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奥密克戎,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新冠病毒”,是“疫情”,传播性强,致死率高,谈毒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但大家需知道,无论是“奥密克戎变异株”、“德尔塔变异株”还是“贝塔变异株”,甚至是近期在日本比较流行的“地狱犬毒株”,这些五花八门的病毒名称都脱离不了“病毒”这个基本概念。何谓病毒,它是如何伤害我们,而我们机体又会如何抵御。简单的说,病毒就是由几个蛋白质组成的结构体,它表面的刺突蛋白可紧密结合人体器官上某个特定靶点,从而损害该靶器官,而我们身体内的免疫系统也将在此刻发生免疫应答,产生免疫细胞及抗体来消灭病毒。形象地讲,病毒侵入人体就好比钥匙插入钥匙孔,只有匹配的锁芯才能打开,所以病毒只侵害特定脏器。理论上讲,不会对人体器官造成巨大伤害的病毒感染,在无药物帮助下均可自愈。而“奥密克戎”病毒目前所表现出来的流行病学特征恰恰符合此点。一:认识奥密克戎说到奥密克戎,它具备怎样的病原学特征,他与之前的变异毒株又有什么区别?奥密克戎变异株由四个蛋白组成,分别是刺突蛋白S、包膜蛋白M、基质蛋白R、核衣壳蛋白N,刺突蛋白S就是我们上文说的钥匙,是自然感染和疫苗设计的主要抗原靶标。通俗的说,刺突蛋白S就是病毒的身份证,人体产生的抗体只有见到这张身份证才会攻击该病毒。 奥密克戎独特之处相较于原有新冠毒株,奥密克戎已获得60氨基酸位点突变,光刺突蛋白S则有30多个突变点,而往期Delta只有2个突变,是其他变异株5倍以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前期接种的新冠疫苗无法对奥密克戎的传播、起病起到很好的阻断作用。试想一下,一个罪犯的脸经过30多处的整容,纵使执法部门神通广大、火眼金睛,也难以锁定该罪犯。 二:奥密克戎流行病学特征1. 高传播性刺突蛋白s突变位点多,决定了以下两个特性[1]1.1增强了与ACE2受体的结合能力1.2 结合后更加稳定密歇根州立大学研究者发现奥密克戎变异株S蛋白和受体形成复合物的亲和力比原始病毒增强了13倍,是Delta的2.8倍[2]2. 低致病性奥密克戎变异株更倾向于感染人的上呼吸道[3],一项来自香港的离体实验显示,奥密克戎变异株在人支气管的复制速度比德尔塔变异株快70倍,而在肺组织复制速度是德尔塔的1/10。这就决定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相较于之前新冠毒株对肺组织的影响更小,更多得表现为普通流感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上呼吸道症状,表现为起病急,鼻咽症状较轻,全身症状重,可伴高热、全身酸痛和眼结膜炎。所以奥密克戎感染者极少出现肺部受累表现,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而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表现为低致死性。综上所述,绝大部分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仅表现为较轻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全身肌肉酸痛为主。对于我们非医学背景的人来说,如何理解肺组织与气管、支气管的关系呢。首先肺组织与气管、支气管共同组成了我们肺,以一辆汽车举例,肺组织好比是一辆汽车的发动机,而气管、支气管好比是四个轮胎,如果轮胎坏了,汽车还能勉强开,但要是发动机坏了汽车可要趴窝了。所以这就是奥密克戎对我们人体伤害更小的原因。 三:奥密克戎常见症状1.发热2.头晕头痛(以昏沉感为主)3.全身肌肉、关节酸痛4.咽痛5.咳嗽6. 鼻塞流涕7. 声音嘶哑少数患者可能累及眼部,表现为眼睛干涩等结膜炎表现 四:就医指南正如我们上文所说,随着新冠病毒迭代至“奥密克戎变异株”,其作用主要靶点已由之前的肺组织转移至上呼吸道,流行病学特征表现为高传播性、低致病性,绝大部分患者属于“轻症患者”,主要症状仅表现为发热、头晕头痛及全身肌肉酸痛,极少出现呼吸困难等缺氧窒息表现,7天左右可自愈。所以针对目前存在上述症状患者建议:1. 非必要不轻易来医院发热门诊就诊,在降低传染风险的同时减轻医护工作者工作压力2. 对于身强体壮的年轻群体,在确保无呼吸困难的前提下,推荐居家休息。高热期,遵照退热药品使用说明书对症处理,原则上体温>38.5℃使用,低于此温度尽量物理降温。常见退热药品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片(泰诺林),吲哚美辛栓剂,酚麻美敏片(泰诺)、洛索洛芬钠片,必要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退热。3. 对于幼儿、老人、存在呼吸系统基础疾病及免疫力低下群体,及时就医,由医生评估后确定治疗方案 总结:“奥密克戎”或许不是这场病毒事件的终点,未来的我们可能会面对更多稀奇古怪的变异毒株,怀揣着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奥密克戎”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连面对困难的勇气都没有。