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对于很多糖友来说似乎是一种难以言说的痛苦,给自己的生活甚至心理带来了很多困扰,曾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便秘的发生率在9%-13%,其中老年患者高达25%-50%,糖尿病患者发生便秘的机率甚至高达50%,那么如何正确预防和治疗便秘问题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笔者总结了便秘的相关防治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什么是便秘?尽管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便秘的问题,但医学上对于便秘的诊断是有科学的定义的。如果您每周排便少于3次,伴有排便费力,不尽感,硬粪等情况可诊断为便秘。具体而言便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器质性便秘即由于肠道肿瘤或炎症等原因导致的便秘;第二类为药物性便秘即由于食用某些药物导致的便秘;第三类为功能性便秘,即排除上述两类原因,由于肠道功能障碍导致的便秘,这一类型也是我们较常见的。二、引发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具体原因很多,但都可以归结为肠道蠕动减慢或动力不足导致,因此应依据不同原因来防治,为大家列举主要的四点原因:1、年龄。从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看到,年龄的增长是一大诱因,老年患者由于肠道蠕动减慢其排便无力,加之合并有糖尿病问题,导致周围神经病变,更加重便秘的症状。2、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累及胃肠道,进而导致便秘的发生,因此对于糖友们而言,控制血糖预防和减缓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3、不良的生活方式。与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息息相关,饮水量、运动量过少,对于脂肪、糖类及蛋白的摄入过多,而膳食纤维摄入过少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干结,最终引发便秘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焦虑抑郁的情绪也会引发肠道功能问题,导致便秘发生。4、长期服用缓泻剂。一些患者为缓解便秘症状长期自行服用缓泻剂,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和功能紊乱,加重了便秘的问题。三、便秘的危害长期的便秘问题会导致患者食欲不振,出现腹胀、痔疮,导致毒素积累,血糖控制不佳,影响我们的心理和正常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长期便秘可能会导致粪性肠梗阻进而引发肠扭转肠穿孔,而且用力排便很可能会造成心脑血管意外,危及生命,因此防治便秘尤为重要。四、如何防治?1、改善生活方式:是首选有效且根本的方法,对糖友来说既能改善便秘又可以控制血糖,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a. 首先糖友们在医师的帮助下来明确便秘的原因,针对病因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患者是因为服用一些如铁剂、钙片、镇静安眠类等药物造成的便秘,也就是称之为药物性便秘,糖友不可随意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药物。b. 饮食指导。多食用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比如绿叶蔬菜、瓜果类的食物,当然水果量还需要控制,避免由于进食过多造成血糖波动。多饮水,少量多次,每日饮水量大约3000ml。c. 适量运动。每日餐后1小时进行适量的运动,以散步、快走、慢跑等有氧运动为佳,每日至少30分钟,一周至少5次,辅助做一些腹部按摩,既促进胃肠蠕动,又有利于血糖达标,还可以改善心情。d. 建立正常排便习惯。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清晨或在餐后胃-结肠反射活跃时);克服经常抑制排便的习惯;养成排便的正确坐姿(双脚踏地,膝盖略高于臀部);避免过度用力。e. 辅助排便方法。如使用开塞露或灌肠方法都是临时性方法,不能作为常规治疗方法。2、控制血糖。高血糖与便秘相互影响,因此糖友们要注意控制好血糖,从饮食运动监测遵医用药方面都需加强。3、遵医用药。有些患者便秘时自行服用一些药物,主要以泻药为主,但是不合理的用药不仅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更会造成泻剂耐受加重便秘的症状,因此遵医科学合理用药是关键。目前临床上的用药主要有以下几类:糖尿病合并便秘对大多数糖友们来说都是不小的困扰,而如果我们了解病因,科学防治,出现问题及早就医,在医师和自己共同的努力下,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战胜它,清清爽爽来迎接每一天!
