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外用药是皮肤病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平时出了点皮肤问题,也会自行去药店购买。今天给大家整理了常见的皮肤病用药方案,建议收藏起来关键的时候用得到。一、带状疱疹带状疱疹是一种复杂的皮肤病,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它常见于抵抗力弱、压力大、疲劳或熬夜的人。主要症状是沿神经分布的成群水疱和剧烈疼痛,年纪越大的患者通常痛感越强。简单来说,带状疱疹由病毒引起,表现为带状水疱和疼痛,且老年人痛感更剧烈。外用药:呋喃西林溶液、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或喷昔洛韦乳膏等。口服药:抗病毒药物,常用的有阿昔洛韦片、伐昔洛韦片、泛昔洛韦片等。营养神经的药,比如维生素B1、甲钴胺、腺苷钴胺、三维B片等。止疼药物,常用的有加巴喷丁胶囊、普瑞巴林胶囊等。二、荨麻疹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红色扁疙瘩和明显瘙痒,这些症状可能会自行消退但也可能反复发作。严重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呕吐、面色苍白、关节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对改善生活质量和保障健康至关重要。简单来说,荨麻疹不仅引起皮肤瘙痒,还可能引发其他严重症状,需要及时治疗。外用药:炉甘石洗剂、复方樟脑乳膏、糖皮质激素软膏、中药溶液等。口服药:依巴斯汀片,氯雷他定片,左西替利嗪分散片。三、银屑病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皮肤病,特征是红斑和银白色鳞屑。它通常影响青壮年,可能与遗传、感染、内分泌和免疫系统有关。症状包括清晰边界的红斑和鳞屑,也可能伴有急性脓疱或皮肤红肿。病变可以出现在全身任何部位,但头部和四肢较为常见,并可能有瘙痒感。银屑病通常持续时间长,难以彻底治愈。简单来说,银屑病是一种长期且可能难以根治的皮肤病,常见症状为红斑和鳞屑。外用药: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维A酸制剂、维生素D3衍生物等。口服药:地塞米松、物理治疗等。四、湿疹湿疹是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损害的一种皮肤病。湿疹具体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考虑与多种体内外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可以预防的因素,包括外界的刺激,例如紫外线、食物、动物皮毛、花粉,以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很难预防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湿疹引起的皮损,主要以皮肤方面的症状为主,例如皮肤出现红斑、暗红色斑块、丘疹、丘疱疹伴红肿、瘙痒等。建议注意患处护理,必要时到医院皮肤科进行检查。湿疹治疗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外用药:氢化可的松乳膏、卤米松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等。口服药: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奥洛他定等。病情严重者还可以口服甲泼尼龙片或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有抗炎止痒、控制病情的作用。以上就是为大家分享的常见皮肤病用药方案,总而言之,对于常见的轻中度皮肤病,患者居家用药时,切记勿随意用药,用药前可以借助线上咨询系统或者去正规药店寻求专业医药人员的帮助。在专业的指导下正确使用,用药后,患者病情无改善或加重,应及时就医。
尖锐湿疣(condylomaacuminatum,CA)又称生殖器疣(genitalwarts),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常见性传播疾病。本病主要侵犯性活跃人群,表现为生殖器周围的丘疹、角化性斑块、乳头样或菜花样赘生物。本病易复发。病因及发病机制至少有35个型别的HPV可感染泌尿生殖道上皮。与尖锐湿疣相关的HPV型别有15种以上,最常见有6、11、16、18等,其中6、11型为低危型,16和18型为高危型,与宫颈癌等生殖器癌发生关系密切。传染源为患者和亚临床HPV感染者,以亚临床感染者为主。主要通过性接触直接传染,也可通过病毒污染物间接传播,特别是儿童和老年患者。发病机制同寻常疣。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短者3周,长者8个月以上,平均为3个月。男性好发部位是冠状沟、包皮、龟头、系带、尿道口、阴茎体、肛周等,女性好发于阴道口、阴唇、尿道口、会阴、宫颈等,少数可发生肛周生殖器以外部位如口腔、腋窝、乳房、趾间、喉部等。临床常见的损害有丘疹、斑块、乳头样或菜花样赘生物,散在或融合,同一患者常有多种表现(如下图)。巨大尖锐湿疣又称癌样尖锐湿疣,表现为疣体过度增生,类似鳞癌,但组织学示良性病变。宫颈部位疣体多发生在宫颈移行区内,单发或多发,可融合。