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减肥以“整体调理、标本兼治”为核心,通过调节体质、祛湿化瘀、平衡脏腑功能等方式,帮助实现健康减重。其中,祛湿减肥茶作为辅助手段,结合饮食、运动及中医外治法,逐渐成为科学减重的热门选择。以下从中医理论、祛湿茶配方及综合调理方法等方面展开科普。一、中医对肥胖与湿气的认识中医认为,肥胖多与“痰湿”“气虚”“肝郁气滞”等体质相关,尤其是痰湿内阻型肥胖,表现为体态臃肿、易水肿、代谢缓慢。湿气过重会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脂肪堆积,因此祛湿是减肥的关键环节。二、祛湿减肥茶的作用与常见配方祛湿茶通过利尿消肿、健脾利湿、促进代谢等作用辅助减重,但需结合饮食与运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以下为常见茶饮及药方:1.基础茶类选择-绿茶:富含儿茶素,可提高新陈代谢,抗氧化并促进脂肪分解。 -乌龙茶:半发酵茶,含茶多酚和咖啡因,加速脂肪燃烧,兼具利尿作用。 -普洱茶:后发酵茶,降脂助消化,适合湿气重人群。 -荷叶茶:利尿消肿,清热解毒,可搭配山楂消食化瘀。 -薏米茶:富含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排出多余水分。2.体质调理茶饮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不同体质需选择不同配方: -湿热型:金银花5g+绞股蓝3g+玉米须10g(清热利湿)。 -阳虚型:肉桂2g+干姜3g+黄芪5g(温阳化气)。 -气滞型:玫瑰花5朵+佛手5g+炒麦芽10g(疏肝理气)。3.春季减肥药饮推荐春季搭配:陈皮5g、茯苓10g、生山楂10g、紫苏叶5g、佛手10g,辅以苹果和玫瑰花。此方疏肝理气、健脾祛湿,改善代谢障碍。三、自制祛湿茶的注意事项1.药材配伍需科学:例如山楂配红茶助消化,决明子配陈皮润肠通便。 2.避免盲目跟风:需根据体质选择,湿热体质者不宜温补药材。 3.卫生与安全:药材需清洗干净,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原料。四、中医减肥的综合调理方法1.中药内调与外治结合-中药方剂:如茯苓配白术健脾利水,荷叶配山楂消食化瘀。 -外治法:针灸、埋线、拔罐、刮痧等可调节代谢,抑制食欲。2.四季调养与生活习惯-春季:疏肝利胆,晨起拍打两胁,饮用茉莉花茶。 -饮食原则:晚餐宜在17-19点完成,多食青色蔬果和膳食纤维。 运动建议: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可疏通经络,提升代谢。3.避免误区-拒绝极端节食或依赖单一茶饮,需结合热量控制与运动。 -每月减重2-4公斤为宜,避免快速减肥导致免疫力下降。五、总结中医减肥注重整体调理,祛湿茶作为辅助手段需因人而异,结合体质辨证使用。科学减重的关键在于“饮食有节、起居有序、运动适度”,并借助中药、外治法及四季养生智慧,重建身体平衡。若需个性化方案,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避免盲目尝试。
治疗前 患者某,女,35岁,自诉一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怕冷、怕风、乏力,虽处夏日亦脚冷难受,不敢穿着短裤,每晚需穿长裤入睡。无下肢肿胀疼痛麻木,无腰痛,无活动受限,无心脑血管病史。 此症西医诊治,必行抽血化验,CT,彩超等检查,然患者求医心切,愿中医治疗,遂来就诊。 治疗中 初诊(26/7),予观其症,肢寒为主,饮食清淡,口不渴,大便黏滞2-3次/日,小便正常,平时月经规律,稍痛经,有血块,发病以来月经延后4天未至。舌苔白稍腻,舌质淡。《内经》有云“阳虚则外寒”,辩证当属脾肾阳虚,寒湿阻滞,以温阳散寒,除湿通络为法,拟方7付。 二诊(5/8),诉脚冷减轻,但仍稍怕风寒,酌加温阳药以增效力; 三诊(13/8),诉好转很多,已不需穿长裤入睡,守前方; 治疗后 治疗后1月 四诊(29/8),诉腿寒难受之症已消失。 按:此例未经西医检查诊疗,幸以纯中医治疗告愈,但下肢感觉异常,当检查明确为稳,不可不慎。此患者盖其体质虚寒日久,后续当调理脾胃,以固本培元。
