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会导致残疾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除了会影响关节,还会影响关节外的组织和器官(比如类风湿结节、血管炎、肺间质病变、心包炎、胸膜炎等)。本病好发于40~60岁的女性。据统计,在我国有超过500万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对疾病不太了解,在寻求治疗的道路上常常走了很多弯路,甚至陷入治疗的误区。 当前我们仍然能看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没有早期规范治疗,导致关节变形,功能丧失,实在令人惋惜。今天借此平台,罗列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疾病认识的误区,希望能帮到大家。 误区1:过度关注类风湿因子(RF)数值 认为类风湿因子(RF)阳性就等于得了类风湿关节炎,RF正常就可以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看疗效如何也是死死盯住RF是否下降。这不仅仅是患者朋友,很多非风湿专业的医生也常有这种错误的认识。 其实,RF并不是类风湿关节炎的特异性抗体。RF升高不一定就是类风湿关节炎,比如说其他疾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也可能会升高,甚至一些正常人也可能升高。此外RF正常也不能排除类风湿关节炎,我们也经常遇到RF正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称之为血清阴性的类风湿关节炎)。治疗后对于疗效的判断,我们更多的是通过红细胞沉降率(血沉)、C-反应蛋白数值的变化以及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等症状的缓解程度而综合评估。 误区2:过度追求所谓的“根治” 病急乱投医,到处寻求根治的“名医、秘方”。类风湿关节炎目前还无法完全治愈,跟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在风湿免疫专科随访治疗。千万别相信任何能治愈的神医神药民间偏方,以免引起一系列不可逆转的不良后果。相信一句劝“只有不会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医生才敢自称能治愈,或者就是江湖骗子才敢说能根治”。 误区3:过度强调副作用,拒绝药物治疗 任何事物都带有两面性,有治疗作用就会有副作用。只有不治病的药物(比如各类广告宣传的保健品,严格意义上也不能称为药物)才会宣称没有任何副作用。其实任何一个正规的药物在用于患者体内之前,都需要经过多道严格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只有那些有治疗效果且毒副作用相对小的药物才能通过国家审批。因此,如果能在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的随访监测,对身体危害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大可不必过分地担心。但疾病本身不治疗的话对身体的危害基本是百分之百的。因此,万万不可因噎废食,因害怕副作用,拒绝使用药物,这是非常不明智的。 误区4:过度追求所谓名医名院专家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不是一次两次看最顶级的专家、用最贵的药物,就可以获得一劳永逸的治疗结果。类风湿关节炎是风湿免疫科的常见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在风湿免疫科规范复诊治疗,要根据疾病缓解的情况适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建议选择一位你信的过的当地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规范随诊治疗,不要随意更换医生,加强医患互动,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误区5:类风湿无药可治,只有止痛药 类风湿关节炎不是无药可治,随着风湿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各类生物制剂和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出现,我们有信心提出了“达标治疗”的理念。只要在正规医院风湿免疫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密切随访,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得到缓解,跟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享受生活的快乐。 误区6:类风湿关节炎是老年人才得的病 类风湿关节炎不是老年人的专利,所有年龄段包括儿童且不论男女都可能得。只是40~60岁的女性相对更常见些。在临床上我们也有见过小朋友得类风湿关节炎的。 误区7:类风湿关节炎是因为洗冷水或是居住的地方比较潮湿引起的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为主,多种因素参与的风湿病,包括内分泌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某些特殊病毒的感染等等。长期居住潮湿阴冷的环境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确实会更高些,但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高危因素,不是主要的原因。 误区8:西药副作用大,中药没副作用 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值得警惕的是,一些江湖游医就是利用患者这种心理,以所谓祖传秘方、偏方来迷惑患者,上当者甚多,结果是花了冤枉钱,还耽误了疾病的治疗。其实不论中药还是西药,是药物肯定都存在副作用,但在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指导下用药并严密监测,一般是相对安全的。 误区9:自己根据疼痛情况随意减药停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会致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们治疗的目标是疾病的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度,以减少关节的破坏导致残疾发生,减少关节外器官的破坏(比如肺部、血管及眼部等等)。缓解疼痛只是我们治疗的初级目标,不疼痛了不代表疾病控制了。如果疾病活动度还是比较高的话,有可能会继续破坏关节,短期出现关节变形残疾。因此,万万不可自己根据疼痛情况随意减停药。 误区10:激素不能吃,会上瘾,副作用大 这里提到的“激素”准确而言是指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等等。激素是很好的药物,但是把双刃剑,如何正确规范地使用是关键。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可以小剂量短疗程地使用激素,但不是单用激素,一定要联合上治本的药物(比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或各类生物制剂、小分子制剂等),此外,专科医生在使用激素时会加用预防激素副作用的药物(如钙片、护胃药)等。激素起效快,能在治本药物起效之前帮助患者减轻炎症带来的关节肿胀、疼痛症状。因此患者不必“谈激素色变”,应当交由风湿免疫专科医生评估决定取舍,并随访根据症状改善情况、炎症指标情况去及时调整药物。 误区11:身边“谁用某药物效果不错”,直接照着她的药物名称购买自行服用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个体差异很大,我们提倡“个体化的治疗策略”。张三的方案不一定对李四有效。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疾病活动度、是否有预后不良因素、既往用药情况、自身的身体情况、是否有合并症及患者的经济状况等去综合考虑,并同患者及其家属一起沟通交流最终选择一种最适合该患者的治疗方案,这样才会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万万不可生搬硬套!以免造成不良严重后果。 误区12:类风湿关节炎是免疫力差引起的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并非免疫力下降,而是身体自身免疫稳态被打破,免疫细胞不能正确识别“自己人”,而将自身组织当做“外来者”去攻击,故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因此,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单纯增强免疫力并不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而应纠正免疫紊乱的状态。 误区13:类风湿是“不死的癌症”,会瘫痪 不必过分担心。的确,对于部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或未坚持正规治疗的患者,有可能会发生关节畸形、功能丧失。但如果能够在发病最初的1~2年内,在风湿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地随诊治疗,关节变形大部分可以避免。是否走到残疾的那一步,除跟疾病本身轻重有关外,是否坚持接受规范的专科治疗也非常重要。 误区14:我得的是风湿病还是类风湿? 这是最为常见的认识误区,包括很多非风湿病专科的医生也存在这种错误认识。风湿病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了数百种不同的疾病,包括了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红斑狼疮、皮肌炎、痛风等。