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湿疹的类型1、干燥型皮疹常表现为淡红色、密集的小丘疹,无水疱,皮肤干燥无明显渗出,皮肤表面覆有灰白色糠状鳞屑。皮疹常出现在面部、躯干部位和四肢。2、渗出型起初皮疹发生于两侧面颊,出现界限不清的红斑,红斑上可见密集针尖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水疱和渗液。渗液干燥后形成黄色且厚薄不一的痂皮,严重的可波及整个面部乃至头皮。3、脂溢型皮疹表现为细小的红色斑片凸起,覆盖油腻性鳞屑,易结成淡黄色痂,严重者可伴有糜烂、渗出,瘙痒不明显。头皮、眉际、鼻旁、耳后较为多见,发生在头皮常被称为“摇篮帽”或“乳痂”。#婴幼儿护理#
婴幼儿湿疹的防治措施1、最好的办法就是纯母乳喂养,尤其是过敏体质的宝宝,出生后在未形成母乳喂养之前,千万不要给婴儿喂牛奶,以免产生抗体导致日后发生过敏,而且,添加辅食后,对于易导致过敏的食物添加鸡蛋白、蛋黄、鱼虾海鲜类食物添加时间不宜过早,添加过程中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注意排敏等;2、掌握并严格遵守添加辅食的基本原则,每次只添加一种食物,观察3—5天待宝宝完全适应和接受了新事物后,再添加另一种新品种;添加每种食品都要从少量(一勺左右)开始,逐渐加量,这样可以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一旦发生过敏,也容易区别引起过敏的食物。如果宝宝吃母乳,哺乳的妈妈最好别吃辛辣,海味,膻腥味食品。3、内衣选纯棉制品以减少化纤和羊毛织物的刺激。4、用温清水洗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清洁,避免用碱性强的肥皂,尽量少用化学洗浴用品,以防诱发湿疹。5、婴儿湿疹是婴儿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反复,因此用药应注意选择。用药应选择浓度低、疗效高、弱效激素类药物。可以使用纯中药配方的药膏。6、湿疹宝宝要避免过热,比如室温过高会使湿疹痒感加重,出汗也会加重湿疹,在不感冒受凉的情况下少穿衣服,少包少捂。目前婴儿湿疹治疗主要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大部分宝宝主要采取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症状很严重的宝宝,家长尽可能做好日常护理,不要轻信网上的各种治疗湿疹的偏方或药物,不要擅自用药,一定要及时就医,遵医嘱正规用药。#宝宝湿疹#
儿童严重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诱因为食物,速发型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在机体接触变应原后几分钟内至2h内可出现症状,皮肤可出现风团、弥漫性瘙痒、面部潮红、血管性水肿等症状,胃肠道可出现口唇肿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情况,上呼吸道可出现打喷嚏、鼻塞、流涕、鼻痒、眼痒、结膜充血、流泪、喉梗阻等症状,下呼吸道可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喘息等情况,循环系统受累可表现为心动过速、低血压、头晕、晕厥、尿失禁等情况严重过敏反应,严重速发型过敏反应病情进展迅速,多脏器系统受累,影响呼吸或心血管系统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而危机生命,肌注肾上腺素为一线首选紧急治疗。研究发现婴幼儿期食物过敏的种类越多,生长不良的发生率越高。2种以上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坚果等过敏的儿童中,年龄别身高在第25百分位以下的发生率为35%,生长落后风险显著高于仅对1项食物过敏者(16%)。IgE介导的牛奶蛋白过敏4岁自然缓解率为19%、8岁为42%、12岁为64%、16岁为79%。牛奶、鸡蛋、小麦、大豆过敏可自然缓解,而花生、坚果、鱼、贝类过敏自然缓解率低。回避过敏原是减少过敏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避食过敏的食材和容易交叉过敏的食材,如牛奶过敏的患儿也不要食用羊奶以及用这些食材制作的各种加工食品;过敏患儿监护人或儿童本身应当养成进食前查看食品包装上配料表的习惯,接受他人分享的食品要仔细询问食材配方,外出就餐时也提前告知餐厅患儿需忌口的食材;对于上幼儿园或上学的患儿,家长应明确告知教育机构患儿过敏的食物,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意外误食过敏食材的风险。婴幼儿的食物过敏多数可随其年龄增长而逐渐免疫耐受直至脱敏自愈。
