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腰痛或腰臀部疼痛疾病,是指第三腰椎横突上附着的肌肉、肌腱、韧带、筋膜等的急慢性损伤后充血、水肿、无菌性炎症、粘连、变性及瘢痕挛缩,刺激腰部脊神经而引起的腰臀部综合症候群。其详细的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系常见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症状和体征,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否则较容易漏诊和误诊。【病因】 第三腰椎位于腰椎的中心,活动度最大。其两侧横突较长,横突上有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起点,腹横肌、背阔肌的深部筋膜也附着其上。腰部和腹部的肌肉强力收缩时,此处受力最大,易导致附着的肌肉及筋膜撕裂伤,损伤后激发的无菌性炎症,使局部肌肉、筋膜及神经发生纤维变性,引起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第1~3腰神经的后支穿过于横突的筋膜,行于横突背侧,当附着于横突上的肌肉、筋膜因损伤产生粘连及瘢痕形成时,神经可受到嵌压,引起腰部或腰臀部疼痛。【病理】 第三腰椎横突上附着的肌肉、筋膜等因急性或慢性损伤而水肿、出血、渗出,损伤修复后,这些组织瘢痕化及组织增生。镜后可见淋巴细胞浸润,小血管壁增厚,软组织内神经变性,有钙盐沉着。【临床症状】 此病好发于青壮年,大多数患者有腰部扭伤史,与腰部活动范围广、负重多有关,特别是经常弯腰或突然作腰部扭伤动作时更易发生。此病以腰痛或腰臀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症状,多数出现在单侧,也有少数为双侧发病,部分患者的疼痛可放射至大腿,但不会超过膝关节。疼痛程度及性质不一,弯腰及旋转腰部时疼痛加重。疼痛多呈持续性,重者不能仰卧,翻身及走路困难,但咳嗽、喷嚏等时疼痛无影响。少数病人可有间歇性跛行。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体征】 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定位固定,这是本综合征的特点。压痛可以向臀部、大腿放射,但放射偏不超过膝关节。病程较长者,可有臀肌萎缩,瘦长型患者于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处可触及活动的肌肉痉挛结节。直腿抬高试验可为阳性,但加强试验阴性。【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症一般都能确立诊断。对于少数难以确诊的病人,可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诊断性注射利多卡因,若疼痛立即消失,则可确诊。本病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等作鉴别。【治疗】 应用皮质激素如醋酸强的松龙、曲安奈德等进行第三腰椎横突尖端封闭可治愈本病。推拿、针灸、小针刀等治疗方法也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者,可行第三腰椎尖端松解术,有条件的医院可在椎间盘镜下施行松解手术。
传统医学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有其特色,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需要继续发扬光大。对四肢骨关节损伤来说,在医学技术不甚发达的时代,中医接骨扮演了重要角色,至今仍为不少国人所选择。对于经过手法复位外固定后能达到满意复位及可靠固定效果者,当然不须手术治疗,否则必须选择接受手术治疗。复杂的四肢骨折、合并神经血管损伤的骨折、手法复位未能达到理想复位效果的骨折、开放性骨折、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的骨折就应该选择接受手术治疗了,要不然可能会发生肢体坏死、骨不连、畸形愈合、关节僵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造成残疾.。 随着内固定技术的革新,骨与关节损伤的治疗手段有了新的突破性发展,微创技术已逐渐为广大骨科医生所应用。近年来,创伤骨科日益趋向于微创化,锁定加压钢板(LCP)、微创固定系统(LISS)、微创钢板固定(MIPO)、非扩髓股骨髓内针(UFN)、非扩髓胫骨髓内针(UTN)等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国内外对微创固定系统(LISS)的研究较多,绝大多数报道为正面报道,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畸形愈合率、感染率、切口并发症率、内置物失败率均优于传统钢板及外固定支架,极少数负面报道也仅限于个案报道。