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经常遇见单纯TSH升高(FT3、FT4正常)的新生宝宝,医学上叫做新生儿高TSH血症,家长拿着抽血报告单咨询不同的医生时,有时会面临“一个医生一个说法”的尴尬窘境:A医生说不用吃优甲乐,每隔2周复查一次甲功,根据复查结果再决定是否吃药,B医生却说必须马上开始吃小剂量的优甲乐,否则万一宝宝是先天性甲减,延误了早期治疗时机,会影响宝宝今后的智力及体格发育,并交代在吃优甲乐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矫枉过正,出现甲亢的情况,需定期复查甲功。是听A医生的呢?还是听B医生的?不吃药,怕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吃药,又怕引起甲亢,家长们实在是进退两难。其实,这种情况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不同的医生给出的建议不一致,很正常。但一致的观点是:无论是否吃药,都必须定期、动态(每隔2周)监测甲状腺功能(甲功),以防万一发展成先天性甲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生后3个月内开始治疗),造成不可逆转的智力低下及生长发育落后。因此无论是医生还是家长,都必须对新生儿高TSH血症高度重视。虽然有争议,但应争取规范治疗,2011年先天性甲减诊疗共识指出:对于新生儿筛查初次结果显示干血滤纸片TSH值>40mU/L,同时B超显示甲状腺缺如或发育不良者,或伴有先天性甲减临床症状与体征者,可不必等静脉血检查结果,立即开始优甲乐治疗。不满足上述条件的筛查阳性新生儿应等待静脉血检查结果后再决定是否给予治疗。对于TSH始终维持在6-10mU/L的患儿是否给予治疗尚存在争议,可先不治疗,但必须密切监测甲功的变化,当TSH水平超过10mU/L时,进展为临床甲减的风险较大,建议给予优甲乐治疗。焦虑纠结的家长们,可以选择你最信任的医生,听从他的指导建议,对宝宝进行规范的、个体化的诊疗。
野蜂飞舞之突发耳鸣一觉醒来,高中生小王发觉自己出现了耳鸣的症状,原本以为仅仅是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可是几天之后,小王耳鸣的症状不但没有消失,而且自己的听力也有些下降。不安的小王来到医院检查,却只得到了“学习压力过大,注意休息”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王虽然调整了作息,但耳鸣的声音却始终围绕着他,仿佛有一群野蜂在他的身边旋转飞舞,听力的下降也似乎有加重的趋势。之后,家中的一位表妹也出现了类似的症状,此前家中仅有外婆听力不好,因为年龄较大而被忽略,未曾检查治疗。在与医生详细沟通之后,最终进行了耳聋基因的检测,发现了线粒体DNA1555A>G突变,可能是导致耳聋的罪魁祸首。经过医生详细的介绍,小王这才回想起,在发病前三个月,曾因肠胃疾病,服用过一些抗生素药物。什么是线粒体DNA1555A>G突变?线粒体DNA1555A>G(简称m.1555A>G)突变是一种可导致耳聋的线粒体遗传病。线粒体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双层膜细胞器,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为细胞生存和活动提供能量,拥有其独立的遗传物质即mtDNA,m.1555A>G突变使其编码的12SrRNA1555位点的碱基由A变成了G,与相邻核苷酸序列上的1494位点C碱基形成了一个新的C-G碱基对,12SrRNA结构的改变影响了核糖体小亚基的翻译功能,阻碍了线粒体中蛋白质的合成,影响线粒体的供能作用,进而出现相应的症状。此外12SrRNA结构改变也为氨基糖苷提供了结合位点,突变携带者常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后发生反应,尤其当存在其它耳聋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时,哪怕仅仅一针的剂量即可导致耳聋(一针致聋),所以也被称为氨基糖苷类耳聋。线粒体DNA1555A>G突变会造成哪些症状和表现?m.1555A>G突变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双侧耳对称性听力损失,包括听力下降和完全耳聋,在高频率声音中症状表现更加严重,多伴永久性耳鸣。发病年龄常见于青年和成年阶段,发病年龄越小,听力损失程度越严重,从第一次感受到听力损失直至完全丧失听力往往历经了一段漫长的时间,可长达十年之久。部分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听力下降会更加明显。在极少数患者中,m.1555A>G突变还可诱发耳蜗以外组织的异常,如肌肉细胞线粒体形态改变与肌肉功能障碍。