风湿病有相当一部分跟免疫相关,因此很多医院风湿科又叫风湿免疫科。类风湿关节炎只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湿病。在大街小巷的电线杆上、天桥上派发的宣传单上、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小广告上,是不是都这么宣传的“主治风湿、类风湿”?不要再去信了,连风湿和类风湿(关节炎)都分不清楚,你还指望他(她)能给你治疗啥。 误区15:给我开最好最贵最没副作用的药 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便宜的也不一定效果不好,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的基础背景用药——甲氨蝶呤(没有特殊禁忌情况,一旦诊断明确基本都用的),它很便宜,一周只要几块钱,对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就是很好的选择,而且相对也安全。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我们一定要根据患者的病情等综合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另外,只要是药物有治疗作用肯定有副作用,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提醒一下,告诉你“某某药物治疗效果很好,没有任何毒副作用”的,你可以直接拉黑他(她)了,这人要么是骗子,要么是无知(他自己可能也是被骗的受害者)。 误区16:我的类风湿可通过手术治愈吗?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是通过药物治疗,将疾病控制,以达到临床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不让我们的关节变形残废。如果没有得到早期规范治疗,导致关节重度残废影响关节功能了,可以考虑手术的方式恢复部分的关节功能,但绝对不是可通过手术让你的类风湿关节炎得到治愈的。 误区17:平时可以做理疗吗?熟人推荐了一款治疗仪器,据说能把血里的类风湿因子清除掉,从而治愈类风湿,真的吗?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国内外还无法做到完全治愈,但如果早期能在风湿专科规范随诊治疗,大部分有比较好的预后。目前药物主要有各类传统抗风湿病药物及各类的生物制剂、小分子制剂,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治疗将疾病完全缓解或低疾病活动状态,以减少关节变形残废。适当做些理疗不反对,但这不是治疗的根本。另外,“所谓的治疗仪器将血里的类风湿因子清除掉,从而治愈类风湿关节炎”,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这里提到的仪器可能是免疫吸附。免疫吸附可以将类风湿因子吸除,短期可能会对类风湿关节炎有些帮助,但也无法做到真正治愈。 误区18:类风湿关节炎是不是会遗传?我家人都没有,我怎么得了? 类风湿关节炎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我们在日常诊疗中也确实碰到一些病例,比如家族多位成员发生类风湿关节炎的情况。但也只能说家族成员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其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发病的概率会比没有家族史的更高些,并不是说母亲或父亲有类风湿关节炎,其子女就一定也会得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紊乱介导的,多因素参与,遗传基因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误区19:误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细菌性炎症,要使用“消炎”治疗 炎症和感染傻傻分不清,经常在门诊遇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朋友说“主任,给我挂点青霉素,给我开点头孢就好了”,让人哭笑不得。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不是感染性疾病,青霉素和头孢是抗感染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是没有作用的。要相信接受了十多年医学教育和多年临床工作经验的风湿免疫专科医生的话。 误区20:误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就只是一种关节炎,只会引起关节痛而已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不仅仅是一种关节炎,引起疼痛、关节变形残废,还有可能会影响到肺部、眼部及血管,而导致失明及其它可能危及生命的情况发生。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可出现全身如乏力、疲劳、低热等不典型症状,局部出现关节晨僵、皮肤发热、麻木等情况。 误区21:症状控制后就应停药?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无法根治,是一种慢性病,需要定期在专科医生处沟通随访治疗。早期在风湿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随诊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得到良好的控制,病情控制后可逐渐减量药物,少数患者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有可能慢慢全部停药;但万万不可擅自停药,这将有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或进展,引起关节变形残废,甚至影响器官功能而危及生命;患者应定期监测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判断药物的疗效及是否有副作用,并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及时调整药物。 误区22:类风湿不能锻炼,需卧床休息? 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需注意休息,过了急性期,建议坚持适当的锻炼,通过功能锻炼,避免出现关节僵直、肌肉挛缩,促进血液循环并改善关节的功能。 误区23:嫌麻烦,一个治疗方案一吃到底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活动的变化情况、治疗效果及是否有药物不良反应等,及时调整药物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临床经常遇到这类患者朋友:“医生,我都在吃你的药,但我的关节一直没有变好;医生,我一直都在吃某某名医开的药,怎么关节还是变形了”。了解情况后,发现这类患者确实几年来都在吃同样的几种药,但从来没有检测相关指标。这也是不对的。定期随诊复查是极为重要的,治疗如果有效果,我们可能会慢慢减少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如果效果不佳,我们需要调整药物;另外,是否有药物的副作用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
作为一名风湿科的医生,无论是在门诊还是住院病房经常遇到患者会问: “医生,我的药要吃多久?”或者“医生,这个病不能治愈,只能药物控制了对吗?” 这个问题的确让无数的医生伤透脑筋,而患者朋友得到最多的答案就是--长期吃,终身吃。没错!我们风湿免疫科的疾病大多如此,很多都是慢性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痛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等,都可能需要长期服用药物,长期在专科随访。 其实很多患者可能早就了解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治疗,或者从自身的停药-复发的循环中深有体会,或是耳濡目染略有所闻。即使如此,仍然不死心的问医生“这个病就只能吃药控制了对吗?”,无数次回答后真是让作为医生的我们伤心,没有职业的成就感。 近年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的期望值在增加,总觉得无法治愈,就是医生的无能。但这种情况并非是中国医生的无能,而是全世界目前的医疗水平就处于这种状况。有些人一听到医生说“嗯,不能治愈,吃到死”,转而寻求电线杆上张贴的、天桥上派发的、地方电视台播放的小广告,由此延误了治疗,导致严重后果是我们所担心的。 所以有必要对这些状况做一科普,希望能帮到大家。 1 医生,我的药到底要吃多久? 曾经有患者到省内某知名内科专家门诊看病,一直追问“主任,我的药要吃多久?”,被问多了,专家有点烦躁地直接说“吃到死”,虽然话不好听,但其实说的也没毛病,要“吃到死”,表明的是服药时间之长。不仅是类风湿关节炎,绝大多数风湿科疾病以及众多内科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支气管炎、甲亢等疾病都需要长期用药,这是由疾病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然而也不全对,并不是“吃到死”。临床上常见到部分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开完药回去吃了感觉效果很不错,又觉得去医院拿药十分麻烦,自己继续买专家开好的药服用,并且坚持“长期服用”。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 举个有代表性的案例:某个外地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轻度间质性肺炎的老太太,从风湿科开了“激素、羟氯喹、甲氨蝶呤”回去吃。