锁定钢板的推出为微创手术治疗关节及关节周围骨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数字化虚拟技术在骨折分类及术前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使骨折的治疗具有更高准确性,应用该技术重建的骨折三维可视模型可准确反映出骨折的特点、骨折移位的方向和程度,并可进行任意旋转观察,初步实现了骨折术前手术设计以及内固定手术的计算机模拟。导航系统的应用使关节内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精准性大大提高。 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是近年肢体骨骼创伤修复的主要进展之一。四肢骨折的微创外科技术包括:微创接骨板技术、髓内钉固定术、外支架固定术、关节镜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导航技术等。我院骨科中心已应用微创技术对股骨粗隆、股骨转子下、股骨远端、股骨干、胫骨远近端、肱骨近端等部位骨折进行治疗,取得了优良的疗效。例如应用经皮接骨板固定技术治疗股骨和胫骨骨折:手术时只在骨折远近两侧作皮肤切口, 闭合复位骨折后从皮下或肌层下插入接骨板, 在两个切口内完成接骨板固定。手术中仅暴露处于骨折部位远侧和近侧的正常骨骼, 不直接暴露骨折部位, 使骨折周围的成骨性组织和软组织的血运得以保留, 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四肢骨折的手术治疗技术已今非昔比,手术是确保骨折后肢体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根本。令人遗憾的是在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手术是件危险的事,许多人在骨折早期未接受专科医生的合理治疗建议,盲目的选择了非手术治疗,使本应当手术的损伤失去了最佳的治疗时机,甚至留下严重的并发症,造成终生残疾。
骨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关节疾病,它的主要改变是关节软骨面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的骨质增生。主要表现是关节疼痛和活动不灵活,X线表现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致密,骨小梁断裂,有硬化和囊性变。关节边缘有唇样增生。后期骨端变形,关节面凹凸不平。关节内软骨剥落,骨质碎裂进入关节,形成关节内游离体。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又称增生性膝关节炎、老年性膝关节炎。 临床上以中老年发病最常见,女性多于男性。病理特点为局灶性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性骨软骨骨赘形成和关节畸形。 目前认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与下列因素有关:慢性劳损:长期姿势不良,负重用力,体重过重,导致膝关节软组织损伤。 肥胖: 体重的增加和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成正比。肥胖是病情加重的因素。肥胖者的减轻体重可以减少膝骨关节炎的发生。 骨密度:当骨量减少甚至出现骨质疏松时,软骨下骨小梁变薄、变细、骨小梁间隙增大时,其所能承受的压力就减少,出现骨性关节炎的几率就增多。 外伤和关节受力不平衡: 膝关节损伤,如骨折、软骨及韧带的损伤。异常状态下的关节,如髌骨切除术后,关节处于不稳定状态,关节所承受的肌力不平衡,关节内局部压力增高,就会出现软骨的退行性变。 遗传因素:不同种族的关节受累情况是各不相同的,如髋关节、腕掌关节的骨性关节炎在白种人多见,但有色人种及国人中少见, 在我国膝关节及腰椎的骨性关节炎临床上多见。 性别因素:本病在女性较多见。 中老年人患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时会有下列表现:膝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其特点是初起疼痛为阵发性,后为持续性,劳累及夜间更甚,上下楼梯疼痛明显。 膝关节活动受限,甚则跛行。极少数患者可出现交锁现象或膝关节积液。 关节活动时可有弹响、磨擦音,部分患者关节肿胀,日久可见膝关节内翻畸形。 膝关节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早期上下楼梯时膝关节疼痛,呈单侧或双侧交替出现。 医学影像学检查能够确定是否存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 膝关节X线照片显示髌骨、股骨髁、胫骨平台关节缘呈唇状骨质增生,胫骨髁间隆突变尖,关节间隙变狭窄或内外侧不等宽,软骨下骨质致密,有时可见关节内游离体。 