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作为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一直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治疗十分棘手。小编综合多篇经典文献进行整理,而成此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作详细而全面的解析,好文共欣赏!一 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主要是由于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尤其是髓核,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年龄增长、劳损或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马尾等遭受化学刺激或物理性压迫,进而表现出腰骶部酸痛、下肢疼痛、麻木,甚至大小便失禁、双下肢不全性瘫痪等一系列神经症状。本病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本症已被国内外学者认为与95%的坐骨神经痛和50%的腰腿痛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可引起继发性腰椎管狭窄。全世界每年罹患者数以百万计,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社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1腰椎正常活动范围有多大?腰椎可以进行的活动有前后方向的前屈、后伸,左右方向的侧屈,水平面上的旋转,三者之间的作用综合形成环转运动。在上述运动中以前屈运动最为频繁。腰椎的活动范围在脊柱中比颈椎小一些,比胸椎的活动范围要大的多。这些运动的顺利实现都有赖于椎间盘、椎体、小关节、韧带、肌肉的健康状态、任何组织的病变都可能影响到腰椎正常活动功能、使某一方向的活动范围受限。腰椎前屈的运动就是人们常说的“弯腰”,腰椎活动自如的人在伸膝的情况下弯腰可以用手触到脚面。腰椎在后方的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等的限制下,一般只能前屈45°左右,约为整个弯腰活动的1/3-1/4。后伸范围略小,约为30°。2易患人群有哪些?以椎间盘突出导致坐骨神经痛发病率,男性约3.1%,女性约1.3%,国内外报道的男女发病比率相差很大(7-12:1不等),一般来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与男性从事的劳动强度大有关系。另外发病患者中以从事劳动强度较大职业的工人多见,而随着电脑的普及和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在长期"久坐"、"伏案"工作的白领人群中开始激增,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白领”患腰椎间盘突出逐年上升中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不可避免的存在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化(也就是平时所说的老化、退化),是容易受到"腰椎间盘突出症"困扰的人群,国外学者研究发现55-64岁年龄段的男性中,大约9.6%的人曾经发生过坐骨神经痛。临床上也有遇到年龄在16岁以下的幼年患者和70岁以上高龄老年患者,其中高龄老年患者多以陈旧性病变多见,且多伴有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示意二 主要症状一、腰部疼痛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都有腰痛,有些病人可在有明确的扭伤或外伤后出现,但有的病人却无明显的诱发因素。腰痛的范围比较广泛,但主要在下腰部及腰骶部,以时重时轻的钝痛为主,急性期可有撕裂样锐痛,平卧时疼痛可以减轻,久坐或弯腰活动时疼痛加重,疼痛可使腰部活动受限。二、一侧或是双侧下肢放射痛下肢放射痛可在腰痛发生前出现也可在腰痛发生后或同时出现。疼痛主要沿臀部、大腿及小腿后侧至足跟或足背,呈放射性刺痛,严重者可呈电击样疼痛。为了减轻疼痛,患者往往采取屈腰、屈髋、屈膝、脊柱侧弯的保护性姿势。放射痛一般发生在一侧下肢,即髓核突出的一侧,少数中央型突出患者可出现双侧下肢放射痛,一般一侧轻,一侧重。下肢放射痛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突出物及其代谢产物对神经根的刺激。三、下肢麻木及感觉异常下肢麻木的发作一般在疼痛减轻以后或相伴出现,其机制主要是突出物的机械性压迫神经根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麻木或是感觉减轻退区域与受累的神经根相对应,下肢的感觉异常主要是发凉、患肢温度降低,尤以脚趾末端最为明显。