朋友们,直面困难,努力强健体魄,增强自身免疫力,才是我们抵御病毒根本途径。我们已经落下太多,是时候找回3年前的自己了![1] MILLERNL,CLARKT,RAMANR,etal.InsightsonthemutationallandscapeoftheSARS-CoV-2Omicronvariant[J].bioRxiv,2021:34931194.[2] ChenJH,WangR,GilbyNB,etal.Omicronvariant(B.1.1.529):infectivity,vaccinebreakthrough,andantibodyresistance[J].JChenInfModel,2022,62(2):412-422[3]BROWNJ,ZHOUJ,PEACOCKTP,etal.TheSARS-CoV-2variant,Omicron,showsenhancedreplicationinhumanprimarynasalepithelialcells[J].bioRxiv,2022.
1.幽门螺杆菌是什么,如何传播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生存力极强,能够在强酸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粪-口、水源途经传播。2.如何检测HP血清抗体检测为临床上最常用筛查手段。13C、14C呼气试验是最常见确诊检查方式3.HP感染后有必要除菌吗有。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类致癌物,同时也会引发很多消化道症状,如消化性溃疡、上腹痛、早饱等。4.HP除菌率高吗高。标准四联除菌法除菌率在90%以上5.如何杀菌口服四种药物2周。2种抗生素+1种PPI(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铋剂(胶体果胶铋)6.除菌期间需要注意什么患者仅需做到规律服药,切勿漏服、少服或自行停药。牛奶会影响铋剂效果,两者服用间隔至少2小时。服药期间如出现过敏现象,及时停药,就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7.除菌后是否需要复查需要。规律服药2周,停药4周后,再次行13C或14C呼气试验。对于除菌失败患者,建议停药3-6个月后更换除菌方案再次除菌,在此期间做好个人卫生,防止家庭传播。8.除菌后再次感染几率大吗不大,1年内再感染率<2%,3年内再感染率<5%
正如我们前面两期所说,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传染性疾病,考虑到我国传统饮食习惯,疾病发病往往存在家庭聚集现象。那么面对“老人”、“儿童”、甚至“孕妇”这三类特殊人群是否同样需要检测及除菌。 一:老年人是否有必要除菌 首先需要向大家重申的一点是,无论年轻人、老年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都会增加胃癌的发生风险。但是老年人,尤其是>70岁的人群根除HP治疗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增加,因此针对存在HP感染的老年人根除HP治疗应进行“获益-风险”个体化综合评估。 针对以下几种情况的老年人强烈建议行根除HP治疗 1.由于各类心脑血管、风湿免疫等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NSAID类药物的老年人群,需行根除HP治疗 2.对于存在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引起的难治性贫血的患者需行HP治疗 除此之外,需结合患者年龄、肝肾功能、药物不良反应、经济水平、除菌意愿等综合评估患者除菌的“风险-获益”来最终决定是否除菌。 二:儿童检测及除菌策略 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行常规检测HP,如13C呼气试验。理由如下: 1.与成人相比,儿童HP感染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等疾病的风险低, 2.除菌治疗的不利因素多,包括抗菌药物选择面小(仅推荐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甲硝唑)和承受药物不良反应的能力差。 3.儿童HP感染有一定自发清除率,根除后再感染几率也高于成人 *哪几类情况下需对儿童进行HP检测 1.因各类原因行胃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患儿 2.消化不良的患儿 3.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的患儿 4.不明原因的难治性贫血患儿 5.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NSAID)(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 *哪几类患儿需行根除HP治疗 1.消化性溃疡、胃MALT淋巴瘤必须根治 1.消化不良、胃癌家族史,不明原因的难治性贫血,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监护人、年长儿童强烈要求可考虑在儿童时期根除 三.孕妇是否需要检测及除菌 虽然13C呼气试验不存在放射性,对孕妇同样安全有效,但是鉴于抗生素对胎儿的影响,所以孕妇无需考虑除菌。特殊情况下,如存在胃MALT淋巴瘤的孕妇建议在血液科专科医师评估下是否终止妊娠行HP除菌治疗。