轻度间质性肺炎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合并症,是以前病情没有控制好引起的,但是病情较轻,不需要特别处理。嘱咐患者1个月药吃完了再来看,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来复诊,一直吃着上面三种药,开始2个月还好,直到第三个月“感冒”后出现了咳嗽、咳痰、发热,一直没有好转才来门诊看。查完发现:肺部重度炎症、重度贫血,几乎命悬一线。 病情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用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关节疼痛的好转、病情的稳定,医生会适当减少剂量或种类。如果出现疾病的并发症,例如类风湿关节炎除了会累及关节,还会累及皮肤、肺、心血管、肾等脏器,也要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药物。 2 长期吃药有很多副作用吗? 我的亲戚中就有一些人,从很多渠道了解了些医学知识,总是说“激素滥用”“抗生素滥用”等等,显得很有健康素养。这类患者朋友在日常中并不少见,对激素是深恶痛绝,坚决抵制。 事实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使用的激素剂量是非常小的,大部分也不是长期使用,大可不必担心。像系统性红斑狼疮之类的疾病需要激素去控制病情,医生也会权衡利弊去使用。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可以观察是否有药物的副作用,及时发现处理。因此,不必过于担心药物的副作用,定期随诊交给专科医生即可。 3 医生,吃中药好还是西药好? 病急乱投医现象很严重。举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算是我的一个老家亲戚有类风湿关节炎,平时经常看电视台播放的治疗“风湿骨痛,**华”的神奇药物,便买了两盒试试,效果果然杠杠的,关节很快就不痛了,但是停药还会发作,于是反复购买了多个“疗程”,几年时间反而出现手关节、膝关节严重变形,病情加重。这些神药普遍在宣传是“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其实我们专科医生都知道,这些神药其实就是那些已经淘汰不用的消炎止痛药及较大剂量激素,不是关节不痛了,病就看好了。 中药、西药,只要是正规医院风湿免疫科开的,我倒都赞同。相信中医中药的,可以到正规中医院咨询就诊,但是那些民间听说的“某某老中医,老军医”,大家还是三思而后行,不要轻易相信。 4 医生,我的风湿病哪里看最好? 风湿免疫性疾病很多是慢性病,对于专科医生来说也都是常见病,每天都在接触处理这类的患者,但总是听到患者说到处求医治疗却不见好。 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案例,有个亲戚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在当地医院治疗不满意,又托我联系省里最好的风湿科医生,看过几次也觉得不能断根。家里经济比较富裕,接着来回跑了国内几家顶级医院的风湿科就诊,都是告诉他目前治疗手段还无法完全治愈,我们治疗的目标是控制疾病活动,不让关节脊柱关节变形残废。仍不死心,追求所谓的“断根”,天天网上搜索“强直性脊柱炎的神医神药”,网上医院各种治疗方法可谓是五花八门,作为正规医院风湿专科医生从没听说有此类的治疗手段。去这些网上宣传的医院接受“放血疗法、净骨疗法”,刚开始感觉症状有缓解了些。可好景不长,不久前见到他时已经全身腰背僵硬,腰不能弯,无法下蹲,头不能转,可谓是彻底残疾了。结局令人惋惜。 在此给予忠告:对于慢性疾病,正确的做法是在当地正规医院找个靠谱的专科医生就诊,相信他(她),并配合该专科医生定期随访治疗,这是极为重要的。真没有必要去哪里追求所谓的名医名院,更不能去追求所谓狗血的“治愈神方”,不仅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而且你也不可能长期的远赴北京上海大医院定期随诊治疗。慢性疾病的管理特别重要,但这需要患者和医生的共同配合。
产后怕风、怕冷、关节痛是怎么回事? “大夫,我全身游走性疼痛,不能见风,怕冷,西医医院检查说没病,但我确实很难受……” 在风湿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女性患者,她们年龄大约在二三十岁到五六十岁之间,来就诊时穿的很厚,捂的很严,即使在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她们也不敢脱下长袖衣裤,更不用说吹电扇、开空调了。对于她们来说,寒冷的三九天简直就是灾难,不敢出门,家里电暖器、电热毯等一切保暖加温电器需要全开着。但这一类患者,一系列全面的理化检查结果确实均提示未见异常,那么她们所患的到底是不是风湿病呢?可以肯定的说她们所患的是一种风湿病,叫产后风湿。 什么是产后风湿? 产后风湿,亦称“产后身痛”、“产后痹”,是以产后,特别是产褥期高发,多由于感受风、寒、湿等致病邪气,以全身多处肌肉、关节怕冷、怕风、疼痛、酸胀、沉重、麻木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因为本病多在产后一月内高发,故老百姓常称之为“月子病”。 产后风湿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知道产妇妊娠十月,身体内大量的气血均下注子宫滋养胎儿,此时人体四肢关节、肌肉等处的气血处于不足或者空虚状态,得不到足够的滋养。当一朝分娩时,产妇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再加上产道出血,产妇体内气血更加耗伤,机体抵抗力极弱。此时一旦过分劳累、贪凉饮冷、睡卧吹风、居住之地阴冷或潮湿,或贪恋空调、风扇,或过早与丈夫同房等,风、寒、湿等致病邪气乘虚而入,停留在关节、肌肉的皮肤、经络、筋脉等处,阻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故可出现肌肉、关节怕冷、怕风、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产妇都会患有产后风湿呢?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每个产妇体质不同,气血充盛状态不一,素体强盛者,即使产后不慎感受风寒湿等邪气,也不一定会发病,或者即使发病,发病时间也较晚、症状较轻、恢复较快;而素体虚弱者,往往发病时间较早、症状较重、恢复较慢,部分患者的病症可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很多妇女在进行了妇科手术,如人流、引产、刮宫术后也会出现产后风湿的临床表现,这提示产后风湿的发病范围并不单单局限于生产后。因此认识产后风湿对于每一位女性来说都很重要。 产后风湿什么时候好呢? 这个问题是每一个得产后风湿和来我这里就诊的患者最想知道的答案,虽然有些患者没有当面问我。我们知道,产后痹的病因是虚在先,那还不好办,补吧。但补是需要条件的,有句古话“一口不能吃成一个胖子”,首先要看适合不适合先补,有些患者在别的地方治疗了很长时间,一看舌苔看中药方都补的太过了。中医法于自然,任何事情需要看时机,是否用补法,需要看患者的条件,就像一个地方发生了灾难一样,什么都缺,但第一件事情不是往灾区运东西,是修路,否则就会堵死,什么都运不进去。这就是中医强调的标急先治标,然后再治本的原则。 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治疗需要一个过程,每一个患者得病后都希望明天就可以好,但理论上不可能,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久,每一个患者时间都是不同的,就比如有些患者,心情非常的烦躁,虽然反复和她沟通,就是不能平静下来,这样需要先疏肝解郁才可以,如果这个病号医从性很好,很信任医生,一直坚持治疗,那么第二步、第三步就很顺利,怕冷的症状很快就控制住了。 临床上,产后痹患者大部分可以诊断为脾虚、肾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这就决定了治疗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控制症状是另外一回事(那叫临床缓解),很多患者在网上或患友会里看到其他患者好了,就非常的着急,采用她相同的治疗办法,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不完全一样的,就如同婚姻和饮食,没有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内经》曰“虚则补之,实且泄之”,运用人迎气口脉法,判断患者阴阳属性,用针调其气血虚实,再用药的偏性纠其患者身体的偏性,针药并用大部分患者能很快缓解。 那么什么是产后风湿病和产后风湿症呢? 产后风湿的概念可以涉及到产后风湿病和产后风湿症两个概念,产后风湿病实际上是妇女产后发生的风湿性疾病,往往表现出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等,相关免疫检查会出现异常,比如说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产后的风湿病是需要正规系统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积极控制的;而产后风湿症的概念往往是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如疼痛、怕风怕凉、麻木、肢体酸胀、肢体异常感觉等等,但往往不会伴随关节肿(即关节的炎症表现),化验指标常常正常,这种情况并不是一种疾病的表现,而仅仅是一组症状,往往不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后果,并不需要特别积极的治疗,可以服用中药调理,部分病人同时会合并产后抑郁焦虑等情况,症状表现很重,化验指标正常,往往还需要求助专门的心理科医生治疗。 因此,如果患了“产后风湿”的患者,切不可情绪过分紧张,应尽早前往风湿专科就诊,明确是否为风湿性疾病,以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若仅仅为产后风湿症,那么患者更没有必要焦虑紧张,而应积极调整好心态,放松心情,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
