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骨髓炎死骨是怎么回事?慢性骨髓炎的死骨就是一块骨质与周围的骨质分离,失去了血液供应。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形成的脓肿,可向外穿破形成骨膜下脓肿,因骨皮质外层1/3的血供来自骨膜,骨膜掀起后,其对应的外层骨皮质失血血供,成为死骨。脓肿还可向骨髓腔方向扩散,破坏了骨松质和内层2/3的骨皮质血供,严重者骨皮质的内外层都被脓液浸泡,而丧失血供,进而会形成大片死骨,血供破坏后称之为骨坏死,病变进一步发展,破骨细胞能分泌多种水解酶和有机酸酶,能溶解骨盐和分解有机酸,有很强的破骨和溶骨能力,可促使活骨与坏死骨分离,最终脱离主骨,成为死骨。严重创伤造成的粉碎性骨折或行内固定手术时,常引起大范围的骨膜剥离,造成骨的缺血坏死,若发生感染,被脓液浸泡,则骨折端游离形成死骨。2、慢性骨髓炎死骨还能治愈吗?是有希望治愈的。3、慢性骨髓炎死骨如何治疗? 小块死骨可被吸收或经骨瘘孔排出,或经爬行替代作用而再生。但大块死骨长期留在骨性包壳内,其周围为死腔,不能闭合,长期不愈。取出较大的死骨时,应该在骨性包壳形成后进行。为取出死骨,一般需要骨开窗。死骨周围一般会伴有肉芽、脓液、坏死组织、瘢痕等,均要一起切除,要广泛而彻底,直至周围的健康组织,要“宁多勿少”。死骨清除后存留的空腔可采用肌瓣填塞、植骨术、带血管的骨瓣植入、碟形手术(Orr’s手术)及大网膜与胎盘填塞法,我们现多采用载药的磷酸钙或硫酸钙填塞。若判断死骨取出后,骨质的强度下降明显,需要外固定保护。创伤造成骨髓炎往往形成节段性死骨,清除后形成节段性骨缺损,则可采用植骨、带血管骨瓣、骨搬移技术及膜诱导技术。
1、骨髓炎出现窦道是怎么回事?窦道就是在皮肤表面存在一个小口,小口较深,与骨感染病灶相通。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在干骺端骨髓腔内形成脓肿,局部压力增高,脓液可沿中央管、穿通管渗入扩散至骨膜下,形成骨膜下脓肿,脓液进一步穿破骨膜后形成软组织脓肿,再向表面穿破皮肤,则成为窦道。严重的开放伤或者骨折术后感染则会在骨折断端及内植物周围形成脓肿,穿破皮肤后形成窦道。脓液经过窦道排出后,炎症有所缓解,窦道可暂时闭合,感染复发时可再次破溃,有时从他处破溃,形成多处窦道。窦道是慢性骨髓炎的表现,窦道使得骨感染灶与外界相通,容易形成混合感染,窦道口附近的皮肤长期受到炎性分泌物的刺激,经历20-40年,有可能发生癌变,以鳞状细胞癌最多。2、骨髓炎出现窦道如何治疗? 通过沾取窦道内分泌物做细菌培养+药敏,可指导用药。慢性骨髓炎综合治疗后如果深部炎症得以控制,窦道多可自行闭合,但偶有窦道残留,长期迁延不愈。保守治疗措施包括局部搔刮、换药、Orr手术、中药捻换药等。手术切除时一般要包括窦道周围增生的较硬的瘢痕组织。窦道清理后可敞开伤口以作为引流通道,让其自行愈合;在软组织较为丰厚的部分可直接缝合;对于软组织覆盖较差、皮肤弹性差的部分,比如跟骨骨髓炎窦道,则需要行皮瓣移植覆盖窦道处。对于较长时间的窦道(尤其伴有恶臭时)要在术前行病理检查,以发现可能存在的癌变,若是癌变,一般选择截肢治疗。
1、小儿亚急性骨髓炎的病因?亚急性骨髓炎是由低毒力细菌所引起的局限性骨感染。是机体抵抗力略大于致病菌毒力,但又不能完全将其消灭出现的亚急性感染。其特征为:起病隐匿,局部症状轻微,无发热等全身主要症状。病人通常只有局部轻微疼痛和不适,软组织肿胀。若早期进行有效治疗,效果好,预后比较满意。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条件改善,机体抵抗力不断增强,以及广谱抗生素应用,使化脓性病灶如:疖、上感等引起的菌血症或败血症得到了有效控制。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病率明显下降。相比而言,亚急性心骨髓炎发病率有日渐增多趋势。其发病情况有以下几种,1、多发于营养不良,发热初愈的儿童;2、常有局部病灶如疖、痈、扁桃体炎等病史;3、骨髓炎常起于长骨干骺端;4、男孩发病较多,多与活动多易受损伤有关。发病年龄同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见于幼儿、少年及青春早期,10岁以下的患者占80%)。2、小儿亚急性骨髓炎如何治疗?