膝关节MRI检查可见髌骨上下极、胫骨平台和股骨髁退变增生,半月板及关节软骨退变,软骨下骨可见囊性变,髌上囊积液。骨密度检查会发现骨量减少,甚至已经达到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患者:10月17日跌倒 尚未治疗只拍了片,做了CT 帮忙选择一个最合适老人康复的质量方案(内固定到底管不管用?牵引呢?股骨头置换时最好的吗?等等)患者:上后第三天X光片,第四天CT,心电图、凝血四项都没有查出什么异常。患者:病情补充:现在是第七天了。由于怕感染又年龄大,所以没有动任何手术。现在病人痛的非常厉害,有时甚至自己坐起来,因此保持伤处不动几乎不可能。在伤前就有偶尔犯糊涂和小便失禁的情况,现在更加严重了,有时会说“胡话”,当然大多数情况是清醒的。对了,当时可能就是因为犯了糊涂才跌倒的。这是有关病情的补充。请问象犯糊涂、小便失禁这种情况能动手术吗?置换股骨头后,要卧床不动几天?几天就可以下地?以后还会有什么后遗症?用穿钉或者牵引会不会有效?有什么坏处?真梦想找到传说中的“正骨”法(有的还加上接骨药)既避免手术又恢复的好,但是无论网上还是现实中,无论是遍布小乡大市的正骨医院/祖传秘方,还是全国知名的“双*老太太/*骨合金丸”,都是各有毁誉,让人真是无所适从......请您务必指点迷津! 预先献上由衷的感谢!海口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郭祥: 老年人股骨颈头下型骨折的治疗关键是要让病人早点能行走,否则卧床时间长了会出现下列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1.肺部感染染 2.褥疮 3.泌尿系统感染等 一般来说81岁了,应该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手术时间短,损伤不大,能早期下地行走。患者:非常感谢郭大夫的及时回复。那么您能不能跟我说说犯糊涂和小便失禁影不影响做这种手术?就患者这种情况,顺利的话几天就可以下地?成功手术后还会有哪些危险要提防(比方说小便失禁会不会感染)?多谢郭大夫!海口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郭祥: 如果在有保护支具的医院做手术,术后三天就可以下地了;在没有保护支具的医院做手术,一般要在术后三周比较安全。 犯糊涂和小便失禁并不是手术的禁忌症,具体情况当然要经过你所在地的医学专家来作明确的判断,我不能给你明确的答复。老年人做手术当然有风险,但不做手术风险会更大。 现在股骨头置换手术是很常规的手术,就手术技术来说没什么风险,但老年人手术的风险在于内科疾病。在大的医院做手术,设备较好,出现问题能及时处理,术中及术后安全性是能得到保障的。 81岁的老人,只要没有比较严重的内科疾病,安全度过手术关是没问题的,我们做过的此类手术最大年龄是103岁,超过100岁的有6个病人,术后都能顺利康复。望你及你的家人不要太过于考虑手术的安全问题,老年人及早手术是最重要的,拖的时间越长,手术的风险性越高。
海口市人民医院骨科中心郭祥:婴幼儿双足畸形,不管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足内翻,还是先天性足外翻,都应该在出生后治疗。治疗分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早期要接受非手术治疗,经系统的非手术治疗后部分患者能治愈,非手术治疗无效者需接受手术治疗。
昨天接待了这样子的一位患者,他今年44岁,早年发家致富,20年来生活很规律,早上7时起床后开车去买报纸,看完报纸吃早餐,吃完早餐看电视,中餐后午休、午休后看电视,晚餐后8-9时睡觉,有时晚餐后开车到海边,从车上拿来凳子坐着看海,20年乐此不疲。去年开始出现腰酸背痛,他说他生活很规律,营养充足,也没干过什么苦力活,哪能出这毛病。言谈间流露出无限的“沾沾自喜”。以前也接待过不少这样子跟他有相同症状的中年富豪和办公室工作者,进行骨密度检测后确定骨量严重减少或已经达到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但他的规律让我很吃惊,他的骨量丢失得更让我吃惊,骨的质量简直跟80岁的老人没两样。人再有钱也不能这样子活着!改革开放三十年,很多人富了,绝大多数的人衣食无忧了,足够营养的摄入已经不成问题,但人要运动,运动能提高骨量,运动能延缓骨量丢失,很多人太缺乏基本的医学常识了。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骨质疏松症是老年性疾病,一般不会意识到中年人也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是多种原因引起的疾病,其诊断是以骨量减少为标准。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逐年增多,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发生率也逐年增多,给患者及家人带来很大的伤害。