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问题1:对于育龄人群,哪些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1)推荐意见1:吸烟及暴露于二手烟均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推荐育龄人群孕前3个月戒烟,并尽量避免接触二手烟,推荐戒烟困难者向专职医疗人员寻求咨询与帮助(1A)。 (2)推荐意见2:推荐育龄人群孕前3个月限制含酒精饮品的摄入量(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要超过12g,相当于饮用53°白酒28mL、12°葡萄酒125mL或5°啤酒300mL)(1A)。建议育龄人群孕前3个月限制含咖啡因饮品的摄入量(每天咖啡因摄入量不要超过400mg)(2B)。 (3)推荐意见3:不良饮食习惯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推荐育龄人群孕前3个月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高脂肪及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推荐采用均衡健康的饮食模式,优先选择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白肉(如鱼、虾、贝类及家禽)、适量的豆类和坚果,并使用橄榄油作为主要食用油,同时减少红肉、加工肉制品和烧烤食品的摄入(1B)。 (4)推荐意见4:昼夜节律紊乱和睡眠时间不足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推荐育龄人群孕前3个月保持规律且充足的睡眠时间,维持正常昼夜节律(1B)。2.临床问题2:对于育龄人群,肥胖是否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 (1)推荐意见1:肥胖会增加育龄女性不孕风险,肥胖育龄女性应被告知生育力可能降低。肥胖会增加育龄男性不育风险,降低精液质量(1A) 。 (2)推荐意见2:肥胖对辅助生殖结局有负面影响,接受辅助生殖治疗前的肥胖育龄人群应被告知成功率可能降低(1B)。肥胖育龄人群BMI增加可能降低辅助生殖助孕成功率(2C)。 (3)推荐意见3:肥胖女性发生孕产妇和胎儿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升高,子代出生缺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神经管缺陷、脊柱裂、腭裂、唇腭裂、肛门直肠闭锁、脑积水和肢体短缩畸形等)风险增加,子代发生精神障碍性疾病(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认知/智力迟缓和行为异常等)、哮喘和白血病的风险增加(1A)。(4)推荐意见4:鉴于肥胖对生育力的负面影响,推荐肥胖育龄人群在孕前减重;初步减重5%~10%(3~10kg)可能达到改善生育力的目的(1A)。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的一线治疗方法,其次为药物辅助治疗,对于病态肥胖或BMI>35kg/m2且同时患有肥胖相关疾病的育龄女性可在以上减重方式失败后尝试采用减重代谢手术,可寻求专科医生指导(1B)。(5)推荐意见5:肥胖对于生育力的影响因人而异,应根据育龄人群的生育史、治疗史、身体健康状况、生育目标以及既往减重成功与否制定个性化的体质量管理和诊疗方案(GPS)。3.临床问题3:对于育龄人群,哪些潜在的环境暴露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1)推荐意见1:大气污染物暴露,尤其是PM2.5、PM10和二氧化硫暴露显著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推荐育龄人群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雾霾天气时减少非必要室外活动、室内空气净化等)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暴露(1A)。 (2)推荐意见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显著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推荐育龄人群尽量减少含有双酚A(bisphenolA,BPA)的塑料制品暴露,尽量选择明确标注“不含双酚A”的塑料制品;尽量选择不含三氯生(triclosan,TCS)的消毒剂、牙膏、洗发水等生活用品(1B)。 (3)推荐意见3: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acid,PFOA)和全氟辛烷磺酸盐(perfluorooctanesulphonate,PFOS)暴露可能增加育龄女性不孕风险,推荐育龄女性尽量减少使用含有这些化学物质的不粘锅(特氟龙涂层)、方便食品包装和涂料等产品(1C)。 (4)推荐意见4:有机氯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有机磷农药暴露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推荐育龄人群加强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暴露(1B)。4.临床问题4:对于育龄人群,哪些其他潜在暴露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1)推荐意见1:铅、镉暴露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风险,推荐育龄人群加强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暴露(1B)。 (2)推荐意见2:高温暴露会增加男性不育和女性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建议育龄人群加强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长时间高温暴露(2B)。 (3)推荐意见3:电离辐射暴露会增加育龄人群不孕不育和不良妊娠结局风险,建议育龄人群加强防护,尽量减少或避免暴露(2C)。手机、Wi-Fi等电磁辐射暴露有可能影响男性生育力,虽然证据尚不充分,但出于谨慎考虑,建议育龄男性尽量减少高频率、长时间暴露(2D)。5.临床问题5:对于育龄人群,哪些病原学感染会增加不孕不育风险?(1)推荐意见1: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e,HPV)感染是育龄女性不孕症的潜在危险因素;不孕女性的高危型HPV感染率高于正常女性;不育男性的精液HPV的感染率高于正常男性(1B)。 (2)推荐意见2:生殖器结核感染是育龄女性不孕症的高危因素(1B)。 (3)推荐意见3:沙眼衣原体、生殖支原体感染可能增加育龄女性和男性不孕不育风险,建议在不孕不育症评估中考虑其影响(2B)。淋病奈瑟菌感染可能增加育龄女性不孕风险,建议在不孕症评估中考虑淋病奈瑟菌感染的影响(2D)。
抗核抗体(ANA)阳性是体检中常见的结果,很多人看到“阳性”会紧张,但其实它并不一定意味着有病。今天就来聊聊ANA阳性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是否需要治疗。1.什么是抗核抗体?抗核抗体是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种抗体,正常情况下,它的作用是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但如果免疫系统“出错”,它可能攻击健康的细胞,导致疾病。2.ANA阳性常见原因:可能有两种情况生理性阳性:健康人中,尤其是老年人,ANA阳性率较高(约11.27%),多为低滴度(如1:100),通常无需治疗。病理性阳性:可能与自身免疫病有关,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硬化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等;其他疾病,如感染性疾病、肿瘤、慢性肝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等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3.ANA阳性需要治疗吗?ANA阳性≠确诊疾病抗核抗体阳性本身不能确诊某一疾病,需结合临床症状、抗体滴度及其他检查(如抗核抗体谱、炎症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判断。滴度与疾病相关性:低滴度(如1:80以下)且无症状:可能是生理性,定期复查即可。高滴度(如1:320以上):需警惕自身免疫病,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是否有症状:如有皮疹、关节痛、疲劳等症状,需进一步检查,可能需要治疗。4.ANA阳性与不孕症多项研究表明,不孕女性中ANA阳性率较高,且ANA阳性可能与体外受精(IVF)成功率降低、流产率升高有关。然而,目前缺乏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不推荐不孕症患者常规进行ANA筛查和治疗。若合并复发性流产(RSA),可考虑筛查,但治疗需基于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5.总结无需治疗的情况:低滴度ANA阳性且无症状,可能是生理性原因,定期复查即可。需进一步检查的情况:高滴度ANA阳性或伴有典型症状,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不孕症患者:目前不推荐常规筛查和治疗,特殊情况需个体化评估。医学科普小贴士:什么是滴度?滴度是抗体浓度的表示方法,数字越大,抗体浓度越高。自身免疫病是什么?是免疫系统“误伤”自身组织导致的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希望这篇科普能帮到您!如果有疑问,记得咨询专业医生哦!
