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高血糖的实用注意事项:1.进一步复查,以确定或排除糖尿病。2.如是糖尿病,则按糖尿病治疗;如不是,以后仍要定期随访。3.如是糖尿病,则按糖尿病治疗,几点注意:(1)用药后,不可任意停药。(2)按医护人员及营养师的指示进食。(3)平日要注意血糖的控制,常检查血糖值。(4)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以防感染。(5)如有恶心,呕吐或发烧时,不可任意停药,应立即求医诊治。(6)适当的体育锻炼。(7)注意保暖。(8)多摄取水份。(9)自我学习糖尿病的常识,加强自我保健意识。(10)知道低血糖的症状,及自我处理。(11)自我感觉有异常,立即就医。
平时经常有人找我说,得了心肌炎,咨询一些问题,对于共性的问题,稍作总结:1.心肌炎是多在“感冒”后约7天左右得病。2.症状:心慌,胸闷,胸痛等。3.体征:很多人有心跳的异常(医学叫心律失常)。4.心电图:大多有异常(与冠心病是不同的)。5.心肌酶学:大多有升高平时,一般基层医院,及老百姓可以根据这几条来判断。治疗方面:切记要休息好!!(你休息,就是让心脏休息啊,是不是?)
目前,很多患者服用倍他乐克(包括其他β阻滞剂)来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衰等,服用过程中绝不能突然停药,否则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我在临床工作中,遇到过多起停药后诱发心肌梗死的病例,病人却并不知道是这个原因,教训深刻!!!,如果需要停药,至少需要一周逐步减量,直至停药,切记这一点!!!。另外,要注意,倍他乐克不能与异搏定同时使用,以免引起心动过缓、低血压和心脏停搏。你记住了吗?
临床实践中,我碰到几例胸痛的病人被当作冠心病(心绞痛)来处理。一般情况是带状疱疹早期,患者感觉左侧胸痛,其他症状不明显,也没有皮疹,此时病人容易怀疑心脏问题、医生在一开始诊断依据都不充足的情况下,容易做出心绞痛诊断。 要点鉴别是:仔细问胸痛病史。胸痛特点:部位、持续时间、有无压痛、疼痛部位有无皮疹、近期有无感冒、以前有无类似胸痛等。间隔一定时间做2次以上心电图:看有无心电图变化,带状疱疹多数没有变化。变化明显则是心绞痛。通过仔细比较,基本上能确定。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持续性缺血、缺氧造成的心肌坏死,临床上根据心电图ST段的变化特点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种,但两者的治疗方案及预后截然不同,造成这一区别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接下来将为大家简要说明!1、血管狭窄程度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往往多不严重,说明病变时间较短,不容易建立侧枝循环,多支血管病变一般情况下小于50%。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恰恰相反,即血管狭窄多较严重,也就是说,病变时间已经较久,因此多已建立了侧枝循环,而且多支血管病变率非常高。2、冠脉堵塞的血栓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主要是冠脉完全闭塞,其堵塞的血栓为红血栓。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则主要是非完全闭塞,或虽是完全闭塞却有侧支循环保护,其堵塞的血栓为白血栓。红血栓又称红细胞血栓,主要是由纤维蛋白与红细胞组成,溶栓为这类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案;白血栓亦称血小板血栓,主要是由于血小板聚集所组成,带有少量纤维蛋白,不含红细胞。主要组成成分是血小板和胶原纤维,治疗这类血栓主要采用的是针对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如阿司匹林。3、梗死面积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由于冠脉完全闭塞,通常梗死面积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多由于病变仅累及心室壁的内层或者为小范围灶性心肌梗死,所以梗死面积较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小。4、CK-MB和cTnT指标水平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CK-MB和cTnT等指标水平远远超过正常值,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转归不一样ST段抬高心肌梗死容易发生室颤。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多容易发生心功能衰竭。6、心电图不一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心电图:面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ST段呈弓背向上型抬高,或与直立的T波融合成一条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T波逐渐倒置背向梗死区的导联出现与面向梗死区导联相反的改变: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直立并增高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无病理性Q波;普遍性的ST段压低≥0.1mV,但aVR 导联(有时还有V1导联)ST段抬高;对称性T波倒置。其它:无病理性Q波,也无ST段变化,仅有T波倒置改变。此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多有糖尿病或者高血压及心绞痛史,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较弥漫,有侧支循环建立;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易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冠脉病变多为单支,两者死亡率无明显差异,但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远期预后较差。
