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遇到一些关于鼓膜穿孔的争论,医患的角度不同,理解不同,医生可以很理性,而患者牵涉自身,往往很感性。非常理解,但是知识相通才可以构建交流的桥梁。所以,关于鼓膜穿孔这件事儿,想给大家普及一点知识,以便大家可以理性健康的对待我们的耳朵👂耳从解剖角度分外耳、中耳及内耳,鼓膜位于外耳道底部,与外耳道有一个大约45度的夹角,鼓膜的主要作用是声波传导作用,由于鼓膜的解剖位置及外耳道与中耳腔微生物环境的不同,鼓膜也有分界外中耳,起到楚河汉界的作用。最常见的鼓膜穿孔的因素有两类,一类是耳外伤,另一类是急性炎症。耳外伤常见的有不良挖耳习惯损伤,比如掏耳朵不慎棉签捅入鼓膜导致损伤,此外,还有打架耳光损伤以及一些重大交通事故损伤。另一类导致鼓膜穿孔的因素多为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引发急性中耳炎,耳痛剧烈,流脓,流脓后耳痛减轻。尤其是在儿童期,夜间发热、耳痛,急诊检查鼓膜充血红肿,用药一两天发现耳道内多量血性分泌物,大多为急性炎症刺激导致鼓膜穿孔,检查可以见到鼓膜表面有光点波动—俗称灯塔征,是中耳脓性分泌外涌的表现。亦有部分反复发作的慢性外耳道炎患者,多有不良掏耳习惯,反复挖耳或者清理冲洗,炎症初始分布外耳道,后进一步波及鼓膜,导致鼓膜表面有炎症渗出及肉芽生长,鼓膜菲薄,外力作用或炎症进一步刺激,可导致鼓膜穿孔。鼓膜的生理作用为传音、分界外中耳的作用,当发生鼓膜穿孔后,鼓膜的传音作用受到影响,故而多数穿孔患者都有一定程度的听力损失。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显示:穿孔越大,听力损失越重。大部分鼓膜穿孔都有25-40分贝左右的听力损失,当然,鼓膜穿孔导致的听力下降,也与中耳容积及中耳粘膜的状态有关系。此外,由于外中耳的楚河汉界被破坏,外耳道与中耳腔相通,外源性的感染因素可以直接进入中耳,导致中耳炎的发生。同时,中耳腔被覆粘膜组织,而外耳道是上皮为主,两者在酸碱度及湿度上均有不同,外中耳交通,易导致外耳道炎症的发生。外伤因素导致的鼓膜穿孔,多为裂隙状、不规则形穿孔,治疗上要求患者保持外耳干燥、禁用滴耳液,适当抗炎预防感染,大多数外伤性鼓膜穿孔多在两周到一个月左右愈合,如果超过三个月没有愈合,考虑外伤性鼓膜穿孔无法自愈,就需要进一步手术干预。穿孔的愈合过程为鼓膜表面上皮向对侧爬行的过程,最终会使不规则形状的穿孔愈合。上皮爬行过程可使鼓膜穿孔相邻边缘愈合,上皮进一步向内侧爬行,由不规则的穿孔,变为圆形、椭圆形、肾形或者马蹄形。故而,慢性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多难自愈,其穿孔也多为近圆形、椭圆形或肾形的。穿孔的病理状态存在,使中耳腔不定期处于感染状态,或有反复流脓的,也有炎症过度反应,使鼓室内粘膜玻璃样变性,进而进一步导致听力下降,这就是中耳炎最常见的并发症--鼓室硬化。故而,对于鼓膜穿孔的患者,建议患者选择合适的时机,行手术修补。
近日在门诊接诊了一例儿童患者,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家属带孩子多次就诊中药及西药推进无果,每一次检查都是中耳积液,也多次建议手术治疗。孩子再次来诊时,已经出现听力下降,开电视声音比较大,呼叫应答也不太好,也有明显的注意力分散及多动的情况。儿童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可以导致听力下降,患儿对外界的声音敏感性降低,关注度减少,如果患儿本身又有注意缺陷,将进一步加重症状,长此以往,一旦行为习惯养成,改正是非常困难。当然,并不是所有有分泌性中耳的患儿都需要手术或者药物治疗。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非常旺盛,分泌性中耳的自愈率非常高,仅仅有10%左右的小朋友需要进一步处理。关注儿童分泌性中耳对听力损失的危害,对于学龄期及学龄前的儿童,如果发现应答欠佳,手机电视声音比较大,注意力分散或者多动,我国对于学龄前儿童,每年都有例行体检,发现问题的,家长要引起重视。如果你不太了解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可以关注我好大夫的科普号里关于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文章《关于儿童的分泌性中耳,你知道吗?》这篇科普文。
据2006年全国第2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我国共有听力残疾人数2780万,占总残疾人数的33%,已成为仅次于肢体残疾的第2大致残原因。其中遗传因素是引起耳聋的最主要原因,70%的遗传性耳聋是以耳聋为唯一症状,不伴有其它临床表现或疾病的非综合征性耳聋。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耳聋在遗传性耳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约50%先天性耳聋与之相关。基因概述GJB2基因是最常见的耳聋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13q11-12,编码缝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26,Cx26),DNA全长4804bp,编码区678bp,含两个外显子,其中编码区位于下游外显子,编码Cx26,含226个氨基酸,是组成缝隙连接蛋白大家族的一员。有研究表明,约有50%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非综合征性耳聋的发生与connexin蛋白表达的GJB2基因突变有关。GJB2基因的突变能引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隐性遗传的听力下降,听力下降以高频为主累及全频的非进行性听力障碍为特征,且听力损失以重度和极重度为主。目前GJB2突变有100多个位点,变异方式有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框移突变等。在不同种族中GJB2基因的突变位点不同,我国有四种常见位点235delC,299-300delAT,176-191del,35delG。