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肿瘤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多梦、醒后不易再睡、早醒、或自觉睡眠不足等。失眠本身就造成人的精神情绪压力,引起躯体不适,出现焦虑,抑郁,饮食乏味,免疫力下降,也直接影响对肿瘤的治疗和康复。肿瘤所致的失眠主要相关因素为肿瘤本身直接或间接引起,治疗肿瘤的手术、化疗、放疗等导致继发性失眠,或因患者恐惧肿瘤及其不良预后和害怕濒临灾难性结局所致失眠。患者对肿瘤本身及其治疗发生的心理反应,取决于肿瘤引起躯体和心理损害程度和速度。而患者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患者对肿瘤及其治疗前景不满,甚至可以对医护人员和家属产生对立情绪、不配合治疗或失望等,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导致夜不能寐。也有部分患者对肿瘤的手术、放疗和化疗带来的脑功能损害极为关注,从而引起失眠、焦虑和抑郁反应。也有少数患者因肿瘤不断生长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否认那些已非常触目的肿瘤现象,表现异乎寻常的乐观情绪,如欣快、轻浮、兴奋、不眠等。有些患者有病乱求医,一旦不能及时得到自己满意的诊治,担心病情恶化,导致继发性失眠。对于肿瘤患者失眠,要采取标本兼治的原则,要在根治肿瘤的同时缓解或消除焦虑、失眠等症状。肿瘤是产生失眠的重要原因,有效地控制恶性肿瘤,失眠也会随之好转。由于目前部分恶性肿瘤不能彻底治愈,或又有复发,心理应激因素会持续地影响患者的心情,导致失眠反复或加剧。除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也显得重要,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及伴随情况进行睡眠健康教育,进行自助养生,树立正确的病情观,改变不良睡眠认知和习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失眠的中医治疗也是遵循标本兼顾的原则,在中医认为,肿瘤病变发生的关键在于机体内环境失衡,致各脏腑、组织、经络功能失调,“正虚邪凑,积渐而成”,与气滞血瘀、痰瘀互结等有关。治本在于扶助正气,调动机体自身的积极因素,控制恶性肿瘤的生长,改善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并与化疗、放疗配合,增强疗效,减轻化放疗的不良反应,临床常用益气培本法、养阴扶正法、活血化瘀法、化痰散结法等。治标就是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舒缓情绪。对于相关失眠的治疗以辨证论治为要,临床常可分为心火炽盛型、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等,其代表方分别为朱砂安神丸、龙胆泻肝汤、温胆汤、六味地黄丸和黄连阿胶汤、归脾汤。临症加减,口舌生疮者加莲子心、竹叶以清心泻火;胸胁胀闷者,加瓜蒌皮、香附、郁金等以理气宽胸;多梦、甚至彻夜不眠者加磁石、生龙骨以重镇安神;心悸动甚者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以安神;胃胀纳呆者加法半夏、厚朴、陈皮、茯苓、谷麦芽等以健脾和胃行气消食;气短自汗者加黄芪、浮小麦、麻黄根等补气固表止汗。其它中成药如交泰丸、人参养荣丸、知柏地黄丸、安神补心丸可辨证选用。
头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有了它,人才有无穷的智慧。头痛是困扰很多人的常见问题,特别是有些人,长期头痛反复发作,不堪忍受,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头痛是主观症状,不是体征,这给临床诊断治疗都带来一定困难。在西医看来,头痛只是许多疾病的一种表现或信号,头部内的疾病、头部以外的疾病,都可能引起头痛,涉及血管、肌肉、神经和精神、内分泌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以说“头痛”是全科疾病,内、外、妇、儿都有关。中医对头痛的认识是以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辨证施治。中医学认为,头居身体最高部位,是人身阳气会聚之处,是“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它的正常生理活动,要求经络通畅,气血通行正常,才能脑有所养,髓海充盈,保证脑的正常功能。头局高位,如山之巅顶,常受到风邪的侵犯,风邪善行数变,发病迅速,变化较快,且风邪夹寒、湿等诸邪为犯,所以古人常称“头痛”为“头风”。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紊乱,引发头痛。