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被医生诊断为癌前病变,很多朋友会惊慌失措,忧心忡忡。其实,许多癌症都有癌前病变,但是癌前病变不是癌,不能把癌前病变和癌等同起来。如果能在癌前病变期予以重视加以治疗还是可以将癌症的发生扼杀于摇篮之中的。什么是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由良性病变向恶性病变过度的移行阶段,最开始是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部分改变,但是还保留一部分正常的生理形态和功能。癌症是由这种癌前病变,再到原位癌最后到浸润癌,一步一步转变而来,但是癌前病变与癌有质的不同,是可逆的。癌前病变大多数不会演变成癌,仅仅是其中部分可能演变成癌症。临床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1、腺瘤性肠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尤其是直径大于2cm的,癌变的机会较高。据统计,95%以上的结肠癌来自结肠腺瘤,从息肉到癌变,平均要5~15年。建议40岁以上每3-5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尽早切除,能大大降低肠癌的发生。平常戒烟、戒酒、加强运动,少吃高动物蛋白、高脂肪以及腌制、烟熏类食物。2、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发展有一个大致的过程: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癌前病变,通过胃镜及黏膜活检可以确诊,只要在慢性期及时接受正规治疗,通常不会癌变。推荐慢性萎缩性胃炎每1~2年查一次胃镜,检测幽门螺杆菌,并积极治疗。戒烟酒,规律饮食,少吃腌制食品,不吃辛辣霉变食物。3、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中国肝癌发生存在一个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如果有乙肝、丙肝病史伴肝硬化,则是肝癌的高危人群,如伴有影像学发现可疑占位或甲胎蛋白升高,则可能是出现癌变。建议乙肝、肝硬化的病人,每3~6个月体检一次,主要查肝脏B超和甲胎蛋白。有乙肝要积极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要及时接受规范的治疗。4、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组织非典型增生:均为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乳腺内肿块常为主要症状,偶有隐痛、刺痛,少数患者可有自发性乳头溢液。建议女性定期乳腺自查,最好每年做一次乳腺彩超或钼靶检查。如发现有癌前病变,建议遵医嘱复查并看是否需要手术。不乱用雌激素保健品,少吃高脂食品,避免肥胖,保持好心情及适当运动。5、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宫颈上皮细胞在HPV持续感染后,可发生鳞状上皮内瘤变,再进一步转变为原位癌及浸润癌,这个时间可长达10年或更长时间。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也就是常说的宫颈癌前病变,分为Ⅰ、Ⅱ、Ⅲ级,级别越高越容易癌变,而级别越低越好治疗。建议有性生活的女性,应做TCT及HPV检测,如有异常则需要进行阴道镜检查及活检。要积极治疗宫颈炎症、接种HPV疫苗、防止过度疲劳及不良生活习惯。6、口腔、消化道、阴道等部位的黏膜白斑:是一种上皮异常增生的癌前病变。研究显示黏膜白斑最终恶变的概率在4%左右。一般来说,病因简单、病情较轻的白斑病在去除病因后,或经简单的药物治疗,常可以消失。但也有病情较重者药物治疗无效,特别是局部有溃疡、硬结或赘生物,病理上有癌变倾向者应手术切除。7、交界痣:为褐色或黑色斑疹,可稍隆起,圆形,边界清楚,颜色均一,表面光滑、无毛。发生在掌跖和外生殖器的大多为交界痣,有潜在恶变倾向。目前认为反复的摩擦、针挑等刺激,不完全的切除、光照、电烙、药物腐蚀等因素,可能是激发交界痣或混合痣恶变为黑色素瘤的诱因。对于有危险信号的交界痣,最好采用手术切除加病理检查。8、皮肤的慢性溃疡经久不能愈合:皮肤的慢性溃疡也是癌前病变,癌变率为1%~2%,特别是小腿和足部的慢性溃疡,由于长期慢性刺激,表皮可出现鳞状上皮增生和非典型不断增生与修复,可进一步发展为癌。因此早期控制皮肤溃疡有助于预防癌症的发生。最后,一旦发现癌前病变,不要惊慌失措,应采取正确的态度,如需要手术治疗,就应积极手术;如需要定期复查的,就应主动定期复查。如果能够及时的、尽早的进行治疗,大部分是可以治愈的,可以防止病变继续发展恶变成癌症。所以,癌前病变一定要尽早进行彻底的治愈,防患于未然。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加健康体检,经常有朋友被医生告知肺里有“小结节”。听到这样的消息,很多人会忧心忡忡,甚至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但也有些人不以为然,对体检报告中的定期复查置若罔闻,等“小结节”长大变成了“肿块”,往往已错过最佳手术时机,追悔莫及。1、什么是肺结节?形成肺结节的原因有哪些?