风湿病是是以累及骨、关节及其周围组织,如肌肉、肌腱、滑囊、筋膜、韧带、神经等部位,以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大类疾病的总称。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已成为世界“头号”致残疾病 。因其与自身免疫有关,多数疾病缠绵难愈,有的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而目前尚无根治此类疾病的药物,西医治疗本病主要为:非甾抗炎药、免疫抑制剂及激素,其长期用药的副作用与其治疗作用一样不应被忽视。中医中药在风湿病的治疗上日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蕴藏着极大的潜力。1.辨证论治,整体调节中医治疗疾病的的最大特点是辨证论治,整体调节。对于风湿病患者来说,根据病人当前的主要临床表现,首先辨别其病性,是属于风痹?寒痹?热痹?抑或湿痹?并结合病人体质的虚实状况:是属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亏虚?抑或脾肾亏虚?综合辩证,整体调节。如外有风寒湿邪气阻滞经络关节,内有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见腰膝冷痛,关节肌肉重着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之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寒滞经脉见四肢关节冷痛,面色少华者用当归四逆汤加减治疗;阴虚夹湿热者,用左归饮合四妙散;阳虚夹寒湿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味等等。辨证论治,整体调节的治疗方法,需要医生全面系统地权衡病人邪正盛衰等方面情况,强调辨证求因,治病求本,既抓住疾病的本质,又重视疾病的表象,注重标本同治,邪正兼顾,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2.能迅速减轻患者症状,有效减缓疾病进程 许多患者早期阶段可能局限于关节疼痛、腰痛、身痛等几个症状,化验指标正常或轻度异常,不够某些风湿病的诊断标准,西药选择治疗有困难时,可选择中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病人痛苦。许多慢性风湿病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据病情采取以中医药辨证论治为主的治疗方法。分别采用疏风祛湿、温经散寒、温寒祛湿、清热凉血、活血通络、补肾壮骨等不同治疗方法。研究表明,临床常用祛风除湿的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从而迅速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虽然力度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病人易于接受,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川芎、羌活、独活、细辛、白芷、木瓜、海风藤、白花蛇等;属热者,可选用汉防己、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赤芍、丹皮、僵蚕等;属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苏木、三七、丹参、蒲黄、血竭;属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女贞子、杜仲、骨碎补、肉苁蓉、白芍等。中药还能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缓解病情,改善体质,减少激素撤减过程中复发的危险性,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严重程度,从而能有效地减缓甚至阻止疾病的进程。3.能弥补西药不足,并减轻其毒副作用如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目前已成为临床主要治疗方案,主要是在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一是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可加强其解热镇痛之疗效,又可弥补非甾体类抗炎药疗效不持久,不能控制病情进展的不足;二是合并使用改善病情药,通过调整全身气血阴阳的盛衰,既能改善临床症状,使联合用药能充分发挥药效作用,又能根据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副作用进行辨证治疗;三是合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往往容易导致疾病的反跳,配合中药治疗能有效减少患者对激素的依赖。目前已发现中药中有许多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及类似糖皮质激素作用的药物和方剂,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滋补肾阴和温补肾阳。常用的滋阴药物有:熟地、生地、龟板、枸杞、山茱萸、知母等,常用的温阳药物有:淫羊藿、巴戟天、补骨脂、附子、鹿衔草、桂枝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有:甘草、秦艽、穿山龙、淫羊藿等。运用中药治疗还可以减轻激素的副作用,预防感染和骨质疏松的发生。大量的临床观察和试验还证实,中药有拮抗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副作用的效果:如清热解毒药对应用激素后感染的诱发和加重,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而无引起二重感染之弊;健脾补肾药可提高机体抗感染能力;滋阴清热或温补肾阳中药与激素联合应用,可以消除其食欲亢进、情绪激动、心烦失眠等副作用并提高疗效;补肾活血可以防治激素导致的股骨头坏死;健脾和胃药可减轻免疫抑制剂或非甾体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益肾填精药可防止免疫抑制剂对骨髓及机体正常免疫力的过度抑制等。4.能调节患者免疫功能 现代药理研究已经证明,中医药治疗疗风湿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硬化症、骨性关节炎等,不仅仅能很好地改善临床症状,而且能有效改善实验室指标,如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从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和进程;中药中能提高免疫功能的品种,如补气药中之人参、黄芪、灵芝,滋肾药中之熟地、黄精、枸杞子,养阴药中之石斛、天花粉、麦冬,活血药中之参三七、红花,清热药中之柴胡、鳖甲等,大多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当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在使用西药免疫抑制剂冲击疗法时,由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而处于低下状态,使用一些能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药,不仅能提高免疫抑制剂的疗效,还能改善体质,增进健康,有助于祛邪外出或抵御外邪的再度侵袭。中药药理学研究发现也有许多中药有免疫抑制作用。如生地、熟地、沙参、玄参、麦冬、黄芩、黄连、苦参、忍冬藤、土茯苓、山豆根、金雀根、羊蹄根、虎杖、郁金、丹皮、赤芍、川芎、徐长卿、蒲黄、莪术、生军、制首乌、决明子、山慈菇、南星、半夏等,这些中药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的具有细胞毒性作用。找到一种中医的“免疫抑制剂”的期望指日可待。5.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作用中医的传统是平衡理论,认为人体一旦失去平衡就会生病,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状态。治疗上要进行调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很多中药和方剂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尽快使体内失衡状态得到纠正。在风湿免疫方面,中医的双向调节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双向调节免疫功能,使亢进的体液免疫下降,使低下的细胞免疫上升;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皮质功能失调,有属阴虚者,有属阳虚者,补阴助阳,平调阴阳都能提高皮质激素水平;双向调节血管通透性,既能消除血管壁炎症,降低通透性以使消炎、消肿,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以促进瘀血吸收;双向调节血液粘度,既能抗凝、抗栓塞,又能促进循环,加速血流等。采用恰当的双向调节方法和方药,就能把人体调节到症状消除,病情缓解,并能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正常的内分泌功能、正常的内脏功能、正常的血管和循环功能等,达到消除病症增强体质的目的。双向调节是中医中药治疗免疫病的病的基础。众所周知,免疫功能紊乱与大多数风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用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虽能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但同时也可导致正常免疫功能的低下,容易诱发感染等并发症。