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完全“戒”水果是不适宜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这些对糖尿病人是有益的;但水果所含的葡萄糖又是糖友所惧怕的。其实水果不是洪水猛兽,糖友也是可以开心“享受”水果大餐的。 一般说来,血糖控制平稳的糖友(空腹血糖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8mmol/l以下,年迈患者可放宽标准:空腹血糖小于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 可以选用含糖量低、升糖指数低的水果。对于一些血糖高、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只能选用含糖量在5%以下的蔬菜、水果,例如 西红柿、黄瓜等。 糖尿病患者选择水果的依据主要是根据水果中含糖量及淀粉的含量,以及各种不同水果的血糖指数而定。每100克水果中含糖量少于10克的水果,包括青瓜、西瓜、橙子、柚子、柠檬、桃子、李子、杏、枇杷、菠萝、草莓、樱桃等(具体大家可以参考升糖指数表或食物能量表)。 吃水果的时间最好选在两餐之间,饥饿时或者体力活动之后,作为能量和营养素补充。通常可选在上午9点半-10点半左右,或者晚睡前1小时左右。不提倡餐前或饭后立即吃水果,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碳水化合物,致使餐后血糖过高,加重胰腺的负担。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每种水果对血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建议家中有血糖仪的患者在吃水果之前,以及吃水果后2小时测一下血糖,血糖在8mmol/L以下就好,并以此方法摸索各种水果的每次食用量,慢慢的您就把握好进食量了。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77mmol/l(50mg/dl),是糖尿病患者用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的常见的并发症。低血糖早期症状以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心悸、乏力、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震颤、恶心呕吐等,较严重的低血糖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缺糖的表现,如意识模糊、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大小便失禁、昏睡、昏迷等,值得注意的是每个病人的低血糖表现可以不一样,但对病人本身本说,每次发作的症状基本相似,因此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注意识别低血糖症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低血糖对人体是有害的,尤其是对老年病人,低血糖的危害更甚于高血糖。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1、低血糖时,体内的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增加,导致反应性交血糖(苏木杰效应),造成血糖波动,病情加重。2、长期反复严重的低血糖发作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不可逆的损害,引起病人性格变异,精神失常、痴呆等。3、低血糖还可以刺激心血管系统,促发心律失常、心肌梗塞、脑卒中等。4、低血糖昏迷过久未被发现可造成死亡。低血糖是糖尿病的急症之一,应积极处理:1、早期低血糖仅有出汗、心慌、乏力、饥饿等症状,神志清醒时,可给病人饮用糖水,或进食含糖较多的饼干或点心。2、如病人神志已发生改变,应该用50%葡萄糖40-60ml静脉注射,更严重时,可用10%萄萄糖持续静脉滴注。3、胰高血糖素的应用 有条件可用胰高血糖素1mg肌内注射,但胰高血糖素价格较高。需要注意的是,用拜糖平治疗的病人如发生低血糖则需用葡萄糖口服或静脉应用治疗。低血糖为生化异常,并不是一种疾病。凡是因某种原因使血糖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引起了以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的一组临床表现,称为低血糖症。本症严重时可导致昏迷。引起低血糖症的原因很多,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胰岛素过多:胰岛素瘤、胰岛细胞增生、胰岛细胞癌、异位胰岛素分泌瘤、降糖药物。临床上内生或外用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症最常见。(二)反应性低血糖症:早期糖尿病、功能性低血糖、营养性低血糖。(三)对胰岛素过度敏感。(四)肝脏疾病。(五)中毒:药物中毒。(六)糖类不足。低血糖性昏迷有什么症状低血糖对机体来说是一强烈的应激,病人表现交感神经兴奋;低血糖使中枢神经系统缺少能量来源,出现许多功能障碍。病人发病之初觉头晕、头痛、饥饿感、软弱无力、肢体湿冷,继之意识朦胧、定向力障碍、抽搐以至昏迷,也可以表现为精神错乱及偏瘫。如何治疗(一)一般治疗:确定患者气道是否通畅,必要时做相应处理;有癫痫发作时须防止舌部损伤。(二)紧急处理:病人尚有吞咽动作时,可喂些糖水,多数可迅速改善症状。已经昏迷者应即刻静脉注射葡萄糖,以每分钟10ml速度静注50%葡萄糖50ml。对大多数病人用20~60ml50%葡萄糖足以矫正低血糖。于快速注入大量糖时,可以产生症状性低血钾症。大多数低血糖病人注糖后5~10min内可以醒转。