为什么有些线粒体DNA1555A>G突变携带者没有出现上述症状?m.1555A>G突变的症状在不同人中有很大的差异,从严重的儿童学语前听力损失,到成人期进行性听力损失,甚至部分携带者根本没有听力损伤。这种症状的差异源于线粒体疾病的阈值效应,当细胞内突变mtDNA和正常mtDNA的比值超过某一阈值时,线粒体供能满足不了该细胞和组织的需求,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突变mtDNA比值越高,身体组织能量需求越大,出现症状的可能性越大,症状也越严重,反之低于该处阈值便不会出现症状。m.1555A>G突变可与其它基因突变产生相互作用协同,促进耳聋症状的发生,如核基因TRMUA10S突变和其它线粒体耳聋基因突变,m.1555A>G突变单独存在时发病概率较低。线粒体DNA1555A>G突变,氨基糖苷类药物会造成哪些影响?氨基糖苷与m.1555A>G突变结合可加重耳聋程度。通常在接触基糖苷后三个月内出现第一次听力损失症状,听力损失的过程同样呈现渐进性,但耳聋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接触氨基糖苷的年龄无关。没有接触过氨基糖苷的突变携带者更倾向于发生轻度听力损失或无症状,发病年龄往往更迟。哪些线粒体突变与耳聋有关?目前已知导致耳聋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位点主要位于tRNA和12SrRNA上,其中,m.1555A>G突变是我国最常见的导致线粒体耳聋的线粒体基因突变,人群中突变率约为1%-3%,在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中的综合突变频率约为5.21%,我国该突变携带者约占全世界的72.6%。线粒体DNA1555A>G突变在家族中如何遗传?m.1555A>G突变可向后代遗传,但是与核基因组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不同,该突变只能由母亲遗传给子代,若父亲携带突变则不会向后代遗传,这种规律被称为“母系遗传”,是由于受精卵中的mtDNA全部来自于母亲的卵子,而来自父亲的精子mtDNA在受精前/后被清除。既然是“母系遗传”,那么母亲携带线粒体DNA1555A>G突变,子女也一定会携带该突变么?一定会发病吗?子女会携带,但是不一定会发病。在人体细胞分裂和卵子形成的过程中,突变mtDNA和野生型mtDNA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同时携带突变mtDNA和野生型mtDNA的母亲也可能产生不含突变的卵子,生育出不携带突变的小孩,这一概率与母亲体内突变mtDNA的比例有关。然而,目前大部分线粒体DNA1555A>G突变携带者体内突变mtDNA比值都很高,甚至完全不含正常mtDNA,自然生育的情况下生育出不携带突变小孩的概率很低。对于线粒体DNA1555A>G突变,我们如何防治?耳聋患者如何治疗目前临床上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通过以下两点帮助减轻患者症状:1)终生禁止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使用,避免氨基糖苷刺激耳聋的发生发展。常见的氨基糖苷类药物有(按耳毒性从大到小):新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西索米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依替米星等。2)佩戴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植入可改善部分患者的听力,已有研究证实为听力尚未完全丧失的m.1555A>G突变儿童佩戴助听器有助于其语言功能的发展。产前预防后天的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推广热点基因突变的筛查,有相关突变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应进行孕前基因筛查和生育指导,避免遗传性耳聋患儿的出生。明确遗传学病因诊断至关重要。1)m.1555A>G突变女性携带者,如果能够明确其它协同致病的基因突变(核基因/线粒体基因),可以通过产前诊断和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来选出不含其它核基因突变的胚胎,降低新生儿发病的概率。产前诊断是在孕18~22周通过羊膜腔穿刺术获取羊水,孕26-28周脐带穿刺获得脐血,或者在孕早期抽取少量绒毛,以这些母亲样本的突变情况来预测胎儿的基因突变情况和发病风险。