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7日为立冬,在农历上习惯将这一天作为冬天的开始,是季节变换的重要节点,立冬之后,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紧接着进入小雪,寒未深而雪未大,转入严寒的冬天,自然界阴盛阳衰,阴邪最易伤人元气。中医有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为了适应气候季节性变化,应注意生活起居,调整饮食,适当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抵御严寒,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为来年春天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一、起居宜忌《黄帝内经》有云:“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冬季到来后,天气逐渐寒冷,起居作息也要顺乎于自然,做出相应的调整。冬令宜适当早睡晚起,早睡以养人体的阳气,保持身体的温热;迟起以养阴气,待日出而作,可躲避严寒,使其温暖,从而阴平阳秘。冬季早睡晚起还可避免低温和冷空气对人体的侵袭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严寒刺激诱发的心脑血管疾病,而且充足的睡眠还有利于人体的体力恢复和免疫功能的增强,有益于预防疾病。当然,“晚起”是说冬夜较漫长,不必天没亮就匆匆起床,并非倡导早晨睡懒觉,睡眠时间过长与失眠或睡眠不足一样,都有导致神疲、体倦、代谢率降低之弊。冬夜老人不宜憋尿。小雪前后,天气寒冷,夜里,许多老人有了“尿意”,因为怕冷而强忍着,这种憋尿的习惯对老人的健康是十分不利的。长期的憋尿会使膀胱粘膜的抵抗力降低,细菌便伺机而动,可能引起泌尿系统的感染。憋尿还会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使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和心律失常等。另外,憋尿还会增加前列腺的压力,可能引起慢性前列腺炎的发生;排尿次数减少,增加了尿中致癌物质对膀胱的作用时间,患膀胱肿瘤的几率加大。注意防寒保暖。立冬以后日照短,天气凉,患者要多穿衣服,而且不可忽视下肢的保暖,夜间要多盖被褥,也可启用取暖器具与设备。并注意定期打开门窗,致使室内空气得到及时的更换。进入小雪后,在寒冷侵袭下,容易诱发冻疮,为了预防冻疮,一定注意对容易出现陈疮的部位进行保暖。天冷外出时,面部及手部暴露部位应涂一些油脂类防冻霜,患处须戴手套,鞋袜不能过紧,穿厚袜、棉鞋,必要时戴护耳帽或耳罩。每晚睡觉前可以用生姜、艾叶煎热水浸泡手脚,涂油脂类防冻霜,并进行按摩。二、饮食调理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饮食调养要遵循“秋冬养阴”,“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寒冷的冬天,一般人可多吃栗子、糯米、韭菜、牛肉、牛肉、狗肉等御寒力强的甘温食物。冬吃羊肉,是非常合适的,因为羊肉性温,能给人体带来热量。中医说羊肉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之妙品,是一种良好的滋补强壮药。而栗子甘温无毒,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功效,适宜于冬季食用。还可以食药结合,把西洋参、高丽参或是党参、太子参等切成片放在里面合炖,这对正处于骨骼生长期的小孩特别有益。需要注意的是,食补也需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肾藏精,主纳气,肾虚之人,多有气喘,尤其老人气喘更应考虑肾虚。核桃可以助肾纳气,治疗虚喘效果较好,肾虚气喘者可以常吃。另外,切忌少吃黏硬、生冷食物,易伤人之脾胃之阳气。立冬之后应多食用诸如柑橘、柚子、柠檬、小白菜、花菜等含维生素C丰富的水果及蔬菜。也可适当吃些薯类,如甘薯、土豆等,它们均富含维生素C。我国古代医家早就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杂食思想。所谓“杂食”,就是粗粮、细粮混杂吃,荤菜、素菜搭配吃。只有食物多样化,粗细搭配,荤素兼吃的“杂食”才是延年益寿的真正良方。 冬季在饮食调养方面,中医还认为应少食咸,多吃点苦味的食物。是冬季为肾经旺盛之时,而肾主咸,心主苦从中医五行来说,咸胜苦,肾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会使本来就偏亢的肾水更亢,从而使心阳的力量减弱所以,应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阳,这样就能抗御过亢肾水。另外,冬季饮食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因为此类食物属阴,易使脾胃之阳受损。三、运动休闲动静结合,有益健康。过量的运动也会有损健康,养生关键在于张弛有度,“动过则损,静过则废”,使陶冶性情的运动和恬淡养心的方法有机的结合,相得益彰,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的方式有很多,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等,选择合适的种类,比如走路、慢跑、广场舞、太极拳、呼吸保健操等;静的方式也有很多,例如读书、看报、听音乐、写字、垂钓等。特别是写字、垂钓,静中有动,有益身心健康。在运动中可以有一份快乐的心情,不动怒,不生闷气,保持平和的心态。冬练也要选择良好的环境和适当的路线,最好不要在汽车频繁来往的路边上活动,因为汽车在行驶时会带起很大的灰尘。这些微粒悬浮在空气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力,很多有害气体或液体都能吸附在微粒上而被人吸人肺脏深处,从而促成急性或慢性病症发生。“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练前,应该做适当的准备,并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容易受凉。避免着凉,冬季到户外锻炼,要适当穿得暖和一些,要戴上帽子和手套。如果风大,就要戴上口罩。但也不要穿得太厚、过于臃肿,以免防碍身体的运动,加重身体的负担,并易出汗太多,反而招致感冒。
春夏之交,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相继进入“梅雨”季节。此时,阴雨连绵不断,气侯潮湿闷热,很容易影响人体健康。 梅雨季节温暖多湿的气候,非常适宜各种霉菌的生长繁殖。霉菌不仅损坏衣物、用品.而且对人体健康有相当大的威胁,霉菌不仅可以污染食物,感染人体,还会导致过敏,引起一些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皮炎等。这个季节有利于霉菌、细菌、病毒的生长繁殖,使各类疾病易于发生和流行易患感冒、咽喉炎、哮喘等疾病;原有高血压、气管炎、心脏病等慢性病的人,这时易使病情加重,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则增加诱发机会。这个季节食物易发霉变质,还容易引起胃肠道疾病。梅雨季节,温度、湿度都是尘螨繁殖的最佳时节。现代生活中,尘螨是多种过敏性疾病的罪魁祸首。梅雨季节风雨无常,气温多变,天气闷热,,湿度增大,往往气压较低,致使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往往导致哮喘以及慢性肺病患者胸闷、呼吸困难加重,甚至导致发病。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容易阻滞人体气机,损伤人之阳气 ,若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可胸闷气短,呼吸困难;湿困脾胃,气机阻滞,则脘痞腹胀,大便不爽,舌苔厚腻;如湿邪袭表,可见周身困重,四肢倦怠,头重如裹。在梅雨季节里,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和充足的休息,防止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主动去适应闷热的气候变化。饮食以清淡为宜,多吃一些时令蔬菜,如黄瓜西红柿、莲藕等。同时也要摄入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瘦肉、鸡等。尤其要多吃一些“豆制品”,如赤豆,可与红枣一起煮汤喝,忌食油腻、生冷、辛辣之品。饮料选用薏米汤、绿豆汤、绿茶等,适当温服。介绍几种家庭常见的天然食物祛湿剂:姜 能健脾燥湿,开胃祛湿。姜皮本身就是利尿消肿的中药之一。烹调时可以搭配海带、薏仁、冬瓜和排骨炖汤,健脾消肿。薏仁 是一味利水的要药,不仅能促进体内水分代谢帮助身体排掉多余的水分,还能利尿消肿。薏仁分为生熟两种:生用脾虚湿热证(苔腻口苦);熟用偏于脾虚湿阻证(苔腻便溏者)。赤小豆 具有利水除湿,消肿解毒作用。赤小豆鲤鱼汤是很好的利水食疗方,不论是单纯性的外湿或是腹水,甚至生产后的水肿都能服用。赤小豆500克,鲤鱼1条,用少许姜、蒜把鲤鱼表面煎黄后,加赤小豆、水一起炖煮,起锅前用盐、胡椒调味即可食用。木瓜 不仅是水果也是中药,性温,味酸,平肝和胃、祛湿健脾的功效。对风寒湿痹的关节炎、过食生冷或海鲜后腹泻胃胀、肌肉抽筋等症状,适当食用木瓜能健胃、舒筋活络。冬瓜 主治小腹水胀,久服轻身耐老。冬瓜是夏日常见的蔬菜,也是能跟气候相生相克的瓜类。冬瓜利水不伤正气,又能润肺生津,抵消炎夏潮湿气候对人体的不适,而且热量低,对于三高(高血压、高血脂、血糖高)人群更是天然的食疗佳品。 生活以及工作环境要尽量保持通风、干燥,晨起应该做些适当的运动与锻炼如呼吸保健操或者太极拳等 ,做做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提高机体对闷热环境的适应能力。“湿为阴邪,非温不化”,由于梅雨季节而发病的哮喘或则慢性肺病患者,在咳喘痰同时,往往伴有胸闷脘痞,腹胀,大便溏薄不爽,舌苔厚腻。所以临床往往加入祛风化湿(风湿在表—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甘草、蔓荆子、川芎);芳香化湿(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或者温燥化湿(湿滞脾胃脘,症见:脘腹胀闷,四肢困重,纳呆,恶心呕吐,便溏—平胃散:苍术、厚朴、陈橘皮、甘草)之品,药物主要选用苍术、厚朴、陈皮、草寇仁、草果仁、砂仁、佩兰、藿香、苏叶、白豆蔻、薏苡仁、羌活、香薷、防风等。其中苍术燥湿之力最强,又兼只发汗祛风湿的作用;厚朴善于降气,呕恶、腹胀明显堪用;草豆蔻、草果仁性温香烈,湿重寒盛可用之;佩兰素有“醒头草”之称,解除头重如裹效果最好;藿香、苏叶除了芳香化湿的作用外,尚能解表和中;白豆蔻气味清轻流动,是解除上、中二焦湿闲之佳品;“春夏养阳”,对于哮喘或者慢性肺病患者,大多脾胃虚弱、阳气不足,而夏季正是温阳、祛湿、拔寒的的最佳季节,所谓“冬病夏治”, 通过内服中药及穴位敷贴,以鼓舞正气,驱散体内阴寒,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其安全有效,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主要方法就是内服中药汤剂、穴位敷贴。中药汤剂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苔脉,辨证论治,选方用药调理。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平时怕风、易汗,容易感冒,经常打喷嚏和鼻塞流涕,证属肺气亏虚,当以补肺固表为主,可用玉屏风散(黄芪、防风、白术)加减;如果患者晨起或者饭后痰多、食少、肺胀、便溏、倦怠乏力者,宜健脾化痰法,药用六君子汤 (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甘草) 加减;如果患者常感腰酸肢软、畏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觉呼吸短促,当用益肾纳气法,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另外,慢性咳喘患者往往肺脾肾虚俱见,临床常用培土生金、补肾固本之法,调节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使体内气机条达。中药穴位敷贴法是根据经络理论,选择穴位,然后敷药。目前常用白芥子、麝香、玄胡、细辛等药粉,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敷贴于穴位,既除体内伏痰,又能温阳散寒,从而达到调节肺、脾、肾功能,增加免疫力。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起疱者,应避免出汗或局部沾水,必要时可外涂药物以防感染。
