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写这个科普短文的时候,恰逢建军节90周年,微信圈里都在关注盛大阅兵式,但是医疗界同行的朋友圈被这样一条伤感的消息刷了屏:惊闻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李光辉教授因意外跌跤,坚持去看病人后才去检查,随后颅内血管瘤破裂出血,经积极抢救,仍未能挽救生命,于7月29日晚辞世,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为之奋斗一辈子的事业。动脉瘤究竟是个什么病?使得一位医学前辈、在国内神经外科顶尖的华山医院、离脑血管病医生近在咫尺,却一病致命呢?如果是没有医学知识,又没有那么好的医疗条件的普通老百姓,岂不更加希望渺茫?!今天,我们来聊聊动脉瘤的几个话题。第一个话题:动脉瘤到底是个什么瘤?它是个什么东西?是个什么病?这也是很多神经外科医生被患者家属问及的问题,动脉瘤是肿瘤吗?不是!动脉瘤可怕吗?非常可怕。通俗地说,就是颅内动脉血管壁上某个“薄弱点”在川流不息的血流冲击下,形成的一个局限性的、球样的突起。因此虽然带个“瘤”字,可是动脉瘤不是肿瘤!!!它跟肿瘤毫无关系。为什么说动脉瘤可怕呢?因为它具有高致死性、致残性的特点。大宗病例统计的结果显示,发生动脉瘤出血的病人,有10%在院前死亡,25%在发病后24小时内死亡,40-49%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由此可见,这是个可怕的疾病,首次出血死亡率接近1/3。出血而幸存的病人,也会留下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那么,我们有多少人会得动脉瘤这个病呢?根据放射学检查和尸检的结果,目前流行病学报告显示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5%-7%,其中有20%-30%为颅内多发动脉瘤。但是临床统计数字显示每年每10万人中,有12个人会因动脉瘤破裂就医,也就是约等于万分之一(“万一”“万一”用在这个病上很贴切)。两个数据的差别说明了有部分人终生都带着动脉瘤但是没有发生出血,一生都不知道。这就是这个病的“魅力”所在,不破不知道,一破就不止吓一跳,而是可能致命。而且会不会破,什么时候破,破裂后是死是活,无法预测!!!第二个话题:什么原因会让我们得动脉瘤这个病呢?首先,先天不足因素,一些遗传性疾病和家族性因素致血管壁内弹力层甚至血管中层、外层有缺陷。其次,后天疾病损害,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因素引起血管内膜损伤、血管硬化,抽烟、雌激素缺乏等是颅内动脉瘤的易患因素。第三,一些损伤或疾病诱发、伴发颅内动脉瘤。如某些感染发生炎性动脉瘤;外伤造成创伤性假性动脉瘤;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静脉畸形,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及脑动脉闭塞等疾病造成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继发或伴发动脉瘤;结缔组织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多囊肾、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烟雾病患者等与颅内动脉瘤发生有相关性。第三个话题:那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得了动脉瘤呢?动脉瘤在破裂出血前通常没有症状。但是一旦破裂出血,就会表现出一种突发的、剧烈的头痛,可以伴有呕吐、抽搐、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怎样早期警觉到动脉瘤呢?那我们来说一说动脉瘤相关的“预警”症状,了解这些症状可能使一部分患者能在动脉瘤发生致命性破裂前,尽早就医、尽早治疗。通常动脉瘤的预警症状有:1、头痛性质不同寻常:在动脉瘤扩张、内部或肌层间形成血栓的过程中,可以发生单侧头部、眶周的疼痛,这种疼痛呈搏动性,如果发生了少量的预警性出血,病人会感到突然出现极严重的头痛,往往患者会说,“要把我疼死了”!但是也有病人出血后头痛不明显,需要警惕!2、头痛部位有特点:病人通常主诉持续脖子僵硬、后脖梗子疼,这是因为出血后血液沿蛛网膜下腔流动到后颅窝、颈髓表面刺激脊神经根,引起颈部肌肉反射性的痉挛而出现疼痛。3、病人出现无原因的“抽疯”:也就是癫痫,这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刺激大脑皮层所导致,一般发生在出血的24小时内,如果病人没有癫痫的病史,一定要警觉,尽早去医院检查。4、出现视力改变:病人反映看东西有问题,如视物模糊、重影、看东西不全等,病人也可能表现一个眼睛是歪的(斜视),这些问题可能是动脉瘤的膨胀压迫到了视神经、动眼神经等等。但是上述这些所谓的“预警”症状,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出现,所以我们仍然要强调,好多动脉瘤患者在出血前是没有症状的!华山医院的李光辉教授就是一个不幸的病例。他在摔跤后仍然能够坚持去看病人,可能就是没有出现或者他忽略了轻微的预警症状,直至发生了大破裂出血而导致不治。第四个话题:怎么能发现或诊断动脉瘤?头颅CT表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动脉瘤出血的一种特征性表现。头颅MRI普通序列对于颅内急性期出血不敏感,一些特殊序列扫描可以发现出血。CT可以非常清晰地显示出血,但是显示不了动脉瘤。现有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很方便和快捷地进行脑血管检查,如脑血管磁共振检查(MRA)、脑血管CT检查(CTA)等都可以作为动脉瘤筛查手段,阳性率可达95%,但是最终确诊,DSA是金标准。DSA检查可以明确动脉瘤的大小、部位、数量、朝向、与载瘤动脉的关系、颅内血管的血流动力学等重要的信息,为治疗提供最可靠的依据。第五个话题:发现了动脉瘤怎么治疗目前临床上围绕动脉瘤的治疗有以下几种方式:1、非手术治疗,主要针对以下情况:①患者病情不适合手术或全身情况不能耐受开颅;②诊断不明确需进一步检查;③患者拒绝手术或手术不能完成;④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手段。2、手术夹闭:开颅显露动脉瘤,用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瘤颈 。3、血管内介入栓塞:可以采用弹簧圈、支架、液体栓塞剂、覆膜支架等多种材料和技术相结合。4、动脉瘤孤立加血管搭桥:对于一些特殊的动脉瘤如蛇形、梭形动脉瘤,不能用动脉瘤夹夹闭者,可以采取包裹术、动脉瘤孤立术,结合血管搭桥,保障脑组织供血。最后,关于动脉瘤,请记住以下几条“军规”:1、只要动脉瘤发生了出血,毫不犹豫,尽早治疗。