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林系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70余年,学验俱丰,善治内、妇科疑难病以及急危重症,疗效卓著。针对顽咳,张琼林在继承前贤基础上总结临证失败教训,通过反复推敲、验证、修订后制成开宣透邪顽咳饮,方药组成为炙麻黄10~12g,杏仁泥15g,炙甘草8g,白前、射干、陈皮各12g,桔梗10g,苏子15g,紫菀15~20g,枇杷叶20g。数十年来,用之屡验。笔者随师临证十余年,现整理其用顽咳饮加减治疗顽咳验案三例如下。咳嗽变异型哮喘张某,女,37岁,2016年8月16日初诊。患者有15年支气管哮喘病史,常外感后咳嗽,咽痒即作,喘促难舒,夜半症剧,胸闷气促,肢软头晕,口干时饮,月事尚准,血量很少,纳溲尚调,苔白滑腻,脉虚滑。治则:开宣透邪,益肺止咳。处方:1.顽咳饮加减。炙麻黄10g,杏仁泥15g,白前12g,射干12g,姜半夏12g,橘红12,紫苑15g,炒白术15g,云茯苓30g,炙枇杷叶20g,南沙参20g,生甘草6g。8剂。2.海罗茶一料:胖大海50g,罗汉果35g,杭菊花50g,麦冬60g,桔梗30g,薄荷30g,生甘草30g,打粗末,每用20g,沸水冲泡,代茶时饮。3.火罐疗法(大椎,身柱,双肺俞),3日1次。4.止嗽定喘散(方见《临证碎金录·外用方剂》)5g,外贴身柱穴。9月5日二诊:药后症平,乏力肢软,时现胸闷气促状,口干时饮,苔薄腻,脉虚滑。拟调补肺脾肾善后。处方:1.六味玉屏风散加减。生黄芪200g,炒白术100g,防风40g,大红参50g,北五味子50g,生甘草40g,淫羊藿20g,平地木70g,制萸肉50g,打粗粉,每取25g煎汁300~400ml,每日2次。2.余方继用。9月28日三诊:胸闷气促,夜寐即作,咽痒小咳,痰白少黏,乏力肢软,口干时饮,月事量少,纳溲尚调,质暗红,苔薄润腻,脉虚滑。处方:1.炙麻黄12g,杏仁泥15g,全瓜蒌20g,薤白头15g,炒枳壳15g,生晒参12g,射干12g,生甘草6g。6剂。2.首诊1方加补骨脂10g、淫羊藿20g,8剂。3.余方继用。4.胎盘100g,研极细粉装0号胶囊,1次4粒,每日2次。如法化裁加减服用,除过度劳累或者触冷受凉时小见不适外,平素无恙,余症悉平,状若常人。嘱夏日来院做“三伏针”,每年冬季来服膏方善后以防其症再起。结肠癌伴肺转移后咳嗽蔡某,女,69岁,2015年12月29日就诊。剧烈咳嗽2个月,干咳无痰,咽痒即作,纳差,口干时饮,乏力肢软,虚汗时出,胸部小闷,小溲不黄,大便燥结,数日不行,质偏黯红,苔薄白腻,脉虚滑。患者于1年前在某医院行结肠癌手术,已经化疗5次。近来因咳嗽剧烈就诊,检查示结肠癌术后伴肺转移,即再次入院,经住院治疗后症状不能缓解。治则:开宣透邪,养阴止咳。处方:1.顽咳饮加减。炙麻黄10g,杏仁泥15g,生甘草6g,白前12g,紫苑15g,炙枇杷叶20g,炒莱菔子15g,苏子15g,云茯苓30g,南沙参20g,百部15g,射干12g。3剂,2天1剂,分6次服完。2.杏仁泥15g,白前12g,紫菀15g,射干12g,牛蒡子12g,太子参20g,麦门冬20g,北五味子6g,南北沙参各15g,百部15g,金荞麦25g,羊奶参20g,白前12g,生甘草6g。3剂,2天1剂,分6次服完。3.止嗽散5g,每取适量外贴身柱穴。4.白芥子100g、硫磺30g,每取适量热水浴足。5.海罗茶,代茶时饮。(1、2方交替轮服。)2016年1月11日二诊:药后大为缓解,苔白润腻,脉虚滑。处方:1.守前诊2方加生黄芪25g,炒白术15g,防风12g。6剂。2.生黄芪200g,炒白术100g,防风40g,大红参50g,北五味子50g,生甘草40g,淫羊藿20g,平地木70g,制萸肉50g,打粗粉,每取25g煎汁300~400ml,每日2次。3.白芥子100g、硫磺30g,每取适量热水浴足。4.海罗茶继续服用。1月25日三诊:症平。患者于2月3日因受凉触冷又见剧烈咳嗽,予首诊1方加鱼腥草25g,3剂,首诊2方及余方继用。因患者体质虚弱,常易触冷外感,中途亦时有反复,服药即愈,如法加减服用至2016年5月23日,状若常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某,女,61岁,2020年1月18日初诊。患者自幼体弱易感咳嗽,咳嗽伴喘闷气促至今,冬日症作则常数月不止,平素触冷即咳嗽,近年来喘咳逐渐加剧。患者于2018年12月在某医院呼吸科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治多次,予头孢及吸入剂等4种西药,持续应用半年余,仍然反复不已,后自备吸氧机与间断应用头孢等药维持至今。刻下:咽痒则咳喘不已,胸满心悸气促,口干时苦欲饮,夜半作渴,头常昏晕,纳溲尚正常,质黯淡,苔白滑腻,脉弦细、取之无力(54次/分)。血压130/75mmHg。治则:开宣透邪,宽胸止咳。处方:1.顽咳饮加减。炙麻黄12g,杏仁泥15g,射干12g,地龙干25g,枳桔各10g,苏子15g,全瓜蒌20g,薤白头12g,南北沙参各20g,生晒参12g,甘松5g,生甘草6g。6剂。2.胎盘100g,研极细粉装0号胶囊,1次4粒,每日2次。3.白芥子100g、硫磺30g,每取适量热水浴足。5月5日二诊:药后诸症大为缓解,时心悸状,余症悉平,质黯淡,苔白滑润腻,脉虚滑。拟调补脾肺肾巩固之,以防诸症再犯。处方:1.生黄芪30g,炒白术15g,防风12g,大红参12g,淫羊藿20g,紫丹参25g,云茯苓30g,枳桔各10g,小麦30g,北五味子6g,生甘草6g。6剂。2.生黄芪200g,炒白术100g,防风40g,大红参50g,北五味子50g,生甘草40g,淫羊藿20g,平地木70g,打粗粉,每25g煎汁300~400ml,每日2次分服。3.余方继用。9月29日三诊:夏日三伏天“三伏针”3次,现诸症悉愈,但唯劳累时胸闷,自诉较往年好了很多,吸氧机、西药等早已不用,亦未见发作。纳溲正常,质暗红,苔薄白润腻,脉虚滑。拟守前诊2方加枳桔各30g,1料,打粗粉煮散,配合胎盘胶囊以巩固善后。按清代怀远《古今医彻》:“咳嗽,微疾也;连绵不已,则又痼疾也。”治之得法为微疾(速愈),治不得法为痼疾(久延)。现代人一旦患病,则求速愈,每见外感咳嗽之初,动辄大量输液,拟用各类抗生素,内服止咳之剂等,强行镇摄,敛肺止咳,忽视宣发肺卫、透邪外泄的正治之理,以致邪伏肺系,寒凝愈固,肺窍益闭,清肃无权,亦难迫邪外出。患者常见烦咳或痉咳,频发难止,常觉咽喉麻痒而呛,呛即咳剧,甚者二便失禁,以干咳或略咯白色痰沫为主,每因谈笑呼喊而诱发,检查可无其他器质性病变,迁延数月或数年,常规中西医治疗不愈。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以咳嗽为主症,病情顽固,久延难愈,属顽咳之列。张琼林认为,久咳不止,咽痒即咳,痉咳声扬,虽病久延,亦非虚证,多为正虚邪恋之本虚标实之证。他根据顽咳病因、病机,无论病程久暂,首以开宣透邪,宣肺止咳为治,先去其标,后培其本。如固执于“久咳为虚,宜补宜敛”等法,往往取效不佳。顽咳饮以炙麻黄宣肺止咳、发表散邪为君;杏仁、白前开宣行滞、降利肺气,与炙麻黄相伍,有宣有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止咳之效,且能助君药宣发,透邪外达之功,为臣;白苏子、紫菀性温不热,质润不燥,能润肺下气,开泄郁痰。橘红、炙枇杷叶辛行苦降,疏理气机,使宣肃有权,升降有序。射干、橘红、苏子、莱菔子相伍,辛宣泄邪祛痰利咽,有改善和消除咽痒而诱发的咳嗽及咽喉部兴奋灶的作用,且同紫菀、枇杷叶、南沙参、茯苓共用,无论外感内伤,寒热咳嗽均可;南沙参、云茯苓养阴益气扶正、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共用为佐;甘草既能助麻、杏止咳化痰,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诸药合用,宣化有度而不伤正,温燥兼润而不耗津,共奏开郁透邪、宣肺止咳之功。如能精选药材,依法服用,虽久延顽咳,往往一服得效。本病症平或病愈后当注意立戒烟酒,保持乐观,精心疗养,则可逐步恢复,达到根治的目的。(王三阳安徽省六安新华中医门诊部吴勇安徽省霍山县医院)本文所载方药和治疗方法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吴某某,男,46岁,商砼车司机。初诊期:2010年6月2日。患者一月前因右上腹部突发剧痛昏厥,随即住院检查示肝脏巨大肿瘤破裂所致,经抢救暂时血止,并告知其家人已属晚期无法手术,右肺转移灶?遂放弃治疗,逢其乡人推荐来诊。有乙肝史,消瘦萎黄,右胁肋痛,腹部膨胀,下肢浮肿,食少气羸,二溲尚畅。舌黯苔中白厚腻,脉弦细涩。查血生化:总胆红素22.4μmol/L,谷丙转氨酶49u/L,谷草转氨酶91u/L,总蛋白80.8g/L,白蛋白37.4g/L,球蛋白43.4g/L,白球比0.86;r-谷氨酰转移酶118u/L,乳酸脱氢酶284u/L;B超:肝脏多发性不匀质性占位(最大约106x85毫米),腹腔积液(26毫米)。