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实践中,我碰到几例胸痛的病人被当作冠心病(心绞痛)来处理。一般情况是带状疱疹早期,患者感觉左侧胸痛,其他症状不明显,也没有皮疹,此时病人容易怀疑心脏问题、医生在一开始诊断依据都不充足的情况下,容易做出心绞痛诊断。 要点鉴别是:仔细问胸痛病史。胸痛特点:部位、持续时间、有无压痛、疼痛部位有无皮疹、近期有无感冒、以前有无类似胸痛等。间隔一定时间做2次以上心电图:看有无心电图变化,带状疱疹多数没有变化。变化明显则是心绞痛。通过仔细比较,基本上能确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根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特点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种,但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截然不同,造成这一区别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将为大家简要说明!1、血管狭窄程度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往往多不严重,说明病变时间较短,不容易建立侧枝循环,多支血管病变一般情况下小于5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恰恰相反,即血管狭窄多较严重,也就是说,病变时间已经较久,因此多已建立了侧枝循环,而且多支血管病变率非常高。2、冠脉堵塞的血栓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冠脉完全闭塞,其堵塞的血栓为红血栓。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主要是非完全闭塞,或虽是完全闭塞却有侧支循环保护,其堵塞的血栓为白血栓。红血栓又称红细胞血栓,主要是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溶栓为这类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案;白血栓亦称血小板血栓,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聚集所组成,带有少量纤维蛋白,不含红细胞。主要组成成分是血小板和胶原纤维,治疗这类血栓主要采用的是针对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3、梗死面积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由于冠脉完全闭塞,通常梗死面积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由于病变仅累及心室壁的内层或者为小范围灶性心肌梗死,所以梗死面积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小。4、CK-MB和cTnT指标水平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CK-MB和cTnT等指标水平远远超过正常值,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转归不一样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容易发生室颤。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容易发生心功能衰竭。6、心电图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或与直立的T波融合成一条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T波逐渐倒置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与面向梗死区导联相反的改变: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直立并增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普遍性的ST段压低≥0.1mV,但aVR 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对称性T波倒置。其它: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此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多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及心绞痛史,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弥漫,有侧支循环建立;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易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冠脉病变多为单支,两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远期预后较差。
1.高血压,有三种情况,收缩压≥140mmHg, 同时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 同时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 同时舒张压≥90mmHg。这三种情况,都是高血压。2.少部分人是继发性高血压,换句话说,就是某种病引起的,如肾脏病、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高血压。3.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心、肾等并发症。如脑梗塞、脑出血等。4.大多数人 需要终身服药。没有症状也要服药。5.很多人的高血压,与不良习惯有关。如抽烟、喝酒、应酬多、压力大,情绪不好、失眠等。所以,如能改掉这些坏习惯,则有利于控制血压,也有利于健康。
胃痛多是一种症状。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如吃东西引起的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等。有时候要查一下。如胃镜。治疗:针对引起胃痛的原因。
1.头痛多是症状。2.引起头痛的疾病很多。如感冒发烧可以引起头痛;高血压可以引起头痛;神经问题引起头痛,等等。3.必要时检查一下,如怀疑头部问题,可以做头部CT。4.治疗:针对引起头痛的原因。
