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melasma)是一种面部慢性获得性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女性患者占所有病例的90%,亚洲育龄期女性发病率高达30%,且病程反复,可迁延数年,容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和自信。血中雌激素水平高是主要原因,日晒后也可促使其发病,颜色加深,呈现夏重冬轻的特点。男性患者约占10%,有研究认为男性发病与遗传有关。总体来说,本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好治!临床表现黄褐斑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淡褐色或黄褐色斑,病损边界较清,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于眼眶附近、额部、眉弓、鼻部、两颊、唇及口周等处,无自觉症状及全身不适。临床分型根据血管参与情况分2型:①M型:玻片压诊皮损不褪色,Wood灯下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颜色对比度增加;②M+V型:玻片压诊皮损部分褪色,Wood灯下皮损区与非皮损区颜色对比度增加不明显。根据色素所在位置分2型:①表皮型(表皮色素增多) ; ②混合型(表皮色素增多+真皮浅层噬黑素细胞)。该分型对治疗效果判定有指导意义。根据皮损的发生部位分为三型:①面部中央型:最常见,皮损分布于前额、颊、上唇、鼻和下颌部;②面颊型:皮损主要位于双侧颊部和鼻部;③下颌型:皮损主要位于下颌,偶累及颈部V形区。治疗方法首先,一定要避免诱因。如避免过度日晒;避免服用引起性激素水平变化的药物;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避免使用汞、铅含量超标等劣质化妆品;减少烹饪/职业热接触等。其次,是“防晒”,防晒是治疗黄褐斑的首要前提,应贯穿黄褐斑的整个治疗过程。建议软防晒(如防晒霜)和硬防晒(遮阳伞、遮阳帽、防晒衣)要同时进行,在涂抹防晒霜时需要注意,足量涂抹是控制黄褐斑发生发展更有效,建议每2小时涂抹一次,每次2mg/cm²。修复皮肤屏障,部分黄褐斑患者存在皮肤屏障受损的情况,因此,在日常护肤中,可使用含有透明质酸,以及含有神经酰胺、胆固醇、游离脂肪酸等细胞间质成分的功效性护肤品,对维持皮肤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起到重要作用。活动期治疗活动期避免光电治疗及果酸焕肤,选择基础治疗配合系统及外用药物治疗。系统治疗包括:氨甲环酸、甘草酸苷、维生素C、维生素E、谷胱甘肽。氨甲环酸:可口服250-500mg/次,每日1~2次,用药1~2个月起效,建议联用3~6个月。甘草酸苷:可静滴给药,40~80mg/次,2次/周。维生素C和维生素E:2021版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推荐维生素C0.2g/次,3次/d,维生素E0.1g/次,1次/d。谷胱甘肽:可口服或静滴,与维C联用。外用治疗方案:外用药被广泛用于治疗黄褐斑,可有效地降低黄褐斑评分,安全性相对较高。包括氢醌及其衍生物、维A酸类、壬二酸、氨甲环酸。氢醌是轻度黄褐斑的一线治疗,常用浓度为2%~5%,浓度越高脱色效果越强,但皮肤刺激性也越大,刚开始使用建议从低浓度开始,或者涂在保湿乳霜之后,减少刺激,帮助建立耐受。通常情况下每晚1次,治疗2~4周就有明显效果,6~10周效果最佳。维A酸类:临床上常用0.05%~0.1%维A酸类软膏或凝胶,每晚1次,疗程约6个月;可出现皮肤干燥、红斑及瘙痒、烧灼等不良反应。目前护肤界还有很多的早C晚A搭配,也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除了延缓衰老,可以增加稳定期黄褐斑皮肤的耐抗,同样需要主要早期局部少量使用,逐渐建立耐受。主要适用于单纯色素型。壬二酸,临床上常用15%的壬二酸凝胶和20%的壬二酸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6个月。少部分人会可出现瘙痒、烧灼、针刺和麻木感,对于轻微的可接受的皮肤刺激反应,不建议立即停药,可以使用少量逐渐递增的方法建立耐受。对于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都可使用。氨甲环酸:临床上常用2%-5%乳膏,每日2次,疗程约4周。局部使用刺激性比氢醌小,不良反应包括红斑、干燥、脱屑等。适用于单纯色素型和色素合并血管型。以上仅仅列举常用的外用药物,大部分外用药对皮肤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需配合使用具有修复皮肤屏障功能的功效性护肤品。有文献提出Kligman三联配方:氢醌、维A酸及糖皮质激素局部联合使用,但是由于氢醌、维A酸都对皮肤有刺激,两者叠加使用对皮肤刺激更加明显,而糖皮质激素的长期面部使用容易出现依耐性,加上小伙伴们很难分辨强效和弱效的激素,这种疗法并没有推广应用。稳定期治疗在系统治疗及外用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果酸化学剥脱术、光电等综合治疗。化学剥脱术:包括果酸、水杨酸、复合酸等。其中果酸焕肤是治疗单纯色素型黄褐斑的有效辅助方法,通过促进角质形成和细胞更替,减轻色素沉着。主要不良反应:暂时性红斑、轻度肿胀、刺痛、灼热等不适感。对于拟治疗区有过敏性或单纯疱疹感染性疾病、近3个月头面部接受过放疗、冷冻及皮肤磨削术者、对于果酸过敏者等需要慎重选择。对于黄褐斑的果酸治疗,一般我们从低浓度开始20%,35%,50%,70%,根据每次治疗后的皮肤反应,逐次逐级提高浓度。一般间隔2~4周做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该治疗方法需要医务人员操作,操作不当很容易导致炎症后色素沉着,色斑暂时性加重,尤其深肤色患者应慎重。