2、针对未破裂动脉瘤治疗通常掌握三个原则:够大(>3mm)、够丑(形态不规则)、够可怕(给病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3、诊断了动脉瘤,不愿意接受治疗,可能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豪赌。4、未破裂的微小动脉瘤(<3mm):是否早期治疗?有争议。本文系李钢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让其他人赞美人脑的绝伦设计与惊人的复杂性吧!他们会说这是已知宇宙中最复杂、最高级的事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神经科学教授戴维·林登并不这么认为,对他来说,大脑就是“东拼西凑的一堆乱糟糟的东西”。功能嘛,确实强大。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偶然的头脑》(The Accidental Mind)中,林登认为,大脑在设计上显得“古里古怪、效率低下······是一团诡异的集合体,把千百万年进化史中积累起来的临时解决方案都攒在了一起”。生物构造是超自然的设计的产物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此次研究是对这一问题的又一次讨论(尽管林毫无疑问赞同后者);不仅如此,对我们大脑原始基础的研究也在破解许多难题,例如我们为什么无法咯吱自己,为什么在睡梦中也会编故事,爬行类动物的特征为什么仍然存在于我们的脑灰质中。 神秘的中脑 林在新书中写道,正如老鼠的大脑和蜥蜴大脑差不多,“只是比它多了些额外的东西”,人脑实质上就是在鼠脑的上端额外加了些东西。这就是我们把两种视觉系统搅和在一起的方式。对两栖动物而言,来自眼睛的信号被一块称为“中脑”的区域所处理,举例来说,中脑把青蛙的舌头引向半空中的昆虫,让我们在冷不丁飞来一个棒球时迅速低下头。我们东拼西凑的大脑保持了这种原始的视觉结构,即便来自眼睛的大部分信号由新增组织—视觉皮层来处理。如果视觉皮层受到伤害,病人一般会说他们什么也看不见。但如果要求其伸手够一件物品,许多人第一次就能抓到。而且,如果要求其判断一个人脸上的表情,他们给出正确答案的几率比凭运气猜测要高——尤其是面对愤怒的表情。 对于失明,他们并没有说谎。在这种“看得见的失明”案例中,这些丧失了我们大多数人所能理解的视觉,却在用两栖动物的视觉系统去看东西。不过由于中脑并未与更高级的认知区域相连接,他们因此无法有意识地感觉到物品的位置或是脸上的表情。在意识里,世界看起来一片漆黑。但在意识之外,来自中脑的信号正迅速欢快地奔向(判断情绪的)扁桃核与(把手伸出去的)运动皮层。为何无法咯吱自己 各种原始大脑用小脑来控制动作。这个塞在大脑后部的组织同样可以预测一个动作产生的感觉,并且把抑制信号传送给处理触感的体觉皮层,告诉后者不要在意预料之中的感觉(例如衣服蹭着皮肤或是鞋底踩到地面的感觉)。这就是你无法咯吱自己的原因:爬行动物的小脑不允许这种感觉记录在大脑的感觉区域里。由于无法纪录自身动作引起的感觉,另一个牺牲品便诞生了:打人的时候感觉不到自己出手有多重。所以会听见有人大叫:“妈妈,他们打得我好痛啊!” 从史前水母开始,神经元几乎没发生过变化。就像林登所说的那样,他们“速度慢、漏信息、不可靠”,总是丢三落四;在神经原的连接处,信号耗散的几率是70%。为保证足够多信号得以通过,大脑必须保持庞大的内部连接系统,1000亿个神经元组成大约500万亿个突轴。这种连接规模过于庞大,我们微不足道的23000个基因无力将其全部记录清楚。大脑因此在进化中最终确定了现在的内部线路图(倘若不这样,婴儿的脑袋就无法顺利通过产道)。感官的反馈与经验在我们漫长的童年里为神经元设计了舞步,这段时间也是大脑变成熟的时期。如何记忆 现代的组织加在老组织上,大脑就像是一台包裹在八轨盒式录音机外的iPod.爬虫大脑遗留的一个特点是:当我们用眼睛扫过视场时,视觉会发生微小的跳跃。在视觉清晰的两点之间,大脑会接收到模糊的图象,于是视觉皮层也看到以神经方式表现出的跳帧情景。尽管如此,大脑填补信号不均匀所造成的空白,由此根据跳帧来制造出连贯的知觉。你所看见的场景因此是连续流畅的。就象组装电脑常面临的情况,老组件会在新系统中发挥作用。 我们还不能很好的解释,强化记忆的梦境为何要采取叙事的方式,如果梦境在整理回忆,我们就应该只是随着大脑对每段回忆的处理而经历一个个记忆碎片。然而,皮层的叙事欲并未在睡眠时止歇。如同一个iPod打开了那个盒式录音机,在处理跳跃性视觉运动时发挥良好功效的空白填补功能也拿起记忆原料,把他们编制成一个连贯的——也许是怪异的——故事。哪个爬行动物似的大脑依然存在。
医务人员的六座大山(转载)24小时无休,要随叫随到,有大量教学、科研工作要做,更有令人头疼的医患关系要处理……帮助病人减轻痛苦的医生,在外表光鲜的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压力。引起医生职业压力以及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呢?工作强度大 医生“很累”接受中国健康界记者采访的专家和医生,都认为工作强度大是造成医生职业压力很大的重要原因。2010年,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全国有28%的医护人员有焦虑、烦躁感,12%的医护人员患有抑郁症。80%的医卫人员有疲劳感、40%以上的医卫人员缺乏工作中的成就感、28%的医卫人员有焦虑感、烦躁感,还有12%的医护人员已经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医生抑郁的现象还是很多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陶然指出,“造成医生抑郁的原因一是医生工作压力很大,强度高。”陶然说,中国字“忙”,忙就“心亡”。“我们工作时间没有规律,加班是家常便饭”。北京三甲某医院ICU重症监护室的王明(化名)说,在ICU我管2个床位。因为ICU病人的疾病重,一个ICU医生管一个病人,一天下来都很累。“我们医院设了很多学习机会,但全部是在中午——午餐会,每天都开午餐会,因为其他时间大家都没有空,不知道下午谁又在收病人,有时候收病人可能要忙到8点多,都干不完那个活。”党为民调侃道,“有一段时间我吃吉野家吃到怕啊,望风而逃。”工作成就感低 缺乏“幸福感”六六在《心术》中写道,成就感,这个东西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它让你觉得活得有价值。“医学是一个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行业,人际关系对这个职业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大的医疗环境不是特别的理想,这本来就是一个比较大的压力。”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医学心理科医生陈华认为,这和医疗行业外在的职业特点有关。