证属湿热瘀毒胶结,积聚胁下,脾虚肝郁,邪胜正衰。暂拟舒肝健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攻毒利水法。1.春柴胡15g、全当归12g、赤白芍各15g、炙守宫12g、葶苈子15g、炙僵蚕20g、云茯苓30g、炒二术各10g、后下鲜藿香叶12g、平地木25g、生麦芽25g、蛇舌草30g、半边莲20g、清全虫6g、生甘草6g。7剂。2.槐花蜜2瓶,每取适量冲温开水,送蜂王浆6g,2次/日。二诊(6月14日):药进第7剂计13天,诸症已见缓解,纳食增加,胁痛、腹胀不显,苔薄白滑腻罩黄,脉沉细弦而不扬。宗前法,1方加田基黄20g、败酱草25g、蒲公英25g,10剂。2.余方继用。三诊(7月13日):投药一月,病势力挫,体重增加,咳痰白黏而时夹血,舌苔由腻渐薄,六脉参前。效不更方,拟前方15剂,余法继续用。药后诸症平稳,8月24日、10月19日、2011年3月9日、2011年5月5日,就诊4次,均为此方加减,曾用田基黄、败酱草、蒲公英、白蔻等。2010年6月~2011年5月计来诊7次,服药82剂,诸症若失。2011年6月21日来诊复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14.1μmol/L,谷丙转氨酶39u/L,谷草转氨酶119u/L,总蛋白81.4g/L,白蛋白38.6g/L,球蛋白42.8g/L,白球比0.90,r-谷氨酰转移酶99u/L,乳酸脱氢酶569.3u/L;血常规:白细胞5.8x109/L,血红蛋白74g/L,血小板336x109/L;B超:肝脏多发性不匀质占位(最大约100x105毫米),脾脏略大于正常未见胸水、腹水。复查X胸片显示:左、右肺分别见三个圆形块状阴影,其中左下肺块影约10x10厘米大小,考虑肺癌转移或肺转移性病灶,不除外肺特殊细菌感染性疾病可能。效不更法,拟前诊方出入:1.前诊1方去赤芍、鲜藿香叶、半边莲;改柴胡12g、炒白芍20g、生麦芽30g;加半枝莲20g、葶苈子15g、白蔻6g。10剂(每剂3日6次分服)。2.生水蛭30g、炙全虫20g、炙川蚣20g、土鳖虫15g、炙蜣螂虫15g、炙九香虫6g,共研及细粉装0号胶囊,每服6粒(约1.8g),1.2g,3次/日。2011年8月30日复诊嘱其1、2方6天交替轮服(虫类胶囊改水蛭20g,加守宫30g),如此守方坚持服用。2010年6月~2012年7月两年来计服药150余剂,虫类胶囊3000余粒,自认为已愈,再次上班工作(商砼车司机),常熬夜抽烟(>20支/日)。右肺转移癌加剧,高热、咳嗽、咯血再次入住原确诊医院,经治一周未效后出院。於2012年10月20日来诊时见其面色萎黄,精神萎靡,发热不已,咳嗽咯血,纳食不佳,舌绛紫苔白滑腻罩黄,脉细弦涩。测体温:38.2。C。虑其虽病势笃重,但发热时间只有7天,即予以清肺解毒,和解退热剂。1.金荞麦30g、金银花30g、鱼腥草25g、净连翘15g、白蚤休15g、蒲公英30g、春柴胡12g、川桂枝12g、苏叶12g、生薏米25g、炒白芍15g、杏仁泥15g、后下白蔻6g、生甘草6g。6剂(1剂2日6次分服)。2.仙鹤草20g、绵茵陈15g、川桂枝10g、生麻黄10g、石菖蒲10g、陈皮10g、生苍术10g、生半夏10g、淫羊藿10g、升麻10g、春柴胡10g。5剂外用(每取一剂煎煮三次,得出药液约3000ml,每天加热浴足至微汗出,1~3次/日)。进服3剂发热即退未再复作,6剂12天后复诊时咳嗽、咯血症状亦大有好转,即再予以2011年8月30日方继续服用。病情自此未在反复,肝脏肿块逐渐缩小,方药亦未在更改。自2010年6月~2016年9月,历时6年,共服中药约450余剂,虫类胶囊1万余粒。2016年9月2日复查时,体重已增加30余斤,肝功能正常,血糖:14.53mmol/L,尿常规尿糖+3蛋白质+1,彩超示重度脂肪肝。X胸片:右中肺转移性疾患不除外?右肋膈角变钝,请结合临床考虑。见其舌质偏红苔中白滑腻罩黄,脉弦滑。建议其注射胰岛素(拒!),即予以清化痰湿,养阴降糖方十余剂消息之。嘱其肝癌类中药及虫类胶囊可以停服观察,坚持每年体检,注意节饮食、慎起居等。2019年2月1日来我院面诊复查:自2016年9月停服中药以来,亦未在服用任何西药,自觉无任何不适,已正常生活工作。复查肝功能、肝脏肿瘤标志物(-);彩超:肝脏内实质性占位伴钙化(肝左叶顶端扫见大小约37x25毫米不规则低回声区,境界清,内见大片状强回声伴声影),胆囊、胆管、胰腺、脾脏未见明显异常;X片:双肺未见明显活动性病变,右上肺陈旧性肺TB(右上肺第三肋间示一小片状密度增高的致密阴影),支气管疾患不除外,请结合临床考虑。按:肝癌在古医籍中类似于“肝积”“脾积”“息贲”“积聚”“癥瘕”等。本病本虚标实,肝肾阴血亏损,脾胃虚弱而致湿浊瘀毒癥积为患。本病发病多较缓慢,然而一旦发病则发展迅速,转化急剧。肝癌病位在肝,与脾、胃、肾有密切关系,肝郁脾虚,湿热瘀毒为其发病机制,故舒肝健脾,清热祛湿,活血化瘀,攻毒散结为其治疗大法。方中以守宫、全虫、炙僵蚕攻毒散结为君;柴胡、生麦芽疏肝郁理气滞,炒二术、茯苓健脾和中祛湿,共用为臣;当归、芍药、平地木补虚柔肝化瘀,蛇舌草、半边莲、葶苈子清解抗癌利水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气血两调,肝脾同治,理气行瘀,清热祛湿,破积消癥,攻毒利水,相得益彰,扶正祛邪,攻中寓补,久服长用,亦无耗气伤津之弊。本案为原发性肝癌巨块型伴肺转移,且肝癌结节破裂出血,予以中药缓取慢攻,保守治疗6年之久,竟达到十年以上生存率,是为罕见。电话随访,至今健在。文中所载药方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储某某,男,36岁、某公司经理。于4个月前(2005年10月29日)突患奇疾;左颌下红肿结节,如重症痄腮之状,轻度面瘫。住市某院按感染治疗,2周反剧。遂转诊两家省级医院,首次活检,已排除肿瘤,按淋巴结炎治之,亦无效。渐见肿至颊、颞,语言咀嚼受限。于2006年12月27日赴沪先后就诊5家权威性医院,第二次活检,亦未见恶性肿瘤细胞。经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寄生虫研究所检查,已排除华支睾吸虫、包虫、肺吸虫、囊虫、曼氏裂头蚴、弓形虫。友人荐看某耳鼻喉科院士专家,考虑为淋巴瘤。第四次活检:2005一6868号病理报告:左下颌、额部纤维结缔组织水肿、脂肪……中性粒细胞浸润。拟用泼尼松每次10mg,每日3次,口泰漱口,嘱其回皖观察治疗。两月无效。于2006年3月8日转诊中医。观其左颌、颊,面硬肿光亮,扪之下淋巴结肿大如蚕豆、黄豆大小数个,活动度大、疼痛不显,口眼歪斜,语嚼不利。舌质淡胖,苔薄白根微腻,脉细带数(82次/分)。治以疏风解毒,清热散结。1.春柴胡12g、生黄芩12g、天葵子20g、白蚤休15g、蛇葡萄根25g、虎杖根15g、野菊花15g、生苡米30g、连翘15g、夏枯草20g、僵蚕20g、皂角刺15g。8剂。2.蝎蜈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并嘱其忌食辛辣动火之品。3月21日、4月8日、4月22日、6月10日,就诊5次,皆以此方加减,曾用:生牡蛎、白芥子、玄参、白芷、金银花等。计5诊62天(2006年3月8日-6月10日)服药42剂,蝎蜈胶囊460粒,乍缓乍剧,反复难已。建议再次赴沪高诊。因工作缠身,天气渐热,患者以其他疗法姑息之。延至2006年12月20日,病情加重,再次赴沪就医。2006年12月29日第5次活检:上唇病变符合肉芽肿性病,左颊黏膜慢性炎症伴上皮下血管纤维组织增生,棘细胞水肿,未见肿瘤细胞。国家级权威医院某院士、专家最后诊断:两颌下硬肿原因不明。再次启用大量激素,又嘱其回当地观察治疗,依然无效。2007年3月2日,一年后第6次来诊。患者于3个月前由沪回来,病势益剧。其母代诉:患者食寐尚好,但有非荤不餐,从不吃蔬果,贪凉懒动的不良习惯。要求医生劝告之。患病一年,两颌肿如鼓气之蛙,结节变硬,面色晄白,如戴面具,目不能闭,泪涎渗流,吐词不清。舌质淡胖色淡蓝,苔薄白,脉细软。此时张琼林老师正在细读《湿病证治学》,其中路志正教授有言:“从湿从痰人手,能治愈许多疑难杂症。”结合患者生活习性,路老一语,道出证候的症结。更以健脾燥湿,化痰散结法,选用化坚二陈丸、苓桂术甘汤、黄芪五苓散等化裁之。1.云获苓30g、苍白术各10g、生黄芪20g、川桂枝10g、猪苓15、生半夏15、白芥子12、浙贝母12g、黛蛤散25g(冲)、炙蜂房15B、炙僵蚕20g、黄药子15g。8剂。2.蝎蜈胶囊:2粒/次,3次/日。3.坚持晨练,先饮白开水200~400m之后,散步、快步或慢跑,量力活动30分钟左右。4.彻底改变全荤食谱,忌食辛辣油腻、炙炸、海鲜等食品以蔬菜、豆制品为主,常吃水果。5.以后尽量不住空调房。6.面部常用姜巾湿热敷:1生姜剁成末,撒在毛巾上,折叠浸热水中,拧干后打开,用有姜末面,擦面部。结果:患者服药两周后奇效突显,硬肿渐消,结节变软。