potential,EP)的维持EP由耳蜗内正常的钾离子循环及代谢保持,正常耳蜗毛细胞内的静息电位值大约为-60mV,耳蜗内电位与其形成在耳蜗毛细胞纤毛的内外侧绝对电位差约为+140mV,构成耳蜗内所有生物电及声-电转换功能主要驱动力,即“电源”。钾循环对于维持内外淋巴液之间钾离子浓度差至关重要,钾循环障碍时EP可出现改变,EP实际上是钾离子的平衡电位,正常耳蜗功能与耳蜗中钾离子循环密切相关[1]。1.3EP降低导致耳蜗电位改变耳蜗电位包括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microphonics,CM)、总和电位(summatingpotential,SP)、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actionpotiential,CAP),分别反映外毛细胞功能、内毛细胞功能状态及耳蜗传入通路功能状态。当钾循环障碍时,EP下降,耳蜗“电源”关闭,毛细胞表皮板两侧的电势差降低,导致各项耳蜗内电活动出现问题,直接引起外毛细胞功能下降及CM、SP、CAP等耳蜗电位改变[1]。1.4钾循环障碍引起耳蜗其他微环境改变耳蜗微环境对于维持耳蜗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其稳定主要由钾循环、钙循环及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共同维持。耳蜗毛细胞顶部纤毛处于中阶的内淋巴中,合适的微环境对于发挥外毛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1]。2.GJB2基因突变直接导致耳蜗主动放大作用障碍在耳蜗支持细胞中,Cx26与Cx30为最主要的缝隙连接蛋白,参与维持耳蜗中钾循环等正常生理功能;两种缝隙连接蛋白在耳蜗内的分布既有差异又有重叠,有研究表明EP下降是Cx30敲除小鼠的主要致聋机制,而小鼠敲除Cx26后全聋时,EP仍可保持较高水平,因此有观点认为EP下降并非完全是GJB2基因突变的致病机制,应该是耳蜗外毛细胞主动放大功能障碍,但具体机制尚待研究[1]。致病性分析及遗传咨询GJB2基因突变是非综合征型语前聋的致病基因,以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主,显性遗传多见于散发病例/家系报道。▶▶常染色体隐性遗传:GJB2基因是导致中国人群第一致聋基因,携带者通常听力正常,听力筛查阴性,其父母听力也正常的。在婚配时,如遇到GJB2基因突变的携带者,即有可能生育耳聋患者,概率为25%。所以尽早进行产前遗传咨询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耳聋患儿的出生。对于c.109G>A位点,因其临床表型变异度较大,外显率不确定,不建议对该位点进行产前诊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通常患者的父母也是聋哑人,家族史很少为阴性。也有小部分比例患者为新生变异致病,建议对先证者父母进行听力测定和分子遗传学检测。对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的患者,有50%的概率遗传给后代,为避免耳聋患儿的出生,可尽早进行产前咨询。对于GJB2基因检测常见的检测位点:疾病治疗目前为止,通过植入人工耳蜗,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患者达到听力需求。GJB2基因负责编码膜缝隙连接蛋白26(Cx26)。Cx26该通道对信号转导和物质交换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电解质、第二信使等物质在细胞间传递的重要通道,缝隙连接蛋白通道的异常可以导致耳蜗毛细胞损伤,影响听力,但由于该基因缺陷所导致病变部位仅涉及内耳毛细胞突触前结构,仍有大量螺旋神经节细胞,从而证实GJB2基因突变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的完整性几乎不产生影响。因而预测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良好,并且已有大量文献报道对于GJB2基因突变人群,植入人工耳蜗术后言语康复效果很好[2,3]。案例分享基本信息:男就诊时30岁临床信息:患者自幼听力下降,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极重度,双耳)检测项目:遗传性耳聋检测包(含线粒体)经过检测,发现GJB2基因:c.235delC/c.299_300del,ACMG评级为致病/致病。相关疾病为相关疾病:Bart-Pumphrey综合征(AD)、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A型(AD)、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A型(AR;DD)、高起性鱼鳞病伴耳聋(AD)、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AD)、掌跖角皮病伴耳聋(AD)、Vohwinkel综合征(AD)。患者有两个变异位点,一条来自于父亲,另一条来自于母亲,因患者父母无耳聋症状,结合AR遗传方式,推断患者为复合杂合变异,结合临床表型,诊断患者为耳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A型。发育不良;指甲发育不良;趾甲营养不良;绒毛;无神经节性巨结肠;口腔白斑;骨成熟延迟;骨质溶解;鳞状细胞癌;婴儿期发病;身材矮小;偏瘫/轻偏瘫;头皮瘢痕性脱发;复发性细菌性皮肤感染;泛发性角化过度;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鱼鳞病;毛发稀疏;指甲营养不良;红斑;严重的全面性发育迟缓;角膜新生血管;点状角膜炎;斑疹;疏眉;眉毛发育不全;角膜糜烂;皮肤溃疡;睫毛稀疏/无睫毛;尖状角化过度;手掌和脚底不同程度受累;疤痕性脱发;就分子水平而言,KID综合征和HID综合征是一样的;b)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5.