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理或精神障碍,是否进行科学的诊治,是至关重要的,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够痊愈,将来是否容易复发,决定了疾病对生活造成损害的大小。但患者往往基于某些考虑不愿来医院寻求帮助,或不愿坚持治疗,我在临床工作中经常见到的有以下17个原因和误区:常见误区一:得心理疾病的人是心眼小,是自己想不开,是软弱的表现。真相:人人都避免不了疾病,心理疾病也一样。约五分之一的人经历过抑郁症、焦虑症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困扰,是否患病取决于先天素质(比如小时候对同样的刺激会产生比别人更强烈的情绪反应)、成长经历和后天环境变化几个因素综合的结果,并不是由单一的因素导致的。抑郁的人很多都是有才智的人,并不是小心眼、想不开的人,更绝非软弱。很多名人得过抑郁症,比如:美国总统林肯、克林顿,英国首相丘吉尔,王妃黛安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川端康成,主持人崔永元等等,这些人都有着杰出的头脑和强大的人格魅力。而焦虑障碍更为常见,由于焦虑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本能,有时焦虑过多就会发展为疾病,容易焦虑的人往往有着更强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做人做事更为认真。常见误区二:去看心理医生会遭到别人的嘲笑。真相:医生护士的工作就是为了帮助患者,即便面对患者难以启齿的问题,也不会嘲笑患者(但患者可能由于自己的人格特质倾向于认为别人的笑像是嘲笑)。而就诊的患者都在想着自己各自的问题,根本无暇顾及别人,更不要说嘲笑了。很多人因为害怕嘲笑或羞辱选择默默忍受疾病的折磨,不求助于医生,这会给生活带来很大损害,给人生发展带来很大限制,而前来就医,接受规范的诊断,进行基于科学研究的药物治疗及心理治疗,问题往往可以得到解决。常见误区三:抑郁症就是有心结解不开,心结解开就好了。真相:这种观点常常存在于患者家属心中,家属往往向医生表示,患者一定是有什么心结,你跟他唠唠,帮他把心结解开,病就好了。这种观点我倒希望它是真的,我希望我们医生有那么神奇的手段,像变魔术一样一次性就把患者变好。这种误区的本质是: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精神疾病不是病,也不需要治。对正常人来说,遇到不顺利的事情,心情不好,有点“心结”,几天之后慢慢就会调整过来,因为人是有自我修复和调整能力的。超过两周持续不缓解的情绪低落、兴趣下降,同时伴有疲劳、食欲下降、失眠、自杀的观念等等,就属于疾病了,需要进行规范的治疗才行。并不是一个人心情不好就需要吃药,一定同时符合多条其它的症状,超过两周,才会被诊断为抑郁症,才会用药。很多患者在吃药的同时是有必要配合心理治疗的,但心理治疗的工作并不是做思想工作,不是说教讲道理,不是“解心结”劝人想开,而是一种基于支持、理解和陪伴的沟通过程、是患者与治疗师的互动和合作、而不是治疗师单方面将疗效给予患者。心理治疗是一门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但和药物治疗一样见效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通常要在每个星期固定的时间规律地开展,每次45-60分钟,才能逐渐产生疗效,遗憾的是出于对心理治疗的种种认识误区,可以坚持全程治疗并从中充分获益的患者很少(见我的文章《对心理治疗的10个误解与真相》)。常见误区四:吃药是抑制神经,对大脑有刺激,长期吃药能把人吃傻。真相:抗抑郁焦虑药物的机理是调节大脑内负责情绪的物质比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并不会刺激大脑,更不会让人变傻。恰恰相反,长期的抑郁、焦虑或强迫可以直接引起大脑海马区体积的缩小,导致记忆力注意力的下降,所以说对大脑有“刺激”的是疾病而非药物,药物反而可能会改善和逆转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增加海马区的体积,恢复由于疾病原因受损的记忆力、注意力、执行力。常见误区五:我吃了几天药,感觉很不舒服,网上说的太吓人了,还是别吃了。真相:有些抗抑郁药服用初期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心悸、震颤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一到二周内减轻乃至消失。