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会在白天或晚上睡觉时不自觉地把上、下颌牙齿紧紧咬在一起,有时紧咬之后还会感觉牙齿或者颌面部肌肉不舒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紧咬牙,是一种不正常的下颌运动类型。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放松状态下上、下颌牙齿之间应该有一个大约2-4mm的间隙。大多数人一天当中上、下颌牙齿真正接触(咬碎或磨细食物时)的时间仅大约17分钟。如果上、下颌牙齿长时间地紧咬在一起,就需要颌面部的肌肉持续收缩做功,牙齿、牙周组织、颌骨乃至颞下颌关节都会受力。紧咬牙刚开始可能只是牙齿、牙周组织和颌面部肌肉的疲劳、酸困;时间长了可能会造成牙齿异常磨损、牙齿隐裂、冷热酸甜敏感,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颌面部肌肉疼痛不适或咬肌肥大、面型改变,甚至可能出现颞下颌关节不适症状等等问题。 那紧咬牙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造成紧咬牙的病因较复杂,一般认为可能的原因包括:(1)牙齿咬合紊乱 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咬合接触不稳定、异常早接触点、咬合干扰点等都可能诱发异常神经反馈效应,下意识地刺激咀嚼肌收缩,引发紧咬牙;(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以及抑郁等均可能对大脑产生刺激,导致颌面部肌肉持续性紧张,引发紧咬牙;(3)精神因素与药物:癫痫、帕金森病等精神类疾病,或长期依赖某些精神类药物的患者,常因中枢神经递质异常分泌,导致紧咬牙现象频发;(4)不良生活习惯:夜间过量摄入酒精、咖啡因及尼古丁等刺激性物质,同样可能诱发不自主的紧咬牙。 一旦发生了紧咬牙,建议尽早到口腔医院的相关专科就诊,并排查可能的病因。如,牙齿咬合紊乱的患者可以考虑正畸治疗;精神心理问题可自行调节或求助心身科医生;精神类疾病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可求助专科医生适时更换药物。对于病因不明者,可通过佩戴咬合板、物理放松治疗等方法来减轻紧咬牙的症状。 总之,不自主紧咬牙是不正常的,长期的紧咬牙可能损害口颌系统的健康。一旦出现了紧咬牙要及时到口腔医院的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
日常生活中,有的儿童晚上入睡后,上下颌牙齿相互摩擦,产生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儿童夜磨牙,多见于4-6岁的儿童。遇到这种情况不少家长很焦虑,十分关心该如何治疗。在介绍治疗之前,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儿童夜磨牙常见的几种病因:(1)食物消化不良 儿童晚饭吃得过饱,或临睡前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夜间胃肠受到饮食不良刺激。(2)神经过度兴奋 儿童白天玩耍过度,过于兴奋或疲劳;儿童学习压力大,或受到家长的责骂,出现压抑和焦虑情绪;又或者睡前过度兴奋或看了紧张、刺激的影视片,这些都会使儿童入睡后大脑皮质仍处于兴奋状态。(3)牙齿咬合不稳 儿童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咬合关系不稳定,或者处于替牙期的儿童在牙齿萌出过程中暂时性咬合接触不佳、牙龈不适等,都有可能引发大脑某些区域的异常活跃。(4)体内维生素缺乏 可能存在体内钙、磷代谢紊乱,会引起肌肉酸痛和植物神经紊乱。(5)肠道寄生虫 民间俗语有“夜里磨牙,肚里虫爬”的说法,这是指在过去生活卫生条件差的情况下,肠蛔虫等在儿童肠道内寄生,夜间分泌毒素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从而引发儿童夜磨牙的现象。当前随着人们生活卫生条件的改善,这种情况已经很少见了。经过以上病因分析,大家应该可以看出儿童夜磨牙很多情况下是由于饮食、营养、情绪等原因引发的,针对这些情况家长能做的就是合理调节膳食并确保儿童科学的饮食节律,教育孩子不偏食、不挑食、晚餐不要过饱,以免引起异常胃肠刺激或营养不良。此外,父母应给儿童营造一个舒适和谐、充满欢乐的家庭环境,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刺激因素。牙齿咬合不良等局部因素引发的儿童夜磨牙,一般会随牙齿的替换和恒牙列的建立而逐渐消失。如果儿童夜磨牙确实很严重且长时间持续存在,也可以考虑到磨牙症诊治专科为儿童佩戴软质磨牙垫,以减轻夜磨牙给牙齿、咀嚼肌、颞下颌关节带来的不适。对于牙齿排列错乱的儿童,必要时可以通过正畸排齐牙列。总之,家长遇到儿童夜磨牙,不用惊慌。多数情况下儿童夜磨牙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情绪等方式予以改善,必要时可以到口腔医院的颞下颌关节病科寻求医生的帮助。
磨牙症是指人在无意识状态下不自主出现的上、下颌牙齿节律性、间断性磨动或紧咬的现象,常见的磨牙症类型有夜磨牙、紧咬牙等。磨牙症发生时牙齿、牙周组织、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都要承受额外的负荷,因此长期、高强度的磨牙症可能对颌面部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那得了磨牙症到底该如何治疗呢?由于磨牙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针对磨牙症尚无公认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磨牙症主要以预防磨牙症的损害的保护性对症治疗为主。目前磨牙症常用治疗方法包括:1.咬合板(磨牙垫)治疗 咬合板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磨牙症治疗装置。佩戴咬合板能够暂时遮蔽上、下颌牙齿咬合面的不良接触点,阻止上、下颌牙齿发生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牙齿硬组织的磨损;同时佩戴咬合板还有助于缓解咀嚼肌的疲劳。为了确保咬合板的匹配度、稳定性和治疗效果,建议前往口腔医院治疗磨牙症的专科进行定制,不要随意网购与自己牙列状况匹配度差的咬合板,以免诱发自身咬合变化等不必要的问题。2.咬合调整治疗 牙齿排列紊乱可能诱发磨牙症,因此必要时对牙齿排列紊乱的磨牙症患者可以建议通过牙齿矫正或修复的方法恢复正常的牙齿排列。