角膜炎-鱼鳞病-耳聋综合征(OMIM:148210)a)可能出现的临床表型:隐睾;沟裂舌;感音神经性耳聋;角膜炎;复发性角膜糜烂;睫毛异常;进行性视力下降;眉毛稀疏;角膜瘢痕;畏光;失明;睫毛稀疏;龋齿;牙齿萌出延迟;角化过度;少汗症;掌跖角化症;荨麻疹;干燥性角结膜炎;倒睫;智力残疾;腱反射减低;小脑发育不全;关节炎;脱发;高弓足;趾甲发育不良;指甲发育不良;趾甲营养不良;甲发育不良;绒毛;无神经节性巨结肠;口腔白斑;骨成熟延迟;骨质溶解;鳞状细胞癌;肘屈曲挛缩;身材矮小;偏瘫/轻偏瘫;复发性细菌性皮肤感染;泛发性角化过度;膝关节屈曲挛缩;皮肤鳞状上皮细胞癌;鱼鳞病;毛发稀疏;指甲营养不良;甲营养不良;红斑;严重的全面性发育迟缓;角膜基质异常;角膜新生血管;斑疹;角膜溃疡;眉毛发育不全;角膜糜烂;皮肤溃疡;浅层和深层角膜基质血管化伴瘢痕;角膜缘干细胞不足;眼睑增厚和角质化;头皮毛发稀少;先天性红斑角皮病;轻度层板状鱼鳞病;跟腱紧;KID指角膜炎、鱼鳞病和耳聋的缩写;出生时发病;复发性皮肤真菌病;b)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6.掌跖角皮病伴耳聋(OMIM:148350)a)可能出现的临床表型:听力障碍;感音神经性耳聋;掌跖角化;掌跖角化症;高频听均损失(缓慢发展)(幼儿期开始);b)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7.Vohwinkel综合征(OMIM:124500)a)可能出现的临床表型: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腭裂;听力障碍;感音神经性耳聋;自发性肢体离断;脱发;脊髓异常;骨质溶解;手的自发性离断;蜂窝状掌跖角化;鱼鳞病;趾甲异常;羊膜带狭窄环;认知障碍;自伤行为;丘疹;轻度丘疹性角化病;蜂巢状角化病;海星样肢端角化病(指关节);手指圆形收缩(假阿洪病);b)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二代测序和一代验证结果
成人的呼吸道常常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两部分组成。环状软骨的体表投影大约相当于我们的喉结下方2-3cm的位置。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咽、口咽及喉咽部,上呼吸道基本分属耳鼻喉科范畴。正常成人经鼻或者口呼吸时,气流经鼻腔加温加湿作用或者经过口腔进入喉腔,经过声门裂,即上呼吸道最狭窄之处,进入气管及各级支气管,最后到达肺泡。上呼吸道是气流进入肺部进行换气的必经门路,上呼吸道的最狭窄处为声门裂,声门裂是呼吸时双侧声带外侧扩张而形成的等腰三角形裂隙,正常成人声带长度大约1.7-2.0cm左右,声门裂附近组织病变极易导致上呼吸道阻塞,引起严重的肺通气障碍,进而引起严重并发症。其中,急性会厌炎是成人上呼吸梗阻疾病中发病凶险,进展迅速的一种疾病,往往因炎症或痰液刺激致喉痉挛或诱发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跳呼吸骤停,进而导致窒息、缺氧危及生命。会厌位于喉咽部,位置较深。正常张口时,会厌是无法窥及的,会厌的检查需要借助间接喉镜或者纤维喉镜。会厌由会厌软骨及覆盖粘膜组成,位于舌骨及舌根后面,在喉入口之前,上宽下窄形如树叶;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接于甲状软骨交角内面上切迹下方,上缘游离,在成人多呈圆形,平展,在儿童则其两侧缘向内卷曲,较软。会厌为喉入口的活瓣,吞咽时会厌向前下封闭喉入口,保护呼吸道免受食团侵入。性会厌炎是以会厌为主的声门上区喉粘膜的急性炎症,此类炎症不仅累及会厌,同时或多或少地波及声门上区各结构,因此也称为“急性声门上喉炎”。主要表现为会厌及杓会厌襞的急性水肿或伴有蜂窝织炎性变,因会厌的静脉血流均通过会厌根部,因此会厌根部如受到炎性浸润的压迫,使静脉回流受阻,会厌将迅速发生剧烈水肿,且不易消退。炎症累及声带者极少见。对于过敏因素所致急性会厌炎则有相应食物或药物过敏史,短期内接触史、吸入或食入史,常反复发作,以咽部堵塞感、说话含混不清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声音无明显改变,多无咽痛症状,多无前驱上呼吸道感染病史。性会厌诊断并不困难,临床症状以咽痛、吞咽困难、讲话含混而声音无改变,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下观察到会厌粘膜充血、红肿或苍白水肿,会厌膨胀呈半球形遮盖声门,基本可以确诊急性会厌炎。在仅有咽痛、吞咽困难,咽部堵塞感,检查见会厌充血,轻度肿胀,无明显呼吸困难的患者,积极控制感染的同时,使用大剂量激素减轻会厌水肿,大都预后良好。此外,亦有学者建议肾上腺素联合激素雾化以改善喉痉挛,也有学者认为雾化吸入等外源性刺激有加重喉部刺激,诱发气道梗阻可能。对于伴呼吸困难的患者,业内普遍采用徐荫祥的喉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分度标准,指导治疗。喉梗阻一、二度患者,积极病因治疗为主;三度的患者,在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基础上,试用药物及给氧,持续心电脉氧监测,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及激素冲击治疗,大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多可缓解。对四度呼吸困难,或者三度呼吸困难经积极保守治疗后密切观察无效、或病情进展,或突发喉痉挛、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第一步。首选气管切开或高位气管切开,尽管《临床麻醉学》及《实用耳鼻咽喉科学》将喉头水肿、喉部肿瘤列为气管插管禁忌症,但随着麻醉技术进步,可视喉镜及经鼻插管技术发展,气管插管在上气道梗阻中也成为可能。急性会厌炎的诊治方面更多在于引起医务工作者及广大患者的重视,咽痛患者多就诊分散,耳鼻喉科、急诊科、内科、呼吸科、甲状腺甚至老年科,都有涉及。对于以咽痛为主诉就诊的患者,一定需追问有无吞咽不利,有无咽部堵塞感,有无胸闷、气促及呼吸困难情况,有无过敏史及近期接触史,由于炎症不波及声带,故患者音色大都正常。