在她看来,选择做医生的人,个性特点是对自己要求比较高,自律性非常强,是以满足他人的需要为成就动力的。但是他们面对的又是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对医护群体来说,这是一个不可遏止的因素,会影响他的职业成就感。王明也向记者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刚进入ICU的时候,个人的职业成就感是很低的。“从医学院进入医院的时候,觉得当医生就应该是救死护伤。在医院遇到很重的病人,刚开始没有抢救过来,也是感觉特别的失败。”王明说,我觉得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知识,又费了这么大的劲,最后还是没有把病人救活。随着对疾病了解越来越深入,王明知道,自己尽力了但没有治好病人,也是由于疾病原因本身以及医学发展限制造成的。职业成长需医生“不停学习”首都医科大学教授杨凤池等人的研究显示,医疗行业是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医生需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成才。在整个医疗实践中,医生要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决定,承担较大风险、责任和社会期望,这也是造成医生执业压力的原因之一。“医生压力大和他个人职业成长是有关系的。”陈华对中国健康界记者说,医生特别是大医院的医生,职业压力会更大。“能在三甲医院做医生的,首先都是在学校里面经历了无数轮的PK,然后留在了这个大医院。大医院里又都是高手云集,在这里能够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做很多医学、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王明也表示,医学的发展是有限的,但又需要医生不断学习,否则就跟不上“医学发展的节奏”了。“职业成长也是一个因素。”别怀玺表示,医学的职业是永无止境的,要不停的学习、提高,稍微一停就落后了。新的理论、新的学说、新的治疗理论,每天都在有,所以你要不断的更新。别怀玺说,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体力透支的时候。“像我学工科、理科的同学,没有出来学习的了,但是我们还得学习。像我这么大年纪,碰到新的知识,还是个学员,还得在底下认真听。”别怀玺无奈地说,“这就会让你有一种疲惫的感觉。”中山医学院教授谢汝石认为,这样的职业状态也是必然的,因为医学行业本身就需要很多学习、培训,背负比别人要多很多的学习任务。“在面对患者的时候,只有你准备充分了,才能游刃有余。”他说,“所谓‘艺高人胆大’,准备充分了,压力就会小一点。”特别是年轻医生,谢汝石指出,很多疾病的情况是靠医生的能力和经验去判断的,年轻的医生因为接受磨练少,对事情的判断肯定不如做的时间长的医生,他们需要学习的更多,压力更大。与付出不成正比 工作收入低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全国所有的8年制医学博士,初次就业的起薪普遍不高,能拿到7000-9000元每月的仅局限于很少的几家医院;而95%的调查对象的收入水平为3000-7000元之间。“这对于8年制年资其他科目博士而言,是难以想象的。在上海,学经济管理、IT的博士,初次就业早就是五位数的月薪。”谢汝石说,“我一直反对这种做法,作为八年制的医学生,在学习、高考时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但现在,在他们刚出来工作最需要钱的时候,给了他们一个最大的打击。”“如果国内的医生收入像国外医生那么高,也不会焦虑。”陶然表示,患者看门诊,按医保水平,一小时是98元。“上学上了十几年,干临床也这么多年,还不如卖小商品收入高。而在美国看门诊,最少也要三百元。”陶然指出,医生收入低会带来烦躁感,作为普通人,医生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生活。“其实医务人员的收入不像社会上想象得那么高。”王明也无奈地说,“患者一直认为医生收红包,不收红包就不好好治病。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医生只要站在那个位置,都会尽心尽力的给患者治好病。”“就像六六在《心术》中写的一样,”在北京某社区门诊工作的李云(化名)表示,医生拿的是卖白菜的钱,干的是卖白粉的命。患者对医生的期望过高丁香园之前做的一个调查显示,80%的医生表示,医患纠纷是他们压力的一个主要来源。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王明这方面的感受很深。“社会期望的压力是很大的,大家都希望妙手回春。”王明说,愿望是好的,但是医生的医术是有限制的。“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揭示“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谁都不能违抗,即使医学水平再高,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治好,延年益寿、长命百岁。”王明举例说,期待长命百岁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医学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帮那些该留住生命的人留住生命。对此,党为民也有相同的感受。她举例说,一些病人家属觉得只不过是体温比较高或者是血常规比较高,以为进医院打个两三天的点滴或者是吃一些药就好。但到了医院住一两个月还不见明显好转,于是认为医院和医生有问题。“其实他不知道这个症状的指向表象,对医务人员的期望很高。”党为民指出,一些病是一个慢性的过程,住院很长时间也不见得好,甚至还会有不断恶化的趋势,患者家属就会表现的比较激动、冲动、激越。“这就是超乎于医疗水平之上的一些要求了。”社会焦虑的负面影响不过,在谢汝石看来,医患关系实际上是一种社会焦虑的表现。而陈华指出,媒体报道对医生情绪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不敢说百分之百的医生都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起码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医生都是在尽力治好他们的病人。”陈华表示,当他们在竭尽全力为他人服务的时候,却看到自己的同伴受到伤害,这些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会老怀疑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天津市职业病防治防治院心理科主任别怀玺也认为,整个社会气候、舆论环境都有问题,整体的感觉很不好。