生殖道肛门HPV亚临床或潜伏感染常见,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条件。临床无症状和体征组织病理改变不典型,多借助于分子生物学手段检测到HPVDNA以明确诊断。可发生在原有皮损消失后,也可是一开始感染就表现为亚临床感染。亚临床感染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多数在6~12个月,通常良性型HPV感染持续时间短,而恶性型持续时间长,甚至发生宫颈癌或鳞癌。组织病理同寻常疣。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性接触史或配偶感染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作出诊断,必要时结合组织病理、醋酸白试验及病毒学检查予以确诊。本病主要与下列疾病鉴别:假性湿疣(pseudocondyloma)又称绒毛状小阴唇,好发于年轻女性的小阴唇内侧、阴道前庭和尿道口周围,呈对称密集分布的直径1~2mm白色或淡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有些可呈绒毛状、鱼籽状或息肉状,短期内无明显的增大。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醋酸白试验阴性。阴茎珍珠状丘疹(pearypenilepapules)皮疹位于龟头的冠状沟部位,可见珍珠状、圆锥状或不规则形的白色、黄白色或肤色丘疹,线状排列,可为半透明,表面光滑。醋酸白试验阴性。扁平湿疣(condylomalata)属二期梅毒疹,为发生于生殖器部位的丘疹或斑块,表面扁平而潮湿,也可呈颗粒状或菜花状,暗视野检査可査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4.鲍恩样丘疹病(Bowenoidpapulosis)皮损为灰褐色或红褐色扁平丘疹,大多为多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丘疹表面可呈天鹅绒样外观,或轻度角化呈疣状。一般无自觉症状。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治疗外用药物治疗1.25%足叶草酯酊:属细胞毒类药物。涂少量于疣体上,2~4h洗掉,必要时每周重复1次。用量过大可引起全身吸收,出现头昏、恶心、腹痛、嗜睡、肾损害及骨髓抑制等。2.0.5%鬼臼毒素(足叶草毒素)酊:属细胞毒类药物。每天外用2次,连用3天停药4天为一疗程,有必要可重复治疗4个疗程。3.5%咪喹莫特霜:将药物涂于患处,每周用药3次,疗程8~16周。4.5%氟尿嘧啶霜:属于细胞毒类药物。每天用药1~2次。5.50%三氯醋酸液:为化学腐蚀剂。将药液涂于疣体上,待其干燥,见皮损表面形成一层白霜即可,可每周或隔周重复治疗1次,最多6次。上述外用药物治疗时大多数局部有红肿、糜烂等刺激反应,治疗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的正常皮肤黏膜。禁用于孕妇。物理疗法和手术治疗包括CO2,激光、高频电凝治疗、微波、液氮冷冻等。体积较大的疣体可考虑手术治疗。光动力治疗局部使用光敏剂如氨基酮戊酸(ALA),经光照后选择性地引起局部炎症及被感染的细胞死亡,适合于皮损范围广泛、反复发作或尿道口尖锐湿疣的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系统药物治疗疗效不肯定,不良反应较多,现很少使用。预防对感染者需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管理。避免不安全的性接触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手段。
肛门生殖器疣(AGWs)是一种良性上皮增生,由人乳头瘤病毒(hpv)引起,低危型HPV6和11型常与AGWs相关。局部、皮损内和全身免疫治疗因其无损伤、安全性好、疗效好、复发率低而被广泛应用于疣体的治疗。念珠菌抗原的皮损内免疫治疗已被发现对AGWs是有效且安全的。然而,只有部分患者达到了完全缓解。念珠菌抗原免疫疗法联合其他疗法(包括其他免疫疗法)与应答增强相关。一些病例报告提出了HPV疫苗可能用于治疗AGWs,但尚未在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ArchDermatolRes最新的一篇研究报告,研究者评估了念珠菌抗原单独或联合二价或四价HPV疫苗治疗多发性AGW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80例多发性AGWs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采用单纯念珠菌抗原治疗;B组采用二价HPV疫苗(Cervarix)联合念珠菌治疗;C组采用四价HPV疫苗(Gardasil)联合念珠菌治疗;D组(对照组)病灶内用生理盐水治疗。在念珠菌单药治疗组、Cervarix/念珠菌组和Gardasil/念珠菌组中,病灶完全清除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0%、20%和60%,而部分缓解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0%、60%和20%。对照组只有10%的患者达到部分缓解。与对照组相比,三个治疗组的治疗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念珠菌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之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Gardasil/念珠菌组的治疗结果显著优于Cervarix/念珠菌组。在副作用的发生方面,两组之间没有发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随访3个月,各组均未见复发。综上, HPV疫苗联合念珠菌抗原免疫治疗可能对多发性AGWs无明显疗效。念珠菌抗原可能被推荐为一种相对有效且廉价的治疗方式。Gardasil和念珠菌的联合用药也有效,但非常昂贵。Cervarix/念珠菌联合用药结果不理想。