1.高血压,有三种情况,收缩压≥140mmHg, 同时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 同时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 同时舒张压≥90mmHg。这三种情况,都是高血压。2.少部分人是继发性高血压,换句话说,就是某种病引起的,如肾脏病、嗜铬细胞瘤等均可引起高血压。3.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脑、心、肾等并发症。如脑梗塞、脑出血等。4.大多数人 需要终身服药。没有症状也要服药。5.很多人的高血压,与不良习惯有关。如抽烟、喝酒、应酬多、压力大,情绪不好、失眠等。所以,如能改掉这些坏习惯,则有利于控制血压,也有利于健康。
1.一般指“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也称“上呼吸道感染”,2.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疾病病。3.建议多饮水。可以饮用生姜片煮的汤。4.可以酌情服用感冒药。5.注意休息。6.个别人可能会出现并发症。
测血糖要注意:1.不要为查空腹血糖而擅自停药,这样得出的化验结果既不能准确反映病情,又会造成血糖而加重病情。2.对于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的患者,若因上午到医院抽血化验使延迟,可在抽血之后、进餐之前临时改注一次“短效胰岛素”,这样既可消除因治疗延误造成的血糖升高,又避免了检查当天早、晚“预混胰岛素”两次注射间隔太近。3.对于采用口服降糖药治疗的患者,若采血时间太晚而使得早晨的药和中午的药相隔太近,可以酌情减少中午的药量,以免因药物作用叠加而造成低血糖。4.对于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由于降糖作用可以维持到次日8~9点钟,因此,化验空腹血糖的采血时间可以稍晚些。5.不要在家注射完胰岛素后再去医院抽血。由于完成抽血的时间难以预料,如果不能在半小时内抽完血,势必延迟进餐时间,这样可能会诱发严重的低血糖。6.如果采血时间确定不了,不妨早晨在家正常治疗及进餐,然后去医院测餐后2小时血糖,这样不影响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引起血糖的波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餐后血糖能更好地反映进餐量及服药量是否合适。7.不要在检查前一日过分节食。这样测得的结果可能较“理想”,但却不能代表平常血糖控制的真实情况。8.为保证检查结果的准确可靠,检查前日应继续保持平常的饮食规律和用药,夜间保证良好的睡眠另外,次晨抽血化验前应避免剧烈运动、抽烟和饮用刺激性饮料如咖啡等另外:血糖水平随着时间不同经常出现变化。而且也会由于血样采取部位而不同。测量时间的不同即使在患者刚从医院检查血糖回家后,也会发现在家测量的血糖值与在医院测量的血糖值不同。其原因在于随着身体的活动,身体必然要消耗血糖。而在进食后,所摄取的血糖会进入到血液中,对消耗的血糖进行补充。取样点的不同由心脏通过动脉供给至毛细血管。而血液在向身体各个组织供给了包括血糖在内的营养后,通过静脉返回至心脏。而采用血糖试纸测试时,所采用的取样部位为手指的毛细血管。而毛细血中包含了一部分其血糖已经耗尽的血液。因此,在医院采用手臂处血样所测得的血糖值就会与采用指尖处血样所测量的血糖值不同。血糖水平会由于测量方式的不同而出现变化吗?是的,会有所不同。在以下情况下,测量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测量结果(出现不正确的结果)。1.在血液吸取过程中,如果在”嘀“声响起前,将血糖试纸从血液上离开,就会影响到测量结果。2.在血液吸取过程中,如果在”嘀”声响起后,仍长时间地保持血糖试纸与血液的接触,也会影响到测量结果。在血液采出后经过一段时间才进行测量一旦与空气发生接触,血液会立刻开始凝结。而在血液凝结现象发展至较为显著的程度后.就无法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因此,要在血液的量达到足够的程度后,立刻开始吸取血液。如需重复测量,则要将刺破点的血液擦拭干净,从头开始,重新测量。使用已经吸取了血液,出现了再次吸取血液的现象在血液吸取过程中.如果在血糖试纸从血液上移开后,再次进行血液的吸取,这种情况下无法获得正确的测量结果。所以,应该更换一只新的血糖试纸,在血液量达到足够的程度后,再次进行测量(在血液吸取过程中,不要将血糖试纸从血液上移开)。挤压血液时用力过大导致血糖检测不准确如果挤压时用力过大,就会导致皮下组织内透明的细胞内液也被挤压出来,并与血液混合在一起。这样就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测量结果。血糖试纸在空气中放置时间过长,血糖试纸渗入了空气中的水分,这样就会影响到测量的结果。
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在临床护理等方面的护理体会。结果治愈出院39例,死亡1例。住院时间4-23天,平均(10.0±3.8)天。结论上消化道出血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反复多变,护理人员应针对其特点,及时发现早期症状,做出相应判断。【关键词】护理;上消化道出血;体会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之一,是内科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是指人体屈指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出现病变而导致出血[1]。上消化道出血常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尤其是大出血,病死率可达1l%[2]。本文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总结,旨在为有效、及时的抢救和预见性的护理提供临床依据,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共收治上消化道出血患者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21-83岁,平均年龄(45.1±17.3)岁。单纯呕血6例占15.0%,单纯黑便12例占30.0%,呕血伴黑便22例占55.0%。