肺结节是指在CT上表现为直径≤3cm的局灶性、类圆形、不透明的且周围被含气肺组织包绕的肺部阴影,不伴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直径<1cm的称为小结节(亚厘米结节),直径<5mm的称为微小结节。肺结节多是由细菌感染、结核菌感染、慢性增生性炎症、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肺血管异常等而引起,患者通常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2、肺结节都是恶性的吗?肺结节经CT筛查的检出率在27.3%-42%,7mm以下的肺结节占64%。根据国内外整体资料来看,大约95%的肺结节为良性。肺结节≠肺癌,因此发现肺结节不必过度恐慌。3、哪些人是肺癌高风险人群?肺癌高风险人群是指:≥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的患者⑴现在或曾经吸烟≥20包/年,戒烟时间<15年,⑵环境/高危职业暴露史(如石棉、铍、铀、氡等接触),⑶慢性阻塞性肺炎、弥漫性肺纤维化或既往有肺结核病史,⑷既往罹患恶性肿瘤或有肺癌家族史。4、发现肺结节应该怎么办?根据《肺结节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对不同类型及大小的肺结节制定了不同的诊治及随访标准。1、磨玻璃密度结节≤5mm:6个月随访胸部CT。>5mm:3个月随访胸部CT,若无变化随后行胸部CT年度随访。2、部分实性结节≤8mm:3、6、12和24个月随访胸部CT,随后转为年度随访,如有细菌感染征象可考虑经验性抗菌治疗。>8mm:3个月复查,适当考虑经验性抗菌治疗,无变化建议PET-CT/活检/手术。3、实性结节≤4mm:无肺癌危险因素者,无需随访;存在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12个月重新评估,无变化随后常规年度检查。4mm<结节≤6mm: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12个月重新评估,无变化随后常规年度检查;存在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6~12个月进行随访,无变化可在18~24个月再次随访,其后再改为年度随访。6mm<结节≤8mm:无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6、12、18~24个月随访,无变化随后常规年度检查;存在肺癌危险因素者,应在3~6、9~12个月进行随访,无变化则在24个月内再次随访,其后再改为年度随访。结节≥8mm:⑴建议CT随访:①临床预测恶性概率低(<5%),②PET-CT上非超高代谢,应在3~6、9~12及18~24个月薄层CT随访,随后年度随访;⑵建议活检:①临床预测恶性概率中度(5%~60%),②临床预测概率与影像学检查结果不一致,③疑诊为可行特定治疗的良性疾病;⑶建议手术切除:①临床预测恶性概率高(>60%),②影像学有检查提示有明确的恶性肿瘤生长证据,③PET-CT超高代谢,④活检疑恶性,⑤患者意愿。最后,发现肺结节应及时就诊,多数肺结节为良性结节,也可能是癌前病变或早期恶性肿瘤等,在专业的管理下,大多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因此患者一定要注意调整心态,无需过度担心,平时加强锻炼、合理饮食、不吸烟、远离二手烟、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
正常情况下颈部淋巴结不能被触摸到,在特殊情况下颈部淋巴结会出现肿大,当查体触摸颈部淋巴结位置时会发现淋巴结肿大,部分按之会有疼痛的感觉。颈部淋巴结肿大多由疾病因素导致,常见的有炎症性因素、肿瘤性因素、组织细胞增生性因素等。其次药物等因素,也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发生。颈部淋巴结肿大与哪些疾病有关,要根据临床表现具体分析。1、炎症性疾病: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可引起急慢性淋巴结感染,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可出现发热、乏力、呼吸困难、咳嗽等临床表现。常见疾病包括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结核、丝虫病等。2、肿瘤性疾病:转移癌如甲状腺癌、鼻咽癌、肺癌、乳腺癌、胃癌、喉癌等,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他还有淋巴瘤、白血病等。3、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病、艾滋病等,可导致淋巴结内细胞增生浸润,从而使淋巴结肿大。另外某些药物,如抗甲状腺药物等,可致颈部淋巴结发生肿大,且质地较硬,同时伴有触痛等表现。根据淋巴结肿大的病因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应根据具体病因对因治疗。