守法守方,随证出入增减,曾用:泽泻、陈皮、苏叶、制南星、山慈菇、蝉衣、白芷、海藻、昆布等。服药16剂后,停用黄药子(恐肝损害),其后连续就诊7次,历130余天,计服药57剂,服蝎蜈胶囊600余粒,痊愈。按:该患者酒食之家,贪凉懒动,嗜食肥甘,则湿从内生;身重不动,则脾运不展;行寒饮冷,则益损脾阳。寒与湿同为阴邪,具有一定的亲和关系,一拍即合,寒湿互结,如油人面、胶着难解,以致邪聚痰成,发为痼疾。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湿为致痰之质、寒为成痰之助。路志正教授曾说:“湿为土气,兼证最多……给辨证带来不便,因此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此例初诊,痰湿体征已经明显,但未引起足够重视。红肿结节,治以疏风散结、清热败毒,看似方证合拍,但未抓住主因:湿痰为患,是为失误。怪病多淡、顽症多湿诚然。此顽危之证治之获效,至少说明了四个问题:其一、学习前辈临证经验未能深人;其二、药对证一碗汤、药不对证一箩筐;其三、由失败到成功,启迪无穷;其四、中国中医药学与现代医药学优势互补,超越世界。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终末气道、肺泡腔及肺间质的炎症。其中细菌性炎症是最常见的肺炎。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咳嗽、咯痰、胸疼呼吸困难等。肺炎病属外感病,病位在肺,与心、肝、肾关系密切。病分虚、实两类,以实者居多,其发病与热、痰、瘀密切相关。本病证辨治得当,邪退正复而愈,失当轻则可出现阴虚低热,津液耗伤,正气受损,转化他证,甚则病邪深入下焦,下竭肝肾,或热闭心包,损阴耗阳,导致阴竭阳脱。来诊症见咳嗽痰多,初起不甚直接予以顽咳饮加金荞麦、鱼腥草、黄芩、平地木等清化痰热;寒战高热、黄痰多、口苦纳差,舌红脉弦数或洪数,予以小柴胡汤、五味消毒饮、金虎桔梗汤加减,大便干结难下则以小柴胡易大柴胡。痰白而粘加苏子、金沸草;痰黄而浊加南沙参、天门冬;脓痰腐臭加合欢皮,另用鲜芦根200给切碎煎汤代茶时饮;痰中夹血加白及、黑黛蛤散;痰绿而浓加白蚤休、生薏米;胸腔积液加葶苈子、白芥子;低热加青蒿、地骨皮;便溏酌减虎杖、杏仁,加怀山药、炒白术。待发热已退,病证平稳后,常以六君子汤、六味玉屏风散或竹叶石膏汤巩固善后。有咳吐大量腥臭浊痰、或兼夹脓血为特征,病属肺脓肿者,中医又称肺痈,亦可参照本节论治取效,病证中间质性肺炎治疗不当常常会衍变为肺纤维化,治疗颇为棘手。中医辨治则多属脾肺肾虚,气阴不足,痰阻血瘀,治疗选以六味玉屏风、生脉饮、金虎桔梗汤化裁加减入甲蜈胶囊、紫河车、蛤蚧之类随证治之。及早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往往可以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病情,延长生存期。有神昏谵语、高热不退或高热骤降,大汗肢冷等证见,则属热闭心包,阴竭阳脱,应积极住院抢救,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妥。顽咳饮麻黄杏仁白前射干桔梗橘红苏子紫苑炙枇杷叶甘草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甘草生姜大枣五味消毒饮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背天葵紫花地丁金虎桔梗汤金荞麦根虎杖桔梗甘草鱼腥草生薏苡仁羊乳参生黄芩瓜蒌杏仁泥大柴胡汤柴胡枳壳白芍生军半夏黄芩半夏生姜大枣黑黛蛤散青黛海蛤粉蒲黄炭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六味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人参五味子甘草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人参麦冬半夏粳米甘草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甲蜈胶囊穿山甲蜈蚣【验案举例】李某某,男,59岁,初诊日期:2012年5月7日。慢支病史5年,每年春、秋季必发,平日接触花粉、凉风等即咳作,症稍剧则鼻痒、咳嗽数月不止。近病作20余日,服药半月未效,又输液7天咳亦不能缓而更诊中医。刻诊:背冷多汗,发热恶寒,胸满气促,咽痒即咳,痰黄少质粘,夜间尤剧,通宵咳嗽,不能睡眠,纳溲尚正常,舌淡脉沉细(68次/分)。BP:160/80mmHg。CT示:1.右肺中叶炎症2.左下肺小结节灶,建议随访。血常规:白细胞16.3x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3.1x109/L。证属痰湿化热郁肺,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拟开宣透邪,清化宁嗽剂。1.炙麻黄10、杏仁泥15g、白前12g、射干12g、紫苑15g、金荞麦30g、鱼腥草30g、黄芩20g、平地木20g、南沙参20g、桔梗10g、甘草8g。4剂(2日6次分服)。2.背腧火罐。3.止咳散5g,外贴身柱穴。4.芥硫散,每用15g冲水,晚间浴足。5.预约三伏针。6.建议住院(拒)。二诊(5月16日):夜咳已止,发热未见,日咳亦缓,触冷则剧,舌脉参前。血常规:白细胞12.7x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9.5x109/L。拟前诊方改黄芩15g,去桔梗、平地木,加诃子肉12g、北五味8g。x4剂。2.余方继用。三诊(5月22日)诸症悉平,血象正常,舌淡红,脉沉细(62次/分)。痰热伏邪已祛,敛摄之机到来。法以肺、脾、肾同治法。1.党参20g、炒白术15g、云茯苓25g、炙甘草8g、诃子肉10g、炙枇杷叶15g、北五味子8g、射干10g、紫苑15g、平地木20g、炙粟壳5g。x4剂。2.六味玉屏风散一料,打粗末,25g煮水400ml,2次分服。3.胎盘一具,研极细粉,每服1.2g,,3次/日。4.晨炼坚持做呼吸体操(参考《练功十八法》)。四诊(8月8日):药后诸症悉愈,三伏针已施术三次后,继续征方巩固,拟前诊2、3、4方。其间2015年8月25日因流感后小发一次,来我院投以开宣法6剂后症愈。按:患者久病邪气闭伏,又感触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痰热郁肺,肺失清肃而咳嗽;热灼津液,故痰黄难咯;痰热壅盛,气机不畅而见胸满。由于久病肺虚,又长期应用各类抗生素、激素、镇咳药等,虽大量输液加口服药物数日,其证仍不能缓解。张子和云:“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故仍以开宣透邪法,加金荞麦、鱼腥草、黄芩等清化痰热而得以速愈。注:本文所载方药和治疗方法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痹,指闭塞不通,气血凝滞的一类病症。先贤认知丰富,记述颇多,《内经》以“痹”命名者达50余种。其中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病情顽固,久延难愈者属顽痹之列。顽痹西医病于骨,中医辨属血分。医家百法常囿于祛风燥湿、散寒化瘀、蠲痹通络等法,期间有有效,有不效,难中病的。或曰此疾甚笃,久病及肾,长期施以益肾壮督之方药“先固其元气,元气实,邪自去”。然张从正又云:“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揽而留之,何也?”人体脉者,血之隧道,贯穿一身,血随气行,周流不息,血行脉络,外充皮毛,渗透肌肉,滋养筋骨,百体安和,运动无碍。气滞血瘀,气逆血上,得热瘀浊,遇寒凝滞,气血失畅,运行不周,渗透难遍,外邪易侵。至痹之笃顽者,因风、因寒、因湿,必有感触成此,病中于皮毛血脉筋骨间,皆气血凝滞郁遏不通。邪在皮毛肌肉则不知痛痒,麻木不仁;邪入血脉筋骨,则肢节背膝屈伸难利,举动疼痛。《灵枢?周痹》曰:“故刺痹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经,视其虚实,及大络之血结而不通,及虚而脉陷空者而调之,熨而通之,其瘈坚,转引而行之。”故顽痹之疾急当疏理气血之阻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邪无所依附而痹疾遂解。【验案举例】颈椎间盘突出李某,男,42岁,2013年7月22日初诊。3年前因无力麻木,步履不稳,如行沙滩而就诊本地某院。MRI显示:C3~7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髓变性。经治无效即前往肥、沪,西药、理疗诸法未果,又进中药百剂不效,身心沮丧。