开场:欢迎来到《健康会客厅》,大家好,我是陆国蔚。我们知道中医素有“五脏六腑”之说,而在五脏中有一个脏器被称之为“娇脏”,天气冷热不定,它就容易受损,那具体会有哪些症状表现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短片:咳喘典型病例【沈女士问诊空镜头+音乐】【同期】一吹风就会感冒,一吹风喉咙就痒,鼻子就酸,然后接下来就是咳嗽,一咳嗽以后就咳破了啊,支气管扩张就咳破了啊,气管发炎。【解说】沈女士从40岁开始就患有支气管扩张,但那会儿年纪轻,稍微有点咳嗽,吃吃药也就好了,可是10多年过后,沈女士的抵抗力开始下降,咯血、浓痰,甚至成了医院的“常客”。【同期】连续一个月之内挂了两次水,82年一年住了五次医院,94年又大发了一次。最近因为气管又发炎了,又要治疗了。主持人:很显然,短片中的沈女士是“肺”这个脏器出现了问题,从而带来了咳喘等等一系列问题,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寒冷的冬季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呢?有哪些食物是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肺”这个脏器呢?今天就特别邀请到我们节目的老朋友——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的主任中医师孙子凯来和我们聊聊这个话题。专家介绍:孙子凯,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治疗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症、内科杂病等。主持人:您好孙主任,欢迎您做客我们的《健康会客厅》。除了短片中沈女士所表现出的一些症状,您再给我们总结下,中医上所说的“肺”被“侵袭”后会表现出什么样的症状呢?(大屏上图)肺为娇脏 咳 喘 痰专家:慢性肺系疾病即使在稳定期或者缓解期也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喘、痰等。实际上由于个体差异及患病的不同,临床症状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短片中沈女士的支气管扩张,就可能长期存在浓痰、黄痰,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长期晨起咯吐白色黏稠痰,而很多哮喘患者可能是清稀白痰。主持人:我们也知道秋冬季节让人特别烦恼的就是干燥,也就是秋燥,在对付秋燥方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呢?(大屏上图)梨生吃煮着吃 桑杏汤 清燥救肺汤 沙参麦冬汤专家:1、肺这个脏器是喜润恶燥的,秋燥对于肺是肯定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吃一些润肺的食物,比如说梨子,当然梨子我们有生吃、熟吃,这里面也是有讲究的。【梨子生吃】可以清火,对于一些干咳有肺燥的人来说是非常适合的;【梨子熟吃】也就是煮梨子是比较适合老年人的,可以达到滋阴的效果。 2、稍微严重点,有阴津不足、阴血亏虚情况出现的,我们也有几张方子提供给大家:①桑杏汤(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皮3克,梨皮3克);②清燥救肺汤(霜桑叶三钱9克,石膏12克,人参3克,甘草3克,胡麻仁(炒研)9克,真阿胶9克,麦门冬10克,杏仁(去皮尖炒) 9克,蜜炙枇杷叶9克);③沙参麦冬汤(沙参9克,麦冬9克,玉竹6克,生甘草3克,冬桑叶4.5克,生扁豆4.5克,花粉4.5克)。主持人:吃点儿梨,再喝上几碗清燥救肺汤,对于症状轻一点的人来说,可能就能够缓解了,但对于像短片中沈女士那样的肺系系统疾病,那吃起药来可能就是一大把,就算是中药汤剂也吃不消,这个时候什么样的调理方法比较合适呢?(大屏上图)肺病膏方图专家:慢性肺病 哮喘、支气管炎等疾病,中医认为与肺肾亏虚、免疫力下降有关,治疗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目的的,长期服用汤剂病人吃不消。所以,改为膏方,既有效,口感又好,非常受患者欢迎。主持人:说到膏方,其实我们并不陌生,每年的这个时候,咱们省中医院的膏方都非常的火,那对于肺病的膏方,要特别注意哪些方面呢?专家:很多人觉得肺病的膏方可能就是清肺、补肺,但其实远不止这些,还要兼顾脾和肾,也就是要健脾、补肾。主持人:我们知道膏方里所含的中药可能不是简单的十几味,可能是几十种,节目开始时那位沈女士,她的膏方里都用了些什么药呢?我们一起通过短片去看一下。短片【专家写方子空镜头+音乐】【专家现场开药方同期】生黄芪、党参、瓜蒌皮、川贝粉,加点天冬。【专家问诊空镜头+音乐】【解说】今年74岁的沈女士已经是第三次吃膏方了,在她看来,膏方缓解了她的咳喘症状,也增强了她的抵抗力。【同期】我的抵抗力增强一点了,感冒少了,气管炎发的要少了,稍微有点咳嗽不会像以前那样一咳嗽马上就咳破。主持人:我想沈女士的膏方中肯定是包括了我们刚才说的补肺、健脾和补肾的,根据每个人病情、体质的不同,我们膏方中所配伍的药材也是不一样的。那我们先说说补肺气,肺气虚的人一般表现出什么样的症状呢?(大屏上图)肺气虚的主要表现 补肺良方图专家:1、肺气虚的人一般易感冒、汗多,或者气短、乏力等症状,舌淡苔白,脉弱,用我们熟悉的词说就是“弱不禁风”。 2、补肺良方:①补肺汤(桑白皮、熟地黄、人参、紫菀、黄芪、五味子); ②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③人参蛤蚧散(蛤蚧、苦杏仁、炙甘草、人参、云苓、川贝、桑白皮、知母)。主持人:刚才您说的这三个方子中,有两个方子里都有人参,补肺气最好的就是人参对吗?(大屏上图)西洋参、白参(生晒参)、野山参、红参(朝鲜参、高丽参)专家:是的,当然人参的种类很多,包括西洋参、白参(生晒参)、野山参、红参(朝鲜参、高丽参)等,不同的人在膏方中所用的参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征者应服用西洋参为宜;单纯气虚者可服用白参(生晒参),气虚较严重者可服用野山参,因为野山参补气的功效显著;反之,气虚偏寒者应用红参(高丽参)进补,红参有补气温阳的功效。主持人:光是这个参就已经很讲究了,所以平时生活中如果您经常服用参的话,一定要辨清自己的体质再进行调补了。接下来我们看看肺病膏方第二个不能忽视的——健脾,为什么补肺还要健脾呢?(大屏上图)肺脾气虚证的主要表现 健脾良方图专家:1、肺属金,脾属于土,健脾补肺,培土生金,通过健脾可以达到补肺的目的。 2、肺脾气虚证的主要表现:长期慢性咳嗽、咯痰量多,晨起或者饭后痰多,神疲乏力,自汗气短,食少便溏或者大便次数多,舌质淡嫩、边有齿印等。 3、补脾良方:①参苓白术散(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②四君子汤;③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半夏)。主持人:补肺、健脾咱们都说了,肺病膏方最后一个不能忽视的就是补肾,这个又是为什么?(大屏上图)肾虚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 补肾良方专家:1、我们前面说了肺是属金的,肾属水,金水相生,故临床治疗肺病强调补肺益肾、肺肾同治。 2、肾虚的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动则气喘,神疲自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畏寒肢冷,脉沉无力,舌质淡苔白等。 3、补肾良方:常用的方剂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阴液不足加左归丸、麦味地黄丸、一贯煎,药以沙参、麦冬、百合滋阴润肺;阳气不足加右归丸,药以淫羊藿、肉桂、紫河车、补骨脂、蛤蚧温补肾阳。虚像不明显者,以六味地黄丸、四物汤、四君子汤平补气血。主持人:归根结底这肺系疾病的膏方治疗离不开补肺、健脾和补肾,那之前我们聊到缓解秋燥的时候,您推荐了梨子,梨子是白色的食物,我们知道中医有白色入肺的说法,是不是服用膏方的同时也可以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呢?(大屏上图)荸荠 山药 虫草海参专家:1、润肺:我们可以多吃点荸荠; 2、健脾:我们可以多吃点山药,在煮粥的时候加点儿山药,可以达到补益脾气的效果; 3、补肾:肾气虚的患者我们更多借助于中药来补,不过生活中像是海参、虫草这一类食物也有一定补肾效果。结语:通过今天的节目,我们也是了解到如果说您有慢性咳嗽等肺系系统疾病,在这个冬天可以通过服用膏方来治病、防病,当然了再润肺补肺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健脾、补肾,同时也可以多吃一些像是梨子、山药、荸荠等白色食物。好了,我们今天的话题就聊到这儿了,非常感谢孙主任的光临,另外,电视机前的观众如果没有收看到标点健康节目的完整内容,您也可以登录南京广电网回看我们的节目,或者在第二天早上7点45分收看节目重播。休息一会儿,也请您接着收看我们的《标点健康》。
什么是老年人哮喘?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对易感者此类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而60岁以上的哮喘患者可统称为“老年人哮喘”,这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患者60岁以前发病迁延至老年,称为早发性老年哮喘,另一情况是,患者60岁以后新发生哮喘,称为晚发老年哮喘。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可经治疗或自行恢复,其气道具有对刺激物的高反应性。为什么“寒露”、“霜降”要防哮喘?每年阳历10月8日前后,就是“寒露”的节气。为什么叫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出。”说明气候已趋寒凉,可使露气凝结。此时正当晚稻抽穗开花,有时会突然出现较强的南下冷空气.形成秋季低温。有人称之为“寒露风”。“霜降”,是寒露之后的节气。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即为霜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说:“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我国黄河流域已出现初霜,南方进入秋收秋种的大忙季节。那么“寒露霜降发哮喘”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这和上面介绍的节气时令有关。因为寒露、霜降已入深秋,冷暖空气交错频繁,气温变化较大。