所以头痛论治分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头”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不同部位的头痛与相关经络及脏腑密切相关。“六经头痛”就是中医对头痛不同部位反应的经络分型,能明确反映其有关脏腑的内在联系,从而为头痛的诊治更加地具体定位和准确。太阳经头痛,其通自脑后上至巅顶,连及项部;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上连目珠;少阳经头痛,痛在头之两角或一侧;太阴经头痛,全头作痛,沉重如裹;少阴经头痛,头痛发作剧烈,连及脑、齿、面及指甲发青;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伴呕吐清水。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头痛的特点和优势,头痛常见的分型有风寒、风热、风湿、肝阳、肾虚、气血不足、痰浊、血瘀等。除了中医临证望、闻、问、切收集的病情辨证外,还有以下特点。风寒头痛多在受风寒后发作,头痛较重,痛连及项背,喜裹头或带帽,关节疼痛,畏寒肢冷;风热头痛以胀为主,甚则头痛如裂,畏风,或见风则头痛加剧;风湿头痛常在夏令时节,头痛如裹,以重为主,遇阴雨天加重,肢体倦怠;肝阳头痛发作与情绪有关,头痛常伴眩晕,失眠、心烦不安;肾虚头痛以空痛为主,常伴头晕耳鸣、腰酸乏力;气血不足头痛为隐隐作痛,终日不休,遇劳加重;痰浊头痛头昏昏然,沉重而痛,痛时有胀闷感;瘀血头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经久不愈。在处方用药方面,风寒头痛以川芎茶调散为代表方,若属厥阴经头痛,与吴茱萸汤合用,可加藁本;属少阴经头痛,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用;风热头痛以芎芷石膏汤为代表方,痛甚者加黄芩、薄荷、栀子等;风湿头痛以羌活胜湿汤为代表方,夏令暑湿重者,与黄连香薷饮合用;肝阳头痛以天麻钩藤饮为代表方,头痛剧烈加龙胆草、夏枯草、郁金等;肾虚头痛以大补元煎为代表方,偏阳虚的合右归丸,偏阴虚的合左归丸;气血不足头痛以八珍汤为代表方,兼阴虚的加制何首乌、枸杞、女贞子等;痰浊头痛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代表方,可加蔓荆子、白蒺藜等;瘀血头痛以通窍活血汤为代表方,痛甚加地龙、全蝎、蜈蚣、地鳖虫等。上述各证头痛可选用引经药,太阳经头痛用羌活、防风;阳明经头痛用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用川芎、柴胡;厥阴经头痛用藁本、吴茱萸。
《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春天自然界的生发之气发动,万物欣欣向荣,天人相应,春属木性,对应人体五脏之肝。木性生长升发、舒畅条达,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春天肝脏处于“活动”频繁,肝气蓬勃旺盛时期,也是肝病易发时节。好好护肝是当下时令治未病保健的重点所在。 一、 舒畅情志护肝肝为刚脏,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在五脏六腑中属于刚烈之脏,喜温和、柔润、条畅的情绪,而忌抑郁、沉闷和动怒。肝在志为怒,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伤肝”。郁怒则肝经气郁可见两胁胀痛,喜太息,咽中如有物梗阻等症;或气滞血瘀则妇女痛经、闭经、乳腺及子宫肿块等;过度愤怒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并走于上,临床常见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甚则昏厥卒倒。俗话说,预防肝病从“心”做起,这里的“心”就是指心情,有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够使肝脏血流量增加,促进肝细胞的活力,使肝脏处于良好的状态;不良的情绪,如抑郁、沉闷、发怒会使肾上腺素分泌紊乱,也会使肝脏压力过大,危害肝脏健康。二、 饮食调摄护肝春季人体代谢开始旺盛,当固养初生之阳气,饮食选择辛、甘、温之品。但春令为肝旺之时,饮食又须忌助肝太过而克脾。“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应多吃味甘性平之品,且富含蛋白质、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禽蛋、牛奶、蜂蜜、豆制品、新鲜蔬菜(宜辛甘发散的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茼蒿、白菜、芹菜等,少食酸收之品如橙子、橘、柚、杏、木瓜、枇杷、橄榄、柠檬等)和水果等。小儿多吃豆芽、香椿芽、荠菜、春笋等芽苗类具升发性,有助于生长发育。