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完善检查:验血,查尿、粪常规,做心电图、胸片、彩超,及其他必要项目;②术前1天:护士通知患儿手术时间,通知禁食禁水时间,患儿需术前禁食6小时,禁水2小时;③术前1天或手术当日:医生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等病历材料,麻醉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等病历材料;④术前当日:医生做手术标识,术前肛门塞开塞露促进排尿、排便,术前肌注阿托品减少气道分泌物,降低手术风险,大龄儿童接手术室前建议小便一次排空膀胱利于术中操作;重点注意:签署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需父母签字,特殊情况非父母签字请提前签署我院统一模式授权委托书,请术前1天和手术当日至少父母一方在院陪护,病历资料签字人需复印身份证!身份证!身份证!。①术后当日:术后建议平躺6小时,予心电监测、吸氧,观察口唇有无青紫,伤口有无出血,小便有无出血,3岁前幼儿术后禁食、水6小时防止发生呕吐误吸,3岁以上较大龄儿童清醒后可少量饮水,逐渐恢复饮食,术后当日建议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佳。②术后疼痛:麻醉药效过去后会感觉疼痛,颈肩、后背部疼痛与腹腔镜手术气腹相关,适当吸氧可缓解,腹部切口部位疼痛会持续1-3天,婴幼儿不明显,大龄儿童较明显,青少年更显著,疼痛不能忍受可适当予止疼处理。③伤口护理:术后伤口隔日换药,即48小时左右换药一次,共换药2次即可,最后一次换药48小时后可拆除伤口敷料暴露伤口,伤口拆除敷料后无红肿、渗液1周后可洗澡,一般此手术无需拆线,特殊情况请遵医嘱执行。④术后饮食:术后当日建议清淡易消化饮食,住院期间以易消化、温热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性、生冷食物,出院后合理膳食,适当增加膳食纤维饮食,保持大便通畅。⑤术后运动:儿童腹腔镜腹股沟斜疝术后6小时后无明显不适可适当下床活动,术后住院期间可在病床上行蹬车式活动下肢,术后1月避免剧烈活动。⑥术后复诊:术后建议常规复诊三次,术后2周复诊查看伤口愈合、腹股沟、阴囊睾丸(男)情况;术后1月复诊查看腹股沟包块情况,有问题可行B超检查;术后6月复诊可常规行B超检查,了解腹股沟斜疝预后情况;注意:未尽之处可留言咨询,后续持续补充更新。祝宝宝:早日康复,茁壮成长,祝好!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肠管、卵巢、大网膜等)进入疝囊后因腹股沟管内环口卡压缩紧而不能自行复位。儿童嵌顿疝主要发生于婴幼儿,出生后第1年内更常见,发生率高达30%。1.早期临床表现婴幼儿早期表现为哭闹不安,腹股沟或阴囊部出现不能回纳缩小的包块,质感硬,不能推动,按压触痛不适。2.中期出现肠梗阻表现婴幼儿逐渐表现为哭闹不安频繁加剧,吃不下东西,呕吐,脱水,腹胀,小便少,放屁、大便少或无。腹股沟或阴囊包块触痛加剧,阴囊红肿或青紫表现。3.晚期出现肠坏死表现出现血便,腹胀、腹膜炎和脱水、精神萎靡、发热等中毒表现。注意:婴幼儿既往腹股沟斜疝病史,当发生不明原因哭闹、呕吐、拒食、脱水、发热等情况时需注意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可能。1.手法复位对于病程时间较短,腹股沟、阴囊无红肿青紫,无腹膜炎或中毒症状的婴幼儿可试行手法复位。手法复位有风险:肠挫伤、肠穿孔、肠破裂、卵巢损伤、睾丸损伤等,短期内反复手法复位者风险增加。2.手术治疗婴幼儿腹股沟斜疝择期腹腔镜微创手术风险低、安全性高、并发症少,伤口美容效果好。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急诊腹腔镜手术风险高、并发症多、创伤大、复发率较高,有中转开放手术可能。1.婴幼儿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者易反复发生嵌顿,增加患儿痛苦;2.婴幼儿腹腔脏器脆弱,肠壁菲薄,嵌顿疝手法复位有发生肠穿孔、肠破裂风险;3.婴幼儿男童嵌顿疝有导致睾丸缺血损伤,疝手术后有发生睾丸坏死、萎缩的风险;4.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有发生肠坏死风险,微创腹腔镜手术有中转开放手术可能,术后并发症风险增加;5.相较于腹股沟斜疝择期手术情况,婴幼儿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术后复发率高,增加二次手术几率;6.婴幼儿抵抗力差,免疫力弱,容易发生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此时患儿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容易使得原有疾病病情加重复杂。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个体情况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谢谢!