而患上哮喘的老人大多属过敏体质,机体抵抗力又差,对气候、温度的变化特别敏感而又缺乏适应能力,因此容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哮喘。其次,寒露、霜降正是谷物收割的季节,加上秋风瑟瑟,叶落草枯,空气中的致敏物质增加。这时,哮喘老人内在的过敏体质和外界的过敏原接触,就容易旧病复发。第三,秋凉后,老人睡觉必须增加被褥,而被褥中可藏有大量尘瞒。英国学者曾在1克褥尘中查到13720只螨,而且螨的繁殖、排泄、蜕皮、死亡都在被褥中进行。现已证明,死螨、螨粪和螨的分泌物是哮喘致病的过敏原。有调查发现,屋内灰尘和尘螨的皮肤试验,阳性率可高达80%。调查还证明,深秋之后,尘螨的量最多,这也是寒露、霜降易发哮喘的重要因素。因此,寒露、霜降前后,要注意气候的变化,当心冷暖变化,慎防感冒引发哮喘。郑阿姨就是因为在10月份,寒露、霜降前后,因为护理不甚,缺乏对哮喘的认知,才不幸患上这一疾病。哮喘患者在秋季如何调养?(1)早睡早起:在秋季要早睡早起,最好在天微明时就起身到户外活动健身,可选择散步、慢跑、登尚、打太极拳、做保健体操等。(2)静养调神:注意精神调养,保持乐观情绪。思想意识要清静、安宁,神气渐收,以适应秋季寒冰之气候,保持肺气清静;否则,会损伤肺气,易发发哮喘。(3)谨防着凉:秋季是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内凉而渐寒。秋虽凉而寒将至,衣被要逐渐添加,木可一下加得过多。俗话说“春捂秋冻”,讲的是秋季气温下降时不要急于添加过多的衣服,让身体得以锻炼,使其只有抗御风寒的能力。但是金秋季节,气候变化无常,应注意顺应气候变化,“秋冻”不能过头,要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止感冒和引发哮喘。(4)饮食进补:秋季饮食宜清淡,少食煎炸之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秋季瓜果大量上市,除少数水果外,大多数水果均偏于寒凉,因此在食用水果时应适量,不要恣意纵腹,以免伤害脾胃。秋季可进食滋补食品,除适当服用一些维生素类制剂外,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进行保健,如西洋参、沙参、麦门冬、百合、杏仁、川贝母、胖大海等;可多食芝麻、核桃、蜂蜜、乳品、甘蔗等,以防燥养阴、滋阴润肺。秋季气候干燥,哮喘患者最好多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食能滋阴;有条件者可吃些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滋阴润肺之品,对避免哮喘发作有益。(5)注意调补秋之肺气《黄帝内经》曰:“肺主一身之气”,《难经》也说:“气是人之根本也”。哮喘患者大多肺气亏虚,弱不禁风,气短乏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弱。肺气虚要多做深呼吸以增加肺功能。多吃一些补益肺气之品:冬虫夏草、燕窝、人参、沙参、西洋参、黄芪、党参、太子参或服四君子汤。也可用冬虫夏草3-5克炖肉服或煎水服;燕窝1个,洗净炖肉服或水煎服。或者用人参3克、白术10克、麦冬10克、陈皮10克煎水服,或西洋参3克煎水服或者西洋参片3克泡水服。(6)养肺还要益肾肺居于上,主行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肾位于下,肾主纳气,主水液,为“水之下源”。老年哮喘患者常感到呼多吸少,气吸不进肺,腰腿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畏寒肢冷,脉沉无力,舌质淡苔白等。原因在于肺肾皆虚、肾不纳气。中医认为,浅表呼吸,有肺则可,但深呼吸一定要肺肾相配合。养肺的同时注意护肾。护肾的大原则是保护肾精、避免房劳、避免脑力过度及体力过度以及过服寒凉药。若出现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的情况,可以每天吃胡桃肉(核桃仁)10克、人参或西洋参3-5克,水煎服。或服散剂:人参10克,蛤蚧1对(炙),胡桃肉10克,研细末,每服1-2克,每日1-2次。若肾出现阳虚:头晕乏力,腰以下发凉、怕冷、小便清长、夜尿多,脉沉无力,舌质淡胖,苔白,可肺金匮肾气丸。(7)注意卫生:尤其在初秋之时,饮食上要特别注意清洁卫生,保护脾胃,多进温食,节制冷食、冷饮,以免发生肠炎、痢疾等,从而避免引发哮喘。秋季气候干燥,细菌、病毒在空气中飞扬,常会引起呼吸道疾病的传播,因此,在秋季打扫室内、外卫生时要注意洒水,夏天藏在柜里的被褥最好趁有太阳的日子晒透后再使用,尽量减少尘螨的致敏因素。做好预防工作,以防呼吸道疾病而诱发哮喘。
前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因肺功能进行性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病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咳嗽、咯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两年或更长时间发病,并可除外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当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将本病归为“咳嗽”、“喘证”、“痰饮”、“肺胀”等病范畴。COPD尤以秋冬季节好发,属于典型“冬病”,中医遵循《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原则,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并根据《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采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所谓“冬病夏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选择三伏酷暑,阳气旺盛之时,采用辛温香燥之药物,取其同气相求之机理,收复耗散之正气,散其“宿根”之邪气,使正气渐复,阳气渐旺,抗病力增强、以清除肺中之寒饮“宿根”,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日的。另一方面,在咳喘的缓解期,通过服用温补阳气的药物,以振奋阳气,提高抗病能力,减少疾病复发次数,或减轻患者发作期的症状,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一、内服中药(一)中医辨证1.痰饮伏肺主症:气喘,咳嗽,痰多稀薄。主症:恶寒发热,背冷无汗,渴不多饮或渴喜热饮,面色青晦。苔脉:舌苔白滑,脉弦紧。2.痰浊壅肺主症:咳嗽,喘息,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主症:倦怠乏力,面部虚浮,短气,稍劳即著,脘痞纳少,便溏。苔脉: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濡缓或滑。3.肺脾两虚主症:咳嗽痰多,色白粘腻或呈泡沫状,短气喘息,稍劳即著。次症:怕风易汗,脘痞纳少,倦怠乏力。苔脉: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细滑。4.肺肾两虚主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兼证:咳嗽,痰白如沫,咯吐不利,胸闷心慌,形寒汗出,或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苔脉:舌淡或黯紫,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5.气虚痰凝血瘀主证:咳喘痰多,动则气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面、唇、爪甲青紫等。次症:气急,胸闷。苔脉:舌质,苔腻,脉细滑,或结代。(二)分型论治(1) 痰饮伏肺治法:温肺散寒,解表化饮。方药:小青龙汤加减。主药:桂枝10g,白芍12g,干姜6g,麻黄5g,法半夏10g,浙贝母10g,细辛6g,五味子5g,甘草6g。加减:若痰鸣,咳喘不得卧者,加葶苈子10g,大枣10g泻肺逐饮;烦躁面赤,呛咳而咯黄痰者,加生石膏30g,芦根30g清肺化痰。(2)痰浊壅肺治法:化痰降气,健脾肃肺。。方药:苏子降气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苏子10g,法半夏10g,厚朴10g,前胡10g,肉桂(后下)3g,白芥子10g,莱菔子10g,白术10g,茯苓10g。加减:痰多喘急,胸满不能卧,加葶苈子10 g泻肺化痰;肺脾气虚,自汗、短气、乏力,痰量不多,可用六君子汤加黄芪15g,五味子6g等益气固表。若伴有胸中烦热,咽干,苔黄,但尚无发热、咳喘加重等急性加重期证候,为痰郁化燥伤津,则宜加入清润肃肺之品,如桑白皮、瓜蒌皮、知母、川贝母、天花粉等。(3)肺脾两虚治法:健脾化痰,益肺降气。方药:方以六君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党参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10g,白术10g,肉桂(后下)3g,黄芪15g,防风6g,当归10g,丹参15g。加减:若伴有咳痰稀薄者,加紫苑、款冬花、苏子、钟乳石等以温肺止咳定喘;偏于阴虚者,加沙参、玉竹、百合等以补肺养阴;若见有食少、便溏,并有气坠感,为肺脾同病,宜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补益肺脾,升提下陷之气;若肺虚作喘,病情严重时常与肾虚并见,必要时可合补肾纳气之品。蛤蚧、胡桃肉、紫河车、山萸肉、熟地等肺肾同治。(4)肺肾两虚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方药:方以补肺汤、平喘固本汤、肾气丸加减。太子参15g,炙黄芪15g,麦冬10g,五味子10g,沉香(后下)3g,熟地10g,桑白皮10g,紫菀10g,山萸肉10g,苏子10g,菟丝子10g。加减: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制附片(先煎)6g,肉桂(后下)3g,干姜6g,钟乳石30g当温肺散寒;兼有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天冬10g,玉竹10g,生地12g以滋养阴液;痰浊明显,咳痰量多,色白,苔腻,加苍术10 g,厚朴10g,杏仁10g,白芥子10g;心血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10g,川芎6g,红花6g,丹参15g以活血通脉。(5)气虚痰凝血瘀治法:化痰降逆,益气化瘀。方药:苏子降气汤合补肺汤加减加减。全须生晒参6g,黄芪15g,苏子10g,半夏10g,生薏苡仁30g,陈皮10g, 肉桂5g,当归10g,丹参10g,川芎10g,赤芍10g,甘草5g。(三)适应症临床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以及慢性迁延期患者为主。(四)服药时间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伏开始服用中药汤剂,至末伏结束。(五)注意要点冬病夏治应根据疾病的具体病证和寒热虚实等性质,并结合患者个体的体质状态综合分析而进行。同时,更应注意夏季的季节特点,从饮食、药物及起居方面考虑到以下几点:1.慎用辛燥之品,以防伤阴。夏季气候炎热,易伤阴液,而辛温香燥之品容易导致燥热内盛,暗耗阴液津精,应慎用肉桂、花椒、大茴香、小茴香、新鲜桂圆或荔枝、狗肉、羊肉等等。2.忌大量服用寒凉之品。夏日炎热,往往易贪凉饮冷,若大量进食寒凉之品,则易致中阳受损,脾胃虚弱,甚至损及一身之阳气,轻则泄泻腹痛、恶心呕吐,重则造成阳虚宿疾。3.慎食大量肥甘滋腻之品。