但骨质疏松不是老年人的专利,许多中年人存在腰酸背痛等症状,其中的部分人实际上是骨质疏松在做怪。因此,中年人存在上述症状时要提高警惕,看看自己是否存在骨质疏松症。 在人的一生中,早期、青春期和成年早期,骨量不断增加,大概在30岁左右,一生的骨量达到顶峰,其后骨量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一般来说,到了40—50岁左右,才会出现骨量减少。人的骨量就像农家谷仓里的谷子一样。勤劳的人家里的谷仓会装得满满的,一年也吃不完;偷懒的人家里的谷仓只装了半仓的谷子,到了下半年,全家人只能喝粥。人的峰值骨量的形成与遗传、种族、性别、环境、营养、激素和力学负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关,除遗传、种族、性别、环境等因素不能改变外,营养、力学负荷等因素是可控的。因此,要提高人的一生中的最高骨量应从小做起,从摄入充足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做起,营养的摄入包括补充与生长发育相适应的每日钙量,一般补钙要延续至12岁。只有这样,人才不至于到中年后开始“喝粥”。 骨量达到最理想的峰值后请不要“高枕无忧”,要使你的骨头“延年益寿”,就要持之以衡,一生中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获得足够的运动量。否则,你会过早的腰酸背痛而成为医生的常客。
【概述】 腰背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内科、外科、神经科、妇科等疾病均可引起腰背痛。多由肌肉、骨骼、内脏疾病引起。由于这些系统的疾病各有其特点,因此诊断多无困难。【病因】 引起腰背病的内脏疾病较多,主要有下列常见疾病。(一)肾脏疾病 肾结石、肾下垂、肾结核、肾盂肾炎、肾盂积水、肾肿瘤等。(二)消化系统疾病 急性胰腺炎、胰腺癌等、胆道结石、急性胆囊炎、胆管癌、肝癌等,十二指肠遗疡等。(三)盆腔疾病 女性的盆腔炎、老年人的尿路感染、前列腺性大及前列腺肿瘤等。【临床表现】(一)肾脏疾病 肾脏和输尿管的感觉神经纤维经内脏神经传至第11~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后根,故肾和输尿管疾病引起的疼痛,可由肋脊角扩展到下腰背部及大腿根部的内侧面。肾周围脓肿可引起腰肌痉挛和局部压痛。肾肿瘤可引起腰背痛,肋脊角有叩击痛,其原因可能与肾的膨胀或脊神经受压有关。上段输尿管结石可引起腰背放射痛。膀胱和前列腺病变可引起骶尾部疼痛。(二)消化系统疾病 胰腺疾病引起的腰背痛可由上腹部放射而来。胰腺的痛神经由内脏神经传至第6~11胸神经节。该神经节为双侧性,急性胰腺炎的急腹症常向左侧腰背部放射。胰体或胰尾癌,常有顽固难忍的腰背部痛,患者难以入眠,常于脊柱屈曲及坐位时减轻。胃癌及十二脂肠球后溃瘤可出现背部放射性痛。胆囊炎、胆石症可引起放射性腰痛。(三)盆腔疾病 女性的盆腔炎可引起腰背部疼痛,多有下腹重坠感与压痛。男性前列腺疾病如前列腺肥大或前列腺肿瘤等,可表现为腰痛、附件炎、子宫内膜炎等,因炎症渗出增多,致盆腔粘连,可导致腰痛。盆腔肿瘤如子宫肌瘤、子宫颈癌、卵巢囊肿等,患者会由于肿瘤压迫神经或癌细胞浸润盆腔结缔组织而发生腰痛。盆腔手术后由于术中的出生或炎症,使盆腔发生粘连,术后会产生腰痛。【诊断】 许多内科疾病可引起腰痛,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是判断腰痛病因的基础,结合适当的辅助检查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这就要求骨科医生要认识人体的各种常见的内科疾病,为诊断疾病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会延误病人病情,甚至产生不必要的误诊误治。【治疗】 内脏疾病性慢腰痛的治疗关键是病因治疗,腰痛只是原发病的症状,要根据原发病,具体采用必要的可行的对症治疗方法,缓解腰疼给病人带来的困扰。
【概述】腰背筋膜炎是指因寒冷、潮湿、慢性功损而使腰背部筋膜及肌组织发生水肿、渗出及纤维变性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命名较多如肌筋膜纤维织炎、肌纤维织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风湿等。本病临床上常见,但常被忽略或误诊。【病因】本病致病因素较多,归纳如下:①损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②寒冷和潮湿是腰背部筋膜炎最主要的发病因素。③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麻疹病毒感染可引起腰背肌肉纤维组织的免疫性反应。④长期处于一种姿势下工作可使腰背肌肉张力增高,最终导致本病。⑤其他疾病,如痛风、风湿类疾病等,均可引起本病。