食物忌过食“水团煎粽,冷粘肥癖之物。”饮食也要注意减轻肝脏的负担,不能服用对肝脏有损的食物或药物,如含酒精饮料及酒类药要适量,羊、牛、猪等饱和脂肪类,都会增加肝脏代谢的负担,不宜过量,暴饮暴食。适量摄入蜂蜜和糖有助于护肝。三、 运动护肝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人体血液循环,改善机体代谢,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也能使肝细胞充分吸收丰富的营养,改善肝脏的调节机能。选择温和的运动,太极拳、步行、慢跑、乒乓球、游泳等都是适合的,剧烈的运动会增加肝脏的负担。运动也能舒畅情志,放松心情,使肝气条达。春天是肝的季节,既是护肝的好时机,但也是肝病的多发时候,因此,适时保护好肝脏,也能减少肝病的复发或减轻病情并有助于康复。
高粘血症的中医治疗高粘血症又称为血液高粘滞综合征,是一个病理生理的概念,是由一个或数个血液粘滞因素升高(如全血粘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高、血浆粘度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增高即变形能力下降)所致的综合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一定程度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和微循环障碍,反映血液的浓、粘、凝、聚等状态。血液流变学性异常和微循环障碍是许多疾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改善其异常对其相关疾病有积极的防治作用。中医药治疗高粘血症有其独到之处,活血化瘀类中药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使血液浓、粘、凝、聚等状态有明显的改善而促进疾病的康复。高粘血症在中老年人多见,多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密切关系,常见的有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急性肺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高原反应和高山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脂血症、脑梗死、心肌梗死、周围血管疾病、休克、烧伤、红斑狼疮等。原发性的高粘血症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后和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有:眩晕、头痛、心悸、胸闷、神疲乏力、肢体麻木、身体疼痛重着等。不少疾病在某一时期可以出现高粘血症,也可能是在疾病发生前,或无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能是某些疾病发生的先兆,所以应引起重视和及早进行干预和防治。高粘血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在中医学中,高脂血症多属血瘀证,主要是平素脏腑阴阳功能失调为发病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跌打损伤、劳累过度、慢性久病等都有关系。中医治疗以活血化瘀药为主配合行气、补气、温阳、散寒、化痰、通络等辨证分型治疗。临床常分为血瘀型、气血血瘀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痰浊瘀阻型,可选用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镇肝熄风汤和温胆汤加减治疗。在防治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食物。多食香菇、黑木耳、茄子、番茄、丝瓜、青瓜、苦瓜、大蒜、洋葱、芹菜、紫菜、海带、海藻等食品,这些食品有助于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软化血管的作用。多喝水、适当饮茶,每天可饮少量红酒,均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2.坚持体育锻炼,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能使血液流动加快,减少红细胞聚集等。3. 保持生活规律,避免不良因素影响(吸烟、酗酒)。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七情刺激。5. 定期检查身体,加强对血压、血糖、血脂等监测和控制。介绍几种防治高粘血症的日常保健食疗配方:①西洋参、三七、红曲、丹参,各药按等分研成细末,每次5克,早、晚开水冲服。②山楂10克、金银花5克、菊花5克、绞股蓝5克,洗净煮水代茶饮。适合高血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群。③枸杞10克、决明子10克、山楂15克、生首乌10克、丹参10克、川芎10克,煎水煮2次,合并药液分2次服用。适合高粘血症及肥胖者。④昆布、海藻各15克,黄豆100克,加适量精盐、香油,煲汤服食。