光电治疗包括光子嫩肤、调Q激光、皮秒激光、非剥脱点阵等。但是,单一、反复光电治疗易导致色素沉着、色素脱失等。因此不建议推荐光电治疗作为临床长期维持手段。各种光电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较多,包括4大类:色素性光电治疗(Q开关和长脉冲激光、强脉冲光);血管性激光(脉冲染料激光、溴化铜激光);点阵激光;剥脱性激光。由于存在炎症后色素沉着和色素减退的风险,特别是深肤色患者,需谨慎选择激光或光疗法,仅作为外用药和化学剥脱无效的三线治疗。Q开关激光常见波长的是1064nm的Q开关Nd:YAG激光的大光斑、低能量治疗模式,曾经一段时间被包装称为“白脸娃娃”,主要通过选择性光热作用治疗黄褐斑,加速成熟黑素小体选择性光热分解,较大优势是破坏了细胞内的黑素小体和黑素颗粒,还能保持细胞外层细胞膜的完整性,从而避免黑素细胞损伤诱发黄褐斑的反弹和加重。强脉冲光治疗仪和调Q激光皮肤治疗仪比较 皮秒激光相对于调Q激光,皮秒激光的脉宽更短,作用更为精准,对色素产生选择性的机械性光震荡效应,避免了传统激光的热刺激诱发色斑反弹的风险;755nm皮秒翠绿宝石激光可在表皮形成激光诱导的光破坏效应并刺激胶原蛋白合成,在祛除色斑的同时改善光老化,多角度治疗黄褐斑;1064nm的皮秒使用大光斑低能量的平扫治疗模式,和755nm翠绿宝石皮秒激光一样,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低,都是目前光电治疗中最为理想的选择。非剥脱点阵激光常见波长有1540nm、1550nm和1565nm的激光,可以去选择性抑制色素合成,并且增加皮肤胶原蛋白,可以整体提亮肤色。IPL强脉冲光俗称“光子”、“光子嫩肤”,属于类激光家族成员,如果说激光是单一波长的单色光,强脉冲光是在一定波段范围的复合光,所以又称为复合彩光。现在一些新的名词:强光、OPT、AOPT、DPL、BB光、CC光、牛奶光等等都是属于强脉冲光。皮秒激光相对于调Q激光,皮秒激光的脉宽更短,作用更为精准,对色素产生选择性的机械性光震荡效应,避免了传统激光的热刺激诱发色斑反弹的风险;755nm皮秒翠绿宝石激光可在表皮形成激光诱导的光破坏效应并刺激胶原蛋白合成,在祛除色斑的同时改善光老化,多角度治疗黄褐斑;1064nm的皮秒使用大光斑低能量的平扫治疗模式,和755nm翠绿宝石皮秒激光一样,治疗后不良反应比较低,都是目前光电治疗中最为理想的选择。非剥脱点阵激光常见波长有1540nm、1550nm和1565nm的激光,可以去选择性抑制色素合成,并且增加皮肤胶原蛋白,可以整体提亮肤色。IPL强脉冲光俗称“光子”、“光子嫩肤”,属于类激光家族成员,如果说激光是单一波长的单色光,强脉冲光是在一定波段范围的复合光,所以又称为复合彩光。现在一些新的名词:强光、OPT、AOPT、DPL、BB光、CC光、牛奶光等等都是属于强脉冲光。对于稳定期的单纯色素型(M型)黄褐斑和色素合并血管型黄褐斑选择不同的滤光片波段,不同仪器滤光片也会不一样,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585nm或595nm的脉冲染料激光、脉冲染料激光和强脉冲光(波长500-1200nm)针对色素的同时,选择性的作用到毛细血管,抑制血管的增生,可选择在色素合并血管型(M+V型)患者中应用。微针疗法微针疗法是一种微创胶原诱导疗法,并可辅助经皮肤递药,已被用于瘢痕、斑秃、萎缩纹和除皱等治疗。在对一线治疗抵抗、外用药依从性低、口服氨甲环酸有禁忌症以及希望缩短停工期和恢复期的黄褐斑患者中,微针疗法可作为的良好替代治疗或辅助选择。研究还显示,微针导入0.4%或1%氨甲环酸的疗效优于4%氢醌乳膏。微针导入10%氨甲环酸的疗效与导入40%维生素C的疗效相似。口服氨甲环酸对混合型黄褐斑的疗效优于经皮导入,两者对表皮型黄褐斑的疗效相似。微针疗法与氨甲环酸、外用水飞蓟素乳膏和羟基乙酸化学剥脱治疗黄褐斑的对照研究显示,羟基乙酸剥脱的疗效佳,外用水飞蓟素乳膏安全。总结综上,本文介绍了黄褐斑的现有治疗选择,包括外用治疗、系统治疗、化学剥脱、激光和光疗法、微针治疗等,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式,一定要嘱咐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作息,做好防晒,才是皮肤保养的根本。
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引起的指/趾间、手掌、足底及手足侧缘的浅表真菌感染。足癣也称为“香港脚”或“脚气”。症状足癣可分为:水疱型、趾间型、角化型。手癣的主要类型为:水疱型和鳞屑角化型。诱因手足癣的诱发因素主要包括:1.潮湿和温暖环境:真菌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中容易繁殖,如公共浴室、游泳池和健身房等场所。我国南方发病率比北方高,夏季比冬季高。2.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如长时间穿着湿鞋或不经常更换袜子,容易导致感染。3.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如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手足癣。4.接触传染源:手足癣可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污染物与人之间传播。如皮肤接触,混穿鞋袜,共用拖鞋、脚盆、毛巾,赤脚在地板上行走、公共浴室、健身房、游泳池等场所。接触已经感染的人或物品,如共用毛巾、鞋袜等。5.自身传染:患者自身不同部位之间也会传播,如手癣可能会因为搔抓足癣而感染,手癣还可以因为接触或搔抓身体其他部位而引起体癣和股癣,同时手足癣还可扩展感染到指/趾甲引起甲癣。诊断手足癣具备典型的临床表现,同时真菌检查阳性,可以确诊。但许多手足癣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尤其是不规范治疗后。