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也是常见的口腔潜在恶性疾患之一,癌变率约为7-30%。患者常有张口受限,黏膜僵硬,黏膜起疱、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疼痛等临床表现。临床检查医生可以发现患者的口腔黏膜呈广泛苍白色,扪诊质地韧等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生与咀嚼槟榔关系密切。槟榔果的机械刺激和槟榔碱等化学成分刺激口腔黏膜,导致黏膜下的纤维条索增生,黏膜上皮萎缩,进而发病;疾病持续进展有癌变可能。咀嚼槟榔所引起的黏膜纤维性变无法逆转,因此一旦出现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黏膜无法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基于以上原因,预防疾病的发生非常重要。笔者在临床上所见到的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都是由咀嚼槟榔引发,故强烈呼吁有咀嚼槟榔习惯的人尽早戒除。对于已经出现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患者,也并非束手无策。规范的治疗和定期复诊可以缓解临床症状,并大大降低癌变风险。因此,对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患者,需要缓解紧张焦虑情绪,遵医嘱积极治疗和定期复诊。槟榔、烟草、酒精是明确可以导致口腔癌变的物质,对于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患者,一定要戒除咀嚼槟榔、吸烟和饮酒不良习惯,这样才能尽最大限度阻止疾病进展及癌变。
口腔扁平苔藓(英文简称OLP)作为口腔黏膜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全球发病率约为0.89%。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常有疼痛、烧灼等不适感,疾病易迁延不愈可影响其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将OLP归为口腔潜在恶性疾患的范畴,其癌变率约为0.44%~2.28%。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无确切有效的可治愈OLP的方法,临床主要通过局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应用以达到缓解患者主观不适症状的目的。疾病诊疗指南建议OLP患者定期复诊,以便临床医生及时发现早期癌变迹象并给与干预。因口腔扁平苔藓属于慢性炎症性疾病,炎症的发生可能与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有研究表明,OLP患者的长期情绪压力被认为会导致心身化,进而可能导致口腔扁平苔藓的发生;而OLP的疾病进展和恶化也与患者的压力和焦虑密切相关。患OLP后,疾病所引起的疼痛不适、患者的“恐癌情绪”、OLP慢性、不可预测的临床行为和潜在的恶性转化而产生的负面心理后果。也会反作用于患者的精神状态。此外,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也会影响其睡眠。因此OLP患者需要积极调整心态,保证良好的睡眠。OLP的治疗效果与OLP患者的依从性密切相关,依从性即患者依从医师所制定的治疗计划的程度。依从性可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如不按规定剂量用药、增加或减少用药次数等)和完全不依从3类。患者的依从性和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和计划、疾病的认知与关注以及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相关。良好的依从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本文展示OLP治疗效果一例和OLP伴口腔白斑治疗效果一例,两例患者均经过活检确诊疾病排除癌变。患者遵医嘱1.缓解紧张焦虑情绪;2.积极戒烟戒槟榔;3.去除口内金属冠;4.完全依从治疗3个疗程(3个月)后效果明显。参考文献:[1]LouisyA,HumbertE,SamimiM.OralLichenPlanus:AnUpdateonDiagnosisandManagement.AmJClinDermatol.2023.[2]LiC,TangX,ZhengX,etal.GlobalPrevalenceandIncidenceEstimatesofOralLichenPlanu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JAMADermatol.2020.156(2):172-181.[3]Ramos-GarcíaP,González-MolesMÁ,WarnakulasuriyaS.Oralcancerdevelopmentinlichenplanusandrelatedconditions-3.0evidencelevel:Asystematicreviewofsystematicreviews.OralDis.2021.27(8):1919-1935.[4]IvanovskiK,NakovaM,WarburtonG,etal.Psychologicalprofileinorallichenplanus.JClinPeriodontol.2005.32(10):1034-40.[5]IsmailSB,KumarSK,ZainRB.Orallichenplanusandlichenoidreactions:etiopathogenesis,diagnosis,managementandmalignanttransformation.JOralSci.2007.49(2):89-106.[6]NiRiordainR,MeaneyS,McCrearyC.Impactofchronicoralmucosaldiseaseondailylife:preliminaryobservationsfromaqualitativestudy.OralDis.2011.17(3):265-9.