夏季易生暑湿,湿热之邪易侵袭人体,若服用大量肥甘之品则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二、穴位敷贴冬病夏治穴位敷贴是夏季三伏天在人体特定穴位上贴敷药物,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疗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在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得到广泛开展。从近20多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资料看,所使用的药物与贴敷穴位都不尽相同。这其中是否有普遍使用的基本方药和穴位及其加减变化规律,已成为制定相关操作规范、深入开展临床研究首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适应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证属痰饮、痰湿、痰浊者,以及肺、脾、肾气虚、阳虚者。(二)禁忌证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贴敷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 孕妇;6. 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三)慎用人群1、合并有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等;2、合并有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等患者;3、COPD急性发作或加重期。(四)操作规范1.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目前麝香多以人工麝香代替。2.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其中白芥子应采用生白芥子,以加强其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通过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3.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姜汁的制备方法:选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调制姜汁的浓度,通过加适量蒸馏水使其浓度在50%~100%之间。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事先制好置冰箱冷藏室备用。4.贴敷方法先将贴敷部位用75%乙醇或碘伏常规消毒,然后取直径1 cm,高度0.5 cm左右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5 cm×5 cm的脱敏胶布固定。5.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2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6.贴敷时间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3~6h。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7.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8.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五)贴敷后的皮肤反应与处理1.正常皮肤反应及其处理局部皮肤潮红、灼热、轻度刺痛,或出现小水泡,极少数可能出现大水泡。患者敷药处皮肤多数会在一段时间内遗留色素沉着。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对于大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六)不良皮肤反应及处理方法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皮肤过敏,低热。贴药后局部皮肤红肿,可外涂皮宝霜、皮康霜等减缓刺激;皮肤局部水泡或溃烂者应避免抓挠,保护创面或涂搽烫伤软膏、万花油、红霉素软膏等。皮肤过敏可外涂抗过敏药膏,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处理。如果水泡体积过大,或水泡中有脓性分泌物,或出现皮肤破溃、露出皮下组织、出血等现象,应到医院寻求治疗。出现上述情况时,患者均应注意保持局部干燥,不要搓、抓局部,也不要使用洗浴用品及涂抹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七)注意事项1.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2.出现水泡时应注意局部防止感染3.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脱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4.对于残留在皮肤的药膏,只可用清水洗涤,不宜用汽油或肥皂等有刺激性物品擦洗。5.配制好的药物不可放置过久,药物宜密闭、低温保存。6.治疗期间禁食生冷、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7.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有无不良反应。
【短片】被哮喘困扰但又唱歌很好听的歌星配合音乐显示图片开场:好好生活,天天健康,这里是《标点健康》,大家好,我是陆国蔚。节目刚开始我们听到的那些歌、看到的那些画面,大家应该非常的熟悉,有邓丽君、张学友、郑秀文、杜德伟、谢霆锋,这些人有两个共性,一个是唱歌都很好听,另外一个是什么,你知道吗?他们都饱受哮喘的折磨。很多有哮喘的人,到了冬天是喘得上气不接下气,现在呢是正值炎炎夏日,而且也进入了三伏天,正是最热的时候,是治疗哮喘、老慢支、慢阻肺这些冬天好发作的呼吸系统疾病最好的时候,这就叫冬病夏治,怎么治?有请来自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的孙子凯主任。专家上场短片介绍:孙子凯,中医博士,江苏省中医院呼吸科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常委兼秘书,江苏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家库成员。一、夏治咳喘病(推荐四个敷贴穴位)主持人:孙主任,您好啊。我们知道,现在呢是这个三伏天,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哮喘、老慢支、慢阻肺这些呼吸系统疾病,为什么这个时候治疗比较好呢?孙主任:1、夏季是一年四季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冬病夏治法源中医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和“春夏养阳”治疗法则,是中国传统医学中一种很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即对冬季好发及受寒易发证属阳虚阴寒内盛的疾病,在三伏天或夏至秋分的阶段,运用中医的治疗手段进行施治,以达到扶正固本的目的。现代医学及科学技术也证实,此治疗方法能显著改善某些慢性疾病的症状,减少冬季发病次数,使疾病痊愈。 2、可以治疗:老慢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反复感冒、慢性咳嗽等等。 临床常见的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慢性咳喘病即现代医学上的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过敏性鼻炎,慢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寒证、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者,常见哮喘反复发作,或咳嗽,鼻涕、痰液清稀而白,背部怕寒,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或滑。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暂未发作的季节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症状。从小暑至立秋,人称为“伏夏”,即“三伏天”,这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的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依据中医“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在夏天未发病时,培本以扶助正气。人体正气旺盛,抵抗力增强,到了冬天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所谓“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冬病夏治具有良好的效果。例如,慢性支气管炎利用夏季调理脾胃,可健脾去痰,使冬季病情得以缓解,有的还可治愈;支气管哮喘患者利用三伏天进行敷贴,可使冬季病情明显得以缓解。这样病例还是比较多的。主持人:那这个冬病夏治到底有多强的疗效呢?孙主任:(从自己的临床实践治疗咳喘病来举一个成功例子)李某某,女,65岁。咳喘反复多年,秋冬易发,偶有喉间痰鸣,胸闷气短,遇风受凉易咳,晨起咯痰少量不多粘白不黄,平时怕冷,畏风,夜间容易鼻塞、喷嚏、鼻涕,容易感冒,怕吹空调。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去年7月中旬“冬病夏治”期间来诊,结合苔脉,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脉细。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属于中医“哮病”之肺脾两虚证。予以中药穴位敷贴(肺俞、心俞穴、膈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前后于初、中、末伏、伏后四次贴敷。秋冬季节咳喘未发,今年7月中旬继续来诊,继续穴位敷贴,以资巩固。主持人:这敷贴的效果这么好,您是贴哪的呢,因为我知道不同的疾病可能敷贴的穴位不一样,像哮喘这种疾病你给我们说说贴什么穴位。专家:推荐穴位,真人演示穴位敷贴。(大屏上图)咳喘病敷贴穴位:肺俞、心俞穴、膈俞穴、脾俞穴、肾俞穴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 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肺俞(大椎穴往下数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心俞穴(第五个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膈俞穴(第七个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肩胛下角与第七胸椎水平相当。 脾俞穴(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肾俞穴(第2个腰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髂前上棘与第2腰椎水平相当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厘米) 主持人:这些穴位通过按摩是不是也可以达到相应的作用?