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体检的时候都会发现“肝囊肿”,那么,肝囊肿到底是什么?需要怎么处理?今天,就让我们聊一下肝囊肿。 肝囊肿的分类 肝囊肿,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囊肿,囊肿是指外观呈光滑薄壁的圆形封闭样结构,其内部一般充满液体。所以,许多医生形象地称其为“水泡”。 根据病因肝囊肿主要可分为非寄生虫性和寄生虫性肝囊肿。其中,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非寄生虫性、后天性的肝囊肿少见,多由创伤和炎症所致。体检中发现的肝囊肿多数属于非寄生虫性、先天性肝囊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纯性肝囊肿。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据统计,全球肝囊肿发病率约为4.5%~7.0%。肝囊肿发病机制并不确定,多数人认为是由胚胎时期胆管发育异常造成。肝囊肿可能是单发的,也可能是多发的,多发性肝囊肿病人有时还合并其他内脏的囊肿;肝囊肿的大小也因人而异,小的直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肝囊肿可能占据整个肝叶,能容几百毫升的液体。 寄生虫性肝囊肿是临床上相对少见的一种肝囊肿,主要以肝包虫病最为常见,多发生在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的地方,由于进食含有虫卵的食物或水源,导致成虫卵在人体的静脉血液内传播,当虫卵寄存在肝脏并在肝脏内形成包虫生活的一个“窝”,就形成寄生虫性肝囊肿,也称肝包虫病。 肝囊肿的临床症状 绝大多数先天性肝囊肿无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少数患者因囊肿位置、大小、数目、有无压迫邻近器官、有无并发症而临床表现不同。如果囊肿位置表浅,与膈肌或腹膜摩擦,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腹部不适或疼痛,当巨大肝囊肿挤压周围脏器时,患者同样会感到腹部胀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呼吸不畅;如果合并囊肿感染,患者可出现寒战、高热;如果囊肿出血或扭转,患者可出现急性腹部剧痛。 肝囊肿的诊断 超声检查几乎可以发现所有肝囊肿,对肝囊肿的检出率可达98%,同时可以鉴别寄生虫性肝囊肿。但要全面了解囊肿的大小、数目、位置,特别是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巨大肝囊肿,CT优于超声检查。 对于部分诊断困难的病例,可以利用腹腔镜直视观察或穿刺行细胞学检查或穿刺抽液化验检查。肝囊肿一般不导致肝功能异常,肝功化验检查对体积较小的肝囊肿的诊断价值不大。对于囊肿较大,或者囊肿壁较厚的肝脏囊肿,需要与肝脏血管瘤、肝脓肿、肝癌等鉴别。鉴别的方法需要临床医生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化验和检查去综合判断。例如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增强CT时表现瘤内有血流、或血流由周边向中央弥散,而囊肿是没有血流的。肝癌病人常有乙肝、乙肝病毒携带、肝硬化,化验甲胎球蛋白升高,CT增强扫描呈现血流快进快出的表现等。 肝囊肿的治疗 先天性肝囊肿是一种良性病变,绝大多数肝囊肿不需治疗,对于直径小于5cm、没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只需要每半年到一年做一次B超复查即可。以下肝囊肿通常需要治疗: ①囊肿较大,直径>5cm时; ②患者出现腹胀、腹痛等症状,或者囊肿挤压胃肠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③囊肿位置靠近肝包膜,破裂风险较大; ④囊肿合并感染,患者出现寒战、高热等症状; ⑤囊肿破裂出血时。 肝囊肿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治疗及穿刺治疗。手术治疗又包括肝囊肿开窗引流术、囊肿摘除术、部分肝切除术、囊肿内外引流术等。 ①肝囊肿开窗引流术 用于囊肿位于肝的浅层且无感染或胆管与囊肿无交通的情况。切除部分囊肿顶壁(即“开窗”),吸净囊液,使囊腔向腹腔内开放。