刻诊:右身麻木,蹒跚不利,下肢萎软,足似踩棉,酸胀冷凉,纳差脘胀,苔薄滑腻,质黯偏红,脉弦、细、涩,取之无力。病邪久罹,气郁血滞,痹阻经脉,即成痿躄。治宜疏理气血,舒筋通络。拟救偏汤加味:春柴胡15克、川桂枝12克、枳实12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5克、全蝎6克、豨莶草20克、生甘草6克、生黄芪25克、全当归12克,生姜3片,大枣10枚。6剂,水煎服。二诊(8月5日):麻木大为缓解,局部转温,身渐有力,踩棉感不显,行步已利,欣喜异常,信心百倍。拟方:前方加骨碎补20克,淫羊藿20克。6剂,水煎服。三诊(8月19日):尚有轻微麻木,余症已平,再拟前方继用以巩固疗效。综合性腰椎病王某某,女,82岁,2013年5月9日初诊。腰腿疼麻,行走困难5年余,诸医院诊以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骨质疏松、退变。中、西药物,针推、理疗其效甚微,拒绝手术,痛苦不堪,前来就诊。刻诊:腰疼如折,行步困难,下肢略肿,麻木尤甚,纳溲尚调,舌偏黯,苔薄白腻满布,脉细、弦、涩、有力。证属年迈体衰,痹邪乘虚,袭踞经隧,血瘀气滞。治宜疏理气血,舒经通络。拟救偏汤加味:春柴胡15克、川桂枝12克、枳实12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5克、全蝎6克、豨莶草20克、生甘草6克、土鳖虫10克、骨碎补20克、淫羊藿2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6剂,水煎服。二诊(5月22日):病势顿挫,痛麻大缓。遣人代诉取药,以前方继用。三诊(6月7日):症去八九,无明显不适,舌脉调和。前方做丸以巩固。强直性脊柱炎任某某,女,27岁,2013年11月1日初诊。下肢疼痛持续性加重8年。长期以止痛诸药或中药维持,近年渐渐加剧不能生活、工作。刻诊:脊背难舒,翻身困难,肢痛酸胀,屈伸不利,畏冷盗汗,乏力肢软,纳呆厌油,经黯块多,乳胀疼痛,溲黄便结,舌淡红,苔薄白、润、腻,脉细、弦、涩,取之无力。痹邪久驻,血气不利,经脉瘀阻,邪盛正衰。急宜疏理气血,益正定痛。拟救偏汤加味:①春柴胡15克、川桂枝12克、枳实12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5克、全蝎6克、豨莶草20克、生甘草6克、生黄芪25克、全当归12克、炒苍白术各10克、制乳没各6克、广陈皮12克,生姜3片,大枣10枚。6剂,水煎服。②强骨丸,一次2粒,一日2次。汤方每剂服2天,日2次;4天后吃丸药2天,依次交替服用。二诊(11月20日):疼痛大减,酸胀不作,身已有力,活动灵活,盗汗不见,脘胀已无,纳食颇香,翻身较易,畏寒依然,舌脉参前。效机立显,药中病的,再拟前方化裁继用。汤方去陈皮、黄芪,加制附片12克、生麻黄6克以助温通辛散之力,10剂;丸方继用。三诊(12月23日):阴雨天夜卧翻身稍难,无其他不适,似如常人,查其ESR(血沉)17mm,血、尿常规(-),舌脉调和。再拟前方化裁继服,诸症向愈。类风湿关节炎许某,女,64岁,2014年3月6日初诊。类风湿性关节炎史多年,省内中西诸医已诊,常用激素、止痛类药物维持,近年间歇性加重。症见:畏寒肢冷,周身刺痛,晨僵不适,双手尤剧,常发肿热,口干时苦,脘见嘈杂,寐浅梦多,小溲尚调,大便常结,舌黯红,苔薄润腻,脉弦、细、涩。证属风寒湿邪日久,缠绵不愈,邪留经脉,郁久化热,气血痹阻。治宜疏理气血,活血化瘀定痛。拟救偏汤加味:①春柴胡15克、川桂枝12克、枳实12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5克、全蝎6克、豨莶草20克、生甘草6克、全当归12克、土鳖虫10克、制乳没各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6剂,水煎服。②强骨丸,一次2粒,一天2次。汤方每剂服2天,日2次;4天后吃丸药2天,依次交替服用。二诊(3月24日):诸症悉缓,西药已停,自觉轻微疼痛,红肿未见,舌脉参前,拟前方去土鳖虫,加生麻黄6克、制附片10克、骨碎补20克、淫羊藿20克。6剂,余方继用,服如前法。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王某某,女,71岁,2013年9月3日初诊。全身诸关节游走性疼痛数十年,加重2月。多家医院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长期中、西药维持,近来病情加重,需服大剂镇痛药方可缓解。刻诊:肢节疼痛、入夜尤甚,局部冷凉,头昏肢软,胃脘嘈杂,纳溲尚调,舌黯偏红,苔薄腻,脉弦、细、涩,取之无力。痹邪乘虚,经络阻滞,气血不畅,瘀阻脉隧。治宜疏理气血,温经通络。拟救偏汤加味:①春柴胡15克、川桂枝12克、枳实12克、细辛6克、赤白芍各15克、全蝎6克、豨莶草20克、生甘草6克、生黄芪25克、全当归12克、炒苍白术各10克、制乳没各6克,生姜3片,大枣10枚。6剂,水煎服。②强骨丸,一次2粒,一天2次。汤方每剂服2天,日2次。3.芥硫散120克,浴足。4.太乙袋外敷。二诊(9月26日):诸症大减,基本不痛,苔薄腻,质黯红,脉细、弦、涩。效不更方,继服巩固之。【按】:徐灵胎曰:“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者,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法。一病必有一主方……千变万化之中,实有一定不移之法。”法之方药似仲景四逆散、桂枝汤、柴胡桂枝汤合方,实则大异,另有深意。君以柴胡、桂枝,疏达气机,通散郁结;臣以枳实、细辛、赤芍、白芍、全蝎5味辛散苦燥,行气破结,活血化瘀,通利驱湿。其中枳实、细辛破结气协柴胡疏散之力;芍药、全蝎活血化瘀助桂枝通达之功;佐以豨莶草苦寒,通利关节,既防桂枝、细辛温燥太过耗血伤津,又制柴胡、枳实升阳劫肝阴之弊;甘草甘缓益气,调和诸药为使。用法中加生姜、大枣以调和营卫,增加祛风除湿,益气和营卫之功。如此可疏理阴阳气血之阻滞,舒达左右经络之不通,补弊救其偏,营卫和调,风寒湿邪无所依附,痹疾邪气焉能不可速除?!强骨丸,主药马钱子也,著名中医名宿张琼林之方,借其通达斩关夺隘非常之力,常与此丸交替服用,克顽疾起沉疴,疗效甚佳,屡试不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四圣心源?气血原本》则云:“……三阴右降,则为肺金……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脉诀乳海?.卷四》曰:“凡人之身,左属肝主血,右属肺主气”。肝升于左而藏阴血,外阳而内阴;肺藏于右而主阳气,外阴而内阳;此阳生于阴,阴化于阳之谓。遂以救偏汤疏理左右,调和气血,救偏补弊,以平为期。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注:本文所载方药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回顾癸未年(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情况,《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有云:“太阴少徵太阳寒雨胜复同。癸丑癸未其运热寒雨”“凡此太阴司天之政……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癸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癸为阴干,在五行中属火,因而火运不及,称为少徵。水能克火,火运不及则水气偏胜,因而气候寒冷。水气胜,就会有雨湿土气制约报复它。胜气与复气相同,火运之气为热,胜气是寒,复气是雨。二之气(春末),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也是少阴君火,主客之气相同,因而万物感受火气而生化旺盛。因气候温热,易致温病和具有传染性的疫疠(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可使远近(广东、香港、北京等)的病人症状相似。己亥(2019年)岁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之前,已有部分中医界人士预测冬至(终之气)前后将有温疫发生,但普遍只是认为普通流感。《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厥阴少宫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已巳已亥其运雨风清”“凡此厥阴司天之政……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已为阴干,在五行属土,因而土运不及,称为少宫。