这是由于椎盘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引起下肢血管收缩的缘故。四、肌力减弱或瘫痪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很严重时可产生神经麻痹而致肌肉力量减弱甚至瘫痪,这多为腰4/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麻痹所致,表现为伸踇力或屈踇力下降,重者表现为足下垂。五、间歇性跛行患者行走时,随着行走距离的增加而加重腰腿痛的症状,在休息一段时间以后又可行走,再走相同的距离又出现相同的症状。这是由于腰椎间盘突出后继发的产生腰椎狭窄所致。六、马尾神经症状中央型的腰椎间盘突出,若突出物较大或椎管骨质行狭窄,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排便无力,女性可有尿失禁、男性可出现阳萎。▲主要表现是腰痛三 病理分型1、膨隆型;2、突出型;3、脱出型;4、游离型;5、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四辅助检查有哪些?五鉴别诊断有哪些?六治疗手段和方法保守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方法,对于中早期腰椎间盘突出效果明显,包括牵引、理疗等都手段都是对症有效的手段。约90%的颈椎病、腰椎病的患者是不需要手术治疗的,但手术是最后一道防线,有一定的风险,需要慎重的对待与选择手术。腰椎间盘突出手术的条件是:1.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明确,经连续保守治疗6个月无效者;2. 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患者要求手术;3. 突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疼痛剧烈无法缓解,并持续加剧着;各宗原因的椎管狭窄;4. 椎间盘突出合并神经根功能丧失或马尾神经功能障碍者,即大小便失禁,有下肢瘫痪风险的。七手术期的注意事项及术后恢复问: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应注意何种饮食?答:多食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饮食,如瘦肉、蛋类、豆制品、水果、蔬菜等,以保证充分的营养供给,提供机体耐受手术的能力。问:腰椎手术后为何做功能锻炼?答:可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缩,神经根粘连,使病人下地后有足够的肌力。问:腰椎手术后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什么?答:以主动活动为主,循序渐进,以病人不感疲劳疼痛为主。问:腰椎手术后如何锻炼?答:术后1-3天,取舒适体位,练习股四头肌训练,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术后2-3天,在床上行直腿抬高,以防止神经根粘连。术后一周,切口愈合良好,病情允许佩戴腰围下地活动,可练习踢腿,屈膝屈髋,下蹲,腰部左右摇摆等联系。问: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出院后应注意什么?答:1、继续佩戴腰围三个月。2、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腰部损伤。3、工作时注意正确的体位及操作,避免长时间固定体位,劳逸结合。4、增强体质,加强腰脊肌及双下肢肌肉锻炼5、如有不适随时复查。问:腰椎间盘突出症恢复期的锻炼?答:1、五点式 仰卧,两下肢伸直,两脚后跟、两肘几头后部着地,尽力挺胸3-5秒,重复10次。2、半桥式 仰卧,两腿弯曲90°,两上肢自然放松伸直,然后将髋、背抬起5-10秒,重复10次。3、飞燕式 俯卧,两下肢及上肢伸直并连头部同时抬起3-5秒,重复5次。4、下蹲式 站立,两上肢自然放松或两手抱住头后部,然后下蹲3-5秒,再站立,重复5次。5、弯腰式 站立,双手叉腰,向下弯腰,最大程度为90°,重复20次。6、后伸式 站立,双手叉腰,做腰背后伸,重复10次。八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复发?平时注意生活习惯,避免重体力劳动和不良姿势可以有效避免复发,再就是加强功能锻炼,用强有力的腰背肌、腹肌以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使腰椎保持良好的平衡稳定,受到外源性损伤时可有效保护腰椎,增加腰椎对外源性损伤的抵抗能力;可有效防止复发。