粪肠球菌(Enterococcusfaecalis)是一种革兰阳性兼性厌氧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属于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也可栖于女性生殖道。粪肠球菌是最常见的从临床材料中分离出的肠球菌,其次是屎肠球菌。肠球菌属中的粪肠球菌作为一种乳酸菌,可正常存在于健康女性阴道中,并且能通过产生有机酸、细菌素等代谢产物抑制致病菌生长,并以非炎症方式刺激免疫系统,用于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食品发酵及防腐剂。多年来,肠球菌被认为是无害的共生菌,为肠道正常优势菌群,但粪肠球菌也可作为机会致病菌,表达细胞溶解素、蛋白酶、荚膜多糖等毒力特征,引起多种感染,如尿路感染、菌血症、腹腔感染、心内膜炎以及导管相关感染等。妊娠期妇女生殖道寄生着多种病原菌,包括肠球菌、葡萄球菌等,妊娠期女性机体雌激素分泌较多,导致免疫力受到破坏,糖原在生殖道大量合成,进而造成菌群失衡,诱发感染;当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或受到侵袭性操作时,病原菌可发展为致病菌,会导致妊娠期妇女胎膜早破,引发早产、新生儿感染、羊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母婴健康。妊娠期粪肠球菌感染,可以选用的抗生素有:1.青霉素类2.头孢菌素类3.大环内酯类4.洁霉素类肠球菌容易获得抗生素耐药基因,可耐受部分抗生素。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分析妊娠期妇女宫颈分泌物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依据。 娠期抗生素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妊娠期感染应使用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孕妇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等。具体需不需要治疗,选用哪种药物,用药剂量及疗程等,需要咨询大夫。
1.阿司匹林【专家建议】RSA合并OAPS患者既往无血栓病史,对于有计划妊娠的患者,建议整个妊娠期每天口服LDA50~100mg,妊娠36周后可停用LDA,理想情况下建议分娩前7~10d停用LDA(证据等级Ⅱa,强推荐)。RSA合并血栓病史APS患者,建议整个妊娠期每天口服LDA50~100mg(证据等级Ⅱb,强推荐)。2.低分子肝素【专家建议】RSA合并OAPS患者既往无血栓病史,建议计划受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予预防剂量LMWH,孕后口服LDA联合皮下注射预防剂量LMWH(证据等级Ia,强推荐),分娩前12~24h需停用LMWH,分娩后使用预防剂量LMWH至少产后6周(证据等级Ⅳ,弱推荐);RSA合并血栓病史APS患者,建议计划受孕当月月经干净开始给予治疗剂量LMWH,孕后口服LDA联合皮下注射治疗剂量LMWH(证据等级Ia,强推荐),分娩前12~24h需停用LMWH(证据等级Ⅳ,弱推荐)。分娩后使用治疗剂量LMWH至少产后6周(证据等级Ⅳ,弱推荐)。3.磺达肝癸钠【专家建议】RSA合并APS使用LMWH期间如出现重度肝功能异常、严重过敏、HIT等不良反应,需要停用LMWH,因抗凝治疗的必要性,可谨慎使用磺达肝癸钠治疗(证据等级Ⅲ,弱推荐)。4.羟氯喹【专家建议】羟氯喹可用于难治性OAPS患者,或存在抗Ro/SSA和(或)抗La/SSB抗体患者或合并SLE等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建议妊娠前加用羟氯喹,妊娠期继续使用羟氯喹(证据等级Ib,强推荐)。5.糖皮质激素【专家建议】RSA合并OAPS不推荐常规使用GC,仅考虑用于难治性OAPS患者,可考虑用小剂量泼尼松(≤10mg/d)或当量相同的不含氟的GC(证据等级V,弱推荐)。6.环孢素【专家建议】RSA合并OAPS不推荐使用CsA,如患者明确合并结缔组织病且具有适应证时,应在风湿免疫科、妇产科共同监督管理下合理用药(证据等级Ⅳ,弱推荐)。7.硫唑嘌呤【专家建议】RSA合并OAPS不推荐使用硫唑嘌呤,如患者明确合并结缔组织病且具有适应证时,应在风湿免疫科、妇产科共同监督管理下合理用药(证据等级Ⅲ级,弱推荐)。8.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专家建议】难治性OAPS患者可考虑使用IVIG,灾难性APS推荐大剂量GC、LMWH抗凝、血浆置换和(或)IVIG“三联疗法(证据等级Ⅲb,弱推荐)。未经治疗的OAPS妊娠成功率仅为10%~30%,经规范治疗后活产率可显著升高至70%~85%,但早产率仍近40%,且母亲子痫前期、子痫及围产期血栓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人,容易出现羊水过少、低出生体重儿等不良事件。此为本人学习笔记,如有雷同、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予以指正,谢谢!