对于轻度咬合错乱者也可以通过适当磨除少量牙齿组织,建立咬合平衡,从而减轻磨牙症。3.精神心理治疗 精神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也是磨牙症的常见诱因,对于有明显心理因素的磨牙症患者,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减轻心理压力,降低精神紧张,从而缓解肌紧张和磨牙症。4.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磨牙症患者,如果其他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可以根据专科医师的医嘱使用相应药物。多巴胺类药物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显著减少磨牙次数。另外,局部注射肉毒素可以降低咀嚼肌活动,从而缓解磨牙症。需要注意的是,药物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尽量避免相关的副作用。5.多学科联合治疗 临床上有些磨牙症可能与长期服用某些抗精神类药物有关,这种情况下还需要与神经内科医生合作,方可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综上,目前磨牙症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得了磨牙症建议尽早到口腔医院的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在全面分析磨牙症可能病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地选择治疗方法,从而有效减轻磨牙危害,保护口腔健康。
夜磨牙是指人在夜间睡眠无意识状态下不自主出现咀嚼肌节律性活动,使上、下颌牙齿之间产生节律性、间断性磨动或紧咬的现象。夜磨牙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长期、高强度的夜磨牙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1)牙体硬组织丧失 由于缺乏主动的保护性反馈机制,夜磨牙发生时牙齿之间的接触力量远高于平时咀嚼食物时的力量,因此长期、高强度的夜磨牙可能会使患者的牙齿硬组织丧失,导致牙齿过度磨损,出现牙齿对冷、热、酸、甜及机械刺激敏感等,严重者可能出现牙隐裂、牙髓暴露等。如果口内有修复体,还可能出现修复体崩瓷、脱落、基牙松动等情况。(2)牙周组织改变 夜磨牙是咬合性创伤的常见原因,长期、高强度的夜磨牙会使牙周组织承载较大的异常力刺激,叠加口腔卫生不佳等因素后就可能会出现牙周膜腔增宽、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等牙周炎表现。有时夜磨牙患者唇、颊侧的牙槽骨还可能出现结节样增生。(3)咀嚼肌疲劳或肥厚 夜磨牙发生时负责下颌运动的咀嚼肌会持续做功,可能造成晨起咀嚼肌疲劳、酸困甚至疼痛等症状;长期的夜磨牙还可能引发双侧咬肌、颞肌肥大,呈现“国字脸”,影响美观。(4)颞下颌关节不适 夜磨牙发生时颞下颌关节会额外承受负荷,久而久之可能会引发关节弹响、疼痛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尽管长时间、高强度的夜磨牙可能会引发上述问题,但多数夜磨牙患者的夜间牙齿磨动的总时间并不长,而且呈间断性。2018年国际上关于夜磨牙的专家共识也曾指出:对无症状健康个体而言,夜磨牙可能只是一种行为表现,并不能称之为疾病。但对于严重的夜磨牙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综上,夜磨牙对健康的影响可轻可重。出现了夜磨牙不用过度紧张,建议及时到口腔医院的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科学评估夜磨牙可能的病因和对健康的影响,做好科学应对。
夜磨牙是指夜间睡眠时上、下颌牙齿之间出现的节律性、间断性不自主磨动或紧咬的现象,有时伴有“咯吱咯吱”的牙齿磨动声响。夜磨牙发生时牙齿磨动的异响可能会干扰同寝室人员的正常睡眠,长时间、高强度的夜磨牙还可能对患者的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咀嚼肌乃至颞下颌关节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诱发夜磨牙呢?现代医学理论认为,夜磨牙的发病因素复杂,可能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 (1)咬合异常 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咬合接触不稳定、异常早接触点、咬合干扰点、长期缺牙导致的邻牙倾斜和对颌牙伸长等都可能在下颌功能运动中通过外周神经感受器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异常刺激信号,诱发神经反馈效应,睡眠时下意识地增加咀嚼肌张力,引发非自主性的夜磨牙,试图消除这些不良接触点,使牙齿达到咬合平衡。 (2)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生活压力以及焦虑、抑郁等异常精神心理刺激,均可能在睡眠中依然对大脑产生影响,导致咀嚼肌兴奋,进而引发夜磨牙。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及精神类疾病患者,由于某些兴奋性中枢神经递质的异常分泌,也常出现夜磨牙。 (3)胃肠功能紊乱 胃肠功能紊乱或胃食道反流患者夜间消化系统仍在活跃,大脑可能会接收到神经刺激信号,并做出相应的反射活动,诱发夜磨牙。晚餐过饱或睡前大量进食,也可能引发夜磨牙。(4) 不良生活习惯 夜间过量摄入酒精、咖啡因和尼古丁等精神活性物质,或者某些兴奋类药物,也可能引发夜磨牙。 (5)其他因素 营养不均衡、维生素或某些微量元素缺乏以及体内存在寄生虫等,同样可能引发夜磨牙。此外,遗传因素也与夜磨牙有一定的关联。综上,夜磨牙的病因复杂,涉及咬合异常、精神心理、消化道疾病、生活习惯、营养与遗传等多个层面,多数情况下很难确认。专家建议,夜磨牙发生后要及时到口腔医院的专科就医。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重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改善睡眠环境、缓解心理压力等,尽可能减少夜磨牙的诱发因素,维护保护口腔健康。