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
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刘海燕[1],蔡颖,石群立[2],吴波,周航波,马恒辉,周晓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江苏 南京 210002)摘要:目的:探讨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本院诊治的8例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并进行随访获知其预后情况。结果:8例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患者发病年龄为6岁~21岁,平均年龄为15.1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腹水及女性假性性早熟。巨检表现为囊实性肿块。光镜下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状,片状弥漫性排列,部分可排列成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滤泡,少数可形成巨滤泡结构,有的滤泡腔内还可见均质红染物质。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中等大小或较大,胞质丰富,空淡或微嗜酸性,核圆形,染色质均质状,无明显核沟,有一定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免疫表型:瘤细胞均表达inhibin-α、CD99、vimentin,部分病例Melan-A、Calretinin、S-100阳性,瘤细胞不表达CKpan、EMA、PLAP、Syn和CgA。结论:卵巢幼年型粒层细胞瘤非常少见,属于低度恶性肿瘤,预后较好。确诊依赖于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标记。病理诊断时要与卵巢的成人型粒层细胞瘤、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类癌、无性细胞瘤等肿瘤相鉴别。关键词 幼年型粒层细胞瘤 卵巢 免疫组化 诊断 鉴别诊断 卵巢粒层细胞瘤(granulosa cell tumor, GCT) 是一种较少见的卵巢性索-间质来源的低度恶性肿瘤,约占卵巢全部肿瘤的0.6%~3%[1,2],从新生儿到绝经后妇女都可以发生。按其临床和病理特点将其分为两个亚型,即成人型粒层细胞瘤(adult granulosa cell tumor, AGCT)和幼年型粒层细胞瘤(juvenile granulosa cell tumor, JGCT)。其中JGCT更为少见,仅占所有GCT的5%,其绝大多数(约97%)发生在30岁以前[1,2]。由于JGCT较为少见,其相关的病理学文献报道较少[3],国内检索文献多为个案报道[4~7]。为了更好地认识JGCT,本文收集了8例,探讨其临床和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收集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病理科1999~2008年间诊治的JGCT 8例,复习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重新阅片。病理诊断分型依据2006年版WHO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中的定义和相关标准[8]。肿瘤标本均经4%的甲醛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厚4um,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标记采用EnVision二步法,高温高压抗原修复,DAB显色。所选一抗:CD99(克隆号12E7)、Inhibin-α(克隆号R1)、Calretinin(克隆号DAK-calretl)和S-100(Polyclonal)均购自Dako公司;Vinmentin(克隆号V9)、EMA(克隆号ZCE113)、PLAP(Polyclonal)、CKpan(克隆号AE1/AE3)和CgA(克隆号LK2H10)购自Zymed公司;Syn(克隆号27G12)购自Novocastra公司; Menlan-A(克隆号A103)购自Neomarkers公司。EnVision检测试剂盒和DAB显色试剂盒均购自丹麦Dako公司。其中1例还进行了常规电镜制片,透射电镜观察(JEOL-1011型透射电镜)。2 结果2. 1 临床资料 8例JGCT患者中年龄最小的6岁,最大21岁,平均15.1岁,10岁以下2例,10-20岁4例,20岁以上2例。