推荐意见35推荐对所有GDM产妇进行关于产后血糖筛查、健康生活方式、避孕、再次妊娠等内容的健康教育,坚持长期随访(B级)推荐意见36GDM产妇初次随访于产后4~12周进行,行75gOGTT。结果正常者,推荐此后每1~3年进行血糖检测(B级)推荐意见37产后随访时发现有糖尿病前期的妇女,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和(或)服用二甲双胍,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A级)推荐意见38GDM孕妇分娩后应立即提供常规新生儿护理,并注意新生儿有无低血糖症状(A级)推荐意见39定期监测新生儿血糖,首次血糖监测应在第1次喂养后30min(出生后2h内),随后每2~3小时监测喂奶前血糖,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监测频率(B级)推荐意见40新生儿低血糖临床处理阈值为<2.6mmol/L(B级)推荐意见41推荐青春期开始后或10岁后,伴有T2DM危险因素,尤其是BMI≥同年龄、同性别第85百分位的儿童及青少年,应接受T2DM针对性筛查(A级)推荐意见42高血糖症状+符合以下4项之一+胰岛自身抗体阴性,可诊断儿童及青少年T2DM:(1)FPG≥7.0mmol/L。(2)OGTT2h血糖≥11.1mmol/L。(3)随机血浆葡萄糖≥11.1mmol/L。(4)HbA1c≥6.5%(A级)推荐意见43儿童及青少年T2DM在诊断的同时要注意是否存在伴发病或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微量白蛋白尿、眼底病变等,以及睡眠呼吸障碍、血脂异常和肝脏脂肪变性等(A级)。女性青春期应注意是否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B级)推荐意见44推荐尽早评估儿童及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风险因素,包括生长发育状况、营养状况、运动状况、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A级)推荐意见45儿童及青少年应根据年龄使用合适的超重和肥胖筛查指标,定期进行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估(B级)推荐意见46推荐儿童出生后前6个月坚持纯母乳喂养,6个月后行母乳结合辅食的混合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B级)推荐意见47推荐儿童满6月龄时添加辅食,辅食种类丰富,摄入量适中,提倡回应式喂养(B级)推荐意见48强调儿童及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膳食多样性,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全谷物、鱼禽、蛋类、瘦肉及奶制品,限制低营养、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避免摄入含糖饮料(B级)推荐意见49建议儿童及青少年规律进餐,适当加餐,吃好早餐;尽量在家就餐,减少在外就餐;保持良好的就餐氛围,专注进餐(C级)推荐意见50推荐儿童及青少年根据自身生长发育特点,进行足量的、形式多样的身体活动(A级)推荐意见51建议2岁及以上的儿童在电子产品相关的屏幕接触时间与增加体力活动量之间取得平衡,减少久坐行为,限制每天视屏时间不超过2h(A级)此为本人学习笔记,如有雷同、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予以指正,谢谢!