如副作用显著无法忍受,可相对医生建议的药量再进一步减半或减到四分之一,缓慢逐渐加量,一般都可规避明显的副作用。很多患者在网上看到别人吃药后出现的各种副作用以及一些对精神心理类药物的负面评价,之后对吃药更加望而生畏。其实这很像网上对一件商品的评价,再好的商品也会有1-2%的差评,药物也一样,再好的药,也会有少数人吃了不舒服、效果不好,但一件好的商品同时有90%多的好评,可对于药物,吃药之后副作用不明显而且效果良好的人通常不会上网发表观点,所以就导致我们只看到了那少数的差评,而往往看不到更多的那些好评,但是医生很清楚所有患者吃药后的反应,无疑多数都是好评。常见误区六:我吃了几天药,感觉症状加重了,看来我得的不是这种病,医生诊断错了。真相:尤其对于焦虑的患者,由于他们的体质比较敏感,更容易感觉到不适,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正常的,比如心悸、震颤、焦虑、惊恐的感觉变得更加突出,一般缓慢加量可避免这类反应出现,药物一般见效需要两周,等到两周后往往效果开始出现,而加重焦虑的副作用通常会消失不见。常见误区七: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已经好了,没有必要再治疗了,也不愿意去医院。真相:无论对于抑郁、焦虑、强迫,或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巩固疗效并预防复发,刚刚好转就停药往往很快症状就会再次出现,将来复发的几率同样会升高。感觉变好往往是在药物的帮助下变好的,所以这个时候离开药物很可能再次变得不好,这时有人会问,那这么说是不是要永远吃药呢?其实多数疾病不需要终身服药。我有时会给患者打个比方,药物的维持治疗的原理很像是用棍子支撑一棵要倒下的树,如果支撑的时间过短就拿开这个棍子,树还是会倒下,而如果连续支撑几个月的时间,再慢慢移开这个棍子,我们会发现这棵树没有支撑也不会倒下。长期服药会重新塑造大脑神经的功能,所以维持治疗后复发率会明显下降,并不像兴奋剂那样只是吃的时候有效停掉就失效。常见误区八:吃药就好,不吃就犯,药有依赖性,不能靠药,要靠自己。真相:目前的主流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都是没有依赖性的,并不会“上瘾”。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或更久,达到疗程后方可逐渐减药停药,到了疗程后再停药就不容易再犯了。只有安定类药物长期服用存在依赖性,由于能快速缓解焦虑,患者也容易在心理上依赖这些药,此类药包括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氯硝西泮、地西泮等,可用于治疗初期来快速缓解焦虑症状,由于有成瘾倾向,不推荐应用一个月以上。“靠自己”很多时候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患者往往受症状的折磨被不良情绪淹没而难以自救,就像掉在井底,自己爬不上来,而药物就像放在井里的绳子,会帮助患者爬出来。“靠自己”这种误区的本质就是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是自己想的,不需要治疗(患者家属常有这样的认识)。而无论是抑郁、焦虑、强迫还是精神类疾病也好已经经过大量研究证实属于疾病,也有相应的科学治疗手段。常见误区九:西药都是伤肝肾的。真相:心理精神领域的大多数药物都没有伤肝肾的作用。西药伤肝肾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国人心中,很大程度是由于这些年电视广告的灌输,一些卖中药或保健品的广告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无根据无底线地毁谤西药,这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最终损害的就是大众的利益。人们花了很多钱去买这些产品,最终钱花了很多,病不但没有好,而且耽误了应有的治疗。类似降压药、降血脂药、降糖药在医生的指导下都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也是一样。对于一些敏感人群,某些抗抑郁抗焦虑药引起一过性的肝功异常是有可能的,但停药减药后是可以恢复的。