如果低血糖严重,持续时间较长,神经功能很长时间也不能完全恢复。病人清醒以后,尽早食用果汁及食物。在病人使用中效胰岛素(低精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或氯磺丙脲时可有低血糖反应,对这些病人,清醒后为防止再度出现低血糖反应,需要观察12~48h。有时进食碳水化合物的同时,加用高蛋白膳食如牛奶以及静点5%葡萄糖是必要的。个人认为,低血糖也可以是与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的日常生活有关.比如,日常生活不规律或饮食缺乏营养,导致我们机体暂时的功能性紊乱.所以,我们也不要太担心了,但若是时间久了,就要去看医生了.什么是低血糖?葡萄糖是醣的一种型式,是身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低血糖症或称低血糖是发生 在当血糖值降得太低,无法供应身体细胞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足够能量。 碳水化合物如糖及淀粉是我们饮食中葡萄糖的主要来源,在消化的过程中,葡萄糖被吸收进入循环中,带到身体的各个细胞,提供正常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而过剩的葡萄糖则被贮存于肝脏中,成为肝醣。这些过程都受到身体中贺尔蒙的严密控制,所以正常人的血糖都非常稳定,鲜少发生低血糖的。 低血糖可发生在糖尿病和其它疾病的病人身上。对糖尿病来说,由于接受降低血糖的治疗,所以低血糖会随时发生在任何一位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身上,特别是一些需要严格控制血糖的病患,或者是血糖值起伏很大的病人。所以糖尿病患者和他们的亲友都应该去学习怎样去应付低血糖的发生。 身体如何控制血糖? 简单来说,血糖主要是由贺尔蒙胰岛素及升糖素来控制,此两种贺尔蒙无论太多或太少都会导致血糖值降得太低(低血糖症)或升得太高(高血糖症)。其它会影响血糖值的贺尔蒙尚有肾上腺皮质酮、生长激素、儿茶酚氨(肾上腺素及正肾上腺素)。 胰脏中的胰岛有阿发及贝他细胞,可分别产生升糖素和胰岛素。当饭后血糖升高, 贝它细胞就会释放胰岛素,胰岛素可帮助葡萄糖进入身体细胞,把血糖值降至正常范围。当血糖值降得太低时,阿发细胞会分泌升糖素,会刺激肝脏释出储存的肝醣及转变成为葡萄糖来升高血糖值到正常的范围。肌肉亦可储存部份肝醣,也可被转变为葡萄糖。 血糖值范围 正常血糖值的范围大约为60-115mg/dl;视乎个人最后吃过东西的时间而定,在空腹时,血糖可偶尔降至60mg/dl以下,甚至50mg/dl以下,而无任何严重不正常的问题。这可在健康的妇女身上见到,特别是在长期禁食过后。倘若血糖小于45mg/dl,通常代表不正常而严重的问题。 低血糖的症状有那些? 低血糖症的人会觉得虚弱、嗜睡、发抖、混乱、饥饿及头晕。皮肤苍白、头痛、激动、震颤、流汗、心跳加速、发冷、抽筋感、突然间的情绪改变及行为改变,例如无事哭泣、笨拙或痉挛性的活动、无法集中注意、嘴部周围麻刺感等都是低血糖的症状。在严重的情况下,病人可能丧失意识,甚至昏迷的情形。长期的糖尿病患,由于某些对低血糖反应的机能受到破坏,所以可能无任何警觉性症状,发生低血糖时并不察觉,当血糖低到某一程度,便马上昏迷,是极之危险的一种表现。 低血糖症状有时误认为与血糖无关之情形所导致的症状,有时别的疾病也可以引起类似低血糖的症状。例如:不寻常的压力和焦虑,又或者心脏病发作及其它疾病引起的休克,可导致额外儿茶酚氨(catacholamines)之产生,形成与低血糖所产生的症状相似的状况,但不一定与血糖值有关。 糖尿病人低血糖的原因 糖尿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血糖,糖尿病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无法分泌足够之胰岛素或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使身体无法利用葡萄糖作为能源。以致于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而在血液中累积,产生高血糖。治疗糖尿病的目的是降低其血糖,视乎病情的严重性,大部份糖尿病人都会服食降糖药或施打胰岛素。既然要接受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要来治疗,就可能会发生低血糖,特别是施打胰岛素的病人。 容易产生低血糖的情况,包括:接受过高剂量的治疗、胰岛素吸收改变、没有 吃饭、延迟吃饭、吃得太少、过量的运动、喝酒过多或合并其它原因。 糖尿病的低血糖处理 糖尿病者应该根据个人的年龄,低血糖症状的认知能力,身体的状况等因素, 由医师来订定血糖的控制范围,血糖控制范围每人都不同,例如某个血糖范围 对一个无糖尿病的年轻成人是安全的,但可能对一个小孩或一位较老且有其它 内科问题者就太低了。 当你觉得有疑似低血糖症状又无法测试血糖时,最好先治疗而不要等,记住这简单的规则:" 当有疑问时就治疗 ",轻微的低血糖若不及时处理,有可能进一步 发生严重的低血糖,丧失意识,无法自行处理。 因为低血糖常与症状相吻合,糖尿病者通常在他们血糖降低时,都可以感觉得出 来,症状包括颤抖、心悸、冒汗和饥饿感。他们可藉由吃蚝纫恍┖?鞘澄锶缣?BR> 果、果汁或非低热量的汽水,可在10-15分钟内情况获得改善,使用葡萄糖锭或软膏(药房可买到),是目前较为方便又快速的治疗方法。 请勿使用巧克力或冰淇淋来治疗低血糖,原因是巧克力或冰淇淋含大量脂肪质, 延缓糖分吸收。确定你至少有一种的糖随身携带和最好备有紧急升糖素随 身包 当你测完血糖及治疗低血糖后,等15-20分钟后再测一次,如果血糖仍低或症状并未减轻,重复治疗一次,在你觉得较好后,确定你照正常食用正餐及点心来维持血糖值上升。 由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特别是积极性治疗,所以 是最容易发生严重性低血糖的,它可导致意识丧失。 