而中医则重视人体的正气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中药本身不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大量临床报道和实验证实,通过补肾或健脾等扶正疗法,可以调动机体促进自身增加激素、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其治疗效应。尤其是组成中药复方后可针对不同证候类型,发挥相应调节作用,使偏亢的免疫反应得以平息,使不足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这种通过多层次、多途径抗炎止痛的所谓“双向调节”治疗机理,值得深入探讨。6.中成药制剂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疗效肯定近20年来,在大量的临床研究基础上,一些专家与药厂联合将许多有效验方或单味中药制成中成药,方便患者携带服用,便于临床推广应用。可以说中成药在治疗风湿免疫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尫痹康复冲剂、尫痹清灵冲剂、益肾蠲痹丸、痹苦乃停、痹隆清安等中成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狼疮冲剂治疗脾肾两虚型红斑狼疮;益肾通督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通脉灵治疗硬皮病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见《中国中医药报》2006.12.6.)。近年来从传统抗风湿中药里提取有效成分治疗风湿病,如从中药雷公藤根中提取雷公藤多甙、从青风藤中提取青藤碱(正清风痛宁)、从白芍中提取白芍总甙(帕夫林),药理研究均有良好的抗炎镇痛和免疫抑制作用,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已广泛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病的治疗,显示出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最近还有专家临床证实,中成药清开灵针剂能有效地改善系统性硬化症(MS)患者的神经症状,而且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7.结合实验研究成果灵活用药,使治疗更有针对性近二三十年来,中药的有效成分和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免疫、提高免疫方面;在提高肾上腺皮质功能方面;在抗过敏、抗变态反应方面;在抗关节炎、消炎止痛方面;升高血液细胞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中医临床应用和研究帮助很大,可使中医的临床经验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如龟甲补肾,因为其有提高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的作用;土茯苓治疗口腔溃疡,因为其有免疫抑制的作用;丹皮治疗皮下瘀点,因为其有抗血管炎、抗栓塞的作用;白藓皮、黄芩治疗皮疹、皮炎,因为其有抗过敏的作用;女贞子治疗血虚头晕,因为其有提高白细胞的作用等。临床上即可依据辨证用药、辨病用药、对症用药,还可依据药理用药,如能将这些结合起来,将能使辨证治疗更有针对性,从而使中医的治疗水平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新的境界。8.中药远期疗效好,生活质量高许多风湿免疫病都是慢性病,有些是终身性疾病。大多需要长期治疗,有的需要终身治疗,这只有中医中药才能做到。中医中药所使用的因人而异,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能使这些慢性病逐渐控制,好转、缓解,也保证了长期服用中药安全有效。虽然中药一般起效较慢,即刻疗效或短期疗效不如西药,但服用中药一段时间后,疗效就渐渐产生,而且会越来越好。如红斑狼疮病人,经半年至2、3年的治疗后,不但能将泼尼松(强的松)减量、停用,而且效果会渐渐积累,使病情好转而缓解,直至完全缓解。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过敏性紫癜、结节性红斑、干燥综合症、白塞病、骨关节炎、痛风等有些可单用中药治疗,有些可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最终需将西药停用,坚持用中药治疗。中医治疗风湿病一般注重扶正祛邪结合使用,尤其注重在祛风除湿,驱除外邪同时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肝主筋”、“肾主骨”,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则风、寒、湿等外邪易乘虚而入,而补益气血,滋补肝肾,正气充足,筋骨得养,未病者可防,已病者可尽快恢复。如益肾温阳之金狗脊、川断、桑寄生、杜仲、肉苁蓉、桂枝等,或补肾滋阴之白芍、熟地等是风湿病治疗中的常用之品。此外,根据中医“治风先治血”以及“肝主筋”、“肾主骨”的理论,重视补益气血、滋养肝肾法在风湿病治疗中的的运用,肝肾气血充足,筋骨得养,有益肾温阳或补肾滋阴,才能使正气存内,防御各种外邪的入侵,如补肾之品金狗脊、川断、桑寄生、杜仲等,阴虚者加白芍、熟地、阳虚者加肉苁蓉、附子等可大大提高患者体质,提高其生活质量。9.中药毒副作用少,可以长期乃至终身服用中药绝大多数是很安全的,没有明显的不良毒副反应,可以长期服用,甚至终身服用。这已为二千年的临床实践所证实。我院临床有慢性风湿免疫病患者服用中药长达5-10年之久,他们病情稳定,日趋好转,体质尚佳,而且从没有因服中药引起过不良反应。检查心肺肝肾功能、血液细胞、补体、免疫球蛋白等均在正常范围内。平时很少感冒,说明已经重建了正常的免疫功能。这说明长期服用中药,只药药证相符,对人体是有益无害的。但要注意的是,风湿病人服用中药,一定要注意保护脾胃,只要处理得当,中药不仅不会伤胃,还可以把原有的胃肠道疾病治愈。因此,可以这样说,长期的、慢性的、一辈子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一辈子服西药,但可以一辈子服中药。还有许多种民间治疗风湿病的单方验方,以其简、便、廉、验的优势赢得广大患者的喜爱。当然,也有少数中药有明显的副作用,有即刻的,也有远期的,要注意尽量不用或少用这类药,如有不良反应,要尽快进行调整。10.中医康复手段多样,注重养治结合, 中医非常重视患者的调养,强调在积极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同时,注重病中及病后的调养,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并预防风湿病的复发,同时许多康复手段对缓解症状,改善功能,预防加重或复发均有积极作用。运动调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度运动对疾病恢复至关重要。可选用关节活动操、太极拳、意念气功、散步与慢跑、健身操等项目。多进行手、足部运动,适度的握拳—分开手指,多屈伸关节,会有益处。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运动,既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又有利于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预防强直畸形及肌肉萎缩。但是,盲目地加大运动量,忍痛进行关节活动是不可取的。 饮食调理:中药食疗对康复大有裨益。注意既要增进营养,提高体质,又不可过食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过多的或不足均不利病情的康复。同时要注意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食谱。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不愈者,可据证选用补益肝肾食物制成药膳,如羊肉煨骨碎补、猪腰炖杜仲,枸杞羊肾粥等;痛风患者,当尽可能避免进食高嘌呤类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豆制品及发酵食物,严格禁酒,尤其是啤酒。可多食富含维生素与纤维素的蔬菜水果,适量食用富含蛋白类的食品如鱼、鸡蛋、牛奶等。可用薏苡仁、山药、扁豆、百合、枸杞子等调配成药膳。有利患者康复。 起居调理:居住、工作环境宜干燥、朝阳、保温,阴冷潮湿对恢复不利。避免剧烈活动及过度的体力消耗,避免长时间保持单一动作,睡眠时床铺过软或过硬均不适宜。心理调理:患者由于长期罹病和不间断的诊治,承受很大的经济负担和肉体痛苦。症状严重者虽生命尚存,但日常生活难以自理,情绪及社会生活大打折扣。也有的患者畏惧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带来的副作用,心理压力大,经常自行停减,病情多次反复,致使生活质量下降。对这部分患者需加强心理疏导,耐心安慰,帮助其正确对待疾病,保持心态平和,情绪乐观,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历代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大量的经验,并以其简、便、廉、验的特点赢得广大患者的喜爱,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药在治疗风性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如果中医能多学习一些西医知识,临床上尽量掌握两门医学知识,既进行西医的诊断,又进行中医的辨证论治,选择中医和西医的最佳治疗方案,这将会使中医风湿科医生的整体队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理论和临床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原载《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9月3日)