而某些中药,由于含有重金属成分,尤其是长期服用明确对肝脏肾脏具有毒性,可以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大家不要忽视一点,自古以来我们国家的人就在吃中药,那时的中药比现在的好,无农药纯天然,但是古人寿命并不长,得了结核和肺炎就会致命,相反,人类的寿命是随着近几十年来众多至关重要的西药的问世得以延长,让很多过去治不了的病得到了治疗,生命质量得以提高。常见误区十:西药不去根。真相:很多患者害怕疾病复发,想要将疾病“去根”,这样的心情很让人理解。可除了像阑尾炎这样的病可以将阑尾切除“去根”,很遗憾大多数疾病还是存在复发的可能。不过好的消息是大量研究表明对于心理和精神疾病进行维持治疗可以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维持治疗后多数患者可以减药最终实现停药,而且即便真的复发,我们还是有办法再一次把病治好、控制住,这比很多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要乐观多了。但中药,据我所知,也许对轻度的抑郁焦虑失眠是有效的,但对很多心理精神疾病并无显著效果,更不要提“去根”了,门诊常常见到喝了几十副汤药没有效果的患者,治疗了一年没有好转,还是认为中药“见效慢”。中药“去病根”的说法,其实完全属于误传,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先不说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这些病,就感冒这个小病来说,中药能否将感冒去根让人永远不再感冒?人都是避免不了要得病的,但经过科学的治疗,可以使疾病变得可控,减少发作次数。中药去根西药不去根的说法,属于伪科学。我们期待有一天会有像青蒿素这样基于我国传统医药的伟大发现可以有效治疗心理和精神障碍,而且优于西药,但至今尚无这样的药物问世。常见误区十一:西药说明书上写着一大堆副作用,副作用太大了,吃中药没有副作用。真相:西药基于科学研究,在大规模临床试验中发现的副作用都会被罗列在说明书中,而每一种副作用的发生率都有相应的具体百分比。精神心理科药物的副作用发生率多数集中在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以下,很多副作用属于罕见,而且对于每种副作用医生都会有相应的处理对策。相比而言,中药并非没有副作用,“是药三分毒”说的恰恰是中药,这句话出自明代太医刘纯,当时世界上还没有西药这种东西。中药说明书中副作用通常写着“尚不明确”,因为并没有做过相应的科学研究,所以并不知道患者吃了之后会出现怎样的副作用,也不知道对哪些患者不适合应用,我想多数人还是愿意选择对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可以掌控的药物。有些西药的说明书中写到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或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其实并不是说吃这些药会导致这些病,打个比方来说,一座年久失修的危房,会怕风吹,但是好的房子并不怕风吹,对于身体健康状况差的人,做医生的会像维护危房一样,用药会很小心,因为在严重疾病状态下身体失去了正常的调控功能,稍有刺激这些疾病就可能加重,但对于健康人来说服药过程中通常不会出现严重问题。常见误区十二:药物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真相:并没有这样的作用,药物不会作用于人体负责生长发育的部分。但不可否认,国内基本没有批准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的药物,因为药厂没有在国内申请相应的适应症,没有经过相应的研究,但同种药物在欧美常被批准用于青少年,因为进行过的研究比国内充分。青少年得了病,我们国内的医生并不会放任不管,会经常给18岁以下的患者应用抗抑郁抗焦虑药,因为安全性通常没有问题。医生治病,其实在为每一位患者权衡治疗的利弊,通常利远大于弊我们才会给患者用药,如果可能出现的损害多于疗效,医生绝不会给患者使用。很多家长会很担心给孩子用药,觉得能不用药尽量不用,事实上如果达到了用药的程度,相比药物副作用来说抓紧把病治好是一件更重要的事。疾病本身带来的“副作用”,要远远多于药物可能的副作用。长期的抑郁焦虑会给生活、学习、工作、人际关系以及身体健康带来损害,而药物的副作用,通常有限而且可控。常见误区十三:吃药后病情好转了,尽早减少药量。