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通过检测胚胎的卵裂球或滋养层细胞,筛选出不含协同致病基因突变的胚胎,再移植入子宫继续妊娠,从而降低后代发病的概率。2)对于未明确协同致病因素的mtDNA1555A>G突变母亲,有望通过线粒体置换技术来生育健康后代。线粒体置换技术是将m.1555A>G突变携带妈妈卵子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健康线粒体捐赠者卵胞浆中获得的重构卵母细胞,与携带者丈夫精子进行受精,从而获得重构胚胎也就是通常说的“三亲胚胎”(含有父母的细胞核DNA+捐赠的线粒体DNA),可防止突变线粒体DNA向下一代传递。2015年英国立法批准线粒体置换技术临床用于预防严重的线粒体遗传病,目前我国尚未批准线粒体置换的临床应用,需要更多的研究数据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未来有可能成为同质性线粒体DNA突变(包括m.1555A>G)携带女性生育健康孩子的最佳选择。
新生儿身体出现异常,细心的宝妈们往往会在第一时间警觉,如黄疸、皮疹、吐奶、脐部渗血、脐窝有湿性分泌物、哭闹不安、吃奶少等等,这些症状都很常见,很多宝妈都会带着宝宝及时就医,但今天我要和宝妈们说的却是一种相对少见而陌生,但却很严重、容易被忽视的症状,那就是呻吟。成人呻吟的画面我想大家都能在头脑里马上想象出来,因为您可能亲眼见过或在电视剧上看过痛苦呻吟的病人,那是一种非常痛苦、难以忍受的状态,提示身体出现了紧急、严重的问题。但新生儿、小婴儿呻吟您可能难以想象,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没见过,只有新生儿科医生、儿科医生以及当事患儿家长才见过。新生儿呻吟同样是病情严重的信号!只是小宝宝不会说话,只能通过不停的呻吟来“呼救”!若能及时发现这个信号,及时治疗,宝宝就能减轻痛苦,脱离危险,若不能及时识别这个危险信号,延误诊治,宝宝就会承受很大的痛苦,离危险越来越近,最终可能出大事!现实中就有不少这种血淋淋的教训和例子。下面我列举两个曾经诊治过的呻吟病例:案例一:13天的女宝宝,被5岁的哥哥感冒传染,先是咳嗽2天,1天以来病情很快进展,宝宝出现呼吸急促、呻吟、呼吸费力、面色青紫的症状,这都是重病信号,不知怎的,粗心的家长居然在家拖了整整1天才把宝宝送到医院来看病,这在医生看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宝宝一住院就上了呼吸机,下病危通知,各种抢救、隔离治疗,最终诊断为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新生儿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脓胸、脓气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住院1个月,才从死亡线上给拉了回来,家长花费了很多的医疗费用,宝宝也承受了很大的痛苦,家长痛心不已,要是早点上医院看,就不是这样的结果,就不会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案例二:2岁的男宝宝,生下来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平时就抵抗力差,易生病感冒,最近这次格外严重,先是发热、咳嗽2天,诊所吃药不见好,1天前出现呻吟、气促、呼吸困难,家长没重视,几小时前出现脸色、手脚青紫,呼吸困难越发严重,出现呼吸衰竭,家长才慌里慌张送到医院来,马上吸痰、吸氧、抗感染等抢救,期间还并发心力衰竭,几次告病危,住院2个多礼拜才挺过来。痛定思痛,警钟长鸣,在此告诫广大宝妈引以为戒,千万不要做这样的糊涂家长,当发现宝宝出现呻吟,立即就医!有家长会问:宝宝为什么会出现呻吟?宝宝呻吟是因为呼气时气流通过部分关闭的声门,冲击声带所发出的声音,而呼气时关闭部分声门则是宝宝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其作用是使呼出的气流缓慢排出,以保持一定的呼气末正压和增加功能残气量,防止肺泡萎陷。新生儿呻吟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和气促、呼吸困难、青紫、鼻扇、三凹征相伴相随,有些家长会把宝宝的呻吟误判为小声哭泣,当作正常生理现象,这是很致命的。上面列举的呻吟病例都是生后感染性肺炎,除了新生儿生后感染性肺炎,呻吟现象还可出现在新生儿宫内感染性肺炎、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湿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小宝宝身上,这些疾病一般是宝宝出生不久在医院内就被医护人员发现的,家长真正需要警惕的是新生宝宝回家后出现的呻吟,一经发现,立即就医,刻不容缓!
