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管囊肿患者的症状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囊肿压迫周围的骶丛神经。根据发病原因不同,骶管囊肿可分为先天性骶管囊肿和后天性骶管囊肿。并不是所有骶管囊肿患者都需要手术治疗。临床上,对于绝大多数没有症状的患者一边建议先观察,不作处理;对于囊肿使得患者出现明显症状,如大小便的障碍等时,则建议依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手术治疗。对于骶管囊肿患者而言,保守治疗主要适用于囊肿导致患者出现明显会阴区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保守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囊肿对周围神经压迫的同时,尽可能的恢复受损的神经,避免神经压迫症状的加重。骶管囊肿有严格的手术指征:①囊肿最大直径>1.5cm。②疼痛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③大小便功能障碍。骶管囊肿的保守治疗,改变体位,避免久坐和久站,可以多采用卧位。这样做能够有效的防止囊肿在承受较大压力扩大中压迫骶神经。康复训练方法:①飞燕式患者俯卧位,肩背部发力,头和肩膀抬离床面同时双下肢也抬离床面,用腹部一点接触床面,使腹部形成支撑,保持3-5秒后放下。②臀桥式患者平卧在床,屈膝屈髋,双足踏在床面上,双肘向后用力,头顶向后方用力,尽量抬高臀部,保持3-5秒后放下。坚持体位管理,降低骶管脑脊液压力骶管囊肿患者一旦坐和站超过2小时,需进行“头低臀高”体位保持5-10分钟,来降低骶管内部脑脊液压力。仰卧头低臀高体位:仰卧头低臀高体位,即取出头部枕头,垫于臀部之下,同时抬高下肢。优化生活方式,降低患病和复发风险①有效预防便秘发生,摄入富含粗纤维食物。②平时注意个人安全,预防跌倒等意外发生。③定期体检积极治疗,随访及治疗相关疾病。④避免超过2小时站和坐,避免搬重物。
端午节即将来临,这节日期间,江浙沪地区也进入黄梅雨季,不带停歇的雨雨雨, 衣服被子潮潮的总晒不干,空气仿佛能拧出水似的。在这湿漉漉的黄梅天里,从中医的角度,湿邪粘腻重浊,难以祛除,正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邪不祛除,吃再多的补品也是徒劳,甚者补品起助湿碍胃的反作用。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湿气是否重?如何去除湿气呢?①看舌苔健康正常人的舌头应该是淡色而润泽。如果舌苔颜色过白而且较厚,看起来好象刚刚喝过牛奶一样,这说明体内有寒湿,如果舌边有齿痕,则表明脾虚夹湿。如果舌苔的颜色有点发黄而厚腻,说明体内有湿热。②看食欲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在吃饭过程中有隐隐的恶心感?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胃口欠佳,且伴有有头昏身重的感觉。③看大便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另外,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气。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偏青,不成形,便溏,表明体内有湿。湿邪为中医学六淫之一,湿邪由外而内,最易困阻脾胃,导致脾胃失运,内湿亦生,内外湿邪共同阻滞气机,阳气不舒。再加上现代人们贪凉,天一热空调就早早打开,且喜吃冷饮,使机体的寒气又盛,寒与湿相结,更加困脾助湿。如何祛湿呢?中医康复护理与中草药来帮忙。A.拔罐法利用闪罐技术,逐渐加热玻璃罐,通过负压吸引结合热度将湿气逼出,梅雨季节可增加频次。如果火罐不方便,真空抽气罐也有一定效果。B.艾灸《扁鹊心书》中云:“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夏季正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时,艾草本身就有温通、活血的作用。艾火纯阳,如太阳出,则湿邪散。通过夏季艾灸,双重阳气注入体内,即可快速达到温阳驱寒湿的效果。C.中药常用的祛湿的中药有:1、芳香化湿类药物,如蘿香、兰、苍术、厚朴,还有砂仁、豆蔻以及草寇;2、利水渗湿类药物,包括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薏仁、玉米须等;3、利尿通淋类药物,比如车前子、滑石、木通,以及通草、瞿麦、萆薢、石韦等;4、利湿退黄类药物,包括茵陈、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等。当然是药三分毒,中草药需要在中医师的辨证论治下服用。最后,平时可选用药食同用之品。红豆薏米粥薏米被《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可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红豆是食材,有利水、消肿、补心、健脾胃之功效,因此红豆薏米粥是祛湿邪、健脾胃的良方。非常适合夏季及体内湿气较重的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