所有患者均有呕血、黑便、休克等症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符合上消化道出血诊断标准[3],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和黑便。通过胃镜、胃肠道钡餐、肝功能和B超、CT等检查确定病因,其中消化性溃疡2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4例,急性出血性胃炎4例,胃肿瘤7例。2.方法。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视病情给予制酸剂及胃肠黏膜保护药物,口服凝血酶止血,应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有明确手术指征者及时转外科手术治疗。3.结果。治愈出院39例,死亡1例。死亡原因:1例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住院时间4~23天,平均(10.0±3.8)天。护理1.临床观察。(1)出血期护理护士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一边迅速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一边轻声安慰患者,给予心理上的支持,保持情绪稳定。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协助床上大小便,给予相应的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正确估计出血量,并详细记录。及时判断休克的症状,做到及时报告医生对症处理。(2)观察再出血征象出血前往往有前驱症状,如出现咽喉发痒,胃部不适,恶心欲吐等,应预见有呕血的可能;当出现腹部不适、腹胀、肠鸣音亢进等,应预见到有便血的可能。一旦发现上述症状,护士应沉着冷静。稳定患者情绪,使患者绝对安静,尽可能少搬动患者,并备好抢救器材和药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对可能发生呕血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对可能发生便血者,应取卧位或半卧位以减轻腹压。观察患者大便颜色。如出血量多,血液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可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大便;如为柏油样黑便,则病变部位在幽门以下,幽门以上病变常兼有呕血;呕血多为咖啡样,出血量多且又未和胃酸充分混合的呕血可能为鲜红色或带血凝块。如反复呕血、黑便次数多且稀薄,则提示仍继续出血[4]。本组共观察5例次再次出血,均及时处理。2.急救护理。患者入院后立即测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心血管、肺部疾病者行心电监护及肺功能检查,准备抢救药品,抽取血标本急查血常规,定血型及交叉配血,做输血准备。同时,迅速开通2-3条静脉通道。尽快补充有效血容量,准备三腔二囊管备用。4例失血性休克患者立即给予输血、输液,中心管道吸氧2-3L/min,提高血氧饱和度,维持血红蛋白大于80g/L;对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者,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防止氧中毒。2例经处理止血无效立即转入外科手术治疗。3.基础护理。病房应安静、整洁、舒适,定期开窗通风,湿式清扫床单和地面,保持室内温度湿度恒定,并做好保暖工作。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侧卧位或半坐卧位,防止误吸,行胃管冲洗时,观察有无新的出血。便血患者保持臀部皮肤及床铺清洁、干燥。经常更换体位,以防发生湿疹和压疮。及时更换患者污染被服,以避免不良刺激,加重出血。另外,出血期禁食,每天帮助患者用l%过氧化氢溶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口腔炎和口腔溃疡发生。呕血时应随时做好口腔护理,避免引起恶心、呕吐,增加患者舒适感。4.用药护理。严格遵医嘱用药,观察不良反应,输液不宜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对老年和心肺不全患者尤应注意。水杨酸类、利血平、保泰松等药物会对胃黏膜有损害,诱发或加重溃疡病症状,甚至引起并发症[5],应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对出血后3天未解大便患者,慎用泻药。5.饮食护理。饮食管理在出血停止24—48h后,给予少量温流质,宜选用米汤、豆浆、藕粉等碱性食物中和胃酸,收敛黏膜,有助止血,同时限制钠盐及蛋白质,预防肝性脑病的发生[6],出血期间应绝对禁饮食、禁烟酒。出血停止2-3天后可给予流质饮食,以高维生素、高能量、高蛋白、低盐、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少量多餐,以补充营养,减少胃的饥饿性收缩,改善肠功能,促进伤口愈合和机体康复。6.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全过程中,护理工作者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治疗性人际关系,并对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深的了解和准确的评估,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达到最佳的身心状态。上消化道出血发病急,病情危重,患者常出现紧张、恐惧、绝望甚至濒死感,使病情加重,严重影响疾病预后[7]。因此,医护人员应积极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疾病的相关知识和手术的注意事项,在精神上给予鼓励,消除紧张、烦躁和恐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7.健康指导。上消化道出血属于消化内科常见疾病之一,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8],患者出院时进行健康指导,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劳累,保持良好心态,适当活动锻炼,增强体质,忌烟忌酒,避免食用海鲜等易过敏食物。参考文献[1]张琳.心理干预介入上消化道出血护理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03:609[2]张朋彬。