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如何看看待专家共识? 一、目前各行各业中层出不穷的专家共识,不少是直接翻译过来,只是原则性舶来品共识,或略有修改,极少是自己所从事工作总结,又没有具体操作规程,也让基层具体执行者无所侍从。所以我一般不适用所谓共识,而更愿意使用具体疾病指南,或指导建议。因为任何方案方法,都会随着知识的更新,认识的深入以及提炼总结,而必定会有所改变或颠覆性改变。 二、所以我用泌乳素垂体腺瘤服药指导为例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一)以目前专家共识指导来讲,若高于正常数值10倍,即当确诊,应当首先服用溴隐亭治疗,从小剂量始,逐步加大用药量,没有进一步操作指导,如何增加或减少剂量,如何观测,泌乳素值对药物反应,副作用如何处理,临床上经常看到 ,从小剂量开始,短者1个月,长者两三个月达到最大剂量,或者长期维持小剂量服药,对泌乳素检测也无规制,有的几个月查一次,甚至不查的。因此医者无所侍从,病患更不明。 (二)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许多服药问题。1、泌乳素高于正常值100倍的患者,对服药最敏感,倍数越低,对药物的敏感性越低2、有的泌乳素垂体腺瘤,肿瘤在影像上不见肿瘤,但泌乳素不能恢复正常,换药也不能恢复正常;3、有的病患,以最低量维持,停药即泌乳素值反弹;4、有的病患对药物效果极差或无效5、许多病患在有规律性服药,根据泌乳素值有序增加或减少药物,能达到停用药物。 三、要记住没有任何一个药物要能达到对某病全有效,现将个人用药规则结合发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泌乳素垂体腺瘤之诊断标准:1、确诊,实测泌乳素值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以上。2、高度怀疑:高于正常值5-10倍。3、用药:开始1.25mg/次,日两次。连续三天。如果有轻微副反应如恶心,可饭中或后服用。反应过大则停药。如果耐受良好第四天开始,2.5mg/次,日两次,七天后可复查血泌乳素。每月复测血泌乳素值,如果每月均下降,则维持药量不变,如连续两个月不下降,且测的值高于正常值,可日增加2.5mg,即3.75mg/次,日两次,继续每月检测血清泌乳素。一般讲连续六个月泌乳素值在正常范围内,可以试少量减药(如日减1.25mg),还需继续检测泌乳素,根据泌乳素检测结果2-3个月微调药量。以达到最低维持量,或停药。4、注意溴隐亭用药时,如果病患有抑郁等情况不能服此药。5、建议不明时咨询医师。
微创,顾名思义是微小的创伤,获得最大的效果。精准微创,内外皆是微小创伤,即外在小伤口,深部创伤亦是微小。何为微小之创伤?人有不同解答,而目前所谓微创之概念、方法若万花筒,使人目不暇接,其良莠不齐,医者皆难明其真谛,况普通民众。常闻之表面小切口或穿刺、经鼻孔、钻孔(颅、胸、腹等)是微创,此确实是微创,但是属于微创初级阶段、表面现象阶段即ABC。有时外在口小,内部损伤巨大或造成重要组织、血管、神经损伤,失去微创之意义。从传统以治病而治病,到以防、治、康相结合,到人文伦理与心理、生理相结合综合辩证,不是以治病而治病。此理念的改变极大提升微创之内涵。因此作为医师首先要明确伦理观点。病患要求,少痛苦,早康复,不留后遗症。医师追求,时间短,损伤无或者微,疗效佳。对病患,适当多咨询不同医师,听取意见和建议。因除了意外事故和心脑血管疾病,选择机会微乎其微,都有时间让你慎重考虑决断。对医师,要明白医疗技术是重要,但正确的理念更重要,古有知兵非好战,而今必有良医非好刀,非好药,因有些病先天性,有些病可伴随一生无害,任何微创都是有创伤,有生命风险。因此旭君在行医过程中,对某些不需要医治之疾,可观察随访之疾,常言我是医生,好开刀,好用药,当我讲可以不开刀或不用药,是否慎重参考我得意见?故旭君评曰,微创是理念,非方法,非入路,因方法和入路,今日是微创,明日可能不是。为何让现有方法,不管是老技术,还是新技术,能达到微创境界,即微创伤,才是目的,方是高人
上篇文章旭君谈什么是微创手术,今再谈什么是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微创是当下人人所追求,医生与病患更甚,但常被误用,被曲解。造成严重事件,纠纷不断。在此,先讲一小故事。有次,旭君在观摩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吴斌教授做一颅咽管瘤手术时,动作与他人无异,一手吸引器,一手双极电凝,在交替进行,然技术动作之轻柔娴熟,之稳、之准,术野之干净,像是精雕细刻一件价值连城的工艺品,自叹比吴教授远甚,在欣赏吴教授精湛技术时,忽感空间有异样,举目四视,发现护士台上,一侧规整摆放许多大小不一明胶海绵和棉片,再无其他异常情况,然感觉时空中缺少点什么,再细观摩,突然发现,原来吴教授将双极电凝当镊子用,非电凝刀用,因脑与血管神经的损伤,除了牵拉伤,误伤,最大损伤为热损伤,此损伤必为一片,脑为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在50-60度时凝固,而电凝之温度数百度,其损伤可想而知。