建议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前往医院皮肤科就诊,以确定诊断,避免误诊误治。治疗手足癣的治疗主要是消除真菌感染和缓解症状:1.局部用药:轻症和早期的手足癣可采取局部外涂药物的方法。含有抗真菌成分的外用药膏、喷雾剂或粉末可以有效治疗手足癣。这些药物通常包括咪康唑、克霉唑或特比萘芬等。2.口服抗真菌药:如果受累面积大;为角化增厚型、浸渍糜烂型皮损;顽固、多次复发者;外用药治疗依从性差、疗效欠佳者;合并其他不利于手足癣治愈的系统疾病等,推荐使用口服抗真菌药治疗,常用的包括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具体的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处方用药。3.保持皮肤干燥:保持手足干燥、清洁,并避免潮湿的环境,可以帮助控制感染。4.避免传播: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鞋袜等,以防止传染。预防1.保持手足干燥: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尽量保持手足干燥,穿透气性好的鞋袜。2.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定期清洗和更换袜子,避免长时间穿着湿鞋,勤于更换烫洗晾晒鞋袜,必要时定期喷洒如硝酸咪康唑散等抗真菌散剂,保持鞋袜清洁干燥。3.避免接触传染源:在公共场所,如游泳池、健身房和浴室,避免赤脚行走,使用自己的毛巾和拖鞋。4. 定期检查和治疗:如果发现早期症状,应尽早进行治疗,以防止感染扩散和传染他人。结论手足癣是一种常见且容易传染的皮肤病,但通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适当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如果出现手足癣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确保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异维A酸因其有独特明确的诊断痤疮发病机制,已成为治疗中重度痤疮的重要选择之一。异维A酸能抑制皮脂腺的活动,并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功能,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症状,可防止产生更多的瘢痕和心理社会影响,但与此同时,由于其治疗指数低,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客观角度,盘点一下其不良反应。常见的副作用皮肤和粘膜干燥,主要是由于皮脂分泌和角质层厚度减少、皮肤屏障改变引起的。大约90%以上的患者都会出现颊炎,伴有皮肤干燥症、红斑、瘙痒、脱屑、鼻粘膜干燥、鼻衄、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毛囊炎、眼睛干燥和眼睑炎症。这些症状是可控、可逆的,也代表着口服吸收良好、判断患者依从性和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的标志。另外,有一些眼部的症状,如夜视力下降和与干眼有关的症状,可能是由泪腺萎缩、睑板腺和泪膜质量变化引起的,导致结膜炎、角膜混浊和角膜敏感性下降,主要发生在大龄患者和女性身上,但样本量较低,仅作为参考。预防/解决方案:保湿,从治疗的第一天就开始使用温和的清洁剂、保湿剂和润滑剂来保护嘴唇、眼睛和鼻粘膜。若眼睛干涩,可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症状。“爆痘”,在治疗初期,8周内可能会出现痤疮加重、恶化,俗称“爆痘”的情况,由于药物影响,加速了皮脂腺凋亡、抗原释放和炎症反应,15%左右的患者都会自行缓解。预防:低剂量维持8周,后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量。比如可以在开始的2~4周内以低剂量(0.1~0.2mg/kg)使用异维A酸,同时口服泼尼松(0.5~1.0mg/kg)可预防爆痘现象,8周后逐渐增加或不增加剂量,并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不可接受的副作用致畸,目前被认为是最严重的不良事件。有认为是通过p53基因的过度表达增加神经嵴细胞的凋亡,因为p53是一种促凋亡的转录因子。若口服异维A酸期间怀孕,尽管65%~85%的妊娠有可能正常发展,但自然流产的风险为10.9%~20%,出生缺陷的风险约为18%~28%,常常表现为颅面、胸腺和心血管的异常。因此,服药期间及停止服用后3个月以内需要严格避孕。容易忽视的副作用肌肉骨骼系统不良事件。近年来,有研究报道了异维A酸对骨骼的影响,比如会引起骨质疏松和类似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SH);也有报道称异维A酸治疗对骨密度存在影响,主要体现在Ward‘s三角区,有显著差异,但在其他部位无显著差异。总体来讲,只有长期使用较高日剂量(>1mg/d),肌肉和骨骼的平衡才会受到影响,低剂量单疗程异维A酸治疗结节囊性痤疮对骨代谢没有恶化作用,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少见的副作用实验室改变,有但不多,约占不良事件的2%,比如甘油三酯(44%)、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3%)和转氨酶(11%)的升高。