“我刚工作的时候觉得还挺好的,现在不这么认为了,现在看到的都是社会阴面,医生被袭击,有的把命都搭进去了。”他说,“我们的职业现在太危险了”。党为民表示,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始于2000以后,随着医疗费用的上涨,患者把因医药费支出产生的焦虑转换到医务人员身上有关,医护人员已经开始代社会医疗制度受过。“而民众把对社会医疗体制的抱怨、焦虑转到直接为他们服务的群体上,也就是医生。”党为民说。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常委赵旭东赵旭东认为,医护人员群体在生理、心理、意志力三方面存在着超压的状况。生理上,医护人员是体力与心力付出很大的群体。心理上,医护人员要有很好的同情心、同理心,医务工作时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同时每天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记很多东西,快速摄取、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这些都很容易让医护人员的心理处于疲劳状态。意志力上,医务人员要有坚定的职业操守,执着的敬业精神;为了跟上医学科技的发展,还需要不断补充学习,进行大量的阅读。这些压力加在一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赵旭东指出,当这些内在的压力与外在的环境压力结合在一起时,希望医务人员能像超人一样坚强是不现实的。毕竟,医务人员也是人
2016-01-14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般可分为两大类:耳源性疾病(即与耳部疾病相关).往往伴有听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药物中毒、病毒感染、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非耳源性疾病,这类病人除了有耳鸣外,常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外伤等。我们可以将耳鸣的原因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耳部疾病:外耳道堵塞,不论是耵聍、异物、肿瘤、真菌病及炎症肿胀等均可导致耳鸣。因从骨导传至中耳的体内声音不能经外耳道消散所致。耳鸣轻重与外耳道堵塞程度一致。中耳炎症患者仅有少数人出现程度轻微的耳鸣。鼓室负压、听骨链粘连或固定可导致耳鸣。咽鼓管异常开放,可出现客观性耳鸣,呼吸时气流通过咽鼓管摩擦声并有自听增强现象。内耳疾病所致耳鸣多属高音调,耳硬化症的耳鸣特别明显,但多呈低音调,某些患者的耳鸣反较听力下降明显。突发性耳聋常伴有耳鸣。老年人的感音神经系统退行性变化中,耳鸣亦是听力损失开始的先兆症状。梅尼埃病的单侧低频吹风样耳鸣常在眩晕发作前出现,但亦可和眩晕、耳聋同时出现,经过多次发作或一次严重发作后耳鸣常呈永久性并属高频。噪声性听力损失的耳鸣多属高调,病程较久多为持续性。心血管疾病:·耳鸣呈搏动性,常与心跳或脉搏一致,强度往往较大,其中约有10%为高血压。·贫血者因心排血量增加亦呈搏动性耳鸣,有时可为持续性嗡嗡声。 ·头颈部或颅底血管异常可产生搏动性客观性耳鸣 , 在头颈部如颞部、外耳道、颈部等可闻及血管杂音,压迫颈部血管可使耳鸣减轻或消失,活动时杂音增强,多为单侧。除耳鸣外可伴有眩晕、听力下降、头脑胀满等症状。代谢性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增加心排血量而引起搏动性耳鸣。·甲状腺功能低下,因细胞外液增加,或内淋巴压力增加亦可引起耳鸣。·糖尿病引起耳鸣的发生率甚高。·高血脂伴血管阻塞及感音神经性聋者其耳鸣发病率高于常人。·维生素缺乏亦可引起耳鸣。肌源性疾病:·耳鸣调低与脉搏不同步,节律不规则,间断的 “卡嗒、卡嗒”声,多数为每秒钟 1~2 次,强度相对较低,为客观性耳鸣,但压迫颈部血管或颈部运动对耳鸣无影响。·与咽腭肌、鼓膜张肌、镫骨肌的痉挛性收缩有关。以腭肌阵挛最常见。·不仅患者自己感觉到 , 而且旁人于外耳道口处亦可闻及。神经科疾病:·头颅创伤后耳鸣发生率甚高,常伴有高频或全频率下降的感音神经性聋。·脑膜炎、多发性硬化症亦可发生耳鸣。药物毒性反应:·阿司匹林、阿司匹林复合物、奎宁、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等药物均可引起耳中毒,耳鸣比耳聋更早出现。·重金属如汞、铅、砷等应用时,若出现耳鸣常是中毒的主要症状。·苯胺可引起严重耳鸣。·咖啡可增加耳鸣的严重程度,停用咖啡、可可、茶、香烟后耳鸣可能明显减轻,大麻叶常使耳鸣加重。其他:·自身免疫性耳聋病、颞颌关节综合征、梅毒、过敏等均可导致耳鸣。·情绪波动、焦虑不安、精神紧张亦可激发耳鸣。·高热心跳加快,常可出现搏动性耳鸣。
(转载一段文字,虽然说法比较尖锐,但是真实反应了中国医护人员的现状。作为医生,非常希望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一起面对疾病,而不是孤独地面对疾病、患者和患者的亲属。中国的医生资源远远不如医疗设备资源那样丰富,那样可持续补充,不给予医生和护士正确的评价和理解,我们的下一代,找谁看病去?) 看了前几天的新闻(南方都市报),医学院校报考人数大幅度下降。一个医生有感而发,写了下面一些话。 孩子,紧张的高考刚刚结束,也许你和你的家人在为自己取得了满意的成绩而倍感骄傲,光明的人生和前途就在你面前。但我想说,孩子,千万要擦亮眼睛,这条道路上同样存在陷阱,其中医学院校就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陷阱。 这不,6月10日,高考刚过,山东著名三甲医院齐鲁医院医生护士就被杀,这贴消息放在网上不到2小时就被喉舌们撤了下来,因为我们社会需要***,医生护士被杀不值得、也不能让舆论同情。 我曾经是北京某大型三甲医院的高年资外科医生,我有充分的理由告诉你们目前中国医生护士的处境,供你们在填报志愿时参考。 首先说一下我们科室的情况:我们科室老中青三代医生算上,共40多名大夫,包括全国知名的专家4人,只有一个人的孩子选择了学医。从医近20年后,我决定,我的孩子“男不学医,女不学护”。如果我的儿子非要学医,我将只允许他学兽医。我以负责的态度,坚决反对任何向我咨询的人去当医生护士。我的外甥女就是在我的坚决劝告下放弃了医学院,报考了食品卫生专业。 没有人敢公布近年来中国医务人员的流失情况。我大学毕业的同学,已经有50%的人转业改行,他们其中有比我优秀得多的人才。医学院校生源不足已经是掩盖不住的事实。 在这里,我希望对医疗行业无知的家长和学生不要误入歧途。在中国,传统上对医生这个职业缺乏重视和尊重,医务人员声名狼藉,他们已经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中国的医学博士约占博士总量的1/5,是博士中最大的一个群体。