儿童面部外伤的诊治处理详见PDF附件
治疗前 儿童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疗效好,无需拆线,不遗留明显术后瘢痕,让儿童阑尾炎手术治疗进入无痕世界,祝好! 治疗中 儿童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疗效好,无需拆线,不遗留明显术后瘢痕,让儿童阑尾炎手术治疗进入无痕世界,祝好! 治疗后 治疗后14天 儿童经脐单孔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疗效好,无需拆线,不遗留明显术后瘢痕,让儿童阑尾炎手术治疗进入无痕世界,祝好!
治疗前 儿童眉弓表皮囊肿手术切除,囊肿侵袭颅骨,完整切除,伤口精细缝合。 治疗中 儿童眉弓表皮囊肿手术切除,囊肿侵袭颅骨,完整切除,伤口精细缝合。 治疗后 治疗后即刻 儿童眉弓表皮囊肿手术切除,囊肿侵袭颅骨,完整切除,伤口精细缝合。
儿童眉弓“表皮囊肿”,又称“皮样囊肿”,是儿童常见的眶周疾病,大多长在眉弓的外侧,表现为半球形鼓起的小包块,一般没有明显的不适,但会逐渐长大,影响“颜值”。儿童眉弓表皮囊肿是一种皮肤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是胚胎时期的皮肤组织遗留在深层组织中而形成的囊肿,囊壁类似于皮肤结构,会有组织脱落和分泌物,囊内容物就是脱落的上皮、皮脂腺分泌物和毛发。儿童眉弓表皮囊肿一般增长较慢,可向体表突起,也可向深部生长压迫颅骨,甚至部分陷进骨壁,囊肿较大者可影响眼外观和活动,甚至影响视力,囊肿一般不会恶变,但存在破裂或继发感染的可能,增大明显或感染后瘢痕愈合更容易影响“颜值”。儿童眉弓表皮囊肿不能自行消退,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囊肿较小者可观察随访,若囊肿生长较快或囊肿直径超过1.0cm,建议尽早切除,手术年龄建议在1岁左右。向深部生长的表皮囊肿可压迫颅骨引起颅骨凹陷,尽早切除切口小、美观,不需要局部组织填充修复。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个体情况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婴幼儿开始添加辅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同时添加多种食物,添加食物应该从少到多,从稀到稠,断奶也要慢慢断,不要突然断奶。虽然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尚未明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儿童原发性肠套叠的发生与肠道感染相关。轮状病毒、腺病毒等肠道病毒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肠道细菌导致的儿童肠道损伤与肠套叠的发生相关。积极的手卫生、注意食物的清洗消毒能有效的切断肠道感染途径。由于儿童肠粘膜屏障功能发育未成熟,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时,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可由呼吸道播散侵袭消化道,引起肠损伤诱发肠套叠。儿童呼吸道疾病好发季节规范佩戴医用口罩,少去人员聚集地方,家庭勤开窗通风能有效预防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儿童发生呼吸道感染时,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够降低儿童发生肠套叠的风险,提前保护胃肠道,增强肠道抗病力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儿童自控能力差,家长注意给幼儿养成规律的、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避免过多的零食,合理膳食,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个人卫生,作息规律,注意及时添加衣物防寒保暖,注意腹部保暖,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日晒。儿童继发性肠套叠多有肠道器质性改变导致,如肠梅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肠肿瘤等,多见于3月前小婴儿或5周岁后较大龄儿童,易引起肠套叠反复发作,一般的预防举措无效,需要进一步检查(腹部CT、消化道异位胃粘膜显像、肠镜等)明确病因,需要手术治疗祛除病因。对于有家族或遗传风险发生肠套叠的患儿,如色素沉着—多发性肠息肉病(P—J综合征),建议定期的体检,行小肠镜等专科的检查,早发现早治疗,能有效的预防肠套叠的发生。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仅说明大概率事件,不针对个体,个体情况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谢谢!