主要是有效的抗生素应用及必要时的手术治疗。1、抗生素治疗,在明确致病菌之前,选择广谱抗生素联合应用,明确致病菌后尽快选用敏感的杀菌而不是抑菌的抗生素。用药时间至少持续4-7周。先经静脉应用至少3周,后改为口服抗生素,要待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后2周再停药。经抗生素治疗后有4种转归,1、X线片出现骨脓肿之前炎症被控制;2、X线片出现骨脓肿表现,但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说明骨脓肿也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这两种情况均不需要手术。3、骨硬化轻,病灶较小,特别是位于干骺端的病灶,可先行抗生素治疗,无效时手术;4、全身症状好转,但局部症状加剧,应立即手术。手术主要是行病灶清除术,要充分显露病灶区,骨开窗够大,要放置引流管。 术后要继续应用抗生素,时间要足够长,一般是1-2月;补充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纠正贫血,口服清热解毒、扶正补气的中药;局部辅助治疗,肢体可做皮肤牵引或石膏托固定,可起到止痛、防止关节挛缩畸形和病理性骨折的作用。
肘管综合症以男性多见,主要表现为小指及环指的半侧麻木,掌侧及背侧均有麻木,手部的精细动作(握笔、拿筷子等)不灵活。患病时间长者,可有手部肌肉萎缩,甚至出现“爪形手”畸形。肘后叩击可引起手指麻木。治疗上,可短期采取保守治疗,即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现在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行尺神经松解前置术,术中一定要主要保护前臂内侧皮神经,术后石膏固定。多可取得优良的效果。
腕管综合症多见于年龄大的女性。主要表现为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的半侧手指麻木,拇指活动无力,晚上可有麻醒史,经甩手后缓解,时间长者可有大鱼际肌肉萎缩。腕掌侧叩击时可引起手指麻木。治疗上,早期可保守治疗:腕托固定,应用营养神经的药物,封闭等。经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现在也多主张早期就手术治疗。我们现在采取小切口治疗腕管综合症,切口仅长约3cm左右,取得良好的疗效。由于创伤小,松解彻底的优点,为现在最为先进的手术方法。
骨髓发炎是由于致病微生物、免疫反应或各种物理因素导致的骨质侵蚀、破坏,同时伴有修复反应。因素较多。有感染性的和非感染性的。感染性的主要是指由致病微生物侵入引起的炎症,如包括一般的细菌引起的骨髓炎,还有骨结核、真菌感染、骨梅毒等。非感染性的包括畸形性骨炎(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可有家族发病倾向,主要表现为骨痛,也可因ALP升高或X线检查被发现。最常受累的是骨盆和股骨,以骨小梁粗大、骨皮质增厚为其X特点,骨扫描提示骨骼多发放射性浓聚。治疗主要是唑来膦酸钠 5mg静滴一次 等二磷酸盐类药物,口服阿法迪三 0.25μg/d及钙尔奇D每片含钙600mg 1片/d)、髂骨致密性骨炎(主要以骶髂关节疼痛为主,是由骶髂关节髂骨部下1/3-2/3骨密度增高所引起,是以骨质硬化为特点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常累及髂骨或骶骨,以中青年女性为主,病因多由于劳损或妊娠分娩造成骶髂关节损伤,起病3-20年后可能会自行减少或完全消失,预后良好。)、SAPHO(滑膜炎-痤疮-脓疱疮-骨肥厚-骨炎综合征,病程成迁延性和自限性,以间断复发和缓解为特点。)
1、长节段骨缺损是怎么引起的?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是导致骨缺损的主要原因。2、长节段骨缺损能治好吗?可以治疗,但骨缺损一直是骨科领域的一个疑难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治疗难度较大,治疗周期较长。根据骨缺损的原因、有无感染等选择相应的方法治疗,3、长节段骨缺损治疗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骨移植术(自体骨移植,包括髂骨和带血管的腓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组织工程骨,骨搬移技术,膜诱导技术。运用基因治疗法(产生各种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和物理疗法(电刺激、超声波、高能震波)可以加速骨质的生长愈合。