推荐意见1 妊娠前和妊娠早期规律运动可明显降低孕妇GDM发生风险;规律运动可改善GDM孕妇的糖代谢,减少母儿不良结局(A级) 推荐意见2 无运动禁忌证的GDM孕妇,每周至少5d每天进行30min,或每周至少累积150min的中等强度运动(C级) 推荐意见3 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或两者结合均是妊娠期可接受的运动形式(C级) 推荐意见4 妊娠期使用胰岛素治疗者,运动时要做好低血糖的防范(C级) 推荐意见5 根据分娩方式(阴道分娩或剖腹产)以及有无并发症,GDM产妇可以在产后适时恢复运动(C级) 推荐意见6 GDM孕妇在制定营养方案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推荐由专业营养师提供个体化的营养方案(B级) 推荐意见7 GDM孕妇根据孕前BMI、理想体重、GWG情况、孕周等决定每日总能量摄入,以妊娠早期不低于1600kcal/d(1kcal=4.184kJ),妊娠中晚期1800~2200kcal/d为宜;孕前肥胖者应适当减少能量摄入,但妊娠早期不低于1600kcal/d,妊娠中晚期适当增加(C级) 推荐意见8 推荐GDM孕妇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低于175g,摄入量占总能量的50%~60%;蛋白质不低于70g,摄入量占总能量的15%~20%;脂肪摄入量占总能量的25%~30%,饱和脂肪酸不超过总能量摄入的7%(A级);限制反式脂肪酸的摄入(B级);推荐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B级) 推荐意见9 建议GDM孕妇每天的餐次安排为3次正餐和2~3次加餐,早、中、晚三餐的能量应分别控制在每日摄入总能量的10%~15%、30%、30%,每次加餐的能量占5%~10%(C级)推荐意见10 推荐GDM孕妇保证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根据妊娠期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有计划地增加铁、叶酸、钙、维生素D、碘、肠道微生态制剂等的摄入(A级) 推荐意见11 GDM孕妇应根据孕前BMI制定妊娠期的体重管理目标(C级) 推荐意见12 GDM孕妇经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不达标,或调整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能量摄入血糖又超过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者,应及时加用药物治疗。胰岛素是治疗GDM的首选药物(A级) 推荐意见13 妊娠期可以使用的胰岛素剂型包括人胰岛素及人胰岛素类似物(B级)推荐意见14 根据孕期血糖监测的结果制定胰岛素治疗方案(B级) 推荐意见15 胰岛素使用及调整的原则: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选择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依据血糖控制目标,结合孕妇体重,按照每2~4U胰岛素降低1.0mmol/L血糖的原则进行调整,避免低血糖的发生(C级) 推荐意见16 A2型GDM孕妇因胰岛素抵抗等原因,在增加胰岛素剂量但降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可以加用其他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以减少胰岛素抵抗(C级) 推荐意见17 手术前后、产程中、产后非正常饮食期间停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改用静脉滴注胰岛素,避免出现高血糖或低血糖(B级) 推荐意见18 手术前、产程中或手术中应每1~2小时监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水平调整静脉滴注的胰岛素剂量(C级)推荐意见19 妊娠期应用胰岛素的产妇剖宫产术后禁食或未能恢复正常饮食期间,予静脉输液,胰岛素与葡萄糖比例为1∶6~1∶4,同时监测血糖水平及尿酮体,根据检测结果决定是否应用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C级) 推荐意见20 妊娠期应用胰岛素的产妇产后恢复正常饮食,应暂停使用胰岛素,及时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决定是否使用胰岛素。