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肠(结直肠)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趋向年轻化。由于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发现病变的早晚,因此定期筛查、及时检查很重要!但很多人都惧怕做肠镜,经常有人问:除大肠镜外,有没有其他检查方法?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大肠的检查方法。 一、结肠镜 1、优点: (1)肉眼可直接观察病变,范围可及全结肠和末端回肠; (2)能发现浅小、平坦病变,哪怕只是局部色泽改变也能发现; (3)可同时取病理标本,这对鉴别是否癌变极其重要; (4)可做某些内镜下治疗,减少部分外科手术。 2、缺点: (1)术前的肠道清洁处理稍显麻烦; (2)弯曲的肠管腔成袋状,形成视野死角,在肠皱襞旁的病灶有时可能会漏掉; (3)其诊断准确性受以下因素干扰:肠道准备的清洁程度,检查时有无肠管痉挛(患者过度紧张易诱发肠管痉挛),内镜医师的经验、操作技能、退镜时间等。 (4)患者检查过程中可有腹部胀痛不适,有少量并发症,主要是出血与穿孔,少数会发生心血管突发事件。但大多数病人都能耐受,并发症发生率很低。 (5)如果患者惧怕做普通肠镜,可以做无痛肠镜,患者在睡眠中完成检查,明显提高患者舒适度,当然会有麻醉风险,但在正规大医院有完善抢救措施,麻醉风险极低,但收费要高一些。 3、适应证: (1)可筛查、确诊、随访、治疗结直肠及末端回肠的病变。 (2)结肠镜是目前检查结肠病变的最主要手段。结肠镜 + 病理,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二、乙状结肠镜 1、优点: 除检查范围限制外,与结肠镜的优点相同。而且清洁肠道相对比较简单,患者几乎无不适。 2、缺点: 乙状结肠镜工作范围仅限于距肛门50 cm以内肠道,即降结肠下段、乙状结肠、直肠,虽然这是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但50 cm以上的肠道重要病变也不少,乙状结肠镜检查是会漏掉的,目前强调全结肠镜检查。 3、适应证: 50 cm范围以内肠道病变的确诊、治疗与随访。 三、肛门指检 肛门指检就是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以检查局部疾病的一种方法。准确的直肠指检,大致可以确定距肛缘7~10 cm的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 此法简便、易行、又非常重要!许多肛管直肠疾患仅凭肛门指检即可早期发现。 80%的肠癌发生在直肠,其中有2/3发生在手指能够摸到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直肠癌延误诊断的病例中约85%是由于未作肛门指检。故对40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时,肛门指检应列为常规必检项目,医患双方都要重视! 四、X线结肠双重气钡造影 1、优点: 可观察全部结直肠病变的影像,同时可了解肠道运动情况,协助少数疾病的治疗(如肠套叠复位)为其强项。 2、缺点: 影像检查是间接观察病变,受检查者的经验水平与设备条件影响较大。无法取病理标本确诊,不能做治疗。对浅凹性、微隆性、平坦性病变识别能力较差。有辐射损害。 3、适应证: 全部结肠病变的筛查、初步诊断与手术后随访。 五、CT仿真肠镜 1、优点: 工作范围可及全部结直肠,同时能提供某些肠道外病变情况,为此法所独有。检查时间较短,痛苦少。 2、缺点: 对设备要求高;仅仅是对病变的间接观察,对浅凹、微隆、平坦性病变识别能力较差;不能取标本作病理诊断,也不能做治疗;有辐射损害;费用较高。 3、适应证: 高质量的筛查或治疗后复查。 4、CT仿真肠镜与结肠镜比较: CT仿真肠镜,无明显禁忌证,引起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危险性更小,尤其适用于高龄体弱、心肺功能不全等不能耐受肠镜检查的患者;可检测全结肠,包括因肠腔狭窄肠镜无法通过的近段肠管,为低位肠梗阻患者术前判断梗阻原因及部位提供重要诊断资料;检查无创、快速且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较小。