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和ADM(后天性真皮黑色素细胞增多症)如何鉴别?1.ADM多位于前额的两侧,而黄褐斑多位于前额的中央或者眉毛的上方。2.位于上脸外侧的ADM呈现出小的斑点状,黄褐斑则表现出走向和眼窝一致的指甲大小的弥漫性病变。3.位于颧骨部位的ADM大多呈现出小的斑点状,偶尔也有严重的ADM是小斑点连续成大块的弥漫性病灶。黄褐斑则是弥漫性的病灶。黄褐斑一般不会出现在鼻翼部位。4.从颜色上来看,黄褐斑一般是略带红色的黄褐色,而ADM是灰色的,且大多是不明显的。5.随着时间的推移,黄褐斑会有各种变化,而ADM一般没有什么浓淡方面的变化。
化学换肤(焕肤),医学术语称“化学剥脱术”,俗称“刷酸”。很多人认为刷酸是一种新兴疗法,实际上作为化学剥脱术的一部分,它有着久远的历史。早在18世纪30年代,就有一位德国化学家FriedliebFerdinandRunge描述了苯酚的皮肤剥脱特性【1】。苯酚具有弱酸性,这应该是资料记载中最早的“刷酸”促进“皮肤剥脱”的报道了。直到1882年,Unna首次报道了水杨酸的化学剥脱性能,并于1899年对当时的化学剥脱术进行了最全面的描述【1】。1974年,Dr.VanScott和Dr.RueyYu首次发现α羟酸在治疗皮肤病和抗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2]。这也是“果酸”第一次在医学领域崭露头角。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很多朋友对刷酸的原理及酸的分类还不是很了解,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下吧~化学换肤(焕肤)术的概念化学换肤(焕肤)术又称化学剥脱术(chemicalpeels),是通过在皮肤表面施用化学剥脱剂(通常为酸类),造成皮肤不同层次(表皮、真皮)的可控损伤,从而诱导皮肤修复和重建,起到治疗或美容的作用。化学剥脱术分为浅层剥脱、中层剥脱和深层剥脱。此外,还有极浅表剥脱。由于东方人较西方白种人创伤愈合能力差,更容易形成色素沉着,因此国内只开展了浅层剥脱。中层和深层剥脱不适合包括中国人的亚洲人。化学剥脱剂化学换肤主要使用羟基酸进行化学剥脱。羟基酸又分为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α-羟基酸,是从水果、乳酸中提取的,主要来源于水果,故俗称“果酸”。β-羟基酸以水杨酸为代表。目前我国常用的化学剥脱剂包括甘醇酸、乳酸、柠檬酸、杏仁酸、水杨酸及复合酸。而甘醇酸分子量最小,也是最常用的果酸。化学剥脱术对皮肤的作用化学剥脱术对皮肤的作用被归纳为3大效应:表皮效应、真皮效应和色素效应。如下图所示:因此,刷酸后即刻就可以看到皮肤变得透亮、光滑、细腻许多。但刷酸需要按疗程进行,长期刷酸会带来更大的益处和更好的疗效,尤其是对真皮层的刺激再生作用。不过,高浓度刷酸请务必选择正规医院或医美机构的专业医生来操作!参考文献:[1]Borelli,C,Ursin,F,Steger,F.TheriseofChemicalPeelingin19th-centuryEuropeanDermatology:emergenceofagents,formulationsandtreatments.JEURACADDERMATOL.2020;34(9):1890-1899.[2]VanScott,E.ControlofKeratinizationWitha-HydroxyAcidsandRelatedCompoundsARCHDERMATOL.1974;110(4):586.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于面部皮肤的色素沉着斑,那么它是怎么发生的呢?主要有这4种原因:1.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是黄褐斑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2.激素水平波动:如怀孕生产、口服避孕药、围绝经期内分泌激素紊乱,都会导致长黄褐斑。3.精神心理因素:如失眠、焦虑、抑郁、脾气暴躁,都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引起黄褐斑。4.日光暴露:日光中的紫外线照射也是引起黄褐斑发生及加重的主要因素。
黄褐斑和褐青色斑均多发于颧骨附近,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一旦误诊,就有可能耽误治疗。这里就简单介绍下它们的区别和常用的治疗方法。 黄褐斑: 又称妊娠斑,多发于孕期、产后、长期口服避孕药及反复流产的女性,且多数孕期长出的黄褐斑,在产后第一次月经后会自行消退,但也有一些女性,脸上的黄褐斑比较顽固,孕后几年都不消退。 外观:黄褐斑一般呈淡褐色、片状,形状不规则,多呈蝶形对称分布于脸颊、颧骨处。 病因:黄褐斑的病因很复杂,主要是雌激素、孕激素的分泌刺激黑素细胞,导致斑点长到了脸颊。另外,紫外线也是加重黄褐斑的重要因素。 常用治疗方法:皮秒激光或其它调Q激光、外用药膏(氢醌乳膏等)、内服药物(氨甲环酸等),防晒。 褐青色痣: 常见于亚洲人,是由于真皮黑色素细胞性色素沉着过度造成的,多发生于女性。 外观:主要特征为在颧部对称分布的大小约1~5mm黑灰色斑点。 病因:主要和基因有关,多数人有遗传倾向。 常用治疗方法:皮秒激光或其它调Q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