常规张口口咽部检查见粘膜颜色轻度充血或正常,往往给你症状和体征不太相符合的情况,对于此类心存疑惑的患者,一定建议请耳鼻喉科医生做一个间接喉镜检查看一下会厌及喉部粘膜情况。对于基础情况良好的患者而言,疲劳、抵抗力下降、烟酒辛辣食物刺激或过敏因素的存在是最为常见的诱发因素,而发病后的咽喉疼痛也往往以为是小问题,以为随便吃点消炎药物就好,忽略大意,缺少对该病风险及危害的正确认识。针对此类人群,我们建议避免过度疲劳、饮食调节,有意识的熟悉常见危险疾病的科普知识,遇到问题,及时就医。对于患有部分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而言,慢性疾病控制欠佳,体弱,免疫功能低下为感染急性会厌炎的诱因,又为该病迁延不愈、病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影响因素。常见的慢病如哮喘、贫血、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等。控制欠佳的慢病患者多有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比如贫血患者大分部有免疫功能障碍,愈合能力下降,贫血所致血液的携氧及供能减弱,即使在积极治疗的前提下,炎症的愈合大都迁延缓慢。而常见的血糖升高的患者,糖分为细菌最为喜爱的生长环境,糖尿病患者大都存在免疫低下、愈合能力下降的情况,体液内的高糖又促使细菌增殖旺盛,不少文献提示,对于急性会厌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病情的发展容易受血糖波动的影响,而疾病的恢复大都建立在血糖的控制的基础,且疾病治疗时间较长,反应较差。急性会厌炎属于起病迅猛,病情发展快,给医生的时间非常之少,而对于合并此类慢性疾病的患者,慢病的改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调整到位。故而,建议伴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一定注意生活中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改善内环境稳定。我们在处理患者病情时,经常有患者心存疑惑:“我只是喉咙有点疼,医生只要给我看喉咙就好”。其实我们人体是由各个器官组成,各个脏器功能良好,才能协调合作,才能对外界疾病具有良好的抵抗力。故而,健康的体魄、慢性疾病良好的控制才是对抗病魔的根本。
房产公司的张经理最近非常困惑,年底了,陪同客户喝过几次酒后鼻腔非常干燥、时有出血。而且鼻塞也进行性加重,时有头痛。张经理觉得问题不大,继续为大业奔波。终于在熬了一次通宵后鼻腔血流不止,紧急奔赴江苏省中医院急诊五官科,急诊医生检查后发现是反复劳累后鼻腔发炎、上火、外加鼻中隔偏曲,偏曲端的粘膜破裂,导致的出血。索性后来止血顺利,张经理也接受了鼻中隔偏曲手术,充分休息后症状明显缓解。鼻中隔是位于鼻腔正中的隔板,位于左右鼻腔之间,将鼻腔一分为二,如果将鼻腔比做房屋,鼻中隔就是房屋正中的支柱,起鼻腔支撑的作用。鼻中隔构成外鼻的支架,起主要的支撑作用,它同鼻腔双侧的鼻骨、鼻外侧软骨板及大翼软骨,共同构成我们外鼻。故而鼻鼻子是否挺翘,也和我们鼻中隔有很大关系。而鼻中隔本身则是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表面被覆黏膜。正常人的鼻中隔很少完全正中,多数稍有偏曲。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信曲或局部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谓之鼻中隔偏曲。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形态上有偏曲,第二具有功能障碍导致临床症状。我们国人的鼻中隔很少有完全居中的情况,大约70%都有一定的偏曲,鼻中隔偏曲不症状,可不予处理。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鼻塞、头痛、鼻出血等。高位鼻中隔偏曲,可引发鼻窦炎可能,如果偏曲角度靠近嗅区,也可引起嗅觉丧失。门诊经常有患者疑问,鼻中隔偏曲是如何造成的呢?在我们鼻腔鼻骨的发育过程中,鼻中隔的软骨与周围的骨质发育往往不均衡,也就是骨性结构发育结束后软骨发育仍继续,骨、软骨发育之间的接触抑制未有发生,导致鼻中隔偏曲。婴幼儿的腺样体肥大,长期的张口呼吸,导致下颌骨后缩,上颚高拱,进一步阻碍鼻中隔软骨发育,也是导致鼻中隔偏曲的原因。此外,还有鼻部外伤:如打球时撞伤鼻子导致鼻骨及软骨错位,引起鼻中隔偏曲。此外还有遗传因素、鼻腔异物或者肿瘤压迫,也可以导致鼻中隔偏曲。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塞,往往伴鼻炎、鼻窦炎。早期为单侧鼻腔阻塞症状,间歇性,夜间明显,侧卧位睡眠时下位鼻腔阻塞。后因另一侧鼻腔的下鼻甲代偿性肥大,往往有双侧鼻腔持续性鼻塞,鼻流粘涕,感冒后鼻腔容易迁延不愈,反反复复。亦有部分患者以头痛为主诉,鼻中隔偏曲伴棘突者,棘突刺激鼻甲粘膜,可引起反射性头痛,往往伴随鼻炎。鼻腔通畅时头痛缓解,鼻塞时及感冒后头痛加重,患者反复就诊内科,服药后好好坏坏。是头痛患者需鉴别的疾病之一。此外,鼻中隔表面有丰富的血管网,位于鼻阈区的利特尔氏区,富含血管网络,该区域容易有粘膜破损及局部血管性增生,导致反复鼻出血的发生。另外,鼻中隔偏曲患者的偏曲侧粘膜菲薄,或外伤导致鼻中隔偏曲软骨及骨性结构错位,周围粘膜疤痕增生、血管错位,亦是鼻出血发生的主要因素。鼻中隔偏曲为软骨或者骨性结构的偏曲,对于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手术是唯一治疗方式,鼻中隔的手术治疗,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普及,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既往鼻中隔手术多为:鼻中隔次全切除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这些手术方式虽在切口、缝合或填塞等方面存在差异,但与鼻黏膜下切除术相同,手术过程中都需要全部分离双侧鼻中隔黏膜,切除或复位偏曲的软骨及骨性结构,创伤相对较大,并可能导致鼻中隔穿孔、鼻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倡导的鼻中隔偏曲手术为鼻中隔两线减张矫正术,根据鼻中隔偏曲产生的原理,在鼻中隔软骨和骨的交界处可形成力的累积,发展到一定程度即可发生偏曲,该手术方式是建立在此力学特性及周围解剖结构理论基础之上。