近日,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因“胃癌”去世的消息想必占据了各位朋友社交媒体软件的头版头条。说实话,我对曹景行先生并不熟悉,但他一定是位令人尊敬的媒体人,在仔细阅读有关他胃癌诊疗经过的故事,有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胃癌能早发现吗?”。学识如曹景行先生这样的我国高阶知识分子也无法做到对胃癌的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作为一名医疗从业者,深感我国人民对于基础医学知识的欠缺,也更加坚定医学科普这条路。我想今天有必要和大家讲讲如何做到对胃癌的早发现,早预防。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五位,死亡率第三位,严重威胁人们健康。以我国国内数据统计,男性胃癌发病率仅次肺癌,排第2位。女性胃癌发病率低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位居第4位。胃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35岁处于较低水平,≥35岁快速上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我国胃癌人群5年生存率不足30%,如此低的生存率揭示了我国胃癌早期发现率不足,胃癌筛查任重道远。 1.如何筛查早期胃癌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高清胃镜检查是筛查胃癌的最有效途径。但鉴于胃镜检查对人体造成的不舒适性,我们如何做到对重点人群行胃镜检查 2.哪些属于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行胃镜筛查 胃癌高风险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且符合下列任意1条者: ①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如中国西北、东南沿海 ②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③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癌前疾病 ④ 胃癌病人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 ⑤ 存在胃癌其他风险因素,如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对于上述这类高危群体,我们强烈建议常规行胃镜检查,根据胃镜表现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决定后续复查频率,如未见明显异常,可每2-3年复查1次胃镜。 3.高危人群生活须知 ① 建立健康饮食习惯及结构,少吃粗糙及腌制食物,忌暴饮暴食和辛辣食物,尤其避免腌渍食物(宁波地区为例,如咸菜)和霉变食物摄入,减少亚硝酸盐摄入。 ② HP感染者行根除治疗 ③ 定期体检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肿瘤指标、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前两者推荐,后两者仅做参考 ④ 戒烟戒酒,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⑤ 减少抑郁,保持心情舒畅 4.非高危人群胃镜筛查 对于年龄>40岁,且无上述危险因素者,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可将胃、肠镜检查作为常规体检项目,对于胃、肠镜检查无异常者,可3-5年复查1次。当然对于健康有更高要求者,1年行1次胃肠镜检查同样可行。对于存在下列报警症状者也应及时就医并行胃镜检查,如食欲不振(吃不下饭),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短时间内快速消瘦,既往胃溃疡病史突然症状加重(如疼痛持续时间、范围改变)。 如果说人生是道多选题,那么健康必定是那个必选项。 认真科普,健康生活!
