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会导致残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会影响关节,还会影响关节外的组织和器官(比如类风湿结节、血管炎、肺间质病变、心包炎、胸膜炎等)。本病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据统计,在我国有超过500万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疾病不太了解,在寻求治疗的道路上常常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陷入治疗的误区。 当前我们仍然能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没有早期规范治疗,导致关节变形,功能丧失,实在令人惋惜。今天借此平台,罗列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误区,希望能帮到大家。 误区1:过度关注类风湿因子(RF)数值 认为类风湿因子(RF)阳性就等于得了类风湿关节炎,RF正常就可以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看疗效如何也是死死盯住RF是否下降。这不仅仅是患者朋友,很多非风湿专业的医生也常有这种错误的认识。 其实,RF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RF升高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比如说其他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会升高,甚至一些正常人也可能升高。此外RF正常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我们也经常遇到RF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称之为血清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对于疗效的判断,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数值的变化以及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的缓解程度而综合评估。 误区2:过度追求所谓的“根治” 病急乱投医,到处寻求根治的“名医、秘方”。类风湿关节炎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在风湿免疫专科随访治疗。千万别相信任何能治愈的神医神药民间偏方,以免引起一系列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相信一句劝“只有不会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医生才敢自称能治愈,或者就是江湖骗子才敢说能根治”。 误区3:过度强调副作用,拒绝药物治疗 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有治疗作用就会有副作用。只有不治病的药物(比如各类广告宣传的保健品,严格意义上也不能称为药物)才会宣称没有任何副作用。其实任何一个正规的药物在用于患者体内之前,都需要经过多道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只有那些有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相对小的药物才能通过国家审批。因此,如果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的随访监测,对身体危害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大可不必过分地担心。但疾病本身不治疗的话对身体的危害基本是百分之百的。因此,万万不可因噎废食,因害怕副作用,拒绝使用药物,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误区4:过度追求所谓名医名院专家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不是一次两次看最顶级的专家、用最贵的药物,就可以获得一劳永逸的治疗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在风湿免疫科规范复诊治疗,要根据疾病缓解的情况适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建议选择一位你信的过的当地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规范随诊治疗,不要随意更换医生,加强医患互动,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误区5:类风湿无药可治,只有止痛药 类风湿关节炎不是无药可治,随着风湿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各类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我们有信心提出了“达标治疗”的理念。只要在正规医院风湿免疫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密切随访,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缓解,跟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享受生活的快乐。 误区6:类风湿关节炎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类风湿关节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所有年龄段包括儿童且不论男女都可能得。只是40~60岁的女性相对更常见些。在临床上我们也有见过小朋友得类风湿关节炎的。 误区7: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洗冷水或是居住的地方比较潮湿引起的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为主,多种因素参与的风湿病,包括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某些特殊病毒的感染等等。长期居住潮湿阴冷的环境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确实会更高些,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高危因素,不是主要的原因。 