1.一般指“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也称“上呼吸道感染”,2.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病。3.建议多饮水。可以饮用生姜片煮的汤。4.可以酌情服用感冒药。5.注意休息。6.个别人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摘要] 目的:探讨应用丹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经临床诊断ACS 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ACS一般治疗;治疗组除给予ACS一般治疗外,加用丹参1.2g/d共7天。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血清CRP。结果:2组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浆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CRP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丹参治疗ACS患者能够使CRP显著下降,提示丹参有抗炎作用。[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丹参;C反应蛋白1999年,Ross[1]提出动脉粥样硬化属于炎症性疾病。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种血清炎性标志物与心血管病有关,近年受到人们重视。谷胱甘肽是体内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但丹参在ACS中是否有抗炎效应还没有相关报告。本研究旨在通过丹参对ACS患者的治疗以观察血清CRP的变化,从而推测丹参对ACS患者的炎症抑制作用。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月住院患者38例,均符合WHO标准及2002年ESC/ACC联合委员会发表的“重新新制定心肌梗死定义”的讨论指南制定标准。不稳定型心绞痛(UAP):要求在入院前48小时内至少有过1次心绞痛发作且符合:①缺血性胸痛的症状持续时间<30分钟;②症状发作时心电图可有缺血性ST-T的改变,但发作后ST段又恢复至发作前的水平;③无血浆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等。急性心肌梗死(AMI):①持续典型胸痛>30分钟;②典型心电图的动态改变;③具有血浆心肌标志物的增高,其中磷酸肌酸激酶(CK-MB)的浓度≥正常上限的2倍和(或)肌钙蛋白I(cTnI)≥1.0μg/L。具备上述3条中的2条即可确诊。排除标准:合并感染、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全身免疫系统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应用炎症抑制药物等患者。将3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9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59.16±10.8)岁,包括AMI 7例,UAP 12例;对照组19例,男14例,女5例,平均年龄(57.62±10.54)岁,包括AMI 6例,UAP 13例。2组间的临床资料比较均P>0.05,详见表1。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1.2方法对照组按ACS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给予丹参(10ml/支)20ml加入液体中静滴,每日一次,共7天。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7天后采血检查血常规、血浆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K-MB等)及CRP等生化指标。CRP的检测 2组患者均在入院后次日及治疗7天后的清晨采空腹静脉血2ml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测定。1.3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ANOVA。2 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CRP分别是11.23±10.18 mg/L 14.83±13.12 mg/L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后CRP为11.46±9.53m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CRP为8.16±7.91mg/L,治疗组CRP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37.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ACS患者血浆CRP明显升高,血清CRP是表达冠状动脉硬化炎症状态的一种敏感的、可靠的指标。本研究通过观察ACS患者在给予丹参治疗前后血浆CRP水平的变化,探讨丹参是否具有炎症抑制作用。本研究发现,给予丹参治疗ACS患者7天后治疗组血浆CRP的水平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比较却无明显变化,提示在ACS患者给予丹参治疗有抑制炎症作用。丹参的炎症抑制效应机制尚不清楚,推测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如TNF、L-6、IL-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MIP)-2、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的产生。②调节NO活性。NO既可作为细胞保护剂,又能促进细胞凋亡或坏死。③维持氧化/抗氧化平衡。④通过巯基与体内的自由基结合,加速自由基的排泄,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物,防止膜脂质过氧化,增加PGE2,增强粘膜上皮防御作用[2]。丹参的抑制炎症作用可能是这几个方面的综合效应。另外有学者报道,丹参有抗血栓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丹参可降低血液粘稠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静脉注射GSH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病人的血液粘稠度,加速血流[3]。