人乳头瘤病毒,英文简称HPV,是一种双链环状RNA病毒,可引起口腔黏膜的增殖性病变。HPV感染在口腔黏膜的主要表现为:1.鳞状细胞乳头状瘤2.寻常疣3.尖锐湿疣4.多灶性上皮增生问题1:这些疾病是否可能癌变?答:目前尚无明确结论,一般认为HPV感染口腔黏膜发生的良性疾病不会癌变,但临床上也观察到极少数大面积长病程的乳头状瘤恶变的情况,因此若出现病损持续增大,并伴有溃烂疼痛,请尽快至医院就诊。问题2:这类疾病目前的治疗方式是什么?答:口腔内的HPV感染相关病损通常建议手术切除后送病理检查,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药物可用于口腔病损,激光和电灼也可用于口腔病损的治疗,但笔者认为,初发的临床怀疑为HPV感染相关的病损需要常规做病理检查。问题3:该类疾病治疗后是否会复发?答:HPV存在潜伏感染及亚临床感染,故从理论角度来说存在复发可能性,但实际临床诊疗中我们发现其复发比例并不高,若出现复发,建议及时医院复诊。问题4:是否有必要确定所感染的HPV亚型?答:目前感染HPV亚型的确定一般可采用病损组织PCR检测及病损组织的原位杂交的方法来确定,目前已知的HPV亚型有200余种,尚无任何一个方法可以完全详尽的检测,目前口腔病损没有足够证据表明需要做HPV亚型检测。问题5:该类疾病是否会传染?传播途径是什么?答:该类疾病是HPV感染引起,具有传染性,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可通过性接触、非性接触及自身接种等方式传播。
疾病简介:口腔黏膜大疱类疾病,是一类罕见的可累及口腔黏膜和皮肤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有两大类:天疱疮和类天疱疮。目前认为该病的病因为:自身免疫功能异常,即患者免疫能力紊乱,产生抗体,攻击自身的上皮结构,上皮连接被破坏,导致上皮内疱或者上皮下疱的形成。①天疱疮里以寻常型天疱疮(PV)最为常见,好发于中老年人,约70%的患者口腔是最早损害部位,其特征为口内广泛糜烂面,伴有疼痛,很少出现完整水疱,也可累及鼻、咽喉等处黏膜,可累及皮肤出现透明、松弛水疱。②类天疱疮以黏膜类天疱疮(MMP)最为常见,好发于牙龈,以红斑、水疱及疱破溃后糜烂面为主要表现,多见于中老年人。大疱类疾病是一类慢性疾病,有缓解期和加重期,若不适当治疗,可能继发细菌性感染,甚至进展为感染性休克;也可能因病情持续发展导致大量体液丢失、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危及生命。其确诊需要多项指标综合判定,需要医患相互配合共同努力,除常规的临床检查外,还必须组织切取活检后行普通病理染色、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ELISA等检查。疱病的确诊及用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初诊怀疑为大疱类疾病的患者,需要常规查血常规、凝血功能和术前传染病4项,以排除活检禁忌,预约活检时间。此外,因为疱病血清循环抗体滴度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常规建议患者做该项目的检查,但因该类疾病为罕见病,大多数医院无法检查该项目,根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情况,目前杭州市内的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可检查该项目,该检查无需空腹。活检除常规检查外,还要送冰冻切片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浙大口腔目前只有工作日可做该检查。疱病确诊之后并不是立刻可以用药,还需要做相关检查排除激素使用禁忌。 该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流程如下:初诊:临床检查-术前查血-遵医嘱外院查疱病血清循环抗体复诊1(1-2周后):切取组织行病理检查复诊2(1-2周后):拆线,取报告,确诊疱病,行激素前用药检查(若无法确诊,可能需要再次活检0复诊3(2周后):携带所有检查报告复诊,开始规律用药复诊4(2周后):根据患者病情反应调整用药 (1)确诊天疱疮或高危型类天疱疮后,目前首选药物是规律服用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时一个长期的疗程,为了保证疗效及您身体尽快恢复健康,在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均须遵医嘱完善相关检查。①用激素前:应进行血压、血常规、肝肾糖、电解质、大小便常规、大便隐血、胸部CT、全腹部CT、结核菌素PPD试验、骨密度检查、髋关节X片、HIV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测、甲状腺功能等。②用激素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防止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常见的有消化道溃疡、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库欣综合征、各种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等。