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是边缘科学,其知识内容深奥。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与教育的人,对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概念与理论,很难深入理解。当人有心理障碍的时候,因为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造成治疗上糊里糊涂,会造成严重没有安全感。知识的缺乏还造成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不能掌控自己进步的方向与过程等。 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学习不够。学点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知识对自己心理健康维护上很重要。心理咨询就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注意:心理明白就是最好的治疗 1、知识才是最大的力量。2、恐惧与焦虑止于智者。3、明白就会有安全感。4、明白就会使人轻松。5、明白就有正确方向。6、明白就会更加自信。7、明白就会自我拯救。8、明白就会一定成功。
精神科医生诊治的思路与心理医生不同。 1、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在治疗上不具体分析三种病因学因素。把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都归因为大脑细胞的病变。诊治疾病的思路是了解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与药物治疗。复诊的时候也是看症状有无缓解与消失。一旦症状没有缓解就不断考虑增加药物,或者改换其它药物继续治疗。2、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在治疗上也考虑到社会与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把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进行了病因学区分。因为精神科医生面对患者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在心理治疗上经验不足。或者没有时间给患者治疗,对患者疾病在心理治疗上爱莫能助。所以,在诊治疾病上也只能重视患者的症状。复诊的时候也是看症状有无缓解与消失,一旦症状没有缓解就不断考虑增加药物,或者改换其它药物继续治疗。3、一部分精神科医生,还喜欢使用药物大包围治疗,把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抗焦虑药物与中药等一起上。通过不同药物占据大脑内部的所有神经受体,希望能够增加疗效。这种方式的治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害。就是部分不该被治疗的神经中枢也被精神药物影响了,造成很多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忍受这种治疗的副作用,不能依从药物治疗,自行过早停药造成病情复发与迁延。有的患者由此恐惧服用精神药物,甚至因精神药物治疗的难受而悲观。4、心理医生的诊治思路,特别重视三种病因的综合分析,治疗上兼顾三种病因的同时治疗。不但重视对生物性病因,进行精神药物科学合理的治疗。更重视对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心理治疗。因为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遇到的社会刺激;精神药物不能提高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精神药物不能改变心理障碍患者的思想;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被刺激后引起的情绪反应;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的行为习惯;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的性格缺陷;精神药物不能完善人的性格等。心理医生这种整体性的治疗思路,使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只有患者心理能力提高了,心理成长了,心理障碍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在认识以上问题前,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对精神有影响的病因,具体有三类: (一)生物性因素:就是大脑本身的因素,是物质性的脑细胞有病变与功能障碍。如受遗传影响,大脑损伤与变性等。(二)社会性因素:就是目前有不良精神刺激与精神压力存在。大脑因为精神刺激与精神压力作用,引起思维、情绪与行为的反应,还引起植物神经、内分泌与免疫功能的失调。(三)心理性因素:就是患者本身心理活动的过程有问题。如早年的心理创伤阴影,以及留下的敏感与不成熟认知问题。