看过此篇文章,您是否已经了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您觉得此文章讲解详细,不妨动动手指,转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一部分腰突症患者在手术三五天后出现“术后反应”,如患侧出现术前症状,或患侧出现术前没有的症状,甚至术前健侧也出现症状,主要症状表现为腰、臀、腿、脚等部位疼痛、麻木、酸胀感,这些症状或轻于术前或重于术前。患者咨询医生,医生告知说这是出现了术后“反复期”,持续时间短则几天,长则可达数月。很多患者对“反复期”的出现感到非常疑惑和焦虑。这里结合若水与众多术后突友的交流与跟踪随访之所得,谈谈我对术后“反复期”的一些看法,谨供病友们参考。一、为什么术后会出现“反复期”?我认为“反复期”的出现主要有两大原因:1、微创手术伤口宽度为一两厘米,但深度根据肌肉、脂肪厚度不同一般可达四厘米以上。椎间孔镜及椎间盘镜手术后一般不会埋置引流管,所以伤口里必然会有一些积血积液。小开窗手术和内固定手术伤口较大,虽然会埋置引流管,但拔除引流管后仍然会有积血积液残留在伤口里。有些患者术后过早过多活动、过早锻炼腰背肌,牵拉伤口导致积血积液增加,当其凝固在椎管内神经根周围,对神经根形成一定压迫,就会出现类似突出物压迫神经所表现出的症状,也就是医生所说的术后“反复期”。2、神经根水肿期多发生于术后一周以内,以24-72小时达到水肿高峰,神经根走行于骨性管道(神经根管),当神经根水肿后神经根管相对狭窄而产生症状“反复期”。若水通过与众多术后病友的交流发现,“反复期”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活动量之间有成正比的关系。这里列举一个微创术后“反复期”典型案例:行于心:我于2014年10月15日在河南省某医院做的椎间孔镜手术(L4-5)。术后一两天的感觉相当好,除了伤口轻微疼痛身体略感虚弱外,并无其它疼痛不适感,第三天核磁复查结果也认定手术很成功。期间开始在病房区走动,自己打开水,有两次走到病房区楼下,术后第四天出院时走动频率也不少,此时腿部已有明显疼痛症状但可忍受。我回家后的头一件事是跪爬着理发洗头,由于不愿处处借助家人,又做了一些打扫洗涮事,都是忍着越发严重的疼痛进行的。回家两三天时已经不能在马桶上坐着超过一分钟,屁股和整个腿疼得使我全身哆嗦。因为痛得几乎不能坐和站,我吃饭便只好跪在地板垫子上,一顿饭要吃两三次,吃几口就必须赶快躺,我半躺会更疼。疼痛的剧烈程度和术前极为类似,好在只要平躺疼痛症状会大幅减轻,不得已开始口服止痛药。已经做好二次手术的打算,那时只要不疼什么都是可以接受的。10月21日,跟若水讲述情况,她建议我每天除吃饭上厕所不能再起来活动,最少躺半个月,最好躺一个月,并且不能做挺腰飞燕。建议我查看她空间术后康复资料,了解术后科学保养和锻炼的重要性。于是我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都卧床(躺的时间大于二十三小时),在床上做做下肢屈伸运动、直抬腿、勾脚。卧床12天后症状明显好转(神奇的界限),早上起床后,屁股和腿没那么疼了,这增强了我多躺少动的信念,这就是量变转质变。此后的养护小心翼翼不敢懈怠,右脚踝从疼痛到酸胀再到无不适感,如抽丝般渐渐好转。术后一个月时,10分钟以内的走和坐没有不适感。若水的文章给我很大的精神安慰和行为指引。根据我的切身体会,希望打算手术和手术后的病友,哪怕是微创手术,也要当作大手术一样对待,腰椎是人体的重要支撑,受过伤的腰椎需要更加谨慎小心的呵护与保养,要抱定用更长的时间给予关怀的理念,给予腰椎足够的康复时间。腰椎不会说话,你对它好它是一定会报答你的。若水解读:此患者术后过早过多活动是导致其出现“反复期”的重要原因,因急于生活自理和过早做家务活动,火上浇油致使“反复期”症状加重,卧床静养后症状慢慢消失。有一些术后症状极其严重甚至被医生建议二次手术的患者,卧床静养后症状也慢慢消失,这其中一定有值得病友们深思的问题。恶魔鼠:2015年11月11日我在重庆某医院做了椎间孔镜微创手术(L5-S1),医生要求我术后三小时后下地,下地后站立行走自如,术前症状消失,手术非常成功。之后两天状态也很好,术后第三天办理出院,出院前护士交待了不弯腰不搬重物等常规事项,并说明出院后即可上班,只要不长途开车就行。我出院回家后卧床为主休息了8天,康复运动仅做直抬腿,基本感觉不到疼痛,行走几百米活动自如无不适感。因自己长期健身,肌肉力量一直较好,故自以为属于恢复良好的少数人群之一,加之受护士“出院即可上班”乐观说法的影响,于是第12天开车上班。上班头两天去各部门寒暄时可能坐得稍多,第三天时感觉腰已经不太舒服,后躺在办公室沙发上打了个喷嚏,突然腰臀痛了下,过了七八分钟才缓解。当天晚上开车回去便已经感觉疼痛,回家后立即躺下休息。当晚翻身时,感觉腰臀处卡住了似的刺痛,强行扭转成仰卧姿势才舒服,且左后腰出现了术前都没有过的酸胀疼痛,疼痛评分在5分,已达到影响睡眠的程度,早晨起来踝关节也胀痛。反思原因有二:一是过早上班休息不足;二是打喷嚏时不注意保护腰有可能原位突出,但这点可能性不太大,因为之后的喷嚏不再有疼痛感。休息了十天并配合服用药物,翻身疼痛感基本消失。现已是术后第26天,站立时明显感觉左腰不舒服,必须略侧弯才不感觉疼痛,而且稍稍行走左臀即有胀痛,必须躺下才缓解。说实话很担心是否原位复发,心里压力很大。在此奉劝病友们术后不可凭短时间的良好身体感觉,便草率提早上班或过多活动,一旦出现症状,悔之晚矣!