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咨询“医生,我得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不是老了以后会总掉下巴?”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首先看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掉下巴”分别是怎么回事儿。颞下颌关节主要由颞骨关节面、髁突、二者之间的关节盘以及外围的关节囊和关节韧带等结构组成。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组累及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及其附属结构的咀嚼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颞下颌关节杂音、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疼痛以及下颌运动障碍,有时也可伴有头痛、耳痛、颈痛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可以表现出咀嚼肌功能紊乱、关节内结构紊乱和关节器质性改变等不同的状态,是一类常见的慢性疾病,它的治疗相对复杂,治疗周期一般也较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好发于中青年,且女性多发,而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往往较低。“掉下巴”的专业术语是颞下颌关节脱位,是指大张口时下颌髁突滑出关节窝以外,超越了关节运动的正常限度,以致不能自行回复到原位的现象。颞下颌关节脱位常表现为嘴巴不能正常闭合、下颌向健侧偏斜、咀嚼肌或关节区疼痛、吐字不清、唾液外流等。颞下颌关节脱位多发生于打哈欠、唱歌、咬大块食物等过大张口过程中或由外力冲击造成,一些老年患者由于长期的慢性消耗性疾病、肌张力失常、韧带松弛等原因可能更容易发生复发性脱位,也就是患者所说的“总掉下巴”。颞下颌关节脱位后有些患者可自行调整复位,如果患者无法自行复位,就需要及时到医院接受医生的手法复位,一般复位后症状立即缓解,因此该病的治疗相对简单。综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颞下颌关节脱位两类疾病尽管都发生在颞下颌关节,但二者完全不同,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各不相同,目前没有研究显示这两类疾病之间具有相关性。因此,大家不用担心“得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老了以后会总掉下巴”。
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咨询“医生,我得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不是以后我的脸会越来越歪?”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看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和“脸歪”分别是怎么回事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组累及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及其附属结构的咀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杂音、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疼痛以及下颌运动障碍等。这里所说的下颌运动障碍就包括开闭口或前伸运动时下巴偏离中线,向左侧或右侧偏斜或偏摆,即下颌运动过程中的下颌偏斜(脸歪)。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髁突和关节盘相对位置发生变化,移位的关节盘阻碍了髁突的正常运动,导致双侧关节的运动出现了不一致,因此表现出下颌运动过程中的“脸歪”,随着科学的治疗这种情况一般会逐渐好转,不存在越来越严重的情况。患者经常关注的“脸歪”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下颌运动中的下巴向一侧偏斜,而是自然放松状态下的面部歪斜,也就是面型不对称。自然放松状态下的面部不对称可以发生在面部骨组织或肌肉组织。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发病原因较多,通常可分为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先天性因素包括基因遗传或胎儿发育期的母体内环境影响,如母体妊娠期内分泌紊乱、损伤或感染性疾病等;后天性因素包括生长发育阶段中任何引起牙颌系统发育障碍的因素,如损伤、代谢障碍与内分泌功能失调、感染、营养不良以及不良习惯等。日常生活中多数人的面部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对称表现,我国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发生率高达25%,其中下颌偏斜是最常见的不对称畸形。那么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否会造成下颌偏斜呢?一般情况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会引起明显的下颌偏斜,但少数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如果治疗不得当,出现了单侧髁突严重骨质吸收,使得患侧髁突高度明显变短,为了维持颞下颌关节的功能,患者的下颌会向患侧旋转,进而引发下颌偏斜。对于成人患者而言,由于颞下颌关节的发育已经完成,关节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所以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出现下颌偏斜的几率很低。综上,真正面部完全对称的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除少数发育期的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有可能因患侧髁突明显吸收变短而出现面部不对称外,绝大多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不会因该病出现“脸歪”。