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中医特色专病门诊
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重,每5年肥胖人数就会翻倍。每年因肥胖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30万,成为仅次于吸烟的第二大可预防致死因素。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肥胖列为全球首要健康问题,与艾滋病、吸毒和酗酒并列为四大世界性医学社会问题。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现代化、饮食结构改变和体力活动减少,我国肥胖人群迅速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也随之增多。因此,要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解决肥胖问题至关重要。本期内容,我们来告诉您关于2型糖尿病和肥胖的三大真相,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同时摘录《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从对超重肥胖的全面评估、个性化减重目标的设定以及分层管理策略等多个层面分别给出推荐意见。汇总18项推荐意见,以飨读者。真相一: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超重或肥胖根据2015至2017年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结果,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或肥胖的比例相当高。具体来说,42.4%的患者属于超重(BMI为24.0~27.9kg/m2),25.3%的患者属于肥胖(BMI≥28.0kg/m2)。这意味着超过67%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体重正常的患者中,仍有11.5%存在腹型肥胖。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超重或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确实都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生活方式变化对健康的影响,也强调了在糖尿病防治中关注体重管理的重要性。真相二: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的重要预测指标腹型肥胖,即脂肪主要集中在腹部,即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fatarea,VFA)≥100cm2,它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指标之一。肥胖会伴随着胰岛素受体减少,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长期下去将会发展为2型糖尿病,同时它还是糖尿病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的关键因素。糖尿病患者减轻体重不仅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够降低心血管风险。我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腹型肥胖问题普遍存在且严重,呈现出“隐蔽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数据显示,约39.7%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腹型肥胖,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腹型肥胖在不同体重类别中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即使在体重正常的患者中,也有11.5%存在腹型肥胖;在超重患者中,这一比例显著上升至49.8%;而在肥胖患者中,高达83.1%存在腹型肥胖。真相三:减少肥胖将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率减重可显著改善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紊乱,并降低远期并发症风险。通常体重减少越多,获益越大。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通过合理的体重管理,可以实现血糖获益,并有助于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T2DM患者减重后,部分患者还可实现糖尿病“缓解或逆转”,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其实,人们并不需要减掉大量体重就可以收到实质性的健康益处。研究显示,体重减轻10%可以降低:30%~40%糖尿病相关死亡;30%~50%空腹血糖;15%糖化血红蛋白(HbA1c);1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0%甘油三酯。此外,体重减轻10%还可以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8%。研究发现,体重即便只减轻5%也可以产生显著的长期益处,如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等等。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18项推荐意见一览!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依据已发表的相关国内外指南或专家共识及最新研究进展,共同撰写了《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以期为临床诊疗中从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工作的临床医师提供指导。该共识基于检索结果,执笔专家汇总循证医学证据,综合我国诊疗现状和临床实践经验,对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给出推荐意见,后经专家讨论商议,确定推荐意见及共识具体内容。