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资深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行医二十余年,未曾想过有一天我会特意去关注“同性恋问题”,然而,似乎近几年心理门诊因同性恋的问题就诊的来访者逐渐增多,中小学青少年中的同性恋问题似乎愈演愈烈,有不少中学特邀我前往做“同性恋专题”的讲座,在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本人多年的临床实践,谈几点个人粗浅的看法,只是希望给大家多提供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希望部分性取向模糊者及其家属能从中受益,不是为了博取眼球,也不在乎极少数人断章取义的曲解:1、同性恋产生的原因至今未明,可能与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及二者相互作用有关;2、既往的很多研究提示同性恋可能与基因、脑结构、激素水平有关,但研究结果未能很好的重复;3、心理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对同性恋也作出自己的解释,包括精神分析理论、构建理论等,提示环境及文化在同性取向中所起的作用。4、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明确提出同性恋是合法的,但不代表每个体一开始真正了解自己,同性恋自我探索和身份认同需要时间,很容易过早贴上标签。5、青少年的同性恋行为,很多是同性依恋,是暂时的,并非真正的同性恋,常与该年龄段叛逆、两性相疏、孤独和逃避压力有关;6、青春期身体发育很快、心理发展相对滞后,情绪变化大,很多行为可能是个人成长探索自我的一部分,是可以理解的;7、有专家认为,部分人青春期心理发展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特别是对于某些伴早期创伤或早期亲子关系存在问题的个体,自我探索可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少数个体甚至持续到28岁以后;8、个人成长环境(亲子关系、教养模式、早期创伤)可能会影响个人的身份或角色认同,部分人可能会出现同性恋倾向,现代精神分析某些理论对于这类个体能有很好的解释,部分个体能通过修复早期内在的关系而对异性更多的接纳;9、调查表明,同性恋人群中,性别身份及性取向是可能转换的(部分同性恋个体在某些时候可以做回异性恋,1和0、T和P也可以相互转换);10、对于完成自我探索、认同自己的性取向,完全接纳同性恋的自己,能快乐的生活的个体,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心理咨询及治疗常常是帮助处理的家人的焦虑、抑郁等问题;11、门诊很多来访者不是因同性恋就诊,而是因为“恐同”,害怕自己是同性恋,他们很多存在性取向模糊,解决问题的重点不是矫正同性恋,而是帮他们了解真正的自我,同时处理相关的焦虑、抑郁问题及必要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彭医生
心理学与精神医学是边缘科学,其知识内容深奥。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与教育的人,对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概念与理论,很难深入理解。当人有心理障碍的时候,因为对这方面知识的缺乏,造成治疗上糊里糊涂,会造成严重没有安全感。知识的缺乏还造成不能很好配合治疗;不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不能掌控自己进步的方向与过程等。 所以,失败的原因就是学习不够。学点心理学与精神医学的知识对自己心理健康维护上很重要。心理咨询就是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注意:心理明白就是最好的治疗 1、知识才是最大的力量。2、恐惧与焦虑止于智者。3、明白就会有安全感。4、明白就会使人轻松。5、明白就有正确方向。6、明白就会更加自信。7、明白就会自我拯救。8、明白就会一定成功。