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因痤疮口服异维A酸10mg/次,2次/d,服药2个月后双侧乳房增大、疼痛,后诊断为男性乳房发育症(GYN),GYN较为罕见,国内外报道较少,是指男性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由雌激素/雄激素活性比值增加引起,其临床特点是可触及的乳晕下腺体和脂肪组织导致的乳房增大,通常累及双侧,或双侧不对称增大,亦可见单侧病变,常伴有疼痛和压痛(如下图),停药4个月后乳房恢复如初。有争议的副作用一直以来,大家都比较关心异维A酸与精神类疾病之间的关系,比如睡眠不佳、自杀倾向、抑郁等等,那是因为暴露于大量维生素A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异维A酸治疗剂量诱发严重急性精神症状的能力尚未确定,且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异维A酸与不良神经精神结局并未无直接关系。因此,研究者猜测,接受异维A酸治疗的痤疮患者比较频繁地出现身体症状,如头痛、疼痛、眼部疾病、口腔和嘴唇状况、恶心和呕吐、不适和疲劳。这些症状可能会加重社会心理压力或预先存在的亚临床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在已经因严重痤疮而脆弱的患者中引发临床相关的心理健康症状。还有荟萃分析表明,使用异维A酸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可能有所改善。
螺内酯是一种结构与醛固酮相似的药物,具有显著的抗雄激素和盐皮质激素拮抗作用。在临床上,螺内酯一般用于治疗伴有醛固酮升高的顽固性水肿、高血压等。在皮肤科领域,螺内酯的抗雄激素作用已在多种皮肤疾病的治疗中得到证实,如痤疮、玫瑰痤疮、雄激素性脱发、化脓性汗腺炎及多毛症等,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今天,就来和大家盘点一下螺内酯的皮肤科的应用!痤疮痤疮是一种有关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其发病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皮脂腺的发育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进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特别是睾酮的水平快速上升,睾酮在皮肤中经5-α还原酶的作用转化为二氢睾酮,二氢睾酮与皮脂腺细胞的雄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因此,抗雄性激素是治疗痤疮的重要手段。而螺内酯为异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可通过阳断细胞色素P450抑制性腺产生雄激素;并在皮肤雄激素受体处作为二氢睾酮有效的竞争性抑制而减少皮脂的分泌,因此,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来治疗痤疮。且无论口服药要还是外用药,都可用于痤疮的治疗。螺内酯口服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内分泌、代谢、神经性和胃肠系统。多数为内分泌相关,如女性患者的月经紊乱,突然减少或增多。注意:妊娠期应禁用螺内酯,螺内酯可能会对胎儿的性发育有女性化的作用。玫瑰痤疮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丘疹和脓疱。其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如甲硝唑和伊维菌素)、口服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和激光治疗等。螺内酯通过拮抗AR抑制皮脂腺的活性,减少皮脂分泌,进而减轻玫瑰痤疮的症状,多项研究也证实了螺内酯在难治性玫瑰痤疮中的效果,但其应用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以明确其在不同患者群体中的最佳剂量和安全性。化脓性汗腺炎化脓性汗腺炎(HS)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有分泌汗腺的区域,如腋窝、腹股沟和肛周皮肤,病变表现为深层疼痛性结节、脓肿和窦道,最终可能导致瘢痕形成。最常见于青春期后的青少年,但也有2%的儿童在青春期前就患病。目前的研究已探讨了性激素在HS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即雌激素水平较低时,症状往往加重。此外,含有孕激素的避孕药可使HS症状加重,而抗雄激素类药物如螺内酯可使患者的皮损计数和疼痛评分减少和下降,都从侧面印证了性激素在HS中的作用。目前还没有针对螺内酯治疗女性HS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与治疗痤疮相比,建议螺内酯的剂量可以增加到200mg。根据一些病例研究的经验,每天服用75~100mg的剂量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螺内酯具有女性化副作用,男性通常不使用,因为它会导致男性乳房发育。此外,由于螺内酯的雌激素效应,可能会诱发肿瘤,因此不建议用于有乳腺癌遗传倾向的患者。雄激素性脱发女性型雄激素性脱发(FPA),在女性脱发疾病中属最常见类型,该病通常始于青春期,并随着时间逐步发展,具有典型的头顶和前额部的毛发稀疏分布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脱发状态主要与二氢睾酮密切相关,该激素是由5α-还原酶Ⅱ酶催化产生,进而与头皮毛囊中的AR结合,触发毛囊微小化过程,导致头发逐渐稀疏并引起FPA。此外,遗传因素也是雄激素源性脱发的重要病因。螺内酯作为治疗FPA的潜在药物,虽然尚未获得正式批准,但已有研究显示其在改善脱发方面具备一定效果。