目前的认知问题、认知模式、行为习惯、心理防御机制的模式、动机需要与自己不协调、社会生活能力不足、情商不够与性格缺陷等等。 根据临床病因学,我们可以把精神症状分为三类:1、生物性病因的精神症状:这类精神症状的病因,主要是与生物性病因有关,就是脑细胞有病变。这类精神障碍可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情比较重。精神障碍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有明显影响。治疗主要是以精神药物治疗为主。2、社会性病因的精神症状:这类精神症状的病因,主要是人脑对社会刺激的反应。有思维、情绪与行为的反应性症状。也有植物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上的心身反应性症状。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辅助药物治疗。3、心理性病因的精神症状:这类精神症状的病因,是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有问题。一般这类精神症状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情比较轻。疾病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没有明显影响。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辅助药物治疗。 特别注意,精神药物是不能改变社会性因素,也不能改变心理性因素。就是没有药物能改变精神刺激与精神压力。没有药物能改变认识观念与行为习惯等。所以,在治疗上要分清自己的症状的性质。不能用就诊躯体疾病的思维方式,只是吃药来治疗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在医学专著上已经明确强调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而不是药物治疗为主。
l伴有严重失眠与失眠恐惧。 l伴有抑郁症状。 l伴有新刺激出现。l伴有性格脆弱。 l缺乏社会支持。 l文化程度偏低。焦虑症伴有以上这些情况,容易对焦虑症的病情相互影响,环环相扣,形成很多心结,构成恶性循环。所以,病史中性格缺陷明显者,有癔症样晕厥、激动、人格解体等神经类型的人,有抑郁症状伴轻生念头者预后明显缓慢。 需注意的是焦虑症病人,出现抑郁症状时,消极思想会很强烈,有恶劣心境体验,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医生与家属必须要高度关注这种状态的人。
广泛性焦虑症就是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焦虑情绪。常常是有多个内容的主观担心,表现对现在不存在的威胁、危险或不幸事件,过于担心和害怕它发生。广泛性焦虑症持久发作后,有的患者只是体验到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就像是一种“漂浮的焦虑感”。 广泛性焦虑症的四主征:焦虑和烦恼: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心悸、气促、头晕、多汗。过分警惕:易受惊吓,惊跳反应,难入睡和易惊醒,易激惹。
【容易胆怯和脆弱的人】 生性过于胆怯和脆弱的人,胆小怕事,怕生病、怕受伤害、怕死亡、怕批评、怕惩罚、怕离婚、怕失恋、怕失业、怕被抛弃、怕孤独、怕失败等。因此,在生活中,若有一小点危险或者疾病,对正常人可能只有轻度焦虑和恐惧反应。但对生性过于胆怯的人,则反应强烈。所以会造成对恐惧性事件失去安全感的反应。 【容易焦虑的人】 这种人容易焦虑,经常担心有不良事件及不良后果发生在自己或者亲人身上,并造成危害。因此,在平静的生活中也爱杞人忧天,忧患意识明显,缺乏洒脱。常常对未来的生活及亲人的安全,忧心忡忡,有太多担心。若有细小的精神压力、不幸事件、轻微疾病、心身不适、人生失败,焦虑心理就更明显。 【容易悲观的人】 容易悲观的人,在有不良的事件或挫折时,通常思维模式悲观,方向错误,总朝坏处想。所以,在应激事件中,凡是遇到失败、挫折、落难、生病、困难等事件。不论大小、轻重,都容易对事件做出悲观性的评价,缺乏乐观和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 【心理承受力不足的人】 心理承受力不足的人,心理脆弱,常对不良刺激承受力不足。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不能有挫折,不能有失败。对挫折、失败、落难、生病、残疾等现实,难以适应,有强烈的失落感及心理失衡。恐惧现实,不接受现实。因为不敢面对与接受现实而恐惧。【敏感及自我暗示性高的人】 生性敏感及自我暗示性高的人,对不利于自己的不良信息非常敏感。对不良信息的自我警觉和自我防备过高,多心多疑。因此,常常对身体健康的自我意识过强,对身体不健康现象高度的戒备。【容易紧张的人】 容易紧张的人,受刺激时,情绪容易紧张。而且会带来某些植物神经反应,造成躯体不适和生活烦恼。还会影响某些行为能力的正常发挥。降低处理应激事件的能力。生性容易紧张的人,通常控制不住自己的紧张及心身反应。对自己的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现象,也很讨厌。【生性过于急躁的人】 过于急躁的人,在治疗中急于求成,在工作中急功近利。对治疗不能立即见效,对工作不能快出成绩,易烦躁不安。因此,生性过于急躁的人,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