共识中的证据质量和推荐意见参考GRADE(gradingofrecommendationsassessment,developmentandevaluation)系统分级标准,证据质量分级分为A、B、C、D共4级,推荐强度分为强、弱两级(参加下表)。01-糖尿病患者超重或肥胖的流行病学➤推荐意见1:超重或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人群,且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的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1B)。➤推荐意见2:中国人群更易形成腹型肥胖,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近40%存在腹型肥胖(1B)。02-超重或肥胖的评估➤推荐意见3:临床上可从体重和体脂两种不同维度对超重或肥胖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此外,还可结合代谢异常程度或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1C)。➤推荐意见4:体重指数(BMI)是目前国际上通用肥胖程度评估指标,但BMI不能反映身体脂肪分布。临床上可采用腰围、腰臀比这些间接指标评估腹型肥胖(1D)。➤推荐意见5:体脂率、内脏脂肪面积(VFA)和异位脂肪均可反映体脂情况。VFA是腹型肥胖诊断的金标准,但测量方法相对复杂(2D)。➤推荐意见6:中国人群超重或肥胖的诊断:BMI≥24.0kg/m2可诊断为超重,BMI≥28.0kg/m2可诊断为肥胖;腰围≥85cm(男性)或80cm(女性)可诊断为超重,腰围≥90cm(男性)或85cm(女性)可诊断为肥胖(1C)。03-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获益➤推荐意见7: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减重可带来诸多获益,如改善代谢、实现糖尿病缓解、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并且体重减少越多,获益越大(1A)。➤推荐意见8:体重减轻的同时,还需关注体重控制的长期稳定性,以实现持续获益(2A)。04-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目标➤推荐意见9: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建议至少减重5%以上,以实现血糖、血压、血脂方面的获益,更大幅度减重(如10%、15%)可实现更多获益。建议结合患者的BMI进行个体化减重目标的设定(1C)。➤推荐意见10:建议大多数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可以考虑以BMI<24.0kg/m2作为体重管理的参考目标;部分特殊人群(如老年T2DM患者)可适当放宽BMI控制目标(2D)。➤推荐意见11:腰围、腰臀比、体脂率、VFA等指标的控制目标尚缺乏明确推荐,可考虑结合诊断标准进行设置(2D)。05-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策略➤推荐意见12:建议对T2DM患者进行分层管理,结合患者BMI、是否存在心血管风险因素等情况,进行生活方式调整,使用具有体重获益的降糖药物或代谢手术进行体重管理(1C)。➤推荐意见13: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体重管理的基础,应贯穿体重管理全程(1C)。➤推荐意见14: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推荐使用具有强效减重作用的降糖药物(1B)。➤推荐意见15: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实现减重目标后,需进行长期体重管理,以减少体重反弹(1D)。06-糖尿病患者进行体重管理的注意事项➤推荐意见16:需根据孕前BMI确定孕期体重增加的目标,并定期监测,以保证妊娠期体重的合理增长(1C)。➤推荐意见17:所有1型糖尿病患者均需控制并维持理想体重。严重超重或肥胖患者应调整生活方式以减少体重的过度增加(1C)。➤推荐意见18:对于低体重患者,应分析体重过低的原因并予以纠正、调整生活方式或降糖药物,以减少低体重带来的不良影响(2D)。资料来源: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版),作者:杨雁、陈颖、张惠杰、时立新、洪天配、单忠艳、余学锋、刘铭、薛耀明、秦贵军、姬秋和、纪立农、李小英、内分泌代谢科肥胖诊疗联盟,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9):959-971.而医学级体重管理专家团工作和目标,就是帮助大家从医学角度科学有效的设定具有针对性的减肥方案。我们采用基于互联网数据监测,通过中医来调整阴阳改善脾胃功能(调整肠道益生态),利用药食同源结合营养干预,帮助患者健康减脂缓解或逆转糖尿病,并轻松维持体重和保持健康。通过专业的团队指导、个性化的方案制定以及智能监测系统的全程监控,为您打造全面的健康体重管理方案。如果您减肥有难度,就果断加入我们的医学减肥团队,科学健康舒适的减肥!每期一个减肥知识点,欢迎关注我们哦!--版权声明--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肠道微生态结构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代谢和免疫功能,这10种益生菌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版权声明--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近些年来,我国超重/肥胖的患病率呈现出迅速攀升的态势。要知道,超重/肥胖并非是简单的体态问题,它与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卒中等诸多慢性疾病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已然对公众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在临床上,为了对肥胖程度进行评估,常常会运用到多种方法,像体质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腰高比(WHtR)以及体脂含量等指标都是常用的手段。不过,这些看似有效的评估方法,其实各自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就给准确评估肥胖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地评估肥胖呢?不同类型的肥胖在面对各类慢性病时,其患病的倾向又有着怎样的差异呢?