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疾病中最常见的是胆结石和胆囊炎,而这两种疾病与体脂率过高、腰围过大、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升高等情况共存,提示肥胖和代谢紊乱问题以及饮食长期不合理与胆结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生活中形成胆结石最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喝水少,水分摄取不足。2.经常加餐或晚餐进食过饱。3.进食太多动物蛋白。4.高糖食品、甜饮料或精白淀粉主食摄入比较多。5.长期吃很多肉类食物,饱和脂肪酸摄入比较多6.摄取精制食品、药物及食品添加物7.不吃早饭或吃的过多,导致制造胆汁失衡。8.生活不规律,生理时钟节奏不正常,会对肝脏胆囊胆汁分泌有所影响。如何从饮食方面预防胆结石的发生呢?1.饮食生活要规律要注意按时按量用餐,起居规律,按时吃早餐,不吃油腻夜宵,不熬夜晚睡,减轻精神压力。2.减少脂肪摄入量主要是减少不好的油脂,油炸动物性脂肪,提倡吃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可以把家里的油换成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油。3.多喝白水有助于胆汁分泌以及预防胆汁浓缩形成结晶物体堵塞肝胆胆囊和胆管,应该避免食用含糖的食物和饮料。4.增加富含淀粉类主食脂肪比例较低的饮食。主食当中,特别要注意提升全谷杂粮和薯类的比例。5.鱼肉蛋奶和豆制品都可以吃只需要注意不过量。摄入卵磷脂也有利于降低结石风险,适量食用豆制品可替代部分鱼、肉食物。6.充足摄入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其中的膳食纤维可降低脂肪和胆固醇在体内的利用率,促进肠道运动和胆汁酸的排出,减少胆结石形成的危险。
北京积水潭医院普外科 毕敬涛 副主任医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运动减少,以及肥胖和代谢紊乱等问题的出现,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增高,从而饱受胆囊疾病的折磨,不得不面临胆囊切除手术的选择。大多数人对胆囊切除手术心存顾虑,普遍认为“胆囊切除手术后就没有胆汁了,就再也不能吃肉了”,其实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正常情况下,胆汁由肝脏分泌,然后顺胆管进入十二指肠,与食物(尤其是肥肉,鸡蛋黄,奶酪等高脂肪类食物)混合后促进消化,并可中和胃酸以及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多余的胆汁则暂时由胆囊浓缩并储存起来,总容量约50ml左右,当再次进食后被排出以促进消化。所以切除胆囊后,并不影响肝脏分泌胆汁,也不会影响脂肪类食物的消化,不是老百姓所认为的“切掉胆囊就不能吃肉了”。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创伤小、痛苦轻、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优点成为了胆囊疾病患者的第一选择。胆囊手术后的患者最为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术后的饮食问题了。其实胆囊切除术后,是可以吃肉的,关键是“怎么吃?吃多少?”。良好的饮食习惯,能有效避免胆囊术后的消化功能紊乱,以下几点简单进食原则,能为胆囊手术后的患者提供一些帮助。 1.胆囊切除手术后1月内:应少量多餐,吃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胆囊切除手术后,失去胆囊调节的功能,胆汁直接排入肠道,不能存贮在胆囊内,消化系统对脂肪的消化能力相应减弱,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的脂肪类食物,会因胆汁供应量不足而产生腹胀,腹泻及消化不良的情况,因此术后早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进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减少脂肪类摄入,例如肥肉、蛋黄、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蔬菜应以清蒸、炖煮、凉拌为主,少吃富含油脂的炒菜,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这样就能减少对胆道的不良刺激,让机体有一定的适应时间,再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2.胆囊切除手术后1月以后:逐步增加食物种类及量,过渡到正常饮食,以自我感觉为参考。每个人的消化功能,机体适应能力和代偿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胆囊切除术后的饮食也不能采取一刀切。手术后患者应从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逐渐过渡到普通食物。从清淡饮食过渡到正常饮食,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进食后感觉随时调整。胆囊切除术后数周至数月,胆总管逐渐扩张,部分替代了胆囊储存胆汁的功能,机体逐步适应代偿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胆囊切除术后1个月,多数人基本可以恢复到正常饮食。