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也是最容易误诊的疾病,因为腹腔内、外脏器众多,病变的原因也非常复杂,并且躯体感觉不准确,所以腹痛的诊断相对复杂,本文尝试梳理一下常见腹痛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希望帮助读者在日常和临床工作中进行简单判断和处置。按照腹痛的性质,腹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项目,应重视三大常规,CRP,心电图、肾功、离子、糖、血淀粉酶、HCG、心肌酶以及D-二聚体等检查。评估炎症严重程度时,可提检PCT,同时应结合胸腹CT及增强检查。 以下是腹痛的简单判断流程: 急性腹痛时解痉镇痛药物使用指征如下:⑴各类非创伤性急性腹痛患者在完成初步病情评估,排除需要紧急处理心血管源性腹痛后,可适量给予解痉镇痛药物;⑵不明原因腹痛患者,在动态观察病情以及完善相关检查的同时,可适量给予解痉镇痛药物;⑶NRS评分(下图)≥3分的患者;⑷确诊的炎症性、梗阻性或功能性腹痛,可适量给予解痉镇痛药物。 各种腹痛疾病用药可参照下表 用药同时应关注年龄、性别和个体的差异性。解痉镇痛药物一般不宜用于孕妇,因为可能导致胎儿致畸或流产。观察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如使用马来酸曲美布汀时出现皮疹等过敏性症状时应立即停药。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如长期口服米氮平患者同时口服匹维溴铵时可能会诱发急性肝炎;曲美布汀与西沙必利合用时可增加QTc延长的风险或严重程度。如间苯三酚需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对疑诊胆管炎、胰腺炎的 NTAA 患者早期镇痛时慎用阿片类药物,给予 NSAIDs 镇痛同时可辅助性给予解痉药。
胃黏膜保护药是临床非常常用的治疗胃炎和溃疡的药物,这些药物有很多品牌和种类,临床应用时不免会有些困惑。本文就根据我国首个胃黏膜保护剂治疗共识,为大家梳理一下,各种胃黏膜保护药的品牌及临床如何应用。 内源性黏膜保护药与外源性黏膜保护药对比,内源性黏膜保护药可以长时间内源性防护,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糜烂愈合长期服用安全性好,而外源性黏膜保护药多含金属离子长期服用可导致离子蓄积,应注意监测。 替普瑞酮、瑞巴派特、伊索拉定、聚普瑞锌、依卡贝特纳均可以有效防止和修复小肠黏膜损伤。应用4周疗效优于2周。 替普瑞酮可以治疗萎缩性胃炎,疗程1年。 硫糖铝可以治疗肠道的化学和放射损伤 谷氨酰胺可用于重症胰腺炎、烧伤等患者的黏膜保护。 2种黏膜保护剂合用可以加强治疗效果(组合中最好有替普瑞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