今年的某市社区卫生院已经进了几个省中医学院的医学硕士了,虽然中国的各行各业,几乎没有哪个行业的受教育水平比医疗行业高,但就是这样一个高学历、高素质的职业,一个在其他国家被视为崇高地位和荣耀的职业,却被社会妖魔化成了“白狼”、 “披着白衣的***”、“职业杀手”。很显然,不是这个职业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 中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而医疗总支出(包括zhengfu 投入和所有病人自付的医疗费)仅占世界的1%(《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这点可怜的经费其中的80%又用在了850万party政官员身上(中科院调查报告),其他13亿人瓜分剩余的0.2%。收了纳税人的钱,却没有给纳税人相应的医疗保障,全世界倒数第四的卫生投入连贫穷的非洲国家都比不上,为了维持卫生系统的运转给了一个以药补医的损政策,出了事就由卫生系统承担骂名,再指挥喉舌攻击医院、医生,造成医生患者之间剑拔弩张、两败俱伤的局面。一些别有用心的利益集团和他们的喉舌似乎很喜欢这样的环境,他们煽风点火,找到妙法成功地将医疗矛盾转嫁给了医生头上,把药品购销中的虚高定价、回扣风、不正当竟争等等所有脏水统统泼到了医生头上,让医生——患者产生的冲突来遮盖整个社会问题,他们则在一旁开心地舔着沾满纳税人血汗的舌头。 在这个问题上卫生部有曾有明确的说法:为了社会的稳定——平抑13亿人民群众对医疗支出的不满,牺牲全国几百万医务人员的利益是必要的。原卫生部张文康部长曾经说过:“在出现医疗纠纷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将坚决站在患者一边!”我理解了一位老医生说过的话:无论你抱着多美好的愿望走上这条路,在中国当医生,患者就是你的敌人,而且你的敌人绝不仅仅是患者! 护士也同样如此。在医院里,已经看惯了多少护士妹妹们委屈的眼泪。听说北京地区下半年要由护士承担病人的生活护理。生活护理绝不是象文字描述那样的简单,它暗含着青春年华的姑娘们要为病人端屎倒尿、洗头刷牙、为便秘的病人抠出大便、揩屁股、提着输液瓶和无数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陌生男人一起进厕所,帮他宽衣解带,掏出他的东西,遇上前列腺肥大的,还要帮他嘘嘘两分钟等他排尿。不是这样的工作不能做,这样的工作需要人做,至少要有足够的补偿吧。从事这样工作的女人,你愿意做她的老公吗?从事这一行的姑娘们,你们不要指望能嫁人甚至奢望嫁个好男人!你们从事的职业一点都不高尚,除非你每月拿5万元工资体现出你的工作价值! 在这个国家,药价高、看病贵的原因只有一个,千错万错,谁都没错,除了医生。那么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几何呢?在医院挂号看病,一个号是2块5,加上5毛钱的病历费,一共是3块钱。到一个动物园看个猴子还需要10块钱,找个算命的看几眼,还得百八呢,医生用了花了至少10多年的专业知识就值这点钱。(培养一个主治医师至少需要15年,培养一个主任医师至少需要20年)。在北京市发改委的网站上,规定的肾切除手术是320元/例,这是什么概念:4名医生、2名护士、1个麻醉医生,为这个病人忙活3-4小时,平均每人每小时劳务费不到15 元。还不包括手术后出了问题医生要掏腰包赔钱。试问拿杀猪刀的1小时能拿多少钱!这不是劳务费多少的问题,这是对医生人格和价值的侮辱,我就纳闷,那么多医院,为什么没有一家医院有血性敢于站出来取消如此低廉的手术费呢? 医疗纠纷是你永远抹不掉的痛。不要指望医院里的行政领导会为你撑腰,除了你和你的家人,你会发现你非常孤独无力。说患者是弱势群体,当医生护士后,你会发现真正的弱势群体只有你。没有人为你撑腰,科主任不会,院长不会,卫生部长不会,***更不会,他可以让自己脑出血的母亲享受高端免费医疗,医务人员无论被打还是被杀,统统与他无关痛痒。 孩子,人生的路千万条,你可以经商、做官,你可以相面、卖保险、卖茶叶蛋,但劝你不要走到当医生这一条不归路,因为将来某一天你后悔时,就像现在的我,你会发现自己是如此渺小软弱,没有其他的路可走。没有代人受过,承担骂名的思想准备,劝你不要上这条船。 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诅咒他的孩子以后在在中国当医生;在中国,大家都是圣人,唯独医生是万劫不复的罪人;别人都可以索取,只有医生必须奉献。在中国,医生要生存,就要视你的病人为敌人,这只能让他们处事更圆滑、思想更邪恶。其他国家的天使,落地这个神奇的国度,终于成功地孽生成了魔鬼! 如果你恨自己的孩子,就叫他去当医生吧;中国医生不是为治病而存在的,而是为缓解医疗矛盾而存在的牺牲品,被百姓唾骂,被媒体指责,被官员敲打,被医*闹打破脑袋,被病人家属捅死而解脱。最窝囊的人不是戴绿帽子背黑锅看别人**的炮兵炊事员,而是中国的医生。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短命,就让他在中国当医生吧;这样他就会一辈子胆战心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天为别人的健康而忙碌,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无休止超负荷的工作中迅速垮下去。每天面对不可预知的医疗纠纷、赔偿、挨打、受骂,一定会心力交瘁,不被病人杀死也会有机会英年早逝的。死了也没什么,看看关于齐鲁医院医生被杀帖子的留言就知道:你死的活该,早就该死!原因只有一个:谁让你当医生呢?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得安宁,就让他当医生吧。这样他就会不分节假日地超负荷工作,每天都要去查房。寝食不得安宁,夜间手机不敢关机,有急诊或病房有事打电话吵醒了老婆孩子也无暇顾及,你得赶快去会诊,晚了会被家属打的。 孩子,如果你对当医生还抱有幻想,我劝你到医院看看医*闹,看看家属堵塞医院大门,看看在病房里如何烧纸,知道原来死人肉是可以坐地还钱的,弄明白为什么这个国度里医务人员是需要带钢盔上班的。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思想境界都很高尚,非要献身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神圣事业,那让他出国当医生吧,因为任何一块土地,医生都有做人的尊严,唯独中国例外;如果没有能力出国,就在国内当兽医吧!你可以给野兽、家畜看病,但不要给人看病,因为动物虽然不知道感恩,甚至会踢你一脚,但它们不会受人教唆,把你当成敌人和发家致富的对象。 孩子,如果看完这个帖子后你还是选择了学医,我真的很佩服你的勇气和胆识!我也建议你把这个贴子存起来。10年以后,当你医学院校毕业5年时,伤痕累累的你一定要再看看这个帖子。我敢肯定,你一定会后悔当初为什么瞎了眼睛报了医学院校;你会问:既然是亲生的父母,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孩子推入万劫不复之境? 孩子,在中国,当医生就是苦海,在你踏上这条破船之前,我劝你回头是岸!