治疗前 医案:辛某,女,28岁,近三年来每次月经7天结束,但三天后又出血持续3-7天。曾至北京某大医院就诊,查彩超提示子宫内膜厚薄不均,甲功、肝功、肾功及性激素等检查均无异常,该院医师以激素(黄体酮胶囊)、中成药、汤剂等治之,收效甚微,患者仍至期出血,甚至血量增多,持续十余天方止。 治疗中 余观其症,心烦焦虑,失眠多梦,口干口渴,舌苔干裂,舌下紫暗,舌尖红,系阴虚火旺,迫血妄行,又有瘀血阻滞,血不行于常道,月水虽以时而下,下而不可止,法当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处方7付,嘱其月经第七天结束后服用。 治疗后 治疗后7天 来诊反馈,服药后仅出现一次暗红血点,之后再无出血,此点盖为月经残余,不足道也。 按:月经不调,西医多以激素治之,中医治之甚易,而无激素副作用之忧,但当辨清寒热虚实耳。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天气已经很热了,很多人仍存有疑问,“冬病夏治”真的有用吗?它有什么根据?怎么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冬病夏治”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所以圣人喜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发展而来的,它的根本原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要养人体阳气的升和长,升、长皆属阳,因此叫做“养阳”;秋冬则要收和藏,而收和藏为静,属阴,因此叫做“养阴”。像万物一样顺从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保养自己,如果违反了这个根蒂,便会摧残本元,人体也不能健康发展,圣人都遵循着这一养生原则,何况我们普通人呢?而且“长夏胜冬”,五行当中,长夏对应土,而冬季对应水,土能克水。因此,“冬病夏治”是有道理的。说完了夏天养阳的道理,但为什么还能治“冬病”?这要从“冬病”的特性说起,什么才算是“冬病”?什么样的人适合“冬病夏治”?冬病是指冬天易发作、病情加重的一类疾患,这些病症之所以在冬季容易发病或加重,是由于冬天自然界寒湿邪气重,两阴相加则内寒更盛而阳气不足,所以冬季时病情会更重,需要用温阳的药物治疗。像湿寒类(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等)痛症,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病痛。而女性为多阴多血之躯,血易因寒而凝,因瘀而滞,损伤阳气和气血,很多妇科疾病就是长期的“虚”和“寒”造成的;还有一些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咽炎等一般都与肺有关,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被邪侵,且遇寒则加剧,所以冬天是高发季。但这些病症在夏季病情较稳定,自然界和人体的阳气旺盛,两阳相加则阳热亢盛,治疗时不仅用药少,体内的阴寒之病邪也更容易祛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便是“冬病夏治”的意义。即便是健康的身体,在夏季打好基础,也能够使体质强盛,为秋冬储存更多的阳气,使人不易被外界寒邪所伤,冬天不易发病,这就是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药物贴敷、注射、艾灸、埋线、刮痧、拔罐、内服药物……在中医中,几乎所有治疗手段都可以用来治疗“冬病”,但最常用的也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敷贴法,也就是三伏贴的原身。它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到了清初形成了我们现代所延用的三伏贴较为成型的早期形态,这种治疗方法代代延续升级而不被抛弃,其治疗效果可见一斑。可惜在民国时期,三伏贴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几近失传,直到1955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朱瑞群教授受《张氏医通》的启发,将书中原方原剂量进行了临床研究,才使得三伏贴这种传统中医疗法得以延续,并被广泛认可和应用。