“三高”人群的中药简便疗法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现代人们常见的困扰健康的问题,除了健康饮食,加强运动,合理用药外,也有简便的中药疗法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起到治疗性或辅助性的效果,有助于降低和控制“三高”。下面介绍一些中药简便疗法:一、高血压:凡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二者具有一项即可确诊为高血压。1.罗布麻叶:用罗布麻叶3-6克,开水泡代茶饮。或早、晚煎服。罗布麻叶甘、苦,微寒,归肝经,能平抑肝阳,清热利尿,现代药理研究有降压利尿作用,并能降低血脂。2.钩藤:用钩藤30克,加水100毫升,水煎10分钟,分早、晚服,30日为一疗程。钩藤甘,微寒,归肝、心包经,清热平肝,息风止痉,含多种生物碱,现代药理研究有良好的降压作用,还有镇静抗惊厥的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降血脂等。煎煮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以免影响降压作用。3.桑寄生:用桑寄生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30日为一疗程。桑寄生苦、甘,平。归肝、肾经。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祛风湿。对冠状动脉有扩张作用,减慢心率,利尿,有降压作用。4.夏枯草:用夏枯草1000克在大锅中煎煮3次去渣,加适量蜂蜜熬膏,放冰箱内冷藏,每日早、晚一匙,温开水送服。夏枯草辛、苦,寒,归肝、胆经,清热泻火,散结消肿,明目。夏枯草茎、叶、穗及全草均有降血压作用,但穗的作用较明显。5.葛根:每日30克,水煎服,或用葛粉冲服。15日为一疗程。葛根甘、辛,微寒。解肌退热,生津止渴。本平能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有明显的降压作用。能较好地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并有降血糖作用。二.高脂血症: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水平超过正常值。其中血清胆固醇的正常范围是<5.20mmol/L,5.23-5.69mmol/L为边缘升高,>5.72mmol/L为升高;甘油三酯的正常范围为<1.70mmol>1.70mmol/L为升高。1.决明子:用决明子10-15克,一日分2次泡茶服,30日为一疗程。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清热明目,润肠通便。能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有降血压作用。2.泽泻:用泽泻15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30日为一疗程。本品甘,寒,归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能抑制血清胆固醇上升,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还有利尿降压和降血糖的作用。3.女贞子:用女贞子30-40克,煎服或泡茶饮,每日1剂,1-2月为一疗程。本品甘、苦,微寒,归肝、肾经。滋补肝肾,乌须明目。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有预防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还能保肝、利尿和降血糖。4.山楂:取生三楂适量研成细末,口服,每次15克,每日3次,一月为一疗程。本品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化积,活血散瘀。所含脂肪酸能促进脂肪消化,并增加胃消化酶的分泌而促进消化;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抗动脉粥样硬化,并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保护心肌缺血缺氧。5.蒲黄:每日用蒲黄3-5克,开水冲服。一月为一疗程。本品甘、平。归肝、心包经。能降低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改变血脂成分,并有降血压和促进凝血作用。