误区8: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没副作用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江湖游医就是利用患者这种心理,以所谓祖传秘方、偏方来迷惑患者,上当者甚多,结果是花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其实不论中药还是西药,是药物肯定都存在副作用,但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严密监测,一般是相对安全的。 误区9:自己根据疼痛情况随意减药停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会致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治疗的目标是疾病的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以减少关节的破坏导致残疾发生,减少关节外器官的破坏(比如肺部、血管及眼部等等)。缓解疼痛只是我们治疗的初级目标,不疼痛了不代表疾病控制了。如果疾病活动度还是比较高的话,有可能会继续破坏关节,短期出现关节变形残疾。因此,万万不可自己根据疼痛情况随意减停药。 误区10:激素不能吃,会上瘾,副作用大 这里提到的“激素”准确而言是指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等。激素是很好的药物,但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是关键。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小剂量短疗程地使用激素,但不是单用激素,一定要联合上治本的药物(比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或各类生物制剂、小分子制剂等),此外,专科医生在使用激素时会加用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如钙片、护胃药)等。激素起效快,能在治本药物起效之前帮助患者减轻炎症带来的关节肿胀、疼痛症状。因此患者不必“谈激素色变”,应当交由风湿免疫专科医生评估决定取舍,并随访根据症状改善情况、炎症指标情况去及时调整药物。 误区11:身边“谁用某药物效果不错”,直接照着她的药物名称购买自行服用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个体差异很大,我们提倡“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张三的方案不一定对李四有效。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疾病活动度、是否有预后不良因素、既往用药情况、自身的身体情况、是否有合并症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去综合考虑,并同患者及其家属一起沟通交流最终选择一种最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万万不可生搬硬套!以免造成不良严重后果。 误区12: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力差引起的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并非免疫力下降,而是身体自身免疫稳态被打破,免疫细胞不能正确识别“自己人”,而将自身组织当做“外来者”去攻击,故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单纯增强免疫力并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而应纠正免疫紊乱的状态。 误区13:类风湿是“不死的癌症”,会瘫痪 不必过分担心。的确,对于部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或未坚持正规治疗的患者,有可能会发生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但如果能够在发病最初的1~2年内,在风湿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地随诊治疗,关节变形大部分可以避免。是否走到残疾的那一步,除跟疾病本身轻重有关外,是否坚持接受规范的专科治疗也非常重要。 误区14:我得的是风湿病还是类风湿? 这是最为常见的认识误区,包括很多非风湿病专科的医生也存在这种错误认识。风湿病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数百种不同的疾病,包括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痛风等。风湿病有相当一部分跟免疫相关,因此很多医院风湿科又叫风湿免疫科。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湿病。在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天桥上派发的宣传单上、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小广告上,是不是都这么宣传的“主治风湿、类风湿”?不要再去信了,连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都分不清楚,你还指望他(她)能给你治疗啥。 误区15:给我开最好最贵最没副作用的药 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便宜的也不一定效果不好,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背景用药——甲氨蝶呤(没有特殊禁忌情况,一旦诊断明确基本都用的),它很便宜,一周只要几块钱,对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是很好的选择,而且相对也安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我们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另外,只要是药物有治疗作用肯定有副作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提醒一下,告诉你“某某药物治疗效果很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你可以直接拉黑他(她)了,这人要么是骗子,要么是无知(他自己可能也是被骗的受害者)。 误区16:我的类风湿可通过手术治愈吗?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将疾病控制,以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不让我们的关节变形残废。如果没有得到早期规范治疗,导致关节重度残废影响关节功能了,可以考虑手术的方式恢复部分的关节功能,但绝对不是可通过手术让你的类风湿关节炎得到治愈的。 误区17:平时可以做理疗吗?