这些都是亟待深入探究和明晰的重要问题。肥胖通常被定义为体内脂肪过多或分布异常,从而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精确测量体脂的数量和分布,但操作上存在一定难度。临床上常用体质指数(BMI)来评估体脂数量,腰围则用于评估体脂分布。然而,国际和国内的诊断标准并不一致(见下图),总体来看,中国人群的体脂含量较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更大。在诊断肥胖时,除了确定肥胖症外,还需结合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以排除继发性肥胖症,如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下丘脑或垂体疾病、胰岛相关疾病以及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值得注意的是,BMI并不能反映个体间脂肪分布的差异。在临床上,中心性肥胖更具临床意义,但其精准诊断通常需要借助CT或MRI等复杂手段。通常选择第4腰椎与第5腰椎间的层面图像,测量内脏脂肪面积,中国人群的内脏脂肪面积≥80cm²即被定义为中心性肥胖。相比之下,体脂率的测量则更为简便。通过生物电阻抗法可以测量人体的脂肪含量(体脂率),并用于判断肥胖。一般来说,正常成年男性的体脂率占体重的10%~20%,女性为15%~25%。若男性体脂率超过25%,女性超过30%,则可考虑为肥胖。然而,生物电阻抗法的测量精度有限,结果仅供参考。总体而言,肥胖的评价体系多样,各有优缺点(见下表)。DXA、CT和MRI等技术可用于脂肪组织的定量评估,但这些方法通常复杂且费用较高。此外,针对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异常脂肪量切点值尚未建立,也缺乏相关指南,因此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仍受到限制。1956年,JeanVague首次观察到不同肥胖患者发展为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并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脂肪分布有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四种具有不同心血管风险的肥胖表型。肥胖表型的提出有助于对肥胖患者进行个体化的心血管危险分层。目前,根据是否合并代谢异常以及是否肥胖,肥胖表型主要分为四类:代谢健康肥胖(MHO)、代谢不健康肥胖(MUO)、代谢不健康正常体重(MUNW)以及肌少性肥胖(SO)。这种分类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更精准的风险评估工具,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尽管肥胖显著增加了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在已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中,超重或肥胖者却可能表现出更好的心血管结局,这一现象被称为「肥胖悖论」。肥胖悖论通常以BMI作为评估肥胖的标准,但如果使用其他身体成分指标如腰围、腰臀比或腰围身高比等,肥胖悖论的现象则不那么明显。因此,仅依赖BMI评估肥胖存在局限性,因为它无法准确反映与心血管风险更相关的瘦体重比例和脂肪分布情况。因此,肥胖患者需要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更全面的心血管风险评估。研究表明,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极为严重,与超过200种并发症密切相关,是冠心病、2型糖尿研究表明,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极为严重,与超过200种并发症密切相关,是冠心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多种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脂肪组织除具有储能作用外,也具有高度生物学活性。在生理及病理作用下,脂肪组织可分泌大量的脂肪因子,广泛参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进展。当能量过剩时,脂肪组织可在内脏大量沉积。对于心血管系统,过量的脂肪组织一方面可通过物理作用限制心脏的舒张功能,另一方面脂肪组织分泌的高度活性脂肪因子可诱导系统性炎症、心肌细胞肥大及心肌纤维化,最终引起冠心病、心衰、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血管结局事件。在评估肥胖情况时,诸如BMI(身体质量指数)、WC(腰围)、WHR(腰臀比)、BF%(体脂百分比)等都是常用的相关指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它们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事实上,不同的肥胖表型,其在代谢方面以及所引发的肥胖相关不良结局上是存在差异的。因而在临床实践当中,对肥胖进行评估时,绝不能仅仅依靠BMI来「一刀切」。这意味着,不能将BMI当作是肥胖唯一的诊断以及分期工具。为了能够更加精准地对肥胖进行分型或者分类,进而为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工作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我们应当在评估过程中同时兼顾多方面的因素,比如脂肪组织量(可通过BMI来反映)、脂肪分布情况(借助WC、WHR、WHtR等指标体现)以及体脂含量(由BF%来表示)等。这就需要专业全面的团队来帮助完成。对于减肥来说,是一项系统而全面的工程。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的专家团队致力于如何帮助更多人健康减脂和防治慢病。我们采用基于互联网数据监测,通过调整阴阳改善脾胃功能/调整肠道益生态,结合营养干预、融入阻碳技术,帮助患者舒适健康减脂、远离疾病,并轻松维持体重和保持健康。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医学专家意见和患者反馈,杏林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团队更加坚定了对减脂方案的深度研发完善,继续共同努力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摆脱终身服药的苦恼。如果您减肥有难度,就果断加入我们的医学减肥团队,科学健康舒适的减肥!每期一个减肥知识点,欢迎关注我们哦!