角肥大外板劈除术,术中去骨较多,术后患者出现一侧下颌角及升支区域严重凹陷,面部左右不对称畸形。他利用CAD/CAM技术,针对下颌骨缺损,制造出个性化钛假体,植入到患者下颌升支及下颌角凹陷部位,术后患者面部形态明显改善[10]。目前,计算机辅助技术已经成为颅颌面畸形整复的重要工具。利用该技术可以实现精确的术前设计和微创治疗。对下颌骨短小畸形轻微的I型患者,利用CAD/CAM技术,可以制备出个性化纯钛假体,植入患侧下颌骨预定位置,明显改善患者面下1/3的对称性。该技术具有设计精确,手术时间短,面部形态改善明显的优点,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半侧颜面短小畸形是一种复杂的颅颌面部畸形,多涉及颅面部骨骼形态异常、牙齿咬合功能不良及面部软组织发育不足的问题,治疗难度非常大,目前尚未行成统一的治疗规范。我们利用CAD/CAM技术,在临床中治疗HMF取得一些经验,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
[摘要] 目的: 探索应用面中部骨骼均衡前移的坚固外固定牵引技术(RED),矫治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全(EDA)伴面中部发育不足的可行性。方法:牵引系统由Martin公司产面弓和经鼻孔插入的骨内承力牵引装置组成。对1例19岁患者行Le Fort III型截骨,显露两侧梨状孔缘,用粗裂钻在梨状孔的外缘外侧约8mm处钻孔,双侧鼻孔引入骨内承力牵引装置的挂钩。手术后第3天用细钢丝将面弓和骨牵引钩连接,并开始螺旋牵引。结果:EDA患者面中部骨骼明显前移,侧面观面容改善明显。面部上、中、下各部关系较为协调。结论:坚固外固定牵引技术能够使面中部骨骼水平前移,Le Fort III型截骨后持续牵引能够有效地矫正EDA患者伴面中份发育不足。[关键词] 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全;面中份发育不足;Le Fort III型截骨;坚固外固定牵引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全(ectodermal dysplasia, EDA)是临床较少见的一类疾病,它表现为面中部发育不足,牙齿先天缺失、毛发稀疏、汗腺和皮肤异常等外胚叶发育不良的多种综合征。对于该类患者伴有的面中部发育不足,是临床治疗的难点,尚未见到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治疗一例患者,应用成熟的坚固外固定牵引技术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 1 病例资料患者,男,19岁, 2004年4月入院治疗,检查:头发稀疏,皮肤干燥,颅颌面左右基本对称,面中1/ 3明显凹陷,颧骨,眶下区、鼻、上颌及上唇处于明显后缩位置,鼻部塌陷,侧面观额与颏部位置大致正常。上颌仅切牙区有一锥形牙,下颌无牙(图1,图5)。为典型的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全(EDA)。父母无此特征。1.2 牵引装置 由Martin公司制造的面弓支架和骨牵引钩两部分组成。面弓可以根据患者颅颌形态进行调整宽度和长度。后期更换额颏支抗式可摘式面弓。骨牵引钩的制作详见文献[1],牵引钩经鼻孔引入,插入两侧梨状孔缘。1.3 Le Fort III型截骨手术采用经口腔插管全麻。手术进路为面部小切口、下睑下缘切口和口内上颌前庭沟切口。骨膜下分离显露各部分骨面。依次截开各处骨连接:(1)用裂钻或来复锯在颧额缝处横行截断颧骨额突。(2)用裂钻或来复锯垂直向下截开外侧颧骨。(3)用裂钻或摆动锯切开眶外侧壁和眶下壁的外侧部分至眶下裂。(4)下睑缘切口。用窄而尖锐的小骨刀。冠状方向,距眶下缘约8 mm切开眶下壁。(5)自眶外侧壁切骨线向下,用骨刀切开上颌窦后外侧壁达颧牙槽嵴平面。(6)按上述顺序做对侧颧眶部切骨。(7)用裂钻切开鼻额缝和额上颌缝。(8)用小骨刀沿内眦切带和鼻泪沟后方切开内下壁。用骨刀自鼻额缝向鼻后棘(硬软腭交界处)的方向切开筛骨,犁骨垂直板和梨骨。(9)转向口内截骨。自上颌窦后外侧壁截骨线的下端、Le Fort I型截骨水平向后。用骨刀水平切开上颌窦后外侧一小段骨壁,达翼颌联合。(10)用弯骨刀切开翼颌联合。至此,完成全部Le Fort III型截骨。用双手食、中两指抵住腭部。向前方扳拉上颌,以松动翼颌联合的组织连接。1.4安置骨牵引钩经前庭沟切口,显露两侧梨状孔缘。用粗裂钻在两侧梨状孔侧缘钻孔,距梨状孔缘约8mm。经双侧鼻孔安置骨内牵引钩。安置头颅牵引的外固定装置。2 结果2.1手术情况手术进展顺利,手术时间大约8小时,术中出血不多。术后给予一级护理,抗感染,止血,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全身情况好,伤口愈合良好。2.2 牵引 于手术后3天开始牵引,用细钢丝使牵引钩与头颅外固定装置相连接,牵引的方向为水平向前下。每日牵引2次,每次0.5mm。牵引20天时达到预定的位置,维持1个月(图2,图6)。更换额颏支抗式面弓牵引,用正畸橡皮圈连接面弓的横梁与牵引钩,每日更换橡皮圈。维持牵引3个月(图3,图7)。牵引治疗完成后,在局麻下取出牵引挂钩。解除牵引后上颌骨到达预定位置,并保持稳定(图4)。患者面部上、中、下各部关系协调。张闭口运动正常,无颞颌关节弹响不适。3 讨论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全一般呈X连锁隐性遗传(OMIM 305100),以汗腺、毛发及牙齿等外胚叶组织发育不全或形态缺陷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皮肤疾病[2,3]。