若囊肿并发感染或囊内有陈旧性出血时,开窗后清理囊腔,并将部分带蒂大网膜填塞囊腔,腹腔内“烟卷”引流。 ②囊肿摘除术 容易剥离的单发性囊肿可采用此种手术,治疗较彻底。 ③部分肝切除术 单发肝囊肿局限于某一肝段而囊肿位于肝脏较深处无法行开窗引流术,或弥漫性肝囊肿某一肝段囊肿密集、压迫致使该叶肝实质明显萎缩,可行部分肝切除术。 ④囊肿内引流术 用于囊腔内有溢漏胆汁又不易找出胆管开口或囊壁较坚厚及感染严重的囊肿。 ⑤囊肿外引流术 囊肿感染而又不易耐受其它较复杂手术时,可行暂时性外引流术,但易形成长期不愈的外瘘,往往需二期手术。 总的说来,手术治疗较为彻底,囊肿复发率较低,但总体风险较高,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术式。 肝囊肿的穿刺治疗手段包括经皮穿刺抽吸、硬化剂注射治疗。一般情况下,单纯抽吸治疗效果不佳,且复发率较高,目前多采用抽吸联合硬化剂治疗。注入的硬化剂可以是无水酒精,也可以是聚桂醇。在硬化治疗前需要排除肝囊肿是否和胆管相通,若存在相通,则硬化治疗的一个可能后果,是导致肝内胆管的硬化。如果经过2-3次经皮的抽吸囊液加硬化剂治疗仍不能消除肝囊肿,则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许多人体检时会发现“胆囊息肉”,那么,到底什么是胆囊息肉?我们需要怎么处理?今天,就让我们聊聊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一种常见的胆囊病变,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隆起性病变,是影像诊断学对所发现的突入胆囊腔内的隆起性病变的统称。发病率大约为5-10%。胆囊息肉多为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由于胆囊息肉缺乏明显的症状或体征,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易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认为它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之一。 胆囊息肉的分类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多为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率与腺瘤大小通常呈正相关。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直径约<20mm;(浸润型胆囊腺癌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发病因素: 1.年龄:部分研究发现,胆囊息肉的患病率最高是40~50岁左右。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往往伴随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排空功能,使胆汁排泄不畅,胆盐浓度增高,刺激胆囊壁引起病变。 2.性別:目前研究表明, 在所有年龄段男性相比女性均有更高的患病率,男女比例为1.5∶1.0~5.5∶1.0,可能是因为女性体内雌激素对血脂及肝脏脂质代谢有促进及保护作用。 3.乙肝病毒感染:我国是乙肝感染大国,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约占总人口的10%。可能是因为在急性肝炎期,胆囊壁增厚、体积变化和胆汁成分异常均可发生,使得胆囊的正常舒缩功能被破坏。 4.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胆囊息肉虽然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但胆囊息肉往往合并有胆囊结石,分析原因可能与胆囊炎导致的胆汁合成分泌功能紊乱有关。 5.吸烟:吸烟能激活体内神经末端尼古丁受体,通过尼古丁受体导致胆囊排空延缓,使得胆汁潴留并刺激黏膜上皮增生及肌层增厚,进而可促进胆囊息肉的生长。 6.不规律饮食及作息:禁食、挑食致维生素C缺乏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胆囊内胆汁不能及时、有效排空,反复浓缩易形成胆囊息肉。胆囊壁血管如受到情绪及刺激性食物等刺激时可引起胆囊壁充血,进一步引起囊壁血管炎症,造成毛细血管充血水肿、阻塞,从而促进胆囊息肉的生长。 