专家:(讲按摩是否有作用)穴位外敷中药常用白芥子、麝香、玄胡、甘遂、细辛等药粉,加生姜汁调成稠膏状。其中白芥子辛温散寒,升气豁痰;生姜辛温亦可祛痰下气,消痰除满,散风寒止咳嗽;细辛辛温主咳逆上气,可温中下气;元胡辛温活血通络理气,佐前药可达除痰利气的功效;甘遂苦寒泻水除湿,反助芥、姜通利气道,具有温阳散寒、止咳祛痰、降气利湿、解痉平喘的作用,达到痰除喘止的目的。主持人: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这发作起来是非常痛苦的,也可以穴位敷贴吗?专家:推荐穴位,真人演示穴位敷贴(大屏上图)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 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肺俞(大椎穴往下数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心俞穴(第五个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膈俞穴(第七个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肩胛下角与第七胸椎水平相当。 脾俞穴(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肾俞穴(第2个腰椎棘突下旁开1.5厘米) 髂前上棘与第2腰椎水平相当定喘(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厘米) 主持人:老慢支呢,和哮喘、慢阻肺的穴位相同吗? 专家:推荐穴位,真人演示穴位敷贴(大屏上图) 慢阻肺实际上就是有气流受限的慢性支气管炎。穴位敷贴是相同的。主持人:除了穴位敷贴,还有哪些冬病夏治的方法呢,待会告诉您。二、中药也能夏治冬病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标点健康》。那我们刚刚说到这个三伏天非常适合冬病夏治,除了这个敷贴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推荐给我们大家呢?孙主任:(通过病例引出补肺汤)1、在这里我要说一个关于慢性咳嗽典型的病例:王某某,女,38岁。咳嗽咳痰反复多年,遇风受凉易咳,秋冬易发,平时怕冷,畏风,容易感冒,怕吹空调。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去年7月中旬“冬病夏治”期间来诊,结合苔脉,舌淡红有齿印,苔薄白微腻,脉细。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之肺脾两虚证。予以中药内服。选方补肺汤、玉屏风散加减。药用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炒白术15克,炙桑白皮10克,炙紫菀10克,紫苏子10克,五味子4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干姜4克,川桂枝6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苍术10,甘草3克。(大屏上图)服药半月,畏寒怕冷好转。又服2周。秋冬季节咳嗽未作,今年7月中旬继续来诊,咳嗽未作,畏寒怕风不显,治从本图,原方继服,以资巩固。2、这个补肺汤的主要成分有:党参、黄芪、紫菀、桑白皮、五味子、熟地黄。(大屏上图)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益气补肺,止咳化痰,用于肺气虚弱者,大家可以利用好的夏天比较缓解的阶段,内服温补药物以扶助正气,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主持人:那这个方子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呢?专家:讲方子适合哪些人群。主要是适用于肺气虚弱者,临床表现为喘促短气、咳声低弱、痰多稀薄、气怯声低、自汗畏风、舌质谈、脉软弱。主持人:其实就是要根据患者体质,来针对性药补。孙主任:是的,说到这里,就要说说这个体质的问题。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分别采用补肺固表、健脾化痰、益肾纳气等疗法。 1、肺气虚者主要症状:怕风汗;易罹患感冒;经常打喷嚏;鼻塞流涕——大屏上图采用疗法:以补肺固表为主,可用玉屏风散(由黄芪、防风、白术组成)加减2、脾虚者主要症状:面色萎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平时痰多——大屏上图采用疗法:健脾化痰法,药用六君子丸(由党参、白术、陈皮、法半夏、茯苓和甘草组成)3、肾虚者主要症状:腰酸肢软;畏寒神疲;夜尿频多;稍动即觉呼吸短促——大屏上图 采用疗法:当用益肾纳气法,药用金匮肾气丸加减。主持人: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咱们中国老百姓喜欢食补,对于冬天好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到底有没有食补的方法呢,马上告诉您。三、药膳调理法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标点健康》。我知道前些年有一部韩剧特别的火啊,就是这个《大长今》,不光是里面的剧情吸引了我们,还有那一道道的药膳,一起去回顾一下。【短片】韩剧《大长今》中讲药膳的片段主持人:看来这个药膳确实是一种具有独特食疗功效和特殊食物美味的膳食,和我们一日三餐也是紧密相连的。咱们中国人特别爱吃、会吃,而且现在要吃得健康,您有调理咳喘病的食补方子吗。孙主任: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在享用药膳,这其实也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夏治”咳喘病的一种方法,就是药膳调理。1、梨子川贝汤:取梨1只,去皮切片,川贝母12克,打碎,加入白糖30克,共炖汤服。适用于老年支气管炎之肺热干咳少痰者。(大屏上图)2、百合核桃粥:取百合50克,核桃肉20克,大红枣10枚(去核),粳米50克,共煮粥食。适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肾亏虚、咳嗽气喘者。(大屏上图)主持人:我们在药膳调理期间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吗?有没有一些东西需要忌口的呢?孙主任:(后期双视窗配合显示)1、是节制,就是饮食有规律,勿过饱、过量,味勿过重,尽量定时、定量,尤其是厚味、辛燥、炙烤、荤腥油腻之品切勿食之过多。2、是因人而异,辨证选用。 3、是注重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主持人:夏天要想过好,跟吃非常有关系,特别对于慢性咳喘病人来说,夏天吃什么更为关键,在食材方面如何选择呢,我们先看下现在在我们面前摆了一些食物,您看有……哪些是温性的?哪些是热性的?哪些是寒性的?哪些又是凉性的呢?咱们咳喘病人应该选择什么性质的食物呢?(上道具,用一次性盘子装一些)生姜、橘子、栗子——温性荔枝——热性苦瓜、绿豆——寒性梨子、黄瓜——凉性孙主任:(分析瓜果蔬菜的温热寒凉)慢性咳喘病人应该怎么吃。一般而言,体质虚寒者不宜多进食寒凉食物,体质燥热者不宜多吃温热之品。结语:和孙主任聊了这么多,我发现,辨别体质、分辨食物的温热寒凉真的是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样的疗法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我们需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异,这样我们的咳喘病才能够有所好转。也是希望通过今天的节目,大家能够对自己的体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如果您有任何医疗和健康方面的问题,欢迎拨打电话84631001,或者登陆到新浪微博,搜索“标点健康”,就可以找到我们,和我们取得及时的联系了。好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过敏性鼻炎患者中哮喘发病率较正常人高4~20倍,甚至有人认为60%过敏性鼻炎可能发展成哮喘病或伴有下呼吸道症状,过敏性鼻炎能否发展为哮喘病,与接触过敏原的数量和浓度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患者常常感到胸闷气短,夜间症状加重,可有喉间痰鸣,严重时夜间不能平卧,需要做起呼吸,常有喷嚏、流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其发作常与季节更替、气候冷热不匀,饮食不当,疲劳及异味的刺激等因素有关。秋冬是好发季节之一,不仅给患者带来无法想象的痛苦,更重要的是久“喘”不愈常常带来的严重并发症。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针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病的上、下呼吸道炎症进行联合抗炎治疗,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有助于阻止哮喘发生或减轻下呼吸道症状的严重程度,但很多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畏惧激素等西药的副作用,使用不尽人意,使本病的治疗现状不容乐观。中医药治疗更强调整体观念,针对“一个气道,一种疾病”进行整体调理与治疗,同时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不同进行调理,特别在症情趋于稳定后使用中药膏方调理,因人处方,度身定做,对症下药,针对性强,扶正补虚,防治疾病复发加重,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的欢迎。病例一:患者袁某某,女,45岁,主诉:咳喘痰鸣反复发作3年,加重近月。患者患有过敏性鼻炎多年,常因环境、气候等变化出现鼻涕喷嚏,常有鼻塞。近3年来夜间常感胸闷气短,偶有喉间痰鸣,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曾经口服孟鲁斯特片可以暂缓一时,停药后症状依然。近1月来夜间常感胸闷气急,动则喘甚,或有喉间痰鸣,晨起咯痰色白不黄,自汗,畏风,遇风受凉易咳神疲乏力,口淡不渴,怕冷,常感腰酸腿软,鼻有清涕,喷嚏较多,纳少,便调。舌淡红、苔薄,脉细弱。查体:两肺未闻明显哮鸣音。肺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试验(+)。中医诊断:哮病;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点评:中医辨证属肺脾肾虚,肺卫不固,脾运失健,痰饮内伏。治从健脾补肺,益气补肾,温阳化饮,以膏代煎调理。方用方选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白术、党参、当归、柴胡等)补益肺气,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羌活、川芎、苏叶、苍耳草、辛夷等)宣散通窍;六君子汤(太子参、白术、半夏、陈皮、山药、薏苡仁、茯苓、鸡内金、砂仁等)健脾化痰;基于饮为阴邪,得温始开,得阳始运之理,方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川桂枝、细辛、白芍、姜半夏、干姜、五味子、甘草等)温阳化饮。肺主气、肾纳气,肺肾同源,金水相生,方用人参蛤蚧散、七味都气丸、阳和汤加减(人参、蛤蚧、熟地、山萸肉、紫河车、菟丝子、巴戟天、仙灵脾、补骨脂)。上药共煎,去渣浓缩,辅以阿胶、鹿角胶、胡桃肉、蜂蜜、冰糖等收膏。早晚一匙,开水冲服。次年复诊,诉一年来哮喘未作,鼻塞、流涕及喷嚏明显减轻,前方加减续服2年,哮喘至今未发。病例二:张某,男,60岁,哮喘病20余年,近几年来,无分冬夏,每月发作。发时除哮喘外,晨起痰多粘白不黄、纳食不多、腰酸,夜尿频多,甚至达6-7次,或有鼻塞喷嚏,便溏软不实、舌质淡红隐紫,苔薄腻,脉沉细软。点评:中医辨证属于中医肺脾肾虚,液聚成痰,水泛为饮,上迫肺气所致。方以苏子降气汤、苓桂术甘汤、三子养亲汤等加减(紫苏子、杏仁、法半夏、橘红、茯苓、前胡、川桂枝、当归、焦白术、白芥子、莱菔子、葶苈、白前、干姜、五味)等化痰先治其标;方用金水六君煎、肾气丸、十全大补、阳和汤等(太子参、熟地黄、党参、黄芪、白芍、肉桂、制附片、山萸肉、淮山药、薏苡仁、巴戟天、菟丝子、仙灵脾、紫河车、蛤蚧、鹿角片、枸杞子、紫石英、款冬花、鸡内金、砂仁、益智仁、金櫻子、芡实、川芎、紫丹参、广地龙等)补肺健脾益肾温阳化饮治其本,辅以阿胶、鹿角胶、胡桃肉、蜂蜜、冰糖等收膏,早晚一匙,开水冲服。次年深秋来诊,咳喘明显减轻,痰量减少,精神、饮食增加,又予前方加减,再以膏滋巩固。