6.何首乌:用制何首乌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15日为一疗程。本品苦、甘、涩,微温。归肝、肾经。补益精血。能降低血中高胆固醇至正常水平。三.糖尿病:空腹血糖≥7.8mmol/L,任何时候血糖≥11.1mmol/L。1.黄芪:生黄芪30-60克,水煎频服。本品甘,微温。归脾、肺经。补气健脾,利尿消肿。能促进机体代谢,调节血糖,能升高低血糖,降低高血糖。保护心血管系统,降血脂,降血压。2.天花粉:研末,口服,每次3克,一日3次。本品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记载“主消渴”,能降低血糖。3.牛蒡子:研末,每次1.5克,一日3次,冲服。或牛蒡子15克,水煎服。本品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化痰。有降低血糖,利尿和解热作用。4.人参:用生晒参或西洋参5-10克,水煎,一日分2次服。本品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补脾益肺,生津。能促进代谢,降低血糖。5.山药:15-30克,水煎服,或蒸熟食用。本品甘、平,归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肺脾肾。有降血糖作用。6.芦根:芦根干品15-30克,水煎服,鲜品可加倍或捣汁服用。本品甘、寒,归肺、胃经,清热泻火,生津止渴。能降血糖,降血压。
时间:2015-01-19 11:54:34来源:中国日报我国首个CHA本草空气净化技术问世CHA本草空气净化新技术活动现场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一项利用中草药进行空气净化的技术在国内取得突破,其创新性的主动式生物净化方式引起空气净化行业的强烈关注。1月15日,该项技术的合作研发机构——百叶中草药环境应用研究院与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开发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全球发布。该技术命名为CHA,是Chinese / Herbal medicine /Air purification缩写,意思为本草空气净化, 筛选具有芳香净化、辟秽消毒的天然植物配方,通过生物制剂工艺提取加工成型,并与现代空气过滤技术融合制成CHA生物滤芯,应用于空气净化产品中。据该技术项目研发首席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彭康教授介绍,与目前市场流行的HEPA滤网、活性炭等空气净化技术相比较,CHA本草净化技术最显著的特点是主动式生物净化。传统空气净化是被动式吸附净化,有害微生物被吸附在HEPA等物理滤网上,相当于“垃圾筒”式的收集,没有被杀死。本草空气净化具有生物杀菌消毒功能,空气中有害微生物进入CHA生物滤芯,不仅被过滤,而且被本草活性成分杀死。传统空气净化器净化工作全部在机内,是被动的,而本草空气净化器过滤出来的空气,因含有中草药活性挥发成分,在空中还可主动消毒,净化更加彻底。CHA本草空气净化新技术活动答记者问现场南方医科大学科技开发公司董事长迟德彪强调,传统中医药技术与空气净化技术应用结合,是一项跨界技术的融合,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也是大学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的体现,一方面推动了传统中医药的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开启了空气净化产品技术的新方向。香港宝人企业集团董事长余智明先生投资东莞栢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并创办百叶中草药环境应用研究院,亲自担任院长,专业从事空气净化与环境治理技术的研究。余院长指出, 目前传统空气净化技术属于物理吸附式净化,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技术创新;而CHA本草净化技术,是一种生物主动净化方式,开创了新的空气净化模式,它将有利于带动我国空气净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多个地区空气质量呈现重度污染状态,多地PM2.5指数爆表,约有8亿人受到影响。目前,我国空气净化环保产业已成为环保领域的一个新兴产业,每年以超过26%的增长率快速发展,预计未来3年产值将超过千亿元规模,其正成为健康产业的投资新热点。CHA本草空气净化技术的诞生,势必会给空气净化产业带来一股创新热潮!