医务工者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有25%~40%的中风病人在第一次发病后的2~5年内会再发中风。复发时,中风的性质可以与第一次相同,均为脑出血或脑梗死;也可以是不同的,如一次是脑出血,另一次是脑梗死。不同类型的中风,复发机会不同,从多到少依次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溢血、脑栓塞、脑血栓形成。不同类型的中风,其复发间隔时间亦不同,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一半在第一年复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复发率为18%~38%,大多在6周内复发。复发次数可以是1次或几次,以复发1次的居多。复发的次数越多,后果越严重。所以,对中风病人及其家属来说,病情恢复后仍不能放松防治中风的危险因素。预防中风复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病人和家属要掌握一些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以便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注意;了解一些相关药物的使用,学习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和护理的方法等等。②减轻焦虑,加强肢体的康复功能锻炼:由于中风或多或少留有一定的后遗症,加上担心中风的复发,病人往往对前途会有悲观失望的情绪。我们要让病人明白,中风的复发是可以预防的,要鼓励病人行动起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功能锻炼,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③定期检查身体,控制好中风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心脏病等。④长期坚持进行以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和改善脑功能为目地的的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中风患者如能坚持做到以上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中风的复发。
手术前谈话最多谈到的就是“手术风险”。有很多患者,或者家属都会问这个问题:手术有没有风险?风险有多大?好一点的医生、大一点的医院手术风险是不是就小一些?其实风险的大小,只能是相对的,风险在哪里都一样存在。这个问题常让我想起一个电影场景(我不是电影迷)——施瓦辛格主演的《真实的谎言》,有那么一幕,老施比犯罪分子手脚还麻利地把一骑警掀翻在地,抢了他的马骑着去追恐怖分子,两人不依不饶地到了一摩天大厦的楼顶,没路走了,可人家恐怖分子是驾着摩托上借电梯上到楼顶的,被逼急了加大油门冲到对面大楼的楼顶去了,老施不服啊,鸭子都快熟了你还能飞对面楼上去,不服,得追。看导演导的那个精彩:老施回马后退几步,加速助跑,准备跨越,嘿,马停了,直接把老施给甩下去,吊在马缰绳上,这是镜头来个特写,老施的脚下,如万丈深渊般地看见车水马龙的大马路成一条细细的长河,那种感官的刺激,强!不厌其烦地回顾这个情节,就想说明一个道理:相对性。从摩天大厦的楼顶上看,马路不宽,那是因为相对那个高度来说不算宽,但是马知道马路还是那么宽的马路(估计这跟它整天在骑警跨下溜马路有关),所以到跟前它不干了,没准心里还嘀咕背上那傻瓜:你满身肌肉你怎么不飞啊。站在摩天大厦楼顶上,和站在一个小高层的楼顶上,看同一条马路,对其宽度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从一个不太高的楼顶上看,感觉会比在几十层高楼上看到的马路宽很多。这种感觉的误差在于宽度和高度的比例不同,给你造成的感觉不同。其实不管在大医院还是小医院,手术风险也都是存在的,马路还是那么宽,只是从不同高度看感觉不一样罢了。说到这里,肯定有人要抬杠了,小医院、小医生就是没经验嘛,因此风险肯定高啊。那咱再回到手术风险,或者说医疗风险这个问题。是不是到高一级医院手术风险就会小一些呢?跟上面这个道理有得一比,当然不是很恰当的一个比方,因为影响到手术风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是说有很多个影响到宽、高比的因素,让医生很难给出一个确定的比例(或者说风险概率)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思考: 手术风险=1/(医生经验×设备×医生责任心×病人体质×其他)×100%在这里绝对不是为了普及数学知识或者得出个某氏第几定律来,所以各位看官大可不必琢磨这公式的完美程度,在这里只是为了叙述方便。稍加注意就知道,分母里的几个因素越大,手术风险就越小,无论从医生和患者的心态来讲,都希望分母大一点,最好是无限大,但是不是每项都可以随心所欲地增大的,而且无论怎么增大分母,从数学理论上来说,手术风险不可能是0。医生的经验并不一定与从业时间成正比,尤其外科医生,术业有专攻,现在随着医学学科的不断细分,医生所攻的专业也越来越细,在某一方面可以是大师,但就意味着在另一方面牺牲一些精力,这跟人的肚子差不多,你选择了吃肉,菜就装不了多少了,反正肚子容量就那么大。因此选择合适的医生显然是重要的,而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症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情况,尤其到了大型综合性医院,医生的专业性之强,更显突出。设备就没得什么说的了,不一定要多高档,但一定是从事一个专业必须要有的,那可都是吃饭的家伙,没设备就没法干活,所以能开展一种手术的医院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这就是近期国家推行医疗准入制度的明智所在。如果跟本山叔小品里说的那样,拿修脚刀拉双眼皮,那风险就另当别论了。医生责任心是目前最被老百姓诟病的地方,不阐述,两边挨砖的话没法说,但是不可回避,这是一个影响手术风险的因素。病人体质是必须被重视的,不少患者和家属都有这样的认识:额地娘啊,好在他年轻,壮实啊,这么快就恢复了。其他所包含的因素就多了,比如:来自家属的信任感和压力(两者给医生造成的心理感受是截然相反的);医生的疲劳程度和心理状态;手术环境的舒适性等等。这些纷繁复杂的因素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被很好地综合起来并得到比较好的配合,才可能真正地扩大分母,减少得数:手术风险。否则此消彼长,分母值还是不够大的。如果能将上述各因素很好地综合调配,即便是在中小医院,风险也可以控制在比较低的程度。比如上面说到的那个电影情节,老施如果驾的是方程式赛车,肯定能飞过去抓住恐怖分子了,没准还能碾断他一后腿,都不用给他戴铐了,不过导演没给他安排这设备,分母值被扣分。相反,如果导演给安排了一赛车到摩天大楼顶上(且不说怎么弄上去的),驾座上是一车盲,推着车就想要冲过对面楼顶去;或者车也有了,人也会开,可他觉得都黑天了,该下班了,不该他冒这摔成肉饼的风险去抓贼了,如此种种因素,都可能让导演接着演绎下一个镜头:成功逃脱的恐怖分子回头,抹一把脸上的汗水,呸一口,再冲对面楼顶伸出中指鄙视你一下:有种的你过来!所以,必须正视手术的风险是客观存在,而它的大小只能相对地看待。具体到一个病人来到了某个医院某个医生面前时,在上面公式的分母值里,其实除了医生责任心和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可调控因素外,其他基本上都是不可选的,因此明智之举是医患双方尽可能地共同扩大分母中的几项指标,才能真正减少医疗风险。