明白为何同样颅咽管瘤手术,吴斌教授手术效果佳,而并发症极少之因,技术好必有好的理念,才能达到此境界。与吴教授探讨时,归纳神经外科微创三种境界,具有好的医疗技术和好的理念,是获得微创效果的重要保障。 因此有对比如下:1、医疗技术差,理念落伍,不亡及残。2、医疗技术差,理念先进,效果差。3、医疗技术好,理念落伍,伤亡较高。4、医疗技术好,理念先进,病患福音。 在技术保障下,从理念上,将神经外科之微创分三个等级。第一初级微创,头皮小切口或钻孔或无切口经鼻等。此多数人认为就是微创。第二中级微创,对颅神经完好的保护,术后完好无损。神经为脑组织的精华。能理解只有部分医师。第三高级微创,对颅内血管保护的完好无损,特别是静脉。尽可能减少或不用止血电凝。任何一根血管损伤,代价极大,动脉损伤造成缺血,静脉造成淤血,脑组织肿胀。能做此级微创技术的医师凤毛麟角。希望医师不但有良好技术,更要具有先进的理念,达到真正临床微创;病患要仔细认真去斟酌求证,避免发现疾病即慌张失去分寸。
垂体腺瘤病患中,有部分人鞍底落于斜坡上,蝶窦壁骨质肥厚坚硬,蝶窦内分隔厚硬,且双侧颈内动脉间距偏小,手术中需要辨别中线,显露鞍底,避免损伤颈内动脉,经蝶手术如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吴斌教授所指出的,是在颈内动脉走廊内手术,两侧动脉间隔最宽处15mm,窄处约5mm,绝不是一个小手术或简单手术。 近来做了一例这样手术,运城中心医院朱家宝主任将微创理念,精准定位,娴熟的操作技术,短时内顺利完成一例此类手术,病患恢复良好,这样真优秀医师越多,病人越获利,祝贺朱家宝医师。
一、病例分析:一位30岁女性患者,9年前(21岁)因视力下降发现垂体腺瘤,肿瘤侵袭左侧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侵犯蝶窦,见下【图-1】。泌乳素水平显著升高,高于正常上限294倍(5000ng/mL,正常范围2.5-17)。二、治疗经过:1、初期治疗:根据泌乳素腺瘤治疗专家共识,患者起始接受药物治疗。初始药物剂量为10mg,三个月后复查MR发现肿瘤变化不明显,泌乳素略下降。药物剂量增加至15mg,1年半后复查MR发现肿瘤明显缩小,左海绵窦内肿瘤变化不大,泌乳素下降至正常上限百倍,见下【图2-3】。2、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由于药物副作用,患者自行将药量减少至10mg,并且不规律服药,多年未复查。第四年十个月时,复查MR发现肿瘤继续缩小,鞍内上部出现空间,见下【图-4】;泌乳素仍高于正常百倍。3、后期治疗调整:在第八年十个月时复查MR显示肿瘤继续缩小,泌乳素仍高于正常103倍,见下【图-5】。建议患者恢复规律服药并增加剂量至15mg,历时一年后,复查MR显示空蝶鞍更明显,蝶窦内肿瘤未见显著缩小,左海绵窦内肿瘤变化不大,见下【图6-7】。泌乳素下降至正常53倍,未达到理想效果。4、最终治疗决策:由于肿瘤突入蝶窦,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建议换药或手术切除。患者经过慎重考虑后决定手术切除。手术中发现肿瘤质地极韧,吸切不动,刮圈刮切艰难,最终仅能切除蝶窦内的肿瘤,左侧海绵窦内肿瘤无法切除。术后复查CT/MR显示手术效果较好,泌乳素继续下降约30倍。三、思考:通过对这位患者十年治疗历程的反思,旭君认为,如果在最初阶段选择手术切除肿瘤,是否能够获得比药物治疗更理想的效果?特别是对于侵袭性较强的泌乳素腺瘤,药物治疗可能无法完全控制肿瘤的生长,而手术切除可能会是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这一问题值得临床医师们进一步商榷和探讨。
一、病例分析:一位29岁男性患者,因头痛已持续10年,近期行MR检查发现垂体腺瘤,且已侵袭颅内及右侧海绵窦,包绕颈内动脉,泌乳素水平超过正常上限12倍,见下【图1-2】。尽管泌乳素水平升高,但并非极为显著。患者皮肤较普通男性细腻,生理功能正常。二、诊断:侵袭性泌乳素腺瘤。三、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根据现有专家共识,泌乳素腺瘤应首先考虑药物治疗。然而,临床上许多患者,特别是低倍数泌乳素腺瘤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对于高倍数泌乳素腺瘤,即使药物治疗初期有效,后期常见耐药现象,导致泌乳素水平反弹,甚至肿瘤再度增大或缩小后反弹增长。这不仅加重病情,也使得肿瘤质地变得更为坚韧,影响后续手术切除。2、手术治疗:结合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旭君倾向于首先进行手术切除,通过有效减小肿瘤体积后,再辅以药物治疗,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手术切除后,肿瘤体积减少,有助于药物治疗的效果,同时也能减少肿瘤引起的其他并发症。四、总结:尽管专家共识建议药物治疗为首选,但在临床实践中,药物治疗常常无法有效控制症状,尤其是对于侵袭性较强的高倍数泌乳素腺瘤患者。因此,旭君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更有效的选择。祝病患早日康复!