木能克土,土运不及则风木之气偏胜,故气候多风。木气胜,就会有金气制约报复它。胜气与复气相同。水气本来就偏胜,又得到了司天之气的帮助,于是运气便与木运的平气正角相同了。己亥年的运气是雨,胜气是风,复气是清。己亥岁末,受少阳相火在泉影响,冬季比往年同期温度偏暖,尤其湖北省武汉当地或见小雪,下地即见融化,又逢雨水较多。气候、物候、证候特点与《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己亥岁终之气(2019年11月22日小雪-2020年1月20日大寒)描述的情况吻合,冬行春令,不冷反暖,天地自然、万物生灵、疾病健康相通相应,临床多见化火之证。终之气,主气是太阳寒水,客气是少阳相火即在泉之气。因为相火旺盛,火能克(乘)金,患病则多为具有传染性质的肺系疾病。气剋运者曰天刑,2020庚子年(乙庚金,子午火,火剋金)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中见太商金运,属于运气同化中“同天符”为不相得之岁。2020年1月20日为大寒节气,为五运六气中气运交接的节点,进入了庚子年的岁运和岁气运行周期。庚子岁“初之气(1月20日-3月20日),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主气厥阴风木,客气太阳寒水,中见太商金运,风寒燥三气杂合,全年气候变化波动比较大,甚至二之气(3月20日-5月20日)也会寒气时至。《黄帝内经》指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2019年“冬行春令”,阳气失藏,有造成2020庚子岁出现疫病发生的客观因素存在,目前虽然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形势大有好转,切不可掉以轻心。从上面例证中可以看出,五运六气学说,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诠释了天地自然和人体生命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同时也看到流行病与运气学的密切关系。流行病的发病是有规律的,研究运气学究能为预防和治疗流行病提供了有效帮助,充分发挥祖国医学“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的优势。总之,五运六气和阴阳五行一样是祖国医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界变化规律和人体生老病死关系上有独到的作用。由于《黄帝内经》文辞深奥,涉猎面广,她的很大一部分尚未被人们理解和证实。虽然如此,我们也不能断言除了一天之内,一月之内,一年之内的变化规律之外,六十年之内或更长时间之内就没有一个循环规律,尤其在目前人们已经探索出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许多规律之后,更没有理由去硬性否定运气学说的科学性。当然,本文虽不能对运气学做出全面的解释和论证,但就上述资料也稍可说明一些问题。假如在经过一段周密而繁复的考证之后,能把运气学的某些部分和观点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特别是像客主加临说与流行病学吻合起来,那么,对于探索流行病发病规律,对积极预防和治疗是很有现实意义的。“运气学说是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从自然界变化规律到与人体疾病的关系,从发病机理到预测转归,从基础理论到理法方药,无一不攘括其中,倒是大有研究必要。
另据《嘉靖寿州志》自汉至明嘉靖年间记载自然灾害30条,其中能和运气说联系起来的有26条,现亦抄录数条如下:【东晋】永和元年(345)五月寿阳不雨至于十月(己巳岁金不及热气妄行草木焦黄天暑地热)。【唐】太宗八年(634)寿阳淮南大水(甲午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元】至元元年(1264)六月寿州镇大雨水溢(甲子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明】成化十八年(1482)旱(壬寅岁土太过风气流行偃木飞砂)。成化二十三年(1487)大饥人相食明年麦熟始安(丁未岁木不及燥气妄行草木晚生黄落凋陨)。弘治元年(1488)旱饥(戊申岁火太过热气流行阳燄沸腾山川赤地)。弘治六年(1493)大雪三月(癸丑岁火不及寒气流行雪霜时降寒气凛冽)。再据《四川通志》及重庆市图书馆编撰的四川省州、府、县、厅志上记载的从晋惠帝永平七年(公元297年)至国民七年(1918年)的一千六百多年间发生的瘟疫符合五运六气的标准有一百多条目(略)。从上面例证中,我们可以看到运气学说的论述基本上是符合客观事实的。特别是还可以看到另一个奇妙的事实:那就是大水或干旱几乎都发生在甲年和戊年。近数十年间亦是如此(:1954年(甲午)大水;1974年(甲寅)大水;1958年(戊戌)大旱;1978年(戊午)大旱等,不都说明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吗?司天、在泉及客气主气的客主家临问题,在运气学说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论述是相当清楚的。主气主运不变,五运从大寒日起,每运主七十二日,初运木,二运水,三运土,四运金,五运水;客运则逐年变化,如甲己之年土为初运,乙庚之年金为初运等……。主气也从大寒日起,每气主六十日,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阴君火,三之气少阳相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六气分主四时,岁岁如常。客气则是逐年变化,如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司天在三之气,在泉为终之气)据此,可排列为:子午之岁初太阴二厥阴三少阴四太阴五少阳六阳明丑未之岁初厥阴二少阴三太阴四少阳五阳明六太阳余可类推。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还进一步论述了客主加临之后,由阴阳五行,生剋制化而引起的自然界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具体表现,也就是所谓气化问题。对这个问题,我们也不妨用一组资料来对照。为了简单明了起见,借鉴清·李延罡《脉诀汇辨》中有关气化方面的症状来帮助说明。考虑到近数十年疫苗出现对疫病的影响,特例举笔者家乡霍邱县防疫站1965年、1966年、1970年、1975年、1976年、1977年、1978年七年不太完整的疫情统计资料上记录的几种常见病的发病情况,分列于下:【出血热】高发年是1970年(庚戌)651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20219406辰戌之岁气化主病血热妄行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疟疾】高发年是1965年(乙巳)65156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10588110611067511359己亥之岁气化主病血热妄行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肝炎】高发年是1977年(丁巳)2092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1191214333354己亥之岁气化主病右脅气滞脾虚胃壅黄疸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痢疾】高发年是1975年(乙卯)9239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822200027961378卯酉之岁气化主病疟利心烦便血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肠胃炎小儿腹泻】高发年是1965年(乙巳)4035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3699561416906388己亥之岁气化主病脾虚胃壅肺风脾湿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乙型脑炎】高发年是1966年(丙午)240人(无月份资料)