真相:为预防复发,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说初期吃哪个药量有效,就在维持期(无症状的状态下)继续服这个药量。尽早减少药量的想法多是出于上述提到的种种误区,出于对服药的顾虑。常见误区十四:吃药后体重增加了,药里面有激素。真相:激素一般用于抗炎,对所有的心理精神障碍没有任何作用,反而会引起抑郁和焦虑,所以医生不可能用含有激素的药物。但是不可否认,有些药物因为其药理特性对一些患者是会引起体重的增加,一旦出现显著的体重增加,应及时在复诊时将情况反馈给医生,我们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控制患者增重或设法使体重下降。常见误区十五:我感觉好多了,没必要再治疗了。真相:“好多了”往往并不意味着痊愈,部分缓解的状态不等于痊愈,定期复诊,医生的目的是关注那些残存的尚未消失的症状,积极去调整药物(加量、合并其他药物、换药)以使患者达到痊愈。以抑郁症为例,容易残留一些认知症状,具体说就是疾病导致的记忆力注意力损害没有完全恢复,这时如果现有的药物不能起到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我们会尝试换一种有改善认知作用的抗抑郁药物。疾病症状完全消失后,再经过维持治疗,复发的风险会非常显著地降低。而部分缓解,过早停药,直接预示着复发的可能。总之,治疗一般都分为两步:第一步,积极调整药物,达到痊愈,而非只是缓解;第二步,足量药物的足疗程巩固治疗。二者缺一不可。很多患者第一步都没有完成,这时就一定要定期找医生复诊,这直接决定了将来的治疗结果。常见误区十六:吃抗抑郁药能把人变成抑郁症,吃抗精神病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真相:这种观念我听很多患者说起过,可见民众对精神类药物误解颇深。如果我们吃降压药能否把我们变成高血压患者?吃降糖药之后能否变成糖尿病?答案是不可能。抗抑郁药也不会使人变成抑郁症,因为这类药物是起到提高情绪的作用,不会压抑人的情绪。对一些抑郁焦虑的患者,我们还可能会小剂量用一些抗精神病药,来改善睡眠、食欲、缓解焦虑、或用来缓解冲动行为,或者有时作为强迫症治疗的增效剂,新一代的抗精神病药普遍具有抗抑郁作用,规范应用这类药物安全性通常是没有问题的,更不可能把人变成精神病。常见误区十七: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任何好转,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真相:药物起效时间一般平均需要两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二到三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三分之二左右,总会有患者对某种药物不敏感,但这并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如果一种药物在最高剂量仍然无效,我们常常会合用另外一种药物或直接更换其他药物,近年来陆续有新型的药物问世,有时可以达到过去药物达不到的效果。有时我们还会在服药的同时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切勿轻易就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医生虽然不是万能的、也同样有很多局限,但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述的种种误区,就是一些常见的阻碍患者疾病康复的原因。只有相信科学,全程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才会有更好的疗效,获得更多痊愈的机会。可惜很多患者拒绝就医,不相信自己的问题可以通过医生的帮助得到解决,或是在就诊一次之后不再复诊,无形中错过了康复的机会,最终让疾病迁延不愈,是一件很遗憾的事。如果路途遥远不便前往专业的医院就诊或不便经常复诊,可申请好大夫在线的电话咨询定期(治疗初期2-4周,治疗后期2-3个月)联系医生,医生会在访谈中详细评估病情、疗效和副作用,然后指导下一步治疗,最终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局。医学界公认,患者的“依从性”决定了疾病的预后,就是说我们已经准备好了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只要患者愿意去相信,愿意去坚持配合治疗,就可能会从中受益。感谢阅读,祝您早日康复!作者:陈伟医生哈医大一院心理科欢迎您阅读我的其他文章:《心理科常用药的优缺点及副作用处理》,《失眠患者的20个必读事项》,《强迫症的16个科学知识》,《躯体化障碍:身体不适的心理疾病》,《焦虑障碍是什么病?如何治疗》,《人格障碍: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障碍》,《惊恐障碍:貌似心脏病,实为焦虑症》。