7. 高脂血症: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体质量指数大于24.0 kg/m2与常食荤食组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使得胆汁中的胆固醇主动或被动转运至胆囊黏膜上皮细胞的过程增强,并沉积于胆囊黏膜固有层,进一步侵及黏膜间隙,被巨噬细胞吞噬形成泡沫细胞并在间质层及息肉内大量聚集,进而促进胆囊固醇样息肉的生长。 胆囊息肉的症状 胆囊息肉患者在早期的时候通常是没有明显的症状,多数患者是在体检做B超检查的时候无意中发现。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隐痛,因为不严重,多可以耐受。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较明显。罕见的症状有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 胆囊息肉的诊断 胆囊息肉的诊断主要是根据腹部超声、腹部增强CT、病理检查来进行。 因为腹部超声检查手段成本比较低,而且开展得比较简单。在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会发现胆囊腔内有中等回声或中等偏强回声的凸起,就考虑基本上是胆囊息肉。但胆囊息肉有些特殊情况下需跟胆囊的肿瘤性的病变相鉴别,主要是在胆囊息肉比较大或者胆囊息肉血供很丰富的情况。 除做B超以外,还要给患者进行腹部增强CT的检查。腹部增强CT,如果单纯性的息肉的情况,基本上息肉血供会比较少,而对于腺瘤样的息肉,甚至已经癌变的息肉,腹部增强CT息肉的血供可以很丰富。在进行腹部增强CT检查的同时,还可以给患者完善血液的检查,主要是血肿瘤标志物的检查。 对于比较大的腺瘤样息肉或已经癌变的胆囊息肉,可能会合并血肿瘤标志物的升高,胆囊息肉最终确诊是需病理去确诊。进行完术后切出的病理组织去送做病理切片,对于息肉的性质才能有明确的诊断。 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息肉癌变和解除临床症状等问题,以下情况者需要手术治疗: 1.单发,病变直径>10 mm; 2.年龄>50岁; 3.无蒂性或广基病变; 4.病变在短期内基底变宽、有增大趋势或病灶周围黏膜有浸润、增厚表现; 5.合并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有明显临床症状者; 6.合并硬化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等胆管病变; 7.息肉、长蒂或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有胆绞痛发作等临床症状者; 8.彩超测及血流或CT、MR显示病变强化; 9.合并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者,超声等辅助检查怀疑胆囊恶变可能。 其中第1条为公认的手术指征; 对于第2~4条情况,应密切随诊至病灶直径8 mm; 由于一般只有位于胆囊颈部或者长蒂的息肉才会引起不适症状,对于有临床不适症状的胆囊息肉病人,应小心地除外非胆囊或其他胆道疾病的因素,如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 而对于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胆囊息肉,通常无需手术治疗,需要3~6个月的定期超声随访,如果随访1~2年无明显变化,可将其随访时间间隔适当延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良性胆囊息肉的首选术式,但对于术前怀疑癌变的胆囊息肉病人,由于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过程中,有胆囊破损、胆汁外溢,导致腹腔和trocar穿刺孔肿瘤种植转移的风险,因此,对此类病人,有观点认为可先行腹腔镜探查,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行开腹手术。
