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临床工作中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总能发现有些患者经常更换服用的药物,询问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通常不是遵医嘱换药。我想告诉患者及家属,吃药不是吃菜,不用总更换种类。有一部分患者听周围人说现用的药物副反应大,比如出现水肿、头晕、腹泻,对肝肾功能有影响,甚至导致耐药、痴呆等等,可患者本人长期用此药,症状控制平稳,且并未出现上述反应,但出于担心出现药物副反应私自停药、换药。但我们要明确得是副反应大多是在用药初期或加量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并且因为个体差异的原因,并不是每个人都出现相同的副反应,所以别人出现的症状,你不一定也出现;另一方面,常见的副反应在用药前时医生会有交代,告知患者应该注意的方面和需要定期检查的内容,只需要遵照医嘱执行。在用药期间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无不适,不要盲目通过别人的情况来评估自己的用药。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有些人不能吃辣,吃一点带辣味的食物就受不了,大汗淋漓甚至嘴唇红肿等,有些人特别能吃辣,吃很多也没有感觉,所以这些都是非常个体化的,用药也是如此,药物副反应产生的情况也是如此。其次部分患者频繁换药是觉得长时间吃一种药可能会导致耐药,效果不好,所以长期更换。当您有这种疑惑的时候,可以去医院就诊咨询,寻求专业人员解答,行相应检查。比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可以监测血压,检查正常就证明药物依然有作用,要用事实说话,不要总靠猜测。不要盲目相信非专业人员的言论,不要盲目相信广告或是药店人员的推荐,要对科普知识有一定的辨识度。有些人打着某某专家的名义做科普,参加某平台直播宣讲,最后我们发现他仅仅是为了某药物的推广。然所谓“专家”的推荐的“灵丹妙药”并没有什么卵用!还有一些标题党,用夸张的标题吸引人们浏览文章,有些患者表断章取义,只看标题肆意停用药物,甚至转发播散错误信息。所以当我们接收科普知识的时候,要带着审视的态度去观看,要关注有资质的医务人员的科普内容,对存在药物推荐类的“专家主播”要有警惕心理。最后,吃药不是吃菜,不要随意更换。虽然我是个医生,但我的父母,亲戚也经常随意更换药物。在他们的认知里,医生的话远不如邻居大爷大妈的话可信。我经常反问他们,大爷大妈那么明白,你们生病还去医院干什么,找大爷大妈去看啊!为什么总听信别人的言语,经常换药,您当吃药和吃菜一样,没事还要换换口味么?结尾,再次重申一遍,切记听医生的话,病才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作者:董平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常用的安眠药及其作用特点临床上常使用的安眠药主要是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咪达唑仑、三唑仑等)和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包括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苯二氮䓬类药物除了镇静助眠效应外,还有一定的抗焦虑作用,因而对于失眠伴有焦虑的患者效果较好,可以加快入睡速度,延长睡眠时间,减少夜间觉醒次数,但是可能会破坏睡眠结构,比如减少慢波睡眠(深睡眠)。另外,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成瘾性高于非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对睡眠结构的破坏较少,安全性更好,但没有抗焦虑作用,且也有成瘾性。按照半衰期(可以简单理解为药物从体内排出一半剂量的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中效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包括咪达唑仑、三唑仑、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扎来普隆、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等)和长效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等)。短中效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主要以加快入睡速度为主,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延长睡眠时长,主要用于入睡困难的患者。长效苯二氮䓬受体激动剂除加快入睡速度外,还可明显延长睡眠时长,主要用于睡眠时长短的患者,但是可能存在清晨残留效应,导致清晨困倦、头晕、站立不稳等药物不良反应。安眠药的使用原则安眠药像一把双刃剑,科学规范使用有助于改善睡眠,若使用不当则存在药物依赖等风险。那么,应如何科学规范的使用安眠药呢?首先,安眠药的使用要在睡眠认知行为治疗及睡眠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遵医嘱酌情使用。也就是说,医生在给予安眠药治疗时,通常会告诉患者一些关于调整失眠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比如规律作息,按时上床睡觉,按时起床,不赖床,白天不补觉,适当增加白天运动量,避免饮用兴奋性饮料,练习放松训练等。