其基本思路是释放造成鼻中隔偏曲的力,进而使其通过再塑型恢复到中线位置,达到鼻中隔矫正的目的。该手术的优点是只分离切口侧粘膜及部分对侧粘膜,保留对侧软骨及软骨膜的完整,切除部分偏曲的软骨及骨性结构,复位或矫正偏曲骨性结构,尽大可能保留鼻中隔软骨及骨性支撑结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有针对性的切除偏曲,最大的功能保留等特点。鼻中隔软骨粘膜及鼻腔粘膜富含柱状纤毛上皮及腺细胞,可以分泌大量分泌黏液。同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鼻中隔粘膜和鼻甲粘膜可以对吸入鼻腔的空气进行加温、湿化、除菌、杂质过滤等作用。有学者研究发现鼻中隔表面含有神经活性物质,该物质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故而过敏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手术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敏症状。需要进一步提醒的是,对于一些患者有明显的外鼻畸形,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鼻中隔偏曲,如果对外形有进一步更高的要求,一般需要做鼻-鼻中隔整形术。此类手术往往是具有整形美容资质的耳鼻喉科医生来做,效果更好。
前段时间在好大夫发布了一篇关于“中耳炎”的小科普,提到中耳炎的分类中,有一类是分泌性中耳炎。今天就聊一聊分泌性中耳炎这个话题。分泌性中耳炎指不伴急性炎症的中耳积液,伴或者不伴耳部症状。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耳闷感、听力下降、耳异响、水声,部分患儿会有耳鸣、平衡障碍等。检查可以见到鼓膜色泽改变,由珠白色变为黄色,可以见到气液平面-发丝征。或者鼓膜内馅、黏连,锤骨短突明显。说到这里,我们要普及一下耳朵的结构,耳朵由外耳(耳廓和外耳道)、中耳及内耳组成。外面看到的耳朵是耳廓,棉签掏耳朵的通道叫外耳道,再深处就是比较神秘的中耳和内耳了。外耳和中耳之间有一层半透明的薄膜封闭,叫鼓膜,鼓膜中央稍凹陷,周边稍膨隆,具有一定的弹性,鼓膜色淡,大部分呈珠白色。正常的鼓膜是完整的,可以封闭中耳,防止外源性感染进入中耳,同时鼓膜具有重要的传导声音的作用。分泌性中耳就是耳朵的中耳部分有水,不能通过咽鼓管或者乳突引流排出,堆积在中耳里面而形成。这里的耳朵有水是指鼓膜的内侧面,中耳腔里面的积水。不同于我们游泳、洗澡的耳朵进水。分泌性中耳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当然成人亦有,儿童多见。学龄前儿童高发病率比较多,根据目前最新版的2021年发布的指南,1-2岁发病率大约50%-60%,而7岁以后儿童发病率大约2.6%-18%左右。尽管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较高,由于分泌性中耳炎的疾病特点(具有较大的自愈率),大部分患儿在治疗或者动态随访6-10周的时候已经痊愈。说到这里,宝妈们可以大体放心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显示,分泌性中耳炎是有很大几率可以痊愈的,而且部分患儿只是需要观察等待,不需要用药就可以好转。而更有可能的是,这个病在小朋友对你说:“妈妈,我的耳朵里有个小泡泡在吹气”的时候已经来临,当你从繁忙的工作中缓过神,想起来再问问小朋友耳朵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它已经悄悄的离开了…但是,由于儿童对疾病引起的不适表达欠准确、注意力易被转移、家长的忽略等因素,仍有5-10%左右患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会反复迁延不愈,引起比较严重的听力问题、造成中耳结构的明显损伤。故而,分泌性中耳炎是仍然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儿童常见疾病。分泌性中耳常见于儿童,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及解剖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中耳腔向前经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经鼓窦与乳突腔相通,中耳腔及乳突覆盖粘膜。中耳腔与咽鼓管、乳突的引流通畅,以及中耳乳突气房及粘膜的气液交换,保证中耳正常的功能,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即可造成中耳负压产生,进一步导致中耳疾病。首先,儿童的免疫系统不够成熟稳定,容易受到感染,并发鼻炎鼻窦炎。而且,现代生活往往是小家庭为单位,婴幼儿期对外界环境的接触较少,婴幼儿生长环境过度干净而单一,进入学龄前及学龄期后,环境的变化使部分患儿的机体容易呈高敏状态,易伴发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其次,婴幼儿期的咽鼓管比较短平宽直,鼻咽部的感染可以通过短而平的咽鼓管直接蔓延至中耳腔,或者堵塞中耳通气引流,导致急慢、性中耳炎的发生。再次,儿童7-8岁是腺样体发育的高峰期,腺样体肥大往往伴随感染或者过敏的发生,肥大的腺样体可以造成咽鼓管鼻咽部开口的堵塞,导致中耳负压、积液,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最后,胃食管反流疾病,肥胖,某些患有先天性疾病的患儿、中耳及周边粘膜功能障碍者,及唇腭裂患儿的伴腭肌发育异常等,均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由于学龄前儿童的预防保健相对完善,经常有患儿体检耳部检查不通过,进一步就医发现分泌性中耳炎。而学龄期儿童,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亦有因耳部不适而主动就诊。对于伴随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的儿童,积极控制原发疾病,控制感染或过敏状态,可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而对于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半年内反复发作3-4次,腺样体肥大,伴听力下降或鼓膜黏连等结构病变,需要积极手术治疗,建立中耳通气引流,改善听力,促进病变恢复。总之,分泌性中耳是儿童期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高,具有自限性,大多愈后良好,如出现并发症或伴随高风险,需积极治疗。