--版权声明--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你或许常常疑惑,人体明明需要糖,尤其是葡萄糖,像大脑等重要器官还依赖它稳定运行,它怎么就和肥胖扯上关系,以至于减肥期间要对碳水化合物「严防死守」呢?今天,就来揭开这背后的科学奥秘。人体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利用葡萄糖(还有脂肪以及来自蛋白质的氨基酸)为细胞制造ATP,驱动身体各项机能运转。大脑作为人体的「指挥官」,更是需要持续且稳定的葡萄糖供应,才能时刻保持清醒、精准地发出指令,让我们思考、行动、感知世界。而这些关键的葡萄糖,主要源自碳水化合物,是我们餐桌上米饭、面包、水果等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溯人类进化历程,碳水化合物曾是稀缺又珍贵的能量源。在远古时代,获取食物艰难无比,一旦发现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身体就像遇到宝藏一样,开启「节能囤货」模式。因为碳水化合物供能迅速,能在短时间内为身体注入活力,帮助祖先们应对狩猎、采集等高强度体力劳动,更重要的是,储存起来的碳水还能在饥荒岁月成为救命稻草。斗转星移,现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食物不再匮乏,碳水化合物随处可见。可身体的「囤货」本能却没跟上时代节奏,过量摄入碳水化合物,让肥胖问题悄然滋生,还引发了糖尿病等一系列适应性疾病。当你抵挡不住一块热乎面包的诱惑,咬下那一口,一场体内的「能量大变身」就开始了。面包中的碳水化合物迅速被分解,化作葡萄糖涌入血液,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让血糖飙升。身体的「平衡卫士」——胰岛素立刻警觉,它像训练有素的交警,忙着指挥这些「能量分子」:大部分葡萄糖被护送进细胞,化作即时可用的能量,为身体「充电」;另一部分则被送往肝脏和肌肉这两个临时「能量储备库」。肝脏储存肝糖原,随时待命应对血糖低谷,保障身体平稳运行;肌肉中的肌糖原,则为运动发力备好「燃料」。但这两个「储备库」并非无底洞,肝糖原容量大约100克,肌糖原约400克,一旦满仓,多出来的葡萄糖何去何从?身体自有一套「精明」策略:将它们一步步转化为丙酮酸,再加工成乙酰辅酶A,通过复杂的生化流水线,最终合成脂肪酸,与甘油携手变身甘油三酯——实打实的脂肪。这些脂肪被运往脂肪细胞,细胞就像吹气球一样膨胀起来,而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日渐圆润的腰围。简而言之,碳水化合物摄入后,遵循着「碳水摄入→血糖升高→糖原储存→脂肪储存」的路径,与脂肪堆积紧密相连。所以,对于渴望减脂的普通人而言,在减脂关键期,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打破这一脂肪「囤积链」,才能向着理想身材稳步迈进,拥抱更健康、活力满满的自己。记住,每一口食物的选择,都是在为身体的未来「塑形」。碳水化合物到底是何方神圣?它和我们日常吃的米饭、面条这些主食有什么关系?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简单点说,就是糖、淀粉和纤维的总称。它在水果、蔬菜、谷物、豆类和乳制品中都有广泛的存在,当然还有主食,比如米饭、面条、面包。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并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来自主食。说到碳水化合物对减脂的影响,就必须引入两个重要的概念——GI和GL。 GI:升糖指数升糖指数(GlycemicIndex,GI)是衡量一种食物在被吃下后,引起血糖上升速度的指标。GI值越高,意味着食物会让血糖飙升得越快。比如,白面包的GI值非常高,吃完就像坐上了「血糖过山车」,迅速升高的血糖会导致胰岛素猛然分泌,接着身体就开始把多余的糖分储存为脂肪。GI大家都很熟悉,但更合理客观判定一个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应该是GL。 GL:升糖负荷升糖负荷(GlycemicLoad,GL)是一个更加全面的指标,不仅考虑了食物的GI值,还考虑了实际摄入的量。简单来说,GL是「GI×碳水化合物含量/100」。对于一种GI值较高的食物,如果摄入量少,GL值也可能不会太高,意味着对血糖的影响没那么大。举个例子,如果只吃一小片西瓜,尽管西瓜的GI值较高,但由于含糖量有限,GL值也不高,对血糖的冲击就小。而如果吃的是一大碗白米饭,无论是GI还是GL,都可能让血糖「飙车」不止。减脂期,我们通过这两个指标看待碳水化合物,做出分类,分出高质量和低质量。优先选择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高质量的碳水化合物能稳住血糖,让你远离脂肪的困扰;而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则可能让你不知不觉地掉进「肥胖陷阱」。怎么区分碳水化合物的高质量vs.低质量呢? 常见高质量碳水化合物?全谷物杂粮:像燕麦、糙米、番薯、玉米、全麦面包。这些食物保留了全部营养,是健康「全家桶」。豆类:如扁豆、黑豆、鹰嘴豆。富含纤维,还带着满满的植物蛋白。蔬菜和水果:特别是低GI的蔬果,如蓝莓、苹果,还有各种绿叶蔬菜。还有一点要注意,土豆这一类根茎类的蔬菜,看似蔬菜,但却是主食类的淀粉。所以,酸辣土豆丝是一盘主食。低质量的碳水化合物往往是高GI和高GL的「组合拳」。通常经过高度加工,纤维和营养成分大大减少,吃了不仅血糖飙升,还让脂肪找到了「藏身之处」。这些「糖衣炮弹」包括: 常见低质量碳水化合物?精制糖:糖果、软饮料、甜点。它们是「空卡路里」的代名词,甜得无营养。精制谷物:白面包、白米饭、普通面条。被打磨过后的谷物,只剩下高GI的外壳,吃了容易让你胖得不明不白。加工零食:薯片、饼干、果汁。除了高热量和高GI,还可能有过多的添加糖,脂肪悄悄找上门。另外,还要注意辨别:许多看似健康的食物,实际上可能是碳水化合物的「隐形炸弹」。例如,一些打着「健康」旗号的谷物棒,虽然含有谷物成分,但往往为了口感加入大量糖分、油脂,使得GI值和热量飙升,实则是披着羊皮的狼。还有一些包装精美的水果干,在加工过程中,不仅损失了部分维生素,还因为浓缩作用,含糖量大幅增加,若是不注意食用量,GL值不容小觑。再有,市面上的部分酸奶,看似是营养丰富的乳制品,实则添加了大量糖分,使其碳水化合物质量大打折扣,沦为低质量碳水化合物一员。了解碳水化合物的这些门道,能让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既能满足身体对能量的需求,又能助力减脂大业,向着健康生活大步迈进。很多人一想到碳水,心里就满是怨念:这该死的碳水化物,老是让我发胖,可又戒不掉。这真不能全怪你,碳水化合物有个非常特别的「本事」。当食物刚进入口腔,碳水的消化进程就已经开启。