研究概述该试点研究旨在探索doxyPrEP在男性HIV感染者中预防细菌性STI的效果。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共招募了52名年龄在38-54岁之间的HIV感染者,这些受试者既往有梅毒感染史。受试者被随机分配至多西环素组或安慰剂组,每组接受为期48周的每日口服药物(多西环素100mg或安慰剂)。在研究期间,受试者每季度接受STI筛查,包括梅毒血清学检测、淋球菌和衣原体核酸检测(针对尿液、咽部和直肠样本),并完成关于药物依从性、性行为和不良事件的问卷调查。此外,研究还收集了受试者的鼻拭子样本,以评估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的多西环素耐药性发展情况。研究数据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多西环素组在预防梅毒、淋病和衣原体感染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具体而言,多西环素组梅毒感染率降低了79%,淋病感染率降低了92%,衣原体感染率降低了68%。值得注意的是,两组在药物依从性和性行为方面未发现显著差异,表明多西环素预防效果并非由行为改变引起。安全性方面,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且与研究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有一例因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胃食管反流病恶化)而停药,另一例严重不良事件(与药物无关的猴痘相关性直肠炎)发生在多西环素组,但未影响研究的整体结论。在耐药性方面,研究发现从基线到第48周,多西环素组和安慰剂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新发生率分别为3/19和2/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这项研究证实了多西环素暴露前预防在HIV感染者中显著降低梅毒、淋病和衣原体等细菌性STI感染率的有效性,为HIV感染者提供了一种新的STI预防策略。其次,多西环素暴露前预防方案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且未显著增加耐药性的风险,表明其作为长期预防措施的潜力。研究者还强调了健康教育在STI预防中的重要性。尽管药物治疗在降低STI感染率方面效果显著,但健康的性行为和正确使用安全套仍然是预防STI不可或缺的措施。未来,研究者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验证多西环素暴露前预防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
朋友们,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个我们不容忽视的健康话题——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想象一下,阳光明媚的午后,你正享受着悠闲时光,突然一阵不明原因的发热袭来,仿佛身体在告诉你:“嘿,注意我!”,这可能就是SLE悄悄给你发出的警告信号哦!在医学指南中,SLE的症状就像一场复杂的迷宫,让人眼花缭乱。别担心,阙医生已经帮大家梳理出了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早期不典型SLE临床症状。1️⃣反复发热却查不出原因?常规药物似乎也失去了魔法?2️⃣记忆开始短路,情绪像过山车?睡眠周期完全乱了套?3️⃣关节痛到怀疑人生,却又不会变形?4️⃣胸膜、心包炎反复发作,让你呼吸都感觉是奢侈?5️⃣肺炎缠身,抗生素却成了无用功?6️⃣皮疹、网状青紫、雷诺现象,让你的皮肤不再平静?7️⃣肾脏疾病、蛋白尿,让身体陷入困境?8️⃣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血液也开始“叛逆”?9️⃣肝炎无故造访,肝脏也来凑热闹?SLE就像一位多变的艺术家,它的症状千变万化。但幸运的是,掌握它的早期线索,我们就能及时捕捉到这位隐形的“画家”。所以,各位朋友,无论是否处于SLE高风险群体,或是已经与它不期而遇,一旦身体出现不适,务必及时就医。遵循医嘱,积极治疗,不要擅自停药或减药,让我们共同守护身体的和谐乐章!记得,健康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行,而我们,都是自己最好的护航者。珍惜生命,从关注每一个不寻常的小细节开始。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健康小秘诀吧!一起成为生活中的健康小能手!