支气管哮喘和过敏性鼻炎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分别属于中医“哮病”和“鼻鼽”的范畴。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有研究表明,78%鼻炎患者伴发哮喘,58%哮喘患者伴发鼻炎。过敏性鼻炎和哮喘是密切相关的,对于上述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已取得共识,即所谓“一个气道,一种疾病”。 由于过敏性鼻炎与哮喘病的关系源于呼吸道的连续性,目前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新的病名。而中医药治疗更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证,个体化治疗。我们就近年来一些治疗经验和体会叙述于后。1 肺脾两虚为本,痰饮为标,外邪侵袭往往是诱发因素肺主气,肺气能温煦润泽肌肤,卫为阳气,出于上焦,亦能温养脏腑肌肉。鼻为肺窍,与肺气密切相关,肺的功能失常,常引发鼻的病变。过敏性鼻炎患者多因禀赋素虚,肺气虚弱,卫外不固,易遭外邪乘袭,导致肺气失宣,发为鼻塞、鼻涕、喷嚏,咽痒、咳嗽等症。《诸病源候论》所谓:“肺气通于里,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若症情反复发作,迁延日久,由肺涉及脾,脾气也虚,脾失健运,痰饮内生,伏藏于肺,成为哮病的夙根。若遇气候冷热变化,饮食不当,疲劳及异味的刺激等因素诱发则可发为哮喘。中医认为其发病多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内伏痰饮,三者相合,闭塞气道,遂致呼吸困难,升降不利,触动其痰,产生喉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若鼻鼽、哮喘反复发作,由实转虚,临床可见自汗、常易感冒,食少便溏,倦怠无力,短气息促,动则为甚,腰酸腿软等肺脾肾气虚的表现。2 益气疏风、温阳化饮是本病的治疗大法本病的治则为发时治标,平时治本,治标是缓解发作,治本是防止复发,亦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所在。肺脾气虚为发病之本,感受外邪,痰饮内伏则为标实,故治疗原则益气补肺健脾治其本,疏风宣散温阳化饮治其标。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患者大多阳虚气弱,平素怯寒,自汗,容易感冒,发作前频频打嚏,目痒流泪,是肺气薄弱,卫外之阳不能充实腠理,捍御外邪。故宜补肺气、固卫阳为主,如玉屏风散、黄芪建中汤、生脉散之类。药用党参、生黄芪、白术、太子参等补益肺气,若气虚明显可予以人参加强补气之力,临床常用生晒参;疏风则用柴胡、防风、荆芥、羌活、苏叶等。若平素消化不良,大便不实,或食油腻易便溏,晨起或者饭后痰多,是脾阳不振,气虚运迟,精微不能四布,积湿蒸痰。宜理温中健脾为主,如六君子汤、理中汤之类。若痰饮内伏,夜间喉间痰鸣,宗“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基于饮为阴邪,得温始开,得阳始运之理。治从小青龙汤意温阳化饮,药用麻黄、川桂枝、细辛、白芍、姜半夏、干姜、五味子、甘草等。干姜乃辛温横散之品,历以横散内郁之阳气,而解散相合之寒邪者也,虽能解散寒邪,而辛温太过设无物以监制之,则寒去热留反耗阴精,变为喘促等症未可知也。故宗仲景以五味子配之,五味虽酸涩甘苦咸具,而以酸涩为多,本草言其入肾而有纳气之功,用之一以制干姜之辛热,一以保肺家之精液,一以使肺气下归于肾,得金水相生之妙,二者相伍,一开一阖,咳喘日久,肺脾有寒者宜之。若其人肾气素亏,冲任之气易于上逆,则宗“外饮治脾,内饮治肾”之原则,分治脾肾,苓桂术甘汤、肾气丸等方可酌情选用;若腰痠怕冷,动则喘息,酌加当归、熟地、山萸肉、紫河车、菟丝子、巴戟天等。若痰从热化或外感风热,痰热内蕴,肺失清肃症见咳喘,痰黄,浊涕,舌质偏红,苔黄。则加入清肺化痰之品,如小陷胸汤、《千金》苇茎汤等方中之半夏、瓜蒌、黄连、薏苡仁等常可加入。若咯痰脓稠则可加入鱼腥草、金荞麦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3典型病例例一, 顾某,男,12岁。初诊日期:2008年3月20日。患者自幼经常感冒诱发咳嗽、鼻塞、喷嚏、流涕,继而出现气喘痰鸣,夜间加重,曾经使用抗组胺药物、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可以暂缓一时,停药后症状依然,而服用西药期间常常无精打采,上课容易瞌睡。近期患儿发作较频,目前鼻涕喷嚏,咳嗽,晨起咯痰色白量较多,夜间胸闷喘息或有痰鸣,纳少,平素多汗,动则汗出,便溏。舌尖红,苔薄,脉细。查体:两肺可闻少许哮鸣音。肺功能检查提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试验(+)。中医诊断:哮病;鼻鼽;西医诊断: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中医病机为肺脾两虚,虚体兼夹表虚及痰饮,治从健脾补肺、温阳化饮,佐以疏风。拟方如下:生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法半夏6克,陈皮6克,茯苓10克,柴胡5克,防风5克,荆芥5克,羌活5克,麻黄4克,射干5克,紫苏子6克,白芥子3克,杏仁5克,紫菀5克,款冬花5克,甘草3克。7剂。2008年3月27日二诊:药后患儿鼻塞、鼻涕、喷嚏等症若失,咳喘亦减,基本不咳,咯痰减少,夜间痰鸣偶有,纳食正常,精神可,便调。查体:未闻明显哮鸣音。舌淡红,苔薄,脉细。上方去柴胡、荆芥、羌活、紫菀、冬花、杏仁,加入菟丝子6克,补骨脂6克。10剂。2008年4月7日三诊:患儿诸症基本消失,咳喘不显,无痰,夜间无痰鸣,精神、饮食皆可。上方去白芥子,加淮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14剂。后经电话随访,没有再发。例二,刘某,男,32岁。2009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自幼患有过敏性鼻炎,近三年来鼻塞、鼻涕、喷嚏频作,尤以春秋好发,并伴咳嗽,咯痰,胸闷气喘,夜间痰鸣有声,曾经遍服中西药物,效果不显,深以为苦。通过朋友介绍就诊于我,面诊时患者咳嗽,咯痰呈泡沫样,鼻涕喷嚏较多,怕冷,易汗,夜间则胸闷气短、喉间痰鸣有声。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查体: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少许干性啰音。肺功能提示轻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治从温阳化饮,补肺健脾益肾,拟方玉屏风散,小青龙汤、三子养亲汤等加减。药用炙麻黄5克,杏仁6克,姜半夏10克,干姜5克,川桂枝6克,五味子6克,白芍10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6克,当归10克,熟地黄10克,紫河车6克,生晒参6克,白芥子5克,紫苏子10克,蝉衣5克,甘草5克。7剂。2009年11月22二诊:药后鼻塞、鼻涕基本消失,咳喘显减,偶咳,痰少,胸闷气短不显,偶有夜间痰鸣,纳可,便调。舌淡红,苔薄,脉细弦。治从前法,上方改炙麻黄为4克,加入巴戟天10克,菟丝子10克。14剂。2009年12月10日三诊:症情稳定,咳喘未发。之后以前方为基础,加入淮山药、薏苡仁、阿胶、鹿角胶、阿胶、龟板胶、胡桃肉等,熬膏,早晚服用,至今未发。
春天是万象更新、生机勃发的季节,但却“乍暖还寒”,骤暖骤冷的天气随时可能出现,故应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天,春阳发动,是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而体弱多病者,特别是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所谓“百草回生,百病易发”。春寒,虽不像寒冬腊月里那样寒冷,但由于人们穿着的变化和精神上准备不足,再加上在漫长的冬季养成的抗寒能力又有所下降,这时,寒邪会乘虚而入,使人致病。应特别警惕的是,早春时节,气候仍然寒冷、干燥,直接影响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随之下降,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乘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一、春季养生的注意要点1、重视防风御寒,增减衣服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性善行数变”,“春多风病”,“春来不可背寒,寒则伤肺”。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冻”的规律,注意防寒、防风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和体质情况,适时增减衣服,防风御寒,以顺应骤变,敛阴护阳,防病保健。2、合理调摄饮食,减酸宜甘中医素有“当春之时,食以减酸为甘,以养脾扶阳”之说。因此,春季的饮食以健脾壮阳为主调摄,在日常膳食中应多吃些鸡、鱼、肉、蛋、豆制品以及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等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高微量元素、高糖和温软、易消化的食物,禁食生冷之品,以增加营养、扶助阳气,使之兴旺。3、改变居室环境,以利养阳室内要经常打扫,保持清洁整齐,物品放置有序,还可养花、种草、养鱼这不仅能绿化、美化、净化居室,还可调节室内空气环境。门窗要常开,使室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新鲜,这对防病保健大有裨益。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养志除疲,以利“春夏养阳”。4、积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古人云:“一天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正是万物萌发,草长花开的大好时光,也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黄金季节。因此,要“早卧早起,广步于庭”,或郊游览胜,或登高踏青、或练拳做操,或散步慢跑,这些适应时令特点的活动,既能使人体气血通畅,郁滞疏散,防病于未然,又可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体质。5、避开花粉,谨防过敏过敏体质者要注意避开花粉等过敏原,外出最好戴口罩。