临床上表现为小汗腺和皮脂腺基本缺失,皮肤薄,鞍鼻,唇厚,牙齿畸形,干燥,毛发少,面中部发育不足。由于该病是遗传性疾病,研究的重点是它的致病机理和基因的定位。对于EDA的治疗,尤其是面中部发育不足的治疗尚未见相关报道。该类患者常有牙列缺失,因此无法用正畸的方法矫治。对于严重的面中部发育不全,正颌外科很难将骨骼移到理想的位置,因而不得不作妥协性的选择—下颌后退手术。我们采用Le Fort III截骨配合坚固外固定牵引技术来矫治该患者,使面中部骨骼到达预定的位置,而且无需行下颌骨后退术。到目前为止,临床采用的上颌和面中份牵引技术有3种类型:内置式牵引器牵引[4,,5],牙弓承力――面弓牵引[6]、牙弓承力一外固定牵引[7,8]。内置式牵引具有不需要牙弓承力、不留外部痕迹等。但手术操作比较复杂方向,而且两侧延长轴不在一个平行线上,可能出现力的干扰或拮抗,有临床报道内置式牵引出现骼异常旋转的情况[9,10]。该患者在上颌骨两侧梨状孔安置牵引钩,应用骨承力的矫治方法。Hata等[11]研究发现在牵引方向与咬合平面平行的同样条件下,牵引力施于不同的平面,面中份骨骼的上下部分移动的距离不同,而且有旋转。当施于腭平面以上5 mm处,上颌表现平行向前的移动。该患者的承力点位于梨状孔外下缘,大致与此平面吻合。从实际牵引的结果观察骨骼移动在上、下、左、右各部分均衡,达到了矫正面形和调整上下颌骨位置关系的目的。我们认为,该患者的矫治是成功的。经过术前充分准备和手术中的认真操作,Le Fort III型截骨是安全可行的,坚固外固定牵引技术能够使面中部骨骼复合体平行前移,有效地矫正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足患者伴发的面中部发育不足。
[摘要] 目的 探索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的钛合金补片修复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方法。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6月期间,收治因肿瘤和外伤所致颅骨大面积缺损患者7例,采集CT数字化图像数据,利用快速成型技术制作患者的颅骨树脂模型,应用铸造技术制备修复颅骨缺损的钛合金补片。结果制造出个性化的颅骨树脂模型和精密的钛合金补片,补片植入体内,紧密覆盖颅骨缺损区。术后7例患者伤口均I期愈合,随访6月~1年,缺损区颅骨外形恢复满意。结论 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加工出的钛合金补片可以修复颅骨的大面积缺损,获得理想的修复效果。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修复精确,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传统的修复方法包括:自体骨修复和人工材料的重建。两种方法均有明显的不足,难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极大的发展,该技术推动颅骨缺损的修复向个体化、精确化方向发展[1]。自从2006年以来,我们已经对7例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患者使用这一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材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7例颅骨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2岁。5例为外伤所致,2例为肿瘤术后。颅骨缺损最小面积为7cm X 10 cm,最大为10 cm X 15 cm。颅骨缺损主要位于额部、颞部。1、2 钛合金补片的设计和制作1、2、1 RP技术所有患者行全头颅螺旋CT扫描,CT设备为GE公司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层距为0.625cm。扫描数据在GE ADW4.2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将处理过的CT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0. 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设计。三维图象重建数据转化为快速成形机使用的.STL格式文件,并输入SPS600快速成型机(西安交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所),采用选区激光粉末材料烧结技术(SLS)加工生成颅骨的三维树脂模型。成形工作完成后去除支撑,修整并磨光模型。对于颅骨缺损的部位利用健侧的三维数据,按照镜像关系对称变换到患侧,同样以SLS法快速成形,制作出颅骨缺损部位的树脂模型[2]。1、2、2 钛合金补片的制作按照患者的颅骨缺损区树脂模型,制作蜡型,以磷酸盐包埋料包埋,真空铸钛机一次性铸造完成[3]。修复假体的厚度以2mm为宜。钛合金补片中间要制备孔洞,周围制作若干钉孔,方便术中固定。钛合金补片经过打磨、抛光、超声振荡清洗,消毒后备术中用。1、3 手术设计和操作手术采用全麻,经口腔气管插管。手术入路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常规局部注射肾上腺素盐水(1:20万)。手术在骨膜下翻起头皮瓣,逐渐暴露颅骨的缺损部位,小心在硬膜外层分离,慎勿损伤硬脑膜。完整的暴露颅骨的缺损区域,将钛合金补片放置在缺损周围正常颅骨上,检查与骨边缘的密合情况,必要时,可以适当磨改颅骨,使二者完全密合。