口服螺内酯的剂量通常在25~200mg之间,以80~110mg为常用剂量,而局部应用更为安全。尽管螺内酯的疗效在联合治疗中表现良好,但副作用如高钾血症和月经紊乱需要特别关注,尤其是在老年女性中。总体而言,目前的证据支持螺内酯的应用,但仍需进一步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全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多毛症多毛症(hirsutism)是女性出现男性型毛发分布的过度毛发生长现象,通常反映了体内雄激素水平的异常升高。尽管多毛症的成因多样,但超过85%的病例与多囊卵巢综合征和特发性高雄激素血症有关。药物治疗多毛症主要包括联合使用避孕药、非那雄胺和螺内酯等药物。在治疗多毛症的药物中,螺内酯被推荐在使用口服避孕药6个月后开始,初始剂量为每日25mg,维持剂量为每日100~200mg,分两次服用。多囊卵巢综合征是影响育龄妇女的最常见内分泌疾病,其特征不仅是多毛和痤疮,还包括无排卵月经、血糖和血脂代谢紊乱、肥胖以及心血管疾病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增加。在无生育要求的患者中,口服避孕药是治疗月经不调和皮肤病变的一线治疗选择。螺内酯通常作为二线药物,与口服避孕药联合使用。螺内酯在治疗多毛症中显示出一定的疗效,尤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的病例中。治疗开始时建议与口服避孕药联合使用,初始剂量为每日25mg,维持剂量为每日100~200mg。螺内酯有助于改善多毛症状,但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可能有限。常见副作用包括非经期出血,且部分患者在停药后可能出现复发。尽管总体耐受性良好,未来仍需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螺内酯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为患者提供更为科学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上所述,在使用螺内酯治疗皮肤疾病时,尤其是青少年和心脏或肾脏功能正常的年轻人群,可以考虑不进行常规钾监测,但对于老年人及存在高钾风险的人群,血钾监测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应对所有使用螺内酯的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控,特别是在治疗初期,以及在剂量调整时,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在长期使用螺内酯的情况下,还须关注其对肝功能的影响。
什么是锌?锌是一种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对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至关重要,包括蛋白质合成、细胞分裂和免疫功能。锌在皮肤健康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锌的作用机制1.调节酶活性:•锌可以调节多种酶的活性,这些酶参与了痤疮发病的多个环节,如炎症反应和角质形成细胞的代谢。•锌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产生,减少炎症反应,从而减轻痤疮症状。2.皮脂腺活动调节:•锌能够调节皮脂腺的活动,减少皮脂分泌,这对于控制痤疮的发生和发展非常重要。•皮脂过多是痤疮的一个主要诱因,锌通过减少皮脂分泌,有助于减少痤疮的发生。3.免疫功能:•锌对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也是必不可少的。充足的锌水平可以帮助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防止细菌感染,从而减少痤疮的发生。临床研究一些研究表明,补充锌可以改善痤疮的症状。痤疮患者中的锌水平:多项研究发现,痤疮患者的锌水平往往较低。补充锌可以调节皮脂腺活动,减少炎症反应,并有助于痤疮的消退。补充方式1.口服锌补充剂:•口服锌补充剂,如葡萄糖酸锌,是一种常见的选择。口服锌可以提高体内的锌水平,从而改善痤疮症状。•建议剂量通常为每日30-60毫克,但具体剂量应根据医生的建议确定。2.局部应用:•局部应用锌,如含有锌的凝胶或乳液,可以直接作用于痤疮部位,减少口服锌可能带来的全身副作用。•含锌的外用制剂可以在药店购买到,使用方便且效果显著。注意事项1.过量摄入的风险:•虽然锌对痤疮有益,但过量补充也可能带来问题。长期大量摄入锌可能会影响免疫系统和血脂。•成人每日锌的最大安全摄入量为40毫克。超过这个剂量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恶心、呕吐和腹泻。2.个体差异:•锌补充剂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会看到明显的改善,而另一些人可能效果不明显。•在使用锌补充剂之前,建议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和适宜性。3.辅助治疗:•补充锌可以作为治疗痤疮的辅助方法,尤其适用于那些通过日常饮食难以获取足够锌的人群。•对于重度痤疮,锌补充剂的效果有限,国内外任何指南均未将锌剂作为首选药物推荐。在这种情况下,应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抗生素、维A酸类药物等。锌在痤疮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调节酶活性、皮脂腺活动和免疫功能,可以帮助改善痤疮症状。然而,锌补充剂的效果可能因人而异,且过量摄入可能带来副作用。因此,在使用锌补充剂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确保安全和适宜性。