李宜辉.内窥镜在上消化道出血中的治疗作用局解手术学杂志,2008,17(3):199—200.[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3.[4]赵凤娥.上消化道出血急诊胃镜86例病因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6):3850—3851.[5]黄芸,王章琴.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出血的I性床观察与护理.贵州医药,2008,32(7):667.668.[6]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1—262.[7]天evrimciOH,Kun天akciTN,KumbasarH,eta1.The天epression,anxiety,lifesatisfactionan天affectiveexpressionlevelsinpsoriasispatients.EurAea天天ermatolVenereol。2000,14(4):267—271.[8]李红娟,祁红霞,侯雪琴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及家属同时心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04:68-58
【摘要】目的观察心脉隆在老年性难治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住院患者随机均分为心脉隆组及常规治疗组,观察用药前后各组临床症状、心功能各指标变化,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心脉隆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95%;心脉隆组心功能各指标改善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心脉隆是有效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在老年性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疗效确切。ApplicationXinmailongtreatmentofsenileefficacyofrefractoryheartfailureWUfangqiDatuncoalandelectricity(Group)CompanyCentralHospitalDepartmentofCardiology221600ChinaObjectiveToobserveXinmailongrefractoryheartfailureintheelderlyinclinicalefficacy.Methods60casesofhospitalizedpatien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Xinmailonggroupandtheconventionaltreatmentgroupwereobservedbeforeandaftertreatmentineachgroupofclinicalsymptoms,changesinheartfunctionofeachindicatortocomparetwogroups.ResultsXinmailonggroupofclinicalsymptomsandsignsimproved,thetotaleffectiverateof95%;Xinmailongimprovetheindicatorsofcardiacfunction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conventionaltreatmentgroup(P<0.05).ConclusionXinmailongdrugiseffectiveintreatingheartfailureinelderlyheartfailurerefractorytreatmentefficacy,shouldbewidelyapplied.KeywordsHeartfailure;congestive;Xinmailong;ejectionfraction【关键词】心力衰竭;充血性;心脉隆;射血分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有临床症状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继续增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1]。慢性心力衰竭是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住院治疗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程较长,虽经过药物等综合治疗,但仍然发作或者持续存在,甚至有的出现恶化,此时即称为难治性心力衰竭。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合并症的存在,病情复杂,是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主要人群。治疗老年性难治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心血管医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及血管扩张剂等。人们已逐步认识到CHF患者除血流动力学紊乱和神经内分泌激活外,能量耗竭也是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3]。现对我科因老年性难治性心力衰竭住院,应用常规药物效果缓解不明显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治疗前后与常规治疗进行对照,以评估近期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住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56-82岁;病程4-10年。心功能分级4级6例,3级18例,2级36例。随机均分为心脉隆组和常规治疗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种、心力衰竭程度均具可比性。2组间的临床资料比较均P>0.05,详见表1。