今天我们的主题将从如何预防及管理的角度向大家分享有关幽门螺杆菌的小知识,在正式进入主题之前,我们还是简单回顾下上期的要点。上期我们讲到幽门螺杆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口-口、粪-口及水源传播途径传播,部分感染患者可存在口腔异味,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更有甚者进展为胃恶性肿瘤。正是上述可能存在的并发症,我们需要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进行除菌处理,目前现行除菌为标准四联方案,即2种抗生素+PPI+铋剂。看到这,可能有些朋友心中就有疑惑了,首先目前现行的标准四联除菌方案除菌成功率有多高?其次基于该细菌的传播特点,患者除菌后再次感染的概率多大?有没有除菌的必要?最后如何避免传染给其他家庭成员。带着以上问题我们正式进入今天的科普小讲堂。一:幽门螺杆菌的复发率在目前现行的标准四联除菌方案下,除菌成功率可达90%以上,少部分除菌失败患者可能存在用药不规律、细菌耐药等诸多因素。虽然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主要传播途经,但除菌后每年只有不到3%人群再感染,5年内再感染率只有5%左右,通常这群复发患者大多数为初始感染菌株的再燃(前一次根治不彻底)。同时结合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存在的症状及并发症,除菌治疗势在必行。二:幽门螺杆菌预防及家庭管理正如前文所讲,幽门螺杆菌主要存在三种传播途径,而口-口传播是幽门螺杆菌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结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家庭传播就成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灾区。研究表明,HP感染存在明显家庭聚集现象。由于幽门螺杆菌不经治疗很少存在自愈现象,被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庭成员始终是潜在传染源,存在持续传播可能性。所以以家庭为单位防控HP感染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目前宁波市居民经济水平及医疗成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针对存在家庭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情况,鼓励其他长期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至医院行13C或14C呼气检测明确有无感染,一经发现及时治疗。14周岁以下无症状儿童不推荐常规检测。2.个人生活用品分开使用,避免食用同一盘食物,推荐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等,食用健康且安全的食物,避免咀嚼喂食婴幼儿3.餐具要定时消毒,高温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用沸水煮沸10-15分钟即可4.多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幽门螺杆菌的预防及治疗是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管理该疾病。以上就是这期有关幽门螺杆菌预防及家庭管理的全部内容。下期我们将向大家讲述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孕妇的除菌方案。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加强以及职工体检制度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了体检。作为消化系统疾病而言,幽门螺杆菌感染无疑是体检项目的重灾区。幽门螺杆菌血清抗体的检测是目前针对幽门螺杆菌筛查最便捷的手段,以我院消化内科门诊数据统计,90%以上体检报告咨询患者都是因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而来。那么什么是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如何传播?感染后症状?如何检测及治疗?带着以上四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科普小讲堂。一:初识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该细菌生存力极强,能够在强酸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由于我国的共餐习惯,大家同吃一碗菜,也很少使用公筷,所以感染率极高,约有59%人群感染。二:幽门螺杆菌如何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口-口、粪-口、水源途经传播。感染者的粪便中存在幽门螺杆菌,健康人饮用了含有幽门螺杆菌的污染水源可被传染,同时幽门螺杆菌患者的口腔中同样存在细菌,一起吃饭、接吻、使用不洁餐具、唾液传播等都有可能传染幽门螺杆菌,特别是口对口喂小孩,极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三:幽门螺杆菌症状多数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无症状和并发症,少数感染者可有口腔异味、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胃癌、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四:幽门螺杆菌检测目前医学上针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主要分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大类。侵入性检测主要为胃镜下活检胃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非侵入性检测包括尿素呼吸试验(13C、14C呼气试验)、血清抗体检测,粪便抗原检测。其中血清抗体检测为临床上最常用筛查手段,尿素呼气试验为最常用确诊手段。体检报告中最常见的是血清抗体检测,即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代表体内存在幽门螺杆菌抗体,反之则为阴性),这里需要向大家展开来讲一下抗体由来,以便理解后文。通常情况下,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在接受细菌、病毒感染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身体通过免疫应答自发产生抗体来对抗病原体的侵袭,在幽门螺杆菌治愈后身体内仍存在抗体。基于此逻辑,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存在两种可能,一:目前正处于感染期,同时体内存在抗体;二:曾经感染过,自愈或药物除菌后,体内残留抗体。所以单就抗体阳性无法分辨是既往感染还是现症感染。对于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患者,推荐进一步行13C或14C呼气试验以明确诊断。13C相较于14C具有无放射性优点,同样适用于年老体弱者、儿童及孕妇。五:幽门螺杆菌治疗对于明确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我国目前现行7种标准四联疗法,即2种抗生素+PPI+铋剂,最常用方案为阿莫西林+克拉霉素+铋剂+PPI四联除菌疗法,疗程14天,平均除菌率在85%-94%之间。由于少部分患者存在抗生素过敏现象,药敏皮试必不可少,所以但凡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首先推荐至正规医院的消化内科行标准四联除菌治疗,切勿自行配药治疗。以上就是今天有关幽门螺杆菌科普小讲堂,下一期我们将从如何预防及家庭管理的角度向大家分享幽门螺杆菌小知识。