一直想写点关于中耳炎的文章,年底又特别忙,在连续奋战了三周,夜班连门诊或者门诊连手术的到七八点的情况下,终于把年关熬过来。目前,病房患者平稳而有序出院,我们江苏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连续两年拿了医院的先进集体奖,今年又是全院目标化管理突出贡献奖的唯三成员之一,这一年科室同事的辛苦不可言说,最终以成绩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诸多辛苦,终有安慰。言归正传,提起中耳炎大家就想到耳朵流水、听力下降。确实,中耳炎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耳部溢液及听力障碍,分泌物为脓性或粘液性,或伴有臭味,根据病史及病变不同,听力损失或多或少。但是门诊有部分以流脓为主诉就诊的病人,往往是外耳道炎。这里就要简单了解一下我们的耳朵的解剖,耳朵大致分外耳、中耳及内耳三部分构成,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我们的声音主要通过耳廓收集,外耳道传导至中耳,经过中耳进一步的增加作用,到达内耳,在内耳,机械能转变为神经信号,传递至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进一步产生听觉。外耳道炎亦可有耳流脓及听力障碍,但多鼓膜完整,中耳无病变。正常情况下,外中耳之间有一层膜间隔,叫鼓膜,它是外中耳的分界线,起到传声的作用。同时也是隔离外界环境的门户,如果由于某些因素,比如感染、强噪声、外伤或者暴力因素导致鼓膜穿孔,外中耳相通,特别容易引起中耳发炎,也就中耳炎。而鼓膜穿孔后反复的感染、上皮堆积,又可进一步加重中耳炎症,进一步损伤听力或导致继发性胆脂瘤的产生。中耳炎指中耳乳突腔黏膜、骨膜、骨质的炎性反应,根据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头颈外科分会2012年发布的中耳炎临床分类和手术分型指南,将中耳炎大体分为四大类型:分泌性中耳炎、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及特殊类型中耳炎。同时,根据中耳炎症的发生发展,又增添了中耳炎并发症、中耳炎后遗疾病,进一步完善中耳炎的分类。临床最常见的为化脓性中耳炎,多指病菌经咽鼓管、中耳乳突骨性缝隙、血源性、外伤感染的鼓膜进入中耳或由分泌性中耳炎转化而来。分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及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病理表现为中耳乳突腔黏膜、骨膜、骨质的急性化脓性炎性或者慢性炎症反应,鼓室乳突伴或者不伴脓性、粘性分泌物,肉芽增生及骨质增生。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大多见于儿童,临床主要症状为耳痛,耳闷胀感、听力下降和发热等全身症状。耳镜检查见鼓膜充血、隆起或波动性穿孔溢脓。积极治疗后大多愈合良好,亦有部分患者迁延不愈,转变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临床表现为长期间断性耳流脓,听力下降,活动期可见中耳大量粘性、脓性分泌物。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紧张部穿孔,鼓室黏膜可正常或水肿、肉芽增生;听力学检查存在气骨导间距,咽鼓管功能检查可正常或不良;影像学表现为鼓室乳突密度增高影,可伴有骨质的吸收破坏。无论急性化脓性中耳或者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都建议积极治疗,在感染期,积极的抗感染、对症处理非常重要,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减轻细菌毒素对内耳的损伤,降低耳聋的发生。同时,可以有效控制病变,防止鼓室乳突肉芽形成及骨质破坏,良好的生理结构对中耳乳突的通气引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静止期或炎症控制后的长期反复的湿耳期(鼓室反复潮湿),建议积极的手术治疗,行鼓室探查,清理黏连的肉芽或胆脂瘤,探查听骨活动情况,修补鼓膜,建立正常的外中耳生理结构,最大可能重建听力。
几天前夜班遇见一位鼻出血患者,鼻中隔明显偏曲,偏曲的棘突侧粘膜特别薄,血液奔涌不止,还好最后成功止血。两天后复诊,抽取鼻腔填塞物,出血控制。有感而发,谈谈关于鼻中隔偏曲的一点小知识吧。 首先,什么是鼻中隔 鼻中隔是位于鼻腔正中的隔板,位于左右鼻腔之间,将鼻腔一分为二,如果将鼻腔比做房屋,鼻中隔就是房屋正中的支柱,起鼻腔支撑的作用。 鼻中隔构成外鼻的支架,起主要的支撑作用,它同鼻腔双侧的鼻骨、鼻外侧软骨板及大翼软骨,共同构成我们外鼻。故而鼻鼻子是否挺翘,也和我们鼻中隔有很大关系。而鼻中隔本身则是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表面被覆黏膜。正常人的鼻中隔很少完全正中,多数稍有偏曲。 鼻中隔软骨表面被覆软骨膜和粘膜,鼻中隔及粘膜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有学者研究发现鼻中隔表面含有神经活性物质,该物质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故而过敏性鼻炎伴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中隔手术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过敏症状。