一位59岁的患者在常规体检中通过头颅CT检查发现鞍区存在小病变,随即进行了MR扫描,确诊为微腺瘤见下【图1-2】,且已开始侵袭右侧海绵窦,肿瘤对颈内动脉造成了半包绕效应。内分泌检查结果显示泌乳素水平超出正常上限7-10倍,见下【图-3】,但由于检测极限限制,无法进一步评估。得知自己患有脑瘤后,患者情绪受到较大冲击。旭君在阅片后,倾向于首先采取手术切除,术后若泌乳素水平仍高于正常范围,再考虑辅以药物治疗,可能会获得更理想的效果。当然,患者也可以选择先进行药物治疗观察,如果效果不理想,再考虑手术切除。最终,患者由于担忧手术风险,决定先尝试药物治疗。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一位44岁患者因头部创伤就医,意外发现垂体腺瘤,影像学检查显示部分蝶鞍空洞,肿瘤已侵袭蝶窦及右侧海绵窦,肿瘤大小为中等。血液检测结果显示泌乳素水平明显升高,超过正常上限不低于31倍(>470,正常范围为4-15)。患者目前无明显不适症状。针对该病情,最佳处理方案如何选择?目前有两种主要方案:1、服药治疗。2、手术切除肿瘤。考虑到肿瘤已侵袭海绵窦及蝶窦,基于以往的经验,单纯药物治疗可能效果不佳,因此倾向于优先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力求全切,旨在恢复激素水平正常或有效减少肿瘤体积,再辅以药物治疗,可能会获得更理想的效果。祝愿患者早日康复!
一位34岁患者,30岁时因枕部头痛就医,CT/MR检查发现颅内多发性蛛网膜囊肿合并不全梗阻性脑积水,见下【图-1】。在过去的四年中,患者多次就诊,有医师建议切除囊肿,有医师推荐脑室腹腔分流术,也有医师认为可以观察随诊。患者在纠结中度过了四年。两年前复查影像与之前对比未见明显变化,见下【图-2】。今年复查MR影像对比,亦未见明显变化,脑积水未见显著进展,脑室没有渗出,患者仅偶尔感到枕部疼痛。现携带影像片进行咨询。旭君阅片后,发现患者双颞极和三脑室后部存在囊肿,伴随导水管不全梗阻性脑积水。脑室旁未见明显渗出,患者视力和视野良好,眼科检查未发现视乳头水肿。根据对病情和蛛网膜囊肿特点的客观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双侧颞极囊肿为先天性,体积较小,未见明显占位效应。2、此类囊肿增大的可能性极低。3、自发出血的概率极小。4、自发破裂的风险亦极低。5、三脑室后囊肿引起的导水管不全梗阻性脑积水,并未导致颅内压力升高的临床征象。6、四年来,囊肿未见明显变化。因此,建议患者继续定期观察随诊,无需立即采取手术干预。
一位63岁的患者,四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日尿量约4000毫升。经过多方检查未找到明确原因,给予对症治疗,口服药物控制效果较好。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患者鞍区存在拉克氏囊肿,见下【图-1】。同时,实验室检查显示血清TSH(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血皮质醇亦处于低值。针对上述问题,患者接受激素补充治疗,效果良好。在随后的四年间,患者每年定期复查头颅MRI(磁共振成像),见下【图2-4】,未见囊肿明显变化。经激素补充治疗,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TSH(促甲状腺激素)持续偏低,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接近正常低限,血皮质醇保持在低限水平。通过服用少量抗利尿药物,患者的每日尿量稳定在约2000毫升。目前,患者服药剂量极少,精神状态良好,面色虽略显贫血,但皮肤白皙细腻。针对患者的病情,明确诊断为垂体功能低下。对于此类患者,手术切除拉克氏囊肿是否能够改善垂体功能低下,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此小的拉克氏囊肿是否足以引起垂体功能低下,在外科领域及临床实践中较为罕见。这也是许多医师在治疗决策中对手术持谨慎态度的主要原因。此外,患者及家属也对手术风险表示顾虑,而当前患者的激素紊乱已通过保守治疗基本得到纠正。因此,选择继续保守治疗。最后,祝愿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