脑动脉瘤好发于颅内动脉分叉和主干的分支处。动脉瘤的形成与该处动脉壁的中层,即肌层存在先天性的发育缺陷有关。由于承受血流的冲击,使该处动脉壁的薄弱点向外突出,逐渐扩张,形成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的囊状膨大,即成为动脉瘤。而动脉瘤的破裂,既有上述的解剖结构上的缺陷,也与一些后天的因素,如与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变有密切的关系。凡某种因素引起血压突然急剧升高,都可能成为原有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诱因,情绪波动如过于激动是很重要的因素,此外尚有头部急剧的摆动、猛弯腰、急起身和饮酒等。Fisher报告动脉瘤破裂出血发生于用力时,如排便、举重物、性交、洗澡、上楼梯等,占其病例中的55%,29%突然出现在正常生活时,其余则出现在睡眠状态。由于周身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脑组织及Willis动脉环与颅内固定结构的相对性移动,动脉瘤内压力在瞬间上升并持续增高,短时间内超过动脉瘤壁薄弱点的弱性限度、加之动脉瘤内的湍流压力,遂在薄弱点破裂。所以这些诱因是一些危险因素,适当注意避免这些因素,对患有脑动脉瘤的病人,可起到预防破裂出血的作用。脑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约有48.2%-60%的脑动脉瘤破裂之前出现先兆症状。分为3种尖型;①动脉瘤扩大的症状,如局部头痛、眼部疼痛、视力缺损、眼外肌麻痹等,随动脉瘤部位有所不同;②动脉瘤小量漏血症状(前哨出血),如前头痛、恶心、呕吐、项背痛、羞明、昏睡等;③局部缺血症状,如运动和感觉障碍、眩晕、幻视、平衡失调等。病人如有这些先兆症状,尤其是已有漏血、经微或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表现,应尽快行脑血管造影确诊,进行预防性治疗,如降血压至正常水平,和采取直接手术等治疗。2.动脉瘤破裂的症状和体征:动脉瘤破裂出血,立即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严重时,病人呼叫剧烈头痛,随即昏睡或陷入深昏迷、呼吸障碍、血压增高转而下降,可于几分钟或几小时内死亡。典型的临床表现则是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症状和体征。以头痛、恶心呕吐、不安、颈强直,可伴有或无意识障碍和神经损害的征象。出血多者,病人昏迷,生命体征发生改变,乃至出现脑疝表现。(1)头痛: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70%为剧烈的全头痛,30%为局部头痛或偏头痛。头痛有时与动脉瘤部位相关。颈内动脉一后交通动脉瘤时头痛多位于额眶部;颈内动脉瘤时一侧头面部痛;前交通动脉瘤常引起两侧前额部头痛;幕下动脉瘤常引起枕部痛。剧烈头痛呈“爆炸性”为此类病人头痛的特点。(2)意识障碍:发生率为41%-81%。多在头痛出现之后发生昏迷,经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病人逐渐清醒。部分病人则昏迷加深直到死亡。(3)神经功能损害证状和体征:单纯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较少产生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出血时载瘤动脉痉挛或血压下降,导致一过性脑缺血,能表现出某些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前交通脉瘤破裂引起双下肢短暂性轻瘫,颈内动脉瘤破裂引起动眼神经麻痹及偏瘫,大脑后动脉瘤破裂引起视物变形,基底动脉瘤破裂引起眩晕及脑干症状。前半Willis环动脉瘤破裂还可引起局限性和全身性抽搐等。随着病情发展,特别存在某些继发性病理变化时(如血肿、脑缺血、脑梗塞等),则产生某些持久的神经功能障碍。这些特定局灶性神经体征,往往有定位意义。①偏瘫失语:多见于大脑中动脉瘤,也可见于颈内动脉瘤和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②动眼神经麻痹:常提示同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也可见于颈内动脉——脉络膜前动脉瘤及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③海绵窦综合征:可产生于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破裂之后。④双侧外展神经麻痹:见于基底动脉瘤破裂。可能系脑干移位,外展神经受压于小脑前下动脉及桥脑之间所致。⑤精神症状:如Korsakaff综合征、性格改变、记忆力缺失等,见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多为血肿压近或缺血损害双侧额叶内侧面、胼胝体及下丘脑的后果。约1/3的病人可出现眼部症状。①视力减退:可于颈内动脉——眼动脉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破裂之后。②视野缺损:多见于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或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系视交叉受累所致。另外,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后的颞叶血肿损害放射,大脑后动脉瘤及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破裂,枕叶缺血,也可引起对侧的同向偏盲。③眼底改变:视网膜出血多见于同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常导致玻璃体膜下出血,并可扩散到玻璃体,引起失明。这乃是颅内压升高及视神经鞘受压后,视网膜中央静脉出血所致。约15%的病人可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4)全身症状:在动脉瘤破裂早期可有短暂的血压升高、体温上升、白细胞增多、高血糖、糖尿、蛋白尿等,可能与出血刺激下丘脑有关。当下丘脑损害加重时则可出现中枢性高热、深昏迷、上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抽搐、抗利尿素分泌失调(Syndrome of inappropriate secretion of ADH,SIADH)、高血压、电解质紊乱等。