为预防并发症发生,应同时使用钙剂、胃黏膜保护剂、钾剂口服及碱性漱口液含漱,并定期检测血液、全血图、肝肾功、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建议食用高蛋白、低盐、低脂、低糖饮食。(2)确诊类天疱疮后,可遵医嘱短时少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局部治疗药物如各类含漱液等。患者须知:①大疱类疾病患者黏膜较为脆弱,建议不要食用过硬及刺激食物。②在口服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时,患者用药前及用药中均需完善全套相关检查,患者应严格遵从医嘱,并定期复查,切勿自行更改剂量甚至停药,否则前功尽弃,病情容易复发甚至加重。③若出现严重皮肤病损或其他不适,应及时于综合医院相应临床科室就诊。
盘状红斑狼疮,英文简称DLE,是一种慢性皮肤黏膜结缔组织病。疾病主要累及头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属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癌变率为0.5-4.83%。DLE属于狼疮类疾病中病情最为轻微的一种,约5%的DLE患者可进展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DLE的主要表现为:下唇唇红的持久性红斑,中央萎缩凹下,周缘可见放射状细短白纹,并可越过唇红缘影响面部皮肤。DLE的诊断及排除癌变依赖于组织活检,因此对所有临床怀疑DLE的患者,需常规进行组织活检以明确诊断同时排除癌变。此外,部分DLE患者可同时伴有自身抗体异常,故DLE患者亦需常规检查ANA抗体谱。 DLE目前发病原因不明确,全球范围内亦无特效药可以彻底治愈,治疗的目的是:促进溃烂愈合,缓解疼痛,防止癌变。目前治疗可以使绝大多数患者病情明显缓解。治疗DLE的一线药物是:硫酸羟氯喹片。该药可能需要较长时期使用,且部分眼疾患者使用该药后可能加重原有眼疾病情,故使用前需遵医嘱做相关的眼科检查,以排除该药的使用禁忌症。DLE患者日常生活中须注意的事项:1.避免日光直射唇部,防止DLE转变为SLE及癌变2.避免寒冷刺激3.饮食清淡,勿进食烫食及辛辣刺激食物4.注意缓解紧张焦虑情绪5.勿咬、舔、扣患处及随意揭去唇部“死皮”6.DLE无法彻底痊愈且有癌变风险,故DLE患者需定期复诊,一般建议:唇部溃烂患者,每2周需复诊;唇部无明显溃烂但在用药患者,3-4周定期复诊;唇部无明显自觉症状且未在用药患者,每3个月定期复诊。
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是一种可累及全部口腔黏膜的慢性口腔黏膜疾病。该病有一定的恶性潜能,属于口腔潜在恶性疾患的一种,可能展成为口腔癌。研究表明,在咀嚼槟榔人群中,OSF癌变率约7%-30%。OSF的发病和咀嚼槟榔密切相关。此外,进食辣椒、吸烟、饮酒等刺激因素,营养元素缺乏,免疫因素、遗传因素、微循环障碍、血液流变学异常等其他因素亦参与OSF的疾病发生发展。OSF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口腔黏膜灼痛、进食刺激性食物烧灼痛、黏膜发紧导致不能鼓颊或吹口哨等张口受限症状。临床检查可发现口腔黏膜色苍白、黏膜弹性下降变硬、纤维条索形成、张口度减小、黏膜水疱或溃疡形成、小唾液腺分泌障碍等。临床上,一般根据咀嚼槟榔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疾病的初步诊断,组织病理学是判断OSF严重程度及是否癌变的金标准,此外,对于初诊OSF进行活检还能为疾病提供基线资料,因此推荐OSF初诊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为满足广大口腔黏膜病患者的需求,浙大口腔黏膜病科室现开展自体荧光检查及甲苯胺蓝检查等无创检查可进行早癌辅助筛查。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的治疗主要包括:1、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戒除咀嚼槟榔习惯,戒烟,戒酒,减少辛辣、刺激、粗糙食物,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防治营养不良。这也是最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2、药物治疗:原则为抗炎、抗纤维化、改善缺血以及抗氧化,包括局部药物治疗与口服药物治疗。局部药物治疗主要指在病损区行局部封闭治疗,一般1周一次,4-10周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2个月。口服治疗主要包括丹参滴丸、番茄红素、维生素、微量元素、中药等。3、非药物治疗:包含张口训练,光动力治疗,激光治疗,高压氧治疗等4、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张口受限严重,伴发白斑或口腔鳞状细胞癌等人群。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手段,均无法彻底阻断OSF的癌变,所以定期复诊十分重要,定期复诊可以使医生发现早期癌变,及时干预。