胆囊结石是肝胆胰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因此,对胆囊结石研究越来越重视,以找出与其发病的相关因素,以更好的预防,同时减少并发症。一、病因胆囊结石是多种发病因素作用的结果,因素之间常相互影响,如随着年龄增长和多次怀孕、妇女趋于肥胖、口服避孕药等都会导致其发病增加。胆囊结石类型按化学成分主要分为3种,即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和混合型结石。由于结石的类型不同,形成原因亦不尽相同。(一)胆固醇结石的形成机制在胆囊结石中,有70%~80%为胆固醇结石,对其确切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清楚,目前考虑与脂质代谢异常、促成核因子作用、胆囊功能异常致石基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1.脂质代谢异常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是胆石形成的前提条件。胆盐在胆汁中呈离解状态,但当其浓度增大超过一定的临界浓度后,胆盐的分子便互相聚合形成微胶粒。一定量比例的卵磷脂、胆盐、胆固醇便可以溶解于胆汁,溶液中多余的胆固醇则形成结晶析出。2.促成核因子研究发现,胆囊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出现胆固醇结晶的速度要快于相同胆固醇饱和度的对照胆汁。胆固醇结石形成时的最基本的单位是四边形的胆固醇层状晶体,再由此等晶体的堆积而形成结石,可以认为胆固醇结石的形成首先是从成核开始的。成核时间的长短可能是决定胆固醇过饱和胆汁是否在胆囊内形成结石的重要因素。在正常情况下,胆囊胆汁中存在促/抗成核因子,并且两种因子力量相对平衡。胆固醇结石病人的胆囊胆汁中促成核的力量增加,使促/抗成核力量平衡破坏,则成核过程迅速发生,成核时间缩短。目前认为胆囊黏蛋白和钙具有明显的促进成核作用,是胆汁中重要的促成核因子。3.胆囊功能的异常(1)胆囊黏膜功能异常: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增加,胆汁浓缩钙盐过饱和沉淀,胆囊黏膜分泌过量的黏蛋白,促使胆固醇成核。(2)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异常、排空延迟,便得胆囊内胆汁滞留,而已形成的胆固醇结晶不能被及时排入肠道,聚集成石。4.致石基因的作用(1)胆固醇转运:NiemannPickC1样蛋白1(NiemannPickC1like1,NPC1L1)是小肠吸收胆固醇的主要转运蛋白,在女性胆石症患者中明显降低,提示女性胆石症患者肝NPC1L1表达下调导致肝重吸收胆汁胆固醇减少。(2)肠道吸收:胆石症病人的小肠胆固醇摄取和酯化增加,表示从肠道吸收胆固醇的来源增多,可能成为胆石发病的重要机制。(3)胆囊舒缩功能:体内、体外研究显示胆石病人的胆囊收缩素CCK受体数目减少,受体表达降低以及信号传导减弱,从而形成结石。(二)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机制确切的成石机制尚未明了,多数学者赞同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是一种与细菌感染、胆汁淤滞、胆汁成分代谢失常等多种因素相关的多机制参与的病理过程。1.细菌和寄生虫感染(1)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在胆色素结石中的重要作用已得到普遍认同。胆汁、胆石中细菌的存在,是细菌在胆结石形成中起作用的最可靠、最客观的证据。胆管感染的细菌多直接或间接来源于肠道,促进胆色素的沉淀和聚集,形成结石。(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也是引起结石的一个重要因素,国内以华支睾吸虫(俗称肝吸虫)多见,吸虫可以直接破坏胆管上皮细胞,使其脱落、坏死、增生,引起胆管壁的狭窄、增厚,死虫、虫卵等可作为胆石的核心,加上胆汁淤积,易并发胆管细菌感染等都是诱发结石的原因。2.胆管梗阻、胆管狭窄与胆汁淤积在胆管梗阻、感染、炎症的情况下,胆管璧炎性增生、纤维化,继而弹性张力减弱,使胆管内压力明显下降,致使胆汁流速减慢而造成胆汁淤滞,为成形的结石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停留的场所。同时胆管狭窄上方的胆流产生漩涡,为结石的形成提供了外加动力,易使细小的微粒发生聚集形成结石。3.肝细胞的代谢与胆汁成分的改变成石性胆汁中胆红素的主要变化是结合胆红素含量减少,不溶性胆红素包括游离胆红素和单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二、诊断(一)症状与体征胆囊结石引起的临床表现因其结石的大小、临床症状的轻重以及有无并发症不尽相同。