【病理】潮湿、寒冷可使腰背部肌肉血管收缩、缺血、水肿,引起局部纤维浆液渗出,最终形成纤维织炎。腰背部肌肉、筋膜劳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最终出现微小的撕裂性积累性损伤,纤维组织进一步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而出现疼痛。【临床症状】本病多见于中年以上,长期缺乏锻炼和经常处于寒冷、潮湿环境者。主要症状为腰背部疼痛,并特定的疼痛点,触压到疼痛点时产生剧烈疼痛,甚至疼得跳起来,常将此痛点称为“激痛点”,这是本病特有征象。激痛点常位于肌筋膜附着或肌肉肌腱交界处。疼痛的传导并不符合神经的解剖分布,但可伴有肢体发凉、内脏痛等自主神经系统症状。用普鲁卡因液对激痛点进行封闭,疼痛立即消失,有时封闭后即获得长期的疗效。【体征】本病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腰背肌肉紧张,甚至痉挛。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按压到激痛点可产生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肢体远侧传导。有时可检查到多激痛点。有时可在肌筋膜内扪及结节状或条索状物。【诊断】根据病史及体征,诊断本病不困难。依靠腰背部疼痛、发凉、麻木、肌肉痉挛,有物定的激痛点,激痛点用普鲁卡因封闭后疼痛消失等特点即可作出明确诊断。但应注意与急性腰扭伤,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治疗】(一)一般治疗解除病因,注意保暖,局部热敷,防止受凉,急性期应卧床休息。(二)药物治疗目前消炎镇痛类药物较多,可选用瑞力芬、扶他林、芬必得,消炎痛等,一般不用皮质激素。采用中药治疗也可获得满意疗效。(三)封闭疗法应用皮质激素行痛点封闭,绝大多数患者均可治愈。如2%普鲁卡因针4~10ml,加强的松龙25mg,痛点封闭。每周1次,3~5次为一疗程。(四)理疗、按摩治疗(五)中医疗法中医药结合热敷、按摩、针刀、刮痧、拔罐等方法治疗,也可获得较理想的疗效。【预防】寒冷、潮湿的气候环境是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故处于这种环境下应注意保暖。慢性劳损是另一重要发病因素,故应注意避免长期处于一种姿势下工作。除了去除致病因素外,应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概述】 腰背痛是十分常见的症状,人的一生中几乎都经历过,只是病情的轻重不一而已,是使人丧失劳动力的主要因素之一。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因素如脊柱先天性畸形,先天性椎管狭窄等;后天性因素如退行性变、腰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临床中上从脊柱结构、病变的性质分为四大类:①结构异常性腰背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等;②炎症性腰背痛:强直性脊柱炎、结核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③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畸形性关节炎、甲状旁腺国能亢进等;④肿瘤性腰背痛:腰椎转移瘤、多发炎骨髓瘤、腰椎骨样骨瘤等。 腰背部骨骼:肌内、韧带、血管、神经的分布较复杂,常给腰脂痛的病因诊断带来困难。现在,影像学的发展给背痛的病因诊断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并为手术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本节主要是以炎症性疾病引起的腰背部作出简要的介绍。一、硬膜外脓肿 硬膜外脓肿绝大多数继发于其他部位感染。可由椎体化脓性感染而来,亦可原发于硬膜外腔组织的感染,但不和病例找不到原发病灶。实际上多为血行性感染,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可为肺炎链球菌或链球菌等。 硬膜外腔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及脂肪组织,在第二腰椎以下至第1、2骶椎处硬膜外腔最宽大,为脓肿好发部位。 急性硬膜外脓肿起痛急骤,硬膜外间隙内大量脓液积聚,造成脊髓或马尾神经受压。如在颈段、胸段或上腰段,可出现急性横贯性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在下腰段,可出现马尾损害的临床表现。如及时治疗多可治愈,但如果延误病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使脊髓受压而致完全截瘫,甚至死亡。