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子午之岁气化主病厥热血热妄行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脑膜炎】高发年是1977年(丁巳)6533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61627831199293子午之岁气化主病热中气血心火受邪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脊髓炎】高发年是1965年(乙巳)184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396445乙亥之岁气化主病热中气血心火受邪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麻疹】高发年是1970年(庚戌)25508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79075411486323652793辰戌之岁气化主病瘟疠身热风肿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白喉】高发年是1976年(丙辰)254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16131662020辰戌之岁气化主病疫疠肺气壅遏脾湿肺壅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百日咳】高发年是1975年(乙卯)9262人高发月病人数123456789101112194610841819955卯酉之岁气化主病疫疠初之气二之气三之气四之气五之气终之气
五运六气,简称运气。是中国古代研究天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天时气候变化规律对人体生命影响的一门科学。五运六气理论以天人相应整体观为指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以天干、地支系统为演绎工具,重点研究以六十年为一个甲子周期的天地自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人体随之发生的疾病规律和临床防治规律。五运六气理论主要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及相关篇章,后世医家据此陆续做出了进一步阐发。如:东汉·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云:“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唐·王冰在《天元纪大论篇》注中云:“言五运更统于太虚,四时随部而迁复,六气分居而异主,万物因之以化生……”等。两宋金元时期运气学说大行,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指出“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皆充分肯定了五运六气理论的正确性;宋徽宗赵佶更是将其编入《圣济经》和《圣济总录》,并官方颁布“运历”,并将五运六气列为太医局重要考试科目等。金·刘完素对运气学说研究深刻,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认为五运六气的变化,与人类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并提出“一身之气,皆随四时五运六气兴衰,而无相反“的论断。另外具有代表性的专著及有关论述如明·汪机《运气易览》、明·张景岳《类经》《类经图翼》中运气类、李梴《医学入门》运气总论、清·吴鞠通《温病条辨》等。然观近世,皆谓“运气与岁多有不应,置之弗习”而鲜有研究。虑其原因有三:一是所用术语带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君火、相火、君居臣位、臣僭君位、司天、在泉、天符、岁会)有涉“糟粕”之嫌;二是内经诸篇大论,文词古奥,释理玄秘,使初学者望而生畏;三是研究起来,付出大量的精力,却收效甚微。但是,对待一种学术思想,我们应取什么态度,是不是由于受过几位“名人”批评就可以决定摒弃呢?我认为这是不妥的。因为,人们认识自然,不外两种方式:一是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后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如自然界的风雨雷电,季节循环等;二是按照一定的道理,演绎出另一些规律,而后再拿来检验和对照客观事物,如天文学家对宇宙的研究。我们可以谈“运气”学说就属于后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对运气学说只有经过周密而繁复的考证对照,看其是否有实际意义,而后决定取舍,才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五运六气理论主要有“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所谓“五运”指土、金、水、木、火五个阶段的相互推移,以十个天干与五行组合而成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为天之五运;“六气”指风、火、热、湿、燥、寒六种气候的转变,以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组合而为地之六气。以阴阳五行,取类比象,生剋制化的道理,演绎出主运客运,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分主节令,五运齐化兼化,六气正化对化六十年运气上下加临,天符、岁会、南岐北岐,亢害承制,太过不及等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体系。这些名目有没有道理和价值,不妨让我们抽出几项,对照一下历史和现代的资料,以示鉴别。六十年上下加临主要讲的是按五行生剋制化的道理,推算出逐年的干与支(即运与气)的变化关系。气生运者曰顺化,如癸已年(戊癸水,已亥木,木生火)为相得之岁;气剋运者曰天刑,如庚子年(乙庚金,子午火,火剋金)为不相得之岁。运生气者为小道,如壬午年(丁壬木,子午火,木生火)以下生上,虽相生然子居母位;运剋气者曰不和,如丙申年(丙辛水,寅申火,水剋火)亦为不相得;运气相同者曰天符,如丁亥年(丁壬木,已亥木)。在六十年干支中,又按照五行生剋乘侮,推演出某年干支为太过之纪,不及之纪,平气之纪。未至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谣;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简单得说,在太过之纪,不及之纪,都会引起气候较大得变化和瘟疫得流行,平气之纪,气候比较正常,瘟疫的可能性小。其中太过之纪包括壬子、壬午、壬寅、壬申、壬辰、壬戌、戊子、戊午、戊寅、戊申、甲子、甲午、甲寅、甲申、甲辰、甲戌、庚辰、庚戌、丙子、丙午、丙寅、丙申、丙辰、丙戌等年份。不及之纪包括丁丑、丁未、丁卯、丁酉、癸丑、癸未、癸卯、癸酉、己卯、己酉、己巳、己亥、乙巳、乙亥、辛丑、辛未、辛巳、辛亥等年份。平气之际包括丁巳、丁亥、戊辰、戊戌、己丑、己未、庚子、庚午、庚寅、庚申、乙丑、乙未、乙卯、乙酉、辛卯、辛酉等。现在我们借助几组资料来对照一下:据《霍邱县志》从汉代至清朝同治年间,共记载自然灾害(不包括地震)一百二十一条,其中能够和运气学中太过不及天刑小逆不和等有联系的又一百一十一条比较突出的又五十多条,现附录数十条:,并逐条参照内经有关条文,作为比较:【汉】建安元年(196)江淮饥人相食(丙子丙辛化水子午君火不和)。【南北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连雨百日(甲申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唐】贞观八年(634)淮南大水(甲午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总章元年(668)江淮旱饥(戊辰戊癸化水辰戌寒水天刑)。咸通九年(868)淮南旱蝗(戊子戊癸化火子午君火天符)。【宋】明道元年(1032)淮南旱蝗(壬申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偃木飞砂)。