开始每天可以吃些瘦肉、鱼虾类、豆类食物,也可以吃蛋羹和饮用牛奶等食物。如果开始进食脂肪类的食物后,出现腹泻,腹胀或偶尔的腹痛,属于正常现象。可以停止现有饮食方案,恢复到清淡饮食,再逐步过渡,同时可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反应比较严重的患者需要经医生评估后酌情应用对症治疗的药物,多数患者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症状会明显好转,一定要避免过度焦虑,导致的机体内分泌紊乱,进一步加重消化功能;如进食后无不适的感觉,即可逐步增加含脂肪食物的量。对于年老体弱及本身就有消化功能问题的患者,切勿过量过早过渡到正常饮食,必须根据自身的消化系统对食物做出的反应来调节饮食种类以及食量。每餐的进食量不宜过多,六七成饱为好,特别是术后3个月内,做到少量多餐、定时定量进食。少量多次的进食可以减轻消化系统的负担,有利于避免消化功能的紊乱。3.胆囊切除手术后3月以上:养成良好饮食习惯,规律饮食。 规律吃早餐不吃早餐或少吃早餐,空腹时间过长,胆汁分泌虽然少,但隔夜的胆汁储存在胆囊内不能排出,久之,胆汁内胆固醇就会结晶析出,容易沉积形成结石。胆囊切除后,虽然不会再有胆囊结石的困扰,但还有胆管结石形成的可能,进食可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出,对胆道功能的维持有一定好处,所以要养成规律吃早点的习惯。多饮水,适当运动 喝水可以稀释血液,降低肝脏分泌的胆汁浓度,有助于预防结石的形成。但避免过渡引用含糖饮料,高碳酸饮品,这些饮料反而会增加产生胆固醇类结石的风险。如果没有严重的心、肺、肾脏疾病,建议每天饮水2500ml以上的水。许多肥胖的人除了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外,一般都是缺乏运动造成的,而肥胖和高胆固醇血症也是胆道结石发生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减肥降脂,使胆液中胆固醇的沉积减少,从而减少胆道结石的形成。晚餐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晚长期的高脂肪高热量的晚餐容易造成体内血脂增高明显,导致胆汁分泌增加,胆汁中的胆固醇呈高饱和状态,加上晚间活动量小,容易造成胆道的结石。特别是用餐时间不规律的人,胆汁分泌不规则,更易形成结石。晚餐应规律时间,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辛辣刺激食物,避免进食过晚,避免过度频繁的吃零食,均可有效的预防胆道结石的发生。 总之,胆囊切除手术长期来看并不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影响。在正常饮食结构以及规律适量的原则下,并没有特别的饮食禁忌。胆囊切除术后,短期内消化功能受到一定影响,宜少量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当消化功能基本恢复后,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即可,但要适度饮食,规律饮食,多饮水,适当运动,注意膳食平衡,以便维持良好的手术效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并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容易患胆囊炎、胆结石的人群具有“4F”特征,即肥胖(Fat)、女性(Female)、多次生育(Fertilize)、40岁(Forty)。“4F”人群患病率的确较常人更高,但不一定都会患上胆囊结石。第一个“F”—肥胖的人,多喜欢吃肉、蛋等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这类食物会使血液和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增高,胆汁中过高的胆固醇就容易析出、沉淀、结晶形成胆结石。第二个“F”—女性,相对于男性运动锻炼较少,常有久坐的习惯。这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胆囊排空缓慢,胆汁易淤滞在胆囊内,有利于细菌繁殖,同时胆汁碱性逐渐升高,刺激黏膜,产生慢性黏膜炎症,易形成胆结石。另外,在女性雌激素的作用下,胆固醇分泌量增加,胆汁酸分泌减少,胆固醇容易饱和而沉淀形成结石;同时雌激素使胆囊收缩功能紊乱,造成胆汁排放延缓,胆汁淤积在胆囊内,也会促使胆结石的发生。第三个“F”—多次生育,女性怀孕以后,体内各种代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怀孕、分娩和哺乳做准备。其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明显提高,胆固醇增高就容易引起胆结石。妊娠后期,腹压增大,腹腔器官受挤压,使胆汁排出不畅,也是其易发生胆囊结石的原因。多次怀孕,上述原因反复作用于机体,就很可能出现胆结石。第四个“F”—40岁,这个年龄开始人就逐渐走向衰老,生活习惯和身体功能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如体力活动减少、身体开始发胖、胆囊收缩功能减弱、胆汁易滞留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容易患胆囊结石。胆囊结石的形成还和遗传因素,饮食习惯,饮食结构不合理等诸多因素相关。到目前为止,病因不是完全清楚。