鼻中隔血管网络丰富,位于鼻阈区的利特尔氏区,富含血管网络,该区域容易有粘膜破损及局部血管性增生,导致反复鼻出血的发生。 此外,鼻中隔粘膜和鼻甲粘膜可以一起对吸入鼻腔的空气进行加温、湿化、除菌、杂质过滤等作用。鼻中隔表面富含柱状纤毛上皮及腺细胞,可以分泌大量分泌黏液,并可以均匀分布在鼻黏膜表面,形成黏液毯。粘液毯中含有大量具有免疫防御作用的蛋白和酶,可以对进入鼻腔的空气进行除菌作用,经过处理后的空气非常干净而湿润,可以有效避免对下呼吸道的刺激。 其次,什么是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是指鼻中隔形态上向一侧或两侧信曲或局部突起,并引起鼻腔功能障碍或产生症状者,谓之鼻中隔偏曲。包含两个意思,第一形态上有偏曲,第二具有功能障碍导致临床症状。 我们国人的鼻中隔很少有完全居中的情况,大约70%左右都有一定的偏曲,常见的引起鼻中隔偏曲的原因有外伤:如打球时撞伤鼻子等,外伤会导致鼻中隔骨或软骨的骨折,引起鼻中隔偏曲。此外,还有先天发育不平衡,也是导致鼻中隔偏曲的一大因素,因为我们颅骨发育较早完成,而鼻中隔的软骨发育完成较晚,又或者骨、软骨发育之间的接触抑制未有发生,导致鼻中隔偏曲。此外还有遗传因素、鼻腔异物或者肿瘤压迫,也可以导致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曲没有引起不适症状,其实是可以完全不需要处理的。 再次,鼻中隔偏曲有哪些临床症状 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症状主要有鼻塞、头痛、鼻出血等表现。高位鼻中隔偏曲,可引发鼻窦炎可能,如果偏曲角度靠近嗅区,也可引起嗅觉丧失。 长期鼻中隔偏曲,另一侧鼻腔的下鼻甲代偿性肥大,特别容易引起鼻炎反复发作,患者主观感觉就是特别容易感冒,感冒后特别不容易恢复。如果发现鼻中隔偏曲,又伴有临床症状,那么,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主诉和病史,选择相应的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最后,如何治疗鼻中隔偏曲由于鼻中隔偏曲为软骨或者骨性结构的偏曲,对于伴有明显临床症状者,药物或者保守治疗,效果往往欠佳。 鼻中隔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手术治疗,鼻中隔的手术治疗,从19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普及,鼻内镜下鼻中隔手术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鼻中隔次全切除术、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鼻中隔矫正术、及近年学者提出的鼻中隔成形术或者减张术。由于鼻中隔即参与了外鼻的支撑结构作用,又维持鼻腔的重要生理功能,故而,在保留鼻中隔及粘膜的功能下改善鼻中隔偏曲,是近年来手术医生所追求的。 先进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针对性的个体化设计,是现代医学对功能保留不断追求的结果。 当然,对于轻度偏曲的鼻中隔伴有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及慢性鼻炎,药物保守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正确评价鼻中隔偏曲在疾病中的作用,可以对疾病做到更精准的治疗。 需要进一步提醒的是,对于一些患者有明显的外鼻畸形,这类患者往往伴有鼻中隔偏曲,如果对外形有进一步更高的要求,一般需要做鼻-鼻中隔整形术。此类手术往往是具有整形美容资质的耳鼻喉科医生来做,效果更好。 秋冬季节,天气变化反复,身边的人鼻炎、过敏性鼻炎及咳嗽频发,又时有天干物燥,确实要小心鼻出血。因为鼻出血的一些诱发因素,辛辣食物、干燥、鼻腔炎症、过敏,也都来了。
最近接诊了一位八岁男童,胖乎乎、肉肉的,非常可爱。长长的弯弯的睫毛,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完全长在了我的点上,特别戳人,又很亲和我。 今天借着这个萌娃,说说近期抖音特别火的腺样体肥大二三事。 首先,什么是腺样体?腺样体又称咽扁桃体、增殖体,位于鼻咽顶壁与后壁交界处,两侧接近咽鼓管咽口,表面凹凸不平,形似橘片,与双侧咽鼓管扁桃体、双侧扁桃体(腭扁桃体)、双侧咽侧索、咽后壁淋巴组织及双侧舌扁桃体组成咽淋巴内环。 正常情况下,腺样体出生既有,6~8岁发育至最大,10岁以后开始萎缩,成年人仅有少量残体。腺样体作为免疫器官,可制造具有天然免疫力的细胞核抗体,对从血液、淋巴及其他途径侵入人体的有害物质具有积极防御作用。 其次,什么是腺样体肥大?腺样体因反复炎症刺激而发生病理性增生肥大,并引起相应的症状者称为腺样体肥大,常见于儿童,常合临近器官的感染。 这里我们要明白,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大,腺样体也是逐渐发育的过程,在3~6岁左右发育至高峰,10岁以后开始萎缩,此阶段为腺样体生理性肥大。也就是说,在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腺样体生理性肥大是普遍存在的。家长对此无需过度紧张,只要是一个良性发育的腺样体,它可以起到非常好的免疫屏障作用,更好的保护小朋友的健康。 但是,如果腺样体过度发育,引起一系列症状,或者10岁以后未曾萎缩,带来一系列病理疾患,此时称之为腺样体肥大。腺样体肥大引起的相应症状有哪些呢? 1.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腺样体肥大是儿童 OSAHS 最常见的病因之一。鼾声过大和睡眠时憋气为两大主要症状,睡眠期张口呼吸、汗多、晨起头痛、白天嗜睡、学习困难等也是常见症状。 2.咽部及鼻部症状:由于腺样体肥大及反复炎症刺激,腺样体肥大常伴发鼻炎、鼻窦炎等,患儿常常有鼻塞,鼻涕,夜间躺下咳嗽,咽部异物感等鼻后滴漏的症状,检查可以看到鼻腔分泌物,咽后壁粘痰附着。 