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然而,通过观察身体的一些异常信号,我们可以提高警惕,及时就医,争取早发现、早治疗。1.排便习惯的改变直肠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排便习惯的改变。如果你发现自己出现以下情况,需引起重视:便秘或腹泻:持续数周的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增加,且总有排不尽的感觉。粪便变细:粪便形状变细或呈扁条状,可能是肿瘤压迫肠道所致。2.便血或黑便便血是直肠癌的典型症状之一,但容易被误认为是痔疮。需注意以下几点:血液颜色:直肠癌的便血通常呈暗红色或鲜红色,可能与粪便混合。黑便:如果出血部位较高,血液在肠道内氧化,可能排出黑色、柏油样粪便。3.腹痛或腹部不适直肠癌可能引起腹部隐痛、胀痛或绞痛,尤其是在排便时加重。如果腹痛持续且无法缓解,应尽快就医。4.体重下降和疲劳如果近期没有刻意减肥,但体重明显下降,并伴有疲劳、乏力等症状,可能是癌症消耗体内营养所致。5.肛门不适或肿块部分患者会感到肛门坠胀、疼痛,或在肛门附近触摸到肿块。自我检查与就医建议观察症状:如果上述症状持续2周以上,尤其是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应及时就医。肛门指检:简单的肛门指检可以发现低位直肠肿瘤,建议高危人群定期检查。肠镜检查:肠镜是诊断直肠癌的金标准,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5-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总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通过关注排便习惯、便血、腹痛等信号,我们可以提高警惕。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直肠癌治愈率的关键。如果出现可疑症状,务必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过去,许多低位直肠癌患者需要切除肛门并永久造瘘,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肛门保留手术已成为可能,甚至可以在肿瘤距离肛门1cm的情况下实现。肛门保留手术的条件肿瘤位置:肿瘤距离肛门的距离是关键因素。肿瘤分期:早期肿瘤(T1-T2期)且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更适合保留肛门。患者身体状况:患者的盆底肌肉功能和全身健康状况也会影响手术决策。手术方式低位前切除术(LAR):适用于中高位直肠癌,切除肿瘤后吻合肠道,保留肛门。超低位前切除术(Ultra-LAR):适用于低位直肠癌,肿瘤距离肛门1-2cm时,通过精细操作保留肛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aTME):一种微创技术,适用于极低位直肠癌,可提高肛门保留率。术后功能与生活质量肛门保留手术虽然避免了永久造瘘,但术后可能出现排便功能异常,如便频、失禁等。通过术后康复训练和饮食调整,大多数患者可以逐步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淄博市市立医院 目前完成了上百例完全经肛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pureNOTESTaTME)手术,在保留肛门方面积攒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保留肛门的同时,还做到了体表无疤痕。使病人重获新生。
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在直肠(大肠末端)的黏膜上皮细胞。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然而,如果能早期发现并治疗,直肠癌的治愈率可以显著提高。什么是直肠癌?直肠癌是结直肠癌的一种,通常由直肠内的良性息肉逐渐恶变形成。如果未能及时发现和治疗,癌细胞可能扩散到周围组织或远处器官,如肝脏和肺部。哪些人容易得直肠癌?以下人群患直肠癌的风险较高:年龄: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增加。家族史:直系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饮食与生活方式: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酗酒。疾病史: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或遗传性综合征(如林奇综合征)。直肠癌有哪些症状?早期直肠癌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或两者交替。便血:大便中带血或呈暗红色。腹痛或腹胀:尤其是下腹部不适。体重下降:不明原因的体重减轻。疲劳:因慢性失血导致的贫血。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健康生活方式: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少吃红肉和加工食品。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定期筛查:粪便潜血试验:简单无创,适合初步筛查。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并切除息肉,是筛查的金标准。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甚至更早开始筛查。治疗方法有哪些?直肠癌的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分期和位置,常见方法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及周围组织,是早期直肠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放疗:用于术前缩小肿瘤或术后降低复发风险。化疗:通过药物杀死癌细胞,常用于晚期或术后辅助治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或增强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总结直肠癌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筛查,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医,早发现、早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关注肠道健康,远离直肠癌的威胁!