因此,得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必惊慌,建议前往口腔医院的颞下颌关节病科寻求医生的帮助。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口腔健康和美观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正畸治疗的行业。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出现颞下颌关节杂音、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疼痛、下颌运动异常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表现的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正畸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呢?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其发病与牙齿排列不齐、精神心理因素(紧张、焦虑等)、颌面部创伤、口腔副功能运动(夜磨牙、紧咬牙等)、口腔不良习惯(偏侧咀嚼等)、不良躯体姿势(长时间伏案、低头)、关节解剖形态、职业性劳损(长时间唱歌、吹奏乐器等)等多种因素有关。一般情况下正规的正畸治疗不会直接导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现代口腔医学理论认为,颞下颌关节、牙齿咬合和咀嚼肌是口颌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密切协同。正畸治疗是从美观和功能角度对牙齿进行重新排列的过程。正畸过程中牙齿的移动需要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去重新适应,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较好地适应这些牙齿位置的变化。如果正畸患者恰好存在上述可能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危险因素,使机体的适应或代偿能力降低,正畸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关节症状。如果在正畸过程中因机体适应不佳发生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该怎么办呢?首先,如果正畸过程中出现任何的关节症状,最好找颞下颌关节专科医生进行系统的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建议。其一,如果临床症状只有单纯的关节弹响,没有关节疼痛或者张口受限的症状,且影像学检查无关节骨质异常表现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并继续正畸治疗;其二,对于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新发的(2周内)偶发性疼痛,无关节弹响之外其他症状的患者,由于这些症状可能是正畸过程中一过性的不适应表现,随着牙齿位置的变化可能逐渐消失,一般建议通过药物、理疗、热敷等方式缓解疼痛症状,同时继续正畸;其三,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疼痛明显,或出现了关节卡顿(绞锁)、张口受限的患者,一般建议暂停正畸治疗,通过药物、理疗、咬合板、关节腔注射等保守治疗先行缓解关节症状,待症状缓解后再考虑继续正畸;最后,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了关节骨质吸收,或磁共振显示患侧关节盘出现了不可复性前移位,且存在较明显的症状,建议暂停正畸治疗,采取相应的治疗,待骨质吸收和临床症状稳定后再继续正畸。总之,正畸过程中如果出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也不要紧张,这可能是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对牙齿位置变化所产生的一过性的不适应表现,一般会随着牙齿的移动逐渐缓解。我们建议在正畸治疗开始前要全面评估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的状况(必要时进行关节CT和磁共振检查),正畸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关节和肌肉的症状变化,如果出现明显的持续性关节或肌肉症状,需尽早到颞下颌关节病专科就诊,全面评估,科学应对。
临床上很多患者或医生咨询“得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否还可以进行正畸治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怎么回事儿。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组累及颞下颌关节、咀嚼肌及其附属结构的咀嚼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颞下颌关节杂音、颞下颌关节和/或咀嚼肌疼痛以及下颌运动障碍三大主要症状。这三大主要症状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不同的组合出现。此外,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可以表现出咀嚼肌功能紊乱、关节内结构紊乱和关节器质性改变等不同的疾病状态。因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和疾病状态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是否可以进行正畸治疗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对明确存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症状的患者,一般建议先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的CBCT和必要的磁共振检查,评估是否存在髁突骨质吸收、关节盘穿孔等器质性影像学表现。