1、手骨膜炎怎么样治疗?骨膜炎是一种长期慢性损伤性疾病。早期适当休息即能缓解症状;中度患者,除休息外,抬高患肢,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常规局部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口服适量非甾体类止痛药物;反复发作的晚期病例,治疗除了同中度患者外,辅以活血化瘀之搽剂,局部手法推拿和微波理疗等。2、骨膜发炎吃什么药?据发病原因及病理改变,内治外治相结合。内治法,因外力所致者,有瘀血阻滞,有微循环障碍,有无菌性炎症,选用有活血止血、疏通经脉、改善血循环、消除无菌性炎症等作用的药物,如筋骨痛消丸,独一味胶囊等。病毒所致者(伴有感冒者), 一是抗病毒治疗,选用病毒唑;二是消除无菌性炎症,选用芬必得,消炎镇痛。都可使用维生素c,既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又可减低其他药的不良反应。外治法在该病中应占主导地位,因其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药力直达病所。骨炎膏活血通络,解毒消肿,散瘀止痛。3、骨头发炎吃什么消炎药? 要根据病原菌类型,患者的情况、治疗效果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而定。若能通过分泌物或血培养获得致病菌并做药敏试验,则根据化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若未培养出细菌则要经验性选择抗生素。要符合广谱、足量、联合、足疗程的原则,选择能够覆盖革兰氏阳性均和阴性菌的抗生素,如一代头孢(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等)联合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或联合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治疗后观察治疗效果及复查血沉、C反应蛋白,若有效继续应用,若无效则换用高级别的抗生素。怀疑阳性菌可选择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怀疑阴性菌选择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美罗培南。
1、什么是骨放线菌病?放线菌属于真菌的一种。放线菌病是由牛型放线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多窦道肉芽肿,好发于面颈部、胸腔和回盲部。我国西北诸省较多见。骨放线菌病一般由于软组织放线菌病的直接蔓延,常见受累部位为上下颌骨、颅骨(来自面颈部和口腔的感染)、肋骨、胸腔(来自胸膜和肺的感染)、盆骨、腰椎(来自回盲部感染),也就是一般先发生软组织感染,然后蔓延到骨。脓液经弯曲窦道向各处蔓延,脓内含有淡黄色硫磺颗粒样菌落。肉芽肿的软化部与瘢痕部相互交错且有许多瘘管是本病的特点。本病的局部侵蚀性极强,无论血管、神经、皮肤和骨质均不能阻止其进行。因此,病变进行的方式主要是直接扩展和局部浸润。骨质疏松和致密互相交错为本病的特点,形成死骨者极少。一般患者有慢性病容,不同程度的贫血、消瘦、不规则发热和白细胞增高。病变局部皮肤肿胀增厚而变硬,表面不光,呈棕红色。2、骨放线菌病如何治疗? 1、首先应用青霉素治疗,剂量要大,疗程要长,每日800-1000万单位,持续数日。也可给予四环素、链霉素及磺胺药物治疗。2、局部有炎性肿块者,可及时切开引流,去除坏死组织,但因放线菌有厌氧特性,应尽量敞开伤口与空气接触。3、有骨破坏及窦道形成者,可行病灶清除及窦道切除。4、脊椎病变伴有椎旁脓肿者,宜行手术清除。在手术治疗时,术前术后应给予大剂量持久的抗生素治疗。