治平元年(1064)水(甲辰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旱大饥人相食(丁未岁木不及燥气妄行草木晚生黄落凋陨)。弘治元年(1488)旱大饥(戊申岁火太过热气流行阳燄沸腾山川赤地)。弘治六年(1493)大雪三月(癸丑岁火不及寒气妄行雪霜时降寒气凛冽)。正德四年(1509)六月空中有声自北来如数万甲兵踰月方止冬大雪树皆冻死(己巳岁土不及风气妄行雨水衍期大风数举)。嘉靖二年(1523)春大饥疫人相食秋大雨三月(癸未岁火不及民病吐痢腥秽)。嘉靖十三年(1534)夏大水(甲午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万历元年(1573)四月雨雹(癸酉岁火不及寒气妄行雪霜时降,寒气凛冽)。万历十六年(1588)春旱夏六月始雨(戊子岁土太过热气流行阳?沸腾山川赤地)。万历三十年(1604)大凶瘟疫或行人死十之六(甲辰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民病疝骛溏甚则腹大脾满)。万历四十一年(1613)疫(癸丑岁火不及寒气妄行民病吐痢腥秽)。崇贞十三年(1640)旱蝗大饥斗米千钱人至相食(庚辰岁金太过燥气流行)。崇贞十四年(1641)春大饥夏四月疫秋末方止人死十八九有閤家尽斃无人收敛者(辛己岁水不及湿气妄行民病膝痛胫肿腹痛濡泄)。【清】顺治五年(1648)夏四月至六月不雨,秋大水(戊子岁火太过热气流行阳?沸腾山川赤地)。康熙三年(1663)大水(甲辰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康熙四年(1665)夏大旱(乙丑岁金不及热气妄行草木焦黄天暑地热)。康熙六年(1667)夏五月旱蝗为灾(丁未岁木不及草木晚生黄落凋陨)。康熙五十五年(1716)冬雪两月积深三尺(丙申岁水太过寒邪流行雪霜凛冽水泽冰坚)。乾隆三年(1738)秋旱(戊午岁火太过热气流行阳?沸腾山川赤地)。乾隆十七年(1752)夏旱(壬申岁木太过风气流行偃木飞砂)。乾隆二十九年(1764)水(甲申岁土太过湿气流行淫雨水潦)。乾隆三十三年(1768)大旱秋蝗(戊子岁火太过)。乾隆五十年(1785)大旱斗米一千一百有奇人相食民死十之四且有閤家斃者(乙巳岁金不及热气妄行草木焦黄天暑地热)。乾隆五十一年(1786)夏大瘦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閤家尽斃无人收敛者秋蝗又为灾(丙午岁水太过寒气流行心火受邪民病心悬如病饥坚痞甚痛甚者厥逆禁固)。嘉庆十二年(1807)大旱(丁卯岁木不及燥气妄行草木晚生黄落凋陨)。同治五年(1866)六月南方张家集保雨雹大如斗伤人(丙寅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雪霜凛冽水泽冰坚)。同治六年(1867)自春徂夏不雨,城西湖涓滴无存(丁卯岁木不及,燥气妄行,草木晚生,黄落凋陨)。
哮病系指是指以发作性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为主要表现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西医学学中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具有本病证特点者皆可参照论治。本病证急性发作期亦以开宣透邪为主,可予以顽咳饮合射干麻黄汤化裁加地龙、金沸草、瓜蒌之类,脾肺气虚明显者则参以六君子汤开宣、培元并举。缓解期则以培补脾肺肾之补肾固本丸或以六味玉屏风散、六君子汤为主参以制萸肉、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之类补肾纳气,亦适当参以三拗汤以宣肺透邪。偏阴虚常合以生脉保元饮;虚寒肾则入干姜、细辛、五味子;胸闷甚加枳实薤白桂枝汤;肺部过敏性疾患加炙僵蚕、蝉蜕、地龙等虫类祛风止痉之药;白痰多可选二陈汤、四子养亲汤;黄痰多则加金荞麦、鱼腥草、生黄芩以清肺解毒。因本病证属顽固之疾,每每配合以大补精血,培元固本之胎盘胶囊、蛤蚧粉同服,以加强疗效。本病证施治时注意结合其他疗法助治,包括食疗在内的“鸡尾酒”疗法收效更捷。配合每晚服用减化郑相国方食疗,并以止嗽定喘散外贴身柱、大椎穴,芥硫散浴足(为上焦一切急、慢性炎症,上病治下,诱导疗法)。体现了:“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的裁治应变的精神,其目的以愈疾为期。顽咳饮麻黄杏仁白前射干桔梗橘红苏子紫苑炙枇杷叶甘草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紫苑款冬花半夏五味子生姜大枣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陈皮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补肾固本丸补骨脂钟乳石胎盘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五味子甘草六味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红参淫羊藿甘草生脉保元饮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甘草枳实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桂枝枳实厚朴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四子养亲汤莱菔子苏子白芥子车前子胎盘胶囊:取健康产妇之新鲜胎盘,炮制后研极细粉装“0”号胶囊。止嗽定喘散甘遂元胡细辛干姜白芥子洋金花樟脑异丙嗪芥硫散:白芥子硫磺【医案选读】秦某某,女,48岁,农民。初诊期:1992年8月17日。患者自幼常发哮喘咳,婚后已愈。近7年来,每至“端午”,前后即发,发则哮咳,日夜不宁,痰黏如胶,服药少效而失去治疗信心,时至秋凉,不医自愈。外院拟诊:①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②支气管哮喘。拍胸片2次,提示肺纹理紊乱增粗。刻诊:哮喘额汗,咳嗽不已,舌淡而略紫,苔白而稍腻,脉细弦稍数。治以开宣透邪,平喘止咳之剂,再以固本之法。1.顽咳饮化裁之:炙麻黄10g、杏仁泥15g、射干12g、白苏子15g、莱菔子15g、地龙干25、金沸草15g、全瓜蒌15g、南沙参20g、生甘草8g。x10剂。2.华佗夹脊第2-7胸椎两旁拔火罐,依次拔之,4天1次。3.止嗽定喘散5g,贴于罐痕中心。4.预约“端午”前1月来截治。二诊(1993年5月6日):自诉:去年来诊,症状减轻,但间歇性喘咳仍延至秋凉方愈,今来截治。1.华佗夹脊发泡法。2.六味玉屏风散一料,打粗末,每用25g作煮散剂,1日2次分服。3.胎盘胶囊200粒,每服4粒(1.2g),2次/日。结果:如此治疗3年,1993年基本控制复发。1994年小发作1次,4天即止。1995年未发。1996年抄方取六味玉屏风散一料,配合胎盘胶囊内服巩固,追访5年痊愈。按: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起病之源,多为体虚是本(内因),客邪为标(外因),《灵枢·百病始生》有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每当发病时一般采取应急措施,只是被动的姑息疗法,姑息既久,必生变端,在迁延反复的漫长岁月里,病邪由轻到重,日趋深人,肺、脾、肾三脏渐渐亏虚,由功能性病变而发到器质性病变,即由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在未发生器质性病变之前,抓紧在休止期的有利时机进行培元固本,扶正防变,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从本截治,定期施术,采取免疫调节综合疗法,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建立系列而又牢固的防御屏障,以缓解或控制复发,是中医治本之法的特色。目前治疗各类哮喘及喘息性支气管炎,现代医学拟用解痉平喘等激素类药物是为首选。往往仅扬汤止沸,缓解于片时,有治标之功,而无治本之效,且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导致“药源性”疾病。中医治本之法又可作为递减或抽停上述依耐性药物的可行性措施。成人以六味玉屏风散加味,或为煮散剂或为膏剂,同时配服胎盘胶囊(或交替兼服桂附地黄丸)。小儿可用猪卵五味子汤,每周服1剂,2~3天服完。基本概括了肺、脾、肾三本之治。在休止期坚持服用可增强和调节呼吸系统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力,再结合生活调摄,严禁烟酒,做到三防(防寒、防尘、防烟),坚持做呼吸体操,可望彻底控制复发。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本文医案摘自张琼林等著《临证碎金录。(本文所载方药和治疗方法须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应用。)