表12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指标常规治疗组(30例)心脉隆组(30例)年龄(岁)65.62±10.5466.16±10.8男:女(例)22:820:10高血压(例)811收缩压:舒张压(mmHg)129.87±80.79132.36±81.43糖尿病(例)56空腹血糖(mmol.L-1)5.23±1.685.46±1.81白细胞计数(例)7.51±2.267.36±2.241.2方法心脉隆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拮抗剂、洋地黄等基础上加用心脉隆,12ml/d,分两次静滴,共14天。常规治疗组仅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均10天为1个疗程。两组有4例患者急性加重时给予西地兰0.3-0.4mg静脉临时推注。1.3观察指标1.3.1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胸闷、心悸、气短、乏力、活动耐受力等心力衰竭症状。1.3.2观察治疗前后彩色超声心动图LVEF的变化。1.4疗效评定标准以心功能分级作为标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心功能改变2级以上;有效:症状好转,心功能改变1级;无效:症状无改善,病情恶化或死亡。1.5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检验采用t检验。2结果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见表2表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比较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常规治疗组3024.8±10.643.5±15.5心脉隆组3025.3±12.627.4±16.6t值0.170812.2384P值0.78620.00013讨论高龄心力衰竭临床特点本组高龄心力衰竭患者病程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乏力、活动受限、双下肢水肿等症状;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为主;均长期连续或间断服用利尿剂、ACEI及酌情使用硝酸脂类、洋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病情加重的原因主要有肺部感染、劳累、尿量减少等,均因服用以上药物不能缓解症状而住院治疗。老年性难治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心血管医生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而心肌能量代谢失调是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理机制之一。减少过度的心肌能量消耗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可改善心衰预后。心脉隆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内的特殊氨基酸,为脂肪代谢所需[4]。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脂类代谢,将长链脂肪酸带进线粒体基质,并促进其氧化分解为细胞提供能量。正常心肌能量供应的60%-80%来自脂肪代谢。心脉隆是肌肉细胞尤其是心肌细胞的主要能量来源。能提高丙酮酸脱氢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加速ATP的产生,有效地为心肌提供能量[5]。张文静等[6]研究显示心脉隆注射液能保护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血管内皮细胞,减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其治疗心衰主要是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减少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坏死和纤维化的程度,修复受损心肌细胞,从而恢复心脏的正常功能。本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脉隆注射液,结果显示LVEF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心脉隆能明显增强左心室收缩力,降低心脏负荷,本研究结果显示出心脉隆注射液对高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治疗有效,能提高LVEF,心脉隆能显著提高老年心衰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及LVEF和二尖瓣血流最大流速E峰和A峰比值,有效改善老年心衰患者的左室射血功能。因此,在老年性难治性心力衰竭治疗中,采用常规药物加心脉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参考文献】1.戴闺柱,黄俊.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12(35):1076.2.WolffAA,RotmenschHH,StanleyWC,etal.Metabolicap2proachestothetreatmentofischemicheartdisease:thecliniciansper2spective.HeartfailRev,2002,7(2):187.3.SambandamN,LopaschukGD,BrownseyRW,etal.Energymetabolisminhypertrophiedheart.HeartfailRev,2002,7(2):161.4.韦春望,陈孝治.心脉隆.中国新药杂志,2002,11(3):245-246.5.张义平,韩跃刚,维东亮,等.心脉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6,18(2):101.6.张文静,王琳琳,宋树英.心脉隆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8(2):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