【宝妈】李医生您好!我家宝宝37+2周顺产,出生体重只有2.2kg,医生说是足月小样儿,请问可以给宝宝喝早产儿奶粉吗?【李医生】可以,但不是必须。如果你母乳充足,尽量纯母乳喂养,如果母乳不足,则用配方奶补充,如果喝普通配方奶体重增长良好,不需要喝早产儿配方奶,如果喝普通配方奶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奶量足够,排除牛奶蛋白过敏可能),则有必要给宝宝喝热卡较高的早产儿配方奶,让宝宝顺利的完成追赶生长。
新生儿呼吸不均匀,忽快忽慢,忽深忽浅,甚至有时片刻暂停,停顿几秒后又开始呼吸,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有些宝妈比较担心,害怕宝宝的呼吸出了问题,那么,新生儿呼吸不均匀到底是正常现象?还是异常现象?宝妈怎样识别?新生儿呼吸不均匀大多属于正常现象,这和新生儿的呼吸生理特点有关。新生儿以腹式呼吸为主,主要通过膈肌的升降来呼吸,因此我们会发现新生宝宝的肚子一鼓一瘪,一起一伏,而胸廓运动较浅,这和成人及大龄儿童以胸式呼吸为主是相反的。新生儿大脑呼吸中枢还没有发育完善,决定了其呼吸不均匀、呼吸节律不规则,有呼吸深浅交替或快慢不均的现象,入睡后更明显,或出现周期性呼吸,即潮式呼吸,表现为呼吸由快逐渐减慢至停止,停顿几秒后又开始呼吸,由慢逐渐加快,周而复始,不伴心率减慢及肤色青紫或苍白。潮式呼吸由于呼吸停顿的时间很短,不超过5-10秒,不影响气体交换,是良性的,有别于真正的呼吸暂停。健康新生儿虽然呼吸不均匀,但安静时呼吸频率不超过60次/分,平均在40-45次/分之间,且皮肤粘膜红润,哭声响亮,反应佳,吃奶好。少数新生儿呼吸不均匀是严重疾病造成的,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化脓性脑膜炎、重症肺炎等严重疾病,常伴有呼吸急促,安静时呼吸频率大于60次/分,呼吸困难、三凹征、皮肤粘膜颜色青紫、呻吟、精神不好、奶量下降,常出现呼吸暂停:足月儿呼吸暂停时间大于15秒,早产儿呼吸暂停时间大于20秒,或虽然没有超过上述时间,但伴随心率减慢(小于100次/分)或肤色青紫或苍白。呼吸暂停是一种病理现象,反复发作会造成缺氧性脑损害。宝宝呼吸不均匀,宝妈们如何简单识别是正常还是异常?一看整体状况,如果宝宝吃喝拉撒睡都正常,那就是正常,如果宝宝精神反应变差,奶量明显下降,频繁呛奶或拒奶,那就是异常。二看呼吸频率,如果安静时呼吸频率小于60次/分,属于正常,如果安静时监测呼吸频率大于60次/分,甚至出现呼吸困难、呻吟、肤色青紫或苍白,那肯定不正常,应及时就医。
在新生儿科,经常碰到生后1-2天的宝宝,因咽下羊水和(或)产道的母血而频繁呕吐,诊断为新生儿咽下综合征,需要洗胃的案例。当我们在给家属沟通病情时,不少家属一听说洗胃二字,表现得相当惶恐和抗拒,担心宝宝太小,承受不了洗胃的痛苦而拒绝洗胃。实际上,新生儿洗胃并没有家长想象的那么可怕和复杂,而是一项十分常见且简单成熟的操作技术,只要把握好适应症,规范操作,宝宝是非常安全的,且痛苦程度不大。相反,如果不给宝宝洗胃,频繁呕吐,宝宝反而会承受更多的痛苦,甚至可能因无法进食而出现低血糖、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后果,最终需要静脉穿刺输营养液治疗,给宝宝增添新的痛苦。新生儿洗胃的目的是将吞入宝宝胃里的羊水、母血清洗出来,减轻或消除羊水、母血对宝宝胃粘膜的刺激,从而缓解呕吐症状。多数宝宝洗胃一次就够了,呕吐会逐渐减轻、消失,少数宝宝则需要洗胃2-3次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洗胃会不会有副作用呢?当然有可能,比如常见的就是损伤胃粘膜,或引起胃粘膜少量出血,但这种损伤通常很小,且新生儿胃粘膜的修复能力很强,很快便能自行修复,恢复如常,但若不予洗胃,宝宝频繁呕吐,也可能因剧烈呕吐而撕裂自己的胃粘膜,引起出血。当新生儿呕吐不太频繁时要不要洗胃呢?我的经验和建议是:可以先少量多餐观察一段时间,因为有的宝宝将咽下的羊水、母血吐完了,呕吐就自行缓解了,就不必洗胃了,如果接下来呕吐仍频繁严重,吃奶很少,则应及时洗胃。总之要权衡利弊,听从经治医生的建议。