1、什么是骨感染病?骨感染病是指致病菌通过各种播散途径,在骨内留存,突破了机体的防御屏障,形成局部感染病灶。可累及骨髓、骨皮质、骨膜及骨周围组织。无论是血源性传播还是通过直接传播,仅仅在骨皮瓣上存在细菌不足以造成骨髓炎,骨骼的解剖生理学因素、疾病、营养不良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等,是引起骨感染的主要因素。2、骨感染病常见那些疾病?常见于全身抵抗力和局部抵抗力被削弱的患者。如病后体弱、营养不良、高龄患者、受寒、疲乏、免疫系统缺陷(艾滋病、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酒精中毒、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和接受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应用激素、抗癌药物)等,均会对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产生负面影响,损害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降低对细菌的清除率,并抑制血浆中的补体成分。从而导致全身抵抗力降低,有利于骨髓炎的发生。局部抵抗力的降低,是指局部受到损伤,造成骨及附近组织内小出血和细胞破坏,因而细菌容易停留,繁殖,或者创伤(各种开放性骨折、手术、侵入性操作等)直接使骨内存留细菌,引起骨髓炎。3、骨感染病症状?急性骨感染表现为:全身及局部症状均较为明显。起病急,前驱症状有全身倦怠,继以全身酸痛,食欲缺乏,畏寒,寒战、高热、呕吐,热高,体温高达39℃及以上,脉搏快、口干,可有头痛、呕吐等脑膜刺激症状,患者烦躁不安,严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新生儿及乳儿易兴奋、拒乳,换尿布时哭闹。局部有剧烈疼痛,跳痛,骨的干骺端的局限性压痛,是最早、最重要的局部表现。局部皮肤发热、发红,早期肿胀不明显,形成骨膜下脓肿时,局部有明显肿胀和压痛。穿破骨膜至皮下时,可触及波动感,此时骨内压力减小,疼痛反而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及压痛更为明显,可引起反应性关节积液。慢性骨感染表现为:局部症状多而全身症状少,局部表现为患肢增粗变形,骨骼形状不规则,表明皮肤菲薄、颜色发暗、色素沉着,有多处瘢痕,窦道口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并高处皮肤表面,常有脓液外溢或小块死骨排出。在死骨排出后窦道口封闭,炎症逐渐消退。长期反复发作。体质不好或身体抵抗力低下时,可急性发作,急性期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如疼痛、寒战、发热、局部红肿、压痛、流脓。炎症急性发作和相对静止期反复发作,时好时坏、时轻时重,急性发作约数月至数年1次,体温可升高1-2℃,原有封闭的窦道口可开放,排出多量脓液,有时掉出死骨。多年(20-40年)的窦道有癌变的可能。4、骨感染怎么治?急性骨感染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应用有效抗生素和手术治疗。加强全身支持疗法,高热时降温、补液、纠正酸中毒;必要时,少量多次输血,给予易消化富有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采用有效、联合、足量、足疗程的应用抗生素,根据血培养或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用药时间至少持续4-7周。局部应用夹板、石膏托或皮牵引,抬高患肢并保持功能位,防止畸形和病理骨折,并有利于炎症消退。若抗生素应用2-3天仍不能控制症状,及时手术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提倡中医中药的辨证施治。 慢性骨感染主要是抗生素结合手术治疗,手术主要是彻底的病灶清除术,及针对病灶清除术后遗留的骨缺损及皮缺损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