精神科医生诊治的思路与心理医生不同。 1、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在治疗上不具体分析三种病因学因素。把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都归因为大脑细胞的病变。诊治疾病的思路是了解患者的症状,进行诊断与药物治疗。复诊的时候也是看症状有无缓解与消失。一旦症状没有缓解就不断考虑增加药物,或者改换其它药物继续治疗。2、一部分精神科医生,在治疗上也考虑到社会与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把精神障碍与心理障碍进行了病因学区分。因为精神科医生面对患者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在心理治疗上经验不足。或者没有时间给患者治疗,对患者疾病在心理治疗上爱莫能助。所以,在诊治疾病上也只能重视患者的症状。复诊的时候也是看症状有无缓解与消失,一旦症状没有缓解就不断考虑增加药物,或者改换其它药物继续治疗。3、一部分精神科医生,还喜欢使用药物大包围治疗,把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躁狂药物、抗焦虑药物与中药等一起上。通过不同药物占据大脑内部的所有神经受体,希望能够增加疗效。这种方式的治疗,精神药物的副作用会对大脑造成一定的损害。就是部分不该被治疗的神经中枢也被精神药物影响了,造成很多副作用。有些患者不能忍受这种治疗的副作用,不能依从药物治疗,自行过早停药造成病情复发与迁延。有的患者由此恐惧服用精神药物,甚至因精神药物治疗的难受而悲观。4、心理医生的诊治思路,特别重视三种病因的综合分析,治疗上兼顾三种病因的同时治疗。不但重视对生物性病因,进行精神药物科学合理的治疗。更重视对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心理治疗。因为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遇到的社会刺激;精神药物不能提高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精神药物不能改变心理障碍患者的思想;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被刺激后引起的情绪反应;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的行为习惯;精神药物不能改变人的性格缺陷;精神药物不能完善人的性格等。心理医生这种整体性的治疗思路,使治疗过程更加人性化。只有患者心理能力提高了,心理成长了,心理障碍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在认识以上问题前,我们首先认识一下对精神有影响的病因,具体有三类: (一)生物性因素:就是大脑本身的因素,是物质性的脑细胞有病变与功能障碍。如受遗传影响,大脑损伤与变性等。(二)社会性因素:就是目前有不良精神刺激与精神压力存在。大脑因为精神刺激与精神压力作用,引起思维、情绪与行为的反应,还引起植物神经、内分泌与免疫功能的失调。(三)心理性因素:就是患者本身心理活动的过程有问题。如早年的心理创伤阴影,以及留下的敏感与不成熟认知问题。目前的认知问题、认知模式、行为习惯、心理防御机制的模式、动机需要与自己不协调、社会生活能力不足、情商不够与性格缺陷等等。 根据临床病因学,我们可以把精神症状分为三类:1、生物性病因的精神症状:这类精神症状的病因,主要是与生物性病因有关,就是脑细胞有病变。这类精神障碍可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情比较重。精神障碍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有明显影响。治疗主要是以精神药物治疗为主。2、社会性病因的精神症状:这类精神症状的病因,主要是人脑对社会刺激的反应。有思维、情绪与行为的反应性症状。也有植物神经、内分泌与免疫上的心身反应性症状。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辅助药物治疗。3、心理性病因的精神症状:这类精神症状的病因,是自己心理活动过程有问题。一般这类精神症状没有明显的精神异常,病情比较轻。疾病对社会生活、学习、工作没有明显影响。治疗主要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辅助药物治疗。 特别注意,精神药物是不能改变社会性因素,也不能改变心理性因素。就是没有药物能改变精神刺激与精神压力。没有药物能改变认识观念与行为习惯等。所以,在治疗上要分清自己的症状的性质。不能用就诊躯体疾病的思维方式,只是吃药来治疗心理障碍。心理障碍在医学专著上已经明确强调是以心理治疗为主,而不是药物治疗为主。
l伴有严重失眠与失眠恐惧。 l伴有抑郁症状。 l伴有新刺激出现。l伴有性格脆弱。 l缺乏社会支持。 l文化程度偏低。焦虑症伴有以上这些情况,容易对焦虑症的病情相互影响,环环相扣,形成很多心结,构成恶性循环。所以,病史中性格缺陷明显者,有癔症样晕厥、激动、人格解体等神经类型的人,有抑郁症状伴轻生念头者预后明显缓慢。 需注意的是焦虑症病人,出现抑郁症状时,消极思想会很强烈,有恶劣心境体验,处于极度危险状态。医生与家属必须要高度关注这种状态的人。
有资料对焦虑症病人治愈的追踪统计,有1/3的病人病程在半年到2年,2/3的病人在2年以上。 一般41%—59%的病人痊愈或好转。少数病人预后缓慢。 女性、年轻、病程短、病前性格良好者预后较好,反之预后缓慢。