老百姓经常会问,不吃早餐会得胆囊结石吗?其实,胆囊结石的病因到目前没有定论,和很多因素都相关。长期不吃早点的习惯对胆囊结石的形成确实起到一定作用。有调查发现,胆囊结石的患者中约有90%以上的人不吃早餐或很少吃早餐。要想知道“不吃早餐会不会得胆囊结石”,我们先了解一下胆囊的功能。胆囊是浓缩和储存胆汁的一个器官,就像一个囊袋,里面装着胆汁,当食物进入胃肠道后,就会对胆囊产生刺激,引起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食物。当人们睡了一晚上,胆汁也在胆囊里睡了一觉,胆汁中的水分部分被胆囊吸收后变的浓稠了。而早上不吃早餐,胆囊没有受到进食的刺激而收缩,无法将已经浓缩的胆汁排出,胆汁中的水分进一步被吸收,而胆汁则进一步浓缩,其中的胆固醇以及无机盐达到饱和,就像海水经过暴晒析出盐粒一样慢慢析出,形成一些小的结晶,经过时间的积累,结晶逐步增大,最终形成胆囊结石。所以,起居规律,按时吃早餐,有利于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大家要重视早餐啊。下图显示为胆囊内形成的胆固醇结石:
什么是疝?疝即人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最常见的是腹股沟斜疝、直疝、股疝,还包括脐疝,切口疝、手术复发疝、白线疝等。老百姓常说的“小肠疝气”,“气卵子”就是腹股沟疝的一种。哪些因素会导致疝的发生?1、腹壁强度减弱:①先天因素:鞘状突未闭、脐环闭锁不全、腹白线缺损、腹股沟三角、某些组织穿过腹壁处②后天因素:切口愈合不良、神经损伤、肥胖、久病营养不良、吸烟等2、腹腔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排尿困难、啼哭、腹腔肿瘤、妊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等疝需要如何治疗?疝只能通过手术治愈,药物无效。如不及时处理,疝可逐渐增大,症状加重,甚至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生命。诊断明确的疝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建议找疝与腹壁疾病专业医师就诊,寻求规范化治疗方案。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以及高龄且内科合并症多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暂行疝带压迫治疗。等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不建议长期应用疝气带,否则可造成局部组织粘连,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如果在手术前出现疝出的包块不能还纳,且伴有疼痛不适,应该立即平卧,轻柔按压予以复位,如果自己不能还纳嵌顿的疝内容物,建议6小时内尽早就医。疝手术后注意:1.术后保护伤口,防止尿液湿污,避免沾水洗澡等。局部适当加压12~24小时,并托起阴囊预防血肿。术后可应用疝气带1个月,可有效保护切口,增加局部舒适性,减少切口深部积液及疝复发。2.局麻术后即可下床活动;椎管内麻醉6小时后可下床活动;全麻术后6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切口术后1周拆线;如果采用可吸收线缝合的切开,不用拆线。3.术后2周作一般体力劳动,3-6个月内尽量避免造成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剧烈咳嗽,便秘,排尿费力,爬山,搬重物,抱孩子等因素。4.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定期复查。
疝是外科常见病,包括腹股沟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造瘘口旁疝等等多种类型。最常见的就是腹股沟疝,也就是老百姓俗称的“小肠疝气”,平时并没有太多的症状,好多人认为这是个“小”病,并不引起重视,直至疾病进展,处理困难或导致严重的后果,比如肠梗阻,肠坏死等等才如梦方醒。为普及疝疾病的知识,我外科疝与腹壁疾病团队定于2018年5月15日(周二上午9:00--11:30)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门诊楼一楼大厅,举行“疝与腹壁疾病义诊”活动,为大家讲解疝与腹壁疾病的健康危害、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疝与腹壁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和康复指导。并有专家现场答疑,免费医疗咨询。一、活动时间2018年5月15日(周二)上午9:00至11:30二、活动地点义诊活动地点: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门诊楼一楼大厅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回南北路68号乘车路线:地铁8号线 育知路站;昌19路、昌25路、560路、463路,344快车等公交车直达)三、咨询方式: 1.联系电话: 010-58398275 毕医生刘医生 2.疝与腹壁专病门诊: 毕敬涛 副主任医师 周一下午出诊地址: 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门诊二楼医生网页:http://bijingtao.haodf.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