咳嗽是以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症的一组肺系病症。先贤认知丰富,记述颇多,早在《内经》已经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和治疗有专篇论述。后世医家陆续对咳嗽理论做了进一步阐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俗话说:“咳嗽、咳嗽,医生对头。”咳嗽难治,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等病情顽固,久延难愈者,属顽咳之列。张琼林主任医师系安徽省名老中医,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善于治疗内、妇科等疑难病,疗效卓著。笔者随师临证十余年,兹将其治疗顽咳经验整理如下。宣肺透邪为止咳大法咳嗽既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又是独立的一种疾患。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两途,主要病机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临证每见顽咳者,多为初期未予宣散,妄用清凉酸涩,外邪不解,内邪复生,内外合邪,深伏肺系,郁闭肺窍,蒂固难拔,虽借机体自我保护性反射的咳嗽,也难逐邪外出。邪不去则咳不止,咳不止则正不安,肺窍得开,伏邪外泄,清肃复常,顽咳可止。根据顽咳病因、病机,张琼林认为无论病程久暂,首当开郁透邪,宣肺止咳为证治,先去其标,后培其本。如固执于“久咳为虚,宜补宜敛”等法,往往取效不佳。衷中参西,杂和以治张琼林以衷中参西为要旨,诊治时参照现代医学知识,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诊断等辅检为中医四诊延伸,使之为我所用,以助于提高辨治病症的精准性,评估预后,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咳嗽虽为保护性反射,但症剧日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造成咳嗽相关性损伤、晕厥等。现代西医学治疗此类病症,主要选择控制感染、止咳祛痰、解痉平喘等药物。其中有一些疗效不佳,久治难愈的顽咳病患求治于中医。张琼林常结合现代西医学检查、诊断,用方选药,每获良效。医家临证常见以咳嗽为主症,病情缠绵难愈者。非常之病用非常之法,复杂之证用复杂之方。张琼林从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不循常制,应用时根据其证候形成和转归的特点,依据三因制宜,寒热虚实辨证,加减化裁。采用多元化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内外兼治,以中药汤剂内服为主,据寒热偏盛变化,合以食疗、茶饮、针罐、敷贴等多种疗法助治,多种治疗手段组合应用,提高了临床疗效,收效甚捷。培土生金,脾肾同治咳嗽病变主脏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肺与脾在病理关系上两者相互影响,咳嗽日久子病累母,而脾虚又进一步影响肺的呼吸及宣降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以主呼吸之气,肾主纳气,以维持呼吸的深度,肺失宣降,必累及于肾。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金不生水,母病及子,肺肾俱虚。临证辨治顽咳,要待邪去咳势不锐,方用培土生金,脾肾同治,子母兼顾之剂善后,此为处理顽咳先“宣”后“敛”的治疗大法。常有病患进开宣透邪剂一二诊后顽咳症平者,再略以健牌益肺剂,体衰年迈者略佐益肾之品,兼以食疗,作善后巩固,亦可痊愈。创开宣透邪顽咳饮清代怀远《古今医彻·杂症·咳嗽》曰:“咳嗽,微疾也;连绵不已,则又痼疾也。”治之得法为微疾,治不得法为痼疾。张琼林认为,久咳不止,咽痒即咳,痉咳声扬,虽病久延,亦非虚证,多为正虚邪恋之本虚标实之证。他在继承前贤基础上总结临证失败教训,通过反复推敲、验证、修订后制成开宣透邪顽咳饮,数十年来,用之屡验。开宣透邪顽咳饮以炙麻黄宣肺止咳,发表散邪为君;杏仁、白前开宣行滞,降利肺气,与炙麻黄相伍,有宣有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止咳之效,且能助君药宣发,透邪外达之功为臣;苏子、紫菀性温不热,质润不燥,能润肺下气,开泄郁痰;橘红、炙枇杷叶辛行苦降,疏理气机,使宣肃有权,升降有序;射干、桔梗既能辛宣泄邪祛痰,又可苦降清利咽喉;橘红与苏子相伍,有改善和消除咽痒而诱发的咳嗽及咽喉部兴奋灶的作用,且同紫菀、枇杷叶、射干、桔梗共用,无论外感内伤,寒热咳嗽均可为佐;甘草既能助麻、杏止咳化痰,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诸药合用宣化有度而不伤正,温燥兼润而不耗津,共凑开郁透邪,宣肺止咳之功(加减详见《临证碎金录》第二版·验方集萃)。临证施治中,一见咽干、咽疼,便认为麻黄不可用,未免有失偏颇。治疗顽咳,也应把握急则治标,先祛其邪;缓则治本,后培其元,以建立远期疗效。本病证善后巩固,张琼林每以六味玉屏风散加味,或根据具体情况以此为丸剂、为膏方,并配服胎盘粉,或兼服桂附地黄丸等,以期增强体质,改善呼吸系统功能,提高抗病力。再结合生活调摄,严禁烟酒,做到三防(防寒、防尘、防烟),坚持做呼吸体操,往往可彻底治愈。嗽,微疾也;连绵不已,则又痼疾也。”治之得法为微疾,治不得法为痼疾。张琼林认为,久咳不止,咽痒即咳,痉咳声扬,虽病久延,亦非虚证,多为正虚邪恋之本虚标实之证。他在继承前贤基础上总结临证失败教训,通过反复推敲、验证、修订后制成开宣透邪顽咳饮,数十年来,用之屡验。开宣透邪顽咳饮以炙麻黄宣肺止咳,发表散邪为君;杏仁、白前开宣行滞,降利肺气,与炙麻黄相伍,有宣有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止咳之效,且能助君药宣发,透邪外达之功为臣;苏子、紫菀性温不热,质润不燥,能润肺下气,开泄郁痰;橘红、炙枇杷叶辛行苦降,疏理气机,使宣肃有权,升降有序;射干、桔梗既能辛宣泄邪祛痰,又可苦降清利咽喉;橘红与苏子相伍,有改善和消除咽痒而诱发的咳嗽及咽喉部兴奋灶的作用,且同紫菀、枇杷叶、射干、桔梗共用,无论外感内伤,寒热咳嗽均可为佐;甘草既能助麻、杏止咳化痰,又能益气和中,调和药性为使药而兼佐药之用。诸药合用宣化有度而不伤正,温燥兼润而不耗津,共凑开郁透邪,宣肺止咳之功(加减详见《临证碎金录》第二版·验方集萃)。“医者不贵于能愈病,而在于能愈难病”是此谓也。验案辛某,女,34岁,2002年6月4日初诊。外感后咳嗽3年余,常发于春、秋二季,发作则咳嗽难止,咽痒干疼声哑,痰白黏滞、难咯,大声言语、快步即咳,甚则呕吐。现发病已2月余,严重影响其教学工作。观其形质瘦弱,唇舌红苔薄少津,脉细数。证属久咳伤阴,正虚邪伏。治以开宣透邪,养阴止咳法。处方:1.顽咳饮出入:炙麻黄8克,杏仁泥15克,白前12克,射干12克,苏子15克,橘红12克,炙紫菀15克,南、北沙参各15克,天门冬、麦门冬各15克,牛蒡子10克,桔梗10克,生甘草6克。6剂。2.火罐疗法(肺腧、大椎、身柱),3天1次。3.鸡蛋茶,每晚睡前饮之。4.六神丸,睡前干吞10粒。5.痉咳难忍时,以食指叩压天突穴。6.花生百合粥(酌加生蜜晚间吃)食疗。二诊(6月22日):服药后第4天,觉得非常舒适,其咳即缓,6剂服完,咳嗽基本控制,但往往想起咽喉烦痒或进餐之际,仍现小咳,随发随止。处方:1.抄前方6剂。2.生黄芪150克,西洋参80克,麦门冬80克,北五味子40克,甘草30克,党参60克,焦白术50克,制黄精80克,平地木60克,南、北沙参各60克、百合50克,山药50克,常规蜂蜜熬膏2000毫升,1日3次,每次30毫升。3、睡前饮用鸡蛋茶。4、预约立秋前来进行保健“截治”。按:本例病证为久咳伤肺,耗伤肺阴,上损及下,母病及子,肾阴亏耗,子虚母累,不能上滋肺系,肺失润降,宣肃失调,久之两伤。其咽痒不已,正虚邪恋之征,邪不去则咳不止,咳不止则正难复。治以顽咳饮加甘凉滋柔之品,清金润燥。患者虽未按期前来保健“截治”,幸而一拨即应,正气乃复而得以痊愈。(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