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部包块的有2例,下腹胀痛2例,闭经1例,月经量稀少1例,双侧乳腺增大1例,2例合并有腹水。发生于左侧卵巢者5例,右侧3例,其中2例对侧卵巢有多发性滤泡囊肿。患者均接受肿瘤切除术并剥除对侧囊肿。3例本院手术患者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进行分期:Ⅰa期2例,Ⅰc期1例(5例为会诊病例缺少临床分期)。随访:5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2~7年,均健在。2. 2 病理检查 肿瘤直径5~19cm,平均12cm,切面大部分实性,伴部分囊性,质软,灰白色,部分灰黄。肿瘤发生于左侧者5例,右侧者3例。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呈实性巢状、弥漫片状排列(图1),并可形成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滤泡(图2),部分呈巨滤泡结构(图3),有的滤泡腔内见均质淡伊红物质(图3)。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中等大小或偏大,胞质丰富,空淡(图4)或微嗜酸,核圆形,染色质均质状,无明显核沟,有一定异型性(图5),核分裂象可见。灶性间质有水肿。免疫表型:8例JGCT中,瘤细胞inhibin-α(图6)、CD99(图7)、vimentin(图8)均阳性,5例Melan-A、Calretinin阳性;4例S-100阳性;瘤细胞不表达CK、PLAP、EMA、Syn和CgA。电镜观察:对1例JGCT进行了透射电镜观察,见肿瘤细胞排列紧密,间质成分较少。瘤细胞多边形,形态较一致,细胞间有发育不良的桥粒样结构,胞质丰富,细胞器较少。滑面内质网常见,偶见成束分布的中间丝。核卵圆形,常染色质丰富,部分细胞有核仁。3 讨论3. 1 概述 JGCT于1977年首先由Scully[9]提出,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卵巢性索-间质肿瘤,仅占GCT的5%。我科1999~2008年间诊治的GCT共有35例,其中8例为JGCT,占GCT的22.8%,远远高于文献报道的比例。因本组8例JGCT中有5例为外院会诊病例,这可能是因为基层医院的病理科医生对J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认识不够,故不能明确诊断而请上级医院会诊,导致统计的发病率比例偏高。JGCT属于低度恶性肿瘤,其绝大部分(97%)发生在30岁以前[2,13,14]。Young等[2]报道44%的JGCT发生在10岁以前,34%发生在10~20岁,18%见于20~30岁,临床以腹部包块和雌激素增多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为主要表现。80%青春期前患者可出现女性同性性早熟[2,11],包括乳房发育、阴道流血、阴蒂肥大、长阴毛、腋毛和外生殖器的发育,育龄期和年龄较大者可出现月经不规则、盆腔包块、腹痛、腹胀等[2,10,11,12],极少数患者分泌雄性激素出现男性化现象。本组8例,年龄为6~21岁,平均15.1岁,主要表现为腹部包块、下腹坠胀、闭经、月经量稀少及女性同性性早熟。JGCT的大体形态无特征性,与AGCT相似,肿瘤多为单侧,约5%为双侧性,2%伴有卵巢外播散[2]。肿瘤一般体积较大,平均直径可达12.5cm,表面光滑。切面呈黄色至褐色,可为实性、囊性或囊实性,少数瘤体可自发性破裂,临床上也可伴有腹水。少数体积较大的肿瘤可发生灶性出血、坏死。本组8例JGCT均为单侧卵巢肿块,平均直径为12cm,呈囊实性,切面黄色,3例患者伴有腹水。另外有文献报道JGCT患者同时伴有Ollier (内生性软骨瘤病)及Maffaccis病(内生性软骨瘤病及血管瘤)[15]。GCT的病因尚不清楚,有研究发现,人类GCT在12、14和22号染色体上存在着细胞遗传学的异常[16]。国内陈静等[17]作者曾对JGCT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过综述,JGCT的染色体是不稳定的,遗传学中染色体的不稳定很可能是JGCT的高危因素。本组报告的8例JGCT,其中3例为亲姐妹,发病年龄为19~21岁,是否提示JGCT的遗传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3.2 病理特征 JGCT的病理特点与AGCT有很大的不同。JGCT的瘤细胞呈实性结节状,弥漫片状排列,还排列成多个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滤泡,部分形成巨滤泡结构,有的滤泡腔内含嗜酸性或嗜碱性液体。瘤细胞呈圆形、多边形,中等大小或偏大,胞质丰富,空淡或微嗜酸,核圆形,染色质均质状,深染,缺乏AGCT常见的核沟和Call-Exner小体。