咀嚼时,唾液腺分泌出唾液,而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就像一把把「小剪刀」,专门负责把碳水化合物里的淀粉和糖原,分解成更小的糖分子,像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组成)。你有没有发现,嚼面包或米饭久了,会尝到丝丝甜味,这就是碳水在口腔里被分解的迹象。而且,口腔中感受到的甜味还会刺激大脑的奖励系统,让吃碳水变得容易上瘾,一不小心就吃多了。那么,减脂期究竟该如何与碳水化合物「友好相处」,成功刷掉脂肪呢?下面就给大家支几招。❶ 掏空肝糖原身体就像个精明的「管家」,只要肝脏里的糖原「小金库」还有存货,就不太乐意动用脂肪储备。这时候,我们可以给身体安排一场「空腹挑战赛」。当空腹达到12小时后,肝脏中的糖原就会被优先消耗掉,身体没了「糖原依赖」,就只能转向脂肪来获取能量。所以,千万别吃夜宵,尽量把晚餐安排在7点前搞定,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去消耗肝糖原。❷ 保持胰岛素低水平胰岛素堪称身体储存脂肪的「守护神」,只要它在「站岗」,脂肪就难以被有效分解。要保持低胰岛素水平,有几个超实用的小贴士。➀ 要少吃高GI、GL的食物。像白面包、白米饭、糖果、甜饮料这些,都是高GI、GL的「重灾区」。减脂期间,甚至可以考虑晚上不吃主食。与之相反,我们要多选择低GI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豆类,它们在肠胃里消化吸收得慢,能让血糖水平稳稳当当,不给胰岛素「加班」的机会。GI、GL表格在网上随手就能搜到,大家可以多参考。➁ 合理搭配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是个「宝藏营养素」,它既能增加饱腹感,让你不会轻易感到饥饿,又能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不妨多吃些富含纤维的食物,像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蔬菜和水果,每餐都搭配着来点儿,减脂效果事半功倍。➂ 适量摄入健康脂肪和蛋白质。相较于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对血糖和胰岛素的影响较小。要是把它们和碳水一起吃,血糖曲线就会变得比较平缓,还能带来满满的饱腹感。平时可以多摄入些优质蛋白,像鸡胸肉、鱼、豆类、三文鱼,以及健康脂肪,如鳄梨、优质坚果、橄榄油等。➃ 还有一类「秘密武器」——阻碳食物。有些食物就如同减脂路上的「隐形盾牌」,能阻止碳水化合物被完全消化和吸收。白芸豆就是其中之一,它含有一种天然物质叫相位胺素(Phaseolamin),这可是种厉害的α-淀粉酶抑制剂。相位胺素能够与消化酶紧密结合,使得部分淀粉就这么原封不动地通过消化道,根本没机会转化成葡萄糖,从而减少了碳水的吸收量。需要强调的是,白芸豆中还含有植物凝集素,植物凝集素会使红细胞凝集,造成溶血性休克,对肝肾具有毒副作用,且脱毒较为困难,因此不能自行随意使用。除此之外,桑叶中存在多组分降糖活性成分,以1-脱氧野尻霉素(DNJ)为主的生物碱类成分通过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使二糖(如蔗糖)不能进一步分解为单糖(如葡萄糖),从而显著降低碳水吸收。特别注意:减脂期并不意味着要和碳水化合物「彻底决裂」,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巧妙应对,就能在享受碳水美味的同时,稳步迈向减脂目标,让我们一起科学减脂,遇见更好的自己!杏林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的专家团队致力于如何帮助更多人健康减脂和防治慢病。我们采用基于互联网数据监测,通过调整阴阳改善脾胃功能/调整肠道益生态,结合营养干预、融入阻碳技术,帮助患者舒适健康减脂、远离疾病,并轻松维持体重和保持健康。结合大量实践经验、医学专家意见和患者反馈,杏林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团队更加坚定了对减脂方案的深度研发完善,继续共同努力让更多患者恢复健康、摆脱终身服药的苦恼。在我们的减肥案例中,就包含大量大基数肥胖人群的成功减肥案例。大基数体重患者应综合权衡,选取最契合自身的减重路径,开启健康减重之旅。我们深知,成功的减肥是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体重数字的变化,更是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我们的减肥方案中,「舒适减肥」是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主张极端的节食或过度运动,而是通过调整阴阳、扶正祛浊、健运脾胃,来提升身体的消化吸收及排浊功能,同时注重合理安排好一日三餐,如此让减肥过程变得更加自然和舒适,减少复胖机率。如果您减肥有难度,就果断加入我们的医学减肥团队,科学健康舒适的减肥!每期一个减肥知识点,欢迎关注我们哦!--版权声明--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要点1.超重或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减轻5%,可改善血糖以及血压、血脂等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A)2.超重或肥胖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重管理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手术等综合手段(A)
减肥,这个永恒的话题,总是让人趋之若鹜。近年来,「戒断碳水」成为了年轻人中流行的减肥新趋势,几乎已经成为了追求身材管理的标配。在许多饭局上,你可能会看到正在减肥的女性们齐心协力地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敌人」,坚决将其列入饮食黑名单。乍看之下,摒弃碳水化合物似乎让减肥变得简单直接。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弊大于利。我们在体重管理门诊经常听到患者问:"减肥是不是就不能吃主食了?"这个问题反映了一个普遍的误解:许多人将碳水等同于白糖,认为碳水含有极高的热量,不吃主食就能加速脂肪消耗。事实上,这种「不吃主食」的声音已经在社会各界广为流传。但是,主食真的如此可怕吗?碳水化合物真的是减肥路上的「绊脚石」吗?很多朋友把「戒断碳水」挂在嘴上,认为碳水就是单指主食,其实这种理解并不准确。碳水化合物是指具有碳、氢和氧原子的分子。在营养学中,「碳水化合物」一词是指三种常量营养素之一,另外两个是蛋白质和脂肪。碳水化合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族,成员众多。