最近在门诊出诊工作中,发现一些近期和天气有关的现象:患者无论空腹还是饭后血糖等明显升高,有些是新发病的患者有些是老患者。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天气寒冷,人们的食欲增加,爱吃肉类食物和油脂类高热量食物2.活动量减少,平时的体育锻炼,因为天气寒冷而停止3.自我血糖监测减少,没能及时发现血糖的波动根据以上情况,建议大家: 一定要控制每餐的摄入量,尤其要控制油脂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高脂大餐比如炖排骨、老豆腐、油条等;另外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进行适度体育锻炼,甚至可以在室内进行合适的小幅运动,对于控制血糖也是非常有益处的。祝大家身体健康,天天开心
胰岛素规范化注射十问一、为什么胰岛素必须注射到皮下?胰岛素的给药途径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其中静脉注射需遵医嘱进行,一般用于临床治疗,而糖尿病患者所进行的胰岛素注射是皮下注射。那么为什么要将胰岛素注射到皮下呢?药用的胰岛素大部分是六聚体,注射到皮下后,会先分解为二聚体,再分解为单个分子而吸收入血,发挥降糖作用。一般来说,胰岛素都是餐前注射,而血糖高峰一般在餐后1-2小时左右,因此不希望注射的胰岛素很快发挥作用,而皮下注射刚好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注射过深达到肌肉层,由于肌肉内血流丰富,胰岛素吸收速度会加快,相应的血糖也会快速下降,导致患者出现低血糖。待到食物吸收出现血糖高峰时,却没有多少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了,又出现了高血糖。综上所述,胰岛素注射需要进行皮下注射,保证平稳降糖,不能注射过深至肌层,以免导致血糖波动。二、如何确保胰岛素注射至皮下?胰岛素能否注射到皮下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针头的长度、针头进针的角度、患者皮下脂肪的厚度等,不同个体选用针头长度的不同,进针角度也会有所不同。注射前,应逐一检查相应的注射部位,根据患者的体型、注射部位以及针头的长度,来确定是否需要采用捏皮注射及注射的角度。对于所有人群,如果选择4mm、5mm注射针头,均无需捏起皮肤,并可垂直进针;如选择6mm、8mm注射针头,如想要垂直进针,需要捏起皮肤;而如果选择12mm注射针头,不仅需要捏皮,而且需要成角度(45度角)进针。对于消瘦的人群(BMI<18.5kg/m2)及青少年为确保皮下注射,即使在选择最短的注射针头时,也推荐捏皮注射。三、如何正确捏皮?正确的捏皮方法:用拇指和食指(或加上中指)捏起皮肤;捏皮时力度不得过大导致皮肤发白或疼痛;不能用整只手来提捏皮肤,以避免将肌肉及皮下组织一同提起。捏皮注射的最佳步骤为:1、捏起皮肤形成皮褶;2、和皮褶表面呈90度角进针后,缓慢推注胰岛素;3、注射完毕后,针头在皮肤内停留至少10秒钟(采用胰岛素笔注射时);4、拔出针头;5、松开皮褶。四、胰岛素的注射部位有哪些?胰岛素注射包括四个部位:腹部——以肚脐为中心,半径2.5厘米以外的区域。越靠近腰部两侧(即使是肥胖患者),皮下组织的厚度也会变薄,因此容易导致肌肉注射。上臂——上臂侧面或者后侧部位,皮下组织较厚,导致肌肉注射概率较低。大腿——大腿外侧;皮下组织较厚,离大腿血管和坐骨神经较远,针头致外伤的概率较低。臀部——臀部上端外侧位置:即使是少儿患者或身材偏瘦的患者,该部位的皮下组织仍然丰富,最大限度降低肌肉注射的危险性。五、胰岛素的注射部位如何做到正确轮换?将注射部位等分为四个象限(也就是等分为四个区域,大腿或臀部每一侧可等分为两个区域),每周使用一个象限进行注射,并始终按照顺时针进行轮换。在其中某一项限注射时,每次注射点间都应间隔至少1厘米,以避免重复的组织损伤。六、针头重复使用的危害?胰岛素注射针头均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针头危害极大,会造成胰岛素渗漏影响注射剂量的准确性、注射部位红肿、感染、硬结、脂肪增生,甚至可能发生针头断裂。七、出现皮下增生或硬结怎么办?皮下脂肪增生是胰岛素治疗中最常见的局部并发症。继续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注射会进一步加重脂肪增生,导致胰岛素吸收延迟或不稳定,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造成不利的影响。并且,有研究显示,当胰岛素注射入皮下脂肪增生的组织后,人们往往会一再增加胰岛素剂量,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结果导致治疗费用增加。长期注射胰岛素的患者由于注射部位不轮换、重复使用注射针头等原因,会导致出现脂肪增生,一旦出现脂肪增生,该注射区域请不要再进行注射。是否存在脂肪增生,请您咨询专业医务工作人员。八、哪些胰岛素需要在注射前混匀?一些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时往往会忽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某些胰岛素在注射前是需要混匀的。您所注射的胰岛素是否需要在注射前混匀,可以咨询医生,还有另外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如果胰岛素的外观不是澄清透明,而是有白色沉淀的话,这种胰岛素在注射前必须充分混匀才能进行注射。九、胰岛素如何储存和携带?对于未开封的胰岛素,我们可以将其保存于冰箱冷藏室,2-8℃,有效期以外包装有效期为准,切不可冷冻,冷冻后胰岛素不能再用。对于已经开封的胰岛素,将其放于25℃室温下,阴凉通风处,可保存4-6周,避免阳光直射,冬天远离暖气。长途旅行中,胰岛素要随身携带,不能放于行李中托运,以避免剧烈震荡以及极端的温度,比如乘飞机时行李舱在高空温度可能过低,夏季汽车内温度又会太高。十、胰岛素注射笔如何进行维护?胰岛素注射笔应该保存在清洁干燥处,避免灰尘及潮湿,日常的清洁可用湿布轻轻擦拭胰岛素笔的表面,不要将注射笔浸在水中或用水清洗,也不要涂抹润滑油。最好将胰岛素注射笔放在专用的盒或袋子中,保存于阴凉通风处。