正如我们上文所说,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治疗周期长,复发率高的疾病。在实际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起始服药效果佳,一旦反酸症状得到控制,就忘乎所以,在饮食、生活作息上更是随心所欲,最终导致这类患者常常需要双倍剂量或更长的治疗时间来控制反流、烧心等症状。那么我们在治疗过程中除了规律服用药物外,在生活上我们又该注意什么来减少症状的发生。1. 严格遵守医嘱,达到规定服药剂量及服药周期2. 戒烟、戒酒,酒中主要成分乙醇、烟草中尼古丁成分,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同时吸烟还能减少食管粘膜血流量,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使食管粘膜破损处经久不愈。3. 饮食上推荐少吃多餐,低脂饮食,避免进食甜食、酸性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巧克力,橘子,西红柿。4. 减肥,减肥!虽然迟到,但不会缺席。过度肥胖的患者腹腔压力增高,可促进胃酸反流,平卧位尤甚。研究明确表明GERD(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发作次数与体重成正相关,换而言之,体重越大,症状发作越频繁。临床上常用“BMI”作为衡量体重的指标,BMI=体重(kg)÷身高(m)²,中国标准范围为18.5-23.9之间,≥24属于超重,≥28属于肥胖,而当BMI>35kg/m²,GERD症状发生风险几乎是正常人的3倍。朋友们,管住嘴,迈开腿,向着健康体魄,运动吧。5. 对于存在夜间反酸的患者,可适当抬高床头15-20cm,睡前3小时内不进食,同时改变不良睡姿,对于睡眠时喜欢将两上臂上举或枕于头下,同样会增加胃内压力,促进胃液反流。6. 生活习惯改变,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裤、扎紧腰带等7. 减少流质食物摄入,如粥,汤等。控制反酸,我们是专业的!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常见胃肠道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不同国家或地区发病率不同。根据最新全球人群患病率结果分析,每周至少发作1次GERD症状的为13%,西方国家较亚太国家发病率高,我国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一项基于我国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每周至少发作1次烧心症状的患病率为1.9%-7%,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饱受胃食管反流病困扰的人群不容忽视,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和管理任重道远。 一:初识“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于多种因素造成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为主的胃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以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根据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根据食管糜烂的严重程度又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A<B<C<D)四个等级。 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为反流和烧心,烧心指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上述症状好发于餐后1小时,卧位、弯腰时加重,部分患者夜间入睡时好发。非典型症状常见的包括胸痛、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少见的有慢性咳嗽、咽喉炎和哮喘。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胸痛可能由冠心病引起,而冠心病存在猝死风险,所以所有存在慢性胸痛的患者都需要在排查心脏方面疾病后才可考虑胃食管反流病。 二:知己知彼,决胜千里 在就医过程中,对于同样存在反酸症状的患者,有的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有的是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那么这几个病是不是同一个疾病,有什么区别? 在这里我们就长话短说,首先所有存在典型反流、烧心症状的患者我们都可以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基于上述症状患者,推荐行胃镜检查,根据胃镜下食管黏膜是否存在破损、糜烂,我们再细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烂性食管炎。而Barrett食管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是胃食管反流病向食管癌演变的中间过程,幸运的是亚洲人群的Barrett食管演变为食管癌的风险极低。 三:如何诊断胃食管反流病 上文我们讲到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状为反流、烧心,非典型症状为胸痛,上腹烧灼感,上腹痛、上腹胀、嗳气等,对于存在上述症状,排除心脏、呼吸道相关疾病后,我们可以初步考虑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接下来需要通过胃镜检查来鉴别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对于存在典型反流症状,胃镜下无食管黏膜糜烂,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建议行24小时食管反流监测。 四:如何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主流为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患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内镜下射频消融术等。主流药物治疗采用1+N策略,“1”为PPI(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或P-CAB(沃克)抑酸治疗,贯穿胃食管反流病治疗全程,“N”针对存在腹胀,PPI治疗中偶发反流,烧心症状或效果欠佳患者,加用促动力药物(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或速效制酸剂(铝碳酸镁咀嚼片)。一般基础疗程为8周,而对于特殊类型食管炎,如Barrett食管往往需要长期抑酸治疗,如若病理提示存在癌变风险,则需手术治疗。由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受生活习惯、心情及其他药物等影响,且停药后容易复发,治疗所需药物剂量、种类及周期并不是一成不变,所以需要对疾病进行长期有效管理。建议定期至专科医生处复诊,及时评估病情及调整药物剂量,对于C、D级食管炎患者经治疗后推荐行胃镜复查。科学的治疗,有效的管理,才是根治胃食管反流病唯一途径。下一期我们将一起学习如何调整生活习惯以减少疾病发作。 控制反酸我们是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