一般而言,对于不存在明显颞下颌关节器质性改变的患者,可以进行正畸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如单纯关节弹响、偶发性关节绞锁、咀嚼肌一过性不适等),可以考虑直接开始正畸治疗;对于症状较严重的(如疼痛明显、开口受限、频繁关节绞锁等),可以首先采用咬合板、药物、理疗、下颌运动锻炼、关节腔注射等可逆性保守治疗,待症状缓解后择期开始正畸治疗。对于出现了髁突骨质吸收、关节盘穿孔等器质性影像学表现的患者,要慎重开展正畸治疗。一般建议首先通过上述可逆性保守治疗缓解症状,稳定关节状况,待骨吸收稳定后再视情开始正畸治疗。如果可逆性保守治疗疗效不佳且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以缓解关节症状。如果颞下颌关节的器质性改变明显且持续存在,并伴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一般不建议正畸治疗。对于关节盘可复性或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如果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关节器质性影像学表现,可以考虑直接开始正畸治疗。发育期的青少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如果治疗不得当,有可能出现髁突进行性骨质吸收,使患侧髁突高度明显变短,引发下颌偏斜或面型改变,尤其需要高度关注,要求患者定期复查。如果可逆性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必要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待关节盘复位后再行正畸治疗。综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不是正畸治疗的禁忌证,通过正畸治疗恢复良好的咬合,进而改善口颌系统的受力状态,将会有利于颞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的功能发挥,常常可以改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症状。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发生后,如果确需正畸治疗,正畸前一定要到专科评估颞下颌关节的状况,视情应对。此外,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在正畸过程中要随时关注关节的状态,如有症状变化,建议及时到口腔医院的颞下颌关节病科就诊,科学诊治。
在日常诊疗中经常有患者被诊断为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一看到“不可复”3个字,很多人会惊慌不已,我的病是不是已经到晚期了?是不是无法恢复了?是不是只能手术治疗了?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了解清楚什么是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颞下颌关节主要由上方的颞骨关节面、下方的髁突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关节盘构成。在下颌功能运动中,上方的颞骨关节面相对固定,关节盘像个帽子一样附着在髁突上方,二者协同运动。正常情况下,闭口时关节盘的后缘位于髁突的正上方,大张口时关节盘的中间带于髁突的正上方。在咬合异常、精神心理异常、创伤、不良习惯等因素的作用下,关节盘可能会相对于髁突向前移位,即闭口时关节盘的后缘移位到髁突前方,这就是影像学上所说的关节盘前移位。如果闭口时出现了关节盘前移位,但张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和髁突可以恢复正常的位置关系,也就是大张口时关节盘的中间带仍位于髁突正上方,这种现象就称为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在关节盘和髁突恢复正常位置关系时,常常伴随关节弹响或者杂音,症状相对较轻。如果闭口时出现了关节盘前移位,在整个张口运动过程中,关节盘始终卡在髁突的前方,不能恢复二者正常的位置关系,就称为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急性发作的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可能伴随着开口受限或者患侧颞下颌关节运动痛,症状相对较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不少存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者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不用过度紧张。那么,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必须要手术治疗吗?在此需要明确的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类以临床症状来定义和诊断的疾病。不少情况下,症状的严重程度和影像学的表现无明显相关性,因此,此类疾病的治疗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的轻重而定。一般来说,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可以选择观察随访。对于出现疼痛、开口受限等明显症状的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一般优先选择咬合板、理疗、药物、下颌运动锻炼、关节腔注射等保守治疗方式,多数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可以选择进行关节镜或开放性手术治疗。总之,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只是一种影像学表现或临床诊断,不少此类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通过保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必要时才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