广泛性焦虑症就是具有广泛而持续的焦虑情绪。常常是有多个内容的主观担心,表现对现在不存在的威胁、危险或不幸事件,过于担心和害怕它发生。广泛性焦虑症持久发作后,有的患者只是体验到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惶恐不安,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就像是一种“漂浮的焦虑感”。 广泛性焦虑症的四主征:焦虑和烦恼: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心悸、气促、头晕、多汗。过分警惕:易受惊吓,惊跳反应,难入睡和易惊醒,易激惹。
惊恐障碍是一种间断性,反复惊恐发作的神经症。惊恐障碍的症状主要是原发症状,不是继发于某些疾病,比如癫痫、心脏病发作等。也不是继发于突发的不良事件。继发于突发不良事件的惊恐,是急性焦虑反应,是一种应激反应。要区别于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临床主要特点: (1)无明显诱因,无特定环境,发作不可预测。 (2)发作间期无其他症状,心身与社会生活工作基本正常。 (3)发作时情绪表现强烈的恐惧,焦虑,并有濒死感等。身体上有许多自主神经症状,比如头晕、心慌、过度换气、胸闷、窒息感、眩晕感、震颤、手脚麻木、手抖、出汗、面部潮红或苍白、胃肠道不适、步态漂浮感、喉头堵塞窒息感等。也可有人格解体与现实解体等体验。患者对以上的感受,继发出现担心摔倒、担心出现死亡后果、担心精神失控与精神错乱等思想。继发的负面思想会加重惊恐障碍发作,把疾病推向高峰。 (4)突然发作,迅速达到高峰,10分钟左右自行缓解。整个发作中意识清,事后能回忆。部分患者选择呼叫急救,去到医院并没有特别处理,就逐渐恢复正常。急诊内科医生会误诊成“心脏神经症”。 (5)因惊恐障碍发作时,患者十分难受与恐惧,又无法摆脱。所以多数人都有害怕再发作的精神焦虑(预期性焦虑)。因此在发作间歇期,多数病人因担心发作时得不到急救,主动回避一些活动,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的场所、不敢乘车旅行,独自在家不敢关房子的大门,或出门时要他人陪同(此时伴广场恐惧症)。长期反复惊恐发作的病人,也可继发出现抑郁症状,可有消极思想倾向。 (6)惊恐障碍一个月内至少有数次的发作。
失眠治疗一般原则 1.首先要寻找引起失眠的原因。 2.尽力进行病因治疗,找出引起失眠的原因后,尽力消除这些原因,才能从根本上治疗失眠。 3.需要治疗的病人应先采用非药物的方法如心理、行为、暗示、音乐等治疗方法。 4.应重视中医在治疗失眠中的重要作用,中医中药副作用少,具有调理作用。 5.结合西药治疗,选用副作用小的安眠药。
我们都知道失眠症是特别难以治疗的疾病,是因为发生失眠的原因实在太多。想要用一种方式治愈失眠症是困难的。因此,失眠症的彻底根治是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治疗。 目前的治疗,还没有找到一种肯定的特效药物,能够快速修复发生衰弱的睡眠中枢功能,使之在短期药物治疗的作用下,恢复正常睡眠,解除失眠症的痛苦。使用助眠药物,也只是通过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达到入睡的作用。一旦停止使用,如果睡眠中枢的功能没有恢复正常,失眠会再次出现。现阶段治疗睡眠障碍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让衰弱的睡眠中枢自我恢复。但是自我恢复必须给大脑营造一种氛围,那就是持久保持大脑的平静与放松。所以,要使用多元化治疗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目前市面上的健脑药物、中医中药、气功瑜伽、针灸推拿与物理治疗等,对治疗失眠症只是辅助作用,有一定疗效,不可否认。特别是对一些早期轻度失眠症的患者有效。但目前还没有一种令众多失眠症患者为之振奋,能使失眠症患者衰弱的睡眠中枢快速恢复正常的药物与仪器。所以,治疗上可以借助某些辅助治疗,但不要过于迷信外界的什么方法。 如果真正有什么神奇的药物与仪器,能快速治愈衰弱的睡眠中枢,使失眠症患者的睡眠中枢功能恢复到入睡时有强烈的瞌睡感,不论何处倒头就能入眠,睡眠有深度,不易唤醒,醒后很快还能入睡的状态。就似“好酒不怕巷子深”,消息会不用广告,通过口碑效应传遍全中国,享誉全世界。有些方法使用的前几天有效果,是因为人的自我期待与对治疗方式的信任,自我得到安慰与暗示,使对失眠过于紧张的注意力发生转移,神经得到放松,睡眠中枢启动没有被人为干扰,取得了短期的成功。如果这个时候,患者的注意力继续转移,有“难得糊涂”的运气,无意识的把握住良性循环,失眠症就会好起来。然而一些人对自己的疾病“难以糊涂”,是因为有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没有消除。再加上还有社会因素存在,失眠症就会不断暴露出来了。所以,根治失眠症的“钥匙”不是外界什么方法与药物,真正治愈的“钥匙”其实在失眠症患者自己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