若水解读:对“术后三天出院即可上班”这样的建议,我实在是无法理解认同。难道椎间孔镜术后的恢复会比一场感冒还要恢复得快吗?病友“恶魔鼠”术后第12天即上班,因活动过多致使“反复期”出现。如果真的术后三天出院即上班,结果又会是什么样呢?我个人认为,根据其十来天内的康复情况,如果此病友不这么早的地上班,仍然在家静养,应该不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反复期”。术后短期内活动时只要有任何不适,都是身体在抗议和提醒,不可再强撑,必须及时停止活动(包括腰背肌锻炼),尽量多卧床静养。愿每一位术后病友,都能学会倾听身体的语言,善待自己受伤的腰!二、如何预防“反复期”的出现和减轻“反复期”的症状?术后短期内(尤其是一个月内)不过早过多地活动,不过早地锻炼挺腰飞燕,保证必要的卧床时间,严格静养,对一部分病友来说可以有效控制“反复期”的出现,或是有效地减轻“反复期”的症状。国内有的医生要求患者在椎间孔镜术后的一个月内每天下地活动时间累计不超过15分钟,根据若水的随访,这样的要求对预防“反复期”的出现和减轻“反复期”的症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对小开窗手术和内固定手术的病友来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参考。这两类手术肌肉群及骨性组织所受伤害比微创要大,术后一个月内尤其应该静养,避免无谓的痛苦。说明:上图病友做的是椎间孔镜手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国内有些医护人员给患者的术后康复指导意见非常激进。有的告诉患者微创术后一周就可以自由活动,术后半个月就可以上班。病友“ems”竟被告知术后三天出院即可上班,因这样的激进指导他于术后12天上班,上班后出现严重症状,后于术后70余日又行二次手术(此病友在若水微创术后长期随访群)。有的告诉患者小开窗术后或内固定术后一个月就可以上班。这样的指导必然会导致患者轻视术后保养,致使一部分人折腾出“反复期”或是加重“反复期”症状,甚至直接导致椎间盘原位突出复发,患者付出二次手术的沉痛代价。希望医护人员都能为患者的远期康复效果和终生幸福着想,多倾听患者反馈,给予患者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的术后康复指导意见。对正确的康复指导意见,患者应该严格遵照执行;对于激进的术后康复指导意见,患者实在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调整,切不可机械执行。凝血功能对术后病友来说是不可控因素,有的病友凝血功能差,确实术后无论怎样静养,仍然会出现“反复期”。如果这类病友术后过早过多活动,或过早锻炼腰背肌牵拉伤口肌肉导致二次出血的话,必然会增加伤口内积血积液,加重“反复期”的症状。所以此类患者在术后一个月内更应该以静养为主。防止加重“反复期”的症状。三、术后出现“反复期”应该怎么办?不管因何种原因出现“反复期”,患者首先要减少活动量、暂停腰背肌锻炼,增加卧床时间,调整心态,耐心静养。如果身体某部位因碰撞形成了一个青疙瘩(即皮下出血),十余天后瘀青渐渐消失,皮肤又恢复正常颜色,这是因为皮下淤血被身体代谢掉。而术后伤口里的积血积液被代谢掉,水肿血肿或炎症的消失,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病人一味着急解决不了问题,只能交给时间来解决。如果症状实在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消肿、镇痛药物缓解症状,但此类药物不宜长期服用。9楼 评论时间:2014-11-2821:13:58我是一个内科医生。2012年6月21日做了可视下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医生要求我术后第二天就下床行走并开始锻炼,还没有一个星期,突然就痛得起不了床了,后来在若水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地卧床休息,症状才慢慢缓解了,后来坚持卧床休息了两个月,基本恢复了才上的班。在这里我要真心地感谢若水老师,是你给予的宝贵经验才让我得以恢复,没有受更多的痛苦。在这里我也要告诉更多的病友,手术后一定要卧床休息两个月左右,不要太早地活动和锻炼。祝所有的病友早日恢复健康,远离痛苦。(注:若水曾多次回访此病友,其“反复期”症状在卧床十余天后消失) 根据若水对众多术后病友的随访来看,术后一旦出现“反复期”,医生也很难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一是很难帮助患者减轻症状,二是很难帮助患者尽早结束“反复期”。若水曾接触多个术后“反复期”症状很严重的病友,因不堪痛苦的折磨再次回到医院住院,打针、输液、吃药、扎银针、烤灯等各种治疗方法用了一个遍,结果还是没能减轻痛苦。这些病友很无奈地出院,在家里静养一两个月后,症状才慢慢消失。由此得之,“反复期”的终止有其自然进程,希望病友们调整心态理性对待。 患者术后短期内不宜坐车东奔西跑,舟车劳顿和颠簸易加重“反复期”的症状。