血糖明显升高者,应皮下注射胰岛素(C级)推荐意见21 GDM孕妇因主客观原因无法使用胰岛素,在排除禁忌证后,经知情同意可使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A级) 推荐意见22 妊娠期应用二甲双胍的有效性和对母儿的近期安全性与胰岛素相似(A级)。二甲双胍对子代的长期作用尚不明确(B级) 推荐意见23 推荐所有GDM孕妇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进行SMBG(B级) 推荐意见24 建议A1型GDM孕妇每周至少监测1次全天血糖,包括空腹和三餐后血糖(C级) 推荐意见25 建议A型GDM孕妇每周至少监测2~3次全天血糖,包括空腹和三餐前后血糖(C级) 推荐意见26 推荐睡前胰岛素应用初期、可疑夜间低血糖发作、增加睡前胰岛素剂量但FPG仍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加测夜间血糖(C级)推荐意见27 推荐GDM孕妇的妊娠期血糖控制目标为FPG及餐前血糖<5.3mmol/L、餐后1h血糖<7.8mmol/L或餐后2h血糖<6.7mmol/L,避免夜间血糖<3.3mmol/L(B级) 推荐意见28 GDM孕妇应根据治疗方案、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CGM(C级) 推荐意见29 CGM不能代替SMBG以实现最佳的餐前和餐后血糖控制目标(C级)推荐意见30 GDM孕妇需警惕低血糖的发生,监测随机血糖不得低于3.3mmol/L或传感器血糖不得低于3.5mmol/L(C级) 推荐意见31 推荐HbA1c用于GDM的首次评估,A2型GDM孕妇至少每2个月检测1次(C级) 推荐意见32 妊娠期无低血糖风险者HbA1c水平控制在6%以内为最佳,若有低血糖倾向,HbA1c的控制目标可适当放宽至7%以内(B级)推荐意见33 建议GDM产妇分娩后24h监测FPG和餐后2h血糖,如果FPG>7.0mmol/L,连续餐后2h血糖>11.0mmol/L,建议转至糖尿病专科门诊。A1型GDM产妇若血糖在正常范围内,产后24h可停止血糖监测;A2型GDM产妇可在产后初次随访前继续血糖监测(C级) 推荐意见34 推荐GDM产妇进行母乳喂养(A级)此为本人学习笔记,如有雷同、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予以指正,谢谢!
问题一:如何选择米索前列醇的给药方式?【推荐】对于子宫颈不成熟者,将小剂量米索前列醇放置于阴道后穹隆,促进子宫颈软化(推荐和证据级别:1A)。问题二:米索前列醇每次使用的剂量以及给药频率是多少?【推荐】(1)米索前列醇阴道放置的单次推荐剂量为25μg,使用米索前列醇者应按规范严密监测宫缩和胎心率,一旦出现宫缩过频,应立即进行阴道检查,并取出残留的药物,对于经产妇放置前应慎重评估(推荐和证据级别:1A)。(2)米索前列醇再次阴道放置的间隔时间为4~6h,再次放置米索前列醇前应充分评估,重新评价子宫颈成熟度,若已诱发有效宫缩或子宫颈Bishop评分≥6分,不再放置。同时需了解原放置的药物是否溶化、吸收,如未溶化和吸收者则不宜再放(推荐和证据级别:1A)。问题三:子宫颈球囊应该选择单囊球囊还是双囊球囊?【推荐】单囊球囊和双囊球囊均为有效且安全的促子宫颈成熟方法,可根据当地医疗条件及孕妇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推荐和证据级别:1A)。问题四:子宫颈球囊是否可用于瘢痕子宫孕妇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推荐】子宫颈球囊放置可用于瘢痕子宫孕妇妊娠晚期促子宫颈成熟(推荐和证据级别:1B)。问题五:使用单囊球囊时注水量应为多少适宜?【推荐】单囊球囊的注水量为60ml(推荐和证据级别:1A)。问题六:放置子宫颈球囊后是否需要外力牵拉单囊球囊?【推荐】不推荐牵拉子宫颈球囊(推荐和证据级别:1A)。问题七:子宫颈球囊放置后应多久取出?【推荐】(1)放置子宫颈球囊12h后取出,最长放置时间不超过24h(证据及推荐等级:1B)。(2)取出球囊后1h内应重新评估子宫颈条件,若子宫颈已经成熟,应行人工破膜术引产(推荐和证据级别:1B)。