常见核异型,易见核分裂象(高者可>5/10HPF)。间质为纤维卵泡膜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成分,可伴不同程度的黄素化和间质水肿[15]。免疫表型:瘤细胞弥漫表达Inhibin-α、CD99和vimentin,部分表达S-100、Melan-A和Calretinin。而癌胚抗原和上皮膜抗原阴性。本文报告的8例JGCT,完全具备上述特征。本组1例电镜下观察可见多边形瘤细胞间有桥粒样结构,瘤细胞胞质丰富,细胞器较少,滑面内质网常见,偶见成束的中间丝,核卵圆形,常染色质丰富,这些超微结构特点均符合卵巢粒层细胞肿瘤。3. 3 鉴别诊断3.3.1 高钙血症型小细胞癌 好发于儿童和年轻女性,临床上以高钙血症为主要表现,而JGCT有雌激素增高的表现。50%的小细胞癌就诊时就发生了卵巢外转移,这在JGCT非常少见。小细胞癌的细胞核大小形状不一,异型性明显,染色较深,易见大量核分裂象,且常为病理性核分裂象。免疫表型:JGCT的Inhibin-α阳性,小细胞癌则表达CK,故Inhibin-α阴性可鉴别之。3.3.2 类癌 岛屿状结构的类癌与巢团状排列的JGCT易混淆,但类癌的细胞境界清楚,胞质嗜酸、颗粒状,核比JGCT的更规则,更圆。免疫表型:类癌细胞表达Syn和/或CgA,而Inhibin-α阴性,以此可以区别。3.3.3 成人型颗粒细胞瘤(AGCT) 大体形态及免疫表型两者极为相似,鉴别主要依据发病年龄及组织学形态。AGCT主要发生在中年至绝经后妇女,而JGCT多见于青春期前女性;组织学上,AGCT瘤细胞胞质较少,核圆形或卵圆形,可见纵行核沟,瘤细胞排列成多种形式,最常见的是含Call-Exner小体的微滤泡结构。JGCT的瘤细胞中很难找到核沟和Call-Exner小体,而且瘤细胞有一定异型性,并可见较多核分裂象。3.3.4 无性细胞瘤 常见于幼女和青年妇女,肿瘤体积也较大,组织学上亦有相似之处,但无性细胞瘤瘤细胞成团或索状排列,瘤细胞较大,呈多边形,一致性,胞质更加透亮,核仁明显,且间质内有灶性或散在的淋巴样细胞浸润,这与JGCT组织学形态有区别。两者的免疫表型是一重要鉴别点,无性细胞瘤表达PLAP和CD117,而Inhibin-α阴性;JGCT不表达PLAP和CD117,而Inhibin-α阳性。3.4 治疗和预后众多研究表明,JGCT的预后与就诊时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无破裂、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象多少、残余病灶的大小有关。其中临床分期是最重要的,如果是早期诊断(临床Ⅰ期)则预后较好,少见复发。而进展期肿瘤( 临床Ⅱ期以上),即使彻底地清除了病灶,预后仍较差,患者多在1年内复发。另外,当肿瘤组织中核分裂象较高( ≥5 /10HPF)、肿瘤直径超过10cm、包膜不完整、残余病灶多以及复发的患者,预后均较差。发生在幼年的JGCT预后较发生于成年人的JGCT预后好。JGCT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对于临床I期的患者,单纯手术切除肿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约90%的患者可获得治愈[2,11,12,15]。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单纯肿瘤切除或患侧附件切除术,对侧卵巢可剖检。多数学者主张对于中晚期及复发的患者,术后应尽快辅以铂类为主的化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预后。本组8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因患者年轻,有生育要求,行患侧附件切除,对于对侧卵巢有囊肿的,行囊肿剥除术。3例本院患者,术后临床分期均为Ⅰ期,2例Ⅰa期,1例Ⅰc期,术后给予PVB方案(顺铂、长春新碱、博来霉素)腹腔、静脉联合化疗,共进行了三个疗程。5例获得随访资料,分别随访2~7年,除上述3例行三个疗程的PVB方案化疗外,另2例术后未行任何治疗,目前5例均健在。JGCT虽然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但部分病例仍可复发或/和转移,所以了解JGCT的临床病理特点,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预防肿瘤复发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1]作者简介:刘海燕,女,江苏淮安人,主治医师,现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223300[2]通讯作者:石群立,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电话:(025)80861291。E-mail:shiqunli2005@yahoo.com.cn