焦虑症除了会影响情绪,还会对患者的身体有什么实质性的损害吗?很多人认为焦虑就是一种不良情绪,只是情绪问题,但其实人的身体就是一个巨大的情绪表达的器官,当出现焦虑情绪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也会表达这种不良情绪,出现身体的症状。临床上确实看到很多焦虑症的患者除了有紧张、坐立不安、心慌等表现以外,还有很多身体的不适感,比如说疼痛、酸胀等。很多焦虑症患者最开始没有、或者很少有情绪的症状,而是以身体上的症状为主。很多患者会腹泻、消化不良或者便秘;有一些急性惊恐发作的患者会心脏不舒服;还有的患者会觉得各种疼,可能这段时间是这个地方不舒服,过一段时间就变成另外一个地方,疼痛的性质也很难描述,患者往往说不清楚这种疼痛究竟是像针扎一样疼还是胀痛,这些都有可能是焦虑的问题。所以很多焦虑症的患者最开始去的不是心理科也不是精神科,而是各个内、外科,很多患者反复检查都没有查出一个具体问题,这时候就要小心是不是焦虑。很多这样的患者接受焦虑的正规治疗以后,身体上的不适都能得到缓解。长期焦虑有什么危害?焦虑症最大的危害就是导致患者精神上的痛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期影响情绪,影响工作和生活。此外,长期焦虑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研究表明,很多慢性病都跟长期的焦虑情绪有关,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甚至是癌症。此外,长期焦虑还可能会影响到血压、血糖等指标。如果高血压患者合并有焦虑,可能同时吃着好几种降压药都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压,这时如果加上抗焦虑的治疗,很可能让患者的血压恢复到比较好的水平,而且也不需要吃那么多的降压药物了。长期焦虑会不会发展成更严重的精神疾病?会不会让人“疯掉”?很多患者会担心长期焦虑下去会不会“疯掉”?会不会转变成为精神分裂症或者更严重的疾病?答案是不会的,因为焦虑症在精神科属于功能性障碍,不属于重性疾病的范畴,如果只是单纯的焦虑症,不管它造成多么大的精神上的痛苦,都不会转化为其他更严重的问题。当然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其它的疾病就另当别论了。本文系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这里列举精神心理科医生目前常用的抗抑郁焦虑药、心境稳定剂、催眠药物以及部分抗精神病药,每种药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弊端,所以并没有一个最好的药,但医生会为患者选择最适合的药。这里向大家介绍这些主流药物各自的优缺点,还有副作用的处理和服药注意事项。但具体哪一位患者适合哪一种药物要听取医生的意见,不建议自行服用。*氟西汀:抗抑郁、焦虑、强迫,也用于治疗神经性贪食。氟西汀对缺乏动力或贪食、暴食的患者有优势。副反应常见的是轻度恶心、腹泻,偶出现短暂失眠,多数在第一周有一些,后可自然缓解。如出现明显的恶心可同时服维生素B6两片,或暂时减少药量,缓慢增量。如失眠可在医生指导下睡前应用米氮平、曲唑酮等带有镇静作用的药物。*舍曲林:抗抑郁、焦虑、强迫。由于在大剂量下副作用仍然不突出,常被很多医生作为强迫症(常需要大剂量用药)的首选药物,治疗抑郁的效果也比较理想。对心脏安全性较好,冠心病患者服用安全性较高。副反应和氟西汀相似,除胃肠反应外偶见心慌、焦虑、头痛,一周后多数可缓解。个别焦虑的患者服药初期焦虑加重,通常减量同时减缓增量速度可逐渐适应。*艾司西酞普兰:抗抑郁、焦虑、强迫。和氟西汀、舍曲林属同类药物,副作用相似,较轻。个别人困倦,通常半个月内逐渐减轻消失,如持续不缓解,可晚饭后服药。和舍曲林一样,都属于效果比较好,副作用较少的药物。此药由西酞普兰改进而来,比较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帕罗西汀:抗抑郁、焦虑、强迫。抗焦虑疗效突出。由于是国内唯一批准治疗社交恐怖的药物,常作为很多医生治疗社交恐怖的首选。