灼口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之一。其病因复杂,尚未完全明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1)局部刺激因素,如残冠残根、不良修复体、因龋或磨耗形成的牙体尖锐边缘、牙结石、软垢、微生物感染等;(2)系统因素,如更年期综合征、糖尿病、高血压等全身系统疾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3)精神神经因素,如失眠、紧张焦虑、抑郁、恐癌心理等。灼口综合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特点是患者诉说有口腔烧灼感或脱皮感或麻木感、痒感、被开水烫过的感觉、味觉异常等等,常有进食时缓解、晨轻暮重的典型特点;但经临床医师检查黏膜并无色、形、质的异常改变。此外,患者常发现口腔内出现“疙瘩”、“凸起”并将其认为为“异常结构”,经医生检查后一般均为正常的腺体和舌乳头结构。灼口综合征的治疗应针对去除患者可能存在的上述三方面的发病因素:(1)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去除局部刺激因素,如治疗龋齿、调磨锐利牙尖;拔除残根、修复残冠、去除不良修复体;行牙周洁治刮治去除牙结石。这对后续的药物治疗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2)积极检查治疗全身疾病;(3)综合采用药物和耐心解释来疏导缓解失眠、焦虑等症状,解除患者的恐癌心理,同时,医师酌情采用神经封闭、物理治疗等辅助疗法缓解不适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建议至神经内科、精神科或专业心理咨询处就诊。灼口综合征患者应正确对待病情,克服恐癌心理,保持良好乐观开朗的心态,舒缓紧张情绪,平时勿频繁对镜伸舌自检,参加适度的文体活动以转移注意力。膳食均衡,饮食清淡,强身健体,劳逸结合,作息规律,保证睡眠,与家人多沟通交流。重要的是,患者家属也应对患者表示充分的理解和关爱。(浙大口腔黏膜病科郝一龙、胡利君整理)
3周前,家住绍兴的王先生遇到一件烦心事。因为季节交替,气温时高时低,王先生自觉身体有“感冒”的迹象,随手拿出家中常备的非处方感冒药吃了一粒。这一吃不当紧,“感冒”没好,嘴巴里面开始溃烂了!又过了2天,王先生不仅嘴巴里面烂了,皮肤也开始起红疹,下身和肛门也开始溃烂出血。王先生赶快去当地医院的皮肤科看病,皮肤科医生怀疑是“白塞病”。王先生拿出手机一搜:“白塞病是绝症,不可治愈,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内脏或神经损害而死亡”。这可把王先生吓坏了,赶快挂了我的号来看病。初诊接到王先生,可以感受到他明显的焦虑。我仔细检查了口腔内的情况,结合病程及病史,考虑是“感冒药”引发的过敏导致的多性红斑。于是针对王先生的病情开具了抗过敏的药物并叮嘱王先生以后不要再吃这类“感冒药”,经过详细的介绍和耐心安慰,王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1周前,王先生复诊时,口内的病损已完全愈合,皮肤病损也有明显缓解。王先生激动的拉着我的手说,还是浙大口腔黏膜病科的医师更专业!多型红斑是一种急性炎症性疾病,病损形式多样,好发于青年人,有自限性,可反复发作。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药物引起。对于可疑多性红斑的患者,首先需要停用可疑药物或者可能致敏原。用药需要慎重,以防加重过敏反应。因此,一旦出现类似症状,请勿自行用药及时到口腔黏膜专科医师处就诊。作者简介魏子豪医学博士主治医师擅长口腔黏膜常见疾病的规范化临床诊疗,尤其对疑难罕见口腔黏膜疾病和全身疾病黏膜表现的系统诊疗有独到见解。从事临床诊疗8年间累计接诊口腔黏膜病患者18000余人次,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坐诊地点:杭州市秋涛北路166号浙大口腔华家池总院2楼口腔内科中心。坐诊时间:每周五下午及周六上午口腔白色损害/口腔溃疡专病门诊;咨询电话:0571-87219025。
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又称复发性口腔溃疡或复发性口疮性溃疡,英文简称“RAU”,是最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人群中大约有1/4的患者目前正在遭受或曾经遭受该病的困扰。RAU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精神因素(疲劳、焦虑、紧张)、免疫功能素乱、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等。其发病特点是溃疡呈周期性反复发作,一般1-2周可自行愈合。RAU不具有传染性,可发生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一些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溃疡面积增大,数目增多,疼痛加重,愈合期延长,间隔期缩短等,严重影响进食和说话。复发性口腔溃疡不具有癌变风险,所以不必过度焦虑紧张。但是,溃疡作为一种黏膜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很多黏膜疾病都会有类似溃疡的临床表现。例如:口腔癌可能表现为类似口腔溃疡的临床表现。