6、调节情绪,怡情养性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养鱼、赏花、垂钓等都可调节情绪,怡情养性。二、春季常见病等防治1、春天谨防呼吸病春风送暖,万物复苏,同时人眼看不见的病原微生物也在悄悄地繁殖,在适当的的条件与环境下侵入人体酿成疾病。春天最易侵袭人体却常不被人们注意到呼吸道感染即所谓感冒、即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这些都与气温变化无常有关。正常人的呼吸道有着一定的防御功能,对吸入的空气具有加温、过滤和湿润作用。然而在各种特殊情况与因素的影响下,呼吸道可发生各种疾病。第一,感染。感冒时大多为病毒感染,还有少许支原体、细菌等感染,可使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发生改变,从而降低防御功能而急慢性支气管炎,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的反复发作。第二,春季正值气温变化频繁的季节,常使呼吸道小血管痉挛缺血、血循环障碍、粘膜上皮纤维变短、粘连、倒伏或脱落,减弱了呼吸道的净化和清除作用,利于病毒、细菌等停留、侵入、繁殖和致病。第三,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以及大街上烤鱼、烤肉的油烟、炭烟等刺激,都可能成为病因之一。吸烟则更有直接关系。吸烟使支气管痉挛、呼吸道粘膜上皮细胞纤毛运动降低、粘液增多、净化功能减弱等,为致病创造了有利条件。第四,老年人某些腺体衰退。呼吸道防御功能退化,免疫球蛋白减少,单核吞噬细胞功能衰退,为慢支发病提供了内在条件。过敏因素。在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患者中多有过敏史,对多种抗原的皮试阳性率增高。其过敏原有:尘埃、尘螨、花粉、羽毛、兽毛、真菌等。2、冒、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流行性感冒的预防春天也是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的好发季节。流感与普通感冒不同,罪魁祸首为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病人常常突然起病,并在短期内造成大量人群发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急起高热,体温可高达℃以上,同时还伴有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痛,而鼻塞、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反而较轻。由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抗流感病毒药物,因此对病人着重于护理和预防并发症,而对一般人来说更是防重于治。平时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寒能力。在冬春季节,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尽量减少发生流感的诱因。室内要经常洒水和开窗通风,经常洗晒被褥。在流感流行期间,应少到公共场所去。如果亲属中有人患病,一方面要隔离病人,另一方面要做好室内消毒工作,如用醋薰或漂白粉喷洒。用中药贯众、板蓝根、葛根、藿香、生甘草各9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日,可起到预防流感的作用。流感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并注意保暖、卧床休息多饮水,并注意隔离。3、过敏性性鼻炎的预防引起春季花粉症的花粉主要是树花粉,如来自松、柏、杉、杨、柳、白蜡、银杏、栎、桉、泡桐、木麻黄等树的花粉。致敏花粉的种类也与当地的种植情况、气候等因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致敏花粉,在北方是柏、松、杨、柳、榆、槐、桦木等,华东、中南的城市人行道旁多种植梧桐,华南的许多城市则多种植木麻黄、红花羊蹄、苦楝等,这些树木的花粉就随之成了当地重要的致敏花粉。春季花粉症的症状由于花粉的颗粒较大,其直径约为20-60微米(只有小于5微米才能直接被吸入气管,引起哮喘),因此最先接触它的是鼻、眼的粘膜。病人首先表现为鼻过敏,喷嚏、流涕不止,以早晨最重,鼻、眼奇痒,有些病人耳朵也痒,还会发生哮喘。患者一般为青壮年,由于在发病前需有一段致敏时间,小儿花粉症到了四五岁以后才逐渐增多。同样接触花粉,有的人发病而有的人却不发病,这除了与树花粉的接触量有关外,还与个人的过敏体质有关。春季花粉症的防治在致敏花粉飘散的季节,有过敏史的人,尽量少去花草树木茂盛的地方,更不要随便去闻花草;带上脱敏药物,如苯海拉明、息斯敏等,若遇皮肤发痒、全身发热、咳嗽、气急时,应迅速离开此地,如症状较轻,可自行口服息斯敏或扑尔敏。一旦出现哮喘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花粉症的治疗分两方面:一是药物对症治疗,以控制症状,二是免疫治疗,以预防发作。发生了花粉症也不必太着急,因为春天的花粉症和夏秋的花粉症不一样,这些树花粉的致敏性要弱一些,引起的症状也不太重,十几天就过去了。有许多抗过敏的药物可以减轻鼻眼过敏症状,如直接滴入减充血剂可减轻鼻堵。不过减充血剂只能短期应用,否则,少则天,多则天,就会引起药物性鼻炎。这时每次滴药后鼻堵只是暂时减轻,接着反而加重,用时不可不慎。色甘酸钠或皮质激素滴鼻剂可减轻鼻症状,发生效果的时间是在用药周以后,然而其副作用也很大,因此不能仅寄期望于药物,仍以避开预防为好。4、花开时节防哮喘 哮喘全称为:“支气管哮喘”。 哮喘从病因上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外源性哮喘多因吸入或食入某些外界致病原,通常为过敏性物质,如花粉、瞒、鱼和虾以及羽毛、油漆等而发病。春暖花开季节,人们往往乐于携亲带友外出郊游、旅行,各种花粉随风而“入”,哮喘病自然会增多。 由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常突然发病,往往先有算痒、喷嚏、淘闷等症状,而后迅速出现哮喘。这时患者多不能躺下.只能坐着,气怠较甚,喉中发出哮呜音。严重者面色苍白,口唇青紫,额出冷汗,手足发凉。轻者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就可缓解。如果持续24小时以上仍不缓解,则称为哮喘持续状态,这是哮喘发作的严重情况,必须及时送医院抢救。预防这类哮喘的发作,首先要避免与发病有关的过敏原接触。但若与吸入花粉有关,则常常会“防不胜防”。易于在春季发作哮喘的朋友,可在医生指导下,提前服用酮替芬,每天临睡前吃一片,局部喷用必可朗气雾剂或普米克气雾剂,一次2喷,一天2次,也可预防哮喘复发。如已知对某种花粉过敏,则尽量不去有此类花粉存在的可能场所。避免吸烟、酗酒、过劳、受凉、忧伤。踏青郊游时最好随身携带万托林等速效平喘药物,以备急用。有条件的可去医院采用脱敏疗法来达到防止发病的目的。三、春季的中药调养1、原则(1)补益正气春天气候温暖多风,非常适合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与传播,故多发流行性传染病,因此也要吃些能补充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的药物。特别是对久病将愈、病后体虚、手术后气血亏虚,老人、儿童体质虚者更为必要。春天进补,应注意季节特点,根据各地区不同气候,合理选用温、热、凉、平和、益气、利血、养阳、补阴等调养脏腑的方药。通常,对无病及个人体质情况差异不大者,北方进补,宜选辛、甘之品,兼以温补,如人参、熟地、当归、黄芪等,用以帮助春阳升发,保护阳气。南方气候暖湿,常春雨绵绵,宜兼顾健脾利湿之品,如党参、茯苓、白术、 苡仁等。春暖花开后,则可进凉补之品,如玉竹、生地、沙参等。(2)以药养肝春季,是肝阳上亢,肝病易发的季节。以药养肝是春季药养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应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进行。常用养肝明目中药有:枸杞子、菊花、苍术、白蒺藜等。养肝荣筋类有:肉苁蓉、木瓜、菟丝子、枸杞子、牛膝等。柔肝理气和血类有:地骨皮、柴胡、白芍、川楝、地黄、黄精、枸杞子等。(3)防风除湿春季气候多变,时雨时晴,忽冷忽热,最易使人伤风感冒;春季多风,阴雨时间长,又使慢性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宿疾易于复发或加重病情。故而春季中药调养尚要注意防风除湿。中医认为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称为“华盖”,且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又称“娇脏”。脾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湿,脾的功能健旺可防止水液在体内停滞而生湿。因此尤其是肺脾气虚的人抵抗风寒、风热、风湿的能力也低下,易患感冒,也容易得风湿病。因此益气补肺健脾为防风除湿的根本之法。(4)清热生津尽管早春天气较冷,但感风寒之邪严入里可化热,再加上冬由于过食温热之品,人体内多有郁热积蓄。此外,晚春之时,风温邪气开始流行,因此,对不少人来说,春季还需服用能够清热的药,由于热能耗损津液,造成津液不足,故在服用清热药时,还宜选用能生津的药物2、常用药物(1)人参 春季宜补益正气,人参就是最佳的补气之品,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气虚、阳虚体质者如年老力衰,久病气虚、头晕眼花、动则气喘,兼有肢冷畏寒及妇女崩漏失血过多,或者手术后均可服用偏温热性的红参。若阴虚火旺体质者如舌质偏红、咽燥口干、头晕耳鸣、大便秘结等,可选用偏凉性、滋润的生晒参或西洋参。食用人参,最常用的方法是每次6-10克,切碎,置适量冷水中浸一晚,第二日,隔水蒸半小时,服汁。然后加水再蒸,备下次服用,一般可连蒸3次,最后一次连渣一起服下。(2)党参 味甘、性平,归脾、肺经,功效与人参相似,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但作用较弱。因其价格低廉,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是平补保健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品有强壮、补血、降压等作用,久服可调整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3)黄芪 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有良好的补气、固表、生血、生肌、利水等功效。是温养强壮保健之佳品,可调补人体表里内外一身之气,尤其善补肌表之气。早春时节,体弱气虚易患感冒的入,单味煎汤代茶饮,有益气、生血、固表,预防感冒的作用。黄芪还能补阳、助生机。凡气血不足者均可使用。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表明,黄芪有强心、保护肝脏、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多方面的强壮作用。但其功专温补,用之不当,易生热助火,故气滞食阻、阴虚火旺者不宜使用。(4)黄精 黄精味甘、性平,主要功用为补脾气,养胃阴,润心肺,为补中益气之妙品。中医有“黄精可代参芪”的说法。临床上常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咳嗽、消渴等症。黄精既能补气又能养阴,其补性比较滋润、缓和,适宜长期服用,用作身体虚弱、病后调养较好。现代药理分析,黄精的根茎中主要含粘液质、淀粉、多糖及烟酸、 类等成分,有降压作用,对防止动脉硬 化及脂肪肝有一定作用。