1、嘌呤含量高的蔬菜,痛风患者不能食用?1)少数蔬菜中的嘌呤含量较高,主要包括黑木耳、香菇、菠菜、韭菜、大叶蔬菜、青椒等。还有菌类蔬菜是微生物的子实体,细胞较为密集,嘌呤含量也较高。理论上讲摄入含嘌呤高的蔬菜应该会升高体内的血尿酸水平,因此过去的观点认为含高嘌呤的蔬菜,痛风患者不能食用。2)目前研究发现,食用富含嘌呤的蔬菜并不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可能原因其一蔬菜为碱性食品,其二这类蔬菜中除嘌呤含量丰富外,含大量的维生素C,这些都是痛风的保护性因素,能够促进尿酸排泄,而且后者的作用更加显著,因而总体上这类蔬菜并不增加血尿酸水平,也不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因此即使是嘌呤含量高的蔬菜也不需要进行限制,日常生活中只需限制嘌呤摄入总量即可。2、一旦得了痛风,终生只能过“出家人”的生活?1)众所周知,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属于风湿病范畴,大多数痛风通过系统规范治疗均能控制,目前认为部分早期痛风甚至可以根治。生活方式的干预,最重要的便是饮食控制贯穿痛风治疗的始终。因为饮食控制如此重要,所以很多人痛风患者想当然认为痛风就是吃出来的,治痛风、降尿酸只要管住嘴就可以了,不需要运动,更不需要吃药,而且药物副作用那么大,比如“秋水仙碱抑制骨髓,别嘌醇伤肝,苯溴马隆伤肾,碳酸氢钠伤胃”等。2)而实际情况是痛风的不同时期对饮食的要求也并不同。痛风急性期应严格控制嘌呤的摄入,鼓励以低嘌呤食物为主,避免食用高和中等嘌呤的食物,杜绝饮酒,因为此阶段处于易损期,高嘌呤食物的大量摄入会引起体内尿酸进一步升高,尿酸盐结晶在关节腔内沉积,进一步加重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延长疼痛缓解的时间;急性期过后,痛风性关节炎进入间歇期,此期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会比急性期有所升高,此时治疗的重点是应用降尿酸药物将血尿酸控制达标,此时患者的饮食控制可适当放宽,可限量食用虾、螃蟹、乌贼等中等嘌呤含量的海产品及牛肉、羊肉、猪肉等。痛风患者要远离酒类中的啤酒、烈酒,但适当饮用红酒(不超过150ml/d)并不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3)饮食控制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尿酸水平,但其降尿酸能力是有限的,严格的饮食控制仅能降低血尿酸60--90μmol/L。饮食控制过于严格,甚至有的痛风患者为了能把尿酸降下来终日以“吃糠咽菜”度日,过着“苦行僧”般的“素”日子,到头来呢,不但难以坚持,而且降低生活质量,可能尿酸没降多少,落得个“营养不良、体质虚弱”。一旦经科学的饮食和控制血尿酸仍不达标者,应尽早开始综合降尿酸治疗。降尿酸需要饮食控制、运动、控制体重等多方位入手,多管齐下才能成功。大多数痛风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降尿酸药物(比如别嘌醇、非布司他、苯溴马隆等),尿酸方能达标。3、得了痛风后则与海产品彻底无缘?1)众所周知,海鲜属于嘌呤较高的食物,长期、大量进食势必会增加痛风的发病风险。但海鲜对于人的营养价值高,优于肉类,有利于人体健康。同时,海鲜尤其是油性鱼类体内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体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其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而痛风患者又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所以适当进食海鲜对痛风患者是有益的,关键是把握海鲜的种类、量和时机。2)此外,虽然大多数海产品嘌呤含量都比较高,但不同海产品嘌呤含量差别很大,比如海蜇和海参,每100g嘌呤含量仅为9.3mg和4.2mg,甚至比有些青菜还要低。因此海参、海蜇、海藻这些嘌呤含量低的海产品,痛风患者完全可以吃。3)另外,痛风疾病的不同时期海产品的摄入要求也不同。比如痛风急性期及血尿酸未控制的患者,嘌呤含量高的海产品绝对禁食,但痛风间歇期及血尿酸已经控制达标的患者,可以有选择的食用嘌呤含量中等至低等的海产品,比如三文鱼、金枪鱼等。4)因此,痛风患者并不是与海产品彻底无缘,而应根据不同海鲜嘌呤含量而定,关键要掌握进食海鲜的量和时机,忌食嘌呤含量高的海鲜,而适当进食低/中嘌呤类的海鲜,尤其是在痛风缓解期,对人体健康而言利肯定大于弊。特别需要提醒的是要控制每天嘌呤摄入的总量小于200mg,当食用海鲜时不要同时进食嘌呤含量高的肉类及啤酒、烈酒。对于痛风急性期或者其他原因需严格限制海鲜的患者,应当注意补充其他种类的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动物肉类等,尤其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注意补充不饱和脂肪酸。嘌呤含量较高的海鲜:鲭鱼、凤尾鱼、沙丁鱼、鱼卵、小虾、贝壳类、淡菜、牡蛎等。嘌呤含量中等的海鲜:鲤鱼、鳕鱼、大比目鱼、鲈鱼、梭鱼、鳗鱼及鳝鱼等。嘌呤含量较低的海鲜:青鱼、鲱鱼、鲑鱼(三文鱼)、鲥鱼、金枪鱼、白鱼、龙虾、蟹等。4、痛风患者必须要多吃粗粮?粮食是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主食,痛风患者每日主食应以粗粮还是细粮为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际话题。细粮是指上等大米或精白米、上等白面、精致白面、精白面包及饼干等,这些细粮及其制品中嘌呤含量很少。什么是粗粮?相对我们平时吃的精米白面等细粮而言的,粗粮主要包括谷类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麦、荞麦、麦麸及各种干豆类,如黄豆、青豆、赤豆、绿豆等。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可以促进消化,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的浓度。大多痛风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常食用膳食纤维可改善代谢综合征,进而改善痛风患者的整体代谢状况。矛盾既是统一也是对立的,粗粮中的谷物糙皮中嘌呤含量相对较多,并且作为主食摄入量较大,过多食用会引起血尿酸生成增多。因此,痛风患者主食以细粮为主,即使痛风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则仍以吃细粮为主,纤维类食物可用蔬菜代之。同时,痛风患者可选择性地摄入嘌呤含量低的粗粮,如小米和玉米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不可食用含嘌呤高的粗粮。5、豆类及豆制品嘌呤含量高,痛风患者应禁食?1)因豆类(包括扁豆、黄豆、大豆)及豆制品确实含嘌呤比较高,尤其是未经加工过的豆类,过多摄入会增加嘌呤的负荷,尿酸生成增多,所以过去广大痛风患者认为进食豆类可增加痛风的发病率,为了日后不再承受痛风之痛,广大痛风患者便大义凛然地与豆类及豆制品“划清界限”了。2)但近期研究发现豆类及豆制品的摄入并不会升高血尿酸,也是极少诱发通风的急性发作。这是因为豆类及豆制品中的某些成分能够促进血尿酸的排泄,而且这一作用远远大于其嘌呤含量高导致的升高血尿酸的作用,最终结果是降低血尿酸,是痛风患者的保护性因素。因此应鼓励痛风患者食用豆类及豆制品,而不是限制。豆制品在加工储存过程中会流失一部分嘌呤,豆制品含嘌呤的量从低到高的顺序为豆腐→豆干→豆浆→整粒豆,摄入豆制品优于整粒豆。但事无绝对,若痛风或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肌酐、尿素氮已升高,豆类及豆制品的食用则需要有所限制。
在我们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那一天起,我们必须知道而且相信,类风湿关节炎是可以被治疗、被控制、被缓解、被康复的疾病。同时,我们也需要知道,西药的治疗疾病,一般都具有双刃剑的特点——明确的治疗作用,和存在副作用发生的风险。疗效是我们追求的,副作用是需要避免的,这是我们的身体健康能够长治久安的医学基础。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类药物副作用是对于肝脏的影响。不同的治疗阶段,药物副作用对肝脏的影响存在不同。1、用药早期,肝功能升高的现象如果出现副作用,肝脏一般表现比较敏感,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情。尽管不是症状方面,但是是可以被检查到的,就是转氨酶的变化。谷丙转氨酶,是一个敏感的理化指标,可以作为我们对于药物副作用的监测指标。在服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前,我们应该做肝功能的检查,同时也需要注意筛查是不是患有隐匿性的肝脏疾病,比如乙型肝炎等。如果我们的肝脏是健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接受常规的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了。在早期用药中,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这是肝脏对于药物的正常反应,我们不需要过于紧张,在专科医生的处置下,一般都可以安全度过,肝功能恢复正常,然后,再继续使用该药物的话,一般不会再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这个现象,在医学中被称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是一些免疫抑制剂常见的副作用表现。我们的肝脏突然遇到一个新来的家伙,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一些肝细胞中招,壮烈牺牲了,导致转氨酶升高。可是我们的肝脏不是忍受被动挨打的脾性,它会做出积极反应,提高肝脏细胞对于这个家伙的抵抗能力,把它控制住,不会再被其伤害。这个现象,可以被称为“适应性”。