除了上述的轻度胃肠反应,可能有一定镇静作用,如果白天困倦,可以晚上服药,长期服用个别人有可能体重增加,所以吃药期间需要监测体重,如发现增重倾向,及时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如引起明显的体重增加应及时向医生汇报,看看有无必要换药。个别人出现视物模糊、口干,通常程度较轻,无需特别处理。还有个别患者出现便秘,建议多喝水、增加运动、多吃芹菜之类的粗纤维食物,必要时可与医生商讨减少药量或换药。这个药在同类药中效果最强,同时副作用也会多一点。*氟伏沙明:抗抑郁、焦虑、强迫。与上述四种药物均为同类药,相比而言,具有一定镇静作用,服药可能出现困倦,上几种药每天服药一次,氟伏沙明需要一天服药两次,对于强迫症的治疗,性价比具有一定优势。上述五种药物,可能出现一定对性功能的影响,常见表现是男性射精时间延迟,此效应以帕罗西汀为最强而氟伏沙明最弱,这样的副作用对于早泄患者恰恰属于治疗作用,医生常利用此副作用治疗男性早泄。对性功能的影响停药后可消失,如治疗周期未到不可停药,可考虑换为安非他酮、米氮平、伏硫西汀这些不影响性功能的药,或合用丁螺环酮、坦度螺酮,可以改善这方面副作用。*度洛西汀:抗抑郁、焦虑。治疗初期可见恶心、腹泻、心慌,通常可以自行缓解,个别人便秘,处理同帕罗西汀,此外高血压患者及肝病患者需慎用。此药有止痛作用,除了抑郁症和焦虑症同时具有纤维肌痛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适应症,适合抑郁或焦虑伴有躯体疼痛以及躯体化障碍(多处躯体不适但医学检查没有异常)的患者,同时适用于精力缺乏、动力缺乏、疲乏无力的患者。*文拉法辛:抗抑郁、焦虑。抗抑郁、焦虑的疗效都比较突出,也具有一定止痛作用,和度洛西汀为同类药,作用类似。除了早期的胃肠反应,个别人会便秘,也可见多汗,如显著可找医生减药或换药。高血压患者慎用,剂量超过150mg时应监测血压是否升高,升高血压的几率要多于度洛西汀,但升高的幅度比较有限,没有高血压病的患者通常无需监测血压。*米那普仑:抗抑郁。与上述两种为同类药,具有止痛作用,适合伴有疼痛的抑郁患者,或躯体化障碍患者,对精力恢复有效,可见头痛、恶心、腹泻等不良反应,一般一两周后逐渐减缓。个别人便秘,也可见多汗,可根据程度和医生商讨调整剂量或换药。作用时间较短,需要每日两次服药。*安非他酮:抗抑郁、戒烟。有一定振奋作用,适合嗜睡及注意力不集中的抑郁患者。同时由于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可以作为戒烟的治疗药物(服两周后开始戒烟可减轻戒烟引起的不适)。副作用较小,可能轻微出汗、心慌、体重减轻,体重减轻的作用在抗抑郁药中独一无二,适合肥胖或服药后体重增加的患者。此外由于诱发躁狂风险相对较低,故常用于双相抑郁(双相障碍的抑郁发作期)的治疗。对性功能无影响。癫痫患者及神经性厌食症患者须慎用。*米氮平:抗抑郁、焦虑。可改善睡眠和食欲,可控制恶心呕吐,不影响性功能。副作用常见食欲体重增加,但对抑郁症食欲体重下降来说是好的作用,如体重有超出正常倾向应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如果体重增加显著应及时汇报医生。由于有镇静作用适合失眠的患者,个别人白天会嗜睡,一般1-2周可减轻,如长期不缓解可找医生换药。对于糖尿病人可能引起血糖升高,如患有糖尿病应慎用、监测血糖。*曲唑酮:抗抑郁、焦虑。虽然它的适应症是治疗抑郁症,但临床医生很少用它治疗抑郁,而经常将它用于镇静催眠,由于它的代谢周期和人的睡眠时间相似,也不存在安眠药的依赖性,所以是一种相对理想的催眠药物,常用于伴有失眠的抑郁焦虑患者的辅助治疗,也有的医生将它用于失眠症的治疗。对心脏的安全性一般,严重的心脏病患者不适用。治疗初期可见恶心、水肿、口干,比较罕见的副作用是男性的长时间异常勃起(发生率1/8000),如持续近1小时需去急诊室找医生处理,局部注射去氧肾上腺素。*阿戈美拉汀:抗抑郁、焦虑。具有催眠和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适合失眠的抑郁患者,同时对于兴趣、快感缺乏的患者可能有帮助。可能影响肝功能,建议在治疗6周、12周和24周进行肝功能检查,转氨酶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倍以上应停药,肝功通常可逐渐恢复,肝炎及肝功异常患者不建议服用。此外可出现嗜睡、头痛、头晕,一般可逐渐减缓。*伏硫西汀:抗抑郁、焦虑。