良性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一般质地柔软、边界清晰、活动度好、表面光滑,如非特异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等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恶性颈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一般质地较硬、边界不清可融合成团、活动度差、表面不光滑,如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癌等引起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应该提高警惕,建议到医院就诊,医生通过对患者的问诊、体格检查并结合相应的辅助诊断,如血常规、影像学检查等,可做出初步诊断。血常规检查:如患者白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增高,可怀疑为病毒或细菌感染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如患者白细胞异常,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可怀疑为寄生虫感染导致的淋巴结肿大。病原学检查:可确定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的淋巴结肿大的病原体类型,如咽拭子、鼻拭子、血清学诊断等方法可确定病毒类型,细菌培养可判断细菌类型,并做药敏试验可指导临床用药。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如检出肿瘤细胞,可怀疑为转移癌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如检出干酪样组织,可怀疑为结核菌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可显示肿大的淋巴结形态,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初步判断良恶性。如果淋巴结结构正常属于良性淋巴结的可能性大,如果淋巴结的结构出现了破坏,淋巴核消失,皮质和髓质界限不清楚,里面有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个类型的淋巴结是恶性淋巴结的可能性大。如发现甲状腺呈低回声,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等影像学表现,可怀疑为甲状腺癌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如发现颈部多个低回声结节,且为沿血管成串排列,病程后期可见结节融合和液性暗区等,可怀疑为结核菌导致的淋巴结肿大。另外,其他检查如CT、MRI、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学检查等,对于淋巴瘤等肿瘤性疾病的诊断,炎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原因是炎症,当炎症消除后要进行复诊,检查淋巴结是否恢复正常。如果怀疑其他原因,要根据身体是否有其它临床表现进行针对性检查,明确淋巴结肿大的原因进行对应的治疗。
乳腺结节是乳房内出现的肿物,大多为女性自查发现,也有一部分为体检发现。乳房包块常见的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乳腺炎等良性疾病及恶性肿瘤乳腺癌。发现乳腺结节建议到医院就诊,可以先行乳腺彩超或钼靶检查,判断结节的具体情况,有必要的情况下要行乳腺MRI检查,甚至乳房包块穿刺活检行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乳房检查最常用的是彩超检查,彩超结果怎么看?什么情况可以定期复查?什么情况要进一步检查甚至穿刺活检呢?首先,乳腺彩超报告一般可有超声描述和超声提示两部分组成,超声描述部分会具体描述腺体内部超声表现,是否存在乳腺结节及其具体大小、形态、方位、边界形态以及血流等,腋窝是否存在肿大淋巴结,血流信号有无异常,超声提示部分会写明检查医生对整个乳腺B超的诊断进行的总结,若存在乳腺结节,还会描述其BI-RADS分类类型。乳腺结节的BI-RADS分类非常重要,共分为0-6类。0级:表示不能判断,临床上认为本次检查结果无意义,需再次进行检查或行其他检查。1级:未见异常;常规体检(1年1次)。2级:良性病变;建议定期随访(6个月到1年复检1次)。3级:良性可能性大(恶性率<2%),建议短期内随访,(3~6月1次)。4级:可疑恶性,需考虑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3%~94%的恶性可能性);其中4a类恶性率3%~10%,4b类10%~50%,4c类50%~94%。5级:高度可疑恶性(几乎认定乳腺癌,即≥95%的恶性可能),做临床处理;6级:病理证实为恶性病变,但尚未接收外科切除、放化疗、或全乳切除术等,做治疗前评价。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已成为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病因。乳腺癌的早期症状,主要是乳腺的包块,一旦发现乳腺包块,我们在重点关注包块的质地、大小、活动度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两侧乳房是不是对称;乳头有没有溢液或者溢血;皮肤是不是有橘皮样的改变,皮肤是否有红肿、凹陷;腋窝是否有包块。如果乳房包块并伴有上述情况,则乳腺癌可能性大。建议女性定期进行乳房自我检查,实时了解乳房动态变化,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