痤疮作为一种影响全球大约85%青少年和一部分成年人群的慢性皮肤炎症性疾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毛囊皮脂腺的炎症。虽然痤疮的临床治疗在控制皮肤炎症方面已有显著进展,但痤疮后遗症,如疤痕、色素沉着和皮肤纹理改变,仍然困扰着大量患者。痤疮后遗症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外观,还可能引发显著的心理困扰。近年来,随着对痤疮病理机制和皮肤修复过程的深入研究,痤疮后遗症的治疗方案不断更新,本文旨在探讨痤疮后遗症的分类、机制及最新治疗进展,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临床挑痤疮后遗症的分类痤疮后遗症主要包括红斑、色素沉着和瘢痕。各类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各不相同,因此对其进行精细化分类对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至关重要。1.痤疮后遗红斑(post-acneerythema,PAE)指痤疮炎性皮损消退后残留的红色皮损,其在部分患者中可随时间推移而逐渐消退,但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持久性的红斑,常需持续数月(2-6个月),个别患者可持续数年。2.痤疮后遗色素沉着(post-acnehyperpigmentation,PAH)是痤疮炎症反应后局部皮肤出现的色素增加现象,主要表现为痤疮皮损部位淡褐色、紫褐色、深棕色、蓝灰色或黑色不等的色素斑,可以存在数月到数年。3.痤疮后遗瘢痕(post-acnescars,PAS)痤疮瘢痕可分为萎缩性瘢痕、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萎缩性瘢痕是最常见的类型,通常表现为皮肤表面凹陷或"洞状"瘢痕,其形态可分为冰锥型、方形型等。增生性瘢痕则以皮肤隆起为特征,通常较为坚硬,触感有弹性,且与原皮肤区分度较高。瘢痕疙瘩则表现为异常的增生性瘢痕组织。近期一项纳入37项研究24649例痤疮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PAS的合并患病率为47%(95%CI: 38%-56%)。痤疮后遗症的风险因素及形成机制1.PAE:发病机制与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的释放、皮肤愈合过程中的微血管扩张及红细胞数量增加有关。此外,外部因素如痤疮外用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加重红斑的表现。肤色较浅的患者更易出现PAE例。2.PAH:风险因素包括女性、过度日光暴露、痤疮的严重程度(中度和重度)、药物治疗(如米诺环素)、自行挤压或抓挠行为等。PAH的形成机制与炎症反应及皮肤修复过程中的色素细胞活性增加有关。3.PAS:风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重度痤疮家族史、自行挤压或刺扎等行为、痤疮严重程度(中度和重度痤疮)、持续时间,痤疮发作至首次有效治疗的时间延迟、复发性痤疮。PAS形成被认为与痤疮炎症性皮损毛囊周围脓肿破裂继发的病理性愈合反应相关。痤疮后遗症的临床管理针对痤疮后遗症的管理,当前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预防策略,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治疗方案正在趋向个性化、精准化,1.PAE1.1光电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①脉冲染料激光(pulsed-dye laser,PDL),研究报道PAE患者接受PDL治疗后红斑皮损数量较基线有明显减少,且与治疗相关的疼痛耐受性良好,在随机、自身左右面部对照研究中,1064nm长脉冲Nd:YAG激光改善红斑的疗效与PDL相当。②强脉冲光(intense pulsed light,IPL)。③其他的激光治疗手段有非剥脱性点阵激光、波长577nm激光和755nm皮秒激光,研究报道其对PAE的改善有一定效果。④点阵微针射频(fractional microneeding radiofrequency,FMR)。1.2药物治疗:局部外用药物如羟甲唑啉、澳莫尼定、氨甲环酸、他克莫司和噻吗洛尔等对改善PAE具有潜在治疗作用。2.PAH2.1局部外用药物:局部外用药物包括维A酸类药物、壬二酸、氨甲环酸和对苯二酚等。其中维A酸类药物在痤疮治疗中除具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的作用外,可通过抑制黑素体向邻近角质形成细胞转移和加速表皮更新,达到减轻PAH的效果。2.2化学剥脱术:一项通过化学剥脱剂造成皮肤不同层次的可控损伤、利用创伤修复原理促进皮肤重建的技术,浅层化学剥脱除促进表皮细胞更替和启动真皮修复重建外,可通过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生成。2.3光电治疗:包括IPL、调Q激光、微针射频和点阵CO2激光等。3.PAS3.1药物治疗①局部外用(硅酮类、肝素钠尿囊素类)。②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类、A型肉毒毒素、氟尿嘧啶、博来霉素)。糖皮质激素类可减轻炎症反应,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减少胶原合成,其用法为复方倍他米松(7gL)或曲安奈德溶液(10g/L)1.0mL+利多卡因溶液(10gL)1.0mL配成混合液,每月1次。