故患者如果“反复期”症状极为严重,确需上医院的话,切忌长时间坐车去,最好侧身躺在小车后座上,或是叫120接车平躺着去医院为佳,如路况颠簸应该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术后康复一帆风顺者固然有之,但不是所有术后患者都这么幸运。部分患者的术后康复过程可能是漫长而曲折的,呈现“螺旋式康复”之态(过程曲折,但总体是慢慢往好的方向发展)。希望病友们术后安心静养,尽量避免“反复期”的出现,尽可能地减轻“反复期”的症状。如果出现“反复期”后请调整好心态,多一点耐心和毅力,要给予身体足够的康复时间。 腰椎术后残留症状或出现“反复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病友们如果长时间卧床无法得到症状缓解,症状持续进行性加重就应该与主管医生沟通联系,必要时进行腰椎CT/MRI复查,排除神经根、硬膜囊物理性压迫,以便对症治疗。 总之,腰椎术后要调整好心态,对于“反复期”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出现问题不必茫然与恐慌,多与主管医生沟通交流,听取合理术后康复建议,必要时结合自身情况适当调整。术后多卧床休息,养伤阶段结束后进行康复锻炼应遵循“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原则。希望以上经验分享能给腰椎术后病友带来一定帮助,也能给医护人员带来一点启发。 本文转自脊柱甘露语林微信公众平台
门诊时常看到这样的患者,“大夫,我脖子痛,肩膀痛,我是得了颈椎病,还是肩周炎今天给大家说说,怎么来鉴别这两个疾病。颈椎病和肩周炎均可以引起肩部和上臂部的疼痛,但是发病年龄,疼痛性质和疼痛部位不同。区别如下:1.颈椎病引起的肩部疼痛通常不会超过肩峰(就是我们肩部最高的那块骨头!)而且疼痛以颈部、肩胛骨内侧以及斜方肌为主,如果影响到神经会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的麻木疼痛。不会引起患侧局的肩部活动受限。2.肩周炎又叫五十肩,肩凝,冻结肩。主要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容易发病,还有的是由于外伤后引起的肩部周围肌腱的劳损而发病(称为创伤性肩周炎)。依据其临床特征可以分为四期:疼痛期,粘连期,缓解期,恢复期。病程较长,从两个月到两年不等。刚开始以疼痛为主伴随患肢的活动受限,肩臂上举、外展和旋转运动时疼痛明显加重,但是其疼痛主要局限在肩关节周围。逐渐发展为活动受限,严重者可造成肩部肌肉萎缩!影响日后功能的恢复!
在门诊,我们经常碰到,患者拿着腰椎的影像学检查结果,说自己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报告单上写的清清楚楚:腰4/5椎间盘突出;再仔细问,偶尔劳累后有腰痛,没有其他明显症状。这些患者是不是真的患腰椎间盘突出症?需不需要进一步治疗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区别。腰椎间盘突出只是影像学的概念,换言之,是指经腰椎CT或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有椎间盘突出。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后,髓核突出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显然,两者中最显著的区别是是否有“临床症状”。如果只是腰椎间盘突出,则无需治疗,更不需要所谓的“微创”手术,即使影像上看到有明显的间盘突出,只要没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就不需要治疗。其实临床疾病诊断中根本没有“腰椎间盘突出”这一名词,它只是影像上的描述。与之相似的是“骨质增生”,也是影像上的描述,并不是疾病名称。既然不是疾病,当然无需任何治疗。当然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即使没有症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完全不重视。腰椎间盘突出进一步发展就可能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腰痛和/或腿痛),那时就可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了。因此,早期发现间盘突出,就需要积极预防,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腰背肌锻炼,避免久坐、做矮板凳、做软沙发、弯腰搬重物等。同时要注意避免引起腹压增高,比如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咳嗽等,因为腹压增高可能导致椎间盘压力增高,加重间盘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