(一)从社会与心理学角度的认识1、大脑的内部有长期压抑的负性情绪 患有惊恐障碍的患者,基本上都可以发现有长期情绪压抑,或者有较大精神压力的证据。常见有婆媳关系、家庭关系、工作压力、经济压力等方面。2、压抑的负性情绪能量在大脑中突然释放,出现症状 长期压抑的负性情绪,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能量。这种能量不会自我消失,会压抑在潜意识里面。当负性情绪过大时,会突然释放。如果出现的精神症状在情绪中枢,就是惊恐障碍患者体验到的强烈的恐惧感,是一种原发性的情绪,没有相应的原因可以被发现。如果产生是躯体症状,可以说是情绪的躯体化表达,就是负性情绪影响到自主神经中枢与感觉神经中枢,在这些中枢上的表达。躯体症状的根源是这些神经中枢有失调,而表达在躯体的器官上,躯体器官并没有器质性改变,也就是躯体上并没有相应疾病。所以,惊恐障碍的患者常常是以躯体症状先就诊内科,然后再转到心理科就诊。3、出现症状时,思想错误判断了安全感问题 惊恐障碍的恐惧症状与多种躯体症状出现,多数患者并不知道它只是一种功能性失调,没有危险。所以容易错误判断安全感问题,加重惊恐障碍的发作。 从社会与心理角度的认识,在治疗上的思路是主张心理治疗为主。(二)从生物学角度的认识 精神科医生的眼光,常常是生物学角度。就是认为是患者的大脑细胞生病了,目前是怎样的生病,原因不清,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仪器还无法检查大脑细胞的病变。从生物学角度的认识,在治疗上的思路是主张药物治疗。但病因不清就只能凭经验用药。
惊恐障碍是一种间断性,反复惊恐发作的神经症。惊恐障碍的症状主要是原发症状,不是继发于某些疾病,比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等。也不是继发于突发的不良事件。继发于突发不良事件的惊恐,是急性焦虑反应,是一种应激反应。要区别于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临床主要特点: (1)无明显诱因,无特定环境,发作不可预测。 (2)发作间期无其他症状,心身与社会生活工作基本正常。 (3)发作时情绪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并有濒死感等。身体上有许多自主神经症状,比如头晕、心慌、过度换气、胸闷、窒息感、眩晕感、震颤、手脚麻木、手抖、出汗、面部潮红或苍白、胃肠道不适、步态漂浮感、喉头堵塞窒息感等。也可有人格解体与现实解体等体验。患者对以上的感受,继发出现担心摔倒、担心出现死亡后果、担心精神失控与精神错乱等思想。继发的负面思想会加重惊恐障碍发作,把疾病推向高峰。 (4)突然发作,迅速达到高峰,1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整个发作中意识清,事后能回忆。部分患者选择呼叫急救,去到医院并没有特别处理,就逐渐恢复正常。急诊内科医生会误诊成“心脏神经症”。 (5)因惊恐障碍发作时,患者十分难受与恐惧,又无法摆脱。所以多数人都有害怕再发作的精神焦虑(预期性焦虑)。因此在发作间歇期,多数病人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急救,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的场所、不敢乘车旅行,独自在家不敢关房子的大门,或出门时要他人陪同(此时伴广场恐惧症)。长期反复惊恐发作的病人,也可继发出现抑郁症状,可有消极思想倾向。 (6)惊恐障碍一个月内至少有数次的发作。
心理依靠不是心理依赖,概念不同。心理依赖这是医学专有名词,是使用精神成瘾物质(毒品、酒精等),大脑对这种物质成瘾,一旦大脑没有这种物质,就会产生痛苦的戒断症状,如焦虑、抑郁等。为了寻求精神舒适或者恐惧戒断反应,患者有主动索求行为。 临床上一部分非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现其就诊精神科的历程很长,一直在长期服药。有的服药几年,有的服药十几年。除了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吃药,或者终身吃药外。绝大部分其它心理疾病患者(如神经症与抑郁症)不需要长期吃药,大脑本身有自愈的功能。他们的长期吃药也不是精神科医生的过度治疗,完全是患者自己对原有疾病有担心复发的恐惧。或者某些身体不适,敏感为原来疾病没有治愈。如果不吃药心理就不安,吃了药心理就安心,这些都是心理问题,其实这时的服药多数是暗示的作用。这种现象就是患者对精神药物的依靠,把精神药物作为自己精神健康上的“保护伞”,忽视了自己自我精神康复的力量。这种情况的服药,其实对身体并不利。
l怎样避免自己发生惊恐障碍这种疾病?l惊恐障碍发作时怎样减轻发作程度与时间?l惊恐障碍发作时怎样减轻内心的痛苦?l惊恐障碍发作时怎样服药控制?l惊恐障碍平时怎样进行心理治疗?l惊恐障碍平时服什么药物治疗较好?l惊恐障碍可以治愈吗?l惊恐障碍会有遗传吗?l惊恐障碍反复发作会转化成其它精神疾病吗?l惊恐障碍反复发作会有生命危险吗?l惊恐障碍反复发作会伤害身体吗?l惊恐障碍反复发作会出现心脏病吗? 对以上“问题”的治疗与处理,在治愈惊恐障碍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您有上面的某些问题,又不知怎样处理,可以通过好大夫来电联系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