A型肉毒毒素可抑制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松弛肌纤维,降低局部张力,减少瘢痕增生。3.2光电治疗①激光:包括点阵激光(采用点阵模式的剥脱性激光和非剥脱性激光)、长脉冲Nd:YAG激光、PDL和皮秒激光。②IPL;③射频;④等离子体疗法。3.3外科治疗①皮肤磨削术:适用于滚轮型和浅箱车型瘢痕,对冰锥型和深箱车型瘢痕的疗效较差。②皮下分离术:主要适用于滚轮型瘢痕和浅箱车型瘢痕,对冰锥型和深箱车型瘢痕也有部分疗效。③环钻术3.4填充疗法:填充疗法通过注射或手术方式填充皮损,刺激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和纤维组织,达到补充容量、平滑瘢痕的效果。3.5浅层化学剥脱术:其损伤深度为表皮基底层以上,可治疗浅表痤疮后遗萎缩性瘢痕和伴有炎症后色素沉着的痤疮瘢痕。3.6生物疗法:①PRP ②Recell技术 ③干细胞疗法3.7微针疗法3.8中医疗法痤疮后遗症的前沿研究与未来趋势1.新型治疗方法干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是痤疮后遗症研究的前沿方向。干细胞治疗通过促进皮肤组织的再生,可能为改善瘢痕和色素沉着提供新的治疗途径。基因治疗则集中在通过调控与痤疮后遗症相关的基因(如TGF-β、MMPs等),从源头上减少炎症反应和不良修复反应2.生物标志物的应用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有助于精准评估痤疮后遗症的发生风险。通过分析炎症相关分子、纤维化标志物及色素代谢相关分子,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建立早期预测模型,从而指导个性化治疗的实施。总结痤疮后遗症的治疗是皮肤科临床实践中的一项复杂任务,尤其是在痤疮炎症控制后,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后遗症成为了治疗的关键。随着治疗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激光治疗、干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的应用,痤疮后遗症的治疗将变得更加精准和个性化。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聚焦于痤疮后遗症形成机制的深入解析及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为临床提供更具可操作性和疗效的干预策略。
增生性疤痕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期,分别是增生期、减退期和成熟期。一、增生期 增生期一般在伤口愈合后的1-3个月开始,持续3-6个月左右,如果创伤重,局部张力大、活动度大,增生期可能会延长。增生期疤痕的特点是疤痕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异常活跃,合成大量的胶原纤维,胶原纤维合成的速度超过其降解的速度,从而导致胶原纤维过度沉积,症状上的表现就是“红厚硬痒”。1.红:疤痕组织充血,呈红色或紫红色。2.厚:疤痕会逐渐增厚,突出皮面。3.硬:疤痕组织很致密,手感很硬。4.痒:常伴有明显的瘙痒、疼痛,有时难以忍受。传统的观点认为该期不适合手术,但大量案例证实,该期行疤痕修复术也可以获得好的效果。二、减退期增生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减退期,可持续6-12个月。消退期疤痕的特点是疤痕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活性逐渐降低,胶原纤维降解的速度超过其合成的速度,从而导致胶原纤维减少,疤痕逐渐消退。症状上的表现就是“红厚硬痒”各方面的表现都逐渐缓解。三、成熟期减退期结束之后就进入成熟期,又称静止期。静止期疤痕的特点是疤痕组织内胶原纤维降解的速度和其合成的速度基本持平,疤痕的外观和厚度不再有明显变化。此期疤痕瘙痒症状消失,不再发红,质地也较前变软(但仍比正常皮肤稍硬),厚度仍不同程度高于正常皮肤。进入此期后,并不是疤痕消失了,而是稳定了。自此以后,如果没有外伤、炎症等刺激,疤痕基本上就不会再发生变化。
5年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没有治好,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种就是:没有积极的治疗一直靠着自己的免疫力顶着,已经5年了还没好,显然想自愈是不可能的了,建议你尽早的到正规医院进行系统治疗。第二就是:积极治疗了,但仍然没有好那就是顽固性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果经过口服的药物治疗,射频治疗,脉冲治疗等治疗方案,还没有去除的话,我们可以考虑注射治疗,将药物直接送达到病变部位的神经位置,一般的患者三针能够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果是顽固性的可能需要多打几针才能效果明显,但是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要拖下去了,积极的注射治疗,完整的治疗方案是消灭疾病的关键。