大家熟知的蔗糖(白砂糖)、葡萄糖、麦芽糊精、大米中的淀粉、燕麦中的葡聚糖、水果中的果胶等,都是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员。膳食碳水化合物主要分为几类?❶糖:是指食物中发现的甜味短链碳水化合物。例如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和蔗糖。❷淀粉:这些是葡萄糖分子的长链,最终在消化系统中分解成葡萄糖。❸膳食纤维:人类无法消化膳食纤维,但可以被消化系统中的细菌利用。此外,食用纤维对整体健康也至关重要我们日常摄入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是常吃的主食——米和面,它们就像是我们人体的能量加油站。这些食物不仅提供能量,还能为我们带来蛋白质、脂类、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其他重要的营养物质。正是因为碳水化合物在我们的饮食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它可以说是饮食中的「C位担当」。考虑到碳水化合物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我们不能轻易地说要与之「说再见」。相反,我们应该更好地了解和合理利用这个营养大家族,以维持健康均衡的饮食。而「低碳饮食」在减肥人群中渐渐风行起来。这主要是因为许多人担心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会导致血糖升高和身材走样。虽然低碳水饮食确实能有效促进减重,但它对身体其他方面的代谢也会产生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可能会导致机体缺乏多种重要的营养素。这包括各类维生素、钙、镁、铁等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这种营养失衡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打破机体的稳态平衡。 长期的营养不平衡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但不限于便秘、腹泻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简而言之,虽然低碳水饮食可能带来短期的减重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完全「戒碳水」并不是一个健康可持续的选择。我们的身体需要均衡的营养摄入,而碳水化合物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碳水就会变胖已经是一个被揭穿的神话。虽然添加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确实会增加患肥胖症的机会,但富含纤维的全食物碳水化合物来源并非如此。在这方面,主流科学界已经得出明确结论:导致肥胖的主要因素是总热量摄入,而非单纯的碳水化合物。 这一观点得到了多项权威研究和声明的支持。2017年,国际营养学会在审查大量证据后声明,减脂主要依赖于热量缺口,低碳和高碳饮食的效果相似。这意味着,无论选择何种饮食方式,控制总热量才是减重的关键。进一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2019年美国肥胖协会的声明。该协会指出,只要总热量相近,各种减肥方法的效果大致相同。这意味着低碳或生酮饮食并不具有特殊的减肥优势。同样,2016年发表在权威期刊《糖尿病医学》上的一项荟萃分析也明确指出,总热量仍是控制体重的主要指标。在代谢指标和血糖控制方面,低碳与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并无显著差异。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真正导致肥胖的是过多的总热量摄入,而非碳水化合物本身。只要总热量不超标,即使饮食中的热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也不会导致肥胖。这一发现对于那些担心碳水化合物会导致体重增加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它意味着我们可以在保持健康体重的同时,享受各种类型的食物,包括含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为了更好地理解个人的能量需求,我们可以使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估算日常活动所需的能量:总能量消耗=基础代谢率(BMR)+日常活动量(PAL)其中,基础代谢率(BMR)是指人体在安静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BMR的计算方法因性别而异,男性和女性各有专门的计算公式,这些公式考虑了体重、身高和年龄等因素。男性:BMR=88.362+(13.397x体重kg)+(4.799x身高cm)-(5.677x年龄y)女性:BMR=447.593+(9.247x体重kg)+(3.098x身高cm)-(4.330x年龄y)了解自身的能量需求对于有效管理体重至关重要。通过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体重,而不必过分担心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重要的是保持均衡的饮食结构,确保身体获得所需的各种营养素。这种方法不仅有助于维持健康体重,还能确保我们的饮食更加多样化和可持续。总之,关注总热量而非单一营养素,才是科学、有效的体重管理之道。复合碳水化合物的纤维含量更高,消化更慢,这意味着它们是控制体重的好选择。因为有助于控制饭后血糖峰值,它们也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复合碳水化合物包括:❶ 全谷物:全谷物是纤维以及钾、镁和硒的良好来源。选择加工较少的全谷物,如藜麦、荞麦和全麦面食❷ 富含纤维的水果:如苹果、浆果和香蕉等❸ 富含纤维的蔬菜:包括西兰花、绿叶蔬菜和胡萝卜等❹ 豆类:除了是纤维,还是叶酸、铁和钾的良好来源纤维和淀粉也是两种复合碳水化合物,纤维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促进肠道规律并有助于控制胆固醇。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包括:水果、蔬菜、坚果、豆子、全谷类 淀粉也存在于一些富含纤维的食物中,不同之处在于某些食物被认为比纤维含有更多淀粉。高淀粉食物有:土豆、全麦面包、谷物、玉米、燕麦、豌豆、白饭 天然、富含纤维的碳水化合物是健康的,而去除纤维的碳水化合物则是相反的。