我们的身体功能,就是这样的神奇,在基因中可能早已设计好了许多许多的能力,对于药物副作用对于肝脏的影响,也有预置的“适应性”程序进行自我保护。所以,我们对于身体的康复,在只是治疗的目的下,也许会埋没很多自身恢复的能力。身体康复之于我们,不但要规范治疗,更需要我们在维护健康的生活、工作、饮食、锻炼等众多习惯方面,做出努力。2、用药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同时,我们身体自然形成的调整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或者说,我们的肝脏对于某种药物形成的适应性,不是可以完全避免此种药物不伤害肝脏的保障。如果药物使用时间过长、药物剂量大或者药物累计到一定的量、或在新加入某些变化(服用其它药物、饮食成分出现了某些可以协同影响到本药物作用的物质)等等不可预知的情况,还是会超出肝脏承受能力,出现副作用表现的。药物副作用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性问题,也可能很多情况我们今天并不能清晰,这也是为什么所有的治疗,必须规范的重要原因。如果我们对于自己负责,那么,不要轻视疾病的规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是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的疾病,对于中晚期患者来说,一般比较难完全停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监测药物的副作用。如果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需要格外的重视,因为有可能是肝脏对于该药物的适应性已经达到了极限了,需要更换药物,同时做肝脏护养。这样的情况,未必一定是转氨酶突然明显超出正常值,也有可能是在动态监测中,呈现出持续的转氨酶升高,尽管每次升高的数值可能很低。日积月累的情况下,超出了正常在检测指标。这是安全用药对于正规检查肝功能要求的一个意义,如果我们按照要求做药物副作用监测,一般可以及时发现,及时防止肝脏损伤的继续,保障肝脏的健康。然而,实际上却往往不是这样。长期使用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中,因为药物副作用的表现不怎么突出,患者往往会疏忽常规的检查。一旦检查到副作用,也许已经是时间比较久、相对比较严重的肝脏损伤了。我们可能在一些医学资料中看到,药物性肝损伤如何如何的报道,这样的情况,常常就是这样不规范用药造成的,而不一定就是西药副作用大的证据。倒是完全可以作为我们不能对疾病进行科学管理的证据。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保护肝脏、肾脏,是疾病管理方面的要求,这和药物副作用损伤虽然有关系,但是还真不是一个问题。我担心药物副作用,却往往只是把眼光留住在“药物副作用”这一个点上,却大大忽视了我们自己应该负责起来的科学管理疾病的问题。3、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药物间互相影响对于类风湿患者来说,在治疗类风湿的过程中,不能保证的是,不再罹患其它的疾病,在新患疾病的治疗中,我们需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影响,可能增加副作用出现的风险。药物对于肝脏的损伤,不只是治疗类风湿的药物会那样,其它的药物也同样存在。比如我们熟悉的,可是未必能够做到规范使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它们出现肝脏副作用的风险,绝对不会比免疫抑制剂等低。我们在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出现的时候,使用抗生素治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尤其不应该的是,滥用抗生素。就是在此过程中,也许同时就会发生让我们担心的肝脏损伤问题。所以,如果出现疾病,我们千万不要自己买药治疗,需要到医院找医生治疗自己的主治大夫。4、有可能出现肝脏疾病我们也不能排除,我们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期间,不出现肝脏疾病,比如病毒性肝炎、脂肪肝等情况。也有低几率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的可能,如果有干燥综合征,可能性会更高一些。这些肝脏疾病的表现,会有转氨酶升高的现象。因此,如果我们出现转氨酶升高的情况,医生如果要求给予我们进一步检查的时候,我们必须理解和配合,那是为了我们的身体好,而不是医生想捞个提成啥的搞过度检查。如果检查100次,都是阴性的结果的话,对于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没有患上新的疾病;如果检查100次,有1次是阳性的话,我们也是幸运的,因为我们及时发现了疾病。事实上,需要不需要进一步检查,一般来说,专科医生是有专业判断的,不是脑袋一拍,查吧,这样的事情。大部分情况,是不需要进一步检查的;即便做检查,绝对不可能是100次哈。就算最麻烦的自身免疫性肝炎,也有比较好的确诊率。
近日接诊一年轻患者,平时生意多,经常应酬。3年前曾出现过血压高、心率快,吃药缓解后未再重视。因平时比较忙,也无不适症状,患者从来未重视过自己的身体状况。近日因痛风发作,来就诊,来时就说:“大夫,我太忙,给我开点药吧,我的病好治,吃两天止痛药就好了,工作太忙了,我还要赶紧去外地,你就给我开点止痛药吧!”我一看此患者,就知道为了工作,几乎什么都不顾了的。我直接对他说:“你必须检查,不然我无法开药。”“我还年轻,能吃能喝的,肯定也没啥问题,就是个痛风,吃点药就好了。”确实,很年轻,刚三十岁,这个年龄身体一般很少出问题。可不见化验单,我就是不能开药,即使简单的止痛药。大夫开药太简单了,开药还不容易吗?但是我要对我的处方权负责,没有根据绝对不能开药,这也是我上班到现在一直坚持的原则。我坚持给此患者开了化验单,对他说如果不检查,不要来找我看病,来的话就把检查结果带上。三天后,我上门诊,突然此患者拿着化验单找到我,说大夫,你看看问题大不大。我一看尿酸557umol/l,肌酐138IU/L,ESR50mm/h,CRP20mg/l,尿蛋白2+,彩超显示:左肾缩小。一看此结果,建议此患者尽快住院治疗。当时此患者还在犹豫,给家人沟通后勉强住院了。入院常规检查,血压220/160mmHg,但是此患者没有一点头部不适症状,这样的血压,患者半信半疑的,感觉不可能,我这么年轻,不可能有问题。事实就是事实,检查的结果及血压情况,确实让此患者不敢相信,大吃一惊。稳定情绪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他也感觉到如果不是我的坚持检查,他说不定这几天还在酒场里应酬呢?想想都怕,如果不是我的坚持,此患者真的有可能就在酒桌上趴下了,有可能永远站不起来了。年轻不是没事的资本,健康也不是一句年轻就没事了。
今日值班,凌晨三点,被急诊患者叫醒。患者坐在轮椅上,痛苦地呻吟着,被家属推进病房。一到病房,患者就吵嚷着:“大夫,快救救我!痛死我了!”。我一看就知道是痛风,简单询问下病史,知道患者升迁,和几个朋友多喝了点,睡到凌晨就受不了了,脚痛如刀割一般,疼痛剧烈难忍,下地有踏红烧煤炭的灼热感,寸步难行,甚至连被子轻轻碰下就痛彻心扉。这就是痛风,如风一样来的那么快。说到痛风主要和饮食有关,吃出来的病。不合理的饮食,导致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而诱发的关节症状,如果尿酸盐结晶沉积到肾脏会出现肾功能异常,导致尿毒症。一部分无症状的高尿酸患者也要引起重视,高尿酸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样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所以一定要管好嘴巴,不要让健康在嘌呤中“飘零”。处于事业高峰时期,社交应酬、聚餐外食多多的中年男性,尤其是血尿酸高的,就要特别当心了,要坚持避开高嘌呤饮食。1. 靠味觉判断高嘌呤饮食嘌呤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物质,因此基本上任何食物都或多或少地含有嘌呤。通常,食物中细胞数量越多,嘌呤含量也就相应地越高;反之,像鸡蛋那样只含有一个细胞的食物,哪怕个头再大,嘌呤水平还是非常的低。当然,你不是神仙,没法通过计算食物中的细胞数量来推算嘌呤含量,怎么办?你的味觉本能或许可以帮到你:高嘌呤食物的特征之一是「鲜」,食物越鲜美则意味着嘌呤含量可能越高。事实上,嘌呤本身也是「鲜度」的指标之一。说到这里,或许你已经能够猜到一二了。对,没错,动物内脏、多种海鲜以及浓汤肉汁等都是「经典」的高嘌呤食物。2. 依据科学对食物嘌呤含量细致划分但是感觉不总是可靠的,我们需要科学标准来对食物的嘌呤水平作细致划分:第一类:高嘌呤食物(每 100 g 含嘌呤 100 - 1000 mg)以动物内脏为主(特别是肝脏)、浓汤肉汁(火锅)、鱼卵、沙丁鱼、脑、酵母等等。第二类:中等嘌呤食物(每 100 g 含嘌呤 75 – 100 mg)鲈鱼等淡水鱼、鳕鱼等海鱼、贝壳类、鳗鱼及鳝鱼、熏火腿、猪肉、牛肉、兔肉、鹿肉肝、家禽等等。 第三类:低嘌呤食物(每 100g 食物含嘌呤 < 75 mg)青鱼、金枪鱼、白鱼、龙虾、蟹、牡蛎、火腿、羊肉、鸡、麦片、面包、粗粮、芦笋、菜花、四季豆、青豆、豌豆、菜豆、菠菜、干豆类、豆腐等等。第四类:极低嘌呤食物各种水果、干果、糖、蛋、乳类、汽水、茶、咖啡、巧克力、各类油脂、花生酱、果酱等等。3. 痛风患者的食物选择(1)食物选择与忌口痛风与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好日常膳食集中于第三第四类食物,而第一类食物应该忌口。(2)动物性与植物性食物的取舍此外,近来研究发现:同样嘌呤水平的高嘌呤食物,动物性嘌呤要比植物性嘌呤危害大,菌菇类虽然不属于植物,但也划归植物性嘌呤。另有流行病学研究甚至认为,植物性嘌呤似乎无害,相反还有益,但这一点并未获得国际权威机构的认可,需要谨慎观察。(3)高糖食物值得警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四类极低嘌呤食物看似非常安全,但其中包含的高糖食物却需要格外警惕。高糖食品和饮料虽然从嘌呤角度来看几乎不足为虑,但近年来的研究却提示高糖同样具有惊人的提升血尿酸水平的效果——糖分摄入越多,血尿酸水平则越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机制目前还不明确,但却已经足够引以为戒,提醒自己日常生活中减少高糖食品、尤其是含有大量高果糖浆的碳酸饮料和其他果汁类软饮料的摄入了。