新生儿出生前浸泡在妈妈子宫里的羊水中,没有自主呼吸,通过和妈妈相连的脐带血管进行气体交换,新生儿出生后,脐带剪断并结扎,脱离母体,随着哇的一声啼哭,肺泡张开,依靠自己呼吸完成气体交换,在宝宝娩出后,开始啼哭、第一口呼吸前,医护人员会迅速将宝宝口鼻腔、呼吸道内的羊水吸引出来,以免呛入气道,影响呼吸。如果羊水吸入呼吸道,可能引起羊水吸入性肺炎,如果是胎粪污染的羊水吸入呼吸道,可导致胎粪吸入综合征,给宝宝带来伤害,少数病情严重者可死亡。当新生儿因呛入羊水影响呼吸时,一般会从产房转入新生儿科住院治疗,此时部分家长会质疑、抱怨产科医务人员,甚至发生医疗纠纷,认为是医生的过错和责任。诚然,宝宝出生那一刻,如果医生不及时将呼吸道内的羊水彻底吸出,导致疾病的发生,医生是要担责的,为避免羊水吸入,需要医护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娴熟的分娩、助产技术。但将新生儿呛羊水一律归咎于医护人员,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很多时候,即使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宝宝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呛入羊水并出现症状,这通常跟新生儿或产妇自身的疾病因素有关,比如产前宫内缺氧和出生时窒息,就很容易引起新生儿呛羊水。举个常见又典型的例子,有些胎儿在分娩前就已经出现了宫内缺氧,羊水被胎粪污染,胎儿宝宝出现喘息样呼吸,将胎粪吸入自己的呼吸道,出生后即使医生尽全力清理气道,也无法将已经进入深层气道内的胎粪和羊水吸出,不可避免的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这种情况是先天因素引起的,非医生力所能及也。即使在医疗技术最发达的美国和欧洲,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新生儿窒息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好多因素都是医生不可掌控,也无法预知的,比如来自胎儿、母体、脐带、胎盘的先天致病因素,不一定都能提前预防和干预,医生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的争取将各个环节做到最好,将风险和意外的几率降至最低。当新生儿因呛羊水需要转新生儿科住院治疗时,家长不要执着于争论谁之责和孰之过,而应理智的将焦点转移到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宝宝的疾病上。没有哪个产科医务人员愿意看到自己接生的新生宝宝呛入羊水而承受疾病的痛苦,医患双方都是站在同一战壕的战友和兄弟,共同面对的唯一敌人就是疾病。为了预防新生儿呛羊水,产妇应做好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宫内缺氧现象,当发现胎儿胎动、胎心异常时,务必高度重视,积极寻找原因,及时终止妊娠,另外,产妇家属要听从医生的指导,分娩时间不要超过预产期太久,因为很多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发生于过期产儿。再有,产妇顺产时要配合医生的指挥用力,尽量缩短产程;医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过硬的医疗水平,避免产程延长,在胎儿娩出后、呼吸前,尽可能彻底的将新生儿呼吸道内的羊水、分泌物吸引干净。
给新生儿听音乐好像是很前卫的一件事,因为环顾我们周围一些宝妈,给没满月的新生宝宝听音乐的并不多,但在国外其实很普及,新生儿听音乐有益处吗?答案是肯定的。新生儿听音乐有助于宝宝的脑发育、有利于生长发育、促进宝宝今后的记忆力、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开发右脑、提高智商、激发潜能。另外,还可以起到安定情绪、改善睡眠、陶冶性情的作用。音乐不仅对健康新生儿益处多多,还对一些罹患疾病的新生儿具有治疗作用,比如早产儿、脑损伤儿、脑瘫儿等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成立了音乐治疗协会,并且每2年召开一次世界音乐治疗大会,音乐对新生儿的健康促进作用早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听什么音乐好呢?任何音乐都可以听吗?当然不是,给新生儿听的音乐一定要有所选择,成人听的流行乐、迪斯科乐、摇滚乐、爵士乐、劲爆激烈、澎湃激昂的音乐显然不适合新生儿听,因为这类音乐对新生儿的身心健康并无益处,反而会损伤宝宝的听力,使宝宝情绪烦躁。应尽量选择节奏不太强烈的、旋律柔和、优美的、抒情的古典音乐或民族音乐。