口腔癌性溃疡与RAU的主要区别是,癌性溃疡不会自愈。因此,如果口内出现同一个溃疡1个月仍未愈合,请及时至口腔黏膜专科医师处就诊。以排除恶变可能。此外,一些全身疾病也会导致口腔溃疡,如白塞氏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白血病等。因此,口腔反复溃疡的患者常规建议医院面诊,酌情进行相关系统检查。通过规律有效的治疗,RAU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使频率降低、愈合加快、疼痛症状减轻、溃病发作数目减少等。临床常见的治疗以药物为主,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医师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主要用药包括口服药物和局部使用药物,口服药物一般为免疫调节剂和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剂,需要遵医嘱按疗程服用,请勿擅自停药。而多数患者首次用药后均有改善,但仍需复诊以巩固疗效。局部用药主要为消毒防腐和消炎药物,仅需在溃疡发作时使用,一般认为,在溃疡发作早期及时使用可有效缓解疼痛促进愈合。目前认为,用药后可将溃疡控制在2-3个月发作1次,每次发作1个,7天左右完全愈合。RAU的预防措施包括保持口腔清洁,生活起居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坚持体育锻炼,饮食清淡,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口味较重的刺激性食品,保持大便通畅。妇女经期前后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多饮水等等,以减少溃疡发生的机会。
自体荧光检查作为无创无痛临床检查,在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患及口腔早癌筛查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本人在临床检查中利用该手段,辅助诊断口腔扁平苔藓癌变1例。患者男,57岁,主诉:左舌刺激痛2月,外院曾诊断为口腔扁平苔藓,用药有效。临床检查发现双颊白纹,左舌腹中份见直径约为8mm黏膜稍高角化部位,触诊黏膜弹性降低,表面似有颗粒感。自体荧光检查发现:左舌腹病损见明确荧光脱失。提示该部位可疑恶变。遂行活检,结果显示:左舌腹扁平苔藓癌变。建议患者我院口腔颌面外科入院治疗。口腔扁平苔藓作为口腔常见恶性疾患,发病率高,但癌变率较低,文献报道癌变几率小于1%,但绝不能因为癌变率低而掉以轻心。临床长期实践经验发现,对于口腔扁平苔藓的患者,定期复诊行口腔检查十分重要。一般认为,炎症处于活动期患者,0.5-1月需复诊1次;稳定期患者3-6月需要复诊1次。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中心引进该先进检查,帮助广大口腔黏膜疾病患者发现早期癌变并及早干预,具有重要意义。欢迎广大患者前来就诊。作者简介:魏子豪,主治医师,口腔医学博士,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中心。硕、博阶段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导师分别为陈谦明教授和曾昕教授。本人长期从事口腔黏膜疾病癌变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circRFWD3可以通过吸附miR-27a/b调控PPARγ/NF-κB/MMP13信号轴促进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转移(Celldeathdiscov.2022);证实miR-223通过TCF7L2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口腔鳞状细胞癌的转移(OralOncol.2020);此外,申请人还报道了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同卵双胞胎同时发生口腔扁平苔藓的案例(OralDis.2017),进一步确立了遗传因素在口腔扁平苔藓发病中的地位。除上述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成果外,本人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中文核心期刊2篇,另参与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参编《口腔黏膜病临床药物手册》、《口腔黏膜病的光动力治疗》和《口腔内科学》等3部论著,参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是浙江省唯一的三甲公立专科医院,是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分中心单位,口腔医学是浙江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培育学科,是浙江大学优势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