(4)实际摄入量另外还需要多一份心思的是:虽然食物所含嘌呤水平是以每 100 g 含有多少量嘌呤来计算的,但在实际健康建议的操作中,不应仅仅以数值比较来考察某种食物对于痛风的影响,还需要考虑这种食物在餐饮中的实际摄入量。这在另外一大类食物中表现得比较突出:酒精饮料。痛风,能不能喝酒精饮料?酒精饮料中的嘌呤含量是以每 100 毫升含有多少毫克嘌呤来计算的。根据日本公益财团法人痛风财团的资料,社会餐饮中最常见的酒精饮料的嘌呤含量为:日式烧酒:几乎为零毫克 / 100 毫升威士忌:0.1 毫克 / 100 毫升白兰地:0.4 毫克 / 100 毫升日式清酒:1.2 毫克 / 100 毫升葡萄酒:0.4 毫克 / 100 毫升啤酒:5 - 6 毫克 / 100 毫升绍兴酒(黄酒):11.6 毫克 / 100 毫升从中可见高酒精度酒类一般嘌呤问题不大,葡萄酒也行,但是啤酒和黄酒属于高风险人群的「禁区」。尤其是啤酒,虽然光从单位数值上看不如黄酒,但是由于啤酒酒精度远比黄酒小,又含有碳酸汽,特别爽口,与内脏肉类海鲜等相兑时非常下饭,常常禁不住一杯又一杯地喝,最终导致总体嘌呤摄入量往往高出黄酒不少。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青岛市痛风发病率高居全国榜首,其中,成年男性的痛风发病率高达 2.2%,远高于全国 0.96%。个中原因之一,是青岛靠海、盛产海鲜,且青岛男性特别喜爱啤酒加海鲜大快朵颐。那么问题来了:啤酒加海鲜这种吃法导致痛风高发,是否仅仅只是因为啤酒和海鲜各自是高嘌呤食品,加在一起之后的总嘌呤量太高?非也。总嘌呤更高当然没错,但是还有一点很多人或许想不到:酒精在人体内代谢的过程中会升高血乳酸浓度,而后者会抑制肾脏的尿酸排泄。还有些人由于过度豪饮(Binge Drinking)造成血酮症,尿酸排泄更受抑制。虽然酒精对于血尿酸的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但是酒精对于高嘌呤食物的推波助澜作用已经足够引起重视了。痛风,其他生活方式干预比较重要的有两点。1. 大幅度提高日常总饮水量。以每次少量、多次饮用为佳,不要等到感觉口渴了才饮水。理由很简单:促进尿酸排泄。但也要注意方法:(1)要喝纯水,而不是软饮料或者咖啡等其他饮料。(2)睡前不要海饮,以免在睡眠过程中增加肾脏负担。2. 坚持适度运动(但切忌过激)。运动同样能够促进尿酸排泄,同时还能够预防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另一风险因素:肥胖。最后,再次重申,要管住嘴巴忌口高嘌呤食物:动物内脏、海鲜鱼卵、浓汤肉汁。小心酒精饮料:忌口啤酒与黄酒,红酒相对好一些。少喝饮料:少喝含有高果糖浆的碳酸饮料、果汁软饮料。能够理解你的心情:这三类东西真是充满了魅力,想要不去碰该有多煎熬!但是你必须做到——为了你的健康不在嘌呤中“飘零”!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病情波动与缓解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1.情绪:三分之二的患者在精神受刺激时可出现病情的加重,因此病人应保持乐观和开朗,切勿忧虑恐惧、悲观失望和闷闷不乐。要学会自我克制和自我调节,要心胸宽广和豁达大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2.饮食:宜吃高蛋白、高营养的食物如肉类和鱼类,也要吃水果和蔬菜以补充维生素,饮牛奶以补充钙质,保持营养的均衡摄入,避免超重加重关节负担。适度饮酒对本病无害,但在服用非甾类抗炎药和甲氨喋呤等药时及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者禁饮。不宜过多吃高脂肪类食物如肥肉等,炒菜和烧汤也宜少放油,不宜过多地吃动物内脏和海产品,有报道可能会使关节症状加重,不宜过多地摄入过酸和过咸的食物,急性期及阴虚火旺型病人不宜过多地吃刺激性强的食品如辣椒等。长时期服激素病人不宜过多摄入糖。可补充体内缺乏或对缓解疾病有益的食物如鱼油、硒、维生素、藻类、虫草、蜂王浆、人参、苹果醋、蒜和蜂蜜等。3.穿着住行:应穿舒适、轻巧和易穿脱的衣服(如配备末端有环的拉链和尼龙带)。90%的患者对气候变化敏感,阴天、下雨、寒冷和潮湿时,关节肿胀和疼痛均可加重,因此,换季时(秋冬之交、春夏之交)尤其要注意防寒和防湿,切忌风吹受寒或雨淋受湿。夏季应穿长袖和长裤睡觉,不宜用竹席和竹床。冬季衣服要暖和,但不宜太重。天阴下雨时,应少外出活动,切忌迎风而卧或睡中以电扇取凉。鞋的大小要合适,应选轻便柔软的硬底软帮鞋,鞋带宜用松紧带代替,不穿高跟鞋。注意用护套保护好关节部位,避免直接吹风。床的高度要适宜,以易上床,可在床边放一张椅子帮助起床。卧床休息时枕头不能过高,不宜睡软床垫,膝下不要放枕垫,以免髋、膝关节畸形。马桶上可装有一定高度的塑料垫座,并在周围装上扶手。最好在凳子上坐着淋浴,而不用浴盆。餐桌和办公桌应调节到合适的高度,选用能支撑下背部、且不太软和不太矮的椅子。拐棍的末端应装上橡皮,以防止滑倒,支架和双拐是帮助某些人行走的最好方法,尽可能自己拄棍行走。做家务要讲究“艺术”,应干一会歇一会,常变换姿势。可坐着而不是站着熨衣服,用长把工具扫地以减少弯腰,取物时先蹲下再取。注意厨房的工作台应在同一高度,使盛有熟食的平锅和盘子可沿着平面滑动而不需端起来。4.日晒:在无风且阳光充足的天气里,宜多在户外晒太阳。日光浴场地应选择在空气清新及无污染处,如草地、公园、河边和海滩等。在进行日光浴前,应在遮荫处做空气浴5-10分钟,使机体适应室外气温,一般选择上午9-11时或下午3-5时,夏季以上午为宜,冬季以下午为佳,注意空腹及饭后不宜立即行日光浴,以饭后1小时较好,夏季以每日照射5分钟开始,以后每日增加3-5分钟,直到每日30分钟。若无不良反应,再隔日增加5分钟,逐步达到每日60分钟,冬季日光浴时间可以相应延长一些,高处比低处日光强,含紫外线多而更适宜,但伴活动性肺结核、心衰及发热性疾病时禁用。如因日光浴出现全身不适、疲劳、失眠和食欲不振等,应暂停,若出现皮肤红肿应中止,进行日光浴时不应看书看报,以免损伤眼。5.怀孕:最好在病情稳定期并停用有关的药物半年以上才能怀孕。怀孕的前3个月及妊娠后期须严格限制用非甾类抗炎药,必要时在孕中期和哺乳期可使用半衰期短的非甾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妊娠期间禁止使用细胞毒药物,如甲氨喋呤、环磷酰胺和爱若华等,金制剂、青霉胺和雷公藤等最好不用。6.休息和锻炼:在以下情况下应注意休息:急性发作或反复发作间,有发热、血沉明显增快和白细胞增高者;受累关节显著肿胀,关节腔有积液者;颈椎或下肢负重关节病变明显者;并发血管炎或心肺病变者。卧床休息以2-3周为宜,待急性症状或全身症状和关节炎消失,关节疼痛减轻时,即可下床活动。若长期卧床休息会招致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骨萎缩和骨质脆性增加等危险。锻炼应循序渐进,以刚引发疼痛为度,运动前热敷,常变换锻炼方式。每锻炼1小时休息至少10分钟,1天至少2次。开始可进行康复治疗操(后附)等简单的功能锻炼,以后运动量逐步加大,可快速走路和倒走(易掌握且能坚持的行之有效方法)。体质较好的病人,还可进行快跑、长跑和变速跑,另外还可行太极拳、太极剑、五禽戏等中华传统武术、气功、骑自行车、跳老年迪斯科、传统舞蹈及健美操等。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在温水中运动可减轻关节痛,促进肌肉放松。7.定期随访: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病,药物见效较慢,各人对药物反应也不一样,医生需了解病人对药物的疗效和副反应等,并对药物进行调整。有些病人服用一段时间药物后关节不痛了,以为就根治了,不再吃药,也不再来复诊,最终复发了,又要重新开始治疗。这样反复停药,反复复发,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失去治疗的最好时机。有些病人长期服药物不进行化验检查,结果血象异常、肝功能损害也不知道,到发现时就晚了。康复治疗操:(1)颈部运动:放松颈部,头向上下运动;慢慢向左右转动;头向两侧屈,耳朵尽量贴向肩部。(2)肩部运动:向前后、左右、上下各方向活动肩关节,做圆形运动;双手握在一起放在头后,双肘尽量向后拉。(3)手腕运动:手腕上下、左右活动。(4)手指运动:手指分开、并拢,手指屈曲、伸直;拇指与其他手指一个个地对指。以上治疗操简单易行,应于起床后和睡前进行,每个动作最少做10次。
为什么有些类风湿病人疗效不好,最终落下残疾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心理上先“吃了败仗”一经确诊,就认为无药可治。心怀恐惧、忧虑,免疫力就下降,用药就难以奏效。甚至个别人放弃治疗,痛得忍不住了就用止痛药顶它一阵子,最终落下残疾。 不懂得疾病的顽固性和治疗的长期性有些人疼痛一缓解就见好就收或不按时服药,不痛就忘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就不能使药物保持有效、恒定的血浓度,收不到治疗效果。有的人有病乱投医,听信“偏方”、“秘方”,导致病情恶化。 许多人用了止痛药才几天,一看没效就频繁换药;还有的点名要进口药。其实,所谓止痛药就是非甾体类抗炎药,这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多在数日内才见效,而抗炎作用则要1~2个星期才起效。另外,这类药物有的还有种族差异,白种人有效,黄种人就未必有效或效果不佳。另外,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也各有不同,这就要做到用药的个体化。病人应配合医生选择自己最适宜的药物。只有经过试用,才能摸索到合理的用药方法。 类风湿大致的归宿不外乎三种1.只有10%的病人为恶性类风湿,表现为一种恶性经过。它对各种治疗效果反应都差,可出现各种畸形而致残。但就目前医学水平,尽管西药尚无特异性药物,有的还有胃肠道反应或肝、肾及生殖系统毒副作用,但中药还有优势,完全可以弥补西药的不足。因此大部分病人是完全能够避免致残的。 2.80%的病人表现为一种慢性病程。疾病的活动和静止像波浪一样起伏,每周期约需数月。即使这些病情反复的病人,只要经合理、足够疗程的治疗,炎症总会消退或缓解,获得满意的疗效。 3.其余10%的病人在疾病首次发作后,可出现自发性缓解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