病因至今未能明确,推测其发病与肠蠕动节律紊乱有关,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①饮食结构改变。4~6月龄是婴儿添加辅食时期,婴儿不能适应新加食物的刺激,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肠套叠;②病毒感染。研究发现儿童原发性肠套叠与肠道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有关,肠道病毒感染易引起肠功能紊乱诱发肠套叠。③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儿童肠调节神经发育不成熟,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或寄生虫毒素等刺激导致肠道痉挛,使肠道蠕动节律异常而引起肠套叠。也有人提出由于交感神经发育迟缓,肠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引起肠套叠。④回盲部解剖因素。儿童回盲部游动性大,回肠结肠交界部位,淋巴组织多,回盲瓣易受多种因素影响引起充血、水肿或肥厚性改变,易影响肠管正常蠕动导致肠套叠。⑤遗传和其他可能因素。研究发现肠套叠有家族发病史,与季节和气候有一定关系,春夏季节发病率较高,局部地区发病率较高。儿童继发性肠套叠多有肠道局部结构异常引起的肠套叠,常见病因有肠美克尔憩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肠道肿瘤、肠粘膜局部异常增生等;常见于年龄3月以下小婴儿或5岁以上较大儿童,空气灌肠或水压灌肠容易复位失败,易引起肠套叠反复复套,需要进一步检查,如消化道ECT、肠镜等,进一步明确病因,往往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祛除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慢性肠套叠是指病程延续在两周以上至几个月之久的病例,一般多见于年长儿及成人。慢性肠套叠多为肠道存在器质性病变而引起的继发性肠套叠,常见病变有紫癜血肿、肿瘤及结核等。肠蛔虫病和肠炎也可因蛔虫毒素或感染而诱发慢性肠套叠。科普内容仅供参考,只说明大概率事件,不针对个人情况,个人情况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谢谢!
淋巴结是人体抵抗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一个工作站,免疫系统完善的成年人可以在淋巴结清除处理病原体,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很好的处理病原体,需要淋巴结中的淋巴组织增生肿大来抵御病原体的入侵,淋巴结肿大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一般淋巴结直径在1.0cm左右,无红肿、疼痛,扁平状,摸上去可在手指下滚来滚去;随着儿童免疫功能的不断成熟完善,淋巴结肿大多可自行好转消退,无需特殊诊疗,仅需定期观察监测即可。儿童颈部淋巴结是头面部、口咽部淋巴组织回流的通道,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气管炎、咽喉炎等)、口腔感染(口腔溃疡、龋齿、牙龈炎等)、头颈部皮肤病损(疖肿、毛囊炎、湿疹、过敏性皮炎等)均可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原发疾病治愈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自然好转。若颈部淋巴结突然增大,伴有红肿、疼痛,甚至发热,往往提示颈部淋巴结炎急性发作,可予适当的抗感染、清热解毒对症治疗。肿瘤引起的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多见的是淋巴瘤,其次为附近器官的转移癌,如甲状腺癌。儿童颈部淋巴结出现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硬,固定推不动,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或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块需要引起警惕,需要前往医院就诊,必要时需行淋巴结活检。科普内容仅供参考,仅说明大概率事件,不针对个人,个人情况需具体分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