日前,一种测血糖的新型仪器诞生,使用激光感应器代替刺破手指,数百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将因此发生改变。以往,糖尿病患者每日监测血糖水平主要通过刺破手指,挤压血滴至试纸上,最后通过便携式血糖仪检测血糖。因为长期反复检测血糖,所以患者对此种检测方法逐渐厌烦或者会产生不适。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GinJose教授及其团队共同研究出一种最新仪器,利用小型低能量激光仪器通过激光感应检测血糖,代替反复刺破手指的传统血糖检测方法。与传统刺破手指测血糖相比,该新型技术简单而且无痛。研究结果显示,这种新型仪器不仅具有传统技术同样的检测结果,并能发挥自身的优势。但在新技术投放市场应用前,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研究,从而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准。
老年人糖尿病会有哪些并发症?糖尿病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人群老人居多。它对患者的伤害很大,如果不及时治疗糖尿病还会引发并发症,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影响。那么老年糖尿病的并发症有哪些? 1、白内障。据统计,在白内障患者中,糖尿病患者约占30%。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中和眼内房水中葡萄糖浓度偏高,葡萄糖在代谢中转变为山梨醇物质积聚在晶体内,造成晶体纤维肿胀,进而断裂、崩解,最终完全混浊,引起患者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难于控制的肺结核。据有关资料统计,糖尿病病人并发肺结核者占肺结核患者的10%~15%,比正常人高出3-5倍。这是由于糖尿病人的抵抗力差,高糖环境更有利于结核菌的生长繁殖。 3、肾病。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引起肾脏内的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合并症,一般发生于患糖尿病5~15年之后。 4、心血管疾病。据调查,近半数糖尿病患者并发冠心病。糖尿病人患心肌梗塞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5~7倍。糖尿病是以糖代谢障碍为主,同时伴有蛋白、脂肪的代谢障碍,甚至还可以有水、盐代谢和酸、碱失调。 5、脑血栓。调查表明,糖尿病人脑血栓的发病率为非糖尿病人的12倍。糖尿病由于血糖增高。可使血液变得粘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血流缓慢,极易发生脑血栓。同时,体内各种代谢发生紊乱,引起高血脂、高血压,加重动脉粥样硬化,几种因素互相协同作用,最终发生脑血栓。
斯德哥尔摩-新的研究表明二甲双胍相关的维生素B12缺乏可能会增加糖尿病患者临床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在2015年欧洲糖尿病协会会议上,来自荷兰的Mattijs Out博士发表了他的这项研究,并表示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和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指南中提到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风险中有维生素B12缺乏,但不建议作筛选或补充建议。 Out博士指出: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患者造成维生素B12缺乏是很重要的,维生素B12缺乏会导致神经病或精神的变化,这种改变可能是不可逆的,其影响可以是深远的,但在临床上可能难以诊断,因为它们可以被归因于老年或糖尿病本身。而另一方面,维生素B12缺乏症是相对容易诊断的,并且处理容易,治疗成本低而且有效。 先前的研究中已经注意到二甲双胍的使用与维生素B12缺乏症(<150pmol/L)相关。人们开始关注二甲双胍可能是独立于糖尿病导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原因。在目前的研究中,Out博士及其同事第一次检验B12缺乏非常具体的生物组织标志物:甲基丙二酸(MMA),并通过神经病得分来观察其影响。