在坚持良好睡眠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再考虑使用安眠药。再者,安眠药的使用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患者失眠的具体特点,比如以入睡困难为主,还是以早醒为主,是否有夜间容易醒及睡不踏实,是否伴有睡前焦虑等,个体化地选用安眠药。小剂量起始,根据患者的睡眠状况逐渐调整剂量,达到有效剂量后不随意调整剂量。第三,按需、间断服用安眠药。尽可能不每晚服用,而是每周服药3~5天。需长期药物治疗的患者可按需服药,比如预期有入睡困难时在睡前服用,上床后半小时仍无法入睡时服用,次日有重要工作或事情时睡前服用等。不建议半夜醒来后,补服安眠药。具体服用频次,遵照医生的指示。最后,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评估维持治疗时间。连续服用睡眠药一般不超过4周,超过4周时需要每个月定期评估,必要时更改治疗方案,比如更改为间歇治疗,或替换为成瘾性低或无成瘾性的其他药物治疗。使用安眠药的注意事项第一、安眠药不宜长期服用。常用的安眠药几乎都具有潜在的成瘾风险,即使成瘾性较小的非苯二氮䓬类安眠药,如唑吡坦、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形成药物依赖的例子也不少见。因此,服用安眠药一个月以上时,需要及时到医院评估用药风险,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尤其注意不能自行加药。第二、长期服用安眠药后,不宜突然停药。一般而言,安眠药服用4周以上,睡眠改善后,可遵医嘱逐渐减少剂量。需要避免突然停药而出现撤药反应,如症状反弹、烦躁不安,以及心慌、胸闷、手抖等躯体不适。第三、饮酒后不可再服用安眠药。部分患者长期饱受失眠之苦,可能会试图通过饮酒助眠,同时酒后服用安眠药增强助眠疗效,这是非常不可取的。酒精进入大脑后会作用于苯二氮䓬类受体,与安眠药协同作用,抑制大脑呼吸中枢,存在极高的安全风险。另外,酒精虽然在短时间内表现出镇静助眠的效应,但是长期来看,会破坏睡眠的结构及情绪稳定性,也存在成瘾风险,因而饮酒助眠不可取。第四、某些特殊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安眠药。例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重度睡眠呼吸低通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严重打呼噜)、重度肌无力以及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一般不宜服用安眠药。安眠药既不是洪水猛兽,一用就上瘾或一用就变傻;也不是乖巧小白兔,随便怎么用都很安全。读者朋友们了解了上述安眠药的使用原则和用药注意事项后,虽然心里有底了,但也务必不要自己给自己开药。遵照专业医生的指导服药,才既有效又安全。
心理疗法又叫精神疗法,与化学、天然药物及物理治疗不同,是医生与病人交往接触过程中,医生通过语言来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心理疗法是康复方法之一。用心理学方法,通过语言或非语言因素,对患者进行训练、教育和治疗,用以减轻或消除身体症状,改善心理精神状态,适应家庭、社会和工作环境。包括:心理咨询、支持性心理治疗、领悟治疗或说理治疗、信念治疗、放松治疗、系统脱敏治疗、行为治疗、集体治疗等。心理治疗的方法及理论有很多,但真正能让其发挥作用需要以下几点:1.信任与暴露——来访者需要信任治疗师,充分暴露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们可以理解,在治疗初期,面对一个陌生的人,阐露自己的压力、不足、抱怨等,会让我们觉得难为情,会担心治疗师会不会把我们的事情与他人分享,作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首先,我们可以明确,一个专业的心理治疗师或心理咨询师都不会出现上述的行为。其次,我们需要从目前困扰患者的事件中发掘患者人格中的不完美,帮助其人格的完善。所以我们需要患者充分的暴露自身情况。另一方面,心理治疗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替患者做决定,告诉患者该怎么做,不应该怎样做。是帮助患者自己找到解决事情的方法,以及以后面对此类问题,患者能正确的处理,不再困扰。2.接受——来访者要去理解和接受治疗师对其新观点,新理念的引导。治疗中我们会发现对于比较偏执或执拗的患者,心理治疗并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因为来访者总保持对抗的状态与心里排斥治疗师对其的引导。有些来访者甚至明知自己的观点不正确仍旧坚持己见,因为他认为承认他人,就是否定自身,就是真的自己心理出现了问题。3.自省我认为自省对于任何一个人是个很好的品质。它可以让我们审视自己存在的不足。每次治疗结束后,来访者的自省,会让其间接回顾治疗过程,巩固治疗效果,发掘以前忽视的问题。治疗师的自省,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业务水平,发掘治疗期间我们忽视得小问题,能更好的关注来访者在治疗期间的变化,只帮助我们提升下次治疗的效果。4.坚持与实践好多来访者会反馈一个问题:治疗期间,自己挺好的或是面对这件事自己已经能接受了,可遇到其他事情自己仍觉得很痛苦。其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患者没有融汇贯通,或用另一种说法就是没有真正的去坚持实践。习得的的东西要时常应用,我们才不会忘记,随着反复的应用,也能让其变得通顺,变成一种惯性思维。最后,我觉得心理治疗是一个互相治愈的过程,让我也从中收货颇多。愿您心情愉悦,每天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