孕妇在妊娠早期有食欲减退、择食、清晨恶心、呕吐等症状,称早孕反应,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终日反复呕吐,甚至完全不能进食者,称为妊娠剧吐,中医称为“妊娠恶阻”。呕吐可影响食欲和进食,但妊娠又需要更多的营养,因此要想方设法进食,以给自己的身体补充足够的营养。妊娠恶阻,轻者不药而愈,重者或采用服药治疗,特别严重者,可给予输液、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本病的食疗应注意以下几点:妊娠初起,孕妇本身有偏食特点,选择的食疗品种,既要使孕妇乐于接受,又要富于营养;既不宜过分清淡,又不宜过分滋腻,饮食要多样可口。还要注意选择对胎儿无不良反应的食疗剂。中医食疗以健脾和中为主,下面介绍几种食疗配方:1. 清蒸砂仁鱼砂仁5克,鲤鱼750克,鱼去鳞、腮、内脏,洗净,将砂仁及葱、姜、蒜、盐各少许装入鱼腹,用水淀粉封口,紧盖碗内,隔水蒸熟,佐餐食,每日食1-2次。2. 甘蔗生姜汁甘蔗汁、生姜各10毫升,冲和即可,每隔片刻服少许。3. 姜汁炒糯米 糯米200克,生姜汁30毫升,放炒锅内同炒,至糯米爆花,研粉即成。每日2次,每次10-20克,温开水冲服。4. 黑豆大蒜煮红糖 大蒜、红糖各30克,黑豆100克。大蒜切片,同黑豆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烧开后加入红糖,煮至黑豆熟即可,每日2次,早晚服。5. 扁豆粳米粥鲜白扁豆100克,梗米100克,共煮稀粥,日服2次。6. 紫苏生姜锅巴汤饭锅巴,如巴掌大一块,焙焦研为细末,用紫苏生姜汤送下。
服用中药为何还要“煲”几千年来,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以汤剂为主要形式,尽管近代中药制剂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剂型广泛应用,但很多患者还是坚守“煲药”,即使现在的中药免煎颗粒非常方便,但依然不能取代“煲药”,特别是对慢性疾病的调治。为什么是这样的情况呢?这除了汤剂便于临证加减辨证施治外,更与中药的配伍密切相关,这也是中药的优势所在。中药配伍以后,药物相互之间到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药物的疗效又有什么影响呢?这都是关于中药配伍机制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学科专业人士感兴趣的问题,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有许多的报道,但仍然需要深入探索。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1. 中药在配伍共剂的过程中,很可能产生“质”的变化,主要指化学成分的变化。 “汤剂”是中药应用的传统剂型和最常用的形式,水是最主要的溶媒,煎药的温度又足以提高反应的可能和速度。药物在加工炮制和制剂过程中加入了某些有机溶媒(如酒、醋等),更有可能促进化学反应,不同的溶媒对中药的有效成分提取和溶出是不同的,而这些不同的组分参与反应体系可能产生各种不同的物质和变化。2. 中药在配伍共剂的过程中,表现为物理性的溶解掺和,其疗效可能是各单味药在有效价的量的积累。 中药方剂配伍中同类药的相加,如攻下实热,用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中大黄与芒硝的配伍,单从泻下作用来说,大黄中的大黄素(蒽醌类),为刺激性泻药,可以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芒硝即硫酸钠,为溶剂性泻药,可以在肠腔形成高渗透压,吸出肠腔的水分。如果从化学角度来看,大黄和芒硝,一为有机物,一为无机物,在共剂中虽然不产生化学变化,但其药理作用不同而互相取长补短,相须为用。3. 中药配伍“七情”理论慨括了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先存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把中药的配伍应用可能出现的基本情况总结为七个方面,称为药物的“七情”。它至今仍是中医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原则。配伍“七情”阐述了中药配伍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的情况:⑴某些药物配伍后,产生了协同作用而能增进疗效;⑵某些药物配伍后,相互拮抗而抵消或削弱了原有的性能;⑶某些药物配伍后,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⑷某些药物单用时无毒或无副作用,但配伍后相互作用产生毒性和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