问题八:子宫颈球囊是否可与米索前列醇或缩宫素联合使用?【推荐】子宫颈球囊联合米索前列醇使用,或子宫颈球囊联合缩宫素静脉滴注促子宫颈成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尚不明确,故均不作具体推荐(推荐和证据级别:2B)。问题九:对于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应如何引产?【推荐】对于足月胎膜早破2h未临产且无明显规律宫缩者,告知孕妇利弊,入院后推荐使用小剂量缩宫素静脉滴注尽早引产(推荐和证据级别:1A)。问题十:妊娠≥28周胎死宫内的瘢痕子宫孕妇,是否可以使用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推荐】妊娠≥28周胎死宫内的瘢痕子宫孕妇,可以考虑使用依沙吖啶羊膜腔内注射引产术(推荐和证据级别:2B)。问题十一:妊娠晚期活胎瘢痕子宫孕妇的引产方式有哪些?【推荐】(1)妊娠晚期活胎瘢痕子宫孕妇可使用缩宫素、子宫颈球囊引产(推荐和证据级别:1B)。(2)不推荐前列腺素制剂用于妊娠晚期活胎瘢痕子宫孕妇的引产(推荐和证据级别:1B)。问题十二:如何定义“引产失败”?【推荐】(1)对于子宫颈条件欠佳进行促子宫颈成熟的孕妇,在母儿状况允许的情况下,促子宫颈成熟时间不计入引产时间内(推荐和证据级别:GPS)。(2)如果孕妇在破膜后(包括人工破膜及胎膜早破)应用缩宫素静脉滴注诱发有效宫缩(10min内>3次且宫缩时伴有疼痛)18h后仍未临产,可以考虑判定为“引产失败”,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推荐和证据级别:1A)。(3)如果促子宫颈成熟3d后,孕妇的子宫颈状态仍不能达到成熟(Bishop评分≥6分),应综合评估母儿情况,如果母儿情况允许继续等待,可在加强监护的情况下,继续促子宫颈成熟;如果孕妇或胎儿情况不适于继续等待,应尽快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如果孕妇此时无阴道试产意愿,可适当放宽剖宫产术指征(推荐和证据级别:GPS)。问题十三:可疑巨大儿是否可以作为独立的引产指征?【推荐】在充分评估母儿情况、认真核对孕周及估计胎儿体重后,可将可疑巨大儿作为独立引产指征。但为了减少提前引产造成胎儿不成熟所带来的新生儿并发症风险,本指南推荐,如果因可疑巨大儿需行引产,应考虑妊娠39周后进行(推荐和证据级别:1B)。此为本人学习笔记,如有雷同、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予以指正,谢谢!
推荐意见1:葡萄胎是良性滋养细胞疾病,分为完全性葡萄胎(completehydatidiformmole,CHM)和部分性葡萄胎(partialhydatidiformmole,PHM)两大类。CHM的染色体核型90%为孤雄来源的二倍体,PHM的染色体核型90%为双亲来源三倍体,多余的父源基因是导致滋养细胞增生并形成葡萄胎的主要原因。 推荐意见2:葡萄胎可依据临床表现、体征、超声和血清β-hCG水平进行临床诊断,病理是诊断“金标准”。多数葡萄胎在妊娠早期即被终止,临床上葡萄胎的症状、体征、超声特征越来越不典型,容易误诊为其他妊娠相关疾病。因此强调,任何宫腔清除物需常规送病理检查和p57免疫组化染色。有条件者或临床需要鉴别诊断时,建议行STR检测做出精准诊断。 推荐意见3:葡萄胎一经诊断,应及时完善术前准备,在超声监视下行清宫术。组织学诊断是葡萄胎诊断金标准,所有宫腔清除物必须送组织病理学检查。术后规范随访和监测hCG,及时发现恶变。随访期间应采用可靠方法避孕,避孕方法首选避孕套或口服避孕药。 推荐意见4:严格掌握葡萄胎二次清宫、子宫切除和预防性化疗指征。如葡萄胎患者子宫大于12孕周,有出血风险,或第1次清宫术后超声提示有残留者可行二次清宫术。子宫切除只能减少局部浸润危险,不能预防子宫外转移的发生,因此并不作为常规推荐。预防性化疗目前不常规推荐。对于随访困难及有恶变高危因素患者可考虑采用甲氨蝶呤或放线菌素-D单药化疗,血hCG水平正常后不需要巩固化疗。 推荐意见5:双胎之一葡萄胎(CHMCF)建议根据孕周、血β-hCG水平、产科并发症、患者和家属生育意愿,由妇科、产科、遗传与生殖多学科讨论,评估继续妊娠产科并发症和进展为GTN的风险,做出个体化处理决策。对于家族重复性葡萄胎(FRM)患者,建议WES或NGS基因检测和遗传咨询。此为本人学习笔记,如有雷同、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予以指正,谢谢!