一部份长期胰岛素依赖型病人可能发生一种情况叫做 "无法认知低血糖" 的现象,意思是他们在低血糖时不会产生警觉性症状,所以不知道自己低血糖。 较严重的低血糖会影响中枢神经,以中枢缺糖的症状表现,包括头痛、脾气改变、躁动、精神不能集中、晕睡、抽搐和不省人事等。这种情形可能虽要别人的帮忙注射升糖素或送医院紧急救护。处理这类低血糖时,医师通常会给予葡萄糖液或升糖素注射,升糖素或葡萄糖液注射都可以很快地解除低血糖的症状,使血中葡萄糖上升。 糖尿病患可藉由经常测血糖值来学习确认低血糖的症状,避免引发低血糖的情形来减少低血糖的发作。除了随身携带糖片和最好备有紧急升糖素随身包外,尽可能配戴糖尿病识别对象。朋友、亲戚、甚至任何人都应知道低血糖的症状及如何在紧急的情况下来协助糖尿病患。 尽快治疗低血糖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变得更糟而且可能会昏迷,如果你昏迷了,您的旁人必须给予您紧急协助,如注射升糖素或送医院紧急救护。 血糖过低昏迷了,旁人应该做的事情包括: 1.不要帮病人打胰岛素 2.不要强塞食物或液体到病人口中 3.不要将手放入病人的口中 4.维持呼吸道通畅 5.注射升糖素 6.打紧急电话120求救 由于积极性胰岛素治疗可帮助预防糖尿病合并症的发生,所以采用此疗法的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愈来愈多,相对的低血糖的发作率也愈来愈多。 要维持血糖在接近正常值的范围,又要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袛有靠经常自我测试血糖、规律的饮食及运动计划、学会辨认低血糖的症状和遵从医师的指导。
我国是世界糖尿病大国。2019 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前 10 名国家中,中国排在第一位,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 1.16 亿[1]。2020 年 4 月,由滕卫平教授发布的中国最新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 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 35.2%[2]。大部分中国 T2DM 患者是以餐后血糖(PPG)升高为主要表现。针对亚洲人群进行的 DECODA 研究显示,亚洲糖尿病患者以 PPG 升高为主,单纯 PPG 升高的糖尿病患者占糖尿病患病人数的45%[3];而中国流行病学筛查诊断数据亦显示,糖尿病患者单纯 PPG 升高的比例达 50%,糖尿病前期中约 70% 为单纯性糖耐量异常(IGT)[4]。餐后高血糖定义及病理生理餐后高血糖的定义为摄食后 1~2h PG>7.8 mmol/L。餐后高血糖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与第一时相/早相胰岛素分泌缺陷、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IS)下降、胰升血糖素分泌在进餐后不受抑制及餐后肝糖输出持续增高相关[4]。同时,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循证证据也已证明[5],相较于空腹血糖(FPG ) 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高血糖能够显著增加 T2DM 患者心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全因死亡风险。大量流行病学研究也已证实,餐后或负荷后高血糖与多种疾病相关,一方面,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可能的机制是快速升高的 PPG 造成血糖波动,导致视网膜血管内皮功能下降、血管反应性增加;另一方面,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高相关,2h PG 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的预测因素,可能的机制是餐后血糖引起血糖波动,促进氧化应激(OS)反应和损害内皮功能所导致;此外,餐后高血糖还能对机体造成其他不良影响,如胰岛 β 功能的进一步恶化等[4]。所以,有效控制 PPG 能够使 T2DM 患者得到多方面的获益,对 T2DM 患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起到缓解作用。餐后血糖控制控制 PPG 对HbA1c达标及减少血糖波动非常重要,PPG 的控制目标也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如下图所示[4]:T2DM 患者 PPG 控制目标T2DM 患者控制 PPG 的方法除了生活方式干预之外,需要选择能够有效降低 PPG 的药物。以降低 PPG 为主的口服降糖药包括 伏格列波糖、短效磺脲类促泌剂、格列奈类促泌剂、二肽基肽酶-4 抑制剂(DPP-4i);注射制剂包括短效胰岛素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升血糖素样肽-1 受体激动剂(GLP-1RA)[4]。常用降低 PPG 药物特点以伏格列波糖为代表的α-糖苷酶抑制剂是控制餐后血糖的优选方案1.α-糖苷酶抑制剂是唯一作用于肠道位点、从而降低餐后血糖的口服降糖药物,α-糖苷酶是单糖产生的关键环节及最终环节。单糖的产生必须依赖α-糖苷酶的水解作用,且α-糖苷酶参与单糖产生过程的多环节1,32.不同的AGI,作用效果于临床疗效不同。伏格列波糖于阿卡波糖相比,更好控制了餐后血糖,具有更好的安全性。l伏格列波糖分子链更短,对α-糖苷酶的抑制效果越强与阿卡波糖相比,伏格列波糖分子链更短。与阿卡波糖相比,伏格列波糖具有独特分子基团(核心基团-井岗霉醇胺,化学结构-假单糖分子),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阻断单糖产生,使得其更强抑制α-糖苷酶活性。