发病缓慢者可持续数月,可出现腰背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肢。 硬膜外脓肿临床上较少见,此病发病多急骤、病情严重,误认率和致残率较高,故一旦确诊邵应急诊手术。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即可作出正确诊断,特别是MRI对此病的诊断具有其他影像学技术无法相比的优点,一旦疑为本病即应立即行MRI检查,缩短诊断时间。 (二)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区别于美风湿性关节炎的慢性进行性炎症,侵及骶髂关节、关节突、附近韧带和近躯干的大关节,导致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和畸形。目前认为本病是一种结缔组织疾病,病因尚不清,组织相容抗原(HLA-B27)的阳性率很高。 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是原发性、慢性、血管翳破坏性炎症,韧带骨化属继发性修复性病变。病变一般自骶髂关节及下腰椎小关节开始,然后向上发展。晚期可使整个脊柱的周围韧带等软组织钙化、骨化。 本病好发于15岁以后,16~25岁间发病率最高,30岁以后发病者少见,男性多于女性,约10~14:1,有明显的遗传性。有的患者四肢关节可合并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患者感双骶髂关节及下腰部疼痛,可向臀部及大腿放射,腰部僵硬不能久坐。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但不能完全缓解。骶髂关节处有深压痛及夜间痛。晨起时,脊柱僵硬,活动后可稍为缓解。患者为了缓解疼痛,常呈蜷曲体位。以后病程间歇性发展,脊柱活动受限,病变累及胸椎和颈椎时,脊柱可呈板状,活动严重受限或不能活动,胸部及张受限,肺功能受损害。体格检查可发现骶髂关节或下腰部有压痛,下腰部强直,各方向活动受限,双侧千家试验可阳性。 X线摄片可侵及的骶髂关节早期可变宽,边缘呈锯齿状,软骨下骨硬化,以后关节面模糊,关节间隙狭窄直到完全融合。椎间小关节也有类似变化。椎间盘的纤维环、前纵韧速 、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形成典型的“竹节”样脊柱。骨化也可累及其他关节,可出现髋关节僵直。 本病的治疗目的是解除疼痛,防止畸形和改善功能。早期疼痛时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治疗,鼓励患者适当进行身体锻炼,进行适当牵引,防止驼背。晚期有严重驼背影响患者平视时,可行腰椎截骨术。若髋关节强直,侧应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三)腰椎结核 脊柱结核占全身关节结核的首位,其中以椎体结核占大多数,附件结核十分少见。椎体结核以松质骨为主,它的滋养动脉为终末动脉,结核杆菌易停留在椎体的松质骨内。腰椎活动度在整个脊柱中最大,故结核发病率也最高,胸椎次之,颈椎结核排在第三位,骶尾椎结核最为少见。本病以儿童患者多少,30岁以上患者明显减少。 腰椎结核可分为中心型和边缘型两种。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成年人。核体破坏后容易形成寒性脓肿。寒性脓肿一般有两种表现:①椎旁脓肿;脓液在椎体的前后,后方或两侧椎旁汇集。以积集在两侧者多见。脓液可将骨膜掀起,沿着韧带间隙向上或向下蔓延,使整个椎体均受到侵蚀。当脓肿进入椎管内,可造成脊髓或神经根的受压。②流注脓肿:椎旁脓肿量较大时,其压力增高,脓肿突破脓肿壁,沿着肌筋膜向隙向下流注,在远处形成寒性脓肿。 病人可有午后潮热、消瘦、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有较长病程的腰部钝痛,休息后稍有缓解,但症状呈持续性加重,无完全缓解的间歇期。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出现畏寒、高热。脓肿进入椎管内造成脊髓圆锥或神根损害时可出现相应的症状,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或圆锥综合征。 检查可见腰部保护性强直或板状腰,腰椎各方向活动均受限,活动时疼痛加重。椎体前柱及中柱,甚至后柱匀受到破坏时,可出现腰椎后凸畸形,甚至截瘫。腰三角、髂窝、大腿等处可扪及寒性脓肿。脓肿进入椎管后可有相应的区域性感觉运动障碍,肌萎缩及膝腱反射或跟腱反射异常。 实验室检查血沉均增快,淋巴细胞可增高,但中性柱细胞正常。偶有合并细胞感染者中心柱细胞增高。 X线片、CT及MRI检查可显示椎骨破坏的范围及椎旁脓肿或流注脓肿的大小和部位。 本病需与腰椎间盘突症、腰椎管狭窄症、化脓性脊柱炎、脊柱肿瘤、嗜酸性肉芽肿、强直性脊柱炎、硬膜外脓肿、退行性脊柱骨关节病疾病相鉴别。 本病早期,椎体破坏较轻、寒性脓肿较局限呈量较少时,可抗结核治疗,不急于手术,椎体前柱、中柱均破坏时,需进行病灶清除术或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目前认为病灶清除及周固定术是可行的,可降低脊柱畸形的发病率。