蛋白质接触性皮炎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手部皮肤炎症,其典型特征是在与某些特定蛋白质物质接触后,手部会迅速产生伴有瘙痒的风团以及红斑。由于这种皮炎在斑贴测试中往往不显示阳性反应,容易造成疾病的误诊或漏诊现象。近期,ContactDermatitis上报道了一例健身房员工的职业性蛋白质接触性皮炎,一起来学习一下吧!#01病例介绍一名45岁女性患者,自幼罹患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近期,在其担任健身房服务人员期间,首次观察到手部出现炎症性病变,推测此变化可能与频繁使用手部消毒剂的职业暴露高度相关。患者在工作时段内症状加剧,而休假期间则有所减轻,进一步提示工作环境与症状间存在明确联系。患者在配制健身饮品时偶然接触蛋白粉后,会迅速出现瘙痒、红斑及风团等过敏症状;然而,口服牛奶、鸡蛋白及乳制品并未诱发任何过敏反应。过敏原检测结果揭示,患者体内针对牛奶蛋白、乳清蛋白及鸡蛋蛋白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异常增高(表1)。表1外周血分析注释:加粗的数值表示超出正常范围的阳性值。在多个项目中,如鸡蛋蛋白和牛奶蛋白,IgE水平升高。缩写:IgE表示免疫球蛋白E(ImmunoglobulinE)在后续的摩擦试验中,采用含92%乳清蛋白浓缩物的蛋白粉,引发患者手部出现可触及的红斑并伴有瘙痒;另一份含51%乳清蛋白与33%乳清蛋白分离物的蛋白粉,于点刺试验后20分钟显示阳性(图1及表2)。值得注意的是,随后的多次检测(分别于6小时、24小时及72小时后)结果均正常,表明该过敏反应为即发型乳清蛋白致发型乳清蛋白致敏。图1:摩擦试验20分钟(左)和点刺试验20分钟(右)。A.Biosorb(阴性对照);B.一种含92%乳清蛋白浓缩物蛋白粉的水溶液;C.一种含51%乳清蛋白和33%乳清蛋白分离物的蛋白粉的水溶液;D. 生理盐水(阴性对照);E. 组胺(阳性对照组);F. 一种含51%乳清蛋白和33%乳清蛋白分离物的蛋白粉的水溶液。表2摩擦试验(左)和点刺试验(右)结果注释:摩擦试验结果说明:+:红斑、浸润、丘疹;++:离散性小水疱;+++:融合性水疱、疱疹或溃疡性反应。点刺试验结果说明:+:3–5 mm的风团直径;++:5–7 mm的风团直径;+++:7–10 mm的风团直径;++++:>10 mm的风团直径。这些测量值是在过敏原应用20分钟后记录的,以组胺作为阳性对照,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综合上述临床表现、过敏原检测结果及皮肤试验,本病例最终诊断为职业性蛋白接触性皮炎。#02病例小结蛋白质接触性皮炎,作为一种较少见的皮肤炎症反应,其典型特征表现在于人体对特定蛋白质成分产生的即时且强烈的免疫反应。这种反应往往发生在接触后极短的时间内,通常在10至30分钟内便能观察到明显的症状,如红肿、瘙痒、风团等。职业性暴露,特别是那些需要频繁使用双手,尤其是手部及指尖部位接触含有蛋白质物质的行业,如食品加工、餐饮业、医疗护理以及本案例中提到的健身房服务业,都是该疾病的高风险领域。由于蛋白质接触性皮炎的发作速度快且斑贴试验的敏感性有限,导致许多患者在初次发病时未能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因此,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采用更为敏感和特异性的诊断手段,如点刺试验和摩擦试验,对于确诊该疾病至关重要。这些试验能够直接模拟真实的接触环境,观察皮肤对特定蛋白质的反应,从而提供更可靠的诊断依据。在Vester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深入分析了175名在食品行业工作的职业性手部湿疹患者,发现其中患有蛋白质接触性皮炎的患者群体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健康挑战。他们不仅需要更频繁地就医,接受更为复杂的治疗方案,而且往往因为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最终不得不考虑更换职业。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早期准确诊断蛋白质接触性皮炎的重要性,以及采取有效预防措施的必要性。针对本案例中的健身房员工,医生在为其制定治疗方案时,特别强调了个人防护的重要性。除了推荐使用合适的丁腈一次性手套外,还建议患者在日常工作中注意保持手部干燥,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以减少细菌和真菌的感染风险。此外,还建议患者在接触蛋白质物质前后,使用温和的清洁剂彻底清洁双手,并涂抹保湿霜以维护皮肤屏障功能。这些措施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皮肤与致敏原的接触,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综上所述,蛋白质接触性皮炎虽然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皮肤疾病,但其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采用敏感特异的诊断手段,以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这一疾病。
第一,最常见的就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经正规治疗,多数人可以治愈,但是大约有20%的人会留下后遗神经痛,而年龄越大,比例越高。第二,眼部带状疱疹可能会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耳部带状疱疹可能会出现中耳炎,听力下降等,面部带状疱疹可能会出现面瘫和三叉神经痛。第三,出现疱疹的部位,有的人会出现麻木、酸胀的感觉,还有的人衣服不能挨皮肤。以上所有这些症状都是带状疱疹病毒损伤神经造成的,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考虑注射治疗,将药物直接送达病变神经位置,杀病毒的同时营养神经,让神经尽快恢复正常,进而不适症状才能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