还有学者报道,丹参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细胞的损伤与氧化应激/抗氧化失衡有关,它对内皮细胞的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第一步,谷胱甘肽合成在血管内皮细胞对OxLDL的反应中起保护作用[4]。丹参不仅应用于肝脏疾病,还有多向性效应,在冠心病方面可能会有较大的应用潜力,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还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加以证实。参考文献[1] Ross R.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disease[J]. N Eng J Med 1999 340-343.[2] 赵明中,汪家端,魏嘉平等.复方丹参滴丸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1999;15(4):28[3] 王孝铭,朱世军,付国辉等.论丹参“活血化瘀”的机制.中国医学论坛报,1999;25(26):14
测血糖要注意:1.不要为查空腹血糖而擅自停药,这样得出的化验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情,又会造成血糖而加重病情。2.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若因上午到医院抽血化验使延迟,可在抽血之后、进餐之前临时改注一次“短效胰岛素”,这样既可消除因治疗延误造成的血糖升高,又避免了检查当天早、晚“预混胰岛素”两次注射间隔太近。3.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若采血时间太晚而使得早晨的药和中午的药相隔太近,可以酌情减少中午的药量,以免因药物作用叠加而造成低血糖。4.对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由于降糖作用可以维持到次日8~9点钟,因此,化验空腹血糖的采血时间可以稍晚些。5.不要在家注射完胰岛素后再去医院抽血。由于完成抽血的时间难以预料,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抽完血,势必延迟进餐时间,这样可能会诱发严重的低血糖。6.如果采血时间确定不了,不妨早晨在家正常治疗及进餐,然后去医院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不影响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餐后血糖能更好地反映进餐量及服药量是否合适。7.不要在检查前一日过分节食。这样测得的结果可能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8.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可靠,检查前日应继续保持平常的饮食规律和用药,夜间保证良好的睡眠另外,次晨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另外:血糖水平随着时间不同经常出现变化。而且也会由于血样采取部位而不同。测量时间的不同即使在患者刚从医院检查血糖回家后,也会发现在家测量的血糖值与在医院测量的血糖值不同。其原因在于随着身体的活动,身体必然要消耗血糖。而在进食后,所摄取的血糖会进入到血液中,对消耗的血糖进行补充。取样点的不同由心脏通过动脉供给至毛细血管。而血液在向身体各个组织供给了包括血糖在内的营养后,通过静脉返回至心脏。而采用血糖试纸测试时,所采用的取样部位为手指的毛细血管。而毛细血中包含了一部分其血糖已经耗尽的血液。因此,在医院采用手臂处血样所测得的血糖值就会与采用指尖处血样所测量的血糖值不同。血糖水平会由于测量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变化吗?是的,会有所不同。在以下情况下,测量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测量结果(出现不正确的结果)。1.在血液吸取过程中,如果在”嘀“声响起前,将血糖试纸从血液上离开,就会影响到测量结果。2.在血液吸取过程中,如果在”嘀”声响起后,仍长时间地保持血糖试纸与血液的接触,也会影响到测量结果。在血液采出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进行测量一旦与空气发生接触,血液会立刻开始凝结。而在血液凝结现象发展至较为显著的程度后.就无法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因此,要在血液的量达到足够的程度后,立刻开始吸取血液。如需重复测量,则要将刺破点的血液擦拭干净,从头开始,重新测量。使用已经吸取了血液,出现了再次吸取血液的现象在血液吸取过程中.如果在血糖试纸从血液上移开后,再次进行血液的吸取,这种情况下无法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所以,应该更换一只新的血糖试纸,在血液量达到足够的程度后,再次进行测量(在血液吸取过程中,不要将血糖试纸从血液上移开)。挤压血液时用力过大导致血糖检测不准确如果挤压时用力过大,就会导致皮下组织内透明的细胞内液也被挤压出来,并与血液混合在一起。这样就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血糖试纸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血糖试纸渗入了空气中的水分,这样就会影响到测量的结果。
发现高血糖的实用注意事项:1.进一步复查,以确定或排除糖尿病。2.如是糖尿病,则按糖尿病治疗;如不是,以后仍要定期随访。3.如是糖尿病,则按糖尿病治疗,几点注意:(1)用药后,不可任意停药。(2)按医护人员及营养师的指示进食。(3)平日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常检查血糖值。(4)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防感染。(5)如有恶心,呕吐或发烧时,不可任意停药,应立即求医诊治。(6)适当的体育锻炼。(7)注意保暖。(8)多摄取水份。(9)自我学习糖尿病的常识,加强自我保健意识。(10)知道低血糖的症状,及自我处理。(11)自我感觉有异常,立即就医。
平时经常有人找我说,得了心肌炎,咨询一些问题,对于共性的问题,稍作总结:1.心肌炎是多在“感冒”后约7天左右得病。2.症状:心慌,胸闷,胸痛等。3.体征:很多人有心跳的异常(医学叫心律失常)。4.心电图:大多有异常(与冠心病是不同的)。5.心肌酶学:大多有升高平时,一般基层医院,及老百姓可以根据这几条来判断。治疗方面:切记要休息好!!(你休息,就是让心脏休息啊,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