他们发现MMA的总体增长抵销了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带来的好处。 测量二甲双胍的相对作用:糖化血红蛋白VSMMA(甲基丙二酸) Out博士和同事旨在研究二甲双胍的两个相对作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减少,改善神经病的分数;MMA的增加,B12用尽的标记物,恶化周围神经病。研究数据来源于荷兰地区的390例采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平均4.3年时间里,受试者被随机分配为每天三次服用850毫克的二甲双胍或安慰剂。2010年的最初实验结果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出现维生素B12缺乏的风险要高19%(P<0.001),并且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要高5%(P=0.09)。 但是,在大会问答环节,一些医生对Out博士的研究结果表示怀疑,称他们在数十年的二甲双胍的使用中,几乎没遇到过维生素B12缺乏症。大会主持人Schernthaner教授也持怀疑态度,他觉得研究缺乏说服力,需要进行更大数据的研究来探索维生素B12缺乏症的发生率。 Out博士指出:全球每年的二甲双胍处方超过一亿张,许多患者可能存在风险。我们应该在使用二甲双胍4年后筛查是否存在维生素B12缺乏或对所有患者补充维生素B12。或许可以研发二甲双胍-维生素B12组合药。 原文:Metformin Link to Vitamin B12Deficiency, Neuropathy in Diabetes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充满着勃勃生机,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赏花踏春。但是春季的天气特点是冷暖变化比较大,忽冷忽热。这种天气特点,胃最容易受到伤害,尤其是有老胃病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近期门诊的胃病患者明显增多,多表现为上腹痛、反酸、咧心、饭后饱胀感等不适症状。更有严重的患者出现呕吐咖啡色物、排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更有重者为严重贫血。几种常见病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消化不良。这里有几点要提醒大家:饮食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吃刺激性食物,不要吃过冷食物生活规律,保证睡眠时间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症状明显的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必要时做胃镜检查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根据医生医嘱,服用抑酸、保护胃黏膜和改善胃肠动力的药物。
美国研究人员近日发现,高脂肪饮食可令人白天昏昏欲睡,反应灵敏度也降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则会令人有精神。实际上,生活中常有“吃太撑,人犯困”的“饭醉”现象。据此,营养学专家建议,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蛋白质摄入比例要均衡,最好能根据职业特点和健康状况来量身定制个人食谱,以避免超量进餐。吃肉太多 白天更爱睡据报道,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近期对31名健康、非肥胖的成年人进行了饮食和白天精神情况的研究。这些人年龄介于18~65岁之间,平常没有失眠问题。他们在睡眠实验室连续睡4个晚上,然后接受“白天多次入眠检查”(MSLT),并进行了5次饮食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摄取较多高脂食物的人,白天较易嗜睡,对外界的反应灵敏度也受到了影响。而饮食中包括较多碳水化合物的人则没有出现这一问题。同时,一个人白天是否有精神与饮食中蛋白质的摄取量没有关系。应根据职业特点选择食谱要想保持精力充沛,并不一定要专门吃补脑益智食物。最简单最经济的办法是平衡膳食,保证能量摄入充分,各类营养物质比例均衡。不要因为某种膳食方案看上去很健康,就照搬照用。制定食谱最好量身定制。要按照不同的职业、近期工作强度、健康状况,计算出每天大约需要的能量,来设计不同的食谱。青少年因生长发育的需要,对能量需求很大,而成年人能量消耗的波动不大,更需要避免过度进食造成的营养过剩和肥胖问题。脂肪摄入太多 大脑容易缺氧西方人的膳食中包括大量红肉、蛋奶制品以及甜食,脂肪摄入量较高;而中国人的膳食以米饭、面条、蔬菜、水果等碳水化合物居多,脂肪摄入量适中。当提供的能量超过人体所需时,多余的脂肪将在体内积累,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血液输送也会受到影响,血液中红细胞的载氧能力下降,因而出现缺氧。由于大脑对身体缺氧的反应非常灵敏,人往往会表现出昏昏沉沉的状态。吃饭也能“醉”人。饭后大量血液流向肠胃帮助蠕动消化,大脑相对缺氧,就会表现得像喝醉了一样犯晕发困,且吃得越多,饭后越容易困。