推荐意见1:具有高度可疑IUA典型病史者,推荐首选经阴道三维超声初步诊断,宫腔镜检查是IUA诊断的金标准(2A类推荐)。 推荐意见2:推荐采用宫腔镜诊断治疗一体镜进行诊断-治疗,选择微型冷刀宫腔粘连分离术,不推荐巨型冷刀手术和首先探宫-扩宫再置入宫腔镜的方法;推荐使用KMS宫腔支架预防IUA(2B类推荐)。 推荐意见3: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雌激素治疗,不建议对IUA患者常规使用超大剂量雌激素治疗(2B类推荐)。 推荐意见4:根据名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处方用药。可根据患者的诊疗需求进行辨证施治(2B类推荐)。 推荐意见5:使用宫腔支架者,推荐每月三维超声随访,评估术后子宫内膜恢复情况和支架位置及其与宫腔的匹配度。一般术后1~3个月经周期后复查宫腔镜(2B类推荐)。 推荐意见6:中、重度IUA患者,HA术后如果不能尽快自然受孕,推荐选择IVF-ET,可能有助于提高总体活产率(2A类推荐)。 推荐意见7:中重度IUA术后需加强孕期监测,防范和处理相应的产科并发症,推荐到有产科急救能力的医院分娩(2A类推荐)。上述内容为本人学习笔记,如有雷同、理解错误之处,请大家给予指正,谢谢!
1.推荐意见:子宫蜕膜息肉中以宫腔型蜕膜息肉更为常见,子宫颈型蜕膜息肉少见,发病可能与妊娠期高水平激素,尤其是孕激素刺激有关(推荐级别:2B类)。2.推荐意见:妊娠期子宫蜕膜息肉可引起不良妊娠结局,可导致出血、流产以及早产的风险增加,引起妊娠期生殖道感染,甚至绒毛膜羊膜炎以及胎儿宫内感染(推荐级别:2A类)。3.推荐意见:子宫蜕膜息肉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阴道流血和分泌物增多,子宫颈可见息肉样赘生物,其数量、大小、形状、颜色等各异(推荐级别:2A类)。4.推荐意见:蜕膜息肉常需要结合有无应用大剂量孕激素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特异性的超声表现进行诊断,并且需要与引起妊娠期阴道流血、子宫赘生性肿物的疾病进行鉴别(证据级别:2A类)。5.推荐意见:根据患者有无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决定治疗方式,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采用期待治疗,对于阴道流血量多或息肉伴感染者可行手术治疗(证据级别:2B类)。首先,应尽可能明确息肉的来源,需要通过患者的病史、妇科检查、超声检查等手段,鉴别是子宫蜕膜息肉还是子宫颈内膜息肉。在明确诊断为子宫蜕膜息肉的情况下,除非患者出现阴道大量流血或继发严重感染,否则妊娠期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期待治疗,以减少妊娠胎儿丢失的可能。其次,研究表明子宫蜕膜息肉患者约占所有妊娠期发现子宫颈赘生物患者的41%~45%,然而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获取明确病理学证据之前,难以完全明确诊断。但是,无论是蜕膜息肉抑或是子宫颈内膜息肉,妊娠期的临床处理通常是相似的,其治疗方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可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