最近上市的新药,抗抑郁疗效方面和其他药物相近,但它减少了其他抗抑郁药常见的失眠、嗜睡、厌食及性功能障碍副作用,基本不影响体重,同时对于改善抑郁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记忆、注意力、执行能力)具有优势。由于药理作用和常用药物有所不同,如果其他药物效果不理想,可考虑换用伏硫西汀。副作用常见恶心、腹泻或便秘等胃肠反应,多集中于服药的前1-2周,缓慢加量可以更好地适应副作用。缺点是目前价格较高,是其他药物价格的几倍。*喹硫平:抗精神病及躁狂药物,同时具有较好的镇静催眠作用、抗抑郁、抗焦虑作用和情绪稳定作用,适用于双相障碍的治疗(对抑郁、躁狂都有效)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辅助治疗。第一次服药不要超过25mg,否则可能引起突然站立后的低血压晕厥,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容易摔伤骨折,服药期间尤其初次服药和每次加量后起床动作务必缓慢,要先在床边坐一会儿,再缓慢起身,对于意识不清晰,躁动的老人,务必小心突然起床引起晕倒、骨折,在患者床边应加护栏或其他障碍防止患者自己下地,夜间尤其须小心。缓慢加量一般可减少出现这一问题。长期服用可能增加体重,量越大越明显,对于25-50mg的量可能不明显。服药期间如体重增加应隔1-3个月检查血压血脂血糖。可能会出现白天困倦嗜睡,有些病人一两周内可以逐渐适应,也有些病人会长期存在嗜睡,这时可能需要换药。*奥氮平:抗精神病抗躁狂药物,同时具有抗抑郁作用,和氟西汀联用可治疗双相抑郁。嗜睡和体重增加是常见的问题。嗜睡1-2周可逐渐减轻,但是奥氮平是体重增加最明显的药物,虽然不是一定会增加,但是频率较高。一定要每周监测体重,每个月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控制饮食,注意运动。合并应用褪黑素睡前1-2粒可以抑制一定体重增加。如仍然无效可配合降糖药二甲双呱,可以控制体重增长。除了体重的副作用,这是一个效果不错的药,无论对于分裂症、躁狂、双相抑郁,还是作为抑郁症的增效剂。很多人认为增加体重是因为里面含有激素,其实不然,部分因素是由于它的抗组胺作用引起胃部松弛进而饭量增加造成的。奥氮平同样可以引起突然起身的低血压晕厥,服药期间起床动作务必缓慢,要先在床边坐一会儿,再缓慢起身,对于意识不清晰、躁动的老人,务必小心突然起床引起晕倒、骨折,在患者床边应加护栏或其他障碍防止患者自己下地,夜间尤其须小心。此药物在体内代谢时间较长,老年人本身代谢缓慢需要慎服,易引起药物蓄积。*利培酮:经典而有效的对抗阳性症状(幻觉、妄想、冲动等)的抗精神病、抗躁狂药物,也常作为治疗强迫症的增效剂,还可治疗抽动症。嗜睡和体重增加较上两个药少见,如出现也应该进行饮食和运动控制。对个别女性可引起闭经,或乳房泌乳,停药后此副反应可很快消失,可找医生换其他药物,比如阿立哌唑或奥氮平,通常不引起闭经或泌乳。每个月监测血压血脂血糖。体位性低血压也可能出现,处理方式见上述两种药物。*阿立哌唑:对于处理阴性症状(淡漠、缺乏意志力等)具有优势,具有抗抑郁效果的抗精神病药,也可作为强迫症治疗的增效剂,同时可治疗抽动症。副作用较小,几乎不影响体重和血脂血糖,个别人于服药初期出现舌头硬,流口水,说话口齿不清,可将剂量减半缓慢加量或配合安坦一日二次一次一片口服,或静坐不能,坐立不安,可服心得安一日三次一次一片。对药物适应后这些反应会减缓消失。此药基本不会引起闭经和泌乳。*鲁拉西酮:除了治疗精神分裂症,突出的优势是它适用于双相抑郁的单药治疗或辅助治疗。作为在2010年后上市的药物,相比老药,副作用方面变得更少,是鲁拉西酮的另一优势。可能的副作用包括嗜睡,夜间服用会帮助减轻(推荐晚饭后30分钟内服用),也可能出现静坐不能、胃肠道症状、流口水等副作用,处理上同阿立哌唑。与阿立哌唑一样,几乎不会影响体重、血脂、血糖。*坦度螺酮,丁螺环酮:此二种药物为同类的抗焦虑药物,作用不是很强,临床医生常将它们与其他药物合用作为抗焦虑或抗抑郁治疗的增效策略,同时常可以用于缓解某些抗抑郁药引起的性功能副作用(射精延迟、勃起障碍、性欲减退)。服药初期可能存在轻微头痛,头晕或恶心,几天后可逐渐消失。*普瑞巴林,加巴喷丁:主要适应症是神经痛,除了缓解疼痛,还可以超适应症用于治疗失眠和焦虑(尤其是社交焦虑、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治疗焦虑障碍时也可以作为其他抗焦虑药物的增效剂,合用通常无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安全性较高,常见嗜睡和头晕的副作用,逐渐加量通常并不严重,少数人会体重增加。不通过肝脏代谢,所以对肝病患者安全,而且和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很少。