黄精30克,山楂25克,何首乌15克。水煎服,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国医大师李济仁的药茶调养气血:黄芪10-15g 枸杞子6-10g西洋参3-5g 黄精10g(感冒者,手脚冰凉者,腹泻患者不宜服用)(5)防风 味辛甘、性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具有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之功。《药类法象》说它“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邪”。常用于治疗风、寒、湿等外邪为患所致的感冒、关节痹痛等症。本品炒炭,还可用治肝气郁结,乘克脾胃所致的腹痛泄泻等。《遵生八笺》记载正月食“防风粥,以去四肢风。取防风一大分,煎汤煮粥”。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防风有抗菌作用。在春天这个细菌、病毒繁殖活跃的季节,食防风粥确有防病保健作用。(6) 薏苡仁 味甘淡、性微寒,归脾、胃、肺经,功能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春季阴雨绵绵,是风湿性关节炎的好发季节,尤其南方气候暖湿,薏苡仁作用缓和,微寒而不伤胃,益脾而不滋腻,正可以健脾胃、祛风湿、强筋骨。此外,苡仁营养丰富,味道和普通大米相似,又容易消化吸收,可当粮食吃,俗称“薏米”,具有滋补作用。(7)白术 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有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之功。脾喜燥而恶湿,白术甘温益脾胃之阳气,燥脾胃之寒湿,故为补脾益气之要药,有益气生血之功效。据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证实,本品能促进胃肠消化液分泌旺盛,蠕动增强;并能加快血液循环和降低血糖。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防止肝糖原减少。此外,白术还有强壮作用。(8)肉苁蓉 味甘咸、性温,功能补肾壮阳,益阴补血,润肠通便。在我国内蒙古、甘肃、新疆等地的沙漠地带,每当春季到来时,当地人民就纷纷来到沙漠深处安营扎寨,挖掘鲜苁蓉。苁蓉水分充足、营养丰富,不仅是沙区人民喜爱的食品且因其茎条粗壮,肉质油润,药用价值高,滋补性能强,故有“沙漠人参”的美称。据《本草疏经》记述“:肉苁蓉乃益肝肾、补精血之效药。其特点是滋而不腻、温而不燥、补而不峻,既可壮阳又可补阴,药性从容和缓,故有“从容”之名。”特别适用于老年人体弱及病后体虚的患者,久服可以延年益寿。 肉苁蓉对于肾虚所致的男女性功能障碍,不孕不育,确有良效,并对老年人阴血不足,肠燥便秘有滋补强壮和促进肠蠕动而排便的作用。常用的滋补方法有:将煮熟的肉苁蓉切片,和大米一起煮粥食用;亦可将肉苁蓉和羊肉一起炖食或单独用肉苁蓉水煎服,每次15-30克。故阴虚火旺、以及脾胃虚弱所致之大便溏泻者,也不宜服用。(9)枸杞子味甘、性平,归肝、肾经,功能滋肝补肾,益精明目,固髓健骨,润肺补虚。适用于肝肾虚损、精血不足所致的遗精阳痿、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神经衰弱以及肺肾不足所致虚劳咳嗽等症。枸杞子15克,大米100克,加适量食糖煮。由于枸杞子能医治目疾,又称“明目子”,用枸杞子15克,熟地、黑芝麻、杭菊花各12克,水煎服,有养肝明目作用,治疗肝肾不足,精血不能上济于目引起的眼目昏花、视力减退等症。用鲜枸杞叶100克配猪肝100克,克,熬汤服,有清热解毒、养血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沙眼流泪、风热目赤、视力减退和夜盲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枸杞子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可抑制脂肪在肝内沉积和促进肝细胞新生。还可降低血中胆固醇、降血糖。每日取枸杞15-30克克,水煎服或开水浸泡代茶饮,久服对慢性肝炎、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等病有防治保健作用。(10)山茱萸 又名山萸肉,味甘酸、性微温,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本品既能补阳,又可补阴,为补肝肾、壮身体、平补阴阳之要药。补性平和,不热不燥。山茱萸、熟地、山药、茯苓各克,水煎服,每日剂,可治身体虚弱、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两目昏花。山萸肉克,水煎服,可治体虚自汗,出汗过多。(11)女贞子 味甘苦、性平微凉,入肝、肾经,有补肾滋阴、养肝明目、强腰膝、乌须发的功效。为清凉性滋补药品。春天肝气升发,肝阳易亢,女贞子恰能益肝肾之阴,平肝肾之虚火,并有利于上荣头目,故可明目、乌须发。而女贞子的补肝肾,乌须发,则是兼清气分,其性微凉,对肝肾阴虚火旺引起的疾病,特别是眼疾如视物昏花、夜盲等有良效。其特点是性质和平,滋补而不滞腻,适于久服。但脾胃虚寒冷痛、腹泻者忌用。(12)白芍 味酸甘苦、性微寒,入肝、脾经,功效补血养肝,敛阴止痛。是补血养肝的要药。肝应于春,春季正是调养肝脏的大好时节,白芍味酸能柔肝止痛;其味也苦,苦能降泻,又可平熄肝火,以治肝阳上亢引起的头晕目眩、心烦不眠、易怒易躁等;白芍微有甘味,故又能补血养肝。白芍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熟地15克,水煎服,每日剂,可补血养肝。(13)板蓝根 味苦、性寒,归心、胃经。清热解毒,凉血利咽。适用于外感热病发热、头痛、咽痛及温热毒邪所致发斑、痈肿疮毒、丹毒等。常用在防治春季多发的流行性传染病如: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急性传染性肝炎等。(14)芦根 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清热生津,除烦止呕。适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反胃等。可煎汤或配制粥食服用。(15)石斛 味甘淡、性寒,入胃、肾经,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本药善养胃阴、生津液。但单用力较弱,多入复方。主治热病伤津,口干烦渴,或胃中素有虚热,口中干渴。尚有补肾养肝及强筋骨的作用。对于伏案苦读,久视伤血,或年迈体弱,肝肾不足所致的两目昏花、视力模糊、腰腿软弱,久服大有裨益。石斛15克,熟地15克,怀山药12克,山萸肉9克,枸杞子12克,菊花6克,水煎服可益肝明目。(16)麦冬 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可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清心除烦。适用于肺燥干咳、虚劳烦热、热病伤津、咽干口燥、便秘等。咽干喉痛、舌燥口渴可用麦冬9克,金银花9克,菊花6克,生甘草5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17)玉竹 味甘、性微寒,归肺、胃经,功效养阴润燥、生津止渴。适用于阴虚肺燥的干咳少痰、口燥咽干,热病心烦口渴、食欲不振、大便秘结等。玉竹长于养阴,补而不腻,不寒不燥,古人称其有“补益五脏,滋养气血,平补而润,兼除风热”之功。(18)胖大海 味甘、性寒,归肺、大肠经,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适用于肺热声哑、咽喉疼痛、咳嗽及燥热便秘、头痛目赤等,可单味泡服亦可同他药配服。
“秋养肺,冬养肾”,秋冬是一个适合养肺的季节。秋冬是易犯咳喘的季节,是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因此.及早预防和积极治疗是防治咳喘病的关键。膏方又称膏滋,是我国传统的滋补、祛除疾病制剂之一。膏方源远流长,调补肺系疾病的膏方具有补虚扶弱、补中寓治、治中寓补的特点。因其服用方便,具有很好的治疗、调补作用,得到很多人的青睐。1、膏方的适应病证(1)适用于各种慢性肺系虚弱性疾病,例如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等。(2)不适用于急性病或慢性病急性发作者。2、肺病膏滋调养应该注意到几个方面。(1)秋天需要润肺秋天,风物干燥。秋属燥,燥胜则干,肺为娇脏,最怕燥,而燥气最易伤肺,所谓燥气通于肺。肺燥津亏的特点:口干鼻干,舌燥咽干,干咳少痰,干咳甚至带有血丝,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而黄,舌红少津,脉细数。所以秋天最易肺燥阴亏,因而,秋天最需要润肺。燥则润之,可以用沙参、麦冬、天冬、杏仁、百合、秋梨、荸荠、银耳、甘草等。(2)润肺同时兼顾阴虚。秋天的肺燥还常与肺肾阴亏并见,除肺胃津亏症状外,还有头晕、腰酸、精少、带下等症,甚至出现五心烦燥。药用枸杞子、麦冬,或者服六味地黄丸或大补阴丸(熟地黄、龟板、猪脊髓、黄柏、知母、蜜)等。(3)注意补益肺气肺气虚是指肺的功能减弱。肺气虚的三大特点:气息无力、言语无力、咳喘无力。肺气虚的人一般易感冒、汗多、或者气短、乏力等症状,舌淡苔白,脉弱。可以用补肺汤、玉屏风散进行调理。补益肺气之品:冬虫夏草、燕窝、人参、沙参、西洋参、黄芪、党参、太子参或服四君子汤。(4)养肺还要益肾肺主行气,肾主纳气。临床主要症状为:呼多吸少、气不归根。这样的人大多有动则气喘,神疲自汗、腰腿酸软、小便清长、夜尿多,畏寒肢冷,脉沉无力,舌质淡苔白等。膏方中常用菟丝子、淫羊藿、补骨脂、巴戟肉、熟地黄等补肾之品。用药主张温而不燥,滋而不腻,故每每选用二至丸、六味地黄丸及川断、杜仲等阴阳平补之品,使补肾无燥热之偏。同时讲究补中有泻,补中有通,如用熟地黄必佐用砂仁;补益之中必加用气味辛香、运脾化滞之品,使补虚不恋邪,补虚不碍胃。以动则气喘、腰膝酸痛、尿频夜多等症状为主的肾气虚者,药取熟地、山茱萸、杜仲、山药、紫河车、蛤蚧等。再如有畏寒腰以下冷等肾阳虚明显者,药取菟丝子、仙灵脾、胡芦巴等。兼有头晕目眩,舌红咽干等阴津不足者,药取女贞子、麦冬、石斛等。(5)养肺还要健脾肺为水之上源,脾主运化水湿。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对一些长期慢性咳嗽、咯痰量多,神疲乏力,自汗气短,食少便溏,舌质淡嫩、边有齿印的肺脾气虚证,以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味,生晒参(另炖)、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芪、贝母、炒扁豆、木香、砂仁,重用薏仁、山药、莲子肉,意取培土生金,以杜痰源。若舌苔厚腻,食欲不振,经常腹胀的患者,可先予“开路药”陈皮、半夏、厚朴、枳壳、蔻仁、苍术、神曲、莱菔子、山楂等,煎汤服用,健脾醒胃,理气化湿,以助运化。再进滋补膏方,防止因补壅塞。3、有关服用期间的忌口问题。(1)按照传统习惯,在服用膏滋药期间的忌口很多。如:忌食生冷、油腻、鱼蟹、辛辣、萝卜等。我们的观点认为,应以辨证为基础。在阳虚畏寒怕冷,便溏时,应忌食生冷、鱼蟹食物;在阴虚怕热,大便干结时,应忌食辛辣、油炸食物。(2)有关忌食萝卜的问题,因为大多数膏方是针对虚证而设,常含有人参。人参为大补元气之药,而萝卜却是破气之药,两者作用相反。同时服用会减弱或抵消补气的功效。应视膏方成分选择忌口。(3)膏滋药不能与牛奶同服,因为牛奶中富含钙、磷、铁,容易与滋补性中药中有机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难溶并稳定的化合物,致使牛奶和药物有效成分均受到破坏,甚至产生刺激或过敏反应。(4)在服用膏滋药期间发生感冒、发热、咳嗽多痰时,应暂停服用,待感冒治愈后再继续服用。症状轻微者,在用感冒药治疗同时,可酌情减量服用膏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