患者:我宝宝出生时因超过预产期剖腹生产,宝宝出生时羊水二度污染且缺氧,一出生就开始尖叫,不睡觉,后检查为缺血缺氧性脑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接着注射了降颅压的药物和维生素K,血止住后送往省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10天后出院,现在宝宝已经2个月大,身体行动各方面反应正常,脖子能挺起一会,有尿会哭,能把到尿,眼睛会跟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但是就是不会寻找声源,对她说话有时候看一边,没什么反应,还不能被逗笑。颅骨重叠还未打开。宝宝还未做CT复查,请问如果颅内积血已吸收,宝宝还会有后遗症吗?现在的情况属于脑发育迟缓吗?如果有癫痫后遗症什么时候能发病及能早期发现吗?颅骨重叠一般什么时候能打开?若很长时间后才打开会对脑发育造成什么影响? 听力视力检查都正常,宝宝一个半月复查时开了10天的神经节苷酯,现在已注射完海口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李钢:你这个孩子的情况建议你正常喂养并追踪观察.观察的内容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小孩囟门的饱满度、头围的变化。还可以定期做CT,但是小孩尽量少做,在医生建议做的时候再做。目前你所描述的情况和检查的结果还不能说小孩有什么异常.还不属于脑发育迟缓.当然有些症状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步表现出来的. 新生儿缺氧会造成脑损害,但是短暂的缺氧并不会遗留永久性的后遗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并发脑积水,也需要后期观察才能知道,一般少量的血吸收后不会留什么后遗症.癫痫如果现在没发现,暂时也不考虑预防性治疗,颅骨重叠会在脑发育后逐渐打开,现在还不到时间,如果长时间发现头围小于正常儿童,通过CT检查可发现脑内的情况.
脊髓血管畸形是指脊髓局部的血管数量和结构发生异常。发病年龄在1-40岁,平均20岁左右。病因及病理脊髓缺血及损伤是主要的病变机理,可能发生的病理改变为:1 脊髓内出血、血肿;2 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压迫脊髓;3 脊髓因病变偷流而缺血;4 椎管内静脉高压。临床表现1 进行性感觉、运动障碍,早期出现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严重时可导致截瘫;2 近半数病人有较明确的定位痛疼,如腰部、背部、腿部;3 少数病人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脊髓内血肿而突然发病,女性病人可因妊娠和月经诱发或加重病情;本病根据病变的部位、形态、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特征,可分为髓内动静脉畸形、髓周动静脉瘘及硬脊膜动静脉瘘等。检查诊断1 脊髓血管造影:是目前确诊脊髓动静脉畸形的唯一方法,同时也可为栓塞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除儿童用全麻外,成人均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下进行,脊髓血管造影包括所有供应脊髓的根动脉,包括双侧椎动脉、甲状颈干、各肋间动脉、腰动脉、髂内动脉。2 脊髓造影:这是判断脊髓病的第一个检查步骤,相对来说,对患者承受的经济负担较小,发现病变节段后再行CT扫描或脊髓血管造影。3 CT扫描:在脊髓造影明确病变节段后,再进一步对病变有更全面的认识。4 磁共振图象:可以更全面认识髓内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鉴别诊断主要与以下疾病相鉴别:1 椎管内肿瘤:该病发展过程多数分为三个节段:(1)刺激期:夜间痛或平卧痛是其特殊症状,病人常被迫“坐睡”;(2)脊髓部分受压期:表现为受压平面以下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髓内肿瘤是从上向下发展,而髓外肿瘤是由下向上发展;(3)脊髓完全受压期:肿瘤平面以下的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大小便功能及性功能)完全丧失。2 颈椎病:也有颈肩部疼痛及感觉异常表现,但感觉障碍平面往往不规则,少见有括约肌功能障碍。3 颅内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脊髓血管畸形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时的脑膜刺激症状,需与颅内颅内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相鉴别。治疗本病治疗前应做好各项诊断检查,明确血管畸形的不同类型,搞清病变的“来龙去脉”。根据病情,制定不同的个体治疗方案。本病如果诊断治疗不当,病情逐渐发展,多可导致截瘫。国内治疗本病较好的大医院有北京宣武医院、广州珠江医院。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为:(1)畸形团边界清楚。(2)病变范围在两个锥体以内。(3)病变位置靠后,与脊髓前动脉距离远,手术不损伤动脉主干。(4)引流静脉不阻挡手术入路。(5)硬脊膜或髓周动静脉瘘,瘘口明确,手术可达病变处。2 血管内栓塞治疗:栓塞的原则是经过较安全的途径,循序渐进地减慢脊髓动静脉间的异常血流,改善脊髓功能,减少出血机会,逐渐形成血栓,最终使动静脉畸形完全栓塞。应用微导管,一直送到畸形的边缘或瘘口,避开主要功能动脉,注入液体胶(NBCA)可使部分或全部畸形血管团及瘘口消失。当大部分畸形血管影消失,即适可而止,不应一味追求畸形血管在影像上的完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