如舒伯特的《圣母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的《G大调小步舞曲》、布拉姆斯的《摇篮曲》、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等等。可选择的优秀乐曲有很多,宝妈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好选择自己能陶醉沉浸其中,能产生愉悦情绪的乐曲,这样宝妈的良好情绪可以感染、传达给宝宝,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给宝宝听音乐的时间要固定,比如一天2次,每次时间不能超过10-20分钟,音量要适中或偏弱,不要超过60分贝,频率不要超过4000-5000赫兹。最好每个月固定听一首乐曲,到下个月再更换新的曲子,这样可以最大效率的增强宝宝的听觉记忆力,且宝宝听熟了旋律后会渐渐喜欢它,进而提高宝宝的音乐欣赏力。给新生儿听音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益处,需要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为了宝宝的智商、情商和人格更好的发展,宝妈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宝妈】您好李医生!我宝宝生后第2天发现右锁骨有骨摩擦感,且按压右锁骨时哭闹不安,拍胸片显示右锁骨骨折,请问新生宝宝锁骨骨折常见吗?严重吗?该怎么办?【李医生】新生儿锁骨骨折在产科、新生儿科很常见,如果不合并臂丛神经损伤,不算严重,如果合并臂丛神经损伤,则相对严重和麻烦一些。新生儿锁骨骨折不需特殊处理,简单制动就可以了,一般2-3周就可以愈合,慢慢塑形至正常,不会留有畸形及后遗症,预后良好。【宝妈】怎样判断宝宝有没有臂丛神经损伤?【李医生】臂丛神经损伤的表现有:伤侧肢体肌肉松弛、感觉迟钝、手指、腕关节、肘关节甚至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等。【宝妈】我宝宝右侧上肢活动比左侧偏少一点,不知道是不是臂丛神经损伤?胸片看得出来吗?【李医生】胸片不能看出是否有臂丛神经损伤,只能通过临床症状判断,你宝宝右侧上肢活动减少,和骨折部位疼痛有关,2周左右后锁骨骨折愈合、疼痛消失,右上肢活动自然会恢复正常,假设到时候仍持续有右上肢活动障碍,才需考虑臂丛神经损伤的可能,需要看小儿神经科。【宝妈】我还有点担心宝宝的骨头没有连接在一起引起畸形,心里不放心,请问可以给宝宝复位、打八字绷带吗?【李医生】没必要,简单制动、不要过度牵拉宝宝的手臂就可以了,新生儿骨折的对位对线要求不高,而且锁骨不需要负重,因此问题不大。【宝妈】一段时间以后需要复查胸片吗?【李医生】拍胸片有一定的放射线,可以不复查,锁骨骨折会很快愈合的,不用担心,如果实在放心不下,可以1个月后复查胸片,射线量不大,对宝宝的影响有限。【宝妈】好的,您说一下我就很放心了,谢谢!
【宝妈】李医生,我宝宝出生第23天,最近1个礼拜以来吃奶或睡眠时老是哼哼唧唧,有时会打挺、使劲、憋气,但精神和食欲都正常,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啊?【李医生】如果宝宝精神食欲好,体重增长满意,无呕吐、腹胀,偶尔出现哼哼唧唧是正常现象,新生儿普遍都会这样。如果哼哼唧唧、打挺、脸涨的通红、双手握拳用力等现象特别频繁,那么有可能是胃肠道不适,比如肠胀气、肠痉挛,可能的诱因有喂养不当、消化不良、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等,可以给宝宝做抚触、顺时针按摩腹部(一天两次,一次5分钟)促进肠蠕动及消化吸收;注意少量多餐,不要吃的过多过饱;配方奶喂养者可以在两餐间适当喂点白开水,另外,给宝宝适当吃点益生菌也有好处,益生菌一次连续服用时间最长不要超过3个月,如果疑因吞咽大量空气引起肠胀气,那么改善喂养方式,喂奶时避免空气吞入,奶后竖抱拍嗝等,如果有呕吐、腹泻或便秘、湿疹、血便,要考虑牛奶蛋白过敏,需换氨基酸奶粉或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另外,有部分哼哼唧唧、睡觉不踏实的宝宝是缺钙引起的,需要补充维生素D,如果是足月儿,建议生后2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如果是早产儿,建议生后1周开始补充维生素D,如无特殊情况,维生素D可服用至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