熟人推荐了一款治疗仪器,据说能把血里的类风湿因子清除掉,从而治愈类风湿,真的吗?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国内外还无法做到完全治愈,但如果早期能在风湿专科规范随诊治疗,大部分有比较好的预后。目前药物主要有各类传统抗风湿病药物及各类的生物制剂、小分子制剂,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治疗将疾病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以减少关节变形残废。适当做些理疗不反对,但这不是治疗的根本。另外,“所谓的治疗仪器将血里的类风湿因子清除掉,从而治愈类风湿关节炎”,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这里提到的仪器可能是免疫吸附。免疫吸附可以将类风湿因子吸除,短期可能会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些帮助,但也无法做到真正治愈。 误区18: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是会遗传?我家人都没有,我怎么得了? 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我们在日常诊疗中也确实碰到一些病例,比如家族多位成员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情况。但也只能说家族成员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发病的概率会比没有家族史的更高些,并不是说母亲或父亲有类风湿关节炎,其子女就一定也会得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介导的,多因素参与,遗传基因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误区19:误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细菌性炎症,要使用“消炎”治疗 炎症和感染傻傻分不清,经常在门诊遇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朋友说“主任,给我挂点青霉素,给我开点头孢就好了”,让人哭笑不得。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不是感染性疾病,青霉素和头孢是抗感染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是没有作用的。要相信接受了十多年医学教育和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风湿免疫专科医生的话。 误区20:误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就只是一种关节炎,只会引起关节痛而已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仅是一种关节炎,引起疼痛、关节变形残废,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肺部、眼部及血管,而导致失明及其它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全身如乏力、疲劳、低热等不典型症状,局部出现关节晨僵、皮肤发热、麻木等情况。 误区21:症状控制后就应停药?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无法根治,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定期在专科医生处沟通随访治疗。早期在风湿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随诊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病情控制后可逐渐减量药物,少数患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有可能慢慢全部停药;但万万不可擅自停药,这将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进展,引起关节变形残废,甚至影响器官功能而危及生命;患者应定期监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判断药物的疗效及是否有副作用,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 误区22:类风湿不能锻炼,需卧床休息? 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需注意休息,过了急性期,建议坚持适当的锻炼,通过功能锻炼,避免出现关节僵直、肌肉挛缩,促进血液循环并改善关节的功能。 误区23:嫌麻烦,一个治疗方案一吃到底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活动的变化情况、治疗效果及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等,及时调整药物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经常遇到这类患者朋友:“医生,我都在吃你的药,但我的关节一直没有变好;医生,我一直都在吃某某名医开的药,怎么关节还是变形了”。了解情况后,发现这类患者确实几年来都在吃同样的几种药,但从来没有检测相关指标。这也是不对的。定期随诊复查是极为重要的,治疗如果有效果,我们可能会慢慢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如果效果不佳,我们需要调整药物;另外,是否有药物的副作用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作为一名风湿科的医生,无论是在门诊还是住院病房经常遇到患者会问: “医生,我的药要吃多久?”或者“医生,这个病不能治愈,只能药物控制了对吗?” 这个问题的确让无数的医生伤透脑筋,而患者朋友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长期吃,终身吃。没错!我们风湿免疫科的疾病大多如此,很多都是慢性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等,都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长期在专科随访。 其实很多患者可能早就了解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或者从自身的停药-复发的循环中深有体会,或是耳濡目染略有所闻。即使如此,仍然不死心的问医生“这个病就只能吃药控制了对吗?”,无数次回答后真是让作为医生的我们伤心,没有职业的成就感。 近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的期望值在增加,总觉得无法治愈,就是医生的无能。