艾与灸灸法习称艾灸,是针灸疗法的重要部分。艾很早用于灸病及药用,艾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此草多生于山原。二月宿根生苗成丛,其茎直生,白色,高四、五尺,其叶四布,状如蒿,分为五尖,桠上复有小尖,面青背白,有茸而柔厚,七八月叶间穗如车前穗,细花,结实累累盈枝,中有细子,霜后始枯。”艾叶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止咳化痰平喘的功效。艾叶用于灸法是基于艾叶的可燃性好,燃烧彻底,是理想的引燃物,而且其辛散芳香气味和温经散寒功效与灸法的目的吻合。艾的可燃性在早期即被广泛用作引火物,“钻木取火”、“火珠取火”、“火镜取火”等取火方法都是用艾作为引火物。艾叶在古代不仅仅是在医药上广泛应用,而且在民俗应用上也十分普及,端午节,民间有挂戴艾叶及食用艾叶以“避邪”,有记载端午节“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这些习俗现代看来与环境消毒灭菌,预防传染病流行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民间流行“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在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县即有很多的用艾习惯,如婴儿出生后要洗一次艾水澡,并将艾绒敷在囟门和肚脐上,以预防感冒;产妇用艾汤沐浴以消毒辟秽,温通气血,预防产后体弱多病。感受风寒,用艾叶煎汤洗脚,或温服取汗,等等。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民间都有用艾的习惯。现代研究,艾叶除了含有主要成分挥发油外,尚含有鞣质、黄酮、甾醇、多糖、微量元素及其它有机成分等,药理研究表明,艾叶有抗菌、抗病毒、抗支原体和衣原体、抗炎、镇痛、抗过敏、镇静、平喘、祛痰、镇咳等多方面的药效。临床除传统配伍应用外,有很多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特别是在妇科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风湿病、皮肤外科疾病等有较好的疗效。灸法是艾叶应用的一大主要方面,近代研究表明了艾灸具有增强免疫、抗肿瘤、抗休克、护肝、防治脑血管病等方面作用,常说“灸治百病”就是表明其对人体多方面的调节作用。灸法也能增强体质,保健身体。
人到老年,除躯体机能逐渐出现衰老现象以外,某些人可表现出精神活动迟缓,喜谈往事,说话絮叨,情绪不稳定等。但如不产生显著的记忆障碍,对适应新事物不发生困难,并保持行为的合理性,还不是病态。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很多高龄的老人保持着很强的生活力、广泛的兴趣和工作的创造性。老年性精神病多发生在60岁以后,它是在整个机体发生老年性变化的背景上发生的一种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外伤、消耗性躯体疾病以及精神因素等,都可促使精神病的发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智能衰退、记忆障碍,同时还可又显著的情绪和人格改变,以及整个机体的衰老;常以性格改变最先出现,早期表现为多疑敏感,狭隘自私,注意力不集中,做事草率马虎,难于熟悉新的工作,墨守成规,固执己见;并且生活懒散,不爱整洁,不修边幅,食欲减退,睡眠颠倒(夜间不睡,到处乱走,或无目的收拾东西,但白天则嗜睡),萎靡不振。一般经2-3年症状日趋严重,对外界事物逐渐失去兴趣,反应、动作迟钝,易激惹,或出现幼稚性的欣快;语言、行为杂乱无章,唠叨絮语,重复啰嗦;行为幼稚,荒诞无稽;收藏废物,不知羞耻。随着上述症状的加重,智能障碍也日趋严重,尤以记忆障碍发生较早而且最显著。初则近事遗忘,渐渐延及过去,对远事亦多遗忘,严重者会忘记自己的名字,不认识自己的子女。由于记忆缺失,常不自觉地虚构事实加以弥补。例如自己遗失了物件,会说成是被盗窃。以后定向力、理解力也逐渐发生严重障碍,甚至离家数步也找不到家门。少数患者可在痴呆背景上发生精神运动性兴奋,或出现片段荒谬的妄想及幻觉。妄想多为被害、自责、疑病、贫穷性妄想,部分患者呈现夸大妄想。痴呆进一步发展,妄想多消失。晚期患者,生活则完全不能自理,大小便也不能控制。在躯体方面表现为老态龙钟,发白齿落,皮肤萎缩而干燥多皱;舌手震颤;角膜老年环,瞳孔对光及调节反应皆弱;视力及听力减退。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脑萎缩,尤以前额叶最为明显,脑重量减轻,脑回变平,脑沟增宽,脑室扩大。在中医看来,基于老年性精神病的病因病机是脑海不足和脑机能的退化,故治疗老年精神病应首先考虑如何解决脑海不足和促进脑机能这一关键问题。因为肾是藏精之脏,精又能生髓,髓汇集于颅腔内而成脑,脑是人的最高级神经活动中枢。脑既然是由肾精产生的,那么补充肾精,即是填补脑的物质基础,从而促进脑的机能活动。所以,采用补肾益精、充脑强神的方法治疗老年性精神病是有效的。同时,用此方法保健预防老年精神问题和脑痴呆也是积极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