碳水化合物过量 也会让人变胖除了会因营养过剩而出现肥胖,患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综合征的风险也会随之升高。高脂血症患者常出现头晕、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肢体麻木、胸闷、心悸等症状,容易演变为心脑血管疾病。和脂肪、蛋白质比起来,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消化吸收得更快,分解后,最终以糖的方式向人体供能,而每克糖提供的能量为4热卡。多余的糖最终转化为脂肪。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也会让人变胖,并引发代谢问题。脑力劳动者要多吃肉?脑力劳动者要多吃肉?理由是脑力劳动耗能多,需要更多的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元素。大脑工作的最重要能量来源是血糖,而不是蛋白质和脂肪。而不同职业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需要的热量和蛋白质都是有差别的,过多的蛋白质供给,会增加肝脏和肾脏的代谢负担。不过,脑力劳动者可以适度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和部分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如DHA、亚麻酸等可以保持细胞的增殖和修复能力,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提高脑细胞的活性,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由于人体不能自行合成不饱和脂肪酸,需要通过食物摄取。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包括深海鱼类,葵花籽、橄榄、牛油果、榛子、核桃、杏仁等坚果类,香菇、花菇、猴头菇等蘑菇类,黄豆、赤小豆、绿豆、蚕豆、豌豆、芸豆等豆类。
煮药需用白开水现在人们熬药经常是将自来水直接用,其实熬药最好是把烧开的水放凉后再使用。因为一些地方的自来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残留;同时自来水中的钙、镁离子较多,也容易和药材中的化合物发生反应,影响药效。先煎后煎分药性贝壳类、矿物类、骨甲类等应先煎。贝壳类有牡蛎粉、蛤粉等,矿物类有石膏粉、龙骨等,骨甲类有鳖甲、龟板等。此类药应先煎10分钟后再放入其他药物。有些药材久煎无效,如钩藤等;有些药材带有芳香味,久煎降低药效,如金银花、连翘、薄荷等。此外,有些药久煎可以减轻药的毒性,如马钱子等。煎药前最好先把药材用温水泡40分钟。开盖关盖要注意一些挥发性药材如果敞开熬,有效成分会随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药效将大打折扣。这些挥发性药材多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湿类的药物,如薄荷、苏叶、藿香等,煎煮时间不宜过久。又如一些补益类药物,如人参、鹿茸、西洋参等,需要在容器内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来。应该盖上盖子,以防止药物成分随水蒸气丢失。一些重量轻、体积大的药材,如金钱草、番泻叶等,盖上盖子易使药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药材,煎熬时需经常搅拌,这样的药物最好不要盖着盖子煮。当然搅拌最好顺着一个方向,这样使药材均匀受热,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间隔10分钟翻动1次。用火用锅有讲究有的药要久煎微火,有的药要猛火、时间短。滋补药应微火久煎,伤风感冒药用猛火、时间短。煎药最好用砂锅,因砂锅受热均匀,药煮开时它的滚动就像浪头,有撞击力,再用筷子不断地搅拌,像洗衣机将衣服的脏物洗掉一样,这样才能把药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来。用高压锅煎药就没有撞击力和搅拌作用,药的成分会受影响。药汁最好煎180毫升煎取的药汁多少非常关键。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为好。如果药汁多了,药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药汁少了,药渣会把药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费了。当然这里讲的是正常药方,而不是特殊大方。假沸的药多熬一会儿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药咕嘟咕嘟沸腾了就是熬好了,但沙参、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药物在温度没有达到100℃时就会开始沸腾,如果此时把药从火上拿下来,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没有充分溶解,药效就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