治疗失眠可以仅在睡前服用,有增加深睡眠的作用,对于焦虑需要每天2-3次服用。二者区别在于普瑞巴林相比加巴喷丁效果更强、副作用更少,但也相对贵一些。*圣约翰草提取物:抗抑郁焦虑的植物药,适合轻症患者,可出现轻微胃肠反应,数日后可消失,少数患者出现光敏反应,即暴露在强阳光下可能出现类似晒伤的反应,出现应停药,皮肤易过敏的患者慎用,服药后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此外,它与其他抗抑郁药联合使用需谨慎。"舒肝解郁胶囊"成分和它相似。*碳酸锂:心境稳定剂,主要用于治疗双相障碍或作为抑郁症的增效策略。初期可能有些胃肠反应。此药应每月监测血药浓度,防止超量或药效不够,同时定期监测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肾功能。*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心境稳定剂,用于治疗双相障碍及冲动。初期可能有轻微困倦和胃肠反应,长期服用个别人体重增加,个别人可出现肝功异常,服药一个月后应监测肝功能,本身患有肝病肝功异常的患者慎用,个别女性出现月经改变,如出现应联系医生换用其他药物此反应可消失。此药也应监测血药浓度,观察是否在合适的区间。*拉莫三嗪:心境稳定剂,用于治疗双相障碍,尤其是以抑郁相为主的双相障碍,优点是不存在镇静作用也不影响体重。约1%的患者可出现严重皮疹,儿童患者风险较高,与丙戊酸钠合用可增加严重皮疹的发生率,一旦出现应停药。缓慢增加剂量(每两周增加一次)可减少皮疹的发生率。2周内有病毒感染、皮疹或疫苗接种时,不应使用拉莫三嗪。*阿普唑仑,艾司唑仑,奥沙西泮,劳拉西泮,地西泮,氯硝西泮:这些都是安定类药物,可以用于催眠和快速缓解焦虑。由于存在镇静作用,服药期间要注意缓慢起床避免跌倒(尤其对于老年人),尤其须避免驾车及高危操作,不可同时饮酒。无论用于催眠还是抗焦虑,此类药物只适合短期(1-4周)使用,长期服(超过1个月)存在成瘾可能,同时可能对注意力、判断力、记忆力有影响。如已长期服药,不可突然停药,需请医生处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新型催眠药,优势在于依赖性较安定类小,但仍不建议长期使用。三种药的区别在于作用时间不同,右佐匹克隆4-6小时,唑吡坦2-4小时,扎来普隆1-2小时。作用时间短的药适合入睡困难的患者,早上起来不会有嗜睡的副作用,作用时间长的药除了帮助入睡之外还适合维持睡眠,改善中途觉醒及早醒,但早上起来可能会感到嗜睡。右佐匹克隆基于佐匹克隆研发而来,效果优于佐匹克隆,服药可能出现口苦,如难以忍受可换用其他药物。这三种药物老年人建议服用半量。本文提到的药物基本上都被欧美以及我国的治疗指南所推荐。由于心理科应用相对较少,部分优秀的抗精神病药没有被提及,也没有提到氟哌噻吨美利曲辛(黛力新),黛力新主要治疗轻度抑郁焦虑,由于起效快,内科医生用得比较多,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它是一种抗抑郁药和一种抗精神病药的合剂,由于其长期服用安全性一般,停药比较困难,对于抑郁焦虑的治疗缺乏现代文献的支持,所以并没有被治疗指南所推荐。*上述药物基本都要慎用于青光眼患者,尤其对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禁用。*由于可能存在潜在或显著的镇静作用,服用所有心理科药物均不建议开车或从事高空作业等高危工作,用药期间不建议饮酒。*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抗抑郁抗焦虑药和多数内科药物不发生冲突,但不可与镇咳药右美沙芬,或带“美”字样的感冒药,抗帕金森药咪多吡(司来吉兰)、安齐来(雷沙吉兰)同服。如必需服用上述药物,须停用抗抑郁药两周方可。此外,不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类抗抑郁药(苯乙肼,吗氯贝胺,此类药国内少见,在国外治疗的患者须注意)同时服用,如两类药物相互更换须间隔两周。*饮食方面,建议避免西柚(葡萄柚)汁,可增加药物浓度,增加副作用。以上内容来自于精神药理学理论、临床试验结果、专家共识以及我个人的临床经验,供患者朋友们参考。感谢您的阅读,祝您早日康复!作者:陈伟医生哈医大一院心理科欢迎您阅读我的其他文章:《心理精神疾病治疗的17个误区与真相》,《失眠患者的20个必读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