如果你吃的是一种整体的、单一成分的食物,那么这种食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健康的食物,不管碳水化合物含量是多少。 与其将碳水化合物视为“好”或“坏”,不如专注于增加整体和多样化的碳水化合物选择,而不是那些经过大量加工的碳水化合物。下面这些碳水对很多人来说需要有限制地摄入:❶ 全谷物含糖饮料:苏打水、加糖的果汁和用高果糖玉米糖浆加糖的饮料❷ 白面包:精制碳水化合物,必需营养素含量低,对代谢健康有负面影响。适用于大多数市售面包❸ 糕点、饼干和蛋糕:这些食物的糖分和精制小麦含量往往很高❹ 糖果和巧克力:如果要吃巧克力,选择优质的黑巧克力❺ 炸薯条和薯片:土豆是健康的。然而炸薯条和薯片不能提供整个土豆所具有的营养价值碳水化合物是一种主要的常量营养素,也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之一。一些减肥计划不鼓励吃它们,但其实减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碳水化合物,而不是拒绝一切碳水。每个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任何极端的、一刀切的减肥方法往往难以取得长期效果。我们的专家团队深谙此道,致力于为每位求助者制定符合其个人特征的减肥计划。这种方案不仅包括科学的饮食指导和合理的运动计划,还融合了中医理论中调节脾胃功能的智慧,通过饮食、中药和生活方式的全方位调整,帮助患者达成健康减脂的目标。在个性化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力量,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科学数据监测系统,实现精准的健康管理。这一系统能够实时跟踪患者的各项健康指标,为我们的专家团队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结合这些数据,我们能够及时调整营养干预方案,确保减脂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种结合传统智慧和现代科技的方法不仅帮助患者健康减肥,还能有效预防因肥胖引发的各种健康风险,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方案着眼于长期效果,帮助患者在减重后轻松维持理想体重,实现持续的健康状态。我们深知,成功的减肥不仅仅是体重数字的变化,更是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我们的减肥方案中,「舒适减肥」是一个重要特点。我们不主张极端的节食或过度运动,而是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提升身体的消化吸收能力,让减肥过程变得更加自然和舒适。同时,我们的方案注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促进身体内部平衡,从而达到防治慢病的目的。我们的专家团队不断完善减脂方案,努力帮助更多患者摆脱终身服药的困扰,重拾健康快乐的生活。通过每周分享的减肥知识点,我们希望能够持续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健康指导,携手共创一个更健康、更幸福的明天。--版权声明--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肥胖的危害1.月经紊乱2.胰岛素抵抗3.多囊卵巢综合征4.子宫内膜异位5.流产风险增加6.妊娠并发症7.镜子质量下降8.辅助生殖技术成功率降低9.先天缺陷风险10.分娩困难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2024年3月,世界肥胖联盟(WorldObesityFederation)发布了最新版《世界肥胖地图》报告。该报告指出,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预计到2035年,将有近33亿成年人面临超重和肥胖的风险,较2020年的22亿有显著增长。成年人中高BMI比例将从2020年的42%急剧上升至2035年的超过54%。聚焦中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从2020年到2035年,中国的高BMI青少年的数量将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预计每年将增加2.0%。与此同时,高BMI成年人的数量增长速度将更为迅猛,预计每年将增加2.8%,预计到2035年将有6亿成年人面临高BMI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肥胖模式与欧美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独特的「中国式肥胖」特征:欧美的肥胖人群:手粗、腰粗、屁股大,一眼看过去,一个胖子能有2个人宽而中国人群的肥胖:则表现为腰围粗大,四肢却正常,也就是所谓的「中心性肥胖」,或者腹型肥胖,以腹部肥胖堆积为特征中国式肥胖的一个重要隐患在于,脂肪不仅堆积在皮下,更大量积聚于内脏周围。这种内脏脂肪被医学界称为「隐形炸弹」,因为它虽然不易被外表察觉,却可能对健康造成更大的威胁。大家看下面这张图里的两个人,相同的年纪、性别和BMI,但脂肪分布很不一样,两个人内脏脂肪含量完全不同!!!很多人在减肥时过分关注体重数字的变化,但这实际上是一种较为片面的认知。体重的构成包含了肌肉、脂肪、水分等多个要素,单纯地追求体重下降可能会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降低,形成所谓的「节能模式」,最终陷入反弹的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节食后体重确实下降了,但身材比例并没有明显改善。真正科学的减脂应该着眼于降低体脂率,保持或增加肌肉含量。通过均衡的营养摄入,配合合理的运动计划,特别是加入力量训练,可以帮助身体重塑体态。即便体重数字的下降可能不那么明显,但身体的线条会更加紧致,体型更加匀称,这才是健康可持续的减脂方式。同时,较高的肌肉含量也意味着更强的基础代谢能力,这对于长期维持理想体态具有重要意义。顾名思义,内脏脂肪就是内脏周围的脂肪,因此它的严格界限是「腹腔」。因此所有腹腔外的脂肪都是皮下脂肪,而只有腹腔内部的脂肪是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好理解,它的用处就相当于自带「保暖内衣」的意思。是用于保持人体温度以及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何瘦子比较怕冷,而胖子夏天容易出汗;因为瘦子的保暖内衣不给力,而胖子夏天散热更加困难。内脏脂肪与皮下脂肪其实还是很好区分的,平时我们伸手就能摸到的「肥肉」就是皮下脂肪,而内脏脂肪围绕着人的脏器,主要存在于腹腔内。