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疮 中药熏洗治疗后
祛邪泄浊治疗
VAS评分标准(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轻度疼痛: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分-6分,中度疼痛: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重度疼痛:患者有较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缺血性静息痛(IschemicRestPain):指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即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预示肢体存在近期缺血坏死风险,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静息痛。
每走几百米就腿痛是什么原因?有些患友出现下肢疼痛,每走几百米距离就出现,休息后缓解,反复发作是什么症状?间歇性跛行(IntermittentClaudication,IC):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等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指下肢运动后产生的疲乏、疼痛或痉挛,常发生在小腿后方,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常少于10min)疼痛和不适感可缓解;再次运动后症状又出现。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自入伏以来,各地中医院冬病夏治纷纷开展,贴“三伏贴”的人络绎不绝。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三伏贴”属于医疗行为,贴完以后应注意以下事项,才能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 贴敷之后用手掌按压膏药15分钟,以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敷贴的部位尽量不要沾水,也不宜过度活动,因为出汗会影响粘贴效果。敷完药6个小时以后再洗澡,要用温水冲洗,不要揉搓贴敷的部位。 单次贴敷时间不宜过长,成人一般不超过6小时,12~18岁4~5小时,8~12岁3~4小时,3~8岁2~3小时。每个人贴敷所用的药不同,具体时间长短应遵从医师的建议。贴敷后局部会有轻度瘙痒、灼热感,多为药物正常反应,如果没有发红肿胀,可以继续应用。如果局部起泡、破溃,应立即揭下药膏,用碘伏或依沙丫啶等局部消毒,无菌包扎,每日换药1~2次,直至愈合。 三伏贴应连续贴3年以上。三伏贴所治疗疾病多为秋冬季节加重的慢性病,一般疗效会在数月之后显现。除少数病例能够当年治愈外,许多疾病需要连续治疗多年才能见效。所以,如果没有禁忌症,应至少贴3年。 有些疾病不适合三伏贴。三伏贴适用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痹痛、骨关节疾病等。主要针对寒湿侵袭、阳气不足的患者,对火毒炽盛或阴虚内热的病人并不适用。 三伏贴要与中医综合疗法相配合。三伏贴属于中医外治,需要和中药汤剂、运动、起居、饮食结合起来才更有效,单纯寄希望于三伏贴,认为什么病都可以一贴了之是错误的。患者应在贴敷的同时请中医师进行健康指导,全面调理。曹建春 《生命时报》
低钠高钾控血压2013-05-14京华时报 作者曹建春我国成年人当中,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控制高血压已经成了我国防治慢病的头等大事。 高血压易于发生于阳亢体质的患者,常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耳鸣心悸等。 高血压对人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脑血管,易于造成脑血管硬化或者痉挛,轻者可以导致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平衡能力失调;再发展可以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腔隙性脑梗塞;重者可以导致中风、偏瘫失语甚至危及生命。 二、心脏,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压力增高,心脏如果想要把血液输送出去,必须加倍做工,让左心室处于持续的高负荷状态,导致左心室肥厚、劳损,进一步发展可以出现胸闷喘憋、活动能力受限等左心衰的表现。 三、肾脏,高血压可以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体内毒素不能排泄,甚至导致尿毒症。 四、眼底动脉,高血压可以引起眼底动脉硬化,视乳头水肿,进而出现视力下降。 高血压饮食调理要注重三个方面: 一、低钠饮食,我这里说的是“低钠”而不是“低盐”,因为含钠食物远不止是食盐(氯化钠),一方面除了我们少从盐罐里取食盐以外,还要注重酱油、咸菜、松花蛋、挂面等当中所含的盐分;另外味精、调味汁等当中含有的谷氨酸钠等成分是另外一种“钠盐”,也有升高血压的作用。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推荐健康成人每日摄入食盐的量为5克,而对于高血压患者,我们推荐的每日摄入量是3克。 二、节食,体重每增加百分之一,血压增高约5-8毫米汞柱,通过控制米、面、糖等热量的摄入,规律运动,把体重控制在理想水平,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另外节食还指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少吃动物性脂肪,限制红肉的数量。高粱、甘薯、玉米等粗粮可以帮助体内胆固醇的排泄,也是不错的选择。节食不光是减少食物,还包括要适当多吃植物性蛋白和鱼类,对于防治血管并发症有效。 三、多吃含钾的食物,钾和钠像是坐跷跷板,钾高了,可以促使钠的排除,进而降低体内钠的含量,也就减少了钠把过多的水分吸附到血管内,起到了降压作用,橘子、橙子、香蕉、土豆、芹菜、蘑菇、豆制品含钾丰富。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含钾食物及豆制品不宜多吃。除此之外,高血压患者应少喝烈酒、浓咖啡、含糖过高的饮料。饮食调理是控制血压的基础,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贵在坚持,让我们迈开腿,跨出管住嘴的第一步。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所提到的上古之人,主要是指久远年代有智慧的人,从中可找到一些科学饮食的线索。旧石器时代,人类获得能量的65%来自水果和蔬菜,约25%来自谷物,约10%来自动物食品。新石器时代,随着对谷物依赖增加,水果和蔬菜的能量供给减少至40%左右,谷物供应的热量达50%以上,肉类比例有所减少。《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食物有59种,其中植物类48种,从侧面反映了植物食品占饮食主导。工业化时期的饮食结构开始发生变化,粮食精加工设备的使用减少了谷物食品中的纤维含量。新的植物油提取工艺使其消耗增多。家禽、家畜等饲养肉食供应量剧增。运输设备的革新让盐、糖的输送变得便利,食盐和糖应用量大增。当代,商品化的成品食物大量涌现,食品中添加剂增多。高热量、高脂肪、高盐、少纤维素、少微量元素是当今食物结构的特点。肥胖、运动系统发育不良、内分泌紊乱、精神心理压力增大成为社会普遍现象。总体上人类饮食的变迁大致是:从水果、茎叶为主,谷物、肉食为辅;到谷物为主,水果、茎叶、肉食为辅,最后发展到当代的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和宇宙万物一样,禀受天地之气而生、按照四时的法则而生长。注重膳食每一个细节,与自然相适应,是人类的生存之道。以多种植物、种子、坚果、蔬菜、水果为主,奶、蛋、鱼和瘦肉为辅助的饮食结构更适合人类自然进化特点。建议植物热量摄入量占总摄入热量的70%。由于植物热量低,动物热量多,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应占总饮食比例的9成以上。《黄帝内经》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即把谷类当做主要食品,以水果为辅,把肉类作为副食,用蔬菜补充营养。这些内容无疑是中华民族营养学智慧的结晶,到今天仍有深远的指导价值。 《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3月8日第6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曹建春副教授主讲,程成,方琼主持的一期健康养生节目将在 12月13号17点57分河北卫视《家政女皇》播出,敬请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