根据中医“既发之时治其标,未发之时治其本”的治病原则,在夏季虚寒性疾病病情较稳定、心阳旺盛、寒气外浮之时,借助鼎盛的纯阳之气加穴位敷贴来温通经络、散寒祛邪,可以事半功倍地祛除顽疾,调理虚寒体质。北京市针灸学会曾做过一个长期跟踪调查,以3年为一观察周期,对2014--2016年共1.9万例“三伏贴”患者进行有效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连续3年参加冬病夏治“三伏贴”的患者,其呼吸系统疾病的年发病次数、年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及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呈逐年递减。相较于2014年,2016年的年发病次数减少49.5%,年急诊次数减少66.5%,年住院次数减少37.0%,年哮喘或过敏总天数减少54.1%。所以,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临床数据上,三伏贴的治疗都是有效的,只是如今市面上的三伏贴五花八门,不能根据个人情况辩证敷贴,才会导致人们对三伏贴的评价褒贬不一。虽然如今网络、物流发达,随时可以买到穴位敷贴,但大家在选择敷贴时,最好先咨询中医师,根据个人体质、症状开具适合的敷贴处方。同时敷贴材料注意选用不易过敏的。顺应时节,在即将到来的三伏天进行三伏贴也是必不可少的,三伏贴的目的就是冬病夏治,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把经络中的伏寒借由辛温通络的中药敷贴给拔除出来,俗话说“百病从寒起”,可见祛寒的重要性。艳阳高照时我们会把衣被拿出来晾晒,三伏贴也是同理,一年中这段时间适合敷贴,特别是“中寒”的体质、免疫力低下的朋友更不能错过这个“冬病夏治”的机会。文章来源:https://card.weibo.com/article/m/show/id/2309404915159763387175?id=2309404915159763387175
焦虑抑郁,中医来说是情志病,多与肝气有关,在正规的心理干预、药物控制的基础上,可以配合中药、针灸等方法调理。以下分享一则病例以供参考:某男,37岁,诉心慌、气短、乏力7月余,阵发性左侧胁肋胀痛、大便溏、手脚冰冷,劳累、受凉时明显。追问病源,数月前因饮咖啡后发病,由救护车送医院急诊治疗,出院后上症反复发作,行诸多检查均无明显异常。患者自诉常胡思乱想,处于焦虑之中,寝食难安,需人在身侧相伴,不能离人,恐病甚时无所依也。3月13日来诊,见舌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舌下紫暗,系脾肾阳虚,气滞血瘀之证,先与血府逐瘀汤祛其瘀滞。3月22日复诊,诉诸症减轻,发作时间减短。再加黄芪、桂枝等益气温阳。3月28日来诉症状好转及半,思虑近消,舌下变浅,望继续调理。按:症候复杂而无器质病变者,当今之医多以为焦虑抑郁之类精神疾患,或以心理治疗疏其情,或以西药控制治其标,而从中医药者若能见病知源,愈可半矣。
现代社会胃炎、胃溃疡、胃功能紊乱等胃病发病率增多,影响生活质量,下面介绍一些治疗胃部疼痛的药物、方法,供大家参考。(注意用药时咨询医师或药师)建议家里备一些铝碳酸镁咀嚼片,山莨菪碱片,胃痛发作时用。注意山莨菪碱会有口干,尿少的副反应。根据不同证型使用。如生气时发作,伴有腹胀,嗳气等气滞症候,可选用木香顺气丸。食用生冷瓜果,冷饮后发作,舌苔白等寒气犯胃症候,可用胃苏颗粒,小建中颗粒,伴有手脚冰凉者可用附子理中丸。胃痛,伴有口干口渴,舌苔黄,舌质红,大便秘结者,可用大黄碳酸氢钠片,或三黄片配合抑酸西药。胃熱辣疼痛,伴反酸,烧心,可用快胃片。炙甘草泡水,当茶饮用。因其功效具有缓急止痛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抗炎,止胃肠平滑肌痉挛的作用,故饮用可缓解胃痛问题。合谷穴按压,穴位按摩。合谷穴具有通经活络,镇静止痛作用,一次按摩5-10分钟。艾灸中脘穴,足三里,曲池穴。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适应于饮食生冷,消化不良,畏寒怕冷,热敷可缓解的寒性胃痛。
最近不少朋友咨询咽痛难受如何处理,推荐一个咽痛通用方:生甘草9g桔梗12g可泡水代茶服用脾虚,大便溏烂,小便清长者,用炙甘草,咨询专业人士,随证治之。本方出自《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