白癜风的药物治疗中,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及其相关信息:1.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比如吡美莫司或他克莫司,为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在治疗白癜风、尤其是头面部白癜风效果明显。虽然有些患者有针刺感、灼烧感等不良反应,但是尚未报道激素类样不良反应,治疗周期至少3-6个月。2.维生素D3衍生物: -外用卡泊三醇联合光疗可以增强白癜风的疗效,联合PUVA治疗对手足部位难治性白癜风效果也不错。3.抗氧化剂: -如叶酸和己酮可可碱,可以保护黑素细胞免受氧化应激的损伤,并促进其修复。叶酸可以保护黑素细胞免受同型半胱氨酸的诱导,在白癜风中有潜在的治疗价值。4.中医中药: -一些含光敏感剂或者抗炎的中药成分被应用于白癜风治疗。此外也可以外用中药加UVA光疗,效果明显。但是中药也有不良反应,需要注意观察随访如眼睛和肝脏的保护。5.局部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该疗法可以阻止白斑的扩散,最终可能恢复部分皮肤的颜色,适用于皮肤受累面积较小的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常用药物为中强效外用激素,但需注意激素长期应用可能引起的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皮肤膨胀纹等不良反应。6.JAK抑制剂: -如芦可替尼,通过阻断干扰素(IFN)-γ信号,阻止CD8+T细胞募集引起的黑素细胞损伤。外用芦可替尼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的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使用部位痤疮、红肿、瘙痒等,但与口服药相比,外用药的安全性问题已显著减少。通过以上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白癜风患者可以在尽量减少副作用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前言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绝大多数人面临着或多或少的工作或学习压力,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见。皮肤科很多疾病都与精神心理因素有着程度不等的关系,比如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白癜风、痤疮、斑秃等。今天就来了解下其中的一种——神经性皮炎。神经性皮炎介绍神经性皮炎又叫做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以阵发性剧痒、皮肤苔藓样变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皮肤病,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往往迁延不愈。神经性皮炎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到现在仍不确切,可能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有关。疾病的发生或加重往往有诱因,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精神紧张、忧郁、劳累、睡眠不佳、局部刺激、饮酒、消化功能障碍、内分泌异常等。其中局部的搔抓和慢性摩擦可能是主要的诱发因素,有研究发现“瘙痒-搔抓-瘙痒”的这一恶性循环机制会导致皮疹加重、继而引起局部皮肤肥厚。神经性皮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神经性皮炎主要分为局限性和播散性两种类型,临床上较常见的是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皮损范围局限为某一处,好发于脖子、胳膊肘伸侧、腰骶部、股内侧、阴囊、女阴、肛周等部位,中青年人多见。早期表现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多角形扁平丘疹,质地坚实而有光泽,颜色为淡红色、淡褐色或者肤色,表面可有鳞屑。时间长了以后,皮损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苔藓样变。神经性皮炎该如何治疗?目前临床治疗此病的方法较多,包括外用药物(激素类制剂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止痒剂、焦油类等)、光动力疗法、紫外线疗法、系统治疗(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谷维素、维生素B、镇静安眠药等)、中药等。但是治疗效果并非都很理想,除了药物治疗,对神经性皮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认知干预是十分必要的。患者只有了解该病,才能主动调整生活状态、避免潜在的诱发和加重因素,比如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焦虑和烦躁等不良情绪、规律作息、保证高质量充足的睡眠、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等,总之就是要健康规律地生活,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皮疹局部护理也很重要,要避免皮疹处热水烫洗、减少摩擦和搔抓,可涂抹润肤剂加强皮肤保湿。此外,若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异常等疾病,还应尽早治疗这些原发病。