1.无症状胆囊结石约60%的胆囊结石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行上腹部其他手术而被发现,被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有些患者仅有所谓的“慢性胃病症状”,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和腹部隐痛,如右上腹不适、隐痛、食后上腹部饱胀、压迫感、打嗝、嗳气,部分病人进食油腻食物后,上述症状加重,另有些病人除右上腹隐痛外常有右腰背部、右下胸部、右肩胛区疼痛等症状。随着检查设备的更新和普及,尤其是用B超进行普查、常规体检和腹部不适的检查,使无症状胆囊结石越来越多地被发现。2.症状性胆囊结石主要包括①腹痛:疼痛多在夜间或进油腻食物后发生,于心窝部或右肋缘下阵发性剧痛,重者大汗淋漓、辗转不安,可伴右肩背部放射,持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后自然缓解或用解痉药后缓解;②可有恶心、呕吐;③合并感染者伴有寒战、高热等全身炎症表现,合并胆道梗阻或压迫胆道者可出现黄疸;④合并症包括胆绞痛、急性胆囊炎、急性胆管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Mirizzi综合征、胆囊肠道瘘、胆石性肠梗阻等。此外,有报道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结石造成胆道梗阻后,引起梗阻上游的胆囊或胆管扩张,结石可因此而松动、向上漂浮使梗阻解除。或造成梗阻的结石不大,也可能被驱过胆囊管或Oddis括约肌而使梗阻解除。随后炎症消退,症状消失。经过一段平静的间隙期后,一般都会再次发作。处于间隙期的病人,又像出现梗阻前一样,或无任何临床症状,或有突发的胆绞痛伴恶心、呕吐。胆绞痛可诱发心绞痛。3.体征早期右上腹局部可仅有压痛无反跳痛,后期病变加重,由于胆囊周围有炎性渗出波及腹膜,右上腹的压痛范围加大,伴明显肌紧张、反跳痛,在呼吸时右上腹有疼痛。检查右上腹胆囊部位时患者可因疼痛而暂时停止吸气,称Murphy征阳性,有时右上腹可触及一巨大压痛肿块。如出现合并症,则腹部的体征范围较广。三、常用检查1、腹部X线平片上显影的结石约占胆囊结石20%,有时可显示肿大的胆囊影像,它常表示为胆囊积水或积脓,少见的胆囊慢性炎症或钙化,在平片上可显示胆囊不透光的轮廓,称为”瓷胆囊“。2、腹部超声超声检查属于影像学检查技术之一,不仅具备无创、可重复优势,同时具备经济成本低、实时动态检查的特点,在临床检查中应用广泛。胆囊结石的超声诊断率可达94%~97%,典型图像为胆囊液性腔内有强回声团伴声影,改变体位时除结石嵌顿在颈部外多可移动。结石充满囊腔时,液性腔消失,在胆囊床是边界清楚的弧形强回声带。结石位于胆囊颈部则表现为胆囊肿大。从超声影像学特征来看,典型胆囊结石(图1)可见胆壁粗糙,而且毛糙度高,腔内形态稳定,边界清晰,有强回声团,检查期间若移动体位,则后方声影、回声团随之改变。充满型胆囊结石(图2)可见胆囊壁增厚,大部分病例胆囊内无明显液性透声腔,胆囊后半部分以及后壁未完全显示,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即WES症)清晰。胆囊颈结石(图3)可见在胆汁衬托下横切面上部分胆囊颈、结石嵌顿明显,结石具体位置无法确定,胆囊肿大,需要改变体位为左前倾位,以更好地暴露结石。泥沙样型结石(图4)中结石大小差异,胆囊结石特征不同,沉积厚、颗粒大的结石声影有移动性,且有沉积状强回声带,颗粒小的结石胆囊后壁粗糙,毛糙感高,相比于前壁、侧壁,后壁回声更强,回声随体位变化出现细小发丝状强回声。3.CT/MRI检查CT除可提示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阳性胆囊、胆管结石、胆总管扩张之外,还可见到胰腺肿胀、胰周有渗出液等征象。当胆囊积脓时,由于炎症碎屑或黏稠脓液,使胆汁出现不均质,比正常胆汁密度高,需结合病人资料综合分析。正常胆囊MRI呈圆形或椭圆形,胆囊的MRI信号强度与胆汁浓度有关,对阴性结石判断优于CT。4.胆囊造影平扫CT诊断胆结石的准确率为75%~85%,主要漏诊原因是因为21%~26%胆结石与胆汁CT值相仿,平扫常常不能发现,所以CT一般不作为胆囊结石的检查手段,但口服碘番酸胆囊造影CT扫描可显示平扫不能发现的等密度或更低密度结石,大大提高了诊断率。该检查准备过程较复杂,费用较B超昂贵,并且为提高检查准确率,技术要求也非常严格。