但CT仿真肠镜为间接观察肠道,又不能病理检查,准确性低于结肠镜检查。 5、CT仿真肠镜与“X线结肠双重气钡造影”比较: 可以较准确地显示病变形态、范围及生长情况,CT仿真肠镜准确性较X线结肠双重气钡造影高。体外观察显示,这种技术可查出4~5 mm结肠病变。且X线的辐射量低于钡造影检查。 六、可以用“胶囊内镜”吗? 胶囊内镜,大小与感冒胶囊差不多,患者口服后,借助消化道蠕动使之在消化道内运动并拍摄图像,医生利用体外的图像记录仪和影像工作站,了解受检者的整个消化道情况,从而对其病情做出诊断。 1、优点: 胶囊内镜具有检查方便、无创伤、无导线、无痛苦、无交叉感染、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等优点。 2、缺点: 肠腔狭窄时可能发生胶囊内镜在肠道内潴留,甚至需要手术取出;其在消化道内的运动不受人为控制,可能遗漏某些病灶;不能做病理诊断;价格昂贵。 3、适应证: 胶囊内镜是诊断小肠疾病的首选方法。 胶囊内镜虽然也能观察大肠,但当胶囊内镜到达大肠时,大肠内粪水往往较多,视野不清,明显影响其观察效果,故胶囊内镜不适宜作为大肠的检查方法。 作者: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王伯军??
临床工作中,肝肾功能检验报告(生化报告)结果回馈后,我们常常会粗略看看结果:哦,肝功能正常,或者肝功能异常,这样简单的下个判断,便不再进一步探寻。但其实不然,肝酶能告诉我们的东西还有很多。下面就为大家简要分析一下我们最常见的两种肝酶,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或 GPT)存在于各种细胞中,尤以肝细胞为最,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胞浆内(这点要记住哦,与谷草转氨酶有区别)。 ALT 是在通过转氨基作用把谷氨酸变成丙氨酸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酶。转氨酶在肝脏内的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 100 倍,肝细胞内 ALT 的浓度比血清中高 1000~5000?倍。正常时,只要少量释放入血中,血清中酶的活性即可明显升高。 当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ALT 就从细胞内溢出到循环血液中,只要有 1% 的肝细胞坏死,便可使血中酶活性增高 1 倍,因此转氨酶尤其是 ALT 是急性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标志[1]。ALT 与 AST(谷草转氨酶)相比,迄今仍以 ALT 更为敏感,特异性也更强,临床上实用价值更大。 其实,很多原因都能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比如疲劳、饮酒、感冒甚至情绪因素等等。由上述原因造成的转氨酶增高,一般不会超过 60 个单位,而当转氨酶值高于 80 个单位时,就有诊断意义了[2]。 需要强调的是,只要肝脏发生了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ALT 就会从肝细胞释放入血,ALT 的升高只是表示肝脏可能受到了损害。 以下情况均可导致 ALT 升高: ① 生理性:正常妊娠、妊娠中毒症、剧烈运动、营养不良、月经期等可致 ALT 升高; ② 肝脏本身疾病: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癌变等等导致的肝脏病变、脂肪肝。 ③ 肝后性:胆道、胆囊及胰腺疾病、胆道梗阻等; ④ 全身性:除了肝脏外,其他脏器如心、肾、肺、脑、消化道、睾丸、肌肉、血小板等也含有此酶,因此当发生心肌炎、心衰、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流感、麻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甲亢、糖尿病、风湿热、白血病,寄生虫病、传单、布氏杆菌病、心梗等疾病时,也可导致 ALT 升高。 多数实验室检查中 ALT 的正常范围是 0-40 单位,大部分专家认为:如果 ALT 血清值超过正常上限 2.5 倍(100 单位),并持续半个月以上,可考虑肝胆疾病;如果测定值超过正常上限 20?