婴儿食物蛋白过敏分三类第一类IgE介导的食物过敏:是指食物变应原进入人体后速出现反应,常引起皮肤不良症状,如急性瘙痒、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急性弥漫性特应性湿疹等,严重过敏性反应可累积呼吸道及心血管,发生咽喉、气道水肿、低血压、休克而影响生命安全,主要机制是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在接触过敏原几分钟内至2小时内出现症状。因IgE介导的过敏表现为进食后不久出现症状,并可参考过敏原检测及血清IgE测定,故相对容易判断;第二类非IgE介导的食物过敏:非IgE介导的食物蛋白过敏表现为进食后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固定且较长,实验室辅助有限且阳性率低,故较难判断,往往需要通过饮食回避及食物激发试验明确诊断。非IgE介导的过敏受累的器官主要以消化道和皮肤为主。在婴儿期,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少见、严重;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多为母乳喂养,且以血便为主;食物蛋白诱导的肠病较少见,以反复腹泻、小肠吸收功能降低为主,严重时可伴有生长发育迟缓。非IgE介导的食物蛋白过敏皮肤受累多以特应性皮炎为主。第三类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兼有以上两种类型食物过敏的发病机制,常见有特应性皮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等。
婴儿预防牛奶蛋白过敏最佳方法是生后尽早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可降低婴儿食物蛋白过敏风险。母乳中蛋白质为同种蛋白质,对婴儿免疫系统无刺激,母乳中丰富的低聚糖、分泌性IgA、细胞因子、益生菌等均有助于降低婴儿食物过敏风险。但乳汁中存在少量来自哺乳母亲的食物特异性抗原,如卵清蛋白(鸡蛋白主要成分)、酪蛋白及乳清蛋白(牛奶蛋白主要成分)、麦醇溶蛋白(小麦麸质主要成分)等,可以通过乳汁导致婴儿发生食物蛋白过敏。回避过敏原是减少过敏性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因此,婴儿出生后,尽早吸吮母亲乳头刺激母乳分泌,早期纯母乳喂养,鼓励纯母乳喂养至婴儿6月龄,随后在继续母乳喂养的基础上添加辅食。过敏有遗传倾向性,如父母双方均是过敏性体质,母亲哺乳期间,要注意回避大豆、牛奶、鸡蛋、海鲜及坚果等高蛋白物质,食用过敏性小的动物蛋白补充蛋白质,如鸡鸭鹅禽类及猪肉。而配方奶喂养的婴儿,高度怀疑牛奶蛋白过敏时,应先回避牛奶蛋白,即立即开始更换特殊配方粉,如深度水解配方和游离氨基酸配方。鉴于深度水解配方粉也可能因为有少许残存的变应原片段而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牛奶蛋白过敏时首选氨基酸配方粉喂养。在婴儿过敏症状缓解后,由氨基酸配方奶逐渐过渡到深度水解配方奶,再过渡到适度水解配方,最后转为普通配方奶,使机体逐步食物耐受,直至完全脱敏。
婴儿湿疹是小儿皮肤科常见病和多发病,中医将婴儿湿疹称为“奶癣”或“胎敛疮”,婴儿湿疹属于过敏性皮肤炎症,病因复杂,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好发于头面部,也可及躯干四肢,表现为多形性皮疹,伴严重瘙痒,引起婴儿哭闹不安,影响食欲、睡眠和身体发育。婴儿湿疹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冬季容易复发和加重。湿疹一般在宝宝出生后1-3个月内出现,6个月添加辅食后症状会逐渐减轻(前提是未接触过敏食物),一般2岁左右可自愈,少数一部分孩子的湿疹会延续到幼儿期或儿童期。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多见于足月儿,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异常。可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1、早发型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后1周内,由于母亲哺乳技术不成熟,泌乳量少,婴儿缺乏有效吸吮,处于饥饿、喂养不够状态中,婴儿机体内热量和液体量摄入不足,使得排便、排尿延迟,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使血清胆红素升高,几乎2/3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可出现这种黄疸。该种原因导致的黄疸通过增加母乳喂养量和频率而得到缓解,鼓励产后尽早母乳喂养,尽早开奶,多次哺乳可预防,如黄疸升高达光疗标准,可通过蓝光光疗退黄,可继续母乳喂养。2、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时间较晚,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过了生理性黄疸期高峰期(7-10天)后黄疸减轻后又较前加重,通常在生后2-3周黄疸持续不退,有的小婴儿在2-3个月内仍有黄疸,表现为非溶血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但其诊断需排除其他病理因素。其原因可能与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肝酶水平较高,增加肝肠循环有关。一般不需要任何治疗,如黄疸水平较高,达中重度水平时(血清胆红素>256umol/L),可停喂母乳24-48小时,同时蓝光照射退黄,黄疸可明显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