一、什么是甲流?甲流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高传染性、季节性流行和易变异等特点,容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造成群体聚集性发病。感染甲流后的主要表现为突然的高热,常有咳嗽、咽喉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伴有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出现胃肠道不适感。二、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什么不同?普通感冒由鼻病毒等多种病原体导致,传染性弱,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症状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等,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没有全身性症状,5-7天即可自愈,很少有并发症出现。与之相比,甲流传染性强,容易大范围流行,发病季节特征明显。患者表现为高烧、头痛、乏力,并伴有全身肌肉酸痛等。甲流有一定自限性,但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三、怎么预防甲流?1.接种疫苗:接种甲流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提高对甲流病毒的免疫力。一般来说,接种疫苗后2-4周,身体就会产生足够的抗体,可以有效预防甲流的感染。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清洁双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使用公共设施以及咳嗽、打喷嚏后,可有效减少病毒在手上的存活时间,降低感染风险。3.减少聚集活动:出门佩戴口罩,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场所,如商场、电影院等,以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必须前往,应尽量减少停留时间。
结肠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一种癌症。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国人健康。结肠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有关。早期结肠癌(0~Ⅰ期)是指原发肿瘤仅局限于黏膜内或黏膜下层,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0%。Ⅱ~Ⅲ期即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50%~78%。IV期即晚期转移性结肠癌,5年生存率通常不到50%。因此,结肠癌的早发现、早治疗十分重要。这要求人们生活中要尽量规避结肠癌的高危因素(如改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增加膳食纤维及维生素的摄入等)、做好结肠癌筛查、重视结肠癌早期症状。其中,结肠癌的症状与疾病的进程和发病部位等有关,可能在早期无明显症状或无特异性症状,但出现下列5种表现应该警惕:一、早期症状结肠癌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以下症状的出现应引起高度重视:1.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以及大便变细、变形或带有凹槽等。2.便血:粪便中可能带有鲜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液,血量可多可少。3.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常不固定。4.腹部肿块: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摸到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5.其他症状:如呕吐、贫血等。二、筛查方法为了及早发现结肠癌,建议定期进行以下筛查:1.粪便潜血试验:通过检测粪便中是否存在红细胞来判断是否有消化道出血的情况。2.结肠镜检查:将带有微型摄像头的纤维软管从肛门插入直肠和结肠,拍摄内部图像并采集组织样本来评估结肠健康状况。3.CT结肠造影:一种无创性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显示结肠壁增厚、肿块等异常情况。4.钡剂灌肠:通过口服或注射白色造影剂,然后使用X射线观察其在肠道中的流动情况。5.基因检测:通过血液或组织标本对特定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帮助识别结肠癌风险增加的人群。
大肠癌可防可治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2015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显示,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数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5位。大肠癌是国际上公认的可以通过人群筛查的手段来早期发现从而降低死亡率的恶性肿瘤之一。如能早期诊断,可提高大肠癌患者生存率,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大肠癌高风险人群有哪些?大便潜血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往有肠道腺瘤史;本人有癌症史;有大便习惯改变;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有报警症状者(排便习惯改变、便血、黑便、不明原因贫血、体重减轻等)。大肠癌筛查该怎么做? 注:FIT为免疫化学法粪便潜血试验大肠癌筛查的适用人群:普通人群一般建议50岁以上就要开始进行大肠癌的筛查,最简单的筛查可以选取大便隐血试验,如果阳性则建议进一步行肠镜检查;有肠道息肉、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建议肠镜检查;对于有家族史,一级亲属得过大肠癌者,开始首次肠镜筛查的年龄可放宽到40岁;对于有遗传明确的遗传疾病史的患者,如家族遗传性的肠癌,需要更早就要开始进行第1次的肠癌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