但这种情况并非是中国医生的无能,而是全世界目前的医疗水平就处于这种状况。有些人一听到医生说“嗯,不能治愈,吃到死”,转而寻求电线杆上张贴的、天桥上派发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小广告,由此延误了治疗,导致严重后果是我们所担心的。 所以有必要对这些状况做一科普,希望能帮到大家。 1 医生,我的药到底要吃多久? 曾经有患者到省内某知名内科专家门诊看病,一直追问“主任,我的药要吃多久?”,被问多了,专家有点烦躁地直接说“吃到死”,虽然话不好听,但其实说的也没毛病,要“吃到死”,表明的是服药时间之长。不仅是类风湿关节炎,绝大多数风湿科疾病以及众多内科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甲亢等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这是由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然而也不全对,并不是“吃到死”。临床上常见到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开完药回去吃了感觉效果很不错,又觉得去医院拿药十分麻烦,自己继续买专家开好的药服用,并且坚持“长期服用”。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 举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某个外地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轻度间质性肺炎的老太太,从风湿科开了“激素、羟氯喹、甲氨蝶呤”回去吃。轻度间质性肺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合并症,是以前病情没有控制好引起的,但是病情较轻,不需要特别处理。嘱咐患者1个月药吃完了再来看,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来复诊,一直吃着上面三种药,开始2个月还好,直到第三个月“感冒”后出现了咳嗽、咳痰、发热,一直没有好转才来门诊看。查完发现:肺部重度炎症、重度贫血,几乎命悬一线。 病情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关节疼痛的好转、病情的稳定,医生会适当减少剂量或种类。如果出现疾病的并发症,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除了会累及关节,还会累及皮肤、肺、心血管、肾等脏器,也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药物。 2 长期吃药有很多副作用吗? 我的亲戚中就有一些人,从很多渠道了解了些医学知识,总是说“激素滥用”“抗生素滥用”等等,显得很有健康素养。这类患者朋友在日常中并不少见,对激素是深恶痛绝,坚决抵制。 事实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的激素剂量是非常小的,大部分也不是长期使用,大可不必担心。像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类的疾病需要激素去控制病情,医生也会权衡利弊去使用。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可以观察是否有药物的副作用,及时发现处理。因此,不必过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定期随诊交给专科医生即可。 3 医生,吃中药好还是西药好? 病急乱投医现象很严重。举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算是我的一个老家亲戚有类风湿关节炎,平时经常看电视台播放的治疗“风湿骨痛,**华”的神奇药物,便买了两盒试试,效果果然杠杠的,关节很快就不痛了,但是停药还会发作,于是反复购买了多个“疗程”,几年时间反而出现手关节、膝关节严重变形,病情加重。这些神药普遍在宣传是“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其实我们专科医生都知道,这些神药其实就是那些已经淘汰不用的消炎止痛药及较大剂量激素,不是关节不痛了,病就看好了。 中药、西药,只要是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开的,我倒都赞同。相信中医中药的,可以到正规中医院咨询就诊,但是那些民间听说的“某某老中医,老军医”,大家还是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相信。 4 医生,我的风湿病哪里看最好? 风湿免疫性疾病很多是慢性病,对于专科医生来说也都是常见病,每天都在接触处理这类的患者,但总是听到患者说到处求医治疗却不见好。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案例,有个亲戚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当地医院治疗不满意,又托我联系省里最好的风湿科医生,看过几次也觉得不能断根。家里经济比较富裕,接着来回跑了国内几家顶级医院的风湿科就诊,都是告诉他目前治疗手段还无法完全治愈,我们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不让关节脊柱关节变形残废。仍不死心,追求所谓的“断根”,天天网上搜索“强直性脊柱炎的神医神药”,网上医院各种治疗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作为正规医院风湿专科医生从没听说有此类的治疗手段。去这些网上宣传的医院接受“放血疗法、净骨疗法”,刚开始感觉症状有缓解了些。可好景不长,不久前见到他时已经全身腰背僵硬,腰不能弯,无法下蹲,头不能转,可谓是彻底残疾了。结局令人惋惜。 在此给予忠告:对于慢性疾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当地正规医院找个靠谱的专科医生就诊,相信他(她),并配合该专科医生定期随访治疗,这是极为重要的。真没有必要去哪里追求所谓的名医名院,更不能去追求所谓狗血的“治愈神方”,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且你也不可能长期的远赴北京上海大医院定期随诊治疗。慢性疾病的管理特别重要,但这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配合。