除了要做好肠道准备,掌握好服药时间,在扫描时还要采用一些特殊扫描方法。当胆囊在片中显示后,可以通过多个体位摄片了解胆囊位置、大小、有无固定或可移动的充盈缺损等,在胆囊显影后食脂餐可以了解胆囊收缩功能。四、治疗1.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少数病人患胆囊结石,但无临床症状,偶然在体检中发现胆囊结石。部分病人无急性发作,只有轻微症状,如饱胀、嗳气、消化不良等。由于胆囊结石的病人随时可能发生胆绞痛、急性胆囊炎,甚至胆囊坏疽等并发症,且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发病密切相关,因此,无症状性胆囊结石应定期随访观察,必要时行择期手术。单纯的药物溶石治疗:针对胆固醇性结石,结石直径<5mm,结石数量<3个,口服药物熊去氧胆酸(UDCA)或牛磺酸熊去氧胆酸(TUDCA),据报道,停药5年后,有半数病人复发。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这种方法首应用在泌尿道结石,但是用到胆结石治疗中,由于胆结石的成分不同于肾结石,效果不是太明显,并且胆囊结石的复发率和再生率很高,不建议采用。手术治疗:下列无症状性胆囊结石患者需要手术治疗:①结石充满胆囊,虽然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际上胆囊已无功能;②嵌顿在胆囊颈部的胆囊结石可导致急性胆囊炎,甚至胆囊坏疽及穿孔;③胆囊结石直径>1cm,引起胆囊炎症几率较大者;④胆囊结石直径在3-5mm者,引起胆源性胰腺炎的几率较高者;⑤瓷化胆囊:通过检查发现胆囊壁钙化非常严重者;⑥合并胆囊息肉;⑦年龄>50周岁者,无论是否有腹部症状,均应行胆囊切除术;⑧合并其他疾病,如:有糖尿病者,虽然暂时无症状,但未来出现症状或胆囊炎的几率非常高,建议在血糖控制较理想的范围下考虑手术治疗。2.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症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轻度急性胆囊炎首选急诊胆囊切除术。轻度急性胆囊炎应在起病1周内尽早实施胆囊切除术,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72小时内为最佳手术时机。胆囊切除术是胆囊良性疾病的唯一治愈性手段。根据《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推荐,反对对胆囊良性疾病实施“保胆手术”。患者往往最关心的是胆囊切除术后对身体的影响,是不是人体不再分泌胆汁了?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胆汁是由肝脏产生的,而不是胆囊产生的,胆汁能帮助食物消化吸收,胆囊是人体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场所。胆囊切除后可能会影响人体对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但是,从另一角度,对已病变的胆囊来说,由于其胆囊本身所存在的疾病,已失去原有的生理功能,即对消化已无明显作用。相反,由于疾病的存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这类胆囊切除后,反而因疾病的消除,可使消化功能得到明显的恢复。另外,胆囊切除后,胆管壁会代偿性增粗,胆管会经常将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补偿因失去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不至于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所以术后患者不必过分忌食荤菜。当然,有的病人短期有消化不良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和代偿调整后,症状会逐渐消失。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针对无法耐受胆囊切除手术的急诊患者,胆囊引流术是临时有效的治疗手段。胆囊结石合并中、重度急性胆囊炎可早期或急诊实施胆囊切除术。对于不适合行急诊手术者,可先行PTGBD。待急性炎症消退后,再行胆囊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