l伏格列波糖确定的安全性源自其药代动力学特点及作用靶点同为α-糖苷酶抑制剂,伏格列波糖零吸收入血,故在血循环、肝代谢和肝肾等排泄途径上对经这些途径循环与代谢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伏格列波糖在体内几乎不被代谢。伏格列波糖不与常用药物相互作用。相比于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具有更好的肾脏安全性,在肾衰竭透析患者降糖治疗中有效且安全性好。伏格列波糖对于α-糖苷酶的抑制效果更强,并且能够高选择性地抑制双糖水解酶,而对α-淀粉酶几乎无抑制作用,故腹胀和排气等胃肠道不适更少。可以围绕临床优势、副作用、安全性进行展开论述。参考文献:1. 2019 年 IDF 全球糖尿病地图(第九版)2. Prevalence of diabetes recorded in China using 2018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national cross sectional study [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20;28(4);369:m997.3. Comparison of the Fasting and the 2-h Glucose Criteria for Diabetes in Different Asian Cohorts [J]. Diabetologia. 2000;43(12):1470-1475.4. 中国 2 型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管理专家共识 [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24(5):385-392.5. Predictive Value of Fasting Glucose, Postload Glucose, and Hemoglobin A1c on Risk of Diabetes and Complications in Chinese Adults [J]. Diabetes Care. 2019;42(8):1539-1548.6. Glucagon-like peptide 1 (GLP-1) [J]. Molecular Metabolism. 2019;30(12):72-130.7. Drug Therapy in Obesity: A Review of Current and Emerging Treatments [J]. Diabetes Therapy. 2020;11(6):1199-1216.8. Review of head-to-head comparisons of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 [J]. Diabetes Obes Metab. 2016;18(4):317-332.9.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Agonist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eview of Cardiovascular Outcome Trials [J]. Can J Diabetes. 2020;44(1):68-77.10. Cardiovascular outcome trials of glucose-lowering therapies [J]. Expert Rev Pharmacoecon Outcomes Res. 2020;20(3):237-249.11. Differential Indication for SGLT-2 Inhibitors Versus GLP-1 Receptor Agonists in Patients With Established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or at Risk for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J]. Metabolism. 2020;104:154045.12. GLP-1RAs in Type 2 Diabetes: Mechanisms That Underlie Cardiovascular Effects and Overview of Cardiovascular Outcome Data [J]. Cardiovasc Diabetol. 2018;17(1):157.13. 2019 ESC Guidelines on diabetes, pre-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EASD [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41(2):255-323.14.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 2020 [J]. Diabetes Care. 2020 Jan;43(Suppl 1).15.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7 年版) [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8;10(1):4-67.16. 4.GLP-1 受体激动剂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 [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8;26(5):35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