彻底止血、钛钉固定。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放置引流条,原位缝合。加压包扎。2.结果7例患者颅骨缺损均愈合良好,其中1例术后出现头皮下积血,经过2次抽吸后完全吸收。无出血、感染、脑脊液漏、植入体排出。患者头部畸形明显改善。7例颅骨缺损病例经过6月~1年的术后观察,无不适主诉和症状。行CT检查外形对称,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表示非常满意。3、典型病例患者男性,45岁,因车祸导致颅脑外伤,在当地医院行急诊清创、去骨瓣减压术,术后遗留颅骨缺损,患者常有头部不适感明显。入院检查:术前见左侧额颞部颅骨缺损,头皮凹陷(图1)。入院后行CT检查, 可见左侧额颞部颅骨缺损(图2),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制作颅骨树脂模型及钛合金补片(图3)。于2007年1月在全麻下暴露颅骨缺损部位,然后将钛合金补片植入颅骨缺损部位并用钛钉固定,钛合金补片与颅骨贴合非常紧密(图4,5)。钛钉坚强内固定。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14 d拆线出院。术后6月复查(图6),可见左右两侧颞部对称,颅骨缺损修复后外形良好,不适症状消失。患者对修复效果非常满意。4讨论由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后所造成的颅骨缺损,病人常有头晕、头部胀痛,骨缺损部压迫感,不安全感,以及随头部活动而不适的感觉。统称为颅骨缺损综合症[4]。国内外学者分别对颅骨缺损患者进行了脑脊液动力学和脑血管储备能力及脑葡萄糖代谢方面的研究,发现颅骨缺损区的患者,脑脊液动力学都有不同程度的紊乱,脑血管储备能力下降,脑葡萄糖代谢减少。行颅骨修补术后,随着脑脊液动力学紊乱的纠正、脑血管储备能力的恢复、脑葡萄糖代谢的增加,患者的神经症状可完全消失或部分改善[5,6]。颅骨缺损修补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去骨瓣手术后3个月。也有人主张早期进行颅骨修补,理由是,尽早恢复颅腔的完整性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7,8]。我们认为术后3-6个月是合理的时间,太早修补弊大于利,因为:(1)局部组织炎症反应尚未消失;(2)积血尚未完全吸收机化;(3)可能尚有细菌潜伏于伤口;(4)手术时间间隔短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不利于伤口的愈合,易导致感染的发生。临床传统的修复方法有两大类:一是自体骨移植;二是人工材料修复。自体骨移植主要用颅骨外板、骼骨和肋骨等[9,10]。自体骨移植操作比较复杂,而且会对供区造成损伤。人工材料修复后者主要选择有机玻璃、医用聚乙烯等[11,12]。研究与实践表明,作为颅骨修补材料应该具备的主要特点是:(1)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被人体排斥或吸收;(2)无毒、无副作用,长期埋人体内,安全、可靠;(3)良好的力学性能,以保护大脑;(3)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变质、老化和腐蚀;(4)热、电、磁的不良导体,具有良好的隔温防寒机制;(5)可透过X线,便于术后复查;(6)可任意塑形,重量轻;(7)消毒方便等[13,14]。但一般的人工材料在生物相容性、强度或塑形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点。钛是一种轻金属,钛合金坚硬强度高,理化特性稳定,长期保留体内不会变质、老化,也不易破碎;与其他金属相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术后一般无头皮反应性水肿和积液等并发症[15]。一般认为颅骨缺损小于3cm×3 cm者多无症状,施行颞肌下减压术或枕肌下减压术后,有肥厚的肌肉及筋膜覆盖缺损区可以形成坚韧的纤维愈合层,起到原有颅骨对脑的保护作用,在临床上亦无任何症状一般不进行颅骨修补[16]。但大面积颅骨缺损由于颅骨缺损综合症非常明显,多需修复。颅骨缺损的形态千差万别,而且解剖结构比较复杂。传统方法难以满足大面积颅骨缺损区域修复材料的塑形问题。应用计算机CAD/CAM,实现个性化设计,既能完保护脑组织,达到治疗颅骨缺损综合征的目的,又可以更好恢复患者颅骨外形,恢复患者原有面貌 [17]。 术前采集患者头颅CT和(或)M R1数据资料,详尽和精确地显示颅骨缺损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相互关系。并将CT数据行三维重建,编改为被快速成型机所接受的格式,进而制备出个性化的植入体。CAD/CAM技术将图象三维重建、RP技术及新型材料和工程技术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解决颅骨大面积缺损的有效手段[18]。该方法手术操作简单,修复精确,是一种具有很好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
2009-09-29到2009-10-11期间远赴西藏阿里和新疆喀什为当地唇腭裂患者行手术治疗,完成43例,后受到北京电视台的采访。http://zhiyuanzhe.btv.com.cn/content/2009-11/10/content_529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