其实内脏脂肪并不是完全有害的,适量的内脏脂肪对内脏起着支撑、稳定和保护的作用,但是如果内脏脂肪过多就会带来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危害巨大。内脏脂肪的常用简易替代指标:腰臀比。腰臀比是通过腰围除以臀围得到的数值:腰臀比=腰围数值(cm)÷臀围数值(cm)腰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脂肪的总量和分布,而臀围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髋部骨骼和肌肉的发育状况。如果男性的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超过85厘米,或者男性的腰臀比大于等于0.85,女性大于等于0.8,就有必要关注内脏脂肪是否过多。精确测量方法包括有:计算机断层(CT)、磁共振成像(MRI)、超声检查、双重生物电阻抗法(DUAL-BIA法)。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优缺点。❶ 计算机断层(CT)/ 磁共振成像(MRI)优点:是目前定量判断内脏脂肪分布的金标准;是三维成像技术,可以鉴别内脏、深部及浅部脂肪缺点:CT检查使患者暴露于射线之下,MRI扫描时间长;CT和MRI价格昂贵,不适合于临床常规应用及大样本人群的筛查❷ 超声检查优点:能显示局部脂肪组织的切面图像特征缺点:反映内脏脂肪量的准确性方面也有一定局限性❸ 双重生物电阻抗法(DUAL-BIA法)优点:是CT和MRI的良好替代方法,完全没有被辐射的风险,可以在短时间内重复测量,有利于治疗评估等,且与传统检测方式得出的内脏脂肪面积有良好的相关性,保证稳定的精度,目前在临床被广泛应用 什么是人体成分分析?人体是由水分、蛋白质、矿物质和脂肪组成的,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这四种成分之和即为体重。人体成分分析通过生物电阻抗原理分析人体的水分、蛋白质、矿物质、肌肉量、脂肪含量、骨骼肌质量、肌肉均衡情况等等,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为了解身体营养状况、体重管理、预测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判断是否浮肿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内脏脂肪的形成主要是不健康生活习惯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不良生活习惯将导致身体脂肪的增加,包括内脏脂肪。❶过度食用油炸食品:油炸食品如鸡排、爆米花、油条、薯片、香芋派和汉堡等,虽然美味可口,但热量含量极高。频繁食用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为了健康着想,建议将油炸食品的食用频率控制在每周不超过两次。❷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长期久坐办公或学习,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代谢活动减缓。这种状态下,脂肪容易在腰部和臀部堆积,形成"水桶腰"。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流失加快,新陈代谢进一步放缓,更容易造成体型走样。❸缺乏运动:饭后立即坐着或躺着休息的习惯,会降低身体的消化效率和热量消耗。长期缺乏运动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降低基础代谢率,形成恶性循环。❹夜宵饮食:晚上6点后的进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夜宵(如烧烤、火锅、麻辣烫、方便面等),极易导致脂肪在腰腹部堆积。建议调整作息,避免夜间进食,如确实无法避免,应选择低热量、易消化的食物。❺过量摄入甜食:频繁食用甜食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加速脂肪合成。过度摄入不仅会导致体重增加,还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❻高热量饮品的诱惑:冷饮、咖啡(特别是添加糖浆的调味咖啡)和奶茶等饮品,往往含有大量糖分和脂肪。这些"液体热量"容易被忽视,却会显著增加每日总热量摄入,导致腹部脂肪堆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要保持健康的体态,关键在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控制饮食量,选择健康的食材,保持规律的运动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帮助保持理想体重,更是预防各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基础。杏林内分泌代谢体重管理专家团队深知,真正健康的减重不仅仅是降低体重数字,更重要的是针对性地减少内脏脂肪。内脏脂肪过多不仅会导致腹部凸起,更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以「舒适减肥」为基本理念,结合中医中药调整阴阳、调理脾胃,达到扶正驱邪、消除膏脂的作用,通过精准的饮食指导、个性化的中药调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善,帮助肥胖人群优化代谢功能。同时,我们运用智能化数据监测系统,实时跟踪体脂率、内脏脂肪指数等关键指标,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营养干预方案。这种中西融合、数据驱动的综合减肥方案,不仅能有效降低内脏脂肪,改善腹型肥胖,还能通过提升消化吸收能力和免疫功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从根本上预防各类肥胖相关疾病的发生。--版权声明--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肥胖是糖尿病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控制,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体重管理,可以实现血糖获益,并有助于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2型糖尿病患者减重后,部分患者还可实现糖尿病【缓解/逆转】,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风险。本文是张燕医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