门诊痛风的病人很多,虽然每次都嘱咐病人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但时间有限,无法展开说明,总觉得病人似懂非懂,医生没有尽到职责。因此,今天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中到底怎样解读“痛风病人调整生活方式”。内容有点多,请耐心细读! 1、限酒 经常饮酒者比偶尔饮酒者发生痛风/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高32%,偶尔饮酒者比几乎不饮酒者发生痛风/高尿酸血症的风险高32%。酒精摄入量与痛风发病风险呈剂量效应关系,当酒精摄入量≥50 g/d时,其痛风发病风险比不饮酒者高153%。每日饮啤酒373 g者比不饮啤酒者的痛风发病风险高49%。值得一提的是,红酒与痛风发作的关系尚存争议,如果应酬无法推托,建议饮用少量红酒。但戒酒才是正道! 2、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 大量食用肉类、动物内脏、贝类痛风发病的危险分别增加2.994倍、5.338倍和6.111倍,而食用大量乳制品和植物蛋白痛风风险下降。食物嘌呤含量查询方法见既往发布文章(痛风病人快速掌握饮食的秘籍(内附嘌呤查询工具))。 3、防止剧烈运动和突然受凉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的"痛风高尿酸血症患者多中心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大数据显示,剧烈运动是男性和女性痛风患者发作的第三位诱因。突然受凉是女性痛风发作的第二位诱因,是男性的第五位诱因。 4、减少富含果糖饮料摄入 多个研究表明,含糖软饮料和果糖可增加患痛风的风险。 5、大量饮水 饮水过少是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危险因素。与饮水量>2 500 ml/d的患者相比,饮水量
空调导致关节炎加重的三个原因: 1、冷刺激导致血管急剧收缩 正常状态下关节处的血液流动就相对缓慢、血液供应不丰富,而吹空调会使人处于低温环境下,过冷的刺激会让血管急剧收缩,这样一来,血液流度会更慢,容易造成局部供血不足或者回流障碍,引起关节疼痛。 2、血流变慢后关节瘀滞 血流速度变慢后,关节的代谢产物和炎症因子容易淤滞在关节周围,进而导致加重关节处的症状。 3、肌肉力量下降影响稳定 寒冷刺激还易造成关节周围肌肉收缩力量的下降、关节周围韧带的弹性下降,肌肉和韧带对关节运动时的保护作用和稳定作用下降,出现原有症状的加重和关节功能的障碍。 所以,患有关节炎的患者又被成为天气的晴雨表,对于出现关节炎症状的SLE患者,吹空调时候更是要谨慎。
国际医学权威期刊美国《骨科与运动物理治疗杂志》2017年6月刊指出,健身跑步者的关节炎发生率为3.5%,而久坐不动人群的关节炎发生率为10.2%! 总结,最伤膝盖的动作就是久坐不动。 为什么呢? 01 从膝关节解剖结构说起 膝关节由股骨、胫骨和髌骨组成,这三块骨头彼此对接的关节处,覆盖着一层脆弱的软骨,人在运动时,就会对关节产生摩擦、挤压、冲击和负载,而软骨具有减小摩擦、分散压力、减震的作用,维持软骨健康,才能有效保护膝关节。 关节软骨本身没有神经支配,也没有血管供应营养,其营养成分必须从关节滑液中获取。当关节软骨受压时,软骨变薄,滑液从软骨中被挤出,而压力消失时,滑液被吸入软骨中,这就如同海绵效应,就在这一挤一吸中实现了对于软骨的营养,从而缓解骨关节炎的发病进程。 因此适当的运动,才能有效刺激软骨正常生长,并能维持关节的活动度与柔软度,保护关节不受伤。 02 合理的运动能增强肌肉力量 合理的运动可以增强膝关节股四头肌肌肉力量,把附加到膝关节上的压力转移到肌肉上,关节就减压了,大腿的肌肉变强壮后,能间接减少膝盖骨和股骨间的压力,减轻磨损、推迟膝盖老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跑步不会带来任何关节上的风险。有时,错误的跑步姿势和过大的体重,以及在不平整的、较硬的路面上跑步会导致膝关节和踝关节软组织受伤。 导致膝关节炎有很多因素,但对于我们现代人,长期坐着并屈曲膝关节,是引发恶性循环的一个起始因素。 然而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时间远远大于自由时间, 没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久坐, 那我们就: ①尽量每1小时站起来活动3-5分钟; ②如果实在没时间起来,定时伸直两腿,可以有效减缓膝关节压力; ③坐沙发看电视,尽量伸直双腿; ④加强股四头肌力量。 在膝关节伸直的时候(坐、立、躺时都可以做)主动收缩股四头肌,加强股四头肌力量。 膝关节炎有哪些症状? ◎ 关节痛最初为发作性,通常在受凉、过度劳累或轻微扭伤后发作,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 ◎ 关节持续钝痛,或关节肿胀,或活动时突然剧痛,出现「打软腿」,大多数人还伴有下蹲困难; ◎ 一般在活动多时加重,休息后则减轻; ◎ 久坐不动后,刚开始活动时关节僵硬,并伴有疼痛,活动一段时间后,这种「粘滞感」才消失; ◎ 长年累月会出现关节变形,以「O 型腿」最多见。 久坐还有这些危害 01 久坐伤脑:致老年痴呆 坐姿保持1小时,血液集中在下肢,循环作用减弱,脑供血不足,缺氧,容易头晕,情绪低下,降低思维活力,甚至是老年痴呆的一个重要因素。 02 久坐伤心:心脏机能衰退 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减缓,会使心脏机能衰退,引起心肌萎缩。对于患有动脉硬化等症的中老年人,久坐血液循环迟缓,还会诱发心肌梗塞和脑血栓。 03 久坐伤血管:动脉硬化 长期久坐,脂肪燃烧减少,胆固醇增加,可能堵塞心脏、血管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久坐不动,钙化物堆积在动脉,引起动脉硬化,每天多坐1小时,患冠状动脉硬化风险提高12%。 久坐不动,腿部肌肉收缩减少,下肢血流速度减慢,增加血栓发生率。每天固定一个坐姿3小时以上的人,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2倍,连续坐12小时以上,肺栓塞风险增加。 04 久坐伤骨:颈肩腰背痛 颈肩、腰背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固定姿势,不仅会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还会导致颈肩腰背僵硬,酸胀疼痛,发生头痛及颈椎病。 05 久坐伤肺:影响心肺供血 久坐运动量小,肺部得不到有效锻炼,会影响心肺供血。肺气肿感染等常见的老年肺系统疾病,大都和肺功能降低有关。 06 久坐伤胰脏:糖尿病 细胞处于闲置肌肉时,胰脏反应慢,易产生更多的胰岛素,导致糖尿病。长期久坐,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112%。 07 久坐伤胃:食欲不振 久坐容易引起肠胃蠕动减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减少,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加重人的腹胀、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症状。 08 久坐伤肠:结肠癌 久坐的人肠道、胃部蠕动减弱减慢,有害成分易在结肠内滞留,刺激肠黏膜,加上腹腔、盆腔、腰骶部血液循环不畅,肠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增加结肠癌危险。 “十人九痔”,长时间保持坐姿,也容易导致痔疮。 所以, 拒绝久坐, 从此刻开始!