特应性皮炎(以下简称AD)皮肤合并症系列的第五篇:将详细介绍一种特殊的皮肤改变——皮肤淀粉样变。皮肤淀粉样变(Cutaneousamyloidosis)是淀粉样物质在皮肤中沉积形成的一种皮肤病,这些物质是由β折叠的蛋白构成的不可溶性原纤维。淀粉样蛋白在显微镜下表现为嗜酸性、均匀、透明的球状物质,所以在病理上具有特征性表现便于诊断。根据淀粉样物质沉积的范围,可以分为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原发性与继发性)和系统性淀粉样变的皮肤表现。这里主要讨论原发性局限性皮肤淀粉样变(PrimaryLocalizedCutaneousAmyloidosis,PLCA)。PLCA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长期摩擦、遗传、病毒和环境等相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斑状、苔藓样和结节样,还有一些罕见改变如皮肤异色病样和色素异常性。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是斑状和苔藓样:斑状典型表现为点状斑疹形成线性灰褐色条纹,可聚合成网状或波纹状外观;苔藓样典型表现为多个圆顶状、肤色或色素沉着过度性约2-4mm大小的丘疹呈念珠样排列,可融合成波纹状的斑块。与AD的关系我们发现有不少AD患者的皮损呈现出皮肤淀粉样变的表现。回顾文献发现早在1970年有学者回顾了13例皮肤淀粉样变患者病史,其中9例合并过敏性疾病,7例具有过敏性疾病家族遗传史,所以作者提出假设认为皮肤淀粉样变可能是特应性疾病谱中的一员。后续有更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了在皮肤淀粉样变患者中AD的发病率较对照组增高。但目前为止皮肤淀粉样变和AD的关系仍未阐明清楚,需进一步研究。李巍教授认为,皮肤淀粉样变是特应性皮炎的特殊类型,但在学术界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治疗PLCA治疗较为困难,目前缺少高质量的临床证据,尚缺乏最佳治疗方法。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局部治疗选用强效外用皮质类固醇药物,对于较厚的皮损,可以封包。也有报道支持外用他克莫司、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或尿素)等。对于合并AD的患者,文献中也报道了一些对环孢素、CO2点阵激光、窄波UVB及达必妥治疗有效的皮肤淀粉样变合并AD的病例。
感染了尖锐湿疣后,确实有一些食物需要忌口,以避免加重病情或影响治疗效果。具体来说,需要避免以下几类食物:发物:如带鱼、虾、蟹、牛肉、羊肉等。这些食物容易对患者的内分泌、神经系统产生兴奋作用,甚至引起变态反应,使症状加重或反复。刺激性食物:如花椒、辣椒、芥末、大蒜、麻辣烫等。这些食物容易对机体造成刺激,导致病情恶化。油腻食物:如炸鸡、薯条、肥肉、烧烤等。这些食物含有较为丰富的油脂,较难被机体代谢,摄入后会增加机体负担,影响新陈代谢和局部皮肤的恢复。易过敏食物:如芒果、豆类等。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判断,避免接触过敏食物,以免引起免疫系统反应,造成局部皮肤红肿、瘙痒。酒精类饮品:如白酒、红酒、啤酒等。酒精会刺激皮肤,使血管迅速扩张,同时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疾病迁延不愈。此外,一些专家还建议避免生冷食物和腌制食品。相反,患者可以适当多食用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芹菜、菠菜、橘子、香蕉等,以补充维生素;以及鸡蛋、瘦肉、牛奶等,以补充蛋白质。这些食物有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请注意,具体饮食调整应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进行。同时,尖锐湿疣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病情严重程度、患者身体状况等,因此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肾上腺素是治疗严重过敏反应的首选药物,对于II、III级严重过敏反应,给药方式主要有两种: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Injection,IM)和皮下注射(SubcutaneousInjection,SC)。临床紧急情况下,应选哪一种?肌肉注射(IM)肌肉注射是严重过敏反应的首选给药途径,尤其是对于Ⅱ级和Ⅲ级反应的患者。肌注通常选择大腿中部外侧,该部位皮下脂肪少、肌束厚,便于操作,甚至可在必要时隔着衣物进行注射。剂量方面,肌注的剂量一般为0.01mg/kg体重,14岁及以上患者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0.5mg,14岁以下患者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0.3mg。若患者在5到15分钟内症状未改善,可考虑重复肌注同等剂量的肾上腺素。皮下注射(SC)尽管皮下注射在某些说明书中仍有提及,但最新的临床指南已不再推荐或不首选这种途径。在患者无法进行肌肉注射或在特殊情况下,皮下注射可能被考虑,但这通常不是首选。 肾上腺素溶液的选择:肌注时使用1:1000的肾上腺素,而静脉注射时应使用1:10000的稀释溶液,以避免因剂量过高而造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