倍(800 单位),一般可确认是由肝胆疾病所致。 医学决定性水平: ① 300 单位以上:是肝细胞严重损害的危险值; ② 40 单位以上:应检查生物学变异(如肥胖、药物等); ③ 20 单位以下:基本可以除外生物学变异和病理学改变[3]。 我们在临床上常常注意肝酶升高的情况,但对于 ALT 活性减低不好判断。有些实验检查正常值有最低值时,也要注意 ALT 活性降低,多见于磷酸吡哆醛缺乏症、肝病终极状态、肾透析、肾功能不全等。 需要注意的是,ALT 活性的变化与肝脏病理组织的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害患者 ALT 并不升高,因此肝功能损害需要综合其他情况来判断。 谷草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或 GOT)在肝脏内的 AST 有 2 种同工酶,分别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mAST)和胞浆内(sAST)(瞧,这点和 ALT 不同哦)。在肝细胞轻度病变时,仅 sAST 释放入血,而当病变严重时,mAST 也释放入血。故血清 AST 活性随肝细胞损害的程度增高。 当肝细胞损伤时,ALT 首先入血,当肝细胞严重损伤、危及线粒体时,AST 也会进入血中。感染肝炎和肝病时,AST 随 ALT 较小幅度升高,或虽幅度较大但时间短暂,可能主要是 sAST,临床意义与 ALT 相同;当 AST 增高超过 ALT,虽幅度并不太大但持续时间很长时,可能主要是 mAST ,提示病变的慢性化和进展性[4]。 肝炎患者的数值若居高不下,反映的是肝细胞炎症始终未停止,肝细胞肿胀、坏死等病变持续存在。肝脏病程过长、慢性化程度高、肝细胞实质损害重、预后较差者、早期肝硬化及肝硬化者,通常表现为 AST 值偏高,此时ALT/AST 的比值小于 1。 谷草转氨酶以心脏中的活力最大,其次是肝脏,所以虽然对于心脏病变已有更敏感、更特异的指标,但在心肌酶谱的检测中还有 AST 这项。 值得注意的是: ① 急性软组织损伤、剧烈运动、妊娠期、进食、饮酒、熬夜、药物、过于劳累或者吃过油腻食物等可出现一过性 AST 升高,必要时可复查一次。 ② AST 活性减低一般没有意义。 ③ ALT、AST 比值在两者都升高时才有判断肝病的病程和预后的意义。 ④ AST 升高达正常值的 10?倍正常水平以上,提示肝缺氧和结石性胆管堵塞。
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患者日益增多,随着大家对健康重视程度日益升高,服药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患者众多,从治疗方案的选择到服药过程中注意事项,做以下归纳总结,希望会有所帮助。 1:目前清除幽门螺杆菌一律要求使用含有铋剂的四联药物,具体包括:一种 PPI +铋剂(枸椽酸铋)+二种抗菌素。缺少任何一种药物的给药方案均是错误的! 2: 二种抗菌素的选择有讲究,必须在阿莫西林、四环素、呋喃唑酮三种药物中至少选择一种。 3:由于细菌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强,二种抗菌药不可均在这几种药物中选择。 4:不可在其他未经验证的抗菌药物中选药,诸如各种头孢霉素等。 服药过程中应注意: 1:采用每天 2 次服药法,一般在早餐及晚餐时分别服用。 2:抑酸药及铋剂应在餐前半小时服用,二种抗菌药则在餐后即服。 3:疗程为 10~14 天,少于 10 天则有可能未完全清除细菌,但多于 14 天也无必要,徒增费用及副作用。 4:应告知患者服药期间,大便色黑、小便色深黄是正常现象,勿心慌。 5:告知患者尽可能不间断地服药完成一个疗程,不要轻易中断治疗。否则杀菌不完全而且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今后治疗带来很大困难。 服药后注意: 1:疗程结束后要检查治疗效果,需在服药结束后间隔一个月以上时间。推荐进行碳 13 或碳 14 呼气试验检查。 2:如果治疗失败,需要再次治疗者,不宜立即进行,应间隔数月,以使细菌恢复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复治的选药更困难,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