甲氨蝶呤是治疗风湿性疾病最常用的口服药物之一,因其使用方便、疗效确切、性价比高,在风湿免疫病方面的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但由于甲氨蝶呤的不良反应问题,也造成很多人不能坚持服用。今天我们看看该如何防范甲氨蝶呤的作用。 1、注意甲氨蝶呤的禁忌证 ①甲氨蝶呤具有导致胎儿畸形的风险,因此备孕中以及处于哺乳期的妇女也不可服用; ②对于有胃溃疡或口腔溃疡的患者,应该慎重使用本品; ③大剂量、长期服用甲氨蝶呤可能造成肝肾功能损伤、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因此,肝肾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偏低等,应避免使用本品;并且在服用甲氨蝶呤的前3个月,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如果检查结果正常,可在3个月后每3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 2、注意补充叶酸 补充叶酸可以减轻甲氨蝶呤的副作用。 应在每周服用甲氨蝶呤的第2日服用1片叶酸(5mg);但切忌不要每日服用叶酸,这样反而会降低甲氨蝶呤治疗效果。 3、适当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服用甲氨蝶呤的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可以适当服用止吐药物及胃黏膜保护剂对症治疗。对于呕吐恶心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将甲氨蝶呤片的给药方式由口服改为肌注使用。 4、忌饮酒 甲氨蝶呤对肝脏及其功能有一定的损伤,如果在用药期间饮酒,会增加其对肝脏的毒性。因此,建议在服药期间,尽量避免饮酒。
血常规是风湿免疫病患者的必查项目之一,尤其是初诊初治的患者。因为风湿免疫病最易首先引起血液系统的异常改变,通过检查血常规可大体判断哪一类风湿免疫病。 那么血常规里的项目都代表什么意思呢? “常规”二字常常翻译为Routing,故血常规常缩写为血RT或Rt,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数量、血小板计数等内容。虽并非特异性检查,但稍有异常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 白细胞异常 白细胞计数减少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混合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肝炎,也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当类风湿关节炎出现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缺乏、脾大时又称Felty综合征。 白细胞计数增加 几乎见于每一个成人斯蒂尔病(still)的患者,有75%的患者白细胞≥15×109/L,有的患者甚至出现幼稚细胞而呈现类白血病反应,同时可有高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等。 其他可引起白细胞轻度增高的风湿病有:风湿热、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血管炎包括过敏性紫癜、大动脉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白塞病、变态反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等。 淋巴细 英文缩写:L%或LY%:增多多见于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N%或NE%。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意义相似。 嗜酸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E%或EO%。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等)、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疾病等)。风湿病中可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肉芽肿性血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常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及大手术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 嗜碱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B%或BA%。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 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增多 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风湿免疫病罕有红细胞增多症的报道。 红细胞计数降低 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溶血性贫血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很多,其它的还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大动脉炎、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 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Hb或HGB) 血红蛋白增多 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减少,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化学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增多(>300×109/L) 常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等。 血小板计数降低(<100×109/L) 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 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 消耗过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在风湿病中则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屡见不鲜,还可见于抗磷脂综合征、干燥综合征、重叠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