3.腺样体面容:腺样体肥大堵塞后鼻孔,引起夜里睡眠张口呼吸,进而引起儿童颌面发育异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腺样体面容,即由于长期张口呼吸,致使颌面部骨骼发育不良,上颌骨变长,腭骨高拱,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唇厚,缺乏表情。 4.耳部症状:由于腺样体肥大,堵塞临近的咽鼓管咽口,引起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进而导致中耳黏连、听力损失等,严重影响患儿及以后的生活质量。 5.全身症状:主要为慢性中毒、营养发育障碍和反射性神经症状。患儿全身发育和营养状态差,并有睡眠多梦易惊醒、磨牙、尿床、反应迟钝、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和性情暴躁等表现。 综上所述,出现相应症状的患儿,建议家属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做一些检查及一些问卷调查,评估患儿的腺样体是否属于病理性肥大,评估患儿睡眠问题、生活质量及发育问题。 再次,腺样体肥大如何治疗,是保守药物治疗还是手术,如何取舍?由于儿童腺样体肥大,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科分会于2020年08月发布了一份关于《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关于腺样体肥大的处理方案,可以参考这份指南来理解,大体总结如下: 1.对于低龄儿童伴腺样体肥大者,建议关注夜间打鼾、张口呼吸、翻身、惊醒、遗尿、发育及情绪行为异常。而对于高龄儿童,推荐关注夜间睡眠打鼾、憋气、白天嗜睡、注意力缺陷、多动及学习行为问题。 2.关注儿童的肥胖问题,现有文献提示,对于超重儿童伴腺样体肥大,减重可以明显缓解患儿夜里打鼾及张口呼吸情况,而且超重患儿与OSAHS术后疗效及复发有相关性。 3.部分家长特别关注的张口呼吸及牙齿问题,需请口腔科协诊,排除习惯性口呼吸、小下颌畸形等等。也需要关注食物的精细化导致牙齿的磨损及耐受减低,及缺乏运动及日照而导致的儿童缺钙问题。 4.对于合并过敏性鼻炎、哮喘及鼻窦炎患者,患儿疾病急性发作期也会有打鼾、张口呼吸,药物治疗效果也是不错的,推荐暂时保守治疗6周~3月,随访观察。 5.对于合并先天性颅面畸形、唇腭裂、发育畸形者,腺样体肥大的保守及手术治疗疗效,需要另当别论。 最后,对于伴腺样体肥大的轻度OSAHS患儿,积极改善局部炎症,控制过敏因素,控制体重,推荐一定疗程的药物保守治疗,此外,中药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控制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伴腺样体肥大的中重度OSAHS患儿,建议积极、尽早手术,推荐的手术为:腺样体切除,伴或不伴扁桃体切除术。 另外,基层医院,也可以使用儿童的脉氧仪及便携PSG检查,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判断患儿腺样体肥大引起的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
最近南京疫情爆发,全国各地疫情相继爆发。南京市8.1号发布通知,全市眼科、口腔科、整形美容及耳鼻喉科门诊停诊,社区进出要测体温、戴口罩,看绿码。压力笼罩之下,大家都有些紧张焦虑,而紧张焦虑的情绪及不规律的生活,特别容易诱发我们最常见的眩晕症—“耳石症”。 前文中,我们已经讲述了关于耳石症的一些概论,大体了解了这个疾病,同时也知道,止晕很重要,预防眩晕发作,更加重要。疫情的高压笼罩下,红码集中隔离,黄码居家隔离情况下,如何预防眩晕发作呢? 首先第一步,解铃还须系铃,调整情绪状态非常重要。 疫情下笼罩下,绿码焦虑,黄码红码居家更是兢兢战战,外加暑假神兽的各种暑假班辅导班、托管班及夏列营纷纷停课,家庭生活方式改变,更加容易引起一些鸡飞狗跳事件。 规避不良情绪,适当规避网络上各种不良消息,多接纳正面积极的新闻,树立正面的情绪状态。同时,掌控情绪非常重要,家庭生活和谐离不开你我他的共同努力,遇事缓三秒,多接纳,多沟通。凡事都有两面性,疫情让我们回归家庭,可能就是上帝觉得我们渐行渐远,给了我们修复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机会吧。 第二步,调整生活作息,适当运动。 几乎所有良性眩晕的发作,都与不良的生活作息有关,熬夜工作、久坐、长久的室内活动回避日光照射、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不规律及不健康饮食习惯等等,都可以导致眩晕发作。 而很多眩晕发作的年轻人,往往把眼睛从闪动的屏幕移开,好好睡一觉,适当活动一下,眩晕就可以明显好转。 第三步,调整健康状态,控制基础疾病。 据目前许多研究显示,耳石症往往和睡眠障碍、维生素D3缺乏、缺钙、高尿酸血症、颅脑外伤、激素紊乱等等有许多关系,改善患者健康状态,可以很好的预防眩晕发作。 对于一些三十五岁以上,及临近更年期的眩晕患者,往往有缺钙的情况,建议坚持喝牛奶,适当日光浴,加强运动。对于有一些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及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控制原发疾病基础上,加强饮食多元化,减轻高嘌呤饮食摄入,合理控制体重,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步,加强个体康复训练 Brandt-Daroff习服法是一种自己在家中进行练习就能减轻耳石症症状的方法。该法适用于耳石症复位治疗效果不佳、耳石症复位后仍有部分残留症状、或无法来医院接受复位治疗的患者,见下图。 慢性患者建议每天做三次,每次5组;对于急性期发作患者,眩晕不适感明显者,可适当减缓。 最后,相信我们目前的困难都是暂时的,未来的光明是必然的,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加强防护,携手抗击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