脓肿切开引流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对于合并细菌性感染者,可在调整全身情况后即行病灶清除术。术后一般要抗结核治疗1~2年。本文系郭祥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概述】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外科常见病之一,除导致腰椎管狭窄的各种独立的临床疾病以外,任何原因引起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并引卢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的综合征,统称为腰椎管狭窄症。本病是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对其认识加深,临床上有发病率上升的趋势。【病因】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分类较多,国内多采用Nelson分类,将椎管狭窄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二大类。(一)原发性腰椎管狭窄症 原发性致病因素较少见,包括先天性小椎管、软骨发育不全症、先天性脊柱裂等。(二)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 继发性致病因素以退行性为最多见。①退行性:腰椎间盘退变并向后膨后出、椎体后缘及椎弓的骨质增生、椎板增厚、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与内聚,硬脊膜外血管异常及脂肪类炎性水肿;②医源性:后路脊柱融合术后形成的骨痂、椎板切除或腰椎间盘突出行注射疗法后的粘连与形成的瘢痕;③损伤性:腰椎骨折、脱位后,移位的骨块与新生骨造成椎管狭窄;④脊柱滑脱:先天或后天致的腰椎峡部不连,继发腰椎滑脱引起椎管狭窄。【病理】 病理学改变主要有:①黄韧带肥厚。慢性损伤和退行性变可使黄韧带发生弹性纤维退变,胶原纤维增生,软骨样化生形成条状,一个或多个结节状钙化或骨化,从而形成瘢痕并增厚,是引起腰椎管狭窄的常见原因。②腰椎小关节增生。腰椎长期负重损伤和退行性变可致椎间小关节增生内聚,使侧隐窝、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变形和狭窄。③椎板增厚。④椎弓根发育性变短及肥厚。⑤骨赘。椎体退行性骨赘增生可导致神经根管狭窄,而椎体后缘的骨赘可引起中央管狭窄。⑥后纵韧带肥厚、钙化和骨化。上述改变使腰椎管进行性狭窄,致狭窄的椎管内压力增加,椎管内出现炎性水肿,发生粘连,马尾神经缺血及神经根出现炎症反应,因而出现疼痛、麻木、下肢无力等临床症状。【临床症状】 长期反复的腰、骶、臀疼痛,双下肢进行性无力、麻木,疼痛性质为酸痛、刺痛或灼痛,多为双侧,可左、右交替出现。多数病人出现间歇性跛行,步态不稳,行走困难。症状的轻重与体位有关,直立、后伸腰及平卧时症状加重,弯腰、下蹲、坐位时症状减轻。最典型的表现是神经源性间歇跛行。其特点是步行数十米至数百米即出现下肢疼痛、麻木、酸胀、无力等症状,坐下或蹲下休息片刻后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继续行走不远症状又出现,如此反复发生。但骑自行车时无症状出现。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异常,男性性功能障碍及会阴部感觉异常,甚至出现双下肢瘫。【体征】 体格检查可发现腰椎棘突旁有压痛,腰部后伸时,因椎管内有效容积减小而疼痛加重,使腰部后伸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小腿外侧及足背感觉异常,胫前肌、足母伸肌、趾伸肌肌力减弱。极少数患者可出现小腿水肿及皮肤色素沉着。膝腱反射和跟腱反射减弱。少数病人无明显阳性体症。【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上有多种测量方法判断中央管神经管根狭窄,但不能只能依靠这些数据来作出诊断。 传统的X线平片仍是首选方法,但由于X线显像有放大率,测量值有所误差。国外学者认为椎管横径小于20mm,矢径小于15mm,考虑椎管狭窄。国内学者认为中矢径≤17mm,可诊断腰椎管狭窄,横径L3≤23mm、L4≤25mm、L5≤27mm,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的参考指